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法律顾问述职

法律顾问述职

发布时间: 2022-08-06 10:20:15

㈠ 述职报告和履职报告有什么区别

述职报告和履职报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叫法不同。

㈡ 如何充分发挥律师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并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及相关要求。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改制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日益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毋容讳言的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新《公司法》的颁布,既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新的主要法律依据,同时也吹响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制的号角。

日益壮大的律师队伍作为一直重要的社会力量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力军,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当然离不开律师的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律师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律师如何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及如何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更好地发挥律师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力图从国有企业改制所面临的问题、律师介入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等方面对律师在国有企业改制的作用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 国有企业改制面临的问题

(一) 就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现状来看,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改制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

1、就改制的内容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出资主体、职权的缺位,出资人不能有效地履行出资人的职责。

目前,中央及地方已成立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履行出资人的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国资委并未随着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而相应地到位。而且即便形式到位,但国资委的职权、行权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位,仍是国有企业改制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国资委能够到位并能行权,而不是流于形式或变相地某个或某些政府官员“独断”,容易形成腐败或使国有资产受损。

所以国资委的到位不是一个形式的到位,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制度的不健全。目前国有资产经全国人大政治委托给国务院国资委,再到省级国资委、市级国资委,再由各级国资委经过国有独资投资公司授权或委托给直接经营企业。这样就导致了名义上是国有企业,实际上则是地方企业或企业成员的企业,直接造成了产权的扭曲、效率的低下和国有经济收益的降低。所以说国资委到位的实质是真正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仅仅是权利,更重要的是义务。

(2)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他股和员工股难以起到制衡作用,缺乏相应地民主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合力”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过程中, “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仍然严重。在不少改制后的公司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全部由“集团公司”一家来行使,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内部人控制,名义上有出资人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形式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部分国有企业当初在进行公司制改造时为满足《公司法》“两个以上股东”的要求,由企业内部员工组成持股会或者找到另一方小股东作为一方股东与国有股一起完成公司的工商注册。这种做法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但是事实上不管是其他小股东还是持股会相对于国有股委派的公司管理层仍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其他小股东由于所持股份的原因根本没有决策权;代表员工持股会的公司工会,从干部任命体制上决定其必然听命上级(国有股东) ,甚至听从于行政领导。因此,员工持股会股东或其他小股东角色虚位,起不到制衡作用,二元股东形同虚设,真正有发言权的也就是国有股一家股东。因此长期以来不少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政府式的、垄断式的、家长式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3)公司权力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不能达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与监事会或执行董事与监事。但是,由于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相互之间不具备直接任免、控制的权力,尤其是监事会在法律上只是被赋予了有限的监督权力,没有罢免董事的权力,缺乏足够的制约董事行为的有效手段,实践中《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监督权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对公司“内部人”的有效制衡和良好的问责机制,出现了比较普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第一、关于股东大会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制后,“由于公司产权过分集中,国家股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产权交易市场也未建立,而社会个人股数量和持股比例有限。即使有若干分散的小股东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一些公司对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在持股比例和数量上也作了限制” ,这种限制使分散的小股东“心有余而力不足”。股东大会实际变成了国家股东会议或董事会扩大会议,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对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及公司行为的制衡约束机制,没有体现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第二、关于董事会的问题

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董事会对股东负责,受全体股东的委托,享有充分的权力,代表股东进行决策,在公司领导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在现实中,许多公司的董事会并没有发挥其核心作用。董事会的产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股东大会没有召开,董事会就已产生。有的企业虽然从组织形式上完成了公司化改制,但原有的领导班子基本不变地进入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董事会被经理班子控制,董事代表股东利益的作用失效,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正常运作。

第三、关于经理层的问题

虽然我国《公司法》确认了对公司经理层人员的选拔和聘任机制。然而事实上,许多改制后公司仍然以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模式来管理现代公司的经理层人员。这种做法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本不能相容,它打破了经理层人员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破坏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间层层产生、层层制衡负责的机制。从本质上讲,经理属于董事会聘用人员,但在由国有企业转化而来的公司中,经理往往由政府部门委派,他们不仅是“员工”,更是“领导”。对经理层没有良好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四、关于监事会的问题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股东大会选举的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对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由于改制后的公司一般是由国家股占绝对优势,监事会成员实际上就成了国家股东指定的人员,这就造成监事会很难发挥其监督作用。监事会履职时难以到位,其形同虚设导致了经理和董事会权力的膨胀。公司监事会中缺乏真正的资产代表者,很难做到像关心个人资产那样去关心国有或法人的资产,同时职工代表监事由于与经理处于垂直的领导关系网之中,难以做到监督作用。在这种体制下,监事会的监督制衡作用就必然会流于形式,“一把手说了算”仍是国有公司中的普遍现象。

