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英文
1. 英文法律咨询:obiterdictum和ratio decidendi什么意思
ratio decidendi是拉丁文,意思是"判决依据,判决理由.Finding the ratio decidendi of a decided case is not easy even for experienced lawyers. It may be that the only true ratio of a case is what a later court decides was the ratio.在一个已决案例里寻找到“判决理由”,即使是资深律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案例里唯一真正的判决理由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法庭作出判决的理由。
Obiterdictum法官裁判时发表之附带意见是法官判案时所发表的一些附带的意见,不会影响案件的最后判决。
2. 法律咨询,中英文条款。
商户的活动如果内容明确具体,就构成了要约,您的参与活动构成承诺。导致你的损失是由于商户的误导,即欺骗行为导致的,那么商户由于自身的不诚信行为要承担责任。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事活动的帝王条款,不能违背该原则。所以如果您确实有损失,可以请求法院支持。商户不能单方面约定以英文翻译为主。因为这样是不平等的霸王条款,可以直接无视。over
3. 律师的英语表达 有layer ,solicitor ,attorney 有什么区别啊
wyer比较强调职业(profession),干这行的,受过训练可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的都叫lawyer
Attorney强调被委内任(appointment),被授权容可以代表委托人行事的叫attorney
Solicitor,主要是向委托人获取信息,准备文件,很少出庭;要出庭也大多只是在初级法院
lawyer 最一般的说法
attorney 美语里常用,且即可表示单个律师,也可以表示律师整体
solicitor 事务律师,与barrister对称
4. 法律顾问的职责英文介绍
1. 法律服务范围
The Attorney will act as the legal council of Party A in P.R. China, within the service period, from January 1, 2010 to December 30, 2010. The legal services shall include:
律师将在约定的服务期限内:即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担任甲方在中国的法律顾问。其法律服务的范围包括:
Legal consultation for Party A’s business operation, includ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with a third party, via telephone, email or face-to-face talk.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面谈,为甲方的经营(包括内部管理和对外经济事务)提供法律咨询
Legalization on labor contract, company’s labor management rules(e.g. staff handbook), Salary structure design. 规范劳动合同和公司劳动管理制度(例如员工手册),薪酬结构设计
Drafting contract according to Party A’s requirement or Amendment on the contract Party A provided (for example, a contract drafted by a business partner of Party A or by Party A itself). 根据甲方的要求起草合同或者修改甲方提供的合同(例如甲方生意伙伴起草的,或者甲方起草的)
Reviewing other legal documents provided by Party A(e.g. Notice, statement, letter, etc.)审查甲方提供的其他法律文书(例如通知、声明、信函等)
Preparing lawyer’s letters when Party A’s requests. 如甲方要求,出具律师函。
Participation in Party A’s labor dispute or economic dispute, in non-contentious phase, (e.g. personal talk, correspondence, negotiation, etc). 参与甲方劳动争议、经济纠纷的非诉讼处理,例如个人谈话、沟通、谈判等。
5. 法律咨询平台 英文怎么说
Legal advice platform
6. 法律咨询,最好有英文回答,中1800字,英1200.
本案初看来,似乎很简单,相关争点在1999年通过的合同法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法官只须“按章办事”即可。但是,如果细细的研究该案,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即使是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似乎也有值得斟酌的地方。本人在对本案给出最后结论之前,先从本案的可能争议点出发,对其进行逐一分析,阐发一点个人的看法。对于我们这些专修法律的人来说,案件的论据也许比案件的最后结论更重要[2],因为法律乃是一门说服的艺术,而不是独断的工具!在这种几何证明题式的说服过程中,我们需要的除了逻辑之外,还需要作为逻辑前提的“公理”,这种“公理”其实就是那些朴实的民事习惯。
(一)A3月1日的电文如何定性?——“约”如何理解?
A3月1日的电文究竟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该电文中的“约”字如何理解(或者说如何解释)。依照我国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具体到本案来说,第二项要求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电文中的“约”字是否符合第一项的“内容具体确定”的问题。有人说A的电文中用约字,显然是内容不具体确定,不符合合同要约的首要要求,不能认为是要约,所以,A没有必要于3月10日发电文撤消该“要约”,B3月15日的汇款行为也不是什么承诺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要约!关于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首先从现实生活层面上来看,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商事关系更是如此。在高度现代化的商品经济中,商品出卖者仅仅是商品流通链条中的一环,他们只是在商品的“搬运”过程中赚取差价而已,为了缩短交易周期和提高利润,他们往往在和自己的“上家”签订合同之后实际占有标的之前就已经着手寻找买家,但是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交易的不安定性。因此,在交易中有意无意的使用一些概数来弱化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乃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动辄就以内容不具体明确来否定要约的存在,很多合同都要受到影响,颇有一种法律强奸民意的意思;其次,从更“极端”的角度来讲,本案可以推定A已经把合同标的的数量完全交由B来决定,这样,要约还是“具体明确”的(当然,本人认为本案不能这样推定,原因见下)。更何况,当下的立法趋势是扩大“要约”的外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而不是刻意强化要约的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案解释为要约也是与立法理念相符合的。所以,以下基于A的行为为要约加以论述。
(二)A能否撤消其要约?——法理基础何在?
