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参与扶贫动员文件
『壹』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1)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①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②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③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④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⑤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⑥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法律授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除此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2)在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①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②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③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应予以注意的是,经查证后如公民不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不予提供法律援助,但是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小贴士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的需要规定。如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贰』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为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这项制度实际上是法律扶贫、扶弱、扶残,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根据200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法律援助条例》,“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公民可以就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
该条例规定,“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同时,该条例还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将因家庭暴力、虐待、环境污染等维权事项也列入了法律援助范围。申请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一)因工伤和交通、医疗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受到人身损害的;(二)因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的;(三)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受到损害的;(四)因征地、拆迁使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五)因假劣种子、农药、化肥以及环境污染使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援助的形式为: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案件的辩护及其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等。
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为:由当事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后,向法律援助机构如实提供:(一)身份证、户籍证明、暂住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二)申请人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工作单位出具的申请人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农民工追索工资报酬、工伤赔偿事项除外)(三)与申请法律援助有关的案件材料。
法律援助机构将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对其申请进行审查。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案件或者事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对申请进行审查的时间,但是延长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0日。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还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5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申请重新审议。同级人民政府将在收到重新审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法律援助机构。
『叁』 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人口贫困问题
第一,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以7.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但中国总体上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解决老年人贫困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九五”以来,根据赣南的实际,我市创新发展思路,提出赣南的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非”(非公有制经济),希望在“外”(向外招商引资),希望在“特”,确立了“开放带动、民营突破、城镇辐射、特色兴市、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全市上下以“缩差距、略高于、站前列、争一流”的精神状态,千方百计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2.77亿元;财政总收入23.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预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300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市贫困人口的生产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到2001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48元,贫困老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构建符合市情、县情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是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的重要保障。我们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目前,我们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量力择路。根据我市目前的实际,一是在城镇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将实际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最低保障金;在农村,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二是扩大“低保”覆盖面,逐步做到“低保”覆盖全部城镇和农村,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低保”标准。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个人储蓄式养老保险,使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仍然有生活来源。四是扩大高龄老人“高龄津贴”覆盖面,自80岁起,按年龄段逐步提高津贴标准,市、县财政列入预算,由各市、县(区)老龄办建立专门帐户,直接发放到人。五是加大“星光计划”实施力度,完善农村敬老院、光荣院和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为贫困老人的生活照料提供服务。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养老创收基地,收入用于补充养老,救助贫困老人。建议财政、税务、工商有关部门给予养老创收基地优惠政策,减免税费。集体经济较好的地方可以建立农民养老金或生活补贴制度,对贫(特)困老人给予更多的关照。
