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公司法律
1. 合资企业适用法律有哪些
一、中方企业向本司咨询,索取手册,了解动作过程对于尚未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企业,本司可以提供初步调查研究报告、策划书。 二、中方企业将下列书面资料邮寄、送达本司。 1、当地优惠政策; 2、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经营许可证; 3、最近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4、合作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应对当地资源、投资环境、土地使用状况、企业历史及现状,针对合资项目拥有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优势,对项目的初步可行性方案等做出详细的陈述; 5、详细联系方式。 三、本司收到项目建议书后,3-1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选。发送商务信函邀请中方企业赴本司或投资商驻华机构考察并面洽合作范围、内容,签署备忘录。 四、对项目进行实质论证后,确认中方企业具备合资条件,赴中方企业实地考察。 五、综合评定考察结果,与中方企业一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立项及中外双方合资签订及相关法律手续,成立合资公司。
2. 合资公司法中规定的中外合资企业设立流程是什么
法律分析:设立合营企业的一般程序是:立项、洽谈、签约、审批、登记、注册。中外合资企业的立项申请由中方提出,然后双方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基础上进行签约;审批机关自接到各项应报文件后,于三个月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批准的发给批准证书;合营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凭此批准证书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签发执照日即企业成立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
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
第三条 国家依法保护合作企业和中外合作者的合法权益。
合作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对合作企业实行监督。
3. 国内两个公司合资经营适用什么法律规定
1.适用规定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外国合营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合营者)共同举办合营企业。
第二条 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国合营者按照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协议、合同、章程在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分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合营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合营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其征收,并给予相应补偿。
第三条 合营各方签订的合营协议、合同、章程,应报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查批准机关)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机关应在3个月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合营企业经批准之后,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开始营业。
2.适用中外合资
第四条 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3,风险利弊问题
合营各方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合营者的注册资本如果转让必须经合营各方同意。
第五条合营企业各方可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等进行投资。
外国合营者作为投资的技术和设备,必须确实是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果有意以落后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欺骗,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
4. 关于合资公司的法律风险
如果股东的集团公司违约,导致合资公司的资产被执行或者被冻结,就会影响到合资公司的正常经营,如果出现了违约,或者是没有办法执行的判决,法定代表人也会负相应的责任的
5. 和政府成立合资公司注意事项
法律分析:政府吸引投资商的方式是提供联邦所得税抵扣额,保障房的开发商首先通过竞争获得这些额度,在之后的建设中,这就成了融资渠道,吸引投资商竞标购买。核心是股权比例和高管安排要先谈好,能控股并且控制董事会当然最好,但这取决于双方的谈判地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十一条 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第十二条 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应当依法经过批准。
6. 三家公司共同成立一个公司,合资公司破产了三家公司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出资的三家公司没有连带责任,只承担有限责任。若合资公司破产出资公司不需要共同承担员工工资的发放。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只负有限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8修正》第三条 公司界定及股东责任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