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法律援助质量实践

法律援助质量实践

发布时间: 2022-04-19 07:59:16

『壹』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别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援助案件范围扩大后,须援助案件数急剧上升。以工伤和劳动合同纠纷为例,2010年罗庄区仲裁委办理293件,今年办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凡是农民工的都属于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列入区财政办案补贴经费较少,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限于刑事指定辩护案件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我们还无力顾及。
(二)是法律援助队伍人员编制不足、专职律师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托基层司法所设立的,人员由司法所人员兼任。目前我区各基层司法所占编人员仅1个,既要负责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这无疑增加其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其次,专职律师缺乏,目前罗庄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岗的只有一名专职法律援助律师。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不高。由于经费的制约,该区诉讼案件办案补贴发放办法是2006年制定的,诉讼案件每件补贴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诉调解案件补贴办法,每件补贴50元,有时连律师支出的交通费都难以冲抵,导致律师办案热情低。有些承办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过场,准备不认真细致,直接影响案件质量;有的法律援助承办单位将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轻律师和实习律师办理,缺乏资深律师必要的指导,办案质量不高。
(四)是经济困难证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虽然《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九条规定,公民经济困难标准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公民如何证明自己达到经济困难标准,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践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乡镇或者街道政府盖章确认的经济困难证明。申请人到乡镇街道出具证明较为困难,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况,也不愿出具。2、对于申请人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是否属实,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财力几乎无法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五)是民事援助与法院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检法司配合机制不完善。1、在《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八条做出了救助应援助,援助应救助的规定,但相互之间的衔接缺乏具体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与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但目前与公安、检察尚无明确有效的配合机制。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众宣传,还要向领导干部宣传,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事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业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办案质量方面。应建立资深律师优先办案制度,根据律师专业优势,建立资深律师名录,根据案件分类,优先指派相关专业的资深律师承办。因县区律师人数较少,专业面较窄,对有些专业案件指派律师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1、建立最低经费保障标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社会事业,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时,应当根据当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标准。2、积极开辟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谁接受捐助却没有明确。可参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县(区)设立法律援助基金会,依法募集社会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通过慈善基金会接受社会捐助,并明确政法系统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专项基金,用于法律援助事业。
(四)建立经济困难证明和核实制度。《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九条只是规定,公民经济困难标准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因此,应在全省或全市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经济困难证明和核实制度。我们的做法是让村居、乡镇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参与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并由司法所代为向申请人单位或村居核实。这样不但了解情况,也方便申请人。
探索建立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免审查经济困难制度。应与民政部门联系,建立困难群众资料库,将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等群众纳入,凡是困难群众资料库中的,申请法律援助均免审查经济状况。这样方便群众,无需申请人再到村居、乡镇街道开经济困难证明。
(五)民事援助与法院司法救助的衔接应由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联合出台具体规定,就司法救助转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转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样式和负责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司法救助转法律援助,我们的做法是法院给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书,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后,直接与申请人签订协议,安排律师代理诉讼。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检法司配合机制,应由政法委牵头尽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们与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给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辩护人通知书,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后,指派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贰』 谁给点“创新与完善法律援助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思考” 关于着方面的论文 感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理论建设是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法律援助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与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提供的支持作用是分不开的。