如上所述,A的行为是要约,那么,其可否撤消该要约呢?也就是说,其3月10日的表示能否发生撤消要约的效果?对于这一点,本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按照我国合同法上的规定,本案中由于A规定了要约的承诺期限(20天),所以似乎不能撤消其意思表示[3]。关于合同法第十九条的立法理由,很多教科书几乎一带而过,没有作详细的论述[4],本人认为,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都作了几乎相同的规定,二是要约人事先为要约确定了承诺期限意味着要约人明确放弃了在其确定的要约期限内对要约的撤消权[5],即所谓的推定理论。三是产生于英美法系的信赖理论,受要约人由于要约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的信赖利益,正因为该信赖利益的存在,所以不能撤销已经确定承诺期限的要约。但是,本人认为《合同法》中这样的规定还是有商榷的余地的:首先,两个国际条约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种折衷,这样的折中是否得当还不能妄下定论,至少应当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其次,虽然法律推定已经成为法理以及立法上颇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往往被用来解决特别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多方利益发生冲突需要进行衡量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推定理论也会使法官的个人专断甚至国家公权力过多的介入私法空间,从而压缩私法自治的空间,与推定制度的设立初衷相背[6]。最后,信赖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问题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作为损害赔偿的理论渊源,不能因此而认为要约人就不能撤销其要约。如果受要约人确实基于自己的信赖而进行了相应的履约准备工作的话,要约人撤销其要约后只能产生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实际上,此处涉及到的是要约的拘束力的问题[7]。拘束力包括形式拘束力和实质拘束力,形式拘束力指要约不得随意撤回和撤销,实质拘束力指要约一经承诺即约束要约人,合同即成立。大陆法系的主流观点是认为要约有拘束力(法国一般认为要约的拘束力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但是要约人无偿的给予受要约方的承诺地位为什么还要受到其严厉的约束呢?大陆法系在这一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移植英美法系的信赖理论的话明显有水土不服之感,而如果借用老生常谈的诚实信用原则又大有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要约的拘束力来源问题。英美法系由于约因理论的存在,一般不承认要约的约束力,除非受要约方给予对价[8]。而当对方给与对价的时候,也就不存在无偿给与受要约人好处的嫌疑了。具体到本案中,B在收到要约时不仅未作出任何行为,而且根本就没有要购买的意思。为什么还不允许A撤消其要约呢?B明显在漠视A的要约,已经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基础。本人甚至认为,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一项之情形是可以撤消的,辅之以缔约过失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要约撤销后的损害赔偿问题[9]。当然,法治的理念的基本要求在于“有法必依”,所以,以下论述还是以A不得撤消该要约为基础。
(三)B之付款行为如何定性?——100比200差多少?
A既然不能撤消该要约,那么B的付款行为可否认为是承诺?在这里,又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可以认定为承诺,因为可以推定A授权B决定电脑的数量;也有人认为不是承诺,因为B只购买100台,构成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实质性变更”,应视同新要约(反要约)。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对推定理论,应该持相当谨慎的态度,不能把它当作一己之见的保护伞。而上文也分析到“约”并不影响A的要约行为的成立。那么合同标的的数量到底是多少呢?由于约并不影响要约的成立,可以反面证明A的要约内容属“具体确定”,也就是说合同标的的数量就是200台。而B只付100台的款项,所以,可以认定B的付款行为确实是对标的数量的修改,构成实质性变更,依合同法观点,应当视为新要约。从而,B的付款行为构成给付的不当得利,可以向A请求返还[10]。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B不是支付了100台电脑的款项,而是支付了195台(或者是199台)的款项,是否也构成对要约的实质性更改呢?在对要约的实质性更改方面,《合同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主要参考的是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第十九条[11]。相比之下,《合同法》再定义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方面比《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更严谨全面。把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变更都纳入“实质性变更”范畴中来,这样规定在使合同法更适于裁判适用的同时,也无形中使第三十一条处于形同虚设的地步!而1994年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作为国际司法协会为国际商事合同编纂的一般规则,其无论是在适用范围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大大优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但是它却没有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做出相应的定义,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涉及到的是合同的核心内容,它确实有必要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进行罗列或描述的同时,也不能被这种简单的罗列或描述粗暴的限制其中。合同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因其不同的合同标的和交易操作而各具特色。也就是说,不同的合同也许其“实质”也会不同,有的合同的“实质”并不限于合同法第三十条罗列的各项;而有的合同的“实质”却只是合同法第三十一条罗列的部分内容。举个极端的例子: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曾把其名作《笑傲江湖》的电视改编权以象征性的一块钱卖给中央电视台。这种做法也许是受到英美法系对价理论的影响,但是中国乃礼仪之邦,如果中央电视台对于金先生的要约中的“价款”一项给与修改,要求无偿赠与,是否就应认为中央电视台是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呢?笔者认为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因为在本合同中,价款已经不是合同的“核心”内容了。言归正传,案例中的B如果只支付195台电脑的价款的话,笔者也认为不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12]。只是由于B只支付100台的价款,与200台悬殊实在台大,故认为其是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
(四)A之支取存款的行为如何定性?——承诺还是处分自己财产?
