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律服务规范化建设
❶ 怎样发展壮大社会法律服务队伍
一、切实加强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确保律师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是推动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律师队伍建设,自觉把律师工作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律师事业发展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加强司法行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建设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首先要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和完善
职业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司法行政队伍的素质关。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今后司法行政机关各级班子必须选用具有法学类专业背景和政法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配,要逐步加大有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在司法局领导班子中的权重,招录和选调司法局干部必须具备法学专业学历或法律职业资格。至2020年司法局班子成员全部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班子成员达到司法局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以上,具有法学类专业学历的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达到基层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占以基层所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扩大律师服务的覆盖面。多途径选调法律专业人员充实到乡镇法律服务所,动员其积极参与国家司法考试,取得职业资格,逐步解决全县18个乡镇法律服务所缺乏专业人才、全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零”的问题,确保2020年全县各个乡镇基层法律服务所具有法律职业资格人员不少于1人、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少于3人,基层乡镇法律服务“全覆盖”。
三是加强司法行政队伍职业化教育,提升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司法行政队伍职业化教育,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建立有序的经费保障和工作激励机制,组织和引导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动员、鼓励和支持具的律师执业资格并且符合律师执业条件的人员注册律师,确保律师数量稳步增长。研究制定全县律师教育培训计划,对全县各类律师进行轮训。加强与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的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选派律师到发达地区培养学习,逐步提高宁县律师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深化律师制度改革,促进律师事业科学有序发展
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理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国资所律师执业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政府法制部门率先建立律师队伍,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逐步设立公职律师或者聘请法律顾问,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公司律师,没有条件的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防范法律风险,促进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至2020年,实现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律师服务“全覆盖”。
四、加强律师执业活动的检查,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律师执业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事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公正正义。当前要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律师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重点检查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律师执业权力是否得到保障、律师执业行为是否规范等问题,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二是司法行政机关会同有关方成要积极研究解决律师执业过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查处影响《律师法》实施、侵犯律师执业权的行为。
❷ 司法“五规范”指的是什么
一是执法规范。健全完善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和行政许可等执法工作职责规范、程序规范、责任规范和监督考核规范,对执法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效约束。突出减刑(期)、假释、保外就医、监(所)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行政许可受理与审核等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部位,明确工作标准,明晰业务流程,严密执法程序,推行执法责任制,防止执法随意性和执法不规范。
二是服务规范。健全完善法律服务行业执业规范和法律服务人员执业准则,规范收案收费、业务办理、出具法律文书等执业行为。健全完善法律服务检查考核、质量评估体系,推行执业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完善违法违纪行为投诉查处和惩戒的制度规范,建立不良执业行为档案。制定规范同业竞争、规范与司法人员关系的制度规定,健全完善法律服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三是管理规范。以推进机关工作规范化为重点,健全制度机制,做到职能细化、目标量化、流程规范化、部门协同化、效率最大化。建立健全队伍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班子建设、人事管理、选拔使用、人员招录、教育培训、岗位目标职责、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规范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委(党组)会和办公会、民主生活会、廉洁勤政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考核机制。
四是组织规范。重点加强县级司法局的规范化建设,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使县市区司法局与司法所形成上下协调、运转有序、灵活便利的工作机制,做强做活县域司法行政工作。科学设置监狱和监狱企业机构,强化刑罚执行职能和经济运行调控。坚持警力下沉、充实基层,完善标准、创新手段,推动监区、分监区和劳教所大中队规范化建设再上新水平。制定完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调委会等其他司法行政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标准。
五是礼仪规范。制定完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礼仪规范,统一规定仪表、公务、接待等方面的礼仪标准,规范行为方式,倡行文明礼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服务热情、规范、得体。
❸ 如何推进平安法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运作
万事皆归于一,网络皆准于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再次传承了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精髓,开启了法治社会的新篇章。因此探索新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已成为当前我们探索的主要方向。
坚持依法治理
