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临洮法律顾问

临洮法律顾问

发布时间: 2022-04-30 03:18:17

1. 历史上有哪些让我们惊掉下巴的冷知识

我要说的这个冷知识,是关于宋朝的。以仁孝治天下而称颂于世的宋朝,却流行着一种极不光彩的人伦恶俗:生子不育,即所谓的“不举子”。

不过,生子不育之风并不只盛行于贫困之家,而且也蔓延于衣冠富户和封建士人之间。据《龟山集》记载:

“闽之八州……多计产育子,习之成风,虽士人间亦为之,恬不知怪……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在封建社会,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多子多福思想,但宋代的富室、士人为什么要生子不举,“继嗣无双髫”呢?宋人把溺杀婴儿的原因归结为“蛮陬地瘠狭,世业患不饶,三女奁分赀,生男野分苗”。其实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其终极根源在于生产力的不充分发达。

2. 专科能考律师

_自学考法律,首先来应查看是自否有报名法考的考试资格;

其次,若有相应的考试资格。法考考试通过后,可以从事律师行业。

PS:1.根据《律师法》第5条的规定,律师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取得律师资格;

二是领取律师执业证书。

2.取得律师资格的条件则是通过国家组织的法考。

而法考的报名条件已于2018年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报名条件之一为: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

