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计生法律援助调研文章

计生法律援助调研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5-21 21:01:42

A. 法律援助工作的四联四帮指什么

法律援助工作的四联四帮是指:
1、每个机关干部联系自己所帮扶村的实际,帮助解决计生家庭返乡农民工关心的焦点问题;
2、联系一户贫困计生家庭返乡农民工,帮助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3、联系一户有问题的计生家庭返乡农民工,送法律,送政策,帮助消除各种矛盾;
4、联系一户有创业精神的计生家庭返乡农民工,帮助兴办创业项目,拓宽发展思路。
法律援助工作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村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
第十条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公民可以就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第十一条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B. 关于50岁人生育问题 急需法律援助!

不是说除了河南,都可以生二胎了?

C. 求暑假社区实践报告文章一片

社区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很多中的趋向,但是总体的趋向是向越来越大型的城市进行进化,城市周围的乡镇村的行政体制在日益规模化的城市扩大的进程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目的为整体的社区。农民和城市人的名词概念在模糊,现在比较科学的名词叫“居民”,所以城市,社区,居民可以给出的关系定义就是城市提供了工作的场所,社区是城市的配套设施提供了可场所,而其中的居民就是城市的劳动力,是社区的主体。

2005年的暑假有机会走进社区街道办公室,亲身体验那些社区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好一个社区,造福一放居民,维护一地安宁祥和。我所在的街道是南京市泰山街道桥工新村社区,该社区的规模属于中等,有住宅楼80幢,在建的还有6幢小高层和6幢一般住宅楼房,有老年活动中心1个,市民广场2个,中小学各1个,幼儿园1个,农贸市场1个,有居民12000人左右。社区是在老的桥工新村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中大部分的居民都在社区一墙之隔的中铁大桥局第四桥梁建设集团工作,居民的构成成分相对比较单一。不过由于新的一代人不太想留在四处工作,开始有一部分人在其他单位工作,所以居民成份开始向多元化转变。着也是整个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单位,但是他的居住点则是可以相对稳定的。根据资料显示,该社区有接近50人在离社区接近15公里以外的地点工作,有2000多人每天要乘公交上班。2001年前,社区还没有公交线路,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可是现在有公交线路直达社区大门,方便了所有的居民。后来听社区的主任说,原来公交公司核算了成本,认为开这条线路的利润很低,后来经过社区工作者的积极工作,说服了公交公司,开设了线路,大大的服务了居民,提供了方便。

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改革的阵痛,其最后的承受者是老百姓,怎么样才能让受到改革带来损失的居民能够平稳的过度,是摆在每一个工作人员面前最艰巨的难题。有位工作人员坦言其间的困难,居民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又怎么能够平稳的度过难关呢。他们的工作很难做。后来了解到该社区由于集团改制,有很多员工下岗待业,有的贫困户甚至生活都出现了困难,这时社区的工作者及时的进行了工作,对下岗失业的人员进行统计,最大限度的为生活困难者提供帮助,一共为39人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为153人实现了下岗再就业,可以说是为居民做了最大的努力。而他们却说这是在为社会减轻压力,的确,社会的基础不能被动摇,太多的人失去工作,生活困难必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就必须把小的矛盾都解决,大的矛盾也是由很多的小矛盾堆砌起来的。社区干部现在正在组织社区内所有党员,积极分子学习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在我在社区进行调查实践期间,正好赶上台风“麦莎”正面袭击南京。社区的工作人员除了每天把最新的天气预报和台风动向及时在社区的公告栏上进行公布,还组织积极分子进行巡查,对存在危险的广告牌,放置不稳定的花盆及时的处理,对树木进行加固,由于措施及时得力,在台风过境期间,整个社区没有出现一列损失报告。

社区为了配合十运会的召开,提高居民素质,利用别人吃晚饭的时间上门为居民发放“争做文明市民”的宣传资料,记得在前些年的人口普查中,相当部分的居民不是很配合,可是经过这几年的社区管理者的辛苦工作,这次宣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居民非常配合,充分表明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可。

后来我在对部分居民进行意见调查的时候,得知社区进行了政务财务公示制度,居民对社区的钱怎么用的一清二楚,社区今年最大的投资是为了新的市民休闲广场投资了50000多元,所有居民都很高兴,盛夏的夜晚有了个休闲纳凉的好去出。

结束了两天的调查实践,充分体验到一个社区工作者的辛苦,对他们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想想每个工作者每天辛勤工作就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的居民应该很满意了。

社区实践,传承五四报国志;稳步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于兴泰社区的实践报告

法学院 法学02-4陈小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全国各地凡响强烈,徐州基层社区的反应如何呢?他们又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呢?带着种种的疑问,我随着“思源共建”徐州泉山区泰山办事处社区助理实践小分队走入了兴泰社区,开始了社区服务、调研活动。

一、传承五四报国志,学习、实践、奉献并重

通过在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宣传教育、义务服务、科技普及等活动,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到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人民上,引导到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才干、提高素质上,学习、实践、奉献并重,真正做到传承五四报国志。

1、学习,永恒的主题: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最低一级单位,它直接参与到各种问题的解决当中,是城市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因此,在社区实践中,能够真正融入到社会,学习基层干部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深入了解基层干部与群众间隔阂所在,深刻体会“在其位谋其政”的执政理念┅┅,学习很多校园内根本学不到的知识。

2、实践,未来的准备:

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为了应对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我走进了社区,为未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我走进社区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

3、奉献,不变的真心:

进入社区,我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区居民带去了法律知识,并联系了中国矿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进驻社区,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使我们所学知识第一次在社会上得到实践。

同时,我还积极协助社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各项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上去道路。

社区的实践,不变的真心—奉献。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实践见真章

在兴泰社区的社会实践中,我利用社区的活动场所,开展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的服务活动,为创建文明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社区在制度建设、计划生育、普法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归集原因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一)制度建设是保证:

