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合作论坛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合作论坛

发布时间: 2022-04-27 04:58:09

Ⅰ 粤港澳大湾区将来会如何发展

随着国家战略发展,粤港澳地区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一个超级庞大的金融三角已经呼之欲出,前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的全国金融中心,今后几年还将进一步广州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澳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珠三角特色金融发展呢?

1弥补金融法律与金融体系差异

第一,借鉴欧盟的“单一通行证”制度。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所以在金融法律监管方面难度比较大,欧盟的做法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借鉴依据,因为欧盟是由不同的国家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国家在金融管理上都有着不同的法律体系,但是欧元作为统一的货币,就必须要进行统一化的金融监管方法,为此,欧盟地区采取了“单一通行证”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成员国的金融组织可以随意在其他成员国境内从事跨境金融交易,打造统一化的金融交易系统,创立金融保障机制,设置同一化的监管规范。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也可以借鉴欧盟打造统一化的金融监管标准,降低由不同法律体系所带来的监管难度。

第二,采取联合监管措施。粤港澳大湾区也可以采取联合监管的方法,该方法是英国一直在使用,因为英国在脱欧之后,为了能够加强与欧盟之间的金融融合,就采取了联合监管的方式。这种监管方式主要是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跨境金融服务的监管可以依据共同原则来进行,保证金融监管的一致性。二是双方保证监管透明度,对监管的体系、政策、制度、标准及时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以便保证监管的统一性。

第三,促进科技金融高度融合。中国的互联网巨头(网络、阿里、腾讯)及英美烟草公司已经在深圳设立了他们的总部或分部。金融科技主导的金融业很可能首先在广东,香港与澳门地区产生。科技金融也是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与支持的板块,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必须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跟随我国政府的脚步,顺应时代建设与发展的趋势,积极的促进金融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与此同时,广东、香港、澳门金融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在数字货币研究、监管技术、量化投资平台、网络安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领导地位。

未来,中国的数字货币运营商也有可能在深圳落户。基于自身的产业结构与技术优势,广东、香港与澳门与大湾区可以积极利用深圳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与香港金融体系的优势,以及创新人才的优势,专注于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将推动区块链,数字货币等金融技术领域的开拓性探索,推动金融科技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稳固与加强大湾区的金融经济建设,只有团结一致,吸取百家之长才可以越来越好。成功打造跨境的一体化金融新平台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我国目前比较落后的金融企业,在不断的创新与奋斗下更好更快地建设与发展金融经济才是最重要的。

Ⅱ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两区九市”,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据新华社18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到2035年,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2月21日上午,粤港澳三地政府将在香港举行宣讲会。

明确港澳广深为四大中心城市

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香港的规划为: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对澳门的规划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对广州的规划为: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对深圳的规划为: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此外,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到2022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亮点

基础设施 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

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创新通关模式,更好发挥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作用。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要陆路口岸增加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进一步完善澳门单牌机动车便利进出横琴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完善粤港、粤澳两地牌机动车管理政策措施,允许两地牌机动车通过多个口岸出入境。

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教育发展 三地高校探索学分互认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城市管理 探索澳门社保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

推进社会保障合作。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研究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就业创业 研究港澳中国公民报考内地公务员

《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方面则提出,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

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

具体而言,将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

延伸

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半年

港澳特首进中央决策组织

在昨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时间发声。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任组长,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及澳门特首崔世安均担任小组成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次有港澳特首被纳入中央决策组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正式亮相是在2018年8月15日,当时该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2018年3月27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出席在香港举行的广东省2018年迎春宴会提及,她2017年在北京述职时就提出,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一个统筹领导小组,在中央层面上对湾区的发展做高层设计。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前,两位港澳特首频访内地。从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林郑月娥率领的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先后实地考察、访问深圳、中山、珠海、惠州、广州等城市;2018年6月至7月期间,崔世安率领澳门特区政府代表团,就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事宜,先后分三次赴珠三角城市交流。2018年6月底,韩正在北京分别会见林郑月娥和崔世安,时间相隔仅仅一天,且主题均为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听取意见和建议。

