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法律援助论文案例分析

法律援助论文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9-12 19:36:17

① 求论述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述评与展望日期:2009-03-02 00:25:22 点击:0 好评:0 摘 要: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回社会的一种法律保答障制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以《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正式确立。...www.wsdxs.cn/html/sifa/list_82_101.html

② 求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缺憾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性诉讼权利存在缺陷

1.被害人自诉权的行使受到严格限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赋予了被害人提起自诉的权利。但要求被害人必须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而我国法律将犯罪的侦查权明确赋予给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被害人作为普通公民,尤其是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处于弱势状态下,其对犯罪证据的搜集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公诉转自诉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而公诉机关不再承担任何诉讼义务,被害人即便有律师的帮助,往往也很难在诉讼中享有如同国家公诉机关一样的诉讼能力。

2.刑事被害人缺乏独立的上诉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这样一个看似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规定,却在实质上剥夺了被害人的上诉权。刑事诉讼法一百八十二条赋予被害人的仅仅是抗诉请求权,它并不是必然导致第二审程序的启动,跟被告人的上诉权相比,是颇为不公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害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被害人缺乏必要的刑事诉讼参与权。被害人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人,刑事诉讼的结果与其有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了附带民事诉讼外,被害人一般不出庭,即被害人不能直接参与审判活动的权利。在审理过程中,只有被告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进行答辩的权利,最后陈述的权利等,被害人的相应权利无疑是被剥夺了。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济程序存在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项制度的建立,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但由于我国这项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程序不尽完善,使得其在被害人保护中的作用被削弱。

1.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将精神损失排除在外。传统刑事司法理念认为,行使国家公权利惩治犯罪,对其定罪科刑就是对被害人最大的精神抚慰和精神赔偿。然而“精神”虽然是指人的某种意识活动,但“精神损失”无疑是与“损害赔偿”联系在一起的。而赔偿的范围必定要用财产才能衡量。我国《民法通则》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排除精神损害赔偿,这样一个具有民事诉讼性质的程序法却排斥民事实体法的规定,这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极易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在刑事案件中,除了单纯的侵财类案件外,针对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名誉尊严的刑事犯罪,除了会造成被害人经济上的损失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其精神上的损害。从当今世界立法和司法实践趋势来看,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是明确把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让罪犯承担精神损失,才能体现对被害人正当权益的认可和充分保护,才能体现让侵权者承担全部责任的公平精神。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完全依附于刑事诉讼而存在的,在程序上缺乏民诉的完整性,容易造成“重刑轻民”。在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片面强调刑事优先,不能完整地体现民事诉讼特有的财产保全、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辩论原则等程序规定,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事诉讼。以证明标准而言,我国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部分的证明标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果单纯采用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会造成法官在处理刑事审判部分的证明标准出现逻辑混乱。司法实践中一般采用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来衡量民事请求是否成立。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远远高于民事诉讼,会造成被害人的某些民事请求因证据不能达到真实、客观要求,不被法院支持,这样认为的提高附带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对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缺乏国家补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往往有名无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让被害人能够得到经济赔偿,但拿到一纸判决的被害人却常常无法及时从被告人那里得到实际的赔偿。鉴于刑事被告人的特殊性,其常常是缺乏赔偿能力的,甚至很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长期不能被抓获,面对这种情况,被害人只能面对漫长地等待和苦苦的寻求。国家补偿制度是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有利补充。当刑事被害人不能及时取得罪犯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实质性的赔偿时,可以通过国家补偿制度解决一时困难,维持自身生活。而正是缺失这一制度的有利支撑,被害人民事权力实际上处于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三)刑事被害人的保障性诉讼权利存在缺陷

1.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缺失。法律援助是针对一些经济困难或者存在特殊情况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者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已经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却被严重忽视,几乎成为空白。