B既然实质性的修改了要约,其“承诺”行为就不是承诺而是所谓的反要约了。这种情况下,A如果无任何表示的话,合同仍然没有成立,A和B仍然没有进入合同的殿堂中。但关键是A又私自支取了B的存款,如上所述,A构成给付的不当得利,应当返还。B如果向A请求返还不当得利,无论是情理和法理方面都是可以的,因为如果该合同没有成立,那么A就是无法律上原因而受益,应当返还不当得利;即使合同成立,B也可以解除合同请求返还财产甚至要求赔偿损失。但是如果B只是请求履行交付100台电脑的义务可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呢?这其实就是本案合同到底成立与否的问题,通观全案,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了A的取款行为是否构成对合同的影响上了。依照一般理论,金钱作为特殊的动产,谁占有谁就所有,B既然通过银行把500000元存入A的账户,A即取得金钱的所有权,A对于自己银行帐户中的款项当然可以任意支取,只是对B负有返还500000元的债权而已(B已经丧失对该笔款项的物权,而是转化成了对A的500000元债权或者说返还请求权),所以A的支取行为只是一种自然行为而已(不生法律效果的事实行为),A不仅内心没有对B反要约予以承诺的意思,也没有表面上看起来是承诺的行为,即 A是一种不作为,一般学说认为,不作为除非在有相应的交易习惯或者先前约定的情况下是不能认作承诺的,所以对本案合同的成立问题不生影响,这种说法至少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是,法学也不只是依靠逻辑搭建起来的空洞之物,真正赋予它力量的乃是那永远萦绕于人们心中的对正义公平的追求[13]。此案中A的行为能否认为是一种承诺呢?笔者认为是可能的。合同的成立需要当事人的合意,但是这种合意并不是简单的当事人内心意思的合致,而是通过一定媒介所表现出来的合致,正是如此,关于意思表示的解释才不能单纯的依据当事人的内心意思,而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意思。A将收到B的存款之后,在没有私自支取该笔款项之前,当然不能判定A就有承诺的意思(也必能判定没有承诺的意思),但是此时现实中的一般观念是A不能享有所有权,而是应当把钱退还给对方,A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把钱取出自用。当然,如果仅仅因此就认定为承诺的话难免有些牵强。但我们必须要站在总揽全局的角度来思考本案,本案中A首先发出要约,要求B把价款存入其帐户,B存入100台价款之后A即取出自用,虽然B只是支付100台电脑价款,但由于该批电脑是可分之物,数量在交易条件中所占分量相对的不大,所以,从这个案件的发展过程来看,认定A的行为是承诺并不过分。再者,法律乃是衡平之器,本案B支付价款之后,完全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很可能“物财两空”,如果法律仍然站在A的立场上来解决该案的话,也很难给人一种衡平之感。
所以,如果依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处理本案,应当认为A虽然不能撤消其要约,但B构成对要约的实质性修改,合同不成立,B只能向A请求不当得利;但是,本人认为合同法的规定过于僵化,应该根据习惯和相关的法理来消除法条规定的武断之感,B虽是实质性修改,构成对A的反要约,A的支取行为却构成承诺,合同成立,标的为100台联想电脑,价值500000元人民币。B可以请求A实际履行合同,也可以请求赔偿损失。当然,本文的目的不是在阐发个人的偏激言论,而是借此案例来反思我国合同法从西方借鉴过来的种种理论,也许会受到各种批评,但是作为学习法律的学生,有点反思和解构的勇气还是应当的!更何况法律的最终价值在于还社会以正义,而不是囿于逻辑或先前的立法例。
7. IT是什么意思
IT指信息技术。全称为Internet Technology。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信息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7)法律咨询英文扩展阅读:
2019年9月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迈向中高端。首先,支持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其次,加快发展5G和物联网相关产业,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关键基础软件、工业设计软件和平台软件开发应用,提高软件工程质量和网络信息安全水平。
第三,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规范对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的管理,改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信息技术
中国证券报——工信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迈向中高端 支持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