3. 秦统一后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及历史作用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独裁——皇帝自称为朕(音镇zhèn),表示至尊无二。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治冶县——福建福州市)、南海(治番禺——广东广州市)、桂林(广西)、象郡(北部包括广东雷州半岛等地)四郡。全国共四十郡。郡各管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秦法:立军功的人,按斩敌多少,做大小官吏。韩非子说:这等于让斩首立功的人做医师木匠,一定不能成事。秦始皇时,秦国功臣武夫做地方官,当不在少数。这对中央集权是有益的,但政令残暴,势必引起山东被治人民的怨恨。
官制——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太尉(掌全国军政)、将军(掌征伐)、廷尉(掌刑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帝本人的费用)、博士(备顾问)等官。地方官制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县令长(掌一县政事,一县大抵方一百里,万户以上称令,不满万户称长)。县以下乡官有三老、啬夫、游徼(音叫jiào十亭为一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捕盗贼),又有亭长(十里一亭,有亭长,掌捕盗贼)。县吏、乡官、亭长多是本地有产业的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足见家贫有德行的人也得为吏。上自朝廷,下至乡、亭,构成地主阶级的巨大统治机器。掌管这部机器各个部分的人是流动不定的大小官吏,不是世袭固定的贵族。这部机器的操纵人便是皇帝。
二推行共同的文字——“书同文”
“田畴异亩(亩大小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是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情状。秦统一后,这许多异大体都化为同了。周朝文字笔画繁重,称为大篆,或称籀(音宙zhòu)文。战国时东方齐鲁地方文化发达,通行一种比较省便的字体,汉朝人称为古文、蝌蚪文、或孔壁古文。李斯订定文字,依据籀文古文,笔画力求简省划一,称为秦篆,或称小篆。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都是用小篆写的学童课本,不仅教字体,同时也教语法。传说狱吏程邈,得罪拘禁狱中,造成一种笔画更省便的文字,叫做隶书。隶书字体方形,便于书写,到汉朝行用极广。各地区方音不同,有统一的文字,方音便成次要的困难。经大规模的移民,也减轻了方音的局限性。
三划定共同的地域
秦朝疆域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自西北临洮(甘肃岷县)起,大体循秦、赵、燕旧长城至东北辽东止,筑长城万余里,防匈奴等游牧族内侵。这是当时确定了的中国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汉族。秦以后的中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展。
四促进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
秦始皇在经济上作了如下的措施,意义极为重大。修驰道——以秦京咸阳为中心,全国修筑驰道(行车大路)。驰道宽五十步(六尺为步),用铁椎筑土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专路,种松树标明路线。专路两旁人民得自由行走。驰道的修成,对陆路交通有很大的便利。
通水路——战国时期各国筑堤防,阻塞水道。秦始皇决通堤防,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今湮)作为水路中心,通济、汝、淮、泗等水。在吴、楚、齐、蜀等地,也大兴水利工程,行船和灌溉。特别是史禄凿渠,表现出伟大的创造力。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发大军五十万人经略岭南,令史禄通运粮水道。天才的水利工程师史禄在湘江上游江中筑石堤(广西兴安县城东南约三里处)。堤形象犁头,分湘江为南北两渠。北渠向北流通湘江。南渠经过兴安县城,向西流与桂江上游大溶江合流。南渠所经都是高地,史禄用人工开凿渠道,长六十里。渠中设若干个斗门,南北来往船只可以逐斗上进和下降。载重大船自湘江上溯,通过北渠,进入南渠,安然过山,运输上大省人力。这是开发岭南的重要航路,汉、唐、宋、明相继修筑,航路和农田灌溉愈益完善,史禄创始的功绩是不可淹没的。二千年前有这种灵巧的工程,号称灵渠,确是名实相符。秦始皇曾令方士徐市(市即黻的本字,《后汉书·东夷传》作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航海求三神山。足见当时航海术不仅沿海岸南北往来,并已能大规模远航大海中。海上内河与陆上驰道,构成相当发达的交通网,大有助于经济闭塞状态的破坏。
去险阻——战国时各国利用险要地形筑城郭,齐、韩、楚、魏交界处又有长城巨堑,分裂疆土,阻碍交通。秦统一后,国内长城巨堑以及城郭要塞,一并平毁,减少了割据称雄的凭借。
划一币制器具——秦始皇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前二二一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陶制量器不能刻字,用刻了字的十个木戳,印在陶量上连成一篇诏书。隋时掘得秦始皇时秤权,有丞相隗状(隗音葵kuí)王绾(音碗wǎn)二人列名,想见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诏书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战国时各国车轨宽狭不同,秦规定车宽六尺,一车可通行全国。战国时币制紊乱,秦规定货币为两等:黄金称上币,重一镒(二十两);铜钱称下币,重半两。战国时田亩大小不同,秦规定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后世一直沿用秦亩制不改。
大移民——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这些豪富都是领主残余和富商大贾,在本地兼并土地,放高利贷,迫贫民为奴隶,霸一乡一县甚至一郡,妨碍统一。豪富被迁徙到新地区,失去旧有威势,经营土地,只能成为地主,经营工商业,也得从头做起,留在本地的田地住宅,分散到别人手中,贫民可能获得暂时的喘息。将军蒙恬(音田tián)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河套及甘肃省黄河以南),筑四十四个县城(《史记》作三十四县,《汉书》作四十四县),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秦朝大移民,在传播文化、发展生产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确定土地个人私有制度——东周后半期开始有两种土地所有制度,经长期斗争,至前二一六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民)自实田”,土地个人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了。这是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以后五年颁布的法令,在这个法令下,地主和有田农民自动陈报所有土地实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取得土地所有权。秦自商鞅以来,崇本抑末,所谓末业是指民间小工商。后来小手工业被提升为本业,李斯称百姓成家立业,该致力农工。只有小商贾是末业,受到法律的抑制。秦徭役法,首先征发有罪吏、赘婿及贾人。所谓赘婿,一说男子赘入妇家,一说贫民典身给富人,过期不赎,没为奴隶称赘婿。如第一说,是惩罚男子怠惰不自立门户,如第二说,是阻止奴隶人数的增加,都含有积极的意义。其次征发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征发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强人也得先服徭役,称为闾右(富强人家住在里的右边),最后才征发贫弱人家,叫做发闾左。秦始皇初得天下时,大体上行用此法,所以屡兴大工起大军,还能相对的保持国本,《琅琊刻石辞》说“上(重)农除末,黔首是富”,《碣石刻石辞》又说“男乐其畴(田亩),女修其业(纺织)”。农民一般都拥有一小块私有的土地,虽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在统治者看来,算是“黔首是富”,在农民看来,比战国时也算是“黔首安宁”了。
五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伦”
在汉族文化地区,代表人们共同心理状态的,主要是适应家族制度的孔孟正统派儒家学说。秦始皇据儒家支派阴阳五行家说,自以为得水德,以十月(亥月,亥属水)朔为岁首。衣服旌旗都以黑色为贵。纪数用六(阴数),如六尺为一步,驾车用六马,车宽六尺,符长六寸,冠高六寸。庶民用黑布包头,称为黔首。号黄河为德水。这些与儒家改制度的学说是可以相容的。崇尚法律(水德),不崇尚正统儒学所讲的仁恩,这与儒家荀子学派也是可以相容的(荀子学说还是着重在王道礼义,但因强调礼的作用,韩非、李斯等人重礼变为重法,荀子学派中除了传经之儒仍保持儒家面目,其余则与法家学派合流)。灭六国后,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出巡郡县凡五次,目的在“以示强威,服海内”,并宣示统一四海的功德。前二二○年,第一次巡陇西、北地二郡,登鸡头山(宁夏泾源县西,相传黄帝曾登此山),向匈奴表示秦皇帝的威力。前二一九年,第二次东巡上邹峄山(在山东邹县)刻石,又上泰山刻石,又登之罘山(罘音浮fū在山东烟台市北)刻石,又登琅琊台(在山东诸城县)刻石。东周时越王勾践灭吴,迁都琅琊,筑高台盟诸侯,尊奉周天子。秦始皇留居琅琊台三月,徙黔首三万户居台下。他这样做,是要表扬勾践尊周,鼓励南方越人内向。又南巡想到衡山,舟行至湘山(湖南岳阳县西南)遭大风,秦始皇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树成光山,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前二一八年,第三次东巡登之罘刻石。前二一五年,第四次东巡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刻石。前二一○年,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县),浮长江东下,至会稽山(在浙江绍兴县)刻石,祭大禹。相传越俗自勾践时起,男女间关系不严,《会稽刻石辞》特别着重在“禁止淫泆”,宣告用严刑(杀奸夫无罪)来矫正,使不异于中原风俗。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任务。不过,荀派儒学特别是法家刑名之学与孔孟正统派儒家学说距离甚远,等到强暴统治失势的时候,荀学和刑名之学不得不逐渐让位于正统儒学。