2.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了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这位被害人作为当事人有效的参与诉讼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有利于被害人完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这一被害人代理制度在立法上的规定却过于简单,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例如《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二十五条对律师阅卷权设置了范围的限制,对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责任的规定不尽明确,这些都制约了被害人代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3.刑事被害人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理应对整个案件的处理进程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其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却对被害人知情权没有明确规定,加之传统司法理念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存在偏失,导致被害人常常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案件进程,直到法院开庭审理前都没有明确规定要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害人。在判决的执行环节,法律也没有赋予被害人了解、参与执行的权利,这就可能会损害到被害人寻求赔偿,追回损失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之构想

(一)转变司法理念,提高保护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意识。被害人作为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之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应当与被告人处在同样平等的地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不能就忽视被害人的人权。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要克服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强化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司法理念,不能片面追求办案效率而无视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和正当要求,充分发挥被害人在追诉犯罪当中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对被害人诉权的规定。真正赋予被害人补充起诉的权利,加强对司法机关不立案、不起诉权利的制约,排除被害人直接起诉权的障碍。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使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增强其对法律的信任感,同时也加强了对公、检、法机关的法律监督。赋予被害人最后陈述权,使被害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平息被害人对判决结果的对立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针对犯罪嫌疑人长期不能到案的情况,如果被害人具备了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应当允许其先于刑事诉讼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作缺席判决,使被害人损失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赋予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对由于被告人实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造成被害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有权要求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在刑事被害人无法获得经济赔偿的情况下,由政府给与适当的补偿和援助,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以国家公权利的追诉代替被害人私权利的追诉,由国家通过实施代为求偿权追究被告人的赔偿责任,减轻被害人寻求经济赔偿的压力,避免造成被害人的二次伤害。

(四)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刑事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经济上形成巨大困难时,虽然可以通过诉讼获得赔偿或补偿,但数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就可以通过保险赔偿、社会救助等途径给与适当援助。同时,还可以从社会公益服务、新闻舆论等各个方面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招募志愿者建立社会服务机构,向被害人提供急需的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给被害人的以多方面的帮助,切实保障其合法权利。

③ 法律援助论文提纲

建议你去复法律援助中心制那点介绍资料回来做参考,那些资料每个援助所应该都是有的而且是免费的,上面有详细的援助流程和操作规则以及简介,很有用的。另外再可以在各大论文网站搜索一下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就是去图书馆的信息库查查资料。

④ 有什么好的法律网站 最好有案例分析的

http://www.jstvu.e.cn/shu/falv.htm

中法网 核心产品—配套工具—专业频道—免费入会—私人顾问—谈法论道—会员服务
法老门 法律论文—法律常识—法律法规—律考资料—经典判例—合同范本—法律文书—法律论坛—法律笑话
自由法网 法律查询—法律论文—律考之友—电脑网络
司法在线 法律图书馆—律师之家—法律书店—律师说法—普法之窗—法律论坛—在线委托—律考天地—模拟法庭
东方法眼 法眼观察—消费维权—拍案惊奇—走进法庭—法院改革—法学阶梯—法规下载—生活浪花
法律在线 新闻区—学术区—咨询区—商业区—娱乐区—联盟区—注册区
法律2000 法制新闻—法制动态—案件聚焦—普法园地—社会思考—理论文摘—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资料库
大众法网 网民学法—法律论坛—法律茶座—法律检索—律考之友—求助解答
法制日报 今日聚焦—新闻快讯—法之光论坛—法律三通—案件直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法律聚焦 立法动态—法律查询—判例说法—在线援助—论文选登—本站论坛—站长手记
网上律师 法规咨询—法规下载—案例下载—律考专栏—法律文书—法律论文—法律书籍
法律论文 法律论文
阿发在线 珞珈岁月—知名人士—海外见闻—妙文共享—即时新闻
青衿鹿鸣 法律论文—经典判例—考试中心—法律援助
专家论案 论文栏—案例栏—判决栏—法律咨询—网上法庭—法制时空—司法动态—法律查询
中国法治网 法治新闻—专题报道—政法高层—案例一览—法律服务—法治文学—学人社区—论坛精粹
中华论文网 论文专区—论文指导—出售排行—友情链接
中国法官之窗 网友BBS论坛—风雨纵横—理论探讨—法律法规—快捷服务—求助专栏
西湖法律书店 法律图书馆—法律图书—新法规速递—论文搜索引擎—网络搜索引擎—网上阅读—电子杂志—网上书店
爱祖国爱法律 作品目录—法学站点—法学名著—司法文书—案例选编—佳作欣赏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规中心—天问咨询—法律网校—法学研究—法学书刊—法律动态—信息广角