第五、“新老三会”之间职责不清

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老三会”与“新三会”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公司管理权力和监督权力的分配与制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新三会”有名无实,“老三会”依旧发挥主要作用,或者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原党代会、职代会与工会“老三会”与现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新三会”,它们之间的功能模糊,造成了公司的治理功能紊乱。新老机构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权力弱化,甚至出现“管理者缺位”等现象,给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了负面影响和不利因素。

(二)国有企业改制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在国有产权持有人主持改制的前提下,本企业负责人或董事会制订提出改制方案的整体目标和框架。这是因为国有产权持有人是国有产权的代表,代表着国有产权的利益;而本企业的人最了解本企业的情况,方案一定要充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

2、利用“外脑”制订具体方案。改制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设计企业财务分析和市场分析,也涉及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还涉及许多法律问题,光依靠企业自身的人员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外聘机构是独立的第三人,没有利益冲突问题。

3、必须坚持依法改制。改制的各个环节都有许多法律问题,也有许多法律文件,要有专业的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并协助改制。

4、改制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考虑各种不利因素,严格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改制政策和优惠政策,并适当留有余地。

改制方案一般应该包含多种可选择的模式或同时设计几套可供企业选择的改制方案,要保证每种改制模式或每套改制方案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改制政策和产业政策,有利于保障企业及其员工的长远利益。

二、律师介入国企改制的必要性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国企改制的方针,对指导国企从计划迈向市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目前国有企业改制应当注意四个转变——“决策机制的转变”、“运行规则的转变”、“企业文化的转变”和“产权结构的转变”,而产权结构的转变又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中心问题和核心环节。国企改制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导提升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主导,这是本质的飞跃。而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解决采取一系列的改制措施:

1、真正落实出资人地位和职权,适当分散股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形成科学而民主的决策机制。

对国有独资企业而言解决好对国资委的职权和行权问题。而对于混合多元的国有企业则应当在确保国资委到位和正常行权外,还应当积极发挥小股东的作用,解决好一股独大问题。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小股东利益和作用的发挥,这是我国目前情况下解决一股独大的根本出路。因些在国企改制时,尽量不选择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只有国家股比重降低,才能真正确保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相互制衡的决策与管理、约束机制的正常运行,也才能真正落实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

国资委代表国务院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所以,国资委工作的核心应是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使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到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身份较为特殊,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企业家。国资委必须保证他们的经营能力到位、考核标准到位、激励收益到位和约束监管到位。

2、提高国资委的直接参与度,提升国资委的行权能力。

严格按《公司法》的规定明确出资人的职权、规范召集股东会的程序、规定投票的操作规程、细化出资人决议制度的实施办法、规定国资委的授权方式、授权内容、救济方式,等等,提升出资人的行权能力;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应提高中小股东的参与度。在表决程序制度上采取适当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出资人还要加大对重大经营活动、内部高层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力。切实保障出资人的最高决策权、选任董事的权力以及在对外投资、担保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完善出资人、董事会、经营管理机构的的授权方式和范围,建立和完善董事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设立董事向股东大会述职制度和股东大会对董事质询、调查和罢免制度,强化对董事的业绩考核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权责相统一的运作机制。

3、规范董事会的治理行为。

优化董事会人员结构,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董事的选聘程序,逐步引入出资人派出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大力推行职工董事制度。健全董事会制度,这是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1)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彻底消除董事会产生的随意性,减少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交叉任职,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真正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改善董事会的构成,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董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董事会集体决策,防止内部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2)在规范的董事会到位后,把国资委目前代为行使的董事会职权交还董事会行使,包括对经理人员的聘任、考核和薪酬决定权并授予重大决策权,使董事会真正成为经理人员的管理主体和企业的决策主体。建立和完善董事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透明。基于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托法律关系,公司股东有权利获悉关于董事活动、薪酬以及商业利益议的相关信息。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改革董事会成员任命方式。