着力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法治思维。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学法、遵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行为习惯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积极对待;凡是法律保护的,依法遵守。抓好阵地建设。依法治镇要紧紧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建、管、用”并重。“建”要建好党员之家。“管”要管好基层活动场所。“用”要用好基层建立的各类之“家”,为全体居民学习、交流、活动服务。提高服务意识。着重抓好以便民服务为中心的民生服务阵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解决百姓身边的急事、难事、小事。坚持权力服务百姓,保证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推进全民守法。依法治理的基础在于全民守法。要组织实施“六五”普法,树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消除公民违法的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加强常态管理。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总体来说,我们要摆脱旧的工作模式,旧的工作方法,旧的工作理念。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法治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二是依法信访常态化。通过加大对《信访条例》的宣传,树立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信访氛围。同时,对于无理缠访闹访的上访人进行思想教育,如有触犯法律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三是治安防控常态化。一方面要加大、加密治安队伍的巡逻,发挥治安志愿者、社会管理信息员、邻里守望等小区巡防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主要出入口、道路、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加大安装监控探头力度,织密技防覆盖面,逐步达到全覆盖。再一方面要加大防控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切实提升社会治安的保障能力。四是城镇管理常态化。应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要严格执法,绝不纵容。形成抓巩固、抓反弹、抓常态、抓长效的落实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设置疏导点,有效缓解乱设摊点的负面影响。探索大城管管理模式,实现部门联动机制。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党政领导队伍,党政领导是掌握全镇发展的决策队伍,也是直接决定统筹全镇发展的主体队伍。因此要带头贯彻依法治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依法管权管事管人,同时要多下基层,多和百姓接触,为集体决策提供民意参考。二是基层组织队伍,是指村(居)两委领导干部,是和群众接触最多,掌握民生民意最直接的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服务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支队伍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矛盾源头。三是职能部门队伍,是指职能执法部门,特别是公安、城管等掌握了一定决策权和执法权的队伍,必须行使好手中的权利,发挥好自身的能力,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四是志愿服务队伍,需要进一步规模化、正轨化、广泛化。这支队伍抓好了,将会给全镇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着力加强民生福祉。首先,加强民生福祉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区域增加便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宣传,提升文化内涵。同时,增加村(居)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努力让百姓不出村就能办理多种业务,使百姓真正享受家门口的便利。其次,规范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目前,我镇注册的社会团体有百余家,但是大部分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要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建设,以“昆山壹方慈善公益发展中心”为起点,逐步健全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使每个社会组织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百姓提供专业的服务,承担本不该由政府承担的服务职能,为政府简政放权提供渠道。同时,根据百姓各自的兴趣爱好,搭建多种群众自治平台,引导广大居民百姓由松散型向紧密型集合,不断凝聚社会正能量,逐步走向群众自治的良性轨道。再次,拓宽自主创业门路,提升百姓创业动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引导,鼓励大学生、青年人自主创业,注重选拔有思想、有活力、有项目的青年人才优先创业,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为“4050”人员再就业提供平台,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另一方面要开放融资渠道。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能人提供资金支持,不断壮大民营企业,为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再一方面要提供技术支撑。在为能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也要为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不断引进符合本镇经济发展的项目,特别是节能环保优、互联互通畅、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坚持司法为民,深化法律服务
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着执法更严、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的形势。因此,如何践行司法为民,就要从创新联动思维、法治思维、维稳思维、奉献思维着手,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为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司法行政一线综合平台,已成为下一步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队伍建设要强化。司法行政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一线综合平台,司法队伍的建设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队伍活力;二是提高队伍能力;三是规范队伍行为;四是稳固队伍根基。
执法重点要突出。基层司法所要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监控特殊人群,预防再次犯罪。
帮扶救助社区服刑及回归人员,以法育人,以德服人,主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注重监管到位。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成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经济状况、家庭和社会关系及在接受社区矫正中的表现,认真开展入矫初期、中期、解矫三阶段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所处监管等级,定期开展“普访”“专访”以及“重点访”工作;二是注重教育到位。通过集中学习、分别谈心、GPS定位轨迹图分析其矫正对象活动规律,对排查出的异常人员及时提出告诫和开展深入谈心谈话,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三是注重关心到位。对生活困难和没有职业的矫正人员进行帮扶,通过深入走访各村(社区),了解矫正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动态,帮他们找工作、出主意,因人而异,各尽其能,各施所长。让他们步入生活正轨,顺利地完成人格重塑,尽早融入社会。
法律服务要加强。充分发挥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坚持以服务保障民生,以群众需求为工作指导,立足本职为民解忧。要加强法律服务人群覆盖面;要加强法律服务站点覆盖面;要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覆盖面。主动向社会保障、医疗纠纷、食品药品安全、人身损害赔偿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和社会热点领域拓展,并将法律援助纳入到党委、政府应急体系中,积极介入重大事故、突发事件、信访案件等应对处置工作,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普法方式要灵活。法制宣传弘扬法治文化,将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普法工作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创新普法宣传的新形式,有特色有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能够弯下腰,蹲下去,耳朵听,眼睛看,要依靠群众贴近群众。同时法制宣传要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大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要加强镇机关干部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调解体系要延伸。人民调解方式方法不能单调生硬,要适度要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警醒自己,任何人情不能超越法律,宪法精神是工作的最高指引。调解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矛盾排查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巡访与矛盾纠纷排查有机结合,及时掌握社会稳定形势,及时做好重大社会矛盾及不安定因素的监控和管理,找准预防对象,提前介入防控调处,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整合“大调解”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调解合力,应对各类矛盾纠纷,确保调解有效、调处有果,创造“五指并拢”的拳头效应。按照“强化工作指导、完善联防联调、巩固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诉调、公调、交调、访调等对接机制,不断推动调解工作向多层次、宽领域渗透,提高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