4. 会宁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曹 铭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 勋 字鼎彝,丁沟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以廉勤荐调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给饷济饥,刑清弊绝,迁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所至之处,讴思载道。

栗在庭 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寻升吏、户两部给事中,后调山东佥宪,继任湖广左参议,擢山东参议,升右布政使。壬辰左迁山西参议,后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李玩莲 四方吴乡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进士。

柳迈祖 字宜斋,县城东关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进士。历任平番县训导,长安县教谕,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调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简约,躬亲查核庭讼纠纷。善长书法,凡得一帧者,视为珍品收藏。

吴思权 字平一,柴家门乡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由内阁中书铨升浙江补用知府,历任杭州、温州同知,所至有政声。

康 节 字邵亭,祖籍陕西武功,先祖曾为会宁地方官,后迁居会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陕西即用知县,补授韩城县知县,以卓异升补耀州知州,河南荥阳知县。在任七年,政绩卓著。去任后,民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渊 字时庵,县城东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进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后迁升员外郎,复调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继调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狱讼,衙无积案。

刘 灏 清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官陕西某县知县。

吴耀曾 字自甫,翟家所乡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选任平凉府教谕。性情耿介、学识渊博。曾主讲安定育英书院、会宁枝阳书院。治学严谨,善诱后学,两县乡会试获售者多出其门。
张汝洽 字润甫,会师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历署陕西大荔、洋县、淳化知县。性刚果、不畏强御、所到豪黠敛迹。断决积案,甚有能名。

刘庆笃 字吉甫,县城东关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即授内阁中书。未几父丧居家,不久主讲平凉柳湖书院,成就士子多人。后仍供职京师,旋考京察一等,任小军机,继升军机章京。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巡,护驾至西安,议和后又护驾返京,钦赐二品衔,任外务部兼行内阁承宣厅佥事。民国建立,受荐以甘肃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议国事。博览群书,擅长诗赋,善书法,喜金石,好乐弹。
秦望澜 字少观,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选司、职方司总办,后任贵州道、辽沈道监察御史。因敢言直谏、触犯权臣,左迁民政部代理员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后,任西分厅总办。民国时,任临时参议院议员,获二等宝光嘉禾奖章;任第二届参议员时,获得二等大绶嘉禾奖章。后任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咨议、清史馆协修,参与编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苏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进士。官浙江即用知县,积功晋直牧,历充衢州、石桐榷务,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权新昌篆,县故多枭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车,即捕治渠魁,豪强敛迹。严驭胥吏,不稍纵。勤听断,求民隐,尝微行乡区,理清冤狱。离任时,百姓焚香跪送,并立去思碑。任乌程知县时,力图治理,事心躬亲,因劳成疾,卒于住中,归葬故里时,士绅民众沿途设祭,并赠“万民伞”以志悼念。

杨 思 字慎之,县城东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翰林院检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未毕业即回国,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历任县议会议长,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安肃道尹,省第三届议会议长、兰山道尹、代理甘肃省长、甘肃民政厅长等职。民国36年(1937年)10月当选“国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国政府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协主席。1956年10月,病逝兰州。

苏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乡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官礼部主事。民国初,荐任民国政府审计院协审官,继调内务部佥事。生性耿直,不随同流俗。居官清廉,能举贤荐能。喜读诗书,尤爱读史。擅长诗词,著有《诗敬斋诗草》4卷。喜作书,其书法古味盎然、笔力雄劲、神气凝贯、名震都下。

