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董保华法律咨询工作室
① 关于圆明园兽首事件的相关信息咨询。
中新网2月23日电 2月23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将开始为期三天的“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会。因为事关中国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鼠首和兔首的命运,中国的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律师团已经提出申请,希望法国法院将在拍卖开始前,能下达“禁拍令”。
中国律师团对拍卖圆明园文物说“不”
巴黎一家法院将于当地时间23日中午11时30分紧急审理中国“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提交的禁止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的请求。此前,中国追索海外文物律师团的首席律师刘洋乘机前往巴黎,要去阻止圆明园兽首拍卖活动。
此前,“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已于本月9日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阻止拍卖一事进入法律程序。
记者从法国佳士得拍卖行获悉,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将在当地时间2月25日晚19时开始。根据法国佳士得拍卖行网站消息,目前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起拍价仍是“估价待询”。
法国佳士得拍卖行的这场拍品预展21日在法国巴黎大皇宫拉开帷幕。在此次拍卖会上被拍卖的艺术精品悉数展出,其中包括中国圆明园流失的著名文物“12生肖兽首”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在这次的拍卖的亚洲艺术品中,最为重要的两件就是分别代表鼠和兔的两尊铜质兽首,它们来自中国圆明园。这两件中国艺术品还被列入重点推荐拍品名录。能否在最后一刻被禁止拍卖,23日将有一个答案。
原告变动一波三折,最终找来“外援”
原告问题是追讨圆明园鼠兔首事件的焦点之一。对此,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表示,按照律师的说法,最适合当原告的是圆明园管理处。
牛宪锋表示,按照他给我们讲,最合适的应该是圆明园,但是出于客观的原因,圆明园作为原告有一些困难。另外后来出现了一个原告,叫爱新觉罗宗亲会。 但很多法学界的人士还有很多媒体的记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对这个宗亲会,从我听到的一些意见当中,对他有一些质疑,认为他作为原告的身份不成立。
他指出,最核心的两点,其一,我们如何,就是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如何来定性,就是圆明园鼠首和兔首的的确确它的性质就是被战争掠夺的,这是定性的问题。我们在法律文件上这个定性能不能站得住脚。其二,最好的方式还是实际上不要直接一下子进入法律诉讼的环节,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外交层面的途径,外交协调,由政府出面来做,这是最合适的。
据称,欧洲保护中华艺术联合会作为“禁止令”申请人,19日向法国司法部门提出在拍卖前对拍品进行“财产保全”申请。根据法国法律,在不禁止拍卖便会影响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禁止令”,使拍卖活动依法停止。
中国各方众口一词:不差钱,也不高价竞买!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曾记录了英法两个侵略者的龌龊一幕:“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如今,这一天已经过去一百四十多年了,被强盗们抢去的中国文物,又被拿来赚中国的钱。在抢劫以后,又来索要天价的赎金。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指出:“众所周知,相关文物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劫掠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珍贵文物。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慎重予以考虑。”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认为,对这件事“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应对”。他说,对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到海外的文物,国家文物局可以通过许多形式使其回归,但绝对不会采取“回购”的方式,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他也呼吁,海内外媒体不要炒作此事,“炒作的结果,是让那些利用中国老百姓爱国热情投机赚钱的商人获利”。
此外,作为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受害者,圆明园管理处也明确表明了立场,在最近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明确指出:圆明园“兽首”理应归还中国。圆明园说,我们历来不赞同圆明园流散文物进入拍卖市场,也不赞同以“回购”方式买回被别人“掠走的”中国珍贵文物。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华民族的情感。拍卖圆明园流散文物,容易模糊其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利益,而且有悖相关国际公约。圆明园管理处对所有关注、支持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的爱国民众和团体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热切地期盼圆明园流散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热切地期望“12生肖”再次聚首圆明园。届时它们将改写圆明园文物自1860年以来所经历的被掠夺、被盗卖、被散失的历史,并将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提供独特的沧桑见证,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文物成交价飙升背后,其实也正是国际吵架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对中国人的财富进行“二次掠夺”。根据中新网做得一份调查,超过九成的网友认为不应该回购圆明园文物,即便我们的国家现在富强了、不差钱!
兽首三种命运:最佳是归还 下策是竞拍
分析认为,这次的拍卖活动,最佳的结果还是拍卖被禁止,圆明园国宝无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它们的原生地。这也是中国各方一直坚持的一种立场。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结果,无疑将皆大欢喜。中国对这些文物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按照国际公约,圆明园兽首铜像的持有人,也应该将其归还中国。
不过,正如官方媒体在仲裁前夜评论的那样,我们除了“有理”,“有利”,还要做到“有节”,就是要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收回流失国宝。追索流失文物是个世界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常常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进行多年的努力。埃及索回大英博物馆中狮身人面像胡须就花了193年的时间。中国有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追索起来要更有耐心和信心。我们当然希望按着国际公约以公益方式收回国宝,同时也会考虑收藏者的切身利益。即使一时收不回来,我们也希望持宝者能够妥善保管,感受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考虑到这种情况,也不排除圆明园兽首被拍卖,或转手,或流拍。这其中理想的结局应该是大家都不理会佳士得的炒作活动,让这两件国宝流拍。其实国家文物局一直不想让媒体炒作,就是不希望将此事炒热。从1985年第一次拍卖时,价格不过每具500美元,到保利集团于2000年拍回圆明园流失文物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时,花费近3000万港元,澳门人何鸿燊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斥资700万港元和6910万港元买回铜猪首、铜马首捐献祖国。到现在,国际炒家漫天要价要出高达2亿元人民币,其身家已经飙升了几万倍。这次,在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而且艺术品市场的泡沫也渐渐落定,高达两亿元的叫价可能会无人问津。
如果看到无人上钩,这种近乎“绑架后敲竹杠”的行为落空,法国方面也许会正视自己。法新社报道称,这两件国宝的现持有人皮埃尔•贝尔热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是侵略者从中国劫掠的,不过他一口咬定,自己是“从巴黎的古董商手里买来的”,来源合法。他还以在大英博物馆的希腊文物为例,认为可以不还。他说,自己要拍卖这些东西,“没有任何的法律上的障碍。”不过,他也指出,也不排除有条件的将兽首还给中国的可能。这显然也表明他对这次拍卖的前景不乐观。
此外,也可能是有人买下这两件文物,然后转赠给中国。如此,则不符合有关方面的呼吁,爱国主义被投机分子利用,正义输给贪婪,让法国佳士得和其持有人坐收渔翁之利。
它山之石:中国可向美国追讨文物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1月17日宣布,中美已就限制进口中国文物达成双边协议,并于本月十五日在华盛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二百五十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
这是中美双方作为一九七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缔约国,根据该公约而采取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是中国继与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和委内瑞拉等八个国家签署相关协定后的一次重要进展。
按照规定,美国政府应限制以下考古材料进口到美国:原产于中国和代表中国的文化遗产、从旧石器时代到唐代结束(公元907年)的考古材料和至少二百五十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包括将由美国政府公布的清单上所列的各类金属物、陶瓷、石材、纺织品、其他有机物质、玻璃和绘画。
专家认为是小布什政府临下台前送给中国的一份文化礼物。这次备忘录签订后,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以后若有符合条件的中国文物被盗运至美国,只要有充分的证据,中国将可以直接向美方讨回,“这在以前是有很大难度的,但签订以后就不同了,追讨文物将会比以前更加顺利。”
② 求论文提纲及其目录!