坚持依法治访,构建和谐信访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诉讼渠道,出现了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不仅使信访工作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难,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因此,信访工作要进一步引导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信访问题,为依法信访提供法律保证。
健全矛盾排查制度,加强源头预防。注重矛盾排查和源头预防,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排查制度,继续加强落实巡访机制,并扩大巡访范围。通过每月定期到村(居)及相关部门走访,了解排查最新矛盾问题,及时掌握最新情况,确保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除了每月定期巡访外,还要加强与村(居)及相关部门的对接,源头问题的积极防控和源头矛盾的及时化解是维护有序信访的积极保障。
深化领导接访制度,改善党群关系。深化领导接访制度有利于更好的处理群众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增进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鉴于上访人员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真正落实领导接访的过程中,可指定具体接访日,采用随机接访和指定接访相结合的方式,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做一些事实。
实行信访听证制度,推进阳光信访。通过信访听证制度,召集部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以及信访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对个别难解的信访案件进行评判,从而促使老大难的信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建立诉访分离制度,完善依法治访。要加快诉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接下来的信访工作中,可以通过律师这个第三方的介入来参与信访矛盾化解,从法律和公正的角度,为信访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确保信访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坚持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
言出如箭,执法如山。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只有坚持把依法治理的理念、要求、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平安淀山湖建设,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严密安防保平安,措施到位求实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平安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先,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着力构建以公安派出所民警为骨干、治安巡防队和保安人员为主要力量、农村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巡逻防控格局;其次,加强重点地区整治。必须科学规划,加强排查整治,切实维护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点场所、重点地区的安全;最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视频监控平台,提升指挥调度、视频监控、街(路)面巡逻,全时空、无障碍的点对点监控能力水平,确保警情一呼百应、实时调度有效防控。
网格管理惠民生,精细服务筑幸福。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情况、化解矛盾,使之成为平安建设一大亮点。首先,狠抓基层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信息员考核用人机制,鼓励有知识、有威信,热心公益的健康公民充实到队伍当中;其次,完善多项功能。建全网格工作服务管理流程、工作目标、工作机制、工作职责任务、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网格工作室,开辟公示栏,便于在工作中服务、管理和宣传;再次,强化网格化党建。加强网格化党建工作。探索建立大网格党小组,努力做到网格建到哪里,党小组就延伸到哪里,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后,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和江苏省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坚持开展数据采集、民情收集、建立健全“大数据库”分析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联动执法有保障,齐抓共管聚合力。找准警务联动与治安防控的结合点,整合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中队等多方力量,健全相关部门之间治安防控警务联动机制,把整体联动思想融入各项日常打防管控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治安防控资源的整体效能,全面加强镇区治安、交通和市容秩序综合管理,深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对执法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疏理,共同研究工作措施。
主动服务塑形象,亲情执法促和谐。派出所、交警中队、城管中队等执法者要着力创建服务型队伍,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派出所要积极组织警员定期主动为群众提供各项业务服务,广泛宣传流动服务、资询业务的时间及业务种类,便于人民群众提前做好办理相关业务的准备;交警中队要切实给每一位群众以人性温暖,无论是在路面执勤执法、交通事故处理,还是在违法处理窗口服务时,都要耐心为群众服务,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交警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城管中队要改变理念,主动收集资料,健全网络服务平台,为百姓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和帮助,变被动处理为主动服务,变滞后管理为前置提醒,从而塑造城管执法为民新形象。
❹ 我们要加快发展什么的法律服务队伍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服务队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法律服务业获得长足进步,法律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结构也有所优化。然而,仍存在很多问题:法律服务工作者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角色错位,法律服务工作者“顶替”律师角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员短缺,造成法律服务供不应求;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没有实现全覆盖;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法律服务业知之甚少;制度不健全,存在着一些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行为不规范、私自收案、私自收费,等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除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之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还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优化队伍结构。当前,法律服务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整个法律服务队伍而言,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之间对比失衡,形成不了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即使是某一行业内部也存在搭配不合理、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如,在律师行业,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之间竞争的多、合作的少,形成不了互为补充的工作格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法律服务队伍结构,促使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之间实现拾遗补阙、互促共进;着力打造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强化执业保障。我国法律服务队伍的素质整体上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仍存有差距。鉴于此,应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法律服务工作者统一职前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法,讲求培训效果;着力完善法律职业准入机制,改进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素质关;切实保障法律服务工作者获得应有的报酬,确保其劳有所得、劳得相符。
