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营商环境法律服务自查报告
㈠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决定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坚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增强法规规章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切实解决审批流程长、办事效率低等营商环境“痛点”“堵点”,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二、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建立健全保障营商环境的法规规章体系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规则相衔接、又符合我省实际的立法,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保障落实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优先安排涉及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法规规章,抓紧制定或者修改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社会信用条例、标准化条例、版权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等。贯彻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授权及我省立法权限,开展有针对性立法,支持深圳、珠海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支持广州开展先行先试立法。加快推进我省与港澳营商规则相衔接。及时总结、复制推广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
增强法规规章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对企业办理商事登记、行政许可、项目报建、税费缴纳、员工招收等事项,明确行政机关办理的权力责任与法定时限,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提高法规规章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加强法规规章出台前后的联动协调,制定实施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规规章,要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并结合实际设置合理缓冲期,为企业执行有关规定预留一定的准备时间。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扩大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完善审查标准和操作程序。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抓紧开展营商领域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工作,对妨碍公平竞争、束缚企业发展、违反内外资一致原则的,及时修改或废止。依法支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试点工作,及时调整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三、依法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务服务效能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打造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围绕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依法推进强市放权,赋予各地更多自主权。贯彻实施政府投资条例,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依法实行高标准的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政策举措与规则机制,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企业注册、变更、注销登记更加便利化,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实现“照后减证”,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依法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推动降低涉企收费。推进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幅精简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下放审批权限,合并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优化监管方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建立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区域评估、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制度,实现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四统一”。
推动构建公平统一、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市场监管制度,形成多元共治的市场监管新格局,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广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监管,依法采取守信便利通行、失信约束限制措施。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发展规划、项目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及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强化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应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加强协同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综合执法、联合执法、规范执法等制度。坚持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性审慎监管,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推进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公众、媒体协同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合规经营、诚信经营。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反映企业意见、帮助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支持政府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推进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和服务标准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高行政效率和协同办公水平。支持拓展粤省事移动政务平台服务范围,推进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确需到现场办理的要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支持政府整合行政审批职能,制定企业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明确企业办事的依据、条件、程序和办结时限,细化裁量标准。建立完善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预防和惩戒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受理有关投诉、举报,主动回复处理结果。拓展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提高各类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交易的透明度、公平性。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提升中介服务质量水平,推进全省统一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按期完成行业协会商会和行政机构脱钩的相关工作。
㈡ 2021年营商环境的建议和看法对于营商环境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自觉把上级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系列方针政
摘要 你好,非常开心为你提供这样的咨询。
㈢ 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定 证明事项应当有什么依据
近日,两则利好消息振奋人心。 一则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3日对外发布,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另一则是,世界银行24日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排名今年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制度建设与世界排名相呼应,彰显了中国营商环境的扎实进步,也展现了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法治化——从实践经验到顶层设计
新华社通稿指出,《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重点针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
专家指出,在中国,国务院条例是位阶仅次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对国务院部门和地方具有强制约束力。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其中的举措须在各地执行。以往经常在地方出现的一些怪象,如“选择性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将变成违规行为。
本次《条例》对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和调整实施,制定法规政策听取市场主体意见,为市场主体设置政策适应调整期,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作了规定。比如:
第三十九条指出: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相关管理事项已作出规定,但未采取行政许可管理方式的,地方不得就该事项设定行政许可。对相关管理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可以依法就该事项设定行政许可。
第四十条指出: 国家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制度,适时调整行政许可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国家大力精简已有行政许可。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不得继续实施或者变相实施,不得转由行业协会商会或者其他组织实施。
第四十四条指出: 证明事项应当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依据。设定证明事项,应当坚持确有必要、从严控制的原则。对通过法定证照、法定文书、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内部核查和部门间核查、网络核验、合同凭证等能够办理,能够被其他材料涵盖或者替代,以及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不得设定证明事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布证明事项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清单之外,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不得索要证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证明的互认共享,避免重复索要证明。
㈣ 如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应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兼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一、是纵向加强顶层设计。在外商投资法、行政许可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和民法典等全局性法律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领域的痛点和堵点,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废立工作。
二、是横向增强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及时调整和清理阻碍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问题,对立法项目按照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逐步构建起不同法律法规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三、是提升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有关企业的实际情况,统筹把握出台时机,加强对政策的解读。在立法过程中应重视来自基层的现实需求和意见,以市场需求和公众满意度为导向,增强法律法规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兼顾立法目标与综合效益,注重与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的衔接。
四、是营商环境相关法治手段保障改革应先行先试。在鼓励各地改革创新的同时,各级政府及时制定和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全国人大通过授权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等形式为改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㈤ 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司法保障与司法保护相结合。招商引资需要“五湖四海请进来”,来者为客,迎客当需“扫院净屋”。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往往是地区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和依法保护“契约精神”更能让投资者放心、安心。
二、开门纳谏与出门建议相结合。要把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家在内等各方面的经营者请进来,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对涉诉信访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访诉求,须由一把手亲自接待,梳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
三、加强审管联动,进一步塑造营商服务新形象。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完成与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的对接,全面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加强窗口从业人员作风整顿,加大纪检、宣传、督查等部门与营商环境主管部门联动力度。
出台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办事指南,推动各级审批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标准公布、受理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示”,着力营造“清、亲、诺”营商服务良好环境。
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打造营商服务新格局。加快政务服务体系改革,以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为目标,建立“不打烊”智能服务体系,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尽量让企业群众少跑腿、不跑腿。深化“一窗”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企业开办银行网点代办等创新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群众制度性办事成本。
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组织开展涉企收费自查自纠,要求全面落实及时清理规范制度、及时报告公布制度,严格执行涉企保证金台账定期报送制度、投诉举报及时受理制度。
强化政策解读,梳理涉企政策核心条款和落地流程图,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会同相关单位开展金融服务、税费减免、就业创业等涉企政策宣讲,不断扩大政策知晓率。
㈥ 整治影响执法司法突出方面的问题
整治影响执法司法方面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1、服务承诺落实不到位,窗口形象和服务意识差;
2、敷衍塞责、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对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不力,损害企业合法权益;
4、涉企案件执法司法行为不规范、质效不高,对执法司法问题监督不到位;
5、个别政法干警违纪违法等问题影响了执法司法质效,影响了公平正义,影响了政法机关的公信力,损害了营商环境。
开展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是全市政法机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策部署,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明显,法治化营商环境也不断优化,执法司法质效不断提升,但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和问题,执法司法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七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八十九条 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㈦ 3.您对律师参与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企业法治体检常态化法律服务有哪些意见或
司法部组织律师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倡导每名律师每年参与不少于50个小时的公益法律服务或者至少办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将公益法律服务情况纳入执业律师年度考核等。
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宣讲、风险分析、合规管理、纠纷解决等形式多样的免费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