我国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汪重荣
我国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仲裁前置”原则及仲裁时效过短形成民法权利的缺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认了“仲裁前置”原则,即以仲裁作为诉讼解决的前提条件,人民法院只受理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劳动争议案件。未经仲裁而直接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本人认为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仲裁前置程序”的规定违背了仲裁自愿的传统仲裁立法程序,妨碍了当事人仲裁请求权和诉讼权的行使自由,同时也剥夺了不能进入仲裁程序的那部分人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而且由于一裁二审的诉讼程序导致解决争议的成本增加和结案的时间延长,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种民事争议,争议双方一般都是法律上平等的民事主体。对劳动争议的解决,当事人应当有自由选择权。将劳动仲裁强制性规定为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剥夺了当事人将劳动争议直接诉讼法院的权利。
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60天,与民法的申诉时效2年相差太大。如争议案件超过60天期限但仍未超过一般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的,由于仲裁机构不受理,人民法院将依法驳回诉讼请求。这显然对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十分不利,大大损害了劳动法作为社会法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精神。
关于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规范繁多、复杂,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很难全面了解,当其知道某事实违法时,已过了仲裁时效,丧失了申请仲裁的权利,但未超过民法的申诉时效,在实行先裁后审制度的情况下,劳动者也无法实现诉讼权,形成民法权利的缺失。
2000年本人在北京市大兴区某化工厂就职时,与厂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3000元,出勤不足26天(包括法定节假日休假)按不足天数扣发工资。当时本人并不知道此规定违反劳动法。当年国庆节因厂里放假,即被扣发了相应的工资,次年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同样被扣发了工资。直到本人因厂里收取风险抵押金一事与厂方发生争议,寻求有关劳动法律依据时才知道厂方扣发法定假日休假工资是违法的,且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8小时也违反了劳动法关于“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的规定。但当我对企业扣发的法定假日工资要求补偿、对超过劳动法规定标准的工作时间要求支付加班费进行申诉时,当地劳动仲裁机构以超过仲裁时效为由,对超过申诉日起60日以前的所有申诉均不予受理,而此时并没有超过诉讼时效。当我不服仲裁裁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时,由于仲裁没有受理,法院也不予受理,造成本人权益受损而投诉无门。而且此案从2001年6月初向仲裁机构提起申诉起至2002年4月末二审法院结案止,历时近11个月的时间,涉案金额8000多元,这不仅加大了诉讼成本,同时也使本人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失。如不是本人有一些积蓄,恐怕这期间的生活就成了问题。
现实中,类似的事件很多。由于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绝对弱势,有些时候因为劳动者考虑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怕因一些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等引起的争议申请仲裁引起用人单位领导不满,采取种种手段逼迫劳动者辞职使其失去工作而不敢提起仲裁,最终丧失申请仲裁权。但此时尚未超过申诉时效,由于仲裁前置程序,使劳动者无法行使诉讼权。
在民法上是以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时效,而劳动争议一般是以争议的“事实”发生时起计算时效,这样,在许多情况下,劳动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益被侵害就已经超过了仲裁时效,当劳动者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已无法申请仲裁,更无法申请诉讼。特别是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一两个月工资或加班费的情况非常普遍,由于企业工资实行月结制度,即一个月集中开一次工资,有些企业是次月的10至20日才开工资,等员工拿到工资时距离最初的劳动行为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而只有员工拿到工资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在与企业交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过了仲裁时效。而且目前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紧张,推迟一两个月发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员工们也已习以为常,但是当这时发生劳动争议,就已经过了仲裁时效,因而尚失了胜诉权。更有许多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往往不敢声张,60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使本来应该得到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
此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有范围限制,这样就可能导致一些劳动争议由于不属于劳动仲裁机构受理范围,或者因为劳动仲裁机构错误地不予受理,而无法诉讼至法院,最终导致当事人诉权无法实现。
二、劳动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太浓,容易受地方保护思想左右
由于地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地方政府管辖,很容易受地方保护思想左右,使劳动者特别是外来打工者的利益很难得到保护。
劳动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太浓,缺乏独立性。按照《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为法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设在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不具有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机构,劳动行政部门独家办案就成为了必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所谓“三方机制”是被架空的,实际上是很难发挥三方制衡的公正裁决作用的。许多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机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行政力量在仲裁机构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政府能够清廉自律的话,这样的仲裁制度也是能够做到公正的。但是事实上,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执政理念,左右着其很难承担这样的角色,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劳资纠纷中往往偏袒资方,忽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也有的政府部门认为劳动法同其他法律一样,劳动者可以与用工单位协商解决的,他们能不管尽可能不管。更有个别政府官员与当地资方老板纠缠不清,对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情况熟视无睹,且故意偏袒和怂恿资方,使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导致某些地方的劳动者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如罢工、游行等。
2000年本人在北京市大兴区某化工厂就职时,与厂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月薪3000元,其中2000元为工资,1000元为全勤奖,出勤不足26天不发全勤奖。当本人因风险抵押金一事与厂方发生争议、厂方决定辞退本人时,本人向北京市大兴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厂方按工资总额3000元计算支付本人加班工资并给予本人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既3000元的经济补偿金。但是厂方认为1000元为全勤奖,故加班工资只能按月工资2000元计算,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仲裁机构采取了厂方的意见。后来,本人在学习劳动法时,才知道仲裁机构的裁决是错误的。“计算加班工资的月工资标准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及各种补贴在内”,故计算加班工资应以月工资标准即3000元为基数。且厂方辞退本人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应按照劳动者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支付本人一个月的工资(月标准工资)即3000元作为经济补偿金。在这里,仲裁机构出于地方保护的思想,对于外地打工者的利益在劳动者对法律不完全知晓的情况下便不予保护。
三、事实劳动关系下劳动者难以承担举证责任
因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当其利益受侵害时,很难取得相关证据,使其在申诉中处于劣势而难以胜诉,特别在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取证更难。
本人在北京市顺义区某著名门窗厂就职时,由于用人单位不与本人签订劳动合同(与本人同期招入的所有人员均未签),口头约定实习期3个月,期满交实习报告。 3个月后本人交了一份与本人工作相关的实习报告,此后没有得到单位任何回复。一个月后,本人在领取工资时拿到的仍然是实习工资,便找到主管人事的副厂长刘某问情况,刘某说:“部门经理没有跟你谈吗?”我说:“没有。”刘某说:“我问问她再给你答复。”三天后,刘某找到我说:“是这样,经过这一段的考核,觉得你与相关方面的沟通不够好,故企业决定辞退你。”我从事的是成本核算工作,不是销售工作,沟通能力不应该是考核的主项,但是单位却以如此的理由将我辞退,且没有任何经济补偿,而我又没有任何证据申请仲裁。因企业未与我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实行上班打卡制,考勤卡掌握在部门经理手里,每天按时查岗后回自己办公室填写,员工根本看不到考勤记录,工资表也只是在每月发工资时员工在上面签个字便由财务部收回,员工也不可能取得证据。就这样,和我一同来厂的十几个人在四个月内,厂里分别以不同的理由辞退,到我走的时候只剩下一个人了。与此同时,企业每个月都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它的招聘、辞退工作。这个企业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赚取劳动者实习期的廉价劳动力。
离开这个单位以后,本人又先后应聘到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某咨询公司工作,它们同样上演着上面的一幕,我同样又是许多的受害人之一。在我离开某咨询公司时,就连最基本的工资都没有拿到,因为我是主动辞职,单位以暂时没钱为由不给结算工资,而我仍然无法取得任何申诉的证据。
象我这样外地来京的打工者受企业侵害而又无法取得申诉证据的情况很普遍。
由于劳动争议案件诉讼主体的相对特殊性,劳动法律关系除了具有一般民事法律的平等性外,还具有隶属性、依附性的特征。大量的劳动争议都是由用人单位以管理者身份的单方行为引起的,劳动者在面临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往往无法用有效的证据来证明。如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记录、交纳社会保险记录等都掌握在用人单位一方,劳动者对于这些证据是不可能具有举证能力的。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真的是口说无凭。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大查处力度,广泛进行普法宣传建立直属中央的劳动监察组织,实行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的劳动报表、企业考勤表、工资发放表、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交费收据等相关方面。检查的方法可实行明查和暗访相结合,企业自查和劳动监察组织审查相结合。同时在劳动监察组织中设立劳动信访办公室,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信访办公室投诉。以此对雇主形成威慑不敢轻易跨越法律的禁区,同时也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思想而忽视劳动者权益的情况出现,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现实中,许多劳动者不愿意与用人单位打官司,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打官司,即使赢了,也是以输掉工作为代价。而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打官司,输掉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今后的就业机会。因为当招聘单位知道某人曾经与某用人单位打过官司,便怕此人今后会给该单位带来麻烦而不予录用。也有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目的是为了不让劳动者留下证据,当劳动者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便不予录用或以各种理由予以辞退。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市场为需方市场,劳动者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也只好默认了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在找工作时不敢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劳动保障之事更是无从谈起。而有些地方政府对于这一切只采取漠视的态度。这无疑从某种程度上怂恿了资方的不当劳动行为,如要求劳动者加班且不支付加班费、不给劳动者正常休假等。这不仅进一步造成劳动力过剩,加剧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而且由于资方可从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因此,要使劳动者的利益真正得到保障,中央政府就必须加大查处力度。
同时也应广泛进行普法宣传,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宣传作用。现实中,许多劳动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权益是什么,对于劳动法也只是知道有这部法而已,具体的内容并不清楚,对于其配套的相关规章制度更是不得而知。人才市场是劳动者求职的地方,在劳动者求职时就让其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使其在求职过程中和就业之后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是当务之急。
同时政府应出资举办一些有关劳动法规方面的学习班,或向宣传税法一样走上街头,向广大劳动者宣传劳动法,使其深入人心,使每个劳动者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也有利于规范劳动者的行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另外还应向社会公民广泛宣传劳动法,以便形成社会监督,促使用人单位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目的。