第三,不断完善扶助制度,发动全社会助老,是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的重要补充。一是政府救济为主导,在各级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助老解困”专项资金,解决贫困老年人的实际问题。按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确定一定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建议省一级按全省老年人口每年每人1元,设区市按市老年人口每人每年2元,县(市、区)按本县(市、区)每年每人3元的标准,列入当年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预算标准。二是以社会救助为主体,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募集“助老解困”资金。加大社会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所筹资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事业、个人和外商投资老龄事业,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资机制。在财政监管下,由各级老龄部门设立社会“助老解困”热线电话和银行专户,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在较大的商业网点和公共场所设立“助老解困”捐赠箱。三是组织群众互助。象“希望工程”那样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布贫(特)困老人的情况,动员单位和个人结对子助养或一次性救助贫困老人。在各级党政群机关中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每年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捐资助养贫困老人,为社会作表率。另外,可组织文艺团体义演或名人和大型企业义演,所得款项用于“助老解困”。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包括专业人员、社会人士和低龄健康老人)定期或不定期帮助照料贫困老人的生活及农活等。
第四,依据国家制定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的法律保障。1996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中的基本权益及保障,以及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强安老养老制度建设。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并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龄事业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集中用于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资金补助。
第五、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齐抓共管,是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助老解困”问题列入议事和工作日程,做到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民政部门要继续发挥民政救助贫困老人的优势,抓好养老机构及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保障“五保”、贫困老人的基本生活。劳动部门对贫困老人的儿孙下岗再就业的培训、就业安排要给予特殊照顾,工商、税务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文教部门对贫困老人的儿孙入学缴费要给予减免,在校生活费给予补助,安排勤工俭学给予照顾。要继续组织好“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做好老年卫生医疗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高龄病残的贫困老人发给“就医救助卡”,凭卡在医疗部门享受廉价甚至部分免费的医疗服务。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贫困老人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要切实加强对贫困老人状况的调查研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各救助部门之间要资源共享,使真正困难的老人及时得到有效的救助,绝不能让老人饿着、冻着。建议省、市老龄委联合有关部门统一制定贫困老人评估制度,使救助对象的认定规范化、标准化。每年由老龄、民政、劳动、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摸底评定一次,建立“贫困老人”动态档案和信息网络。凡确定为“贫困老人”的,发给“贫困老人卡”,凭卡享受救济、救助和有关优惠照顾。逐步建立贫困老人跟踪监测系统,定期走访受助老人,使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扶老助困的先进典型,坚决查处虐老侵权案件,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敬老观念,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为传统的救助措施就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将救助款和物资拨付给地方政府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将救助款交给贫困地区。这种做法的最大的弊端是许多的救助物资不断不能如数的到达贫困人口的手中,而且将导致中饱私囊或挪为它用的腐败行为产生。穷人们得不到好处,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温暖,而地方政府则从这种救济中获得好处,使这些钱财变为本来收入还可以的政府官员的收入补贴。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对国家救助资金和物资的有效监控的渠道。国家将救助款发给下一级政府,然后再由下级政府将资金和物资继续拨给下级,直至达到困难户手中,这中间至少要经过5道环节。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对于每一笔救助进行有效的监控,原因是这种监控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不仅能使物质上,而且在人力上。因此,在没有有效的监控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发放救助金的动力在于所谓的“自觉性”,当政府资金缺乏的时候,“顺手牵羊”将救助金挪为它用便是最优选择——除了一定的风险外,几乎没有太大的风险,甚至无需偿还成本。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为委托方,地方政府为代理方,但是委托方对于代理方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代理方侵害委托方的利益。这种贫困救助的种种弊端已为大家所知,因此专家开始探讨更优的救助手段,直接将救助款拨入贫困家庭的银行户口中——一种通过利用现代银行直接对贫困家庭进行资金救助的手段。
这种救助手段的优点在于他能够直接绕过重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救助资金直接到达贫困家庭的手中,从而杜绝了政府侵占、挪用救助款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有许多的基础和成本。首先,贫困人口多出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而在不发达的山区,基础设施极其简陋,没有像样的公路,方圆数十里没有银行,人们甚至对于银行没有一点的概念,由于知识水平和心理成本,不会到银行去办理存取款业务,因此,如何真正使得救助资金到达困难户手中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为了实施救助金直接发放而对贫困山区村民进行存贷知识的教育活动的成本是巨大的。可以解决的办法是由贫困山区的农民推选出已为大家信任的村民为大家领取国家通过银行系统发放下来的救助金。这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存在代理人私吞部分救助款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政府将每个人口的救助金额传达给每个农户,即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这种代理风险将大大降低,但是,不能十全的是,这种信息的传输过程,即宣传活动也是存在成本的,因为考虑到这些贫穷地区的交通闭塞以及宣传人员的人力投入。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通过银行系统直接发放贫困救助到困难人口手中的做法要由于层层代理的行政发放的方法。但是这种救助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为通过现金和物资的救助方法不能够给贫困人口带来长久的收入,不能跟从根本上改变山区人们的贫困状态,反而会造成一种“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存在这种现象,即由于中央政府根据贫困人口的登记数量进行贫困救助款的发放,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这就产生一种负激励,使得地方的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救助资金而谎报贫困人口。“要来的比赚来的容易”,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安于贫穷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对于穷困山区的致富来说是致命的。因此,许多的经济学家对于直接救助的效果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并积极探讨更加有效的扶贫措施。