万宝成 字玉田,郭城驿乡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速成班学习政治法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国,任户部主事。民国建立,任山西定襄县知县。期间,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时有少数人以传教名义,诈骗钱财,他查实后予以处理,深得民心。离任时,民众赠“万民伞”称颂怀念。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后无意仕途,闲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腾汉 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初授御前侍卫,因功迁升江南浦口营都司,复擢海州营游击,淮安城守营参将,胶州营副将,明威将军,贵州安龙镇总兵。在任勤勇干练,忠于职守,地方安宁,屡受褒奖。

王万寿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进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武进士。

郭虾蟆 金代会州(今会宁县郭城驿)人。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金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适夏人攻会州,城破,禄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须化装,相谋潜逃。事泄,禄大被害,蛤蟆独自逃脱,遥授巩州钤辖,同知兰州军州事。兴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万余入侵定西,蛤蟆败之,斩首七百,获马五十,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骑数十万攻凤翔甚急,蛤蟆总领军事,败之,升靖难军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骑兵五百,收取会州。皆穿红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见,疑为神兵。守城夏军有举手招人者,蛤蟆射,贯手,凡射死数百人。夏人恐惧,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据近四年的会州复为金有。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金,诏陕甘两行省并力平叛。蛤蟆率众先登,田瑞开门欲逃,被其弟田济所杀。叛军首领皆被蛤蟆斩之。依此遥授知凤翔府事兼领兰、洮、会、河四州兵马之帅。天兴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无不归顺,独蛤蟆坚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军并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积城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饷将士;焚庐舍,以坚军心。日与血战,将士死伤甚重。势不能支,遂集家宝及将士妻女于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尽。蛤蟆独上草垛,以门板自蔽,射杀元兵二三百人。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殉国。

王万祥 字瑞宇,号铁山,汉家岔乡人。少英武雄伟,慷慨有奇气。年18应募游击将军王进宝麾下。爱习武略,枪法娴熟,勇敢善战。每遇敌,奋勇先入。恢复临巩平凉诸郡,进取汉中,攻取武关,屡建大功,遂授定海总兵,后调兴化总兵。清廷统一台湾后,选调赴台镇守,晋为福建陆路提督,统辖八郡。在闽任职一十七载,布德施威,疆域平安,边隅大治,百姓乐业。闽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衔。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于福建寓所。帝特下旨为其赐文立碑,谥号“敏壮”。

5. 1978年以来甘肃历年高考状元都是谁

目前整理只有1999年以来的甘肃高考状元:

6. 法律职业资格证考试好考么

律师资格在2002年已经改为法律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后可以进行律师实习,实习期满一年后可以申请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拥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也是考取法官、检察官的前提条件,学习难度较大,以前通过率是10%左右,现在放宽了许多,具体多少还不知道,通过360分的本科(600分满分)取得A证

7. 谁能把一个帝国的职位作个简述.

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5、唐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7、明

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

明朝的地方军职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至明代末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此外,还有军民府、土州、土县,其官员设置,与府、州、县制相同。

8. 关于白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历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锽: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9. 秦朝与隋朝的奉献有那些。

秦朝:一。汉语普通话和标准汉字。
现在北方话,广东话,西南官话,四川话都来自于秦语。
南方汉语大都来自于楚语,楚语,秦语,晋语都直接来自于周语。 周秦同源,发源于古雍州的渭河流域(今天的宝鸡地区)。
二。周朝是对周文化的渲染和传播。使汉族地区有了一咱共同的文化和语言。诸子百家都来自于周文化,孔子说吾从周。但周朝对中国各地的管理是分松散的,是封建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诸候王。虽然这些诸候起初绝大部分都来自周朝王室贵族,但是经过好多代后,这些小诸候就慢慢不原中央的话了。是秦国将这些国家从政治上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并实行郡县制,没有了象周朝那样全国上百个诸候王。并且将重庆,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等这些西南地区纳入当时的中国版图。秦语成了大西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官方语言,并且演化为现在广东话和西南官话。
秦朝奠定汉族形成的基础,汉朝将秦国的劳动成果加以巩固,周文化深入到汉朝每个地方,所以汉族形成。
所以说没有秦朝,就没有汉族。 秦朝也奠定了现在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中国的雏形。
只不是秦朝时间短,要不然今年汉族,可能叫秦族,呵呵
西域的民族原来直接将汉人称为秦人,现在土耳其仍将汉族称为秦人。