司法部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2006年12月,司法部《关于法律援助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出适合国情社情民情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和模式,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2008年12月,司法部在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司法部“三定”方案决策中明确将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作为司法部监督管理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系统坚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实践创新,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境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质量和价值的科研成果。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外法律援助制度比较研究、法律援助立法、法律援助管理、法律援助筹资方式、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农民工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我国三级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和两级经费保障机制问题、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体制改革等多个部级和涉外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法律援助理论研讨会,组织撰写和编译出版了一系列法律援助专著和译著,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法律援助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法律援助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为各地法律援助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供了帮助,对于推动中外法律援助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世界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宝库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个体系完备、内容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法律援助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日益完善,机构日益健全,队伍不断壮大,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在总体上解决了规模发展的问题之后,为了使法律援助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更好地适应服务困难群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发展中,既要继续解决发展的问题,也要把解决建设的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法律援助工作体系的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经费保障体系、机构队伍体系、规章制度体系、组织实施体系、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建设。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建设,努力形成理念先进、制度科学、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显然,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中,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地位重要、作用明显。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理论体系,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对于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职能作用,更好地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包括法律援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比较研究,涉及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的成果直接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服务,为法律援助决策、政策制定和立法以及执行提供理论参考,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属于应用法学理论研究范畴。它既是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一定要从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法律援助理论工作获得新发展。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律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确保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真正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实际需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经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不断深化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法律援助工作担负着服务困难群众、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法律援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理论研究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目标方向,把为实现党和国家重大工作任务提供智力支持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始终从大局出发,做到高起点、大视野,最终形成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和主要功能,研究法律援助的历史渊源和本质特征,研究国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借鉴国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中有益的做法,使法律援助制度更加适应我国国情,更加体现时代特征,更加符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实际,更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从服务科学发展和推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如何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理念,如何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手段、提升服务效果,深入研究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法律援助业务用房和办案设施建设标准、经费保障机制、基层法律援助资源整合、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等影响和制约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紧紧围绕法律援助工作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落实“三个纳入”要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总结法律援助工作在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重点领域、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案件质量管理和评估措施,进一步增强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应用对策研究。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从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中提炼课题,用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研究办理刑事、民事与行政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开展法律援助专线咨询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深入总结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发挥职能作用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推出有质量、有特色、有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援助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机制。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必须高度重视,深入推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从繁荣理论研究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的领导同志,要带头开展理论研究,经常过问研究工作,帮助解决理论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在组织动员法律援助系统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引导和吸收一些法学专家和学者都来参与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不断壮大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力量,活跃法律援助理论研究气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自觉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法律援助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既要紧密结合法律援助业务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作为业务工作的理论支撑,更要善于利用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实际工作,通过实际工作检验理论研

『叁』 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和服务质量

(一)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以基层司法所为补充的法律援助队伍。基层司法所直接面向城市街道、农村,法律援助是司法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有保障,不像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人员靠服务的案件来生存。因此,应把基层司法所的人员全部纳入法律援助队伍中,鼓励司法所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是指在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中执业的律师,是法律援助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与社会律师的区别是有工资收入,不靠办案收费生存,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受援人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会律师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负责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

(二)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

法律援助中心是法律援助的管理和指导机关,法律援助中心应定期开展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者参加的以法律援助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为内容的教育和培训,严肃法律援助的各项制度和纪律。

(三)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机制

1、建立质量评估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定期对法律援助案件进行集中评估,对具体案件作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对不合格的案件,对评估一件不合格的案件,由法律援助承办人作出书面意见,二件不合格的,给予法律援助承办人告诫,三件不合格的,取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资格。

2、加强案件过程的监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监督电话等;其次跟踪办案进程。法律援助中心由专人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承办人员报告制度。承办人员在开庭前或定期就证据收集情况、代理(或辩护)的主要观点、案情分析意见等内容向法律援助中心报告;四是出席旁听审理。每月有计划地随机抽查部分案件参与旁听,通过个案的有效监督起诉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在受理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有较大影响的疑难、复杂法律援助案件,实行案件集体讨论,对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准确确定案件当事人主体、法律关系、法律的适用,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3、注重办结案件管理

一是审查案卷。查看卷中材料是否齐全、谈话笔录、调取证据是否符合要求,起(上)诉述、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等法律文书使用法律是否正确等;二是回访当事人。采用案件质量跟踪卡、法律案件回访单等形式,对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的办理程序、服务质量、事实认定、应用法律等问题向受援人征求意见和进行跟踪监督;三是走访案件的承办机关。定期走访听取他们对法律援助承办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案质量。

(四)建立法律援助质量奖惩机制

为充分调动法律援助人员注重法律服务质量的积极性,法律援助机构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定标准,法律援助机构建立案件补贴与案件服务质量挂钩的办法。根据案件办理情况,对承办人员的办案质量进行评估,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质量等级。对质量不合格的法律援助案件下调案件补贴40%,对质量优秀的法律援助案件上调案件补贴30%,用质量评比和奖励处罚制度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五)建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通报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要定期对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服务质量通报,结合法律援助案件检查评比的结果,服务质量好的案件,予以表扬;对服务质量不好的案件,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法律援助人员提出书面的整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六)加大法律援助业务知识的培训

