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法律服务方案
⑴ 有关社区工作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
这个很难找.
我这里只有一篇这样的,估计能派一点点用场
社区社会工作案例13章1
案例分析
某城市小区的居民被附近一个建筑工地项目严重干扰。噪音下许多居民无法集中精力,工地的长明灯使许多无法入睡。还有的人甚至产生轻微的病症,如头痛和眩晕。社区工作站的工作者依据居民的意见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搜集了噪音的具体数据资料,与居民一起到建筑公司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最终从建筑公司得到一定经济赔偿,并且成功阻止了建筑公司的扰民行为。
问题:简要描述社会工作者在该案中采用了哪些专业方法?
在社区服务中,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个案及小组工作方法是常用的三种大专业方法,一般会根据服务目标来选择具体的方法。
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调查了解居民的问题与需求。了解居民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是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前提,也是提高服务效率的保障。而居民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可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问、召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等科学方法才能准确了解,从而为服务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2、2、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整和社区内外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群体服务,会面临人群结构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发现、挖掘、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的基本能力。
3、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专业辅导服务。社区居民作为一个群体有着共同的需求,同时每一个居民在面对剧烈变动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时,又有其个别化的需求,社区针对两种不同需求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往往被社区社工用来满足居民情感生活、心理安抚 、家庭调适、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对照上述主要的社区工作方法,本案例描述的社区行动中,社区工作者几乎运用了专业社会工作的所有主要的方法:与居民进行个案访谈,以了解居民的困扰和需求;用小组工作的形式明确核心成员的分工;用社区组织的策略与相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等。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整和社区内外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群体服务,会面临人群结构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发现、挖掘、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的基本能力。
但是我想,如果你是单位人员,那么可以请示去购买此书,今后也用的上的
社区工作法律法规及案例分析
价格:¥26.80
【作 者】刘晓梅 [同作者作品]
【丛 书 名】 现代社区管理丛书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 号】 7111162137
【出版日期】 2005 年3月 【开 本】 32 【页 码】 303 【版 次】1-1
这里有个试读版本,可以在线阅读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mianfeisd.asp?id=813298
⑵ 村社区法律援助有哪些类型
村社区不能提供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程序请打电话咨询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村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⑶ 求一个法律活动策划方案!
1、确定主题:婚姻家庭类、劳动合同类、经济类
2、活动方式:有奖问答?咨询?讲座?....现场?非现场?
....
⑷ 法律援助中心 司法求助制度方案
法律援助中心是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一般隶属于司法局。法律援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司法制度完善的体现,更是保护人权,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法律援助事业起步较晚的国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对于弘扬社会公正和法律正义、创造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法律援助服务热线“12348”。下列事项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请求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赔偿的;(七)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八)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当事人,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一)公诉人出庭公诉,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二)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三)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四)人民法院按规定指定辩护的其他情形
⑸ 社区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
1、关于社区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常识可以参看社区居委会工作实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社区居委会工作实务:主要介绍社区建设的一些基本的实务和技能,所讲内容有社区工作基本知识和社区主要工作实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5)社区法律服务方案扩展阅读:
作用:
一、法律法规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
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
⑹ 怎样构建覆盖城乡 法律服务体系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我们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方向。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惠及民生的工程,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构建全面覆盖、布局合理的结构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县级法律服务功能,健全各镇区法律服务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管理制度,在各村建立法律服务站,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目前,如东县率先在213个村建起了法律服务站,由村(居、社区)政法专干任站长,村(居、社区)常年法律顾问任副站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村(居、社区)专职调解员、专职社工、普法志愿者、村级联防队员和大学生村官共同参加,服务村(居、社区)群众。为适应广大群众法律需求的新趋势与新特点,法律服务网络要从以“建”为重点向“建、管、用”并重转变,要在“管”和“用”上下功夫。推行点对点的服务,目前,该县相继为村配备法官并出示服务的范围及联系电话,提升服务的质效。在服务形式上,要从“传统型”向“数字型、科技型”转变。利用互联网覆盖广泛的特点,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化解矛盾纠纷等信息平台建设,使群众享受到及时便利、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
2.整合资源,建立快捷高效、功能完善的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群众,坚持资源整合、协调并举、运作有序。笔者认为要做好系统内纵向资源整合和系统外横向部门联动两方面。比如,政法系统对内要建立健全法律宣传、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工作网络,把法官、律师、公证员和普法志愿者等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功能。其次,要对外善于横向借力,政法系统要探索与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模式,共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
3.注重培养,打造结构合理、专兼互补的人才队伍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源。一方面,提高专职法律服务人员素质,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医疗、教育、资产重组等领域的业务,确保适应目前沿海开发、经济转型升级等复杂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矛盾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如东县有近百家的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全县各镇村,为此,该县着手对每编排演出一个法制文艺节目发放补贴200元,调动广大文艺演出者的积极性,确保有演出就有法制节目,扩大法律宣传的辐射效应。积极动员和组织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等积极参加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发挥他们就近、人员情况熟悉的特点,随时解决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用身边人解决身边事。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保障有力的供给模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要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调处等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要为城乡统筹服务,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
资料来源:
http://..com/link?url=RIhn4rWH38VFBUE-AFptCL0XBKFa2__RTYrFvi2KUWXxAJ36Ja-49x3_I2Q7
⑺ 社区行动服务方案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实施方案 (试 行)
为拓宽我校学生培养途径,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我校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从2005年起,我校联合威海团市委等部门实施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以下简称服务社区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培养途径,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历,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区、服务人民、增长才干,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满足城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二、工作原则