详细:一、秦始皇的创造性贡献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传二代,二帝,共15年。时间是约公元前221到207年。秦朝虽短命,但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首先是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长城的修建最初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内进的。匈奴据说是夏王朝的后裔。他们以游牧为生,食肉衣皮,随水草迁徙,没有农业和城邑,注重骑马和射猎。他们没有文字,尊重强健武勇的青壮年而轻视文弱老人。这些生活习俗、社会风尚同中原华夏族差异很大,与原住北方的戎狄族也不相同。匈奴人生性剽悍,崇尚勇敢,富有集体主义和献身精神,只要首领单于一声号令,人们都会纵体披发,引弓控弦飞驰而来。这支食兽肉、衣皮革,人人能弯弓,个个善骑术并习战攻、侵伐的民族,把以农业生产为主,物产丰富的中原作为他们侵伐的对象。战国后期,匈奴乘中原各国战事正酣、无暇他顾之机,竟长驱直入,占领了河套地区(今内蒙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的黄河沿岸地区)。秦统一后,匈奴所占领的河套地区就像一把尖刀插在背上,成为秦的心腹之患;同时,当时社会上也流传说:“最终致使秦灭亡的是胡。”因此匈奴一直是秦的心腹之患。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亲自到北部边境巡视,布置反击匈奴的行动。回到咸阳后,就以长子扶苏为监军,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出击匈奴。蒙恬的30万大军以破竹之势,一举收复了河套地区。第二年,又渡过黄河,夺回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蒙恬威震匈奴。这些地区被收复后,秦在这一地区设置了44个县,重新设置了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西)。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又迁徙内地三万多户到北河、梅中一带屯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不仅有利于防御匈奴的再次侵扰,而且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开发和民族间的融合。

为了更进一步有效地防御匈奴的侵袭,秦王朝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秦、赵、燕三国经常受到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些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来去飘忽,战斗的运动性很大,再加上三国忙于兼并,无力去对付这些来去无踪、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遂在自己的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派军队戍守,以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

秦王嬴政在原来秦、赵、燕三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甘肃临洮(táo),东到辽东郡碣石,绵延5000余公里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的长城大多为土筑或石砌而成。整个工程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关隘,往往设于高山隘谷等险要处,扼守要冲;城墙为长城的主体,大都随地势而筑;城台凸出于墙外,或用来放哨,或用来藏兵;烽燧,大多建于山顶或长城转折处,主要是用来传递军情,白天燃烟,晚上烧火。秦长城由蒙恬率士兵、戍卒和罪犯修建,在当时工具简陋、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其艰难程度是不难想见的。

秦长城的修筑在当时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起着积极的作用的。

万里长城奠定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北方的疆域,而强秦时代的疆城大抵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庚、骑田、都庞、萌渚、越城)。自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起,大体循秦、赵、燕旧长城至东北辽东止,筑长城万余里,防匈奴等游牧族内侵。这是当时确定了的中国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汉族。秦以后的中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展。

秦始皇的第二个贡献是建立皇帝独裁制度。秦统一中国后,秦帝国空前强大。秦王的称号显然已不足以显示其威力。

秦王政于是如今大臣、百官、博士征集名号。最后决定把传说中三皇五帝尊称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他是第一代皇帝,所以叫始皇帝,希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秦始皇以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这个称号。秦始皇为了显示自己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又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等级森严的舆服制度。

秦始皇创造了“皇帝”这一新名词,秦朝的皇帝虽然二世而亡,但“皇帝”这一名号却为历代封建王朝袭用,从此就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最高首脑专用的尊称。

为了宣扬皇帝的声威,扩大政治影响,镇抚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巩固新建的秦王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曾相继五次大规模巡游天下,,主要是到华中、华东、华北等六国旧地。沿途他以皇帝的名义祭祀名山大川,表示自己是山河的主人,受命于天,代表神权,理应统治全中国。他还在六处地方建立纪念碑式的刻石,在上面刻写颂词,大肆吹嘘皇帝的武功文治,夸耀帝国的空前强大,努力制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舆论。实际上这支庞大的巡游队伍本身,就是最形象最有力的宣传队。它把皇帝的威严,官府的声势,帝国的雄伟气魄,朝廷的政令制度,最生动鲜明地带到沿途各地,给各处地方官吏以至广大民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文盲众多的古代中国,这是贯彻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其作用远远超过若干道诏书和刻石。秦始皇巡游时还把他主要的文武官员也带上,沿途照常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秦始皇五次巡游,其中公元前219年的东巡,尤为史家所乐道,这就是著名的泰山封禅。泰山,海拔1500多米,在古代人眼中,是东方的第一高山、第一名山,故称之为东岳。人们认为帝王如真正受命于天,必到泰山顶上亲眼目睹上天降给的符瑞。因此,帝王们都把到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极天之功,即“封”,然后到泰山下的梁父山除地,报地之功,即“禅”,作为终生向往的一件大事。但从周以来,帝王们虽都向而往之,都终慑于天威,未敢随意从事。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自己功高五帝,因此来泰山脚下,欲行封禅之礼,当在情理之中。