法律援助机构应从案件的受理、办理的程序、与当事人的交谈技巧和语言、怎样进行风险告知、证据的收集审查及法律知识对法律援助人员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注重实际效果。

(七)建立法律援助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承办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有违纪违规情况而被投诉的,法律援助机构逐一查清事实,并及时向投诉人反馈信息。凡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违纪违规、严重不负责任,使受援人遭受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八)加大各级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投入

目前,市、区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未将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各级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民生来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市、区(县)、乡、镇(街道)都应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的投入,法律援助机构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补贴。

『肆』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全面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新形势下,应着眼于提高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效能,在加强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硬件要硬、软件不软”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制度措施,强化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化。

二、全面提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效果。主要是要加强自学和实践锻炼。综合素质的形成还要靠本人平时不断地积累和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学,除了努力学习政治、法律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了解与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结合工作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

三、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强调政府的责任非常重要。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质使然,也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参与这项施惠于弱势群体的新兴事业,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筹措资金的法律援助经费体系,将更加有利于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是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的切实保障;它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的顺利实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规定的社会关系的实现。

『伍』 法律援助是基层司法行政服务窗口,司法局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上有哪些举措

基层司法局应采取多项举措,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受援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量。


一是注重窗口建设,推进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常态化。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公开公示服务承诺,设立“12348法律援助热线”,安排专职律师和有法律资格干警值班,负责接待来访,解答法律咨询,为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

二是注重法律宣传,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知晓率。结合“12.4全国宪法日”、“3.8妇女维权周”、“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便民法律援助咨询活动,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等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分发宣传资料,开展现场咨询活动,让广大职工群众知晓法律援助。

三是注重案件质量,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机制。规范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结案、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服务标准,深入各法援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检查,定期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评比活动,及时回访受援人,听取受援人对案件承办情况的意见反馈,及时跟进整改,努力办好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四是注重扩大援助范围,努力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进一步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为低收入标准,降低法律援助准入门槛,减少审批环节,逐步扩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围,做好申诉代理工作,将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积极做到应援尽援;认真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在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1+1”公益金项目法律援助律师在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为农民工及其亲属及时提供优质的法律援助维权服务。

五是注重工作站点建设,大力拓宽服务渠道。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看守所、劳动监察大队、武装部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大力加强规范法援工作站(点)建设,规范工作站(点)的服务标准,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畅通法律援助渠道。

『陆』 近两年法律援助的背景是什么

近日,司法部发布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行业标准——《全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规范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适用范围是什么?律师在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应注意哪些要求?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释。

记者:规范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立足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服务的满意度,对法律援助案件各环节严格规范,努力为受援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但从整体上看,法律援助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仅浙江、上海、山东编制了法律援助服务的地方标准,缺乏适用全国的行业性服务标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机制亟待完善。为此,司法部开展广泛调研,出台了这个行业标准。

记者:规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规范适用于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以及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对提供刑事法律援助服务的其他机构及其人员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记者: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应注意哪些要求?

答:一是充分会见。承办律师应及时会见受援人,且确保每个诉讼阶段至少会见受援人一次。二是有效辩护。承办律师应当参加庭审,发表辩护意见并提交书面辩护意见。三是及时报告。承办律师接受指派后,遇有可能导致终止法律援助的情形时,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承办律师遇到重大疑难复杂刑事案件时,应向律师事务所报告,提请集体讨论研究辩护意见,并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承办情况。四是遵规守纪。承办律师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钱物或者利用承办案件的便利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应接受法律援助机构和受援人监督。

记者:规范对律师承办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提出服务标准,律师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关注哪些规定?