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离不开制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要有严格的制度做保证。由此可见,社区制度建设在社区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社区的制度建设问题还一直是制约社区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徐州的社区发展可以说只是刚刚起步,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这方面,兴泰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知道,一个现代化的社区,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社区居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办事程序,健全各项工作职责,建立社区协调会(社区与驻区单位协调会)、听证会(就社区有关问题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评议会(社区群众评议社区干部)制度,按照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的要求,逐步使社区居委会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具体来说,在制度建设上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社区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二是建立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制。三是建立办事公开制度,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确保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四是建立民主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多层次监督。五是建立社区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对照之下,兴泰社区的制度建设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目前,徐州市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社区的制度建设上对社区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上级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下,兴泰社区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工作。在兴泰社区实习期间,我也切身参与到兴泰社区的制度建设工作中来。虽然实习时间较短,我能为社区制度建设所做的工作也很有限,但是,相信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社区的制度建设一定会不断完善,真正达到现代化社区的标准。

(二)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泰社区在计划生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兴泰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比较系统化、规范化,他们的工作包括访视育龄妇女,宣传生育知识,提供生产服务等等。

计划生育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促进了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充分认识做好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社区建设与计划生育工作、履行政府职能与推进居民自治、依法管理与改善服务、发挥部门优势与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的关系,促进人口发展与社区建设良性互动。

在兴泰社区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在这项工作上投注了巨大的精力,我看到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希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定会健康稳步得向前发展。
(三)法制与法治依存,普法与宣传并重:

在社区治理方面,兴泰社区的工作人员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用法律治理社区,成效较为显著。我们知道,依法执政是社区建设现代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治区水平。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特别是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做好法治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增强依法行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兴泰社区在加强依法执政的同时,也很注重加强社区居民的法律维权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我在实习期间,就亲自参联系并参与了中国矿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进驻社区的工作。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为社区的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

"法律进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普法依法治理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司法行政部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实事工程。今年是"法律进社区"启动之年,为了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要认真解决目标任务规范,制度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合理等问题,形成"法律进社区"长效机制和浓烈氛围。

首先,要强化领导,形成共管机制。光靠司法行政部门不行,要列入党委、政府的一项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有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宣传、政法、综治、文化、公安、青年、妇女和新闻等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把"法律进社区"同创安、文化、卫生进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变一条线抓为合力抓,实现社会化、群众化、网络化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强化监督,形成责任机制。要明确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责任,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综合运用教育、行政、经济的手段进行督查考核,推进法律进社区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强化调研,完善目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要长期"进"就要解决可行性和科学性结合的问题,不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引导,把目标任务细化、考核体系量化。要认真帮助经济困难的社区协调解决教材和经费紧张、资金投入难到位等工作中的困难。

总之,要通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与时俱进,使"法律进社区"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应。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明天会更好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徐州的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后,让我们踏着塌实的脚步,用开阔的视野,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结合社区助理对社区的服务,相信社区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D. 法律援助

需要看原始病历和手术记录。

E. 如何更好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的调研

院调研的开展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是要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司法调研工作重点
应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审判、服务决策”的“三服务”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司法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提升法院工作依法服务大局成效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审判实践中切实利用好、开展好调研工作,要突出调研工作的实用性,形成以审判带动调研,以调研促进审判的良好格局。其次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司法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这一工作理念,把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作为司法调研工作的着力点,深入研究审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转化调研成果,有力促进了审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司法调研工作中,应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总结典型经验。第三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谋划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调研工作所针对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并且是针对本单位的实施情况,因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在作出重要决定、召开重要会议、部署重要工作、下发重要文件前,都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周密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第二、要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作用
司法统计以最真实的数据反映司法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司法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并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是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丰富统计数据资源,增强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能力。司法统计分析的最大特点在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分析原因,因此要讲司法统计工作和调研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二是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充分发挥各方合力优势。一方面要针对调研人员拥有较深法律理论功底、业务庭法官具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统计人员掌握大量案件数据和统计方法的特点,着力通过有效组织协调,使这三部分人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司法统计分析的质量;另一方面是以服务实践为目标,有效实现成果多元转化。始终将司法统计分析的成果转化作为检验和评价司法统计分析成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将“决策之前,统计先行”予以制度化、常规化,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对法院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着力丰富成果转化的形式,拓宽转化的途径和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文尽其用”。
第三、抓制度抓机制实现调研工作科学规范化
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法院调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调研机制:一是调研工作计划和考核制度。应当按照上级法院的部署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年度调研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方案,这样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和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工作。二是调研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要注重发挥研究室作为专职调研机构对全院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引领作用,形成研究室牵头、相关审判业务庭和其他庭室参加、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调研工作新格局。三是调研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出台一系列鼓励调研的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对调研工作适当倾斜,把调研工作同干警的考核、奖励、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形成责任到庭与责任到人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五是调研成果转化及利用机制。建立调研成果评价制度和效率快、层次高的调研成果转化机制,依据调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成果转化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规范调研成果转化的方式、程序。
第四、坚持调审合一强化服务审判的职能
审判与调研并重,是我院历任领导班子的共识和一贯作风,始终强调让调研为审判工作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法院改革提供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个统筹”,落实“四项覆盖”。“一个统筹”——统筹调研和审判工作。深刻认识调研工作与审判工作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生。一方面,围绕审判中心找准调研的切入点,从司法审判反映的难点切入,从法律适用的困惑点切入,从统计数据的异常点切入,使调研工作更多地贴近审判实践,更多地贴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多地贴近基层,服务于审判的需要。另一方面,审判工作为调研提供源头活水,使调研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调研工作本身就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判活动全过程,统筹审判与调研,是司法审判活动的特有规律,更是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四项覆盖”即实现调研对个案审理、审判管理、审判指导和审判延伸的全覆盖。一是调研覆盖个案审理。可以确保法官在遇到法律难题时,及时根据轻重缓急予以启动,为案件正确裁判提供智力保障,尤其有助于把好重大、敏感、复杂案件的质量关。二是调研覆盖审判管理。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是我院进行审判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调研基础上,我院改进信息反馈方式,将该体系细化、落实到每位承办法官,定期在全院组织召开案件质量效率讲评会,并增加反映审判效果的若干指标,使这一体系真正成为审判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通过调研,我院进一步完善司法统计台账,实行统计周报、审判工作情况月通报和季度通报制度,变滞后、静态的司法统计工作为主动、前置的管理手段。三是调研覆盖审判指导。针对案件审理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制订执法规范性意见,统一执法尺度,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逐步探索符合中级法院审级的案例指导制度,力求“同案同判”。制订案件审判、执行各流程环节的规范指引,确保“阳光审判”。四是调研覆盖审判延伸。将调研的触角延伸至裁判之外,通过拓展多种调研载体和平台,全面展示我院法官的职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F. 谁能帮我写一篇“社区服务与社区文化发展调查”的文章

