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工作如何公平正义
1. 谁给点“创新与完善法律援助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思考” 关于着方面的论文 感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理论建设是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法律援助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与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提供的支持作用是分不开的。
司法部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2006年12月,司法部《关于法律援助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出适合国情社情民情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和模式,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2008年12月,司法部在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司法部“三定”方案决策中明确将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作为司法部监督管理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系统坚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实践创新,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境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质量和价值的科研成果。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外法律援助制度比较研究、法律援助立法、法律援助管理、法律援助筹资方式、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农民工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我国三级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和两级经费保障机制问题、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体制改革等多个部级和涉外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法律援助理论研讨会,组织撰写和编译出版了一系列法律援助专著和译著,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法律援助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法律援助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为各地法律援助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供了帮助,对于推动中外法律援助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世界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宝库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个体系完备、内容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法律援助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日益完善,机构日益健全,队伍不断壮大,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在总体上解决了规模发展的问题之后,为了使法律援助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更好地适应服务困难群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发展中,既要继续解决发展的问题,也要把解决建设的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法律援助工作体系的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经费保障体系、机构队伍体系、规章制度体系、组织实施体系、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建设。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建设,努力形成理念先进、制度科学、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显然,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中,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地位重要、作用明显。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理论体系,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对于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职能作用,更好地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包括法律援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比较研究,涉及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的成果直接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服务,为法律援助决策、政策制定和立法以及执行提供理论参考,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属于应用法学理论研究范畴。它既是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一定要从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法律援助理论工作获得新发展。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律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确保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真正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实际需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经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不断深化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法律援助工作担负着服务困难群众、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法律援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理论研究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目标方向,把为实现党和国家重大工作任务提供智力支持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始终从大局出发,做到高起点、大视野,最终形成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和主要功能,研究法律援助的历史渊源和本质特征,研究国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借鉴国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中有益的做法,使法律援助制度更加适应我国国情,更加体现时代特征,更加符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实际,更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从服务科学发展和推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如何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理念,如何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手段、提升服务效果,深入研究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法律援助业务用房和办案设施建设标准、经费保障机制、基层法律援助资源整合、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等影响和制约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紧紧围绕法律援助工作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落实“三个纳入”要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总结法律援助工作在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重点领域、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案件质量管理和评估措施,进一步增强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应用对策研究。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从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中提炼课题,用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研究办理刑事、民事与行政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开展法律援助专线咨询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深入总结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发挥职能作用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推出有质量、有特色、有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援助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机制。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必须高度重视,深入推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从繁荣理论研究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的领导同志,要带头开展理论研究,经常过问研究工作,帮助解决理论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在组织动员法律援助系统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引导和吸收一些法学专家和学者都来参与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不断壮大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力量,活跃法律援助理论研究气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自觉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法律援助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既要紧密结合法律援助业务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作为业务工作的理论支撑,更要善于利用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实际工作,通过实际工作检验理论研
2. 法律援助办案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标准是什么
唯法为尊!有律师执业资格,丰富的司法实务经验,一颗热忱为人的心,不计报酬能吃苦。