于是秦始皇亲登泰山之巅,隆重地举行了封山大典,其仪式采用的是泰国大祀,在雍都祭祀上帝的礼仪形式。封山大典后,秦始皇又令随从在山顶刻石留念,其内容是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表示秦要申明法令,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刚刚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的各项制度。泰山刻石共144个字,相传为李斯所书,现仅残存9字。封山刻石后,秦始皇一行从山后下山,来到梁父山举行了禅礼。表示自己受命于天,以神化皇权。为了防止六国贵族和人民反抗,秦始皇下令迁全国各地富豪12万户到都城咸阳,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还将一部分贵族富豪调离本土,如把楚国贵族迁到河北,赵国富豪迁到四川。又下令收缴全国的兵器,运到咸阳,加以销毁,铸成12个大铜人,各重24万斤,放置宫中,以壮威势。

秦始皇的第三个贡献是废封建置郡县,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秦始皇确立自己的名号以后,即着手改革官僚机构,改革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实行将、相分职,政务和正事分离。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央设立负责政务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其职责是协助天子处理全国的政务和事务,丞相使用的相印为玉石所制,上面的印钮为金制,所以称“金印”。官员上朝时官印要放在袋中用一丝带系于腰际,丞相用的丝带为紫色,所以称之为“金印紫绶”;秦朝的丞相为左、右两位,左丞相的地位高于右丞相。太尉是辅助皇帝以参理武事,同样也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工作,同时又要辅助丞相处理政务,为“银印紫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习惯上称为“三公”。三公虽然有分职,但相互牵制。如:丞相虽有百官之长,但其仅负责民事,军事由太尉管理;太尉虽管军事,但并不直接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兵权,发兵权归皇帝;御史大夫虽然地位比丞相和大尉低,但由于他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又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所以对丞相和太尉都有所牵制。三公互相牵制的结果,使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在三公之下,设有一些分受具体事务的官员,一般称之为“九卿”,其实不止此数,其中主要有:负责宗庙礼仪的奉常,负责皇帝禁卫的郎中令,负责皇宫守卫的卫尉,负责京城防卫的中尉,负责皇室车马的太仆,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负责宫室修葺的将作少府,负责宗室亲属事务的宗正,负责全国司法的迁尉,负责全国财政的治粟内史,负责民族事务的典属国等等,九卿都分别有自己的办事机构和属僚。

三公和九卿都可以参加商议国家大政和决策。商议中,群臣各言其是,最后由皇帝裁决,颁布诏令,分头执行。

此外,秦还在中央设立了由那些博学强志,通古达今,有理论学说为基础,又辅以渊博见闻的人担任的博士官,充当皇帝的参谋或顾问,也参加议政。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秦的博士官是诸家并立,以儒家为主。

在地方设置郡县,这是秦的首创。秦最初分天下为36郡。后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治冶县——福建福州市)、南海(治番禺——广东广州市)、桂林(广西)、象郡(北部包括广东雷州半岛等地)四郡。全国共40郡。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了,以后汉承秦制,这一进度进一步巩固。另外,还制订法律,称秦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法令加以补充和修订,颁布全国,对六国原有的法律法令,除吸收有用的条文外,其余都予废除。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竹简中,不仅有对商鞅制订的秦律的解释和案例,还有从商鞅变法以来先后修订的各方面的律令,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徭律、司空律、军爵律、置吏律、效律、游士律、牛羊律、傅律、捕盗律等等,不下数十种。虽远非秦律的全部,却可以看出从农业到手工业,从徭役到交换,从经济到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说明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极为广泛地使用刑罚手段对劳动人民进行压榨。秦律是加在农民身上的沉重的枷锁。

秦始皇的第四个贡献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些变革。这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即三同政策。