首先,因为在任董事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提拔和选任新的董事,为避免独立董事的选举流于形式,可以考虑这样几种方法: ①独立董事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可以考虑差额选举),不得由董事会任命。②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指定某一董事为独立董事,该董事必须符合独立董事最低限度的条件。③设立一个独立董事任命和提拔委员会,独立董事的任命都必须经过正式的程序来产生,应规定退休年限等。

其次,应该赋予独立董事足以真正起到监督效力的某些职权。如业务监督权、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公司代表权和特殊情况下的起诉权等。董事会的组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代表股东利益,应严格按《公司法》选择董事会成员,尽量避免采用政府部门任命的方式,彻底解决政企不分问题,使董事会的权力直接受制于股东大会。同时还要实行严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经理人员的市场约束,包括商品(或服务) 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的三重约束。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经理人才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一种压力,使之产生危机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规范其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利益趋同。

4、建立对公司经理层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选拔聘任机制。

必须根据经理层人员的经营管理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实行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激励(如股票期权)相结合的薪金报酬制度。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中,基于经理层人员拥有的巨大权力,在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的现状下,必须通过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将经理层人员行为置于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中,通过股东的诉权、董事会的决策权及监事会的监察权,约束经理层人员在执行过程的行为无序状态。

5、提高监事会监督行为能力。

新《公司法》的修订,大大强化了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法律上的保障。监事要进一步提法律意识与自主意识,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独立监督职能,在条件许可下可逐步引入独立监事制度。严格按《公司法》规定的选举程序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监事应忠诚公正的履行职责,不但要认真检查公司财务,保障公司利益和公司业务活动的合法性,还应监督、纠正董事和公司经理层的行为,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向股东大会报告。继续发挥外部监事会的作用。改善和强化外部监事会对企业的监督工作,以保证企业依法经营,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公司运作的透明度。

增强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行为合法性的监督。可以规定监事会对董事及经理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并要求纠正;并提请股东大会予以处罚;建立健全监事会对有关问题的提案权;对不称职的董事有权向股东大会建议罢免等。

6、妥善安排和处理新老“三会”的关系。

实行公司制改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企业制度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规范有效、良性运转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确立“新三会”的公司治理主体地位。“老三会”应逐渐淡出公司治理,使其向“业余性质”方向发展。老三会与新三会的相近职能应逐步向新三会转移、并轨,着力发挥“新三会”的作用。可考虑实行一套人员、多块牌子的办法,但应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兼职。当前,特别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公司重要问题的统一决策作用,即在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废除党政联席会或者是有经理层全体参加的“董事会扩大会议”来决策公司重大事项的做法。要建立规范的可以追究董事责任的董事会议事规则, 实行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二)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

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不是行政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就能够解决的,因为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法律问题,需要有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对此党和政府也注意到了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性。

——1992年7月23日,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四十六条就规定政府应当采取建立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措施,为国有企业提供社会服务。

——1998年2月6日印发的[1998]外经贸计财发第84号文第一次明确了在国企改制(该文中特指内部职工持股试点)中律师“起主协调作用”,把律师推向了改制的最前沿。

——1999年8月23日,财政部、司法部财管字[1999]264号《关于律师事务所介入国有资产产权法律事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就律师事务所介入国有资产产权法律事务的意义、原则、要求等,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律师事务所介入国有资产产权法律事务。

—— 2003年7月13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第六条规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企业需要申报认定的各项资产损失,均应提供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第八条规定:“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是指律师事务所、专业鉴定机构等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或鉴证意见书”。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国务院国资委2005年末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企业改制必须对改制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由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的法律顾问或该单位决定聘请的律师事务所出具。”

因此,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成为国企改革的必备文件。律师的参与也相应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法定环节。这是由于律师的职业特点和作用决定的。律师的本质属性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为了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最终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律师肩负着维护法律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平衡公平效益促进社会稳定、抑制权力(权利)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实现社会正义的社会功能。因此律师能够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律师参与国企改制能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

国企改制要求改制应符合公司法、会计准则和其它法律法规的要求,国企改制的政策性和法律性特征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一系列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这些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主要集中在国有资产评估、国有资产转让、报表的调整与纳税影响等几个方面。律师参与国企改革,可以为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地规避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保证国企改制的规范化运行。只有规范化运行,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律师参与国企改制,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实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交易定价、产权纠纷调处、成本核算与管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预提和摊销费用、计提和处理资产损失等各项工作中,律师可以协调企业如实提供真实情况,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关系,审查投资人资格、资信状况、受让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的能力,以及提供担保的真实性、合法性;参与国有资产(股权)拍卖、招标或协议出售工作,从法律、政策上严格把关,规范操作、堵塞黑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效避免低价处置和低估贱卖国有资产等现象,确保国有资产的正确流转和良性重组。