从网上给你找到的,你在拿去加工一下就可以用了:

优化服务环境 发展税源经济
繁荣社区文化 共建和谐街道

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

泰山区岱庙街道地处泰城市中心,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8个社区、1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14.3万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和谐社区、建设和谐街道”为目标,以“社区建设年”活动为总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适应新形势下推进社区建设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工作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精心打造服务平台,扩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街道逐步形成了抓服务、促和谐的工作格局。近年来,街道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省文明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泰安市创六好先进乡镇党委”;连续14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所辖市场社区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场社区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迎暄社区被授予“全国绿色社区”,岱西社区被授予“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市场社区、迎暄社区、岱西社区被授予“省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面协调发动,努力形成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已经由过去的单纯居民居住点,转变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点、人与社会的交触点和社会生活的支撑点。根据这一实际,我们从98年就预见到社区必将是最终的发展趋势,早着手,早规划,并始终坚持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2002年就率先成立了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村居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
(二)牢固树立“以一流的党建促一流的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并召开了社区党建研讨会。结合社区规模调整和换届,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各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及流动党员联络站,号召党员做“24小时党员”,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个党员做一件好事,帮一户困难家庭,负责一个单元楼的卫生,管理一片环境卫生,每月奉献社区一天的活动,各社区实行了党员公示制和反馈制,今年又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场所和阵地。
(三)成立了社区党员、老年、青年、巾帼四个志愿者协会,根据社区党员及居民的职业特长等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志愿者服务队、护绿队、治安巡逻队等服务组织,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从而把党建工作向社区延伸。
(四)为进一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单位的关系,成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整合了社区资源,形成了搞好社区工作的合力。
二、依托区位优势,突出工作中心,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依托街道所处市中心的区位优势,我们抢抓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围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旧村改造和市场网点建设、民营经济四大工作重点,突破制约城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开拓经济发展空间,为街道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跳出岱庙发展岱庙。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居企业集中在城区,辖区内人口密度大且多为住宅区,街道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了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泰峰公司、厚丰公司基础及发展势头良好,需要增设新的车间、增加新的生产线,但在老城区街道上,土地不足,发展受限,我们在深入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跳出岱庙街道,发展岱庙经济”的新思路,放宽了街道经济发展的视野,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
(二)依托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协调运作。为吸引更多的项目,我们积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拿出扶持资金,制定税收返还政策,奖励项目引荐人及社区支部书记等政策。在运作上,党委政府出路子,村、社区、企业紧密配合,具体实施。原来街道所属企业、原来村办企业跳出去,社区招商引资项目纷纷被吸引过去,为街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强化硬件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优质社区服务
(一)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搭建社区服务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们坚持“夯实基础、重心下移、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努力打造社区服务的基础平台。在硬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了一套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一是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实施行政事务公开化工程,建设高标准行政事务服务中心。为更好地方便居民,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方式,我们顺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立足社区,面向居民,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社区行政事务服务中心,集计生服务、社会保障、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社会救助、家政服务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于一体,实行“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以此为龙头,指导各社区因地制宜,建设或改造社区服务场所,目前,全街道90%以上的社区都拥有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大厅,累计投资150多万元,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全处19个社区全部拥有了办公、服务场所,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其中金星社区投资180万元建设了1200余平方米的高标准办公大楼。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实施社区服务网络化工程,建设多种多样的服务设施。积极动员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支持我处的社区硬件建设,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辐射街道、服务群众的服务网络。目前,全处拥有各类服务设施200多个,便民利民网点571家,家长学校6个,文明市民学校20个,文化广场4处,文化活动阵地8处,全民健身路径9处近百件,晨、晚练活动站(点)6个,为建设服务型城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积极争取“星光计划”,健全社区老年福利体系。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在社区内解决一大半,我们积极争取福彩资金,加上街道和社区力量的投入,采取租赁、置换等方法对社区房产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目前,全处共争取福彩资金50万元,建“星光计划”8处。