⑤ 急求法律援助论文~~~

住宅小区停车位(库)所有权归属分析
住宅小区的停车位问题,是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车位之争”在房地产开发商、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愈演愈烈,由于现行法律规范的缺失和不甚明确,导致了各地法院的判决也是五花八门。随着住房商品化的进一步深入和有车一族的不断涌现,“车位之争”,必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矛盾对立, 住宅小区停车位的所有权归属是各种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住宅小区停车位所有权归属不明,将令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的合法利益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严重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地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的难题。所以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此问题加以明确规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要的。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目前的学说和借鉴国外一些理论和实践,根据小区停车位的不同形式,对其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小区停车位的所有权,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所有权为停车位的初始所有权,这类所有权为开发商所有;第二类为后继所有权,指在开发商将全部房屋出售给业主后,停车位的所有权问题。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所有权,不能相互混淆。在现实生活中,就第一类所有权并无争议,有争议的为第二类所有权的归属,所以后者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在分析小区停车位(库)归属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引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根据使用功能,将一栋建筑物在结构上区分为由各个所有人独自使用的专有部分和由多个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共有部分时,每一所有人所享有的对其专有部分的专有权与对其共有部分的共有权的结合。”(参见王利明著《论物权法中的车库的归属及相关法律问题》)建筑物所有权是由专有权和共有权两方面构成的,其权利的客体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王译鉴著:《民法物一权》(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专有部分主要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而分割出来的具有独立建筑构造和独立使用功能的部分。共有部分则指建筑物的共用部分和附属设施等不具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部分。《物权法》第76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道路以及物业管理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市政建设的除外。会所车库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除建设单位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外,属于业主共有。”其中虽然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其中关于物业管理用房、会所、车库、绿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规定“有约定的依照约定,没有约定的,除了开发商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的以外,属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共有”。特别是目前争议较多的小区车位车库所有权归属问题,《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域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租,出售或者附赠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则归业主共有”。 《物权法》虽以做出相关规定,但是此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复杂,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归属规则在实务适用中的难点。
从我国目前的现有小区情况大体来看,其停车位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形式:在小区内建造的专门的停车设施,其相互间由墙壁隔开,四周范围明确,具有独立的入口,己成为与住房相区别的、独立的特定物。其权属可以登记,业主只有购买或者承租该停车位后,方可拥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如果没有特别约定,其所有权归修建停车设施的开发商所有。对这类停车位,我们称其为库,开发商对这类停车位的销售,通常采用捆绑式销售或者分别销售的方式进行,即将特定车位与特定住宅单元相联系,一体出售给业主或者开发商将住宅单元和地下车位作为各自独立的买卖标的物分别销售。两种销售方式的不同在于:捆绑销售中将停车位作为特定单元的附属物进行销售,而在分别销售中则车位作为独立的标的物来出售。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这种类型的停车位,是由支付了相应对价的小区的业主所有。
