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用公司名义法律规定
1. 冒用公司名义签订合同的后果
签订合同冒用公司名义的法律后果是:公司若不追认则行为人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 他人冒充本公司进行诈骗怎么办
他人冒充本公司进行诈骗,建议及时搜集证据,及时报警以挽回损失,对方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假冒公司的行为是指未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而冒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名义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部门将对其责令改正,即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设立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将其予以取缔。此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视情况而定,对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假冒公司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的,要依法准究其刑事责任。擅自使用他人已经注册登记的企业名称或者有其他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的,被侵犯人可以向侵犯人所在地登记主管机关要求处理。登记主管机关有权责令侵犯人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因该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被侵权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冒充公司人员,如果没有进行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最多只能责令对方停止冒充,或者是要求对方进行一定的赔偿。但如果有进行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肯定是犯法的。严重的话需要进行刑事拘留,可以报警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3. 公司被别人冒用名义怎么办
法律分析:向工商局举报,要求工商局出示该公司的登记文件。国家规定公司登记时,必须有法人、股东的身份证、复印件,如别人代办,还必须有亲笔签名的委托书。如果本人没有签名,那么这个文件就是伪造的。拿到文件后报警,走法律程序。根据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二百八十条之一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二百八十条之二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4. 朋友被人冒充注册公司,冒用他人(股东)名义注册公司怎么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八条冒用他人名义出资并将该他人作为股东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冒名登记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以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被冒名登记为股东的承担补足出资责任或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部分的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因为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而享有股东资格,但是出资人的名义须是真实而有效的。如果冒用他人名义进行出资,并将他人作为股东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冒名登记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为保护其他股东的权益,防止出现冒名股东只享有股东权利,在公司发生债务时却逃避责任的情况。为了保护被冒名人利益,法律规定当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要求补齐出资或者承担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时,应当以冒名人为被告。##被冒名者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用以虚拟注册公司的名称登记申请书、申请报告、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授权书、申请承诺书、投资协议书等文件无效;被冒名者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冒用他人名义注册公司的行为无效。##根据《公司法解释(三)》,被冒名者也可不主动去注销自己的股东身份,等到公司债权人向公司股东主张出资不实的赔偿责任时,再举证证明自己系被他人冒名为股东的,这样也可以免责。但到那时往往既有公司债权人的反对,又有公司其他股东推卸责任不予配合的可能,被冒名者全身而退的难度较大。
5. 冒充公司名义开展业务犯法吗
您好,假冒公司名义签订合同是不合法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假冒合同相关的法律规定
合同当事人不得采用下列欺诈手段骗取财务:
1、伪造合同的。
2、盗用、假冒他人名义签合同的。
3、虚构主体资格的。
4、虚构货源或者合同标的物的。
5、故意交付部分仙物(货款)骗取全部货款(货物),或者骗取货款(货物),拒不交付货物(货款)的。
6、定作方无正当理由中止履行合同,不退还所收定金,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预付款,材料款等费用,或者拒不支付加工费的。
7、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诱人签订合同,骗取中介费、立项费、培训费等费用的。
8、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的。规定“合同当事人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占、损害国有资产:
1、通过贿赂签订、履行合同骗取国有资产的。
2、通过合资、合作或者联营合同,无偿或者未经评估低价占有国有资产的。
3、通过合同将国有资产交给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或者个人经营或者占有的。
4、其他利用合同造成国有资产及其收益流失的。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虚假表示与隐藏行为的效力】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虑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
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三人实施欺诈行
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以胁迫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综合上述, 对于假冒公司名义签订合同的手段,法律也会做出明确的批判,适当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个人
利益。
【法律依据】
《民法典》
6. 什么是冒用别人公司名义签订的合同
冒用公司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7. 别人用我们公司的名义签合同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在他人冒用你公司名义签订合同,你公司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你公司不承担责任。如果你公司同意他人以你公司名义签订合同,你公司按合同约定承担责任。
8. 冒用他人公司名义销售产品
法律分析:未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而冒用其它集团公司名义的,由工商管理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取缔,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法律另有其他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一十三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