秦统一以前,“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当年便下令“书同文字”,即用简化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废除西周以来的“大篆”和东方六国通行的“古文”以及其他异体文字。并由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领衔编写小篆字书,规定作为学童必读的课本,想入仕的人要通过考试及格才能担任初级官吏。另一方面由于战国以来王权加强,官府事务纷繁,公文数量大增。虽是经过初步简化的小篆也还嫌难于书写而不太适应需要,这样后来在实践中又产生了更为简化的字体即所谓“秦隶”。这种书体在民间流行甚早,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一批秦统一前夕的竹简,字体就是用墨笔书写的秦隶。据说在秦统一后,有一个因犯罪被监禁的官吏程邈总结了群众的创造,向秦始皇奏上“隶书”这一新字体,得到秦始皇的赞许,被作为秦书八体之一。到汉代,隶书大为盛行,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楷书的前身。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方言出入很大。有了这种统一的文字作为书面语言,对于加强各地联系,巩固祖国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字统一以后,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泰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秦始皇又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实际上只行于旧秦,可能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车同轨”即交通方面的改革,实行的结果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车同轨”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驰道”的修筑和水路的疏浚。秦朝的驰道以京都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达吴楚,北极九原,可谓四通八达。驰道统一为宽五十步(六尺为步),用铁椎筑土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专路,种松树标明路线。专路两旁人民得自由行走。驰道的修成,对陆路交通有很大便利。水路工程最著名的当数分湘江为南北二渠。北渠向北流通湘江,南渠经过兴安县城,向西流与桂江上游大溶江合流。南渠所经都是高地,是用人工开凿的渠道,长六十里,渠中设若干个斗门,南北来往船只可以逐斗上进和下降。载重大船自湘江上溯,通过北渠,进入南渠,安然过山,运输上大省人力。这是开发岭南的重要航路,如此灵巧的工程,称灵渠确是名符其实了。这样,陆上驰道和水上河渠,构成了相当发达的交通网,大大有助于经济的往来和发展。

“行同伦”是秦始皇整齐人伦关系的措施,这贯穿于他的五次出巡上。

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变革。

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也实行了野蛮的文化政系,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倡议,主张学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各尊私学,诽谤朝政,惑乱民心,建议禁私学。办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下令后30天不送所藏私书到官府,罚筑长城4年。聚谈读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只有医药、卜筮、农作书不禁。民间求学以吏为师。秦始皇从李斯议,实行了焚书法令。公元前211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个焚书坑儒的野蛮行为,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

二、秦朝的文化遗产

秦陵兵马俑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陶塑群。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出土,共有4处,每处均为木结构建筑,在地面以下约2米左右。1号坑最大,占地14620平方米,有6000多个兵马俑,呈长方形军阵,排列有序。2号坑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3号坑仅500平方米,4号坑似乎是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以上各坑共发掘出武士俑7000个,陶马100余匹,战国100余辆。规模之大,陶俑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堪称迄今为止世界帝王陵墓之最。1977年已建成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1987年,在原兵马俑博物馆附近又发现另一座兵马俑坑,又出土了100多件兵马俑。1992年,秦陵兵马俑被世界教科文组成列为重点文物。

兵俑集中刻画出亢奋、激昂、威武气势。头部细节也各有变化,无绝对相似的面容,但总体造型颇有关中一带人物的形象特征,符合历史、地域文化的创作规律。陶马体积也和真马接近,一般高约1.70米,长2米左右,马背上有浮雕鞍具、剪鬃。马的造型体态雄骏,昂首瞪眼,鼻孔翕张,双耳前倾,作随时听命冲锋陷阵状。兵马俑整体表现出秦军斗志昂扬,战无不胜的精神,保护着秦始皇死后的安全。

秦兵马俑,原作经烧造后曾用黑、绿、白、蓝、黄、紫等色彩烩,兵俑肉体部分绘朱红色,眉眼发须描黑色。因非彩釉烧制,故年久后无法保存原有色调。各种马匹也有彩绘痕迹。木制马车出土时已腐烂,但仍可发现有髹(xiū)漆彩绘的残迹。有关专家还在研究如此高大的马匹如何装窑烧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还难以烧制偌大的泥质灰陶,何况距今几千年的秦代。这一烧造工艺技术也是人们称兵马俑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原因之一。

秦代的建筑艺术是很有成就的。它的特点具有“雄壮伟大、富丽豪华”的气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万里长城,中外皆知。长城之建,虽不始于秦,但秦长城是万里长城修筑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次。其工程浩大,巍峨多姿,举世罕见。今天从临兆长城坡发现的板瓦和陶管等来看,这宏伟博大的风格还历历可见。一块大瓦长49厘米,大的一端宽30厘米,小的一端宽28厘米,厚1.5厘米,据说这么大的瓦还是秦汉中等程度的瓦呢。在高山峻岭、悬崖陡壁上面,建筑起如此雄伟的万里长城,令人惊叹。