声音

粤港澳共建

国际一流湾区

昨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表谈话。该负责人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将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做好各项任务,推动规划蓝图中的各项美好愿景落到实处,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增进粤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8日表示,欢迎中央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指导性方向,并感谢中央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重视香港特区政府的意见。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为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促进经济产业多元发展。第二,为香港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空间。香港特区政府会充分把握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把国家所需和香港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办公室18日发布新闻稿表示,澳门将发挥所长,与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大环境,注重强调惠及普罗市民,强调建设优质生态环境,增加市民的获得感。近期将在澳门陆续举办关于大湾区议题的宣讲会、座谈会,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建设。

Ⅲ 注意!涉及“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要规范了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规范以粤港澳大湾区名义开展有关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上述五个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
《意见》要求,各省、地市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对以粤港澳大湾区名义开展的有关活动予以严格规范、有效引导,为务实有序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1.“粤港澳大湾区”等字样不得作为企业商标使用申请
《意见》要求严格规范涉“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登记注册。明确要将“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湾区”“大湾区”等作为专有名称严格保护起来,不得擅自将上述字样作为商标使用和进行专利申请。
法规范登记使用上述字样的企业名称,已经申报尚未登记的企业名称不予登记,已登记但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名称,登记机关要指导企业变更名称。
2.涉“粤港澳大湾区”智库研究院须依法办理注册登记
《意见》要求严格规范涉“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监管。明确对涉“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设立从严规范,申请成立涉“粤港澳大湾区”领域或名称中包含“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湾区”“大湾区”等字样的社会组织,须先报请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程序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明确相关社会组织不得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设立分支机构等,另外成立涉“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盟、智库、研究院等,须依法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
3.举办涉“粤港澳大湾区”展会论坛须遵守相关规定
《意见》要求严格规范涉“粤港澳大湾区”展会论坛举办。各级党政机关举办各类涉“涉粤港澳大湾区”的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展示会、展销会、订货会等活动,要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
4.严格规范涉“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媒体传播
《意见》要求严格规范涉“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媒体传播。各涉“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以发布相关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媒体,不得使用“部”“局”“委员会”“总公司”“研究院”“官网”等容易误解为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官方机构的名称,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粤港澳大湾区”有关信息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如何

经过近四十年的精诚合作,大珠三角地区实现了长足发展,为今日的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二十世纪末“湾区经济”概念提出以来,湾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和体制革新的增长极。无论是从人口集聚还是城市分布来看,湾区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载现代文明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这一论断做出了新的注脚。

通常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十一个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九个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和珠海。大湾区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6800万人,人口密度为988.73人/平方公里。大湾区经济总量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湾区,仅次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内,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建设;对外,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应对保守主义兴起和全球化收缩的趋势,平衡国际秩序,促进世界持续和平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在中国内部经济转轨以及外在国际压力骤增的背景下,获提升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家策略之一。

适逢“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走向实践,这就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寻求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Ⅳ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可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机遇;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解决一些香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范徐丽泰也指出,在经济层面,香港也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范徐丽泰说,“如果我们大家能和九个城市合起来,那经济谈判的筹码就多了,不但有制造也有推销,不但有产品也有法律制度。香港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国际上都接受,很严谨。我们可以想想怎么合作,另外如何利用香港的法制制度来做仲裁,这些都是可以的。说到‘一带一路’,香港已经成为亚投行的一个成员,我们的金融市场很欢迎大家到香港来集资、融资,一些基建项目也可在香港集合资本。最近香港会改变一些规矩,可以同股不同权,这一点对内地的创新科技很有吸引力。”

范徐丽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首先必须人流顺畅;但对于粤港澳三地彼此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范徐丽泰表示,她相信将来大湾区规划出台之后,三方面都会想办法做好大湾区建设,通过诚意和决心,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这的确需要三方面的努力,如果大家想达成一个协议,大家就都退一步,想办法来做好。发改委关于大湾区的规划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来,在这个大纲领之下,三个地方就必须进行很坦诚的互谅互让。我相信三个地方都会努力去想办法解决,不然大湾区的发展就是句空话。我相信这些问题用诚意和决心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将给香港带来哪些红利

1.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引领香港企业到内地发展,特别是深圳前海,税都交给深圳,深圳是最大得益者。
2.招商引资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如果真心想香港发展就应该从深圳安排企业到香港,税交给香港,香港才有发展,深圳就在香港隔壁有没有大湾区对深圳企业落地香港没有根本影响,所以香港只有企业输出没有企业进口得不偿失。
3.香港新型企业到内地发展土地成本减轻?个人觉得是短期利益,政府对企业优惠是有时效,而企业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新型企业模式一旦被复制(正因为内地市场大容易复制,遍地开花,就不值钱了)就会走向没落,除非可以做到龙头企业,都则都是大浪淘沙。