第二种形式:是在小区的空地上由小区的物业公司划出专门的停车位。这类停车位开发商并不进行专门的销售,多采取分摊销售的办法。因开发商对其投入极其有限,且已将其计入公摊面积进行销售,故在开发商将房屋售出后,因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已归全体业主所有,故其土地使用权上的停车位归全体业主享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由停车者向物业公司交纳使用费,而物业公司将该使用费作为物业管理费的一部分,为全体业主的利益而使用。
第三种形式:在小区的每幢楼房下的第一层或地下一层修建的停车位。对于这种情形,开发商采取的销售方式有三种情形:分摊销售、捆绑销售或者分别销售方式。分摊销售是指开发商在不能对每一单元提供一个位的情况下,将车位销售给全体业主,每一业主按其住宅专有部分的建筑面积分摊车位的购买费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判断分摊的方法:一种是合同注明方法,即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注明小区车库属于公摊范围为分摊销售,否则为分别销售;另一种是成本计算方法,即小区车库成本计算到房屋价格中为分摊销售,只有明确表明房屋价格中不包括小区车库成本作为分别销售。在分摊销售的方式中,多以业主是否分摊了建筑的成本进行判断,如果由全体业主分摊了此项费用,则停车位归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否则归开发商所有。 相对而言,捆绑销售或者分别销售方式,其所有权的归属比较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我们很难查明开发商是否将建筑成本分摊销售,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小区的停车位不能满足小区所有业主需求的情况下,有些开发商将这种类型的停车位销售给业主以外的人,从而引发纠纷。现行的《北京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和《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中对此问题有相应条款说明。文件规定双方对停车费用要事先进行约定,购房人在签订购房合同时便具有了决定是否购买或租用车位,并就停车位的价格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在合同中约定。
车库、车位利益的纠纷关键是明晰车位、车库所有权问题。所有权确定了,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都随之解决。由于建国后我国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的“伪法统”,一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六法全书”和“民法典”,我国至今又还未颁布自己的民法典,加之中国传统社会忽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确定和权利边界经常处于不确定状态,不利于对财产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对于住宅小区停车位(库)的所有权归属认识有几种通说:
(一)合同约定说
此种观点认为,对车库的归属应当通过约定来确定。这种观点的本质意义是合同双方当事人是以平等的身份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自行协商车库的归属。《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域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出租或者附赠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归全体业主共有”。从物权法的规定上来看,现在我们国家对于车位车库所有权的归属也是遵从于此通说来认定的。但是在当前卖方市场条件下,房地产商极有可能仗着自己的强势地位制定霸王条款,并且他们在合同中主动要求同业主进行协商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这样将对广大业主极为不利且这也不符合本观点的本意。只有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发展逐渐变为买方市场的时候,此种观点才有可能实现。
(二)成本分摊说
此种观点认为,当房地产开发商将车库的建造成本分摊到业主购房款中,车库所有权即为业主共有,否则归开发商所有。目前房地产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决定的,开发商是否将车库的建造成本分摊到住宅销售价格中去,也只有开发商清楚,业主几乎不可能去核定开发商的开发成本,也没有权力去核清开发商成本。因为成本是属于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因此据此来确定车库的所有权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国家所有说