阿房宫也是有名的建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一下谓阿房宫。……”可惜这富丽堂皇、空前绝后的阿房宫没有保存下来。

但从秦代的若干建筑遗物中,可以看到秦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就其瓦当来说,题材丰富:动物纹样有鹿、鸟、昆虫、蝴蝶和夔(kuí)纹、蝉纹等。植物纹样有叶纹、葵花纹、变形葵纹等。几何纹样有米格纹、网纹、三角纹。特别是云纹,几乎是一种主要纹饰。表现方法极为生动活泼:动物纹样破除了早期单一形象的风格,采用新的对称的组合方式,使其形象真实生动。植物纹样富有自然写实的作风。就其陶花砖来看,砖面纹饰,有菱形花纹、三角形花纹、回纹、卷云纹等多种。特别是绘画的形式,绘制了“狩猎纹空心砖”,“画象纹砖”,“龙纹空心砖”,“风纹空心砖”等图案,生动活泼。在秦始皇陵兵俑坑中,我们尚可以看到“有的用素面古板铺地,有的则用很美的线雕菱纹铺石铺地。”

另外从秦的建筑遗迹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宫墙文画”的现象。在秦都咸阳第一宫殿遗址中有壁画遗迹:壁画五彩缤纷,鲜艳夺目,规整而又多样化,风格雄健,具有相当高的造诣,显示了秦文化的艺术特色。壁画颜色有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以黑色比例最大,赭、黄其次,饱和度很高。秦都咸阳故城遗址中也有壁画残片:在壁上先涂一层厚0.5厘米拌有草灰的细泥,然后再涂上很薄的一层石灰。上面还有壁画,壁画多用红、黄、蓝、黑等颜色绘成,有直线纹、几何纹和曲线纹。有些陶花砖上的绘画刻画了方形侍吏的形象,特别是狩猎的画面,表现了苑囿景色和骑马射猎的情节,富有新鲜活泼的风格。从这些遗迹来看,“秦砖汉瓦”闻名于世也是理所当然。

隋朝:科举、三省六部制、大运河,
秦:统一度量衡、郡县制、长城

10. 秦始皇的地方机构

秦朝官制
秦国的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之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这些体系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的汉魏等朝延袭,其监察官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政权机构的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 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徵是皇权的至高无上。犟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国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於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国,秦王嬴政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制置丞相一人,以李斯为之,秦二世诛李斯后,以赵高为相,因其为阉人而称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奉常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与周朝的太宰不同);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大夫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案《汉书•百官公卿表》,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中郎分统於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於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谒者

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仆射

仆射,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一:「秦汉之世,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

卫尉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一巴士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徵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巴士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

太仆,本周朝官职,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廷尉

廷尉,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典客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於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通典•职官八》)

少府

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属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少府的这些属官中,尚书、中书谒者两个官署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馀诸「尚」后转为女官。

警卫、侍从与宫官

中尉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典属国

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中常侍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

给事中

给事中,职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詹事

詹事,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饮食、仓储、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掌漏刻、礼乐等;
•卫率,掌太子侍卫;
•中庶子,侍从太子;
•太子舍人,掌太子文书;
•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
•少庶子,掌太子诸庶务;
•太子仆,掌太子家车马。
秦朝虽然详细设置了太子宫官,但确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皇后诸卿

将行,掌皇后礼仪。

皇后卫尉,掌皇后卫队。

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

武将官制

国尉

国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国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国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於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护军都尉

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预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将军

秦朝仿周朝制度,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地方官制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预朝政。内史属官有:

•都水长、都水丞,掌水利;
•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於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功曹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乡亭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三老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有秩,啬夫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游徼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亭长

亭长,吏职,也是徭役的一种,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热点内容
港区国安法执法与司法 发布:2025-01-12 03:27:58 浏览:688
下列法律责任形式中属于行政罚款 发布:2025-01-12 03:03:39 浏览:156
捡到东西毁坏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03:01:13 浏览:701
新疆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02:42:34 浏览:403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 发布:2025-01-12 02:26:07 浏览:496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 发布:2025-01-12 01:43:57 浏览:144
劳动法妇女节 发布:2025-01-12 01:37:44 浏览:228
古田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2 01:10:23 浏览:489
行政法哪些法规重要 发布:2025-01-12 01:08:44 浏览:407
试论述国际商法的基本作用 发布:2025-01-12 00:03:41 浏览: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