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就一定要始终牢记肩负的使命,始终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始终胸怀大局、心系群众,不畏艰辛,不惧困苦,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法律援助工作者这一称号。
一、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制度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使命
法律援助工作直接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让困难群众平等享受法律保护,享受社会公平正义;要始终把保障公平正义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首要价值追求
二、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工作的职责,深刻把握法律援助工作的确切定位
要必须充分认识理解法律援助工作的特殊属性,一是要有强烈的法治意识。做到唯法是尊,不能引导当事人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维权;二是要有强烈大局意识。在法律援助咨询和案件受理审批过程中,要增加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带着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尽心竭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工作的专业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要注重自身业务学习,通过个人自学、岗位自学、集中培训等形式,切实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提高依法执业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 法律援助真的有用吗
北京市经济法学会理事王雨辰表示,法律援助真的有用。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村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中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将“建立法律援助体系”确定为“十五”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和“为实现公平和正义法律援助在中国”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4. 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3、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5. 法律援助的特征有什么
法律分析:1、法律援助制度责任主体的明确性。我国的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与之相对应,对于符合条件的公民而言,获得法律援助亦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非政府或者社会的恩赐。法律援助制度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通过为贫困或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使他们为法律所认可和保护的权利得以实现。在“市场出效率,政府管公平,司法保公正”的制度安排下,法律援助因其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而体现宪政精神和司法正义,又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第1款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国家和政府作为法律援助制度的责任主体非常明确。
2、法律援助工作的统一性。法律援助是一项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制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道义行为和慈善行为,因此,在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中,应当坚持“四统一”原则。“四统一”原则是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的程序要求。“四统一”即是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接受)、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
“四统一”原则是法律援助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平等地获得法律援助的保障,是规范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需要,是保证法律援助质量的重要机制。在有关管辖、公民法律援助的申请、资格审查、法律援助的批准、法律援助承办人的指派、对法律援助案件的验收、归档等法律援助的各个环节,都应充分体现“四统一”原则的要求。
3、法律援助服务的无偿性。援助制度所规定的法律援助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援助服务(如刑事辩护),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援助服务,还包括公证、法律咨询(电话咨询和当面咨询)、法律信息资料的免费提供。但应当提出的是,在一些国家中所包括的法院诉讼费用的缓、减、免(我国称为“司法救助”)在我国并没有纳入法律援助制度的体系。
6、法律援助实施人员的多样性。《法律援助条例》第2条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我国的法律援助没有像少数国家那样实行“缓交费”的方式,也不实行“减费”的方式。也就是说,法律援助机构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完全是无偿的。这主要是考虑到“缓交费”和“减费”的形式容易导致变相的有偿法律服务,以致法律援助机构因利益驱动而与社会执业律师进行不正当竞争,从而破坏法律服务市场的秩序,损害法律援助的形象与声誉,进而侵犯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4、法律援助范围的广泛性。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的规定,我国的法律援助从受援对象来看,既包括经济困难符合法律援助条件者,也包括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残疾者、弱者,即受援对象所涉及的是经济困难的普通老百姓和弱势人群;从司法程序来看,既有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和代理,又有行政诉讼中的代理,还有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可见,我国法律援助的范围比较广泛。
5、法律援助形式的丰富性。我国的法律助实施人员既有律师、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又有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等)、事业单位(如法律院校、法学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充实法律援助的专业队伍,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力量在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6. 请求法律援助怎么操作
当事人请求法律援助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申请,按照规定格式和内容填写,并注意递交下列材料:自己的身份证,户籍证或暂住证,有关单位出具的申请人经济状况证明,申请援助的基本情况,法律援助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请人确实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填写申请表格 ,提供书面材料的,可以请求工作人员予以配合填写,记录。
中国法律援助有以下特征:
1、法律援助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行为,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
2、法律援助是法律化、制度化的行为,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4、法律援助机构对受援对象减免法律服务费,法院对受援对象减、免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
5、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公证证明。
法律援助在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权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战略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
第三,法律援助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法律援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法律依据】
《法律援助条例》
第十七条 公民申请代理、刑事辩护的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的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7. 如何做好法律援助
用心去抄做,不考虑或袭不计较自己的付出,运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项工作是一个考察法律人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维护法律的正义,维护当事人利益的爱心工程,但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需要付出很大心血的良心工程。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祝你成功。
8. 从正义的角度看帮助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有何重要的社会价值
9. 要求法律援助有哪些条件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9)法律援助工作如何公平正义扩展阅读:
中国法律援助有以下特征:
1、法律援助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行为,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
2、法律援助是法律化、制度化的行为,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4、法律援助机构对受援对象减免法律服务费,法院对受援对象减、免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
5、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公证证明。
10.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分析: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他通过向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自1994年我国施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我国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严重短缺、援助人员不足、服务形式单一和体制欠规范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在人民法院、看守所等场所派驻值班律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没有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由值班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建议、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案件处理提出意见等法律帮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约见值班律师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