此种观点认为,地下车库属于地下人防工程,根据《人民防空法》的有关规定应当推定为国家所有(参见 王利明著《论物权法中车库的归属及相关法律问题》)。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居住小区内人防工程使用管理的补充通知》第2条指出:“人防国有资产是国防资产的组成部分,未开发使用的不交纳物业管理费。开发使用的人防工程,由使用人交纳物业管理费。使用人须承担产权人应交的物业管理费,并在人防工程使用协议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注明。”随着城市商品房的发展,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人防工程投资建设主体已由国家作为单一投资建设主体发展成为多元的投资建设主体。这种情况下,仍然认为地下人防工事归属于国家所有显然是不妥当的,理由有三。第一,《人民防空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有的地下人防工事都属于国家所有。《人民防空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此处只是规定了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并没有界定人防工事的所有权归属问题。相反,在没有界定所有权归属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投资者就是所有者,而不能反过来认为在没有明确规定归属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属于国家所有。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所有权最基本的原则仍然是投资者享有所有权。对于商品房小区的地下人防工事,国家并没有作出任何投资,因此就不存在在法律上主张所有权的基础。第三,如果地下人防工事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应当承担管理和维护的义务。但是事实上,对小区地下人防工事的管理费用并非由国家承担,大量的是由开发商或者业主承担。而由开发商或者业主承担管理费用而不享有所有权,这也是说不通的。
(四)登记说
此种观点认为:车位(库)房的所有权证登记是谁,即归谁所有。依据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理对于已登记的车位(库)肯定归登记产权人所有。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没有进行房地所有权属登记或者压根就不能进行登记的车库在我国的住宅小区里比比皆是,显然以此来确定车(位)库的所有权归属也是很难办到和不现实的。
对于公共小区来说,停车位的所有权归属直接关系到业主和全体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中,对此问题均有所规定,我国物权法的立法应当进行吸收和借鉴。
(一)日本
在日本,区分所有建筑物附设之停车场被分成两类:一为屋外停车场,通常是在建筑物基地划出明显的界线而形成;另一为屋内停车场,指在区分所有建筑物内设置的停车场,一般设在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地下或一二层,但也有设在屋顶平台上的。对屋外停车场日本的司法实践及立法均将其视为共用部分,并可得为特定区分所有权人或区分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人设定利用权,且该专用权应予以公示。但是,对屋内停车场的产权归属问题并没有作十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地方法院与最高法院特别是在对地下停车位到底是属于法定共用部分还是专有部分分歧严重。日本学界存有争议,法院判例也不大相同。日本最高法院于昭和56 年6 月18日的判决中表明支持专有部分见解的立场,从而使其在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而日本学界认为,由于建筑物一层或地下部分之容积率是不记入建筑物总面积的,最高法院将地下停车位认定为专有部分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故建议应当通过共用部分的专有使用权来进行处理。
(二)德国
德国1973 年7 月30 日修正的《住宅所有权法》第3 条第2 项规定,“以持久性界标标明范围之停车场,视为有独立性之房间。”亦即地上、地下之停车场皆可设“专有所有权”,并能够独自让与、设定负担。(参见陈华彬著:《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容》,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因此在德国车库作为一种独立的物,其所有权可由开发商自由出售给小区内的业主,而不是作为从物,直接归全体业主所有。其优点在于保护了开发商和小区居民中不需要车库的业主的利益,其可以不用支付该车库的分摊费用。应明确的是,即使小区内的停车位属于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对停车位享有专用使用权的业主也可以在小区内的业主之间自由转让其使用权。
(三)法国
在法国,新公寓的建造者负有一项法定的义务:在建筑物基地内,按一户一空间的标准为住户设计停车场。学界及司法实践认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居住区域与停车区域为分别的不动产,即停车位必须另行购买;并且该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居住者以外的人,亦可购买基地内之停车位。
(四)美国
美国法律对小区内车库的制度设计,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不允许小区业主以外的任何人拥有小区内车库的所有权,二是不允许小区内的车库做为独立的专有专有部分进行单独买卖。
可以看出,美国法律的规则设计与德国法、法国法不同。第一,美国法明确不允许小区业主以外的人拥有小区内车库的所有权,避免了小区业主以外的其他人垄断小区内车库的所有权向业主收取高额垄断资金。第二,不允许小区内车库单独买卖,有效的避免了车库所有权转让到业主以外的他人手里。当然美国也有作为独立专有部分可以单独买卖或者出租、抵押的车库,但那是指在住宅小区的范围以外另外建造、开发并经营,本身就具有区分所有性质的专门车库。
(一)住宅小区地面停车位