Ⅶ 政府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架起人才流动之桥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中,有望于年内出台。同时港珠澳大桥也通车在即,届时将为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而要真正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大湾区,还需打造一座人才流动之桥。

首先,在湾区内探索建立人才保税区,对在区内创新创业的人才予以个人所得税征收优惠。个税优惠等政策目前已经在深圳前海等几个自贸区试行,将来可向湾区其他城市逐步推开。还可以在人才保税区内开展社会保障服务衔接、职业资格互认、就业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试点,以积累更多经验。

其次,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可探索联合办学,或联合开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项目聚集三地人才,涵养合作氛围。对于参与项目研究的科技人才,在出入境、社保、住房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其穿梭三地提供最大便利。目前,国家已允许港澳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国家科研项目。三地联合开展科研,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避免重复研究,甚至可借助港澳国际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专利申请。此外,三地还可轮流举办人才创新创业论坛,以论坛为依托推动三地人才交流合作。

最后,推动三地国际人才自由流动。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国际移民在常住人口中占比平均为3%,有的发达国家达到10%,中国的国际人口(含港澳)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仅为0.07%。中国有自己的人口特点和环境,并非要在此问题上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简单对比,但中国国际人口占比的实际情况说明,中国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作为中国加大国际人才引进的试点,探索允许在三地任意一地取得永久居留资格或入选人才计划的国际人才,在湾区自由居住、生活、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进而可探索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最终把湾区打造成多元文化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人才高地。

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粤港澳地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人才自由流动,有利于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的引领优势,打造三地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Ⅷ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很快就要出台

凤凰网财经讯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于4月8日到1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论坛设置四个板块,共60多场正式讨论。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上透露,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很快就要出台。他表示,纳入大湾区规划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的9个市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大约6800万,均居世界四个大湾区首位,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人民币水平,接近纽约湾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拥有16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术企业,所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实力也相当的丰厚,前景无限。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
以下为发言实录:
马兴瑞:尊敬的林郑月娥行政长官,两位特使长,尊敬的冯国经主席,樊纲院长,梁锦松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应邀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的年会,非常感谢本届论坛专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分论坛,让我们有机会与各界朋友一起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1日亲自见证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协议,今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应该说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明确了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因为这个规划很快就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刚才主持人讲了一下,我这个数据是新一点的,纳入大湾区规划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的9个市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大约6800万,均居世界四个大湾区首位,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人民币水平,接近纽约湾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拥有16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术企业,所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实力也相当的丰厚,前景无限。
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密切与港澳的合作,高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构建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三地合作机制,前一段我和林郑月娥特首沟通这个事情。二是聚焦破解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条件下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便捷流动。三是推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推动港珠澳大桥、粤澳新通道等尽快投入使用,还要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高铁高速公路网,四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体,聚焦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很有希望能够建设成这样的创新中心。五是强化教育医疗人才、社会保障生态等领域合作,促进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更加便利,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六是我们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粤港澳三地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把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我们热忱的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把握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到大湾区考察交流,通商贸易,创业投资,携手共创更佳美好的未来,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谢谢大家。