二、延长仲裁时效,实行仲裁独立本人认为,对于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应比照民法规定的两年为宜,对于用人单位的连续侵权行为应以连续行为最后一次结束作为时效的起算时间。例如对企业经常要求员工在8小时之外延长工作时间、每周只休一天或不休且拒绝支付加班费的行为,应以争议发生前最后一次延长工作时间或加班的时间为时效的起算时间。这也符合民法关于连续侵权行为的规定。这样使劳动者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了解自己的权益是否被侵害,可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应强调仲裁机构的完全独立性和法律责任,应仿照经济仲裁机构的做法建立独立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即实行“裁审自择,各自终局”。所谓“裁审自择”,是指当事人既可以选择劳动仲裁,也可以选择法院审判,但是两者只能选择其一。所谓“各自终局”是指仲裁和审判都在本系统内结案,而不再先裁后审。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对仲裁裁决行使撤销权和裁定不予执行权。这样既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行使,也保证了仲裁裁决的公正性,有利于提高劳动仲裁的权威性并提高办案效率。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但是几乎所有的国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的,即不受政府的干预,这也符合司法独立的理念。
据悉,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广东拟设置相对独立于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劳动仲裁机构,专司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职责。这将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带来一缕春风。
三、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在举证责任上,劳动审判案件中如完全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则不符合劳动法作为社会法和偏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要求。本人认为,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根据劳动法的立法精神和民事诉讼法的公平原则,按照劳动争议的性质、当事人对证据的控制情况、收集证据能力的强弱等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如对于用人单位辞退不合格职工和违纪职工以及拖欠工资和福利待遇、是否构成工伤等争议,由于劳动者举证能力的限制,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
四、修改现行法律,尽快出台劳动诉讼法
要延长诉讼时效、实行仲裁独立、举证责任倒置,首先要修改现行的劳动法,为其提供法律依据。
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加大对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使其 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劳动诉讼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以及劳动法的有关程序性规定来进行的。但基于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劳动争议案件毕竟不是一般的民事诉讼案件,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有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劳动争议案件,应尽快出台劳动诉讼法,以解决现实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介绍】辽宁大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企业法律顾问。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用人单位劳动法操作实务 法制出版社 左祥琦
2.劳动权益维护与劳动争议处理 新华出版社 石雁
3.劳权论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常凯
4.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董保华
5.劳动法 经济科学出版社 史探径
6.工作权的内容和实现 中国法制出版社 吴玉章
7.中国劳动法若干重要理论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夏积智
8.论不正当劳动行为立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常凯
1.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探讨 中国法院网 朱艳
2.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问题 中国法院网 廖朝平
3.浅谈劳动争议案件的几个程序问题 中国法院网 廖朝平
4.论新形势下的劳动者权力保护 深圳劳动网 赵振远
5.关于劳动争议解决 深圳劳动网 赵振远
6.对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两个问题的讨论 论文助跑网 唐正洪
7.《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书 论文助跑网 张绍明
8.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 论文助跑网 张喜亮
9.仲裁独立势在必行法律保障必不可少 论文助跑网 张喜亮
10.论事实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如何维权 论文助跑网 李居鹏
11.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 论文助跑网 秦旭东
12.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几点思考 论文助跑网 范爱金
③ 我国就业歧视及其制理措施
就业歧视治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就业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
面作用,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反歧视措施。本文从比较研究角度出发,对就业歧视治理措施进行
评述,同时对我国未来法律制度设计和政策取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就业;歧视;法律;比较研究
就业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有
和无的区别,只有程度和有无法律规范的区别。由
于歧视已经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
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为此,国际社会以及各国
政府都采取了反歧视措施,特别是加强了反歧视
立法。
一、国际社会反就业歧视措施概述
国际社会反歧视法规主要体现在国际人权宪章、
防止歧视、妇女权利、就业等专题类别的人权文件
中,反歧视组织也包括在联合国体系下的人权机构,
及国际人权条约体系下的人权机构中。
(一)国际人权文件中有关反歧视规定
1948年12月联大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充满
了平等的观念,它详尽列举了《联合国宪章》中平
等权的内容。宣言总共30条,其中有十几个条款或
者明确到了平等。第一条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
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七条为“在法律前人人平
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
第二十三条为劳动就业方面的条款,规定“人人有
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
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
利,不受任何歧视。”“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
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
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
社会保障。”“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
会的权利。”
在宪章和宣言之后, 1966年12月,又产生两个
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即《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
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
两项公约以明确的法律形式将不歧视原则编纂成为
具体的条约法规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
约》规定设立人权事务委员会,它应由18名委员组
成,执行与公约有关的权利事务。
在联合国平等与不歧视的立法体系中,《消除一
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
式歧视公约》是专门针对宣言中关于不得歧视的某
一种理由进行具体规定的主要公约。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在就业方
面,规定不分种族人人有“工作、自由选择职业、
享受公平优裕的工作条件、免于失业的保障、同工
同酬、获得公平优裕报酬的权利”。1970年,根据联
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设立的负
责监测缔约国履行公约义务的情况的条约机构,即
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由德高
望重、公认公正的18名专家组成,成员由各缔约国
从其国民中选举产生。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就业和劳动
权利平等方面,第11条明确地规定,妇女应享有工
作权利这一基本人权,并列出了缔约国所承担的各
项义务,以确保这一权利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实现。
为审查执行公约所取得的进展,该公约设立了消除
对妇女歧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23名专家组成。
(二)消除就业歧视与国际劳工标准、国际贸易
问题
国际劳工标准,又称国际劳动标准,一般是指
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它达成
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
之相关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国际劳工公约的
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劳工权利。
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
言》将其明确规定为四个方面的权利:结社自由并
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
有效废除童工;消除就业歧视。这四项基本劳工权
利,主要体现在八项《国际劳工公约》中。其中,关于消除就业歧视方面的公约包括1958年《(就业
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和1951年
《同工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
截至2000年2月,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中已经
有80%的国家数目不等地批准了前七项公约。其中
有50多个国家批准了全部的七项公约,包括德国、
法国、意大利、古巴等,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批准了
六项,加拿大、日本等国批准了四项。美国只批准了
105号公约。中国目前加入了100号和138号公约。
国际贸易中的社会条款问题主要是劳工标准问
题。社会条款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提出者企图
将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即违反社会条款
者可予以经济制裁。早在1953年,美国国务院即非
正式提出在关贸总协定中写入禁止不公平劳动的条
款。由于其他国家对于不公平的定义未达成共识,
这项建议未获采纳。在后来的关贸总协定谈判以及
其他场合,美国又多次提出社会条款的建议,但遭
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国际劳工组织也是社会
条款的积极提倡者。1996年12月,在新加坡的WTO
首届部长级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后,“核心劳工标
准”以显要的位置作为新议题被列入宣言之中。
中国加入WTO,不仅在企业规则和贸易规则上
要与国际接轨,在劳动法制上逐步与国际劳工标准
接轨,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核心劳工标准”中
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消除就业歧视,这是我国加入
WTO后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虽然没有加入《(就
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但作为国
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顺应国际潮流,积极消除就
业领域中或明或暗的任何歧视,促进就业权领域中
的机会和待遇平等,加强就业歧视立法势在必行。
二、西方各国反就业歧视措施述评
西方各国反就业歧视措施始于60年代的反种族
歧视立法,后来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美国、
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制定
反歧视法等措施来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一)反就业歧视的主要措施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经济理论分析是制定反歧视
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认
为,歧视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个人偏见、市场
垄断力量、统计性歧视,并从中得出一些政策结论。
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 (1)减少歧视偏好。如果
个人偏见减少,肯定会减少人们的歧视行为。西方
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政府补贴、教育等形式来改
变个人偏见,鼓励不歧视行为。(2)减少垄断力量。
市场缺陷形成市场垄断力量,是构成市场歧视的重
要来源。市场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劳动力
市场信息缺乏。②市场不完全竞争。③劳动力流动
性障碍。总之,如果劳动力流动障碍是政府造成的,
那么政府在消除歧视中就有重要作用,如果是其他
因素造成的,平等就业机会等法案就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如果少数群体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职分隔就很难维持,因为教育和培训提供开辟了就业
机会,使得他们流动性增强。
(二)反就业歧视措施的实施效果
歧视问题普遍存在,可是要找到广泛支持的解
决办法仍然困难重重。作为一种反歧视工具,一些
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会违背初衷,
使得希望帮助的人受到损失。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
关的法律和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净效应到底怎
样,一直以来是歧视经济学争论的对象。主要集中
在三个问题上:
(1)同工同酬问题。1963年美国颁布《同酬
法》规定对于从事技能、责任和体力要求相等并且
工作条件相似的工作的男女劳动者,雇主必须支付
相等的报酬,实行同工同酬原则;英国政府于1970
年颁布《同酬法》。同工同酬做法在消除性别工资差
别方面是奏效的,也带来一种不良倾向,导致女性
雇佣水平的下降,而且事实上,女性集中在工资相