地面停车位是指经政府发出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同意, 在住宅小区地面上直接设置的停车设施, 一般以划线分割方式标明。(陈华彬著:《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房地产开发商预售或现售商品房住宅小区建筑房屋单元后, 房屋单元办理初始登记及转移登记, 房屋单元所有人按份共同拥有该小区宗地号的全部土地使用权。由于地面停车位所在的地面面积包含在小区总土地使用面积之内, 因此, 该种停车位的使用权显然属于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人, 即业主。在这里全体业主拥有停车位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基于以下考虑: 所有权的客体必须符合构造上和使用上的独立性标准, 而地面停车位只是通过划线分割而成, 不具备建筑物所要求的遮蔽性, 所以只能被视为土地使用权的客体。对停车位的使用性质我们可以认定为对共用部分的专有使用, 它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和区分所有人之间的共同约定, 由某一个或数个区分所有人对某些共用部分享有排他的、独占性使用权。(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该种使用权所产生的收益必须归全体区分所有人享有。根据我国的实际, 我们认为, 应当由地面停车位的使用人向业主委员会交纳使用费或租金, 同时向提供看管服务的物业公司交纳看管费用。因此, 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物业公司都无权擅自在小区的地面设立停车位, 而必须在得到业主大会的许可并与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 对有关收益分配作出具体约定( 比如可约定租金所得用于弥补小区内的物业管理费用开支) 后, 才能设立和运营这种地面停车位。否则, 将构成无权处分的侵权行为。
(二)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
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是指开发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停车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土地需求的日益膨胀, 现代建筑物不得不更多地向空间发展, 包括地表上空和地下空间。正是对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才导致了地下停车位的出现。而我国对于地下停车位的法律规定仍是空白, 要确认地下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首先要对地下停车位的权利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传统物权理论认为只要具备构造上和使用上的独立性, 即可以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地下停车场四至明确, 与其上的房间有墙壁相隔, 已成为与住房相区别的、独立的特定物, 可以成为单独所有权的客体。然而, 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践来看, 如果一概地赋予地下停车位以单独所有权( 即相当于专有部分的所有权) , 亦即赋予房地产开发商对地下停车位享有完全的所有权的话, 会导致显失公平的结果出现。其原因便在于地下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一般情况下是不计算建筑容积率的,即该停车位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面积份额。根据我国“房地不分离”的原则, 没有地的存在, 怎么可能有房的存在呢?在转移登记时, 其不能取得房地产权证, 其法律权利依附于计算容积率的房屋建筑物(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另外, 由于该种停车位建立在全体业主所共同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上, 不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开发商是无法对其取得产权的。也因此, 实践当中, 开发商在售房合同中约定的“停车位的产权属于卖方”的条款应当属于无效条款。该种地下停车位的权益应由小区的业主共同享有, 开发商或物业公司是无权擅自处分的。当然在征得业主大会同意后, 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可以根据业主大会的授权委托, 将停车位予以出租, 所得租金收入归全体业主所有, 用于弥补物业管理费用开支。同时, 停车位使用人必须向提供看管服务的物业公司交纳看管费用。当然, 对于将地下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也计算建筑容积率的特殊情况, 我们应区别对待。这些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载明的规划用途建造的地下停车位, 和地上建筑物一样要计入整个的建筑面积。因此, 该种停车位可拥有独立的所有权。此种地下停车位开发商有权予以出售、出租。通过买卖而拥有产权的业主虽然无须缴纳车位使用费, 但仍应按期缴纳物业管理费或车辆看管费。
(三)楼房首层架空停车位
楼房首层架空停车位, 是指将建筑物地面上的第一层架空而形成的停车位。在现行的房地产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下, 首层楼房架空层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也是不计算建筑容积率的, 不能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面积份额, 其法律权利依附于计算建筑容积率的房屋建筑物( 面积) , 也是住宅房屋单元的从物。所以关于楼房首层架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与地下停车位的情形是一样的, 此处不再赘述。
(四)楼房屋顶平台停车位