服务社区行动旨在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人才、学科优势,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各类学生组织,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为基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长效持久为目标、以文明进步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按照“学以致用、供需结合、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力争实现我校学生与威海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通过服务威海社区行动,提升我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三、服务内容
根据各院系和各类学生组织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和进行的有益探索,充分整合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志愿活动的组织优势和品牌项目,鼓励院系结合各自专业、学科、学生特点和社区的具体需求开展志愿服务,重点推行以下服务项目:
(一)政策宣讲与热点调研:对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文件,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广大城市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政策法规的宣讲,针对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研活动,积极为地方政府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对社区居民进行科学、文化、法律、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三)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突出专业特色,尤其是发挥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智力优势,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高水平的知识咨询和专业援助服务,为社区居委会、居民家庭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公益服务与社区建设:针对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特点,开展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方面的公益服务,重点帮扶社区内未成年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积极参加社区民主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营造社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
四、服务方式
服务社区行动要紧密结合我校的地理位置和学生特点,重点突出服务行动的实效性,着力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一)服务形式:采取“项目加接力”的方式。各院系团总支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考虑社区居民需求,重点选择一个或多个特色服务项目,与社区居委会签订服务协议书,向社区居民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该服务项目可以由院系团支部的所有同学以接力的方式完成。
(二)服务地点:采取服务地点“多重覆盖”和“一对一结对”相结合的方式。各院系团总支可以结合院系实际,突出实效性,选择一个或多个社区签订服务协议,开展服务项目,至少要与一个社区居委会实现共建。
(三)服务项目:校团委和威海团市委负责服务威海社区行动的整体规划、督促检查和工作协调;各院系积极协调联系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充分掌握社区服务需求,然后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实现服务主体和客体的项目对接。
(四)学生个人志愿服务的管理:在开展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鼓励广大同学以自愿的方式,与社区内需要帮助的居民家庭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志愿服务。对于学生个人分散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实行个人申报制度,由院系和社区服务站认定的方法确认其服务时间。
五、组织保障
学校建立吸收服务地方办公室、各院系相关负责人和威海市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联系协调会议制度,负责对服务社区行动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协调;校团委负责全校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由校团委与威海团市委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大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指导中心,负责对服务社区行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协调学校与地方的联系。
(二)由学校各院系协调威海市各团区委,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负责各院系学生在社区内开展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为服务站提供一定的联络场所,方便开展服务活动。
(三)由各学生班级、学生党团支部和各类学生组织按照服务项目,成立社区服务队,开展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
六、推进计划
根据我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服务社区行动将采取分层次、有重点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求一、二年级在校本科生积极参与服务行动,并纳入学校统一的管理、考核体系;对于三年级及以上年级学生(包括全日制研究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统一组织的日常性服务社区行动,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就便的方式保证从事校内外社区志愿服务的次数每人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一)对接启动:2005年4月,在威海团市委和校团委协调联系的基础上,各院系党团组织与邻近的部分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进行对接,掌握社区服务需求,确定服务项目,有重点、分批次成立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
(二)重点推进:在成立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由各院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组成各类社区服务队,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展开服务活动。学校将安排适当时间召开服务社区工作现场交流会,总结经验,推进工作。
(三)总结表彰:每年年底,在对各个服务站、服务队和参与大学生严格总结考核的基础上,评选表彰优秀服务站、服务队和优秀个人。
七、总结考核
按照《中共山东大学威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学生每人每学期从事社区服务不少于两次。各单位要从每个同学参加社区服务的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严格考核,同时加强对各社区服务站工作的管理和考核。
(一)建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登记表》,对每个同学的社区服务项目和时间进行记录,记录情况作为参加各种评优和综合素质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网络管理平台,构建志愿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考评体系。网络管理系统包含了参与服务的个人情况、服务队活动组织参与情况、服务效果和评价情况等;同时设计服务社区考评、志愿者互评、组织单位考评及考评情况公示窗口。实现学生服务威海社区管理系统与现有综合素质测评网络管理系统的对接,强化统一管理。
(三)强化对各院系建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考核。考核工作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开展工作不力的服务站,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批评警告和摘牌注销处理。各院系开展社区服务的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四)在总结考核的基础上,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将联合威海团市委等有关部门,定期表彰优秀服务站,优秀服务队和优秀服务个人。事迹特别突出的,推荐参加全国和山东省的志愿服务奖励和表彰。
八、工作要求
组织开展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是紧紧围绕学生培养目标,突出提升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举措,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精心组织、讲究实效,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组织的创造性和示范性,努力使此项工作收到实效。
(一)高度重视、全面动员。各部门、各院系和各类学生组织要从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的高度认识服务威海社区行动,将推进服务社区行动与实现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其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学生服务威海社区行动纳入学生培养整体规划,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动员,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二)积极联系、合理设计。各院系和学生组织要在行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与威海当地各级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服务项目,为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三)严格管理、准确记录。各院系和学生组织要将工作站和服务队的信息进行及时汇总,统一管理,指导学生按照有关表格的要求认真填写服务纪录,并将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校青年学生中广泛进行宣传动员,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组织学生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努力使参加服务威海社区行动成为每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宣传力度,各院系和学生组织要及时将活动的内容、形式、服务效果通过校内外媒体及时发布,对典型人物及其事迹要进行重点宣传和表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⑻ 法律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事务主要为公检法、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律师事务所、企事业版单位、社会团权体、政府机关等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培养能从事法律服务、司法文秘以及司法行政辅助管理等实际工作,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法律服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