对较低的职业里,男性则大多集中于高工资的职业
中,同工同酬没有要求雇主在对待具有相同生产率
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如果要想消除劳
动力歧视,法律就不仅要求雇主对具有相同生产率
的人支付相同的工资,而且应当要求他们为具有相
同生产率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
(2)可比价值问题。基于同工同酬的问题,可
比价值原则把同工同酬原则推广到要求对类似的或
可比工作提供相同的报酬。具体来说,可比价值是
利用专家来根据各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责任大小、工作的物理条件,以及其他各种
可能的特点来分别给它们分配点数,具有相同点值
的工作将获得同样的工资,而获得较高点值的工作
则将获得较高的工资。
可比价值支持者认为职业是被隔离的,所以,
雇主不仅对相同的工作付相同的工资,而且对可比
价值的工作付相同的工资。反对者认为可比价值会
削弱价格机制的作用,一些人增加了工资,有相当
多的人也会失去雇佣机会。此外,可比价值提高了
被保护群体主导的职业工资水平,削弱了他们寻求
其它职业的动力,从而不仅不会减轻职业分离,反
而会强化职业分隔。
(3)雇佣配额问题。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合同配套计划,目的在于责成厂商制定计划改
变妇女和少数民族成员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不平等的
问题,结果是确立了雇佣配额,对雇主的雇佣活动
和晋升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很大
的争议。反对者认为数字雇佣目标引起了对白人和
男性的反向歧视,因为有些合格的白人和男性得不
到雇佣;这个计划给少数群体提供了免受市场竞争
力量的庇护,削弱了市场竞争。
三、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设计
就业歧视行为在我国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
的事实,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是十分必要的,在
立法明确就业歧视的涵义并确立其判断规则,赋予
被歧视者适宜的法律救济手段是反就业歧视的关键
之一。
(一)我国现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体系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劳动法的立
法依据和重要渊源。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
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
报酬和福利待遇。”这不仅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
利,而且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
了将宪法规定的公民劳动权具体化,保持公民的合
法权益,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1994年7
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
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律。其中,涉及到禁
止就业歧视之法律条款主要有:
(1)禁止就业机会歧视,保障劳动者享有就业
平等权和职业选择权。《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
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
受歧视。”第13条进一步指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
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
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
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2)禁止就业待遇歧视,保障劳动者等量劳动
获取等量报酬的权利。《劳动法》第46条明确规定: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第48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
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
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禁止就业服务、就业安全歧视,保障劳动
者享有参加职业培训、签订有效劳动合同和参加社
会保险的权利。《劳动法》第八章对职业培训作了专
章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
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
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各
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
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
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用人单位
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
职业培训”。《劳动法》第三章对禁止就业运行过程
的安全歧视进行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
合同”。“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
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
定”。《劳动法》第九章用大部分章节对就业中断过
程的安全保障———社会保险加以规定,“国家……建
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
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
补偿”。
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劳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
题的意见》、《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违反和
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劳动法〉
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工资支付暂行规
定》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
办法》等一系列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法规和
规章,使《劳动法》的各项制度更加具体化和规范
化,为有效地禁止、杜绝就业歧视行为和真正实现
就业平等提供了法律武器。
(二)我国现行就业歧视法律法规的缺陷
现行就业歧视规范尚不完善,如没有就业与职
业歧视定义、就业与职业歧视规范适用范围不够广
(如未包括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就业与职业歧视
内容不全、缺少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等,由此造成
执法和监管缺乏依据。而其中立法的不完善是多数
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有关这个问题,研究的角度
通常有两个(朱董理, 2004):
一是我国目前的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之间究竞
有多少的差距,学者们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普遍
的观点是我国现有的规定基本体现了国际劳工标准
的原则。我国有关清除就业歧视主要规定于《宪法》和
《劳动法》中。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津面前一律平等。”第42
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
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而《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条规定,歧视是指
“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
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
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据此有学者(常凯, 2002)总结到:“在法津的意义
上。中国关于就业歧视的规定基本上是符合国际劳
工公约原则并符合中国实际的。”这是因为,虽然
“两相比较,我国法津的歧视含义没有包括肤色、政
治见解和社会出身”,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我国
不存在肤色差别,政治见解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业是
个重要条件,但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下并没有更多的
意义。”这一观点有不少的赞同者(王昌硕, 1999):
“尽管中国目前在禁止就业和职业歧视方面还有不足
之处。但中国的政策法规与111号公约的有关规定原
则上是一致的。”“总的来看,中国现行政策法规基
本上可保证公约各项条款的贯沏实行。”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董宝华、邱婕, 2003)
进一步指出,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虽“基本反映
了'国际劳工标准'中反对就业歧视的理念,但其显然
在范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还有不足。”也有观点
(张文山, 2003)认为,《劳动法》定义的范围要
“远远小于第111号国际公约的范围。”
二是从我国《劳动法》本身来研究目前立法缺
陷,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过窄。对于许多从农村进城的打工者来说不适用。
(2)缺乏救济途径。我国当前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
受案范围,均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订立书面劳
动合同或建立事实劳动关系为基本前提,从而未包
括就业争议在内。⑶现有规定过于原则。⑷缺乏法
津责任的规定。
(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设计
为了彻底废止就业歧视行为,保证劳动者的平
等就业权的真正实现,我国必须在现行《劳动法》
的基础上,依据《宪法》,尽快制定《就业平等法》。
其基本思路如下:借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第100号
《男女劳工同工同酬公约》、第111号《歧视(就业
与职业)公约》,以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本文在
前述部分所提到的美国1963年《同酬法》、1964年
以及1991年《民权法》系列立法体系等系列公约、
法律之规定,吸取其精华,立足我国国情,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在我国现行《劳动法》及其配
套法规、规章有关禁止就业歧视之条款的基础上,
制定一部禁止就业歧视的统一性立法。其内容应体
现以下基本精神: (1)拓宽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
律法规之适用范围,凡是我国公民的合法劳动就业
行为,均应受到禁止就业歧视法的保护。(2)禁止
就业歧视法的条款应涵盖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
平等、就业安全保障平等以及就业服务平等,禁止
民族型、种族型、性别型、宗教型、党派型、户籍型
等各种类型的就业歧视,尤其要淡化性别、户籍等
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突出对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平等
权和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保护等内容。⑶除了
明确规定违反此法者应承担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规定外,还应制定具体
的包括量化标准在内的可操作性制裁、惩罚条款。
四、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政府未来政策取向
制度型歧视仍然是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
特征。制度性歧视主要是由于制度不衔接,体制摩
擦而引起的,这种就业歧视现象常常在转轨经济中
出现。蔡?(2002)认为:“如果城市政府的歧视性
就业政策延续下去,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所要求的
任务就会被无限期地搁置”,“就业歧视将贻误中国
改革”。因此,政府应把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
业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
(一)推进现行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既要考虑社
会经济发展的制度遗产,也要结合自身的禀赋结构,
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得到最佳的
平衡。具体来说,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模式应该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遵循“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原则。社会保障应该
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使城乡之间、地域
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存在差异。其次,建立以企业为
核心的工资形成和雇佣决策机制。另外,劳动力市
场的规制措施应该鼓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但是
对一些破坏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
的制止,例如,清欠工资、劳动安全等。
(二)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对就业市场的监测机制,对就
业市场进行动态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就业市场
的人员结构、工资水平、流动的方向进行调查,以行
政指导的方式,定期发布市场信息,尽力解决就业
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作为信息的采集者、
短期对策的研究者、指导市场的调控者的同时,要
进一步加强对完善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等相关问题的
研究,提出改革方案,为劳动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
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三)建立“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类似机构
美国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是由1964
年民权法案提出设立的,以负责执行法案所指定的
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就业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功能
具体如下: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或消除歧视提出建议;
对于求职者或受雇人提出的遭受就业歧视申诉案件
进行协商、调解;研究并对公平就业政策提出建议;
协助各企事业单位或有法人资格之雇主或社会团体
订立公平就业政策;提供各机关团体或民众以有关
就业歧视的咨询服务。
建立对于就业歧视开展法律援助的机制,协助
劳动者开展反就业歧视的诉讼或者维权活动。这既
是反对就业歧视的事后补救措施,同时也是防止就
业歧视的事前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朱懂理·健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J].