楼房屋顶平台停车位, 是指在小区商品房楼顶平台上设置的停车位。虽然楼房屋顶平台停车位在我国目前还未普及, 但随着停车位的日益紧张, 有关这种停车位的纠纷也会日益增多。对于屋顶平台的归属问题, 也是颇有争议。有人认为, 屋顶平台应当归建筑物的全体区分所有人共有; 也有人认为, 其应属于顶楼住房所有权的范围, 因为顶楼部分的附属物由最高一层的区分所有人所有。我们知道, 对屋顶平台的利用更多的是用它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显然不仅仅属于顶层的区分所有人, 而应当归该建筑物的全体区分所有人所有。所以, 在该空间上设置停车位的权利也应当属于建筑物的全体区分所有人, 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都无权擅自在屋顶平台设置停车位, 而应与该楼的业主进行协商并征得同意之后才可以。
对于本次物权法立法内涵的分析及一些个人建议:
我们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民事法律规范的核心任务为协调利益关系,立法者总是根据利益关系的不同类型,设置相应的法律规范。民法所协调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民事主体与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事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民事主体在本文中仅代表单个人或单个组织,并不代表国家),民事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王轶著 对中国民法学学术路向的初步思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的缺陷及其克服[J ] .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 。对于民事主体和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会采用任意性规范、倡导性规范或混合性规范进行调整;对于民事主体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则通过强行性规范去调整。
首先应明确停车位权属之争所属利益的性质,即其调整的利益为民事主体与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还是民事主体与国家、社会公共的利益。如果其为民事主体之间利益的争议,则应该运用任意性、倡导性或混合性的规范去调整;如果其为民事主体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则应该运用强制性规范进行调整。不能笼统地把停车位权属之争称为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或者称其为民事主体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停车位的情形相当复杂,如果停车位可以进行登记,则登记后的业主利益和开发商的利益都仅代表他们个人或组织,所以开发商与已购买该停车位的业主之间为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采取协商的形式解决利益冲突,即法律不采取强行法规范二者之间的关系。
但就目前我国住宅小区绝大多数情况是整个社区的业主的利益与开发商的利益而言,其是否应该属于民事主体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呢?小区所有业主的利益到底是否属于公共利益呢?什么是公共利益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在某一事项所涉及的众人中,是不是有多数人对该事项表示认可。如果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该事项属于“公共利益”无疑!反之,如果在某一事项所涉及的众人中,有多数人对该事项不认可,则该事项必不属于“公共利益”。说到这里,公共利益的内涵已经很清楚了。所谓“公共利益”,必须要与公共决策结合起来,大多数人认可之事就是公共利益,大多数人不认可之事就不是公共利益(参见 王昌英著 何为社会公共利益[J] 北京大学学报 2001 04)。
所以说什么是公共利益问题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必须结合具体的事项,由该事项所涉及的公众来决定,在立法时对哪些事项属于公共利益进行事先列举是不可能也是不实际的。由此可以得出全体小区业主的利益是经过大多数人民认可的利益(相比于单一开发商来讲)所以应该属于社会公共利益范畴,所以应由强行法进行规范。而物权法第76 条第2 款赋予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任意性规范,因此背离了规范的性质,所以我认为是错误的。并且长期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的崔建远教授也认为:《物权法》不宜规定‘约定优先’,而应另辟蹊径。”(王谨著 公共物业所有权归属的《物权法》分析)并且从国外的制度上看没有一个国家对于车库的权属纯粹以约定的方式处理,而多数是以“法定”加“约定”的方式来解决,且法定优先,约定作为补充。所以,本人认为,如果法律强制规定停车位属于业主的共同所有可能更有利于保护业主的利益,更加合理的解释了停车位与建筑物的归属的关系。既应用强行法进行明确规定:停车位的所有权归全体业主共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开发商利用自己占着卖方市场而钻法律漏洞损害广大业主的利益。只有真正的使约定变为法定,才能维护最根本的我国广大业主的利益。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领域中,停车位(库)的权属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涉及到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的利益。只有规定清晰、明确的集体规则,确定停车位(库)所有权的归属,在现实中才能够保护区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社会。

