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军民融合法律服务

军民融合法律服务

发布时间: 2022-05-29 18:42:49

1. 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及军民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举措

1、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

最大程度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发挥好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2、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融合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

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

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调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在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

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5、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

要增强紧迫感,只争朝夕,紧抓快干,按照职责分工,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加快推进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要着眼于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整体质量效益,强化督导评估,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导向和评价标准规范。

二、军民融合的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1)军民融合法律服务扩展阅读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1、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推进,必须借力军民融合。

2、军民科技的协同创新,必须借重军民融合。

3、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的转化,必须借助军民融合。

由此可见,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其核心要义是军民一体化,成败关键在于军民能否深度融合。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2. 军民融合企业的定义是什么

军民融合企业,一方面是提供军品,另一方面是提供民品,战争来临时,民品全部转化为军工厂,平时也是人民需要的产品。例如,迷彩服装制造商,其中大部分为军队提供服装,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时尚潮流,并出口给人们。军

民融合是国防建设通过积极的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有机结合,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基础设施、配电、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实践推广、安全监测等过程中,军民双方将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果的优化配置。IAL资源、系统、标准和条件。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军民融合法律服务扩展阅读:

军民融合变革对策有以下三点:

以政府为先导

中国政府在军民融合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直接干预军工企业的并购活动,参与有关军工企业改革、并购的重大决策;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法律、经济等间接的方式影响军工企业。

从欧洲与美国来看,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国防工业购并中采取发动、鼓励等间接手段,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而俄罗斯在军转民中,由于政府未担当起宏观调控人的角色,使得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企业间不必要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对军工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 进行长远规划,对“军转民”实施政策引导,使军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军民融合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 系,规范军民融合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制定 “军转民”法规,以保障军转民的顺利实施。从法律制度来讲,中国的军民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推进,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

一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现有的国防机构进行改组,或扩大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范围,使民用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来;二是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军民融合

3. 我国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如何发力

尽管军民融合近年来持续升温,但专家表示,我国军民融合尚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

龙红山认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全要素”是指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各类要素在两大体系之间的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多领域”是指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经济布局、基础设施、人才、动员、维修保障以及陆、海、空、天、电等多领域的融合;“高效益”是指要实现经济建设的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未来就是要以此为目标,强化大局意识、改革创新、战略规划和法制保障,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 怎样发挥双拥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必要导向作用。双拥工作经过70多年的实践砥砺,军政军民在密切协作中牢固树立了“军民一家亲”、“没有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先进理念,军政军民要大力弘扬这些先进理念,真正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共同的事业,形成军民一条心、军政一盘棋。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政治信念、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军政军民之间最大的凝聚力。新时期新阶段军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必须坚持这个基础。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既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地方要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部队搞好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和全面建设,满腔热情地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尤其要把科技拥军、智力强军作为重要拥军项目来抓,助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双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军民中蕴藏着的巨大创造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通过双拥使军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协调,团结更加坚强,社会更加和谐,从而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组织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应有协调作用。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双拥工作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仅要搭好桥、牵好线,还要组织好、协调好,做到军民一体、平战结合,实现军地统筹、互利双赢。要健全组织结构,形成“党委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基层响应、军地互动”的工作格局,做到责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军民融合运转有序、推进有力。在搞好顶层设计,军地有关部门要围绕基础领域、产业发展、科技信息、文化人才、社会服务、城市防护、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军地融合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打破军地、区域、行业、部门和系统界限,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实现多元素、宽领域、大纵深、高效益的融合发展。要完善法规政策,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规政策,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持久发展。探索建立各方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军民融合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投资支持军民融合项目。
三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资源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有效的配置作用。深度发展的军民融合体系,要有资源要素的高度集成、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需要通过各要素的需求对接来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综合效益。要促进“全要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全要素”融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军地资源,达到军民资源的互通互用、军地资源的兼容共享,使有利于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的全部要素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双拥工作要促进军地之间打破界限,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包括技术、人才、服务、资本、信息、管理、标准等所有要素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充分涌流,使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切优势资源都能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和有效开发。要促进“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双拥优势,大力推进军队保障、人才培养、通讯技术、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先进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要促进“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运用双拥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注重融合的有效性,尽最大可能让所有资源在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军地双方要强化全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双拥工作要成为军地双方互动的“润滑剂”,通过努力降低军地交易成本、体系摩擦成本和制度冲突成本,做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多种收益,努力提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载体优势,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激励鼓舞作用。群众性双拥创建活动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力量。各级要充分借助这个有效载体,推动军民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拓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内涵。按照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军民共建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军营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军民共建活动内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理念上升为“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融合实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要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对于稳定军心、民心,巩固国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通过双拥这个平台,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优抚安置政策,切实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良好氛围。要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双拥创建活动要着力拓展和延伸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要着眼促进地方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实际,助推基础设施建设、军民科研等重要领域融合;着眼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助推军地人才培养使用融合;着眼军队改革稳步深入推进实际,助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融合;着眼核心价值观培育实际,助推军地先进文化的共建融合,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撑。
五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机制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持久的保障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有相应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已经建立的双拥工作机构、党委议军会议、双拥联席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等制度机制的优势,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要进一步发挥领导决策机制的作用。落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调整充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增强工作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军地协调机制的作用。建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对接军地发展需求,协调军地之间需要共同研究和推进的事项。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推进机制的作用。双拥工作的机制制度中,要突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包括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提出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等。要进一步发挥检查督导机制的作用。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双拥模范创建活动考评,加强考察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监督力度。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5. 加快军民融合的办法是什么呢