中国劳动, 2004, (2)∶24—27·
[2]常凯·WTO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
会科学, 2002, (1)∶126—134·
[3]王昌硕·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建议批
准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会议综述[J].中国改
革, 1999, (6)∶20—22·
[4]董保华,邱婕·社会条款、国际劳工标准
与中国劳动法制建设思考[R].“国际劳工标准研究
与劳动法教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2003·
[5]张文山·论国际劳动标准与我国劳动法的
修改[R].劳动法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3·
[6]蔡?·就业歧视将贻误中国改革[N].国
家信息中心中经要报, 2002, (25)·
④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学科介绍
学院法学本科设立于1992年。十余年来,我们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学专门人才,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为我国的法治事业作贡献。除法学本科专业外,法学院利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在已有的宪法与行政法学和法理学硕士点的基础上拿到了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003年到2006年,学院曾挂靠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招收博士生。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会议正式批准我校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自2007年开始学院正式招收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同时,挂靠管理科学与工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2010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凯原法学院自行审议通过法学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博士点覆盖所有的二级学科,至此,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律教育层次更上一个台阶。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凯原法学院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为创建一流文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 法学院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名称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硕士授权时间 博士授权时间 ★法学 法学理论 2000.12 201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998.06 2006.01 刑法学 2006.01 2011.03 民商法学 2003.09 2011.03 知识产权法学 2006.01 2011.03 诉讼法学 2003.09 2011.03 经济法学 2006.01 2011.0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03.09 2011.03 国际法学 2003.09 2011.03 社会法学 2012.06 2012.06 说明:★号为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
» 法学院有权授予专业学位的名称 专业学位名称 授权时间 法律硕士 2003 » 博导及研究方向 姓名 学科、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季卫东 法理学 法社会学、比较法学 郑成良 法理学 法理学、司法制度 范进学 法理学 宪法解释学、法哲学 李学尧 法理学 法理学、法社会学 林国基 法理学 法理学、法史 王志强 法理学 中国法律史、比较法律史 杨力 法理学 法社会学、司法制度、法律教育 孙潮 宪法学 宪法、行政法 徐向华 宪法学 立法学 叶必丰 行政法学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 朱芒 行政法学 行政程序、都市法 韩长印 民商法学 民法、商法 彭诚信 民商法学 民法、商法 张绍谦 刑法学 刑事法 王曦 环境法学 国际环境法、比较环境法 秦天宝 环境法学 环境法 徐冬根 国际法学 国际金融法、国际私法 胡加祥 国际法学 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 赵劲松 国际法学 海商法 傅崐成 国际法学 国际法 沈伟 国际法学 金融和公司治理、国际投资法、商事仲裁 寿步 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法 万勇 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法 王先林 经济法学 经济法 许多奇 经济法学 财税金融法 王福华 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诉讼法、证据法 董保华 社会法学 劳动法、社会法、社会保障法
⑤ 三跨考研,想考法律,专业课应该怎样复习
我是华政大三的学生,我可以给你我们学校今年考研的书目。本人也不算学霸,由于我对考研兴趣不大,所以知道的信息有限,首先法学考研的话,不同学校有着不同考研方式,教材都是不同的,除了全国统考的英语政治,其他专业课你得定了学校后才能全心投入,报班的话自己看吧,报班也是去补英语,政治的。考研和司考基本没有什么共同点,一个是侧重理论基础,一个是侧重具体法条运用,时间是最大敌人啊,如果你有毅力,有决心投入法律行业的话,个人建议还是以考研为主,这样如果你研究生录取以后那个暑假可以全力攻克司考。最后我给你一些网站,祝你成功!
020204金融学:《货币金融学》宣文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著,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
020205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现代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020206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2006年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030101法学理论:《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法理学导论》徐永康主编、顾亚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法理学专论》徐永康主编、苏晓宏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3010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法律制度史》丁凌华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法制史》(第四版)(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外国法制史》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童之伟 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沈福俊 邹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4刑法学:《刑法学》刘宪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补充修改规定。
030105民商法学:《民法学》(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或《民法学》高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婚姻家庭继承法学》许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商法学》(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30106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资料汇编》(第二辑2006—2010年)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诉讼法案例与图表》叶青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诉讼证据法学:指引、案例与文献》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侦查学》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侦查学原理》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逻辑的理论与实践》,张晓光主编,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030107经济法学:《经济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编金融法学》唐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证券法教程》吴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经济法部分,《民商法学》商法部分。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保护法教程》(第五版)韩德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环境资源法教程》(第二版)蔡守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张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30109国际法学:《国际公法学》(第三版)王虎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近两年《中国国际法年刊》,中国国际法学会主编,法律出版社;《国际私法学》(第二版)丁伟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近两年《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经济法学》朱榄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近两年《国际经济法学刊》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两年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
030120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法立法研究》杜志淳等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版;《司法鉴定概论》,杜志淳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出版;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截至2011年10月1日之前);
法医学方向:《法医学》闵银龙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医患纠纷司法鉴定理论与疑案评析》,闵银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物证技术学方向:《物证技术学》徐立根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3版。
司法会计方向:《中级财务会计学》(全国会计学术领军后备人才组编),朱国泓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司法会计学》,于朝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计算机与声像资料鉴定方向:初试:《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 萨师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复试:《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作者:Andrew S.Tanenbaum著,潘爱民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4版;《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第四版)》作者:Charles P. Pfleeger著,李毅超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11月第4版。
805法学综合(司鉴):《法学概论》(第十版)吴祖谋 李双元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诉讼证据法学》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30121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法部分:《知识产权法(第三版)》吴汉东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第1-24章;《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二版)》王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806法学综合(知产)《宪法学》童之伟、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法理学导论》 徐永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民法学(第二版)》高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第1-14章、第18-19章、第22-29章、39-43章。《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6版;《高等数学》(第六版,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6版。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030125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社会保障法论》方乐华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版;《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董保华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参考读物: 《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董保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社会法原论》董保华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30201政治学理论:《政治学概论》(第二版)孙关宏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政治科学导论》张明军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公共行政学》(第二版)杨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管理学》(第二版)郭小聪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政治学原理》(第二版)景跃进、张小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陈明明、唐亚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二版)张小劲、景跃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120401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近年来印刷的版本均可);《行政管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者类似教材)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公共管理学》黎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公共管理学》(或者类似教材)第二版,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0404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社会保险学》,史潮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文);《公共管理学》(第二版),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4法学综合我校提供法学综合课考试大纲。
法理学部分:《法理学导论》徐永康主编、顾亚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四、六、九、十四、十五、十六章。法律史部分:《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第一、二 、三节,第七章第二、三、四节,第十三章第一、二、三节;《外国法制史》(第四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章、第九章。
宪法学部分:《宪法学》童之伟 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三章。刑法学部分:《刑法学》刘宪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第二节、第三节。
民法学部分:郑云瑞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二节、第五节、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七节、第十一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十二章第二节。
诉讼法学部分:《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五章;《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章、第十二章。
经济法学部分:《经济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章第二、三、四节,第九章第一、二、四节,第十四章第一、二节,第十六章第一、二、三节。
▲专业学位联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2012年版)。
⑥ 华东政法大学考研法学书籍
法学综合一(法理学40分、宪法学40分、国际法学40分、行政法学30分)
《法理学导论》(初试必读)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舒国滢主编 25元
《宪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焦洪昌主编 30元
《国际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编 42元
《国际私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11年 第三版 赵相林主编 48元
《国际经济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2012年1月版
王传丽主编 49元
《行政法学》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张树义主编 24元
《行政诉讼法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马怀德主编 28元
法学综合二[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含刑诉、民诉)各占50分]
《民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编 59元
《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编 49元
《刑事诉讼法学》(第四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光中主编 46元
《刑法学》 (第四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曲新久主编 56元可以结合历年真题,大纲解析,后期可以做做政大考研的习题集和模考卷查漏补缺。
⑦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的理事成员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第五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2015年1月24日)