(二)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构筑社区服务社会化格局。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我们始终把充实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摆在重要位置,把社区服务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逐步形成了10个大项,200余项服务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积极为其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为残疾人、贫困户、失学儿童提供救助,仅今年就救助贫困户200户,救助特困老人9名,救助残疾人296人,救助失学儿童13名,累计发放救助金6万元,发放面粉400袋。逢年过节定期对其进行走访慰问,发放生活补助及慰问金。办事处每年发放救助均在8万元以上。二是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提高居民生存能力。我们投资15万元建成了劳动保障大厅,配备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为居民公布招工信息,提供就业咨询、技能培训、广泛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及就业方式、服务需求,转变居民就业观念,鼓励社区开辟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岗位,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0%以上。三是提供计划生育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投入2万元建成了计划生育服务室和防保站,为居民提供各种计生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宣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督促办理有关证件,帮助解决育龄妇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成立社区门诊,免费为育龄妇女提供定期、不定期体检和医疗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与居民的需求接轨。四是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大力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为整个城区的居民提供家政、医疗救助、法律咨询、购物等多项服务。
(三)创新服务形式,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体系。为提高社区服务效率,我们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网络。一是构建“数字化政府”,将其作为创建服务型城区的有力支撑和重要途径。在服务中心内配置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设备,与泰安市公司合作,重点建设了以两个互联网专用ADSL宽带出口的社区服务网站、一个社区综合资源数据库、一个计算机应用培训中心,一个多媒体信息触摸屏、一个法律知识查询系统,从而使中心成为现代化、多功能、设施全的综合性服务场所。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络与各社区和辖区有关单位网站联网,实现服务信息的集约化管理和统一分配。目前已有11个社区建设了一流的社区服务站,配置了高档次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迎暄社区投资20万元建设了100平方米的多媒体图书阅览室,市场社区配备了大型触摸屏,将法律知识、社区工作等内容输入微机,较好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和学习。二是设立电子政务网站和信息查询系统。针对居民的需求,把政策文件、政务信息、办事指南、社区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家政服务、中介咨询等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编制成网页,方便居民上网查询。通过人工服务与网络服务相结合,福利性无偿服务与经营性有偿服务相结合,组织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交互式网上公开化服务体系,使网站成为便民服务的一个窗口。三是在全处范围内搭建工作局域网。投入20多万元为社区增设了远程教育设备,为使行政服务更加快捷,创建了工作局域网,网络分社区党建、社区经济、社区服务12等项工作,使工作从目标、形象进度等方面一目了然,从而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方便了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四是实施社区救助救助系统的社会化工程。投资20万元,引进了厦门厦华电子公司的网络呼叫系统,把社区内医疗、治安、家政、就业、娱乐、“148”服务等信息输入到网络中心计算机,并且与110、120联网,利用公众电话网和安置在家中的呼叫器,接受、识别居民的求救信息,并通过计算机与公共服务网络单位的信息服务终端相联,迅速解决居民的各类问题,使社区居民以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发出各求救信息并得到及时处理。网络救助系统设有四个24小时不间断求助信息接收台和两个信息处理台,通过热线电话传递信息,覆盖全市,服务千家万户。呼叫系统建成以来,我们先后为50多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免费安装了该系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创建舒适环境,丰富精神生活,努力营造和谐氛围
(一)治理社区环境卫生,提供整洁舒适居住环境。今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整治社区“脏乱差”为突破口,还居民一个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一是对部分路面破损严重、坑洼不平、排水不畅、雨后积水现象严重的路段进行整修。各社区硬化道路6条,1.8万平方米,达到了路面硬化完好、排水通畅。二是对社区内重点街巷安装路灯。全处安装路灯158盏,解决了社区居民夜间行路难的问题。三是加强社区排污网建设,疏通排污管道,全处疏通下水道26条,维修检查井823个,维修排污管线2800米。四是组织志愿者队伍,与聘请专业人员相结合,对社区内的乱贴乱画、建筑垃圾等现象进行清理,并在显著位置设置免费广告张贴栏,粉刷墙壁,制作标语,设计精美墙画,疏堵结合,美化社区公共环境。全处清除乱贴乱画2万平方米,清理长年积存的建筑垃圾200余车,粉刷街巷3万多平方米,绘制美化墙面1200多平方米,制作宣传标语200多条,广告张贴栏300余块。五是加强楼道单元内的环境治理,粉刷楼道,做到无杂物堆放,无垃圾尘土,设计楼道文化。全处粉刷楼道168个,2.1万平方米,部分楼道选择公民道德、科普知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的写真版面,悬挂于楼道内,让居民都来参与,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居民的居住环境融入了文化内涵,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六是推行垃圾袋装化。建立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清理打扫。新上垃圾投放车60辆,更换垃圾箱20个,整修垃圾中转站8个,确保垃圾不落地,保持环境卫生的经常性整洁。七是实施绿化工程,补植绿化1300多平方米。充分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院内、楼顶等处开展绿化、美化活动,搞好道路、庭院绿化。
(二)搞好社区封闭管理,提高居民治安防范能力。结合平安街道的创建,我们将社区稳定、确保平安做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了社区“一区一警”为主力,社区联防队协同,社区单位和各类群防群治队伍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工作网络,建设平安社区。金星社区率先投资16万元,对3个封闭小区实行数字硬盘录像监控系统。在小区内安置12个探头,专门设置计算机监控机房,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监控处理,可以利用探头对小区所有楼群和通道进行24小时监控,并可进行自动录像、抓拍、回放等功能。其他社区也纷纷投资对部分居民小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目前,全处建立了封闭式居民小区22个,新上电动门10个,平开门30个,治安岗亭10个,看车棚多处,杜绝了刑事案件的发生。
(三)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我们依托岱庙人文地势,凭借社区文化广场和湖边公园的地理优势,每年投入近10万元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文体活动“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安排、常年不断线”。仅今年1至10月份就举办大型文艺演出15场。街道现有专业文艺演出队伍6支,业余体育队伍70多支,经常参加活动的人员达300人,经常开展节假日文艺演出及乒乓球、健身舞等比赛活动,使文化活动已由自娱自乐、休闲向高层次的专业水平发展。岱西艺术团演出的《桑榆唱晚》荣获全省一等奖、最佳表演奖。市场、北关等社区建立了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中心,购置了标准健身器材,设立了歌舞厅、棋室等娱乐场所,极大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程度。

