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余苏律师

余苏律师

发布时间: 2022-05-06 13:57:23

① 什么是“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经的两句话,也称得上是佛语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话。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会念叨这两句。但对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实在不多。

《心经》记载了观自在菩萨的修行历程,是佛经里比较短但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一部。它就像一部成佛心法,主要讲解了心的修行法。从心去看破一切,那就做到真正成佛了,而且是最直接最纯粹地成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观自在菩萨其实早已经成佛。

那么到底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就是物质。佛教中说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质为主导的世界。比如我们的世界就属于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说存在无色界,即以能量为主导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我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不难想象。一个能量团就相当于我们物质世界的一个物体。那里的万物都是由虚空的能量射线组成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墙壁,估计是无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字面理解起来,就是物质等同于能量,能量即是物质。这一点爱因斯坦也已经证明。质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看破实体,不要执着于实体。我们凡人往往觉得实体踏实,好用。可其实还有更自在更好用的能量虚体呢!举个例子,我们都认为柜子好用,可以储藏文件。但看看今天的硬盘,那里的虚拟空间不是可以储藏更多的文件吗?而且更小更保险。当然,也不要执着于能量虚体,否则会停滞在仙人这一境界上。虽然已经十分了不起,但不是修佛的最终目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诉我们是实体也好,能量虚体也好,都不要执着,都无所谓。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更接近于观自在菩萨的境界。

从深层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我的一点个人体会,非常浅薄,愿大家指正!

地上有一张一百元大钞,你看见了捡不捡。其实捡与不捡是完全一样的。你捡了,看似你得到了一百元,其实你一生应有的财富中减少了一百元。你命中注定的财富与你不捡还是一样的。有的人非常执着赚大钱,其实赚大钱即过度透支你命中注定的财富,今生富贵则一定会有一世贫困(当然赚了钱能舍掉的除外)。看似相反的一对事物,其实是不可能分开独立存在的。

从上可得,有为无为的结果其实是一样。你去害一个人,一定会有一个被人害的结果;你去帮一个人,也肯定存在得到别人帮助的福报。相互一抵消,就跟没做一样。当然,在这里还得说明一点,虽然有为无为结果是一样的,但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去做。无为是指既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而什么都不做并不代表不造业。而且,我们为了消业,必须多为善事,多造善业。当你从心里真正不执着得到造善业的福报,也不怕恶业带来的恶果时,你离佛菩萨又进了一步。

有人会说,捡钱与不捡,贫穷与富贵说不定都是你的臆断,你能证明吗?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很多佛理都是要靠自己努力修习,不断守戒,慢慢地证得的。光别人告诉你你也的确不信。就好像告诉你有的足球运动员可以把球精确定位到60米外一枚硬币,你信不信?如果你不踢足球或从不接触足球,那你是不会信的;但如果你真正去练习去深入了,你就会认为没什么不可能的。佛法也是一样。而且我们的祖先留下很多明言警句,如不义之财不可贪,路不拾遗等。这些都是祖先们的经验总结,一定有某些道理在里面。“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不就是财富和贫穷分不开的最好的现世证明吗?佛说万物都有佛性,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或接近佛理的谚语,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它了,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心量如何了。

我们看清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以以此作为我们的生活准则。

1、 不要再生贪有心。因为得到什么一定以失去什么为代价。你想得到的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光有得没有失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凡人来说,世间万物都要靠自己争取,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东西争取了仍得不到也没办法。信奉什么“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得到等于白得,危害了别人还造了恶业,以后就得承受相应的恶报,多不合算!

2、 不要再生悲伤心。我们凡人往往感情多变,一不如意,就心生难过。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件坏事已经发生,再难过也是无济于事。而且有所失必有所得,刘少奇不也讲过“吃亏就是占便宜”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遇一切事都要保持平静,心不动。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悲,这才是佛菩萨的智慧。《黄帝内经》中也说喜伤心、恐伤肾、悲伤肺、怒伤肝。可见从生理角度讲,心动不如不动。

3、 对于很多学佛的人来说,很多专心于戒,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以致于很多人某一天破了戒就十分在意,认为自己水平不够,信心大减。其实吃了就吃了,这也是前世恶缘所致,承受个恶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是自己主动想吃,把戒与破戒看破,不执着于相,境界反而会提高得越快(当然,破戒越多可能得到的福报也越少)。像我学佛,偶尔同学请客也会吃点肉,但我知道我其实已经戒掉了荤,因为我不会去主动吃荤。但至于戒淫,表面上看我守得不错,其实我内心还是有点向往的,所以我知道自己还没戒掉淫。一切唯心,色即失空,空即是色。

现在的人注重科学,信仰唯物。所以很多人都武断地认为佛教是迷信(包括很多从没看过一本佛经的人)。其实,佛教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智慧。佛理之中很多道理对于我们处世做人都是有帮助的。也有人讲佛教消极。佛法的根本是因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金榜题名的果,就得种勤奋好学的因;你想得左右逢源的果,就得种慈悲待人的因。哪里有什么消极?只是佛菩萨可怜我们受轮回之苦,希望我们超脱三界,所以叫我们看清福报,专心成佛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远不如此,希望我所说的能给看到的人一点启发,一点开悟。

热点内容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