名誉会长(按姓氏笔划排序)
于广洲 海关总署署长、党组书记
王赓武 中大校友、香港大学原校长
韦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原校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冯友松 中大校友、辽宁省原人大副主任
孙颔 江苏省政协原主席、党组书记
许云昭 湖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宋瑞祥 原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原省长,国家地矿部原部长,国家地震局原局长
李延保 东南大学原副校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
陈笃信 东南大学原校长
林玉英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黄卫 新疆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小晶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原省委副书记、原省长
黄镇东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交通部原部长,原重庆市委书记
楚崧秋 中大校友,曾任《中华日报》《中央日报》社社长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东南大学原副校长
名誉理事(地方校友会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其祥 北京电铁通信信号设计院原院长,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方宗涛 东南大学马鞍山校友会原会长,马钢公司副总经济师
冯海晏 安徽省风险投资研究院原副院长
叶厚培 东南大学济南校友会原会长,济南市计委原处长
叶菊华 南京市建委原总工
叶善专 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南京校友会原会长
叶德文 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会长,福建校友会副会长
刘道镛 东南大学文学院原院长
孙华逊 江西省南昌市旅游局原局长
李奉吉 中大校友、东南大学统战部原部长
李相基 东南大学南通校友会原副会长,南通政协秘书长
李樟云 江苏省科委原副主任
杨承祉 东南大学云南校友会原会长
谷容先 东南大学盐城校友会原会长,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邹一诤 东南大学广州校友会原会长
陈戊生 东南大学西安校友会原会长
周鹗 中大校友、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周锦清 南汽原书记
吴大元 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原总经理,福建校友会会长
吴林奎 上海市地质局原处长,上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张开荣 南京能源学院原党委书记,校友总会能源分会会长
张乃通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苏光辉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原调研员,泉州校友会会长
陈光榕 福建省交通厅原调研员,福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季铁安 南京华飞原总经理、东南大学校董
范学恕 东南大学淮安校友会会长、淮安市人大原副主任、原党组副书记
金洪钦 原南京地质学校副校长
殷国光 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宓配乔 温州校友会秘书长
罗德启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贵州校友会会长
茅汀江 鞍山市科委原副主任,鞍山校友会会长
钱志新 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
赵瑞林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原副会长,东南大学原校长助理
彭沛墀 中央大学成都校友会秘书长
程道喜 哈尔滨市原市委副书记,哈尔滨市原政协主席
管秋云 上海校友会原常务副会长
会长
易红 东南大学校长
常务副会长
浦跃朴 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主任
副会长(执行)
刘松玉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副会长
林萍华 东南大学副校长
杨树林 东南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
刘京南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朱建设 东南大学原校长助理,发展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
刘光荣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原党委书记,原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庄宝杰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原南京地质学校校长
胡敏强南京师范大学校长,东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左惟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东南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
理事(校内人员)
易红 东南大学校长
浦跃朴 东南大学副校长
林萍华 东南大学副校长
刘京南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保平 东南大学副校长
黄大卫 东南大学副校长
杨树林 东南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
孙载阳 东南大学原副校长
朱建设 东南大学原校长助理,发展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
刘光荣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原党委书记,原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庄宝杰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原南京地质学校校长
刘松玉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米永强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姚志彪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李爽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胡焱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原副主任
黄安永 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原党委书记
张锡昌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
曹军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联络部主任
张飒兵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综合部主任
理事(校内职务理事-院系)
陆卓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张立武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朱小良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
李久贤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张星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施建宁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
李涛 东南大学数学系党委书记
袁晓辉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
金远平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王勇刚 东南大学物理系党委书记
洪宗训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封卫东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王珏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陈良华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顾永红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马强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王强 东南大学体育系党委书记
肖健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秦霞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
王军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王和平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孟红 东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谭东伟 东南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
蒋羽飞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
杨志勇 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理事(校内职务理事-相关部门)
毛惠西 东南大学宣传部部长
冯建明 东南大学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处)部长(处长)
任祖平 东南大学保卫处处长
陆挺 东南大学团委书记
李鑫 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史兰新 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
孙莉玲 东南大学学生处处长
任卫时 东南大学财务处处长
冀民 东南大学审计处处长
钱杰生 东南大学档案馆馆长
陆海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徐悦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党委书记
张为公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小松 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乃丰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党委书记
管平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原党委书记
周勇 东南大学产业党工委书记
何林 东南大学后勤党工委书记
金志军 东南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王健 东南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江建中 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理事(地方校友会人员,按地区排列)
境外
贾倍思 香港校友会会长
江浩 香港校友会秘书长
徐益平 美国硅谷校友会会长
杨如春 美国硅谷校友会副会长
张波 美国俄亥俄州校友会会长
鲁武 美国俄亥俄州校友会
曹国祥 美国中西部校友会/芝加哥地区原会长
窦文 美国美国中西部校友会/芝加哥地区会长
蔡明东 美南校友会/休斯顿地区会长
陈怀光 美国纽约校友会会长
唐元 美国大纽约地区校友会会长
潘晔 美国波士顿校友会会长
陈飞 加拿大温哥华校友会会长
徐仪 澳洲校友会会长
许言忠 英国校友会会长
北京
刘小明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司司长,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刘勇 北京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赵民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黄艳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朱立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规划科技部主任
张成 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总裁,北京校友商会副会长
毛大庆优客工场创业投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裴宏伟 北京市政路桥控股集团总裁,北京校友商会副会长
滕云平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北京校友商会副秘书长
朱文卫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进取融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
张培德 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校友会副会长
李华彪 上海华彪(国际)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校友会秘书长
张燕 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吴平 上海电力公司巡视员
天津
魏宏云 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天津校友会副会长
包俊义 天津市隆电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天津校友会副会长
柯顺琦 天津富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校友会副会长
辽宁
江亲瑜 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大连校友会会长
黑龙江
常征 大唐发电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
山东
曲明鑫 华电集团山东分公司党组副书记、工委主任,山东校友会会长
倪志纯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校友会副会长
刘勇 山东省中鲁建筑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山东校友会副秘书长
施雁石 山东省电力设计院原院长,山东电建一公司总经理
河南
董保华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
刘家俊 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河南校友会(筹)负责人
陕西
霍明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西安校友会会长
沈涛 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西安校友会副会长
丁小军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校友会副会长
安徽
王节 安徽省合肥广电集团董事长,安徽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吴优福 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唐海清 合肥新威尔计算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翱 安徽良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校友会副会长
王晓焱 马鞍山市副市长,安徽校友会副会长
陆友勤 安徽省政府外事办副主任,安徽校友会副会长
张志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43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宗 安徽芜湖供电公司总经理,安徽校友会淮南分会会长
欧庆和 安徽省淮南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安徽校友会淮南分会副会长
张吾胜 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自动化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马鞍山校友会会长
浙江
陈继松 浙江省交通控股集团董事长,浙江校友会会长
张苗根 江苏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校友会副会长
王金锋 电力工业部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浙江校友会秘书长
王晓宇 浙江六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浙江校友会副秘书长
胡治平 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浙江校友会副秘书长
朱松华 杭州中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温州分院院长,温州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陈薇薇 温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处(行政审批处)副处长
湖北
李刚 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校友联合会副会长
汪申生湖北荆州江汉石油学院高级工程师,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荆州校友联谊会副理事长、副秘书长
熊昱 中国联通湖北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湖南
乐根成 湖南凯达集团董事长,湖南校友会(筹)会长
杨建华 长沙一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校友会(筹)秘书长
刘玖林 湖南凯达集团
李定荣 长沙曙光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彭天祥 中航工业湖南南方宇航集团总经理
福建
黄庄松 福州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所长,福建校友会副会长
葛松海 福建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福建校友会副会长
胡金海 神州市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校友会副会长
肖远骈 信泰人寿福建分公司区域经理,福建校友会副会长
王崎 厦门同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校友会原会长
游泳 厦门市开立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校友会执行副会长
黄颖峰 福建石狮电力公司总经理,泉州校友会副会长
张志翔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科长,龙岩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宁 南平德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平校友会会长
高国焰 莆田荔源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经理,莆田校友会秘书长
广东
何可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广东校友会名誉会长
王亚群 广东润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校友会会长
周鹤龙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广东校友会副会长
王富民 广东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广东校友会理事长
樊群 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综合计划处处长,广东校友会副会长
詹益华 马成(广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校友会副会长
吴海军 新天下集团董事长,深圳校友会名誉会长
闵瑜 深圳爱迪尔电子公司董事长,深圳校友会名誉会长
满志 东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深圳校友会会长