G. 悬赏100追加100.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调查与思考!

一要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各单位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不断深入。要指导并帮助团组织围绕教育活动主线,紧扣教育活动主题,牢牢把握教育活动方向,确保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成为党组织放心、团员青年满意的工程。党政领导要从人员、经费、时间、场地等各方面对教育活动予以帮助和支持,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保留团籍的共产党员要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和作风带到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二要加强团组织建设。要建设好团的班子,健全团的组织,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特别是要选好配强团的干部,将那些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工作、竭诚服务青年,在青年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业务上有专长、工作上有经验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政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使他们不断成长进步,成为优秀、合格的接班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要完成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必须不断加强团的建设。要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生动活泼、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团的建设必须贯彻以下基本要求: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团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和行动,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团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
(二)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广泛团结青年,与青年保持密切的联系。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团根本的组织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团员的民主权利。要实行正确的集中,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保证团的决议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四)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建设。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团的领导机关要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发扬务实、求实的作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增强基层活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团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开展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使广大团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增强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切实解决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扩大组织覆盖,完善组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是共青团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共青团工作关键在于团干部。各级团委书记,作为一级组织的负责人和领头羊,担负着团结和凝聚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教育和培养团员青年早日成才、引导和发动团员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各级团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扑下身子,静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团工作去,为党的事业发展凝聚、培养青年,推进共青团事业发展。

H. 计生法律援助

根据以往的先例,如果您之前未有生育过就不算,否则很有可能被裁定超生

I. 谁有关于农村法律方面的毕业论文

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
作者:卢明威
内容提要:
历史传统与教育因素导致农民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事关大局。现有农村社会组织无法满足农民的法律需要,造成机构制度性缺失。从成本效益看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将其作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
农村法治 法律援助 乡镇司法所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身份问题、贫困问题、公平问题、政治参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是中国改革的试验起点,但到今天,在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经济建设等方面等问题已经凸现,无法满足国家法治与现代化的需要。从上世纪末开始,“三农”问题就已成为政府高层的“心病”。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见仁见智,但农村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它是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并决定了农村发展可持续性和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本文拟从农村社会法治状况及各种组织对农民权利的影响论述农民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农民法律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是农民的法律意识,它是农民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广大农民而言,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能否以法律支配自己的日常行为,能否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在因素则指社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是否依法办事,能否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及其对农民心理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传承作用,而法律意识的内在因素有历史传统、法制教育等。
首先,在农村历史传统中,农民行为的指导思想是“礼治”多于“法治”,并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法律意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j中国传统社会中充满着王权至上、权大于法,伦理至上、情大于法的与现代法治相矛盾的礼法观,强调德礼教化而忽视法治,强调家庭团体而忽视个人权益。“宗法制度在两重意义上塑造了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一是它通过血缘连结的人情,把国家法律的强制、习惯法的自然约束和道德法庭的社会监督有机地统一为一体,使用权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国家正式法律;二是在宗法制度的面纱下面,农民自动解除了作为独立个体即自由民的可能,从而从根本上剥夺了农民以个体名义争讼的自主性。”k习惯中农民之间一旦发生冲突或纠纷,往往是请声望较高的长者以人情、礼俗来调解和缓和从而保持秩序的稳定,其注重的是互相忍让而不是追求明辨是非。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这种意识仍决定着农民解决纠纷的方式。
其次,法制教育对农民的传统法律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自1986年开始,我国全民普法已历经“一五”、“二五”、“三五”三个阶段17年时间。第一阶段以公民的法律启蒙为主,对农民而言填补了法律常识的空白。不可否认,普法教育在提高社会整体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效果,广大民众普遍承认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应有的崇高地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对广大农民重情礼轻法纪的传统法律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缺乏对受众的细分和浓厚的行政主导性,使得普法效果在农村大打折扣。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几年前在某地进行基层司法调查时看到一本发给或是要求农民购买的,由该省司法厅编印的“农村普法读本”。读本汇编的第一部法律是《宪法》,第二部竟然是《反不正当竞争法》。l普法成了一些公职人员必须完成的表面文章。即使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山东“从总体上看,普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在普法教育中强调普法重点的多,强调普法教育的少,普法布置多检查落实少,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对某些偏远农村来说,普法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地区甚至从没有开展过。”m对农民真正有意义的普法活动应该是第一阶段,然而受限于农民文化程度瓶颈,缺乏对农民法律需求的分析,尤其是上述一些走过场的行为影响了普法效果。