1,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办法有:
1)以政府为先导
中国政府在军民融合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直接干预军工企业的并购活动,参与有关军工企业改革、并购的重大决策;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法律、经济等间接的方式影响军工企业。从欧洲与美国来看,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国防工业购并中采取发动、鼓励等间接手段,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而俄罗斯在军转民中,由于政府未担当起宏观调控人的角色,使得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企业间不必要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对军工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 进行长远规划,对“军转民”实施政策引导,使军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2)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军民融合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 系,规范军民融合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制定 “军转民”法规,以保障军转民的顺利实施。从法律制度来讲,中国的军民融合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推进,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3)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
一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现有的国防机构进行改组,或扩大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范围,使民用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来;二是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6. 军民融合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军民融合要坚持的原则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而不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更不是把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凌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上。正如党的报告所要求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坚持勤俭建军”,军民融合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当然,这不能简单理解为“有多大经济实力就建多大军事力量”,而应积极理解为国防建设围绕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2.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军民融合。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会损害生产力发展。在军民融合工作中,军队、政府、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主体各有各的职能视角和利益驱动,对军民融合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各执某些侧面。譬如,在军队看来,军民融合就是国家为军队提供丰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在政府部门看来,军民融合就是寓军于民、勤俭建军;在军工企业看来,它们就是军民融合的主要载体,不需要其他载体;在民营企业看来,它们才真正是军民融合中的“民”。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克服这些片面性,就必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制定和完善法律,对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精细的调整。
3.在坚持实行军队专业化的同时推进军民融合。在推进军民融合中坚持实行军队专业化,除了上文提到的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意义外,还有遵守现代国际法特别是国际人道法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军事关系中遵守同外国缔结或者加入、接受的有关条约和协定。”全世界所有国家普遍加入的日内瓦四公约,是国际人道法的主要公约,确立了“区分原则”,要求在军事行动中把战斗员与非战斗员分开、军事目标与非军事目标分开,保护平民,不攻击非军事目标。我们在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可以理直气壮地指出,我们尊重和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区分原则”,军民融合决不妨碍遵守国际人道法。

7. 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两者的区别在哪

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两者的区别:
“军民结合”主要是站在基本不改变军民分割的运行体系的角度,强调军用与民用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可以实现结合。这种认识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稀缺,军用与民用技术相对独立发展的状况。
“军民融合”主要是站在科技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上军民两用性较强的认识角度,强调军用与民用之间相同点是主要的,军事需求和用途的特殊性是有限的,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加中性和普适,在发展规律上也更加一致,因此军用与民用应在技术发展上更加融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军民结合”是指国防经济的基本功能(军事功能)与派生功能(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使之有助于增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成为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军民融合”有不同的解释:国外有的解释把国防科技工业的民用部分和军用部分结合起来,以便能在一个共同的设施上开展民用和军用科研生产工作;也有的观点称“军民融合”是指将国防采办扩大到利用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的做法。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军民融合”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动军民两大科技创新基础互通、互补、互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为国防建设服务,也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是指拉动民营资本在国家可控的条件下参与国防建设.

8. 十三五规划构建军民融法制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合确保什么到位

会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加强基础、产业、科技、教育、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统筹,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会议强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会议要求,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加快理论、科技、管理、实践等方面创新。要加紧推进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建设,编制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9. 军民融合的战略意义有些什么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军民融合重点领域

1、基础设施军地合建共用

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战略物资储备、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考虑和贯彻落实国防需求,增强基础设施的军事功能。此外,要挖掘军事基础设施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发挥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社会服务功能。

2、深化国防教育改革

健全国防教育机构,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五进”活动;依托城市公园或旅游景区,打造一批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发挥驻区部队军事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继续抓好“双拥模范城”争创活动,大力培育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

3、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融合

依托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和区应急委员会,组建党政军警合成、分工合作、权威高效的联合指挥部,统筹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和战争灾害;搭建应急应战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构建适应应急应战需求的动员预案体系。

10. 简述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

1、深入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指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紧紧扭住强化顶层设计这个着力重点。

破解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关键是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

3、扎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任务。

军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聚焦重点领域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要推进基础建设军民一体,统筹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基础、工业基础、人才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一份投入、多份产出。

推进国防军工军民结合,推动军工行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军民协同,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10)军民融合法律服务扩展阅读:

未来格局

习近平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要强化战略规划,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热点内容
西城金华志法官 发布:2024-11-02 21:20:06 浏览:425
军事法规级别划分 发布:2024-11-02 20:49:09 浏览:348
民事诉讼法关于涉外的规定 发布:2024-11-02 20:47:06 浏览:866
财经法规实训自评 发布:2024-11-02 20:42:38 浏览:30
公司未注销的小股东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02 20:39:42 浏览:428
店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20:27:44 浏览:336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4-11-02 20:02:54 浏览:465
神州租车公司法人 发布:2024-11-02 18:32:38 浏览:508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交通事故 发布:2024-11-02 18:25:53 浏览:624
首封法院和 发布:2024-11-02 17:42:10 浏览: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