答:一是全面了解情况。应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耐心听取其陈述或者辩解,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其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为辩护提供依据。二是落实普法责任。对于检察机关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或酌定不起诉的案件,承办律师应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家属解释清楚该项决定的法律意义,并告知其应遵守的法律义务及其责任。三是保障基本人权。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于语言表达方式明显不适合本案未成年被告人智力发育程度或心理状态,或者存在诱供、训斥、讽刺或者威胁等情形的,承办律师应及时提请审判长予以制止。四是保护个人隐私。承办律师发现相关办案人员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违法披露未成年被告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身份的其他资料,公开或者传播案卷材料,应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并要求纠正。

『柒』 法律援助的特征有什么

法律分析:1、法律援助制度责任主体的明确性。我国的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与之相对应,对于符合条件的公民而言,获得法律援助亦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非政府或者社会的恩赐。法律援助制度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通过为贫困或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使他们为法律所认可和保护的权利得以实现。在“市场出效率,政府管公平,司法保公正”的制度安排下,法律援助因其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而体现宪政精神和司法正义,又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第1款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国家和政府作为法律援助制度的责任主体非常明确。

2、法律援助工作的统一性。法律援助是一项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制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道义行为和慈善行为,因此,在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中,应当坚持“四统一”原则。“四统一”原则是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的程序要求。“四统一”即是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接受)、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

“四统一”原则是法律援助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平等地获得法律援助的保障,是规范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需要,是保证法律援助质量的重要机制。在有关管辖、公民法律援助的申请、资格审查、法律援助的批准、法律援助承办人的指派、对法律援助案件的验收、归档等法律援助的各个环节,都应充分体现“四统一”原则的要求。

3、法律援助服务的无偿性。援助制度所规定的法律援助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援助服务(如刑事辩护),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援助服务,还包括公证、法律咨询(电话咨询和当面咨询)、法律信息资料的免费提供。但应当提出的是,在一些国家中所包括的法院诉讼费用的缓、减、免(我国称为“司法救助”)在我国并没有纳入法律援助制度的体系。

6、法律援助实施人员的多样性。《法律援助条例》第2条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我国的法律援助没有像少数国家那样实行“缓交费”的方式,也不实行“减费”的方式。也就是说,法律援助机构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完全是无偿的。这主要是考虑到“缓交费”和“减费”的形式容易导致变相的有偿法律服务,以致法律援助机构因利益驱动而与社会执业律师进行不正当竞争,从而破坏法律服务市场的秩序,损害法律援助的形象与声誉,进而侵犯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4、法律援助范围的广泛性。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的规定,我国的法律援助从受援对象来看,既包括经济困难符合法律援助条件者,也包括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残疾者、弱者,即受援对象所涉及的是经济困难的普通老百姓和弱势人群;从司法程序来看,既有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和代理,又有行政诉讼中的代理,还有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可见,我国法律援助的范围比较广泛。

5、法律援助形式的丰富性。我国的法律助实施人员既有律师、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又有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等)、事业单位(如法律院校、法学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充实法律援助的专业队伍,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力量在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捌』 法律援助

没事,但你应作到以下几点:

1:向交警申述理由,索取肇事及一切有关手专续;

2:民事经济赔偿案件[医疗属]其诉讼时效期为 一 年;

3:以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为由予以起诉;在追究肇事者刑事

责任的同时还应承担民事经济赔偿责任。[因对方经交警认

定是负全责]对方的行为已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

4:因伤员医疗费用紧张可以申请法院先予执行;

以上意见供你参考。

热点内容
小学生法律知识的小论文五百字 发布:2025-01-15 21:21:26 浏览:126
酒驾法官 发布:2025-01-15 21:10:57 浏览:59
法官弄丢关键证据 发布:2025-01-15 21:07:21 浏览:323
未成年生子的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5 21:06:39 浏览:128
法律硕士专业考试211 发布:2025-01-15 21:06:21 浏览:229
解除司法拘留 发布:2025-01-15 20:57:30 浏览:383
经济法的理念论文 发布:2025-01-15 20:52:43 浏览:755
追究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5 20:46:49 浏览:630
新婚姻法要坐牢么 发布:2025-01-15 20:24:31 浏览:739
注册会计师和司法考试 发布:2025-01-15 19:42:55 浏览: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