有人说,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话不错。许多的政府扶贫往往从短期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于短期的“成绩”,结果往往是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被扶助对象日益贫困化。对于偏远地区的扶贫计划,从长期的角度来讲,最优的办法是迁移人口和集中人口。如果早在80年代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就从这个角度出发,今天的扶贫工作应该更好。但是,每一项提出的扶贫方法都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但是,比较一下各种救助的成本收益,便可以得知各种方法的优劣。我在这里提出的偏远山区的扶贫方法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从理论上讲,这种扶贫的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看到的。
迁移和集中贫困人口的方法的优势在于:
1、 避免了开发贫困区的各项支出,如修路建桥和救助金支出(假设贫困人口迁出后有就业机会);
2、 避免了贫困山区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穷困山区一旦修路后,山内的资源,如煤、木材,就成了过度开采的对象,源源流向山外,资源浪费严重。这种掠夺式的开放对于环境造成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3、 贫困山区的人口的集中可以带来规模效应。贫困山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理条件的恶劣以及人口的分散。人口的集中可以带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服务业的开展,可以合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分散条件下,村民各自为生,自给自足、封闭阻塞,因而除了发展小农经济外,谈不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和经济专业化。
4、 迁移会增加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和开发,优越的条件可以使得贫困山区的人口创造财富,发家致富,同时增加迁入地经济的总量和人口的规模,产生小城镇之类的人口集聚效应。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知识、信息、观念等等方面对于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创造更多的条件,国家节省了救助支出,同时又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迁移和集中贫困人口的扶贫方法的成本:
1、 文化利益冲突:迁入人口无疑会占用迁入地的土地,而土地又是人们非常重视的资产,因此,当地的居民会对外来人进行排挤。不同的习俗、文化也会产生磨擦,产生了政府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的成本。
2、 迁移成本:迁移过程中的运输费用、迁入居民的房屋建筑支出、对迁入者的补贴、帮助迁入者开展生产的费用等等。
3、 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安置:贫困人口的贫困与他们的地理位置有关,地理位置造成他们观念的闭塞、落后,因此,改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至关重要。对于贫困人口的再教育有利于他们再就业和发家致富。
『肆』 谁有“西部计划”法律援助专项志愿者的详细数据。包括涉及哪些省份、有多少人开展了几年等。谢谢!
关于组织开展“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律师管理处、法律援助处(中心)、律师协会,团委,新疆建设兵团司法局律师管理处、法律援助处(中心)、律师协会,团委: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社会各界和广大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我国法律援助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人员严重短 缺,当地困难群众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全国有15万多名律师,但是全国仍有一些县没有律师,无法满足当地法律援助需求,严重制约了当地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这些年来司法行政系统和律师工作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解决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有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区 域协调发展,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法律援助的强烈需求,同时为律师、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良好途径,并为社会力量参与我国法律援助事业搭建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和桥梁,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会同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开展“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行动宗旨
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行业互助和招募志愿者的形式,动员律师和法学院校毕业的优秀学子到全国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开展志愿服务,增强当地法律援助能力,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行动主题
携手志愿行动 共享法治阳光
三、行动时间和范围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拟从2009年开始实施。2009年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机制,从全国律师行业招募具有奉献精神的律师志愿者30名,从全国法学院校招募品学兼优的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志愿者70名,派遣到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专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以后逐年扩大志愿律师、志愿者队伍规模和覆盖范围,为尽快实现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的法律援助的全覆盖而努力。
四、行动目标任务
(一)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站”
依托司法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在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设立“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视情况派遣1名律师志愿者、1名大学毕业生法律志愿者或择一选派。
(二)为当地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每位志愿者服务期限为1-3年。在服务期内,每名律师志愿者每年至少无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件,大学生志愿者从事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三)推动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的法律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实施后要加强对服务县的指导力度,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扩大服务地点和志愿者规模,推动无律师县或中西部律师人才短缺的地、市、县逐步建立自己的法律援助人才队伍。
(四)培养法律援助人才,充实法律援助队伍
通过逐步推广和坚持,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律援助人才,不断充实法律援助队伍,让法律援助志愿者遍布中华大地,成为推进法律援助事业发展和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五、组织管理
1、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本项目每年的实施总体规划,确定项目实施地点、落实服务需求人数,监督和落实项目经费到位;协助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法律援助中心对律师志愿者组织专业培训工作;协助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做好律师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和经费筹措工作。
2、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主要负责每年将本项目计划实施人数的大学生志愿者列入“西部计划”,协助宣传、落实相关政策保障和参与培训派遣等方面的组织实施工作。
3、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共同负责律师志愿者的招募和经费筹措工作。
4、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负责大学生志愿者的岗位申报、派遣和业务指导工作,法律援助工作司和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对法律援助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工作。
5、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团委具体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负责协调、指导服务县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县司法局指定专人负责志愿者日常管理、为志愿者提供食宿和办公条件保障,并和团委互相配合,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六、经费来源与管理