3、律师参与国企改制,能有效节约改制成本。

律师可以帮助企业根据法律政策的规定和企业自身情况选择改制模式,处理好资产重组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审查、制定改制方案及其他法律文件,保障法律文件的合法、有效,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对于主管部门审核、审批改制方案,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律师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律师的服务功能80%是在非诉讼领域。律师对非诉讼法律事务参与度的高低,是城市法制化进程的一个衡量标志。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就是进行非诉讼服务——防范风险、减少诉讼、保证交易的安全,因而被称为“法院前面的人”。

4、律师参与国企改制,能有效保护员工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听取职工意见;职工安置方案更是必需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方可实施。律师的参与有利于这些方案的审议和通过。

中央政府文件要求改制中一次性用国有资产解决国企员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及其历史遗留问题(内退职工、下岗待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工资福利补差、离退休人员医药费暖气费补贴、员工集资、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改制后的企业也要按规定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这些问题不仅极易引发纠纷,而且有可能形成群体事件,造成社会安全隐患,成为改制中一道绕不过去的难关。在国有净资产数额不足的条件下,支付经济补偿金与改制成本更是难中之难。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国家、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保障改制的顺利进行便成为律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换取企业改制一时的成功。损害职工的利益,造成职工无法再就业,无法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将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构筑和谐社会。

三、律师参与国企改制的方式

2004年在上海市国资委的支持下,上海市律协制定了《上海市国有企业改制律师业务指引》,同时筹备组建国企改制上海律师法律服务团,最终有491名律师加盟。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体现了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加强引进法律服务的愿望。该指引非常详细地列出了改制工作中律师业务流程、工作要点、尽职调查与法律意见书、职工安置和职工权益保障、国有企业改制争议的律师质询报告等。正如朱洪超老师在接受《上海国资》记者采访时所说:“通过这样一个对业务的《指引》,我们为每个律师事务所提供了最基本的标准和规范。也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参考,以前很多企业认为律师只要出个法律鉴定书就可以了,并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内容。”“上海成立‘国企改制上海律师法律服务团’,在全国来讲是第一次。出台《上海市国有企业改制律师业务指引》,上海也是第一个做。这对其他地方是一个借鉴。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 国企改制要做得好, 必须要引进法律中介服务,律师的作用,对国企改制有很大影响。”

当前相当多企业在企业改制中,只是基于相关政策的规定,在中间某个环节或最后阶段才不得不引入律师服务。企业应当更重视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全过程服务,特别是拟改制初期就应当引入律师服务。改制中律师不应该只是“消防员”,更应该是一位“设计师”。律师事务所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和双方的约定,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国有企业改制方面的法律服务。不同的服务方式,律师投入的精力和介入的程度不同,服务的内容和承担的责任有别,相应地,收取的服务费用也不同。最常用的服务方式如下:

1、主协调式律师

在这种服务方式之下,律师全程参与改制过程,在委托人的配合下全面主导改制工作组的活动,协调各中介机构的活动。这种服务方式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从实体和程序的不同角度为改制方案的设计和具体操作把关,确保整个改制进程遵循国家颁布的改制法规和政策,不偏离法制轨道。

(2) 在国家有关改制的法规和政策框架内设计合法的、兼顾各方利益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改制方案。在“依法改制”的原则指引下,设计出兼顾国家、经营者团队、普通职工、投资者等各方利益的综合改制方案。

(3) 指导改制企业对改制方案的操作实施,随时协助处理改制操作中的各种疑难

㈢ 党政一把手为什么是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

党政一把手为什么是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

姜明安

2017年03月07日08:37 来源:人民


党政一把手要对自己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应履行什么职责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央发布的上述《规定》,除了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推进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和责任以外,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确定党政一把手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各自的职责。因为只有职责明确了,各级党政一把手们才可能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扎扎实实去真抓实干。真抓实干的前提首先是要明了“真抓”抓什么,“实干”干什么。正因为如此,中央发布的上述《规定》特别以具体列举的方式分别确定党委主要负责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