二.农民权利保护机构的制度性缺失
对农民权利产生影响的农村社会组织有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调解委员会等。
从历史角度看,解放前农村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境地,血缘性与地域性相互结合使宗族保持了对农民的相对强大的控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甚至公社化手段有力冲击了农村的基本组织和控制手段,国家权力得以渗透到农村基层,但这种冲击是以行政权力扩大化来进行,农民对这种国家政权与农民之间关系是基于对强力行政权的服慑而非内心的需要和自觉认同。更为消极的是文革期间砸烂公、检、法等极端左侧行为使农民加深了权大于法的观念。从现实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治的强大惯性至今使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仍更多依靠行政权力来解决而不是在这过程中强调依照法律处理问题,它留给农民的印象是权力的强大而不是法律的神圣:广西南宁市所属农村生产基本实现了小机械化,是广西农村较为发达的地区。今年3月,城北区一乡村部分村民以围墙圈地企图继承其地主祖父解放前所有的土地。处理该事件的乡司法员和另一工作人员因与该部分村民有亲戚关系,初期偏袒其主张。但现已取得使用权和其他交通严重受阻的其他村民不服,认为解放后这些土地已经处理,使用权已变更,强行拆除围墙导致发生群架的剧烈冲突,乡政府最后不得不强令拆除围墙,恢复原状。对法律的无知要求继承地主土地的主张固然荒唐,反映了部分农民极低的法律意识,但乡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反复使我们看到提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与提高农民意识同样紧迫。其实我国法律对这类问题已有明确规定,适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问题的批复和《民法通则》关于财产权和相邻权的规定就可得到解决。但乡政府工作人员并未明示其决定的法律依据,当事人只知政府的决定不得不服从,却无从知悉法理依据。n在一份对山东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中有66%的人认为我国目前是权大于法。o现实中一些基层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机关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泊,甚至曲解法律、知法枉法,造成农村法治氛围严重不足,农民缺乏法律信仰,遇事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习惯。
在涉及农民权益维护的社会组织中,村委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一方面它是农民自己选举,代表着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基层政权组织,客观上肩负着一些诸如计划生育、税费征收、秩序维护等责任。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乡政村治后行政权力在农村受到压缩,村委会的一些权力让渡给了分散的家庭,不再是过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能调控型组织,权力与经济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权威的丧失。在经济贫困地区,村委会没有多少剩余索取权,不能吸引有能力的人进入村委会,致使基层组织涣散,机构不健全,干部大量流失,后继乏人,甚至有的村组织名存实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村集体拥有相对丰富的财产,村委会有一定的管理职权,也就有较多的剩余索取权,在村委会选举中候选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出现操纵选举的非正常现象。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村委会正处于由原来以集体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政权组织过渡到村民自治组织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法律不健全、规范不到位,社会体制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发生断裂,国家法律、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执行。农村基层组织的弱化一方面导致宗族势力复苏,一方面使村委会失去保护农民利益的功能,在被某些利益集团控制后可能成为危害农民利益的新威胁。
宗族势力由同血缘的同姓家庭扩展而成,建立在血缘认同基础上。改革开放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宗族利益一般并不重要。但如今农民在经营上不再依赖集体组织和基层政权,宗族成员间的相互依靠重新变得重要,导致宗族势力日益膨胀。广东湛江市公安局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镇基层能够当村委会主任或村长的,其家族大、兄弟多是一个重要原因。如雷州市沈塘村捐花村,族头族老鼓动、威逼村民选举“烂仔”当村长,成为该村黑恶势力的操纵者。p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村民之间因祖坟、山林、土地权限之间的纠纷不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诉诸武力。宗族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往往是农民冲突不经法律途径解决,发生大规模械斗的地方。广东省湛江市自改革开放至1987年,共发生宗族械斗1300多次,吴川市仅2000年1月至高无8月共发生群体性冲突39起。q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村委会选举受到宗族势力的影响,但在村委会选举规则进入乡村社会后,宗族力量对选举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它可以成为村委会选举法的动员力量,在参与选举中摒弃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方式,并在选举博弈中形成竞争、妥协、宽容等民主品格,同时村委会授权来源的改变使村委会干部由眼睛向上变成向下,使村委会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已任。
在当前情况下,乡镇政府以行政手段解决农民纠纷,村委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选举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尚未成为新的保护机制。如果国家不能杜绝基层政权行政执法中伤农坑农问题,不能及时为农民纠纷提供法律帮助必然会影响法律在农村社会中权威的树立。
习惯上农民纠纷的传统解决途径是村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现行《宪法》第111条、《民事诉讼法》第16条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中有相关规定。村民调解委员会根据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通过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化解了许多民间纠纷。但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一是调解委员会委员缺乏法律知识,二是因基层法院履行各种审判职能,工作繁重,几个乡镇才设一个派出法庭,很难对散落农村中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造成调解主要以一般的公序良俗作为指导而非以法律为依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难以执行,造成调解组织的威信降低。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过调委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纠纷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利益的追求,利益冲突加剧,可调解性下降。尤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指引下,村委会、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农民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农民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通过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等传统途径来解决,而当行政性质的权力介入纠纷时,这些传统途径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村委会、乡镇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资源如土地、山林、池塘水库、集体企业的承包权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开发对农村土地的征用、拆迁中对农民权利的侵害等。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或因缺乏法律知识无法寻求帮助,或因无力支付律师费用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而处于被动地位。在失去了维护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后,如今的村委会、调解委员会无法肩负起保护农民利益的重任。何况法律援助应该是国家对贫者弱者所负有的一种责任,民间机构往往因经费、人员、机制等因素而力不从心,在为农民提供法律救济方面存在机构缺失的制度性问题,为社会秩序的动荡留下了隐患,以下事例可见一斑:2002年11月29日,广西防城港市政府以“保证港口至防城航道畅通,减少港池淤积”为由,通告责令全部一千多养殖户在2002年12月20日前将防城入口到江山一带浅海养殖设施全部自行拆除。这些养殖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该海域,都有持有海域使用证,其海产以三年为一周期,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先后投养,尚需一年到收获期,而该市已无其他浅滩可以移殖,此时拆除损失巨大。同年12月9日养殖户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被告知不予受理,12月12日又递交《关于要求延期拆除西湾养殖设施的报告》 ,请示政府体察困难待该批海产品收成后再自行拆除,但市政府置之不理。12月25日政府组织300多民工,两百多公检法和其他政府部门人员强行拆除养殖设施,导致全体养殖户到市政府门前请愿,又被公安人员驱赶。为此,众多养殖户通过各种渠道申诉上访。市政府在拆除部分设施后却又停止了拆除行动,在设施已被拆除的养殖户中有的损失将近四十万元,东拼西凑借贷而来的财产毁于一旦。被拆的怨声载道,未被拆的暗自庆幸,可见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对农民利益,对政府形象,对法律尊严的巨大损害。r回顾整个事件,且不论政府的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养殖户在法律上的孤立无援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组织,他们没能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们不知行政复议应向市政府的上一级即自治区政府提起;由于海域争议案件是复议前置,不经复议他们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更没有法律援助机构给予任何帮助。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对农民法律援助的机制进行检讨。