1、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通过筹集社会资金,用以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办理案件和开展业务所需的宣传、培训、交通、通讯、生活补贴等费用。同时,负责筹集部分律师志愿者开展业务所需经费(2009年筹集支持律师志愿者业务经费20万元)。
2、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会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组织开展行业互助,整合业内公益活动资源,动员地方律师协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积极提供资金资助,用以支持律师志愿者开展业务所需经费。
3、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设立本项目的专项基金账户,对筹集的所有资金,实行统一入账、统一管理、统一审计。严格执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严格接受捐赠人、支持单位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七、志愿者待遇
(一)政策支持
1、大学生志愿者享受的待遇
除享受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和《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16号)规定的政策外,同时享受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05〕23号)规定的政策。
2、律师志愿者享受的待遇
(1)可享受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 〔2001〕22号)规定的政策,同时享受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实施法律援助志愿者计划的通知》(司发通〔2002〕124号)规定的政策;
(2)凡参加该行动的律师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免除律师执业年度考核所需费用;
(3)凡参加该行动的律师志愿者,在服务期及服务期满后三年内不再承担法律援助案件义务;
(4)律师管理部门评选优秀律师时,将参与此次志愿行动的行为,作为重要考核条件;
(5)凡连续三年选派律师志愿者或一次性选派三名以上律师志愿者参与此次志愿行动的律师事务所,在评选优秀律师事务所时作为重要考核条件;
(6)由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联合颁发法律援助志愿者荣誉证书。
(二)费用补贴
1、大学生志愿者享受“西部计划”的有关优惠政策,其经费补贴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定标准,由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负责筹集划拨。
2、律师志愿者每人每年交通、通讯等办案补贴及保险费30000元,即每人每月享有1000元生活、保险费用补贴,1500元的交通、通讯等办案补贴。
八、志愿者招募条件
(一)律师志愿者
1、要求政治过硬、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2、具有律师执业证,并有1年以上工作经历;
3、身体健康,年龄在25-55岁之间,具有特殊经历的人员可适当放宽条件。
(二)大学生志愿者
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要求政治过硬、品学兼优、具有奉献精神、身体健康。
九、发起单位
司法部
共青团中央
十、承办单位
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
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十一、公益回报
向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奉献爱心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均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和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公益宣传回报。
十二、行动要求
各地要认真贯彻此《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切实把组织开展“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作为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抓紧抓好,积极配合承办单位做好此项行动的有关宣传、组织和实施工作,为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对热心法律援助事业,为此次行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和表彰。
『伍』 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的机构设置
省妇联办公室
负责省妇联的内外协调、政务服务、事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有关妇女儿童发展理论、政策的研究工作;协调综合性调研活动;起草重要文件及文稿;承办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档案、机要、保密、统计等工作;负责机关财务、资产、审计、安全保卫及基本建设等管理工作;指导监督直属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承担机关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编辑《情况交流》。
省妇联组织部
负责机关干部和下属单位干部的管理,管理机构、编制、职称、工资、出国审批等工作;承担协助管理各设区的市妇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有关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负责妇联系统组织建设;负责制定、实施妇联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宏观指导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省妇联宣传部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女和妇联工作;调查研究妇女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的思想教育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指导和实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家庭文化建设;指导妇联系统的报刊工作;组织“三八”红旗手(集体)的评选表彰工作。
省妇联联络部
负责妇联与各民主党派妇委会、工商联妇女组织及民族宗教界女性代表人士的联谊工作;负责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妇女组织、妇女人士及海外女侨胞的联谊工作;负责省妇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外事工作,与各国妇女儿童组织、知名妇女及国际妇女儿童组织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负责省海外妇女联谊会日常工作。
省妇联妇女发展部
动员和组织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发妇女人力资源;指导并组织各地妇联开展妇女文化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社区妇女工作,促进妇女平等广泛就业;动员和组织妇女参与扶贫和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科技致富;指导组织各地妇联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负责省女企业家联谊会日常工作。
省妇联权益部
负责处理日常群众来信来访,接受各种渠道妇女投诉,参与对重大典型信访案件专项调查,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和社会服务;代表妇联参与有关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政策和法律、法规草案的拟定与修改,参与有关普法工作;指导、推动各级妇联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指导省妇女法律服务中心工作。
省妇联儿童工作部
负责参与有关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草案的拟定与修改;开展女童保护工作,促进女童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妇联系统自办园所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协调与服务;参与推进校外教育,协调、推动全社会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负责省儿童基金会和家教研究会的日常工作。
省妇联机关党委
负责妇联机关及下属单位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领导妇联机关工会、共青团和妇委会的工作;承担妇联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陆』 如何运用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壶关县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采取三大措施专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扩属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以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人群,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取消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平等享受法律保护。