《规定》具体列举的党委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包括下述六项:一是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将法治建设纳入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三是严格依法依规决策,落实党委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加强对党委文件、重大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审查;四是支持本级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督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依法办事,不得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五是坚持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六是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


《规定》具体列举的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亦有下述六项:一是加强对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及时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重大问题,为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二是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依法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三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是督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行政,推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五是自觉维护司法权威,认真落实行政机关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六是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组织实施普法规划,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


《规定》就各级党政一把手推进法治建设的上述职责予以具体明确规定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何以形成推进的动力。


党规对党政一把手是否全面和忠实履行职责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如前所述,各级党政一把手对于法治的态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目标和任务的关键。为了保障法治机制中这一关键环节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规定》不仅确定了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责任和明确规定其推进法治建设应履行的职责,而且还创设了对这种地位、责任和相应职责进行监督的保障机制。因为,如果没有监督保障,即使《规定》确定了其地位、责任和相应职责,也都可能只是徒具形式而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正是虑及于此,《规定》对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否全面和忠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设定了三项监督保障机制:一是要求党政主要负责人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上级党委应当对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开展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二是要求上级党委将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察使用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三是要求有关监督部门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予以问责。


《规定》确立的这三项监督保障机制:检查督查、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追责问责,对于各级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行其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具有直接的覊束和督促作用:任何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如果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不作为,不履行“第一责任人”应履行的职责,轻则由其上级党委找其诫勉谈话,给其政绩考核减分,重则追责问责,可能要求其引咎辞职或直接予以免职。这种责任的“压力”自然可转化为促使其重视法治,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


当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并非完全源于监督问责机制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党政一把手来说,在很多情况下,其重视法治,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主要不是源于监督问责机制的“压力”,而是源于他们内心对法治的信仰,源于他们的法治理念。这种源动力应该是更根本,更有效和更可靠的动力。因此,为了保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自觉履行其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级党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加强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法治理念教育,不断培植他们内心的法治信仰,使他们从“组织要我实行法治、推进法治” 逐步转化为“我想实行法治,我要推进法治”,从源于外部压力不得不重视法治、推进法治转化为由于内心向往而自然和自觉地重视法治、推进法治。


不过,这种转化需要一个较长或很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加强教育、培训、激励、引导和健全、完善监督责任机制两者都是同样必要的,两者必须双管齐下。对于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增长较快的党政一把手们,对他们也许应该更多地采用激励措施;对于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在其内心中生长太慢或者根本生长不起来,偏好人治,习惯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党政一把手们,对他们也许应该更多地适用监督责任制约机制。总之,无论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正处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的当下历史阶段,通过激励和制约双重机制或者其他措施促进各级党政一把手积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都是必须的,因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是否严格履责关系中国整个法治的成败。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

㈣ 企业负责人任命书怎么写

企业的负责人可能是董事长,总经理一类的人。如果事情管理不过来时,可以指定多个负责人来管理企业的相应事物,具体的负责人负责自己管理的区域。企业负责人任命书应包括企业负责人的信息、任期时间、公司信息、法定代表人前面以及签订的时间等等。企业负责人任命书模板如下:

一、企业负责人任命书

1、 根据《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公司会议决定同意任命 _________作为XXXX有限公司责任人,全权处理XXX公司所有一切事务,任期_________年。

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二0XX年 月 日

2、据《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经本公司股东会表决一致同意通过:

同意任命_______同志(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 )为公司的负责人,全权处理并负责XXXXXXXXXXXX公司的业务收集整理系及具体工作安排等一切事宜。

公司名称:

法定代表人:

20XX年XX月XX日

二、企业负责人岗位的职责

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在任期内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依法执业,向董事会及股东会负责或报告工作,确保股东出资收益率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

2、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宗旨,诚信服务,保证本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股东会授权下可对外投资或调整企业发展的方向,并考察洽谈或形成意向报批后吸收其他合伙人;

3、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和企业重大决策;

4、代表企业对内外签订各项合同、协议和合约,也可部分授权其他人草签,条件具备时补签认可。严格作好企业风险防范,维护本企业合法权益;

5、兼任企业技术负责人代表企业对外签发重大咨询成果报告(结算审核、标底、招标代理500万元以上或特殊项目)。

对各级负责人或咨询员的所有与技术有关的工作有权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作出让其立刻更改指令或行为的权利,对自己发出的指令而且实际执行的后果承担责任或风险;兼任咨询员同时当某企业部门负责人不在岗时,代为行使其职责;