三.对现存法律援助制度的反思及机构选择
法律援助定位于为那些由于经济状况贫困,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而不能进行诉讼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公民或法人提供法律帮助,使其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为了保证贫者和弱者能够行使诉讼权利,《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了诉讼费用的缓、减、免。《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法院可以或应当为当事人指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几种情形。除此以外的民商事、行政案件都没有有关于法律援助的规定。在涉农利益案件日益增多而农民法律意识未得到显著提高时,现有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如果农民没有法定的可寻求较低费用或免费法律帮助的渠道,就不能切实保障农民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无法实现农村法治的目标。因此,建立农民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政府必须承担的国家义务。
作为法律援助机构应具备一些必备条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有较高法律知识水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纵观我国各种组织,满足上述条件的机构并不少,有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人大和政府的法制工作部门、司法厅局、律师事务所和法科大学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等。但由于它们各自的性质或地位、布局、运行机制、辐射力等因素,作为农村的法律援助都存在不足。
在当代中国社会,在县这一级,公检法司都有自己的延伸,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到了乡这一级就有了一些变化。s在乡一级许多机关只有少数的派出机构。况且,法院作为一种裁判机构它的特点是地位中立,对双方当事人都要保持适当距离。如果由法院来充当法律援助机构,会造成法官先为当事人从法律上设计一个较为安全的诉讼安排然后再行裁判的印象,从法理上看这是不当甚至应该禁止的,也与法官的司法职业道德相冲突。检察院因为工作职责的规定,乡一级没有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即使设立检察所也是为了调查、监督的方便。总体上检察院和公安系统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与农村大量的日常纠纷的司法解决关系不大。换言之,检察院与公安系统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治安和刑事案件,而大量的农民权益冲突已超出了这一范围,检察、公安机关显然不适合作为农民的法律援助机构。
至于各级人大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大都设立在县级以上,也是远乡村,无法提供及时的法律帮助。由于律师事务所的营利性质,农民往往无法或是不愿支付律师费用,要求一种营利机构长期法定地负担起公益性质的工作也不切实际。而法科大学中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从性质上最适合承担这一任务,但这些机构往往都地处大中城市,布局和经费问题使其无法肩负起为广大农村提供法律援助的重任。
在几乎所有政府部门中,最适宜担任农民法援机构的就是乡镇司法所。

四.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规范法律援助运行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是县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乡镇不是设立了司法所就是在乡镇政府中设置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而且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早在1995年2月,时任司法部部长的肖扬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给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帮助。今年要把这项工作正式提上议程,充分论证,抓紧制定可行方案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尽快建立起来。”1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立在乡镇司法所之内,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切实可行的。
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法制宣传,只要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都会乐意接受;另一方面,从党政部门来说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参谋以实现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村。一些乡镇领导也认识到司法所就象农村卫生院那样不可缺少,一个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个缓解了农民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客观上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乡镇司法所建设成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和现实与需要相符合。
但是把乡镇司法所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显然加大了司法所的工作负担,必须加强建设力度。一是要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一是要提高队伍的素质。现实中有的乡镇司法员是兼职从事,专职司法助理员中很多以工代干、以农代干,缺乏人员编制,文化程度偏低,形成成分多元化、管理多重化、待遇多样化,对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非常不利。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就要积极推进乡镇司法所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司法所的组织建设。乡镇司法所要发挥作用必须要身份合法,机构的立户和列编问题是关键。机构列入乡镇政府管理系列有利于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乡镇工作规划,促使乡镇领导将其作为一项工作职责,有利于理顺管理指导和改善办公条件及工作经费的解决,同时便于在法援工作中协调各个部门。其次,要加大对乡镇司法所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全心全意的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吸收法律专业毕业生等途径来壮大法援队伍。最后,要明确乡镇司法所有关法律援助的职责和制度建设。司法所作为政府机构系列之一,其本职工作是指导村民调解委员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法制宣传及刑释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如果将其作为法援机构,它要负责免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提供能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解决方案,及作为农民的代理人进行维权行动。这就必须处理好与现存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与律师在城市提供法律服务相对应,乡镇司法服务所主要在农村为农民进行服务。到199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了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所近3万5千多个(其中至少3万2千个是乡镇所),法律工作者近11万5千人(其中有10万多人是乡镇法律工作者)12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律师相类似,独立于政府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但在许多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就在司法所下设立,人员也多有交差。如果不能理顺法援机构与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农民在寻求法律援助时很可能被以各种理由推到法律服务所进行有偿服务,法律援助就会有名无实,司法所就变成法律服务机构的“掮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明确法律服务所的独立性,要求其与司法所进行“脱钩”;同时制定完善的制度,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不得推诿,也不得要求农民到法律服务所寻求帮助,进行援助工作的定岗、定人、定责、定目标,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投诉机制。
其次,要明确法律援助的范围和程序。范围应包括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只要农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都有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程序上要先由农民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放宽援助条件;有的人担心法律援助成为所有人的免费午餐导致无理缠讼,其实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农民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会选择聘请律师等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因为这一担心而使大部分农民支付较高的维权成本或失去维权机会。
一般而言,如果不涉及行政权力,乡镇司法所援助机构可以完成农民的法律要求,但当行政权不当运作侵害农民权益时,乡镇司法所出于行政级别和当事人一方的地位,就不再适合作为援助机构。这时应建立某种制度要求律师介入。司法所作为援助机构的便利之处是其上级主管部门县司法局负责对律师的管理。按刑法和律师法的规定,司法局、法院有权指派律师承担一定的法律援助任务。通过制定相关条例要求基层司法所在发现法律援助涉及行政机关时,应向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请求指派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任务,使当事人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五.结语
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安排,使所有人无论贫者弱者都得到平等的司法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加速农村发展和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J. 如何改进和创新计生法律援助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