陈映庭 广州市国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钱东郁 深圳市极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校友会名誉会长
陈佩云 新嘉源投资集团总裁,深圳校友会副会长
广西
覃业传 广西西江航运建设发展公司董事长
周河 广西八桂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传起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四川
张琪 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成都校友会会长
沈骥 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成都校友会副会长
管峰 前锋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都校友会副会长
李海清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处长,四川高速公司副总经理,成都校友会副会长
云南
张辉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云南校友会会长
刘海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云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赵正洪 云南省建设厅原副厅长
王建华 云南大学副校长
贵州
程鹏 贵州省建筑研究设计院研究所所长,贵州校友会秘书长
海南
施耀忠 民建海南省主委、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海南校友会会长
陈永富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海南校友会副会长
徐登云 海南省公路学会会长、海南儒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南校友会副会长
郑尚魁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校友会秘书长
江西
马志武 江西省人大副主任
任德清 中电投江西分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江西校友会会长
肖利平 中国瑞林公司副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校友会副会长
林一凡 南昌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江西校友会副会长
江苏
南京地区(按姓氏笔划排名)
刁立群 南京商贸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
孔善右 普天高新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
王金陵 江苏省安全厅厅长
左惟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东南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
龙昌明 江苏光一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
刘俊峰 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
朱文俊 江苏中浩投资实业集团董事长
汤晓东 江苏省建设集团原总经理
吴海熊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
李廉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杨勇 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沙敏 南京三宝科技集团董事长
肖渡 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农工民主党副主任委员
邹建平 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
陈光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陈万年 三江学院理事长,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
陈洪涛 江苏省邮政公司副总经理
胡敏强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东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祝力飞 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上海路支行行长
徐文宝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徐金法 江苏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洪彬 南京聚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贾小涛 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郭宏定 南京市住房建设委员会专职书记
钱国超 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
钱勤元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
游庆仲 江苏省交通厅厅长
董献忠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调研员
谢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熊仁民 南京审计学院原党委书记
缪昌文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蔡龙 南京市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总经理
薛留忠 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无锡
顾韬 无锡市政协秘书长
韩晓江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陈亚平 江苏建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无锡校友会会长
於兵 通力电梯无锡公司高级顾问,无锡校友会副会长
王忠东 宜兴市旅游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无锡校友会副会长,宜兴校友会会长
于燮康 中外合资珠海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江阴校友会会长
徐州
顾玉华 徐州市工商联主席,徐州校友会会长
钱宏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主任,徐州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常州
张跃 常州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常州校友会会长
宋平 常州市科协主席,常州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谢俊辉 常州道康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州校友会副会长
赵昔生 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常州校友会副会长
葛维克 常州原音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州校友会副秘书长
苏州
陆留生 苏州市副市长
周旭东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州校友会副会长
周原 苏州宿迁开发区建设规划局局长,苏州校友会秘书长
王卓君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肖中伟 吴江区委办公室主任,吴江校友会会长
南通
马建明 南通市城乡建设局局长,南通校友会会长
马啸平 南通市规划局局长
费益民 南通市建设局副局长
连云港
石海波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连云港校友会会长
祁石成 江苏齐天铁塔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连云港校友会秘书长
淮安
田敏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淮安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黄欧 淮安市人民警察学校校长,淮安校友会常务副秘书长
盐城
刘德仿 盐城工学院副院长,盐城校友会会长
杨广才 盐城市电化厂原党委书记,盐城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陈雨峰 江苏高和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扬州
林正玉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扬州校友会会长
龚振志 扬州市邗江区区长,扬州校友会副会长
张彤 扬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劲松 中国移动扬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扬州校友会秘书长
周翔 扬州市扬子江置业公司总经理
镇江
汪天武 镇江市科技局原调研员,镇江校友会会长
罗洪明 江苏粮油集团总经理
张志明 镇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秘书长
姚志彪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副秘书长
米永强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李爽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曹军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联络部主任
张飒兵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综合部主任
徐悦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党委书记
张为公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祝力飞 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上海路支行行长
刘勇 北京成业保嘉科技发展公司,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李华彪 上海华彪(国际)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校友会秘书长
陈映庭 广州市国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⑧ 合同法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是建立稳定劳动关系
立法的目标是“稳定劳动关系”
在学术界,也有学者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前景表示出了忧虑。
“有人认为华为‘裁员门’事件对劳动者来说只是阵痛,但是我认为华为‘裁员门’事件是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改变立法思路,《劳动合同法》带给普通劳动者的就不仅是‘阵痛’了,很有可能是‘长痛’。”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劳动法专家董保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从华为事件来看,《劳动合同法》的实际操作结果可能与预期事与愿违。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严出’政策,对企业的结束劳动关系的措施设置了重重‘关卡’,这令劳动关系僵化。企业必定采取更加严格的‘严进’政策应对。这就使得企业会尽量招有经验的员工,不但初次就业或缺乏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就业更困难,就是已经就业的普通劳动者上升发展空间也将受到限制。劳动者是分层的,对中上层劳动者可能是福音,对底层劳动者则可能恰恰相反,甚至是灾难。”董保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董保华认为,《劳动法》本身也是宽进严出的,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再度收紧。劳动力市场就如同一个蓄水池,本来其具有流动性,有进水阀和出水阀。但是《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将出水阀门关闭了,只进不出就会使劳动力市场变成一潭死水。
“立法需要在劳动者、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过分向一方倾斜。我认为立法的平衡点是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但恰恰现在的立法思路不能保护最普通的劳动者。”董保华认为,正是由于平衡点倾斜,导致立法的失控,实际上使得中高层劳动者也得不到保护(比如华为事件),更别说保护底层劳动者了。这使得劳动关系从短期化变得更短期化,并没有实现立法者的稳定劳动关系的意图。
董保华表示,劳动法是以“强资本、弱劳工”作为基本状态来进行研究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种常识,甚至进一步将这一命题演变为劳资对立,对劳动者缺乏更精细的分层研究,则会流于表面,一部原本应该雪中送炭的法律,变成了一部在《劳动法》基础上锦上添花的‘贵族法’、‘观赏法’。
“我们不能够用一种对立的、此消彼长的理念去起草法律,在当今社会只有共赢才是真赢。”董保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劳动合同法》就是保护劳动者的
面对各方对《劳动合同法》发出的种种质疑,常凯认为,《劳动合同法》就是保护劳动者的,而不是劳资双方同时都保护,这一点非常明确。劳动关系是一个双方形式上平等实际上并不平等的关系,劳动者是弱势,法律的作用是扶持弱势达到双方权利的平衡。《劳动合同法》一个基本的主旨就是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具体说来,就是在劳动合同制度当中,要能够通过《劳动合同法》的制订实施来保证就业的稳定、职业的安定。劳方的“宽进严出”是《劳动合同法》的特点,各国劳动立法都是这样,“进来的时候有个就业权的问题,解雇的时候有解雇限制,工人不能随意被解雇,这是基本的要求”。
常凯认为,中国短期劳动合同是我们现在劳动合同的一个特点。劳动力低成本在劳动力资源充分的中国是一个优势,不能轻易放弃,但是劳动力成本低到什么程度,持续多长时间,需要认真思考。《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将面临重大历史转型,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低劳动成本竞争思路,不光国内外不允许了,而且法律规定也不允许了,所以如何建立劳动法制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
常凯认为,很多企业担心《劳动合同法》提高了企业的成本,认为是企业的枷锁,其实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读。“《劳动合同法》加大了企业负担的说法是很不公正的,因为我们原来的成本很低,没有达到适度的成本或者公平的成本,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高速发展,低劳动成本几乎已经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另外,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贸易和劳工标准必须挂钩;同时,低劳动成本的恶果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比如反倾销、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等,所以,这种以低劳动成本为竞争手段的现状必须改变。”
常凯表示,适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加重负担,但是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为成本不是压得越低越好,适度成本可能对于企业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常凯特意举了两个例子:麦当劳已经宣布9月份全面增加员工工资12%-56%,平均30%;上海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今年4月份全员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常凯认为,《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企业的发展将有新趋向,整个市场恐怕也面临着洗牌,谁能适应这一点谁就能有发展,有竞争力,这个严峻的挑战企业应该注意把握。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有自己的劳动关系战略的构建,与此同时HR要提出具体的劳动关系战略下的新策略。这一方面,对于众多企业来说都是薄弱点甚至空白点,这也是它们感到压力的原因之一。但这种压力,恰恰应该成为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契机。
⑨ 华东政法法律考研
华东政法大学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二、招生人数、学制及学习方式
我校 2009 年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约 850 名(含统考生、联考生、推荐免试生),具体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为准。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制三年,学习期限可延长到五年。
三、报考条件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四十周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往届本科毕业生。
2 、同等学力考生的报考条件: A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 2007 年 9 月 1 日以前毕业); B 、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425 分以上)或者取得普通高校专升本或自学考试本科六门以上主干课程合格证书(由本科院校教务处或自学考试部门盖章证明)。
3 、对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按上述同等学力的报考条件报考。
4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只招收非法学专业毕业的考生(下列 13 个专业不得报考: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
5 、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6 、在校研究生、国防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学校同意。
四、报名办法
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 、网上报名 考生在网报时间内( 10 月 10 日— 31 日)通过互联网登录到“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http://www.yz.chsi.com.cn ),按报名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选择方便的报考点。考生必须在相应的栏目内正确填写所报考专业的研究方向、选考科目及其对应的代码。
2 、现场确认 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间内( 11 月 10 日— 14 日)携带本人的身份证(或军官证)、本科毕业证书(应届生凭学生证,同等学力者提供相关材料)确认报考资格,并办理交费和现场图像采集等手续。 在上海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到华东政法大学进行现场确认,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3 、如考生在报名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而取得报考、录取资格的,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资格。
五、考试
1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 、考试时间由教育部在当年招生通知中规定(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3 、考试地点由报名点另行通知。
4 、全国统考的初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详见招生目录)。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制订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余的业务课由学校自行命题(学校提供考试参考书目或大纲)。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 3 小时。政治理论、外国语满分各 100 分,两门业务课满分各 150 分。