6、兼任企业市场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以企业名义对外进行市场拓展、业务联系、合约条款洽商或有权利形成意向书,经企业技术、经济以及负责人同意后组织合同草签工作;

7、主持或授权委托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重大业务项目的咨询,决定执业中重大决策问题,业务质量问题,风险问题的处理;

8、协调和处理企业部门之间,从业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培育企业团队精神;

9、代表企业或委托代理人代表企业以起诉人和被起诉人的身份到庭或出面处理有关纠纷和争端,对外协调联系处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10、领导组织处理意外紧急事故,并领导制定和实施紧急方案;

11、组织并实施企业年检,企业资质申报和升级;

12、兼任企业经济负责人负责3000元以内的开支审批,按规程的规定提出或审批本企业的咨询收费标准、收费额度或价格以及重大财务收支和分配办法,报股东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特殊情况时可以企业经济负责人的身份对于过高或过低的服务价格及1万元以内的开支做出决定,事后应向董事会或其他股东做出充分的说明获得谅解和理解;

13、按规程的规定提出或审批人员任免、奖惩、招聘、解聘等事项,对于副负责人及其他各级负责人的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行为有权作出让其立刻更改指令或行为的权利,并对自己发出的指令而且实际执行的后果承担责任或风险;

14、直接上级为董事会,当与董事会的意见不一致时,应努力说服股东会使其改变董事会的意见,不能说服时保留意见执行董事会的指令。

(4)法律顾问述职扩展阅读

企业负责人履行第一职责

法治建设从主要依靠总法律顾问推动,向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转变;法治工作从法律部门单兵作战,向企业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参与转变;法律管理从以风险防范为主,向风险防范、合规管理和法律监督一体化推进转变。

央企法治要在促进企业法人治理、依法合规经营、依法规范管理、完善法律管理职能、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企业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的底线,央企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将法治央企建设要求纳入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将总法律顾问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写入公司章程,推动落实总法律顾问由董事会聘任。总法律顾问须列席董事会,对审议事项进行法律把关,同时,央企总法律顾问须定期向国资委述职。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确定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无论对组织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还是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都要在综合考虑有关群体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薪酬水平。

推动形成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合理工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不同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㈤ 公司法务专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法务专员岗位的工作职责:

  1. 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为公司经营决策意向进行法律调研和法律审核,提供选择方案和相应法律依据,保障公司经营决策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2. 建立公司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的签定、审核、管理和履行等环节。针对不同类别客户制定公司的标准合同文本。

  3. 完善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合法性的前提下,使公司权利最大化。必要时可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法律规避。

  4. 建立客户资信等级评估系统,进行客户调研和资信评估,实施等级分类,建立客户管理档案,保障交易安全。

  5. 、建立健全公司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从公司研发、销售、客服、经销商包括客户等环节进行规范保护。

  6. 开展法律培训,针对管理、研发、销售等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模块化法律培训,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丰富相关法律知识和实践技巧。

  7. 负责公司的应诉和诉讼事务。

  8. 协助人力资源部处理公司内部的劳务纠纷。

法务专员职责与工作任务:

职责一:职责表述:法务管理。

  1. 起草、审查和修改公司各类法律文件文书及合同。

  2. 负责对公司规章制度、产品进行法律审核,审核公司的合同、制定标准合同。

  3. 负责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重大合同的审查、修订、备案,对各类合同提出法律意见。

  4. 负责保管、年审或续期公司部分证件,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国税地税许可证等。

  5. 专利申请、处理知识产权法务。

  6. 代表公司处理何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7. 对集团及下属各部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协助有关部门予以整改。

  8. 统一办理集团法律授权工作。

  9. 管理外聘律师、法律顾问。

职责二:职责表述:法律服务

  1. 协助组织集团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论证和法律保障。

  2. 为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3. 组织实施对集团员工的法律宣传、培训工作。

职责三:职责表述:员工通用职责

  1. 认真执行集团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2. 服从上级指挥,接受有关人员检查监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3. 作好记录以及记录的保管和移交工作。