人口和计生工作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随着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乡镇计生工作难上加难。探究根源,基层基础薄弱,流动人口增加,机制不健全,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是重要原因。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破解上述难题,开创农村乡镇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局面,创新是关键所在。
所谓创新,说到底就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方式方法等诸多不利因素,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的,创新不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保护和传承文明的主要动力。就农村乡镇计生工作而言,要使计生工作做出成效就是要在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上力求创新。
首先,要在思维方式创新上求突破。
新形势下的乡镇计生工作既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又不能习惯于过去的做法,人口和计生工作者应坚持解放思想,使思想始终符合计生工作发展变化的实际。人口和计生工作者首先要做到敢想,即敢于从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唯上、唯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当前,对农村人口和计生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清醒认识当前计生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深入查找自己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善于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重新审视自我,从发展目标的选择和定位上勇于超越自我。只有敢于突破思想束缚、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创新思路,才能推动乡镇计生工作开展,才能使计生工作做出成绩。
其次,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上求突破。
在农村人口计生工作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就是要改进方法。人口计生工作者在日常人口计生工作实践中,应把握好五个更加注重,即在管理上更加注重服务,在对象上更加注重个性,在教育上更加注重实效,在时空上更加注重全程,在范围上更加注重全员。通过有效的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管理向服务、从封闭向开放、从重视堵向重视疏的方向转变,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不同对象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采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三是持之以恒;四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通过有效的思想工作,确保民情早知道,工作早介入,问题早解决;达到敝开诚心听民心,处处细心察民心,捧出热心赢民心之效应。
第三、在宣传教育创新上求突破。
农村乡镇人口和计生宣传教育方式的创新必须注意突出一个活字。乡镇人口计生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情感人,用友善、真诚的态度,让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基础上,由以往说教式的宣传人口计生基础知识转变为群众参与式 宣传教育,由以往课堂式宣传教育转变为户外式多形式、多形象化的宣传教育,突出做强一个活字。宣传内容的创新突出一个小字。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不但要面对已经形成思想意识的成年人,而且更要面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要让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受先进的生育文化教育,成长在文明、先进、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在宣传内容上要突出未成年人的需求,把宣传的重点放在男女平等、男女都一样的教育上,将先进的人口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要突出农村家庭的需求,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农村家庭婚育行为选择以及在社会婚育观念延续的观念转变上,将宣传教育融入对农村家庭的优质服务之中,让农村家庭成员在享受优质、高效、人文的服务中接受文明生育的教育。乡镇人口计生部门要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要结合新农村、新家庭、新农户建设活动,把宣传教育的重点放在人口计生法律法规、生殖保健知识、生育文化知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避孕节育等教育上,将先进的生育文化融入经常性党员干部教育之中,将身边的典型事例编排成文艺节目,让服务对象在休闲娱乐时接受先进生育文化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第四、要在管理机制创新上求突破。
面对农村乡镇人口计生工作中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乡镇人口计生工作者要善于跳出固有的管理围城,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狠抓责任追究,落实责任主体。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领导追究责任。坚持将个人工作失误与干部个人年终考核挂钩,坚决查处失职渎职干部,表彰奖励人口计生工作政绩突出的干部,并作为干部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以责任追究推动落实责任。坚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日常督查,及时掌握乡镇人口计生工作情况,查处属实的群众举报。
二是狠抓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构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输送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提高乡镇人口计生干部工资待遇,尤其是村级人口计生专干的工资福利待遇,保证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公开竞聘、择优录取等形式,进一步调整和充实村级计生专干队伍,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工作活力。
第五、要在管理体制创新上求突破。
针对农村基层薄弱问题,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一是实行四个给予激励,确保工作重心下移。村级组织是基层组织的最小细胞。要发挥基层组织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最大化作用,须在政治上给予出路,经济上给予保障,职能上给予完善,管理上给予强化上下功夫,通过实行四个给予,全面加强基层两委班子建设,激发村干部抓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工作重心下移,着力推进村为主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实现管理网络的覆盖,开创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上下一致、通力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工作触角深入到每一户育龄妇女家庭。
第六、要在服务方式创新上求突破。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优质服务是当今大力倡导的人口计生工作模式。乡镇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不同对象及不同需求开展温罄服务、预约服务、特需服务、感动服务、延时服务、随访服务等,赢得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仅以随访服务为例子,从当前农村来看,对生育、节育、不育人群进行随访服务,不仅可以满足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需求,还可以提高群众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应知应会率。但从实践来看,农村乡镇基层明显存在五个误区,即:一是误解随访;二是关门随访;三是替代随访;四是闪电随访;五是盲目随访。造成这种状况,客观原因是流出人口多,无法见面,为对付上级的考核,下面就这样越轨乱来,到了检验实效的时侯就洋相百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面对新形势,改变服务方式,即,一是入户见面随访,卫技人员与服务对象平等交流,记录信息;二是择机随访,卫技人员与服务对象只要有机会见面,即可随时随时交流,了解情况;三是电话予以随访;对外出务工经商对象双方约定时间,进行电话交流,了解信息的;四是信函随访。按照随访服务对象务工经商,把要交流了解的信息,制作成问卷,由服务对象填写,请其配合回函等,通过立体操作,肯定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乡镇计生工作能否搞好创新,与每个人口计生工作者的作风能否务实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务实,说到底就是摆正心态,实实在在做事。乡镇人口计生干部在创新上要做到务实,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摸实情、谋实策,出实招、办实事。抓细,就是要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把抓重点与抓细节,抓中心与抓经常,抓全年与抓当前,抓特色与抓基础有机结合起来。人口计生工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就是要求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做得精细,而且必须讲究方法。抓具体就是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能实现的结果,有方案、有要求,有措施,任务落实到位、责任明确到人。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解决乡镇人口计生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放在最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上,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多做利民、济民促和谐的好事,这样才能使计生工作真正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乡镇人口计生工作要想在创新上求得突破,队伍能否过硬至关重要。人口计生队伍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作风的改进来推动工作的创新和任务的完成。在新形势下要使乡镇计生工作要取得一流业绩,乡镇每个人口计生工作者就必须做好表率,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个人形象一面旗,就是要党性强,作风正、有本事在各方面能担当表率;工作热情一团火,就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干事创业的激情;谋事布局一盘棋,就是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要通过表率的力量带动整个队伍的建设。

热点内容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
合肥市瑶海区法院 发布:2025-01-09 21:43:56 浏览:933
脚部刑法图 发布:2025-01-09 21:23:15 浏览:339
法律援助辩护发生在那一阶段 发布:2025-01-09 21:19:49 浏览:56
律师微信签名 发布:2025-01-09 19:42:17 浏览:219
法制社会和法治社会 发布:2025-01-09 19:36:48 浏览:202
商法公司法题目 发布:2025-01-09 19:24:07 浏览:844
消法规定半个月退差价 发布:2025-01-09 18:53:35 浏览:203
刑事诉讼法解释504条 发布:2025-01-09 18:37:26 浏览: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