二是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通过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打造法律援助“城区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方便贫困群众及时就近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三是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和人民调解等工作,满足基层组织、群众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实现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基本法律服务。
对凡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办理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时简化了手续,开通了绿色通道,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法律保障。
『柒』 司法所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整合资源,抓好基层法律实体平台建设。
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回务,为所有贫困村聘任答法律顾问,成立扶贫专项法律服务团,建立法治扶贫微信工作群,架起律师与贫困村的沟通桥梁。
二、精准施策,打通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
采取入户走访、发放法律援助绿卡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联系,确保贫困群众的法律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立足实际,广泛开展法治扶贫宣传活动。
运用普法文艺演出、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四、调解前置,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法治扶贫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做好涉贫、涉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在贫困村推进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充分运用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资源,做好法律风险防控和矛盾纠纷分类调处,确保扶贫政策和项目落实到位。开展“孝善敬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
『捌』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全面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新形势下,应着眼于提高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效能,在加强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硬件要硬、软件不软”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制度措施,强化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化。
二、全面提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效果。主要是要加强自学和实践锻炼。综合素质的形成还要靠本人平时不断地积累和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学,除了努力学习政治、法律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了解与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结合工作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
三、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强调政府的责任非常重要。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质使然,也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参与这项施惠于弱势群体的新兴事业,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筹措资金的法律援助经费体系,将更加有利于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是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的切实保障;它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的顺利实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规定的社会关系的实现。
『玖』 扶贫功能法律援助的基本社会功能
法律援助的扶贫功能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前者指通过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刑事立法的基本出发点被认为是“保护社会”;刑事诉讼侧重于“保护个人”。从
『拾』 能否申请法律援助
一、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
(六)因身体遭受严重损害请求赔偿的;
(七)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要求变更或者解除收养、监护关系;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对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的;
(九)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19号文件关于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意见,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因使用伪劣农药、化肥、种子及其他农资产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请求赔偿的;
(二)因环境污染遭受严重经济损失请求赔偿的;
(三)因征地、拆迁而使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并在民事诉讼中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
(四)因房屋居住权受到严重侵害请求赔偿的;
(五)因继承权受到侵害请求确认或者赔偿的;
(六)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意见》规定,以上六类案件中后三类案件适用的申请人必须是农村“五保”对象、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领取设区的市、县(市)总工会发放的特困证的职工、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四、根据昆山市《进一步发挥法律援助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积极作用的意见》,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范围,实现应援尽援:(1)75周岁以上的昆山籍老人因赡养或住房引发的纠纷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2)20人以上的群体性案件免除经济条件审查;(3)处于调解过程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申请的可以适当放宽法律援助条件予以受理;(4)针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纠纷或事件,免除经济条件审查,引导其进入法律援助程序。(5)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直接认定为经济困难;(6)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倍以下的,可以认定为经济困难;(7)因意外事件、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生活出现暂时困难,正在接受政府临时救济的,申请人无需提交经济状况证明表。(8)被政府列为扶贫对象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认定申请人经济困难;(9)被妇联组织认定为特困母亲家庭的,可以免除经济条件审查。(10)因民事诉讼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获得批准,申请事项在法律援助范围内的,可以直接受理;(11)劳动用工纠纷、医患纠纷和食用有毒有害食品造成人身损害请求赔偿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12)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未成年人,以及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指定辩护,无须审查其经济困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