  4. 按要求参加培训活动,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5. 定期向直接上级述职。

  6. 保守集团秘密。

  7.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并及时复命。

㈥ 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履行哪些职责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要求,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
第三条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坚持统筹协调,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权责一致,确保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四条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应当切实履行依法治国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把本地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五条党委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充分发挥党委在推进本地区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将法治建设纳入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
(三)严格依法依规决策,落实党委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加强对党委文件、重大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审查;
(四)支持本级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督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依法办事,不得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
(五)坚持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
(六)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法治氛围。
第六条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加强对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及时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重大问题,为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二)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依法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三)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四)督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行政,推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
(五)自觉维护司法权威,认真落实行政机关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六)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组织实施普法规划,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
第七条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当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上级党委应当对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开展定期检查、专项督查。
第八条上级党委应当将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察使用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应当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予以问责。
第十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2016年11月30日起施行。

㈦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宣传教育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重点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在宪法宣誓前专题学习宪法。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二)深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全国全市大战略在我市的深入实施,及时跟进普法内容和依法治理重点,使推进重点工作的过程成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过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我市相关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大力宣传与市场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培育产权意识、契约精神;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让权责一致、诚实信用等基本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大对我市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以及守法和违法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突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过程的宣传报道,使立法过程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持续学习和宣传已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充分发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及时宣传报道我市执法和司法活动中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宣法。加大力度宣传守法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违法典型的法律后果,发挥守法模范的激励作用和违法后果的警示作用。二、切实推动全社会法治素养普遍提升
(四)推动全民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市民都要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深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开设社区“法律诊所”,推动普法与服务更深层次的结合。广泛开展“点赞公民--千万市民学法律”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点单式、订制式普法。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流动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权益、表达诉求、化解纠纷,提高参与基层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五)强化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把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严格执法作为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坚持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长效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严格落实新提任领导干部法治理论知识考试和年度法治理论知识考试制度,组织领导干部旁听法庭审判,在行政诉讼中推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进一步落实。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推动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制度建设。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制度,坚持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六)加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教育。组织实施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制订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方案。在全市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教材纳入免费教科书发放目录。出台高等学校法治教材指导目录,将法治教育列入高校非法学专业和职业学校一年级必修课程。全面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培养,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在学校、社区等设立青少年法律服务站,加强市和区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三、丰富和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
(七)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法治文化项目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常设项目,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培育法治文化精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提高全市法治题材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公益广告以及其它法治文化产品的供给量和保有量以及在黄金时段的播出率,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地建设法治文化宣传载体。充分发挥重庆“法治讲坛”“干部周末讲堂”“梦想课堂”“百姓课堂”等平台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建立和完善学法用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宣传表彰制度。
(八)发挥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法治宣传示范作用。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律规定变成引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范。深入推进法治区县、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九)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创新。遵循现代传播规律,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载体阵地和体制机制等创新。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分类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全面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加强普法网站和普法网络集群建设,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客户端等开展新媒体普法服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大力完善城乡公共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加强行业窗口、服务大厅、交通场站等公共场所法治宣传固定设施建设,积极运用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公交移动电视屏等推送法治宣传教育内容。

㈧ 公司法务专员岗位职责

法务专员岗位的工作职责:

  1. 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为公司经营决策意向进行法律调研和法律审核,提供选择方案和相应法律依据,保障公司经营决策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2. 建立公司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的签定、审核、管理和履行等环节。针对不同类别客户制定公司的标准合同文本。

  3. 完善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合法性的前提下,使公司权利最大化。必要时可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法律规避。

  4. 建立客户资信等级评估系统,进行客户调研和资信评估,实施等级分类,建立客户管理档案,保障交易安全。

  5. 、建立健全公司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从公司研发、销售、客服、经销商包括客户等环节进行规范保护。

  6. 开展法律培训,针对管理、研发、销售等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模块化法律培训,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丰富相关法律知识和实践技巧。

  7. 负责公司的应诉和诉讼事务。

  8. 协助人力资源部处理公司内部的劳务纠纷。

法务专员职责与工作任务:

职责一:职责表述:法务管理。

  1. 起草、审查和修改公司各类法律文件文书及合同。

  2. 负责对公司规章制度、产品进行法律审核,审核公司的合同、制定标准合同。

  3. 负责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重大合同的审查、修订、备案,对各类合同提出法律意见。

  4. 负责保管、年审或续期公司部分证件,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国税地税许可证等。

  5. 专利申请、处理知识产权法务。

  6. 代表公司处理何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7. 对集团及下属各部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协助有关部门予以整改。