5 、法律硕士联考初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含刑法、民法)专业综合(含法理、宪法、中国法制史)。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使用全国统考试卷,两门业务课的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承办。
6 、复试办法和程序一般在 4 月中旬公布,复试主要考核考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复试采取差额复试,方式为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7 、除“法律硕士联考”的同等学力考生外,其他以同等学力资格(以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在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所报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
六、调剂
初试成绩符合教育部复试基本要求,但因招生名额限制无法复试的考生,可以申请调剂。调剂复试的具体要求均以初试结束后教育部发出的当年录取工作通知的规定为准。届时,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七、体格检查
考生复试时按规定到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含二级甲等)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八、录取
1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2 、录取类别分为计划内(非定向、定向)、计划外(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形式。录取前,定向、委托培养的考生需单位、学校和考生三方之间签署培养合同,入学时其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不转入学校;非定向、自筹经费的考生需签署录取协议书,入学时其人事档案必须转入学校,户口可按需要同时迁移。
九、培养费用
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六个专业对录取为国家计划内硕士生每学年收取学杂费 5000 元,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每学年收取培养费 8000 元。 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法律硕士五个专业对录取为国家计划内硕士生每学年收取学杂费 7000 元,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每学年收取培养费 10000 元,其他法学各专业上述费用分别为 6000 元和 9000 元。
十、毕业生就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均回原定向或委托单位。 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与用人单位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学校负责办理就业派遣手续。
十一、其他
1 、学校为研究生设立“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岗位,研究生可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津贴。学校为在校生设立多种奖学金,为困难学生设立困难补助和银行贷款等,资助研究生完成学业;学校另设新生奖学金,对被录取的第一志愿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给予奖励。
2 、我校所有专业均可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接受推免生的人数不超过我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百分之十。
3 、有关招生信息请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主页 www.law.ac.cn ,如有变动,以报名期间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的信息为准。
十二、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长宁校区万航渡路 1575 号 17 号楼 103 室
联系部门: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 200042
电话: 021 - 62071672 62071561 62071605
传真: 021 - 62071672
email : [email protected]
200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科目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20205 产业经济学
1 1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303 数学三④ 801 经济学
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为准(下同)。
030101 法学理论
1 8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01 法学理论④ 802 法学综合
802 法学 综合(含法理学、法律史、宪法学、 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 )。
030102 法律史
01 中国法制史
02 中国法律文化
03 外国法制史
04 西方经济法制史
24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③ 602 法律史④ 802 法学综合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1 中国宪法
02 行政法学
03 立法学
04 教育法学
3 0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030104 刑法学
01 刑法学
02 犯罪学
03 青少年犯罪研究
65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04 刑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030105 民商法学
9 4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或 203 日语③③ 605 民商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030106 诉讼法学
01 刑事诉讼法
02 民事诉讼法
03 刑事侦查学
55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06 诉讼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606 诉讼法学包括① 刑事诉讼法 ② 民事诉讼法 ③ 刑事侦查学。
报考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方向的考生均选考 ① 刑事诉讼法 ② 民事诉讼法
报考刑事侦查学方向的考生选考 ① 刑事诉讼法 ③ 刑事侦查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1 经济法
02 商法
03 劳动法
94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或 203 日语③ 607 经济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 2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08 环境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030109 国际法学
9 2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或 203 日语③ 609 国际法学④ 802 法学综合
报考日语语种的考生需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 030120 司法鉴定
01 法医
02 物证技术
03 司法会计
04 计算机与声像资料鉴定
20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10
司法鉴定④ 803 法学综合 ( 鉴定)
803 法学综合 (鉴定)包括:①《法学概论》、②《刑事诉讼 法学》、③《民事诉讼法学》、④《诉讼证据法学》
该专业与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培养。 有医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的考生优先,本专业同时招收委培生。司法会计方向需有会计相关专业背景,复试时加试一门专业课。计算机与声像鉴定方向复试时加试一门专业课《计算机网络》。
★ 030121 知识产权
2 2
•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或 203 日语③ 611 知识产权法学④ 804 法学 综合( 知产)
804 法学 综合( 知产)包括 ①法学基础(含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②专业基础(民法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任选其一)。同等条件下 有法语背景的优先。
030201 政治学理论
7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12 政治学原理④ 805 行政学原理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7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1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④ 806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7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④ 80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0401 行政管理
1 8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③ 615 公共管理学④ 805 行政学原理
120404 社会保障
1 2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 1 英语或 203 日语③ 616 社会保障学④ 808 劳动法与人力资源管理
808 劳动法与人力资源管理(含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 。
030180 法律硕士
2 20
① 101 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 ③ 398 法硕基础④ 498 法硕综合
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20205 产业经济学 :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三版);《现代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030101 法学理论 : 《现代西方法理学》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法理学导论》徐永康主编、顾亚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法理学专论》徐永康主编、苏晓宏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030102 法律史 : 《 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中国法律制度史》丁凌华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外国法制史》(第四版)( 21 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外国法制史》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宪法学教程》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沈福俊、邹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030104 刑法学 : 《刑法学》刘宪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补充修改规定。
030105 民商法学 : 《民法学》(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或《民法学》高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婚姻家庭继承法学》许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商法学》(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030106 诉讼法学 : 《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 2000—2005 年)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民事诉讼法案例与图表》叶青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诉讼证据法学:指引、案例与文献》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侦查学》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年版;《侦查学原理》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年版。
030107 经济法学 : 《经济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环境保护法学》(第四版)韩德培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环境法原理》吕忠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自然资源法学》张梓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生态主义法哲学》郑少华著,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030109 国际法学 :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王虎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国际私法学》丁伟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国际经济法学》朱榄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近两年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
★ 030120 司法鉴定: 《 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杜志淳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 4 月第 1 版;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截至 2008 年 10 月 1 日 之前);《法医学》闵银龙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年 2 月第 1 版;《物证技术学》徐立根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5 月第 2 版第 1 次印刷。《法学概论》(第十版),吴祖谋 李双元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诉讼证据法学》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 030121 知识产权: 《宪法学教程》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俞子清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民法学》高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或《普通物理学》黄新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或《普通化学》马家举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年版;《知识产权法学》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030201 政治学理论 :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公共行政学》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行政管理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7 月第 1 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8 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2 月第 3 版。
120401 行政管理 : 《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近年来印刷的版本均可);《行政管理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或者类似教材)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公共管理学》黎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公共管理学》(或者类似教材)第二版,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20404 社会保障 :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著,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社会保障法论》方乐华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1 年版;《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董保华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030180 法律硕士 :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第八版,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曾宪义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008 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法规教育司联合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 802 法学综合我校提供法学综合课考试大纲。 法理学部分: 《法理学导论》徐永康主编、顾亚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二、四、六、九、十四、十五、十六章。
法律史部分: 《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二章第一、二 、三节,第七章第二、三、四节,第十三章第一、二、三节;《外国法制史》(第四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三章、第十章。
宪法学部分: 《宪法学要义》殷啸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五章。
刑法学部分: 《刑法学》刘宪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五节,第十三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第二节、第三节。
民法学部分: 郑云瑞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第二章第一节、第六章第五节、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六节。
诉讼法学部分: 《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五章;《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六章、第十二章。
经济法学部分: 《经济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三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六章第二、三、四节,第九章第一、二、四节,第十四章第一、二节,第十六章第一、二、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