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健全律师事务所制度,实行统一收案、统一收费,搞好标准化建设,实施规范化、民主化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协会章程,建立起以诚信执业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律师执业规范和行业管理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其会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自律进行教育、检查和监督。强化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严肃处理投诉案件。
推动应用工作。无论是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还是企业,在作出判断、决策时,判断和决策的合法性问题应是最为关键的考量因素。而作为有着深厚法律知识背景的律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通过设立公职律师,企业通过设立公司律师,让律师融入到政府和公司的管理行为之中,对政府和公司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在实际工作或业务活动中,不能把聘用律师当作装点门面,把律师当摆设,不能对他们顾而不问,对他们的意见听而不闻,而应充分发挥律师作用,尊重律师的意见建议,并切实加以应用,确保各项决策和重大活动的合法有效。
❺ 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欠发达来地区法律服务资源自不足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应当引导法律人在该区域从业,现也有一些具体措施,如律师执业证的入门考试司法考试,欠发达地区的通过线比较低,取得资格后也只能在该区域执业,限制人员流动。另一方面,现在网络发达,具体的事务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在网上咨询,或者一些手机APP,如口袋律师等,在客户端一对一的与律师沟通。
❻ 如何加强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重点,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定和完善法规规章,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项办事公开制度,改进工作机制,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坚持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重点是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创新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设质量。
四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围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内容,方便群众监督。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认真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从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完善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等制度。
❼ 如何加强公司法务建设
您好,
任何一个法务人员都需要在上岗后明确细化法务的职能,法务的职能主要包括三块:合规部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
合规部分:法务人员应当审查基础性的事项,比如印章、合同、资质证照等。对于印章管理,首先了解企业之前是如何管理的,在此基础上规范制度,责任到人,建立印章管理制度;对于合同管理,要首先了解本企业签订合同的流程,需要哪些部门经过哪几个程序,然后按照现有的程序检查是否有需要补充或者完善的环节,对于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合同的审批,一般合同按照企业现有模式结合法律专业技能进行审批,重大合同需要外部法律顾问或者律师支持的,要及时反馈到管理层,加强合规安全性,降低风险;再与行政部门加强对合同和重要文件的登记制度和管理制度。
2.风险控制。这是法务工作的重要部分,前提是首先要熟悉公司的业务,然后把法务工作中的法律咨询、解决纠纷、预防风险和法律培训等几项工作分别展开。风险与纠纷一般会发生在公司的业务部门,制定一套公司适用的制度,在业务部门发现风险的时候报告给法务部门,法务部门负责提供咨询或者解决纠纷。预防风险主要是公司层面和具体各部门层面,公司整体设立发展决策上或者程序上是否存在风险,业务风险同上,熟悉公司业务之后,慢慢就会在业务开展之前了解可能存在哪些风险,提前预防;法律培训主要是指对公司内部的人员关于本公司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科普,一方面能够让管理层和各部门了解法务工作,配合法务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全公司上下都形成法务意识,共同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
3.决策支持。一般来说就是公司重大项目或者商业谈判,需要法务部门参与或者列席,进行法律风险论证,提供风险解决方案等,帮助公司决策。这种情况下,对于不熟悉的缺乏经验的法务人员,可以与外部律师合作,逐渐积累自己的一套经验,在足够熟悉业务及岗位职责之后,就能成为一个较为专业的法务人员。
以上只是法务工作概括说明,具体每一个模块例如合同审核要注意的资质证照、争议管辖、有效期、付款方式等等各种细节,还需要法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法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工作,贯穿公司从上到下的各个层面,千防万防,只要出现一次失误,都有可能会抵消之前的工作业绩,所以,新手法务在工作中要谨慎、谨慎、谨慎,发挥实用主义精神,多问多跑多学习,才能尽快独当一面。
❽ 如何抓好法律援助站点规范化建设
法律援助是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申请法律援助,可先由单位或所在的街委、村委出具生活困难的证明,然后到所在地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办理.
我国《律师法》第41条规定:“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第42条规定:”律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这就是说:对无力支付律师代理费的人实行法律援助,是《律师法》对每一位执业律师的要求,是应尽的义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要求法律援助:
1、刑事案件;
2、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抚养费的法律事项;
3、除责任事故外,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事项;
4、盲、聋、哑和其他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
5、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6、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
7、其他确实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其中,刑事诉讼的被告人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要求获得法律援助:
第一,公诉案件中,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律师;
第二,被告人为盲、聋、哑和未成年人的,如果没有指定辩护人,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其他残疾人和老年人为被告而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律师;
第三,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
另外,寻求法律援助,应向司法行政主管机关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并提供申请的相应理由和证明,有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统一指定援助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