  8. 统一办理集团法律授权工作。

  9. 管理外聘律师、法律顾问。

职责二:职责表述:法律服务

  1. 协助组织集团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论证和法律保障。

  2. 为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3. 组织实施对集团员工的法律宣传、培训工作。

职责三:职责表述:员工通用职责

  1. 认真执行集团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2. 服从上级指挥,接受有关人员检查监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3. 作好记录以及记录的保管和移交工作。

  4. 按要求参加培训活动,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5. 定期向直接上级述职。

  6. 保守集团秘密。

  7.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并及时复命。

㈨ 布政司是什么官

布政司是衙门名,全称“承宣布政使司”官名叫布政使。

明清两代才有布政使司这个衙门机构,又叫藩司衙门。级别为三品,地方的一种高级官吏。地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9)法律顾问述职扩展阅读:

布政使了是朱元璋设计的,用来代替元朝行省制度的机构最高负责人,这也就是布政使最早的由来,但是这个时候的布政使已经没有了元朝行省的负责人参知政事那样的独立处理政事的权利了。

布政使最开始的时候的权利就与清朝的巡抚的权利是差不多的,在那个时候也就是地方的最高长官了,但是随着权利的逐渐分化,他的地位也就是一路走低了。

后来清朝也就继承了明朝的官制,而巡抚也就成为了各个省份的最高长官了,他可以负责一个省份之内的政事、税收、刑狱和军队的事情,这可以说是是封疆大吏了,而这个时候布政使也就成为了他的下属官职了,受到了巡抚的控制了,而他分管的也就是民生这些省内的政务了。

㈩ 年度法治考核登记表中个人述法怎么填

主要有四个大项共十个小项。

一、大项是推进依法执政情况。

主要针对党组(党委)考核三方面内容:

1、年度研究部署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情况。包括党组(党委)是否将法治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年度总体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是否落实每半年至少在党委会上研究一次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以及解决相关法治问题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2、落实依法依规决策情况。是否建立依法依规决策机制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党政各部门是否全部聘用法律顾问以及法律顾问参与决策情况);

3、法治建设组织领导情况(是否成立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人员经费是否落实到位等推进情况等)。

二、大项是推进依法行政(或公正司法)情况。

主要针对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考核两方面内容:

1、规范权力运行、促进依法履职情况。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与公开、规范行使情况,行政审批制度执行和完善情况;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情况;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是否规范,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执行情况;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是否建立衔接机制等。

2、维护司法权威情况。包括政府机关是否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情况;是否依法及时全面履行以行政机关为被执行人的民事、行政案件生效判决情况;是否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案件出庭应诉制度等。

三、大项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情况。

着重考核三方面内容:

1、普法工作规划保障情况。包括组织实施普法规划,落实普法工作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经费保障等;

2、“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对推行“板块式”普法的有关单位是否落实板块普法工作制度进行重点考核;全面考核各部门是否建立法治宣传机制以及开展“法律六进”情况;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等普法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3、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县区是否建成法治文化广场(公园),乡村法治文化长廊和橱窗建成率是否达到50%;全市各单位是否建成有法治文化宣传版面、橱窗、园地等阵地。

四、大项是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

着重考核两方面内容:

1、领导干部严格依法办事情况。是否带头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自觉维护司法权威,是否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

2、落实学法用法制度情况。党组(党委)中心组是否建立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年度参与集体学法情况;是否参加年度学法用法考试及成绩;各级政府年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情况等。

(10)法律顾问述职扩展阅读:

为确保述法考核与述职评测相一致,在考评档次划分上,可以考虑对领导班子设定“好”“较好”“一般”“差”四个档次,领导干部一般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并对各档次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考核的结果在于运用,这是述法考核的目的。根据考核结果,树立在相同条件下优胜劣汰、优进劣退的用人导向。在考核结果运用上。

要体现三个方面:

1、对各单位考评结果档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2、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惩、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存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并作为对各地各单位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

3、对单位实施奖惩措施,对考评结果为“好”的单位在全市通报表扬,对考评结果为“差”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责令其限期内整改,整改情况书面报市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热点内容
侵害姓名权法律责任股东 发布:2025-01-22 19:28:40 浏览:117
婚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 发布:2025-01-22 19:08:19 浏览:760
所谓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2 18:58:05 浏览:598
篡改文件还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2 18:48:32 浏览:278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
小学生道德发展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岁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909
刑法66条 发布:2025-01-22 16:20:00 浏览:677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