Ⅸ 博鳌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对外开放与创新驱动的样板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答案之一。改革再出发,开放再深化,创新再驱动,这里是最前沿的地方。
大湾区的战略构想被正式提出后,粤港澳三地就受到广泛关注。4月9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现场,广东省省长马兴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共话大湾区建设与发展。
“大湾区规划很快就要出台”
两个特别行政区、9个地级市、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16家世界500强企业,经济总量10万亿元,总规模接近纽约大湾区……在马兴瑞眼中,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已经积累的优势。从全国来看,这里也是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年会上,马兴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很快就要出台。他希望,规划出台后,可以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将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林郑月娥也非常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正式出台。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一战略不仅促进了大湾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而且对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开放联系很有助益。她也呼吁,在具体规划出台后,最好有更高层次的负责人或机构来协调,“为我们排忧解难”。
梁维特提出,大湾区的建设既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又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要深入融合实现共享共建,又要兼顾各方不同效益,发挥各方独特作用;既要重视大型企业和机构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又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参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科技化进程正在加速,这需要更大的城市群来解决住房、交通、就业、产业链等发展问题,而“大湾区就是这么一个新的空间”。樊纲预测,到2050年,大湾区将拥有1.2亿到1.4亿人口,如果体制机制的改革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深入开展,“9+2”城市之间精诚合作、协同发展,大湾区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一国两制”既是挑战也是优势
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和3个关税区。
“改革开放40年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能走下去!”在马兴瑞看来,“一国两制”既是大湾区的最大挑战,也是最明显优势,下一步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就是要集聚各方优势与能量。马兴瑞坦言,目前大湾区确实在人、物、信息流动上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人员过关、进出货物等,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部分解决。比如,香港、澳门的大学生在广东工作,需要就业许可证,广东省可以通过自身机制改革取消这类限制。
“流不动的地方,我们就要向中央政府报告,这些内容我们现在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马兴瑞说,对于三地间的制度障碍,要一步一步解决,“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林郑月娥认为,“一国两制”客观上为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更宽松、开放的环境,这在大湾区建设中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帮助。“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大湾区需要的专业金融服务,无论是融资、投资还是发债,都是我们的强项。”
她还指出,香港独特的社会制度、法治传统以及与国际高度接轨的营商环境,既可以把国际企业引进大湾区,也能够帮助内地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南丰集团CEO梁锦松曾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旧金山大湾区和纽约大湾区的综合体,既有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的结合,也有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结合,“‘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很独特的地位”。
梁锦松尤其看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特别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国际融资等业务。在他看来,这既是推动金融与制造业结合、促进大湾区建设的具体做法,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樊纲注意到,大湾区内有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和珠海横琴自贸区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他建议这3个自贸区可以先与香港、澳门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联盟,在贸易流通、进出口关税等方面开展试点。
科技创新是方向 人才流动是重点
在博鳌论坛的相关讨论中,来自粤港澳的嘉宾都谈到了大湾区的重点合作方向:科技创新。
马兴瑞表示,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未来的主攻方向,但也是目前的短板所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和别人的差距相当大,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世界级的大学。”
怎么办?他认为,大湾区可以依托香港的科研力量,配置全球的创新资源要素,而珠三角可以继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独特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力,我们在大陆是第一的。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能力,把这些有机结合,应该不得了。”
林郑月娥也认为,香港可以通过底层的科研创新将成果转移和孵化到珠三角城市,等到企业规模扩大需要融资甚至上市时,再借助香港金融市场的力量。据她介绍,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届的香港特区政府还设立了特区发展顾问团和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大力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
林郑月娥提到,大湾区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更多人才在这里流动。在她看来,大湾区为香港解决了发展空间的瓶颈问题。“香港目前没有这个空间,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两大局限,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力。”
梁锦松认为,人才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竞争手段,政府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和留住全球人才,尤其是从细节制度入手。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称,香港到深圳过关是一个很小的环节,但如果时间耗费太久,会影响人才能力的发挥。他建议利用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让人才在大湾区间流动得更为顺畅。
此外,他还建议在生活保障方面放开限制,服务更多人才。例如,在一些城市进行国际医疗试点,让香港和国外的医生可以在试点区内开展医疗服务,从而让人才在大湾区内流得动、留得住。听到这个建议,马兴瑞立马接过话头:“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是有可能实现的。”
马兴瑞还说,下一步广东将密切与港澳的合作,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聚焦破解一国两制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各自优势,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化医疗保障和人才合作,促进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更加便利。
本报海南博鳌4月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任明超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10日 01 版)

热点内容
学习新民法典 发布:2024-11-14 23:23:10 浏览:821
公司法的结构图 发布:2024-11-14 23:22:58 浏览:906
医生不受劳动法保护么 发布:2024-11-14 23:05:45 浏览:123
杨新海法治在线 发布:2024-11-14 22:56:58 浏览:575
婚姻法分居的标准 发布:2024-11-14 22:24:57 浏览:194
岐江司法鉴定 发布:2024-11-14 22:22:23 浏览:478
法律服务公正处 发布:2024-11-14 22:06:52 浏览:502
劳动法的论文2000 发布:2024-11-14 21:54:17 浏览:115
谭芳律师微信 发布:2024-11-14 21:42:18 浏览:943
法治贺年卡 发布:2024-11-14 21:39:25 浏览: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