⑥ 求对一部电影中人物事件的法律分析论文

《费城故事》

虽然这部电影就是法律题材的,不过这个案件也很值得讨论,而且是汤姆汉克斯和丹泽尔华盛顿两大影帝同台竞技。至于故事,就是讲述的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同性恋者,感染了爱滋病,而被公司老板解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请来同样是律师的丹泽尔华盛顿帮自己打官司。

⑦ 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 毕业论文

提高法律延助,服务,水平的我知道

⑧ 跪求:律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任选,如下)需要两篇,各给100分

1.论法治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2.论我国宪法监督机制的完善
3.论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4.关于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
5.论法与正义
6.论法律移植
7.论法的功能
8.论法律信仰
9.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10.论隐私及其立法保护
11.论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2.完善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13.论国家司法豁免权
14.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
15.论中国的领海制度
16.论契约自由原则
17.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18.论无权代理
19.论知识产权法律特征
20。关于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讨论
21.论无效合同的确认和处理
22.论合同的违约责任
23.论罪刑法定原则
24.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
25.诉讼成本论
26.计算机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27.论虚假广告罪的构成
28.论非法传销与刑事犯罪
29.论我国毒品犯罪的立法完善
30.论我国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
31.论权利质押
32.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运用
33.论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34.论民法的基本原则
35.关于完善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思考
36.论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
37.加入WTO对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影响
38.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9.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
40.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41.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42.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43.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44.网络立法研究
45.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46.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47.论刑法中的单位犯罪及其处罚
48.论正当防卫
49.试论侵权著作权的犯罪
50.论刑法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时的关系
51.论刑法的效力
52.论数罪并罚
53.论刑诉法“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
54.论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诉讼权利的保障
55.论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56。论诉讼代理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
57.论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58。论公司的法律人格
59.论律师的诉讼地位
60.反垄断立法的几个问题
61.论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职责
62.论我国的物权体系
63.制定民法典若干问题浅论
64.我国反倾销制度评析
65.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66.执行难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67.论刑事科技手段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68.论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完善
69.论夫妻忠诚义务与我国婚姻法完善
70.司法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
71.关于新时期我国军事法体系建构的设想
72.中国军事法的历史演进
73.论我国军事法治的现代化
74.中国近代军事法文化的若干特征
75.我国军事法律文化现代化
76.中外军事法律文化比较
77.论军事法的价值构造
78.维护军事秩序与军人合法权益
79.论我国军事刑法体系的构造
80.我国军事法的本土资源探析
81.试论军队律师队伍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系构造
82.论新《立法法》对军事立法秩序的优化
83论军事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84.国防动员立法研究
85.论我国军事行政执法的特点
86.新时期完善军事司法制度的思考
87.论军事执法中武装冲突法的地位和作用
88.对台军事斗争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89.现代战争与战争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90.论对台使用武力的法理依据
91.从国际法看台湾的主权归属
92.论战时军事刑事诉讼制度
93.论战时军事审判制度
94.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研究
95.提高依法治军水平的法理思考
96.关于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探讨
97.国防监查法律制度研究
98.论法制教育与依法治军
99.军事法人才培养与改革
100.论我国军事法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5050)

⑨ 谁给点“创新与完善法律援助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思考” 关于着方面的论文 感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理论建设是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法律援助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与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提供的支持作用是分不开的。

司法部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2006年12月,司法部《关于法律援助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出适合国情社情民情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和模式,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2008年12月,司法部在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司法部“三定”方案决策中明确将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作为司法部监督管理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系统坚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实践创新,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境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质量和价值的科研成果。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外法律援助制度比较研究、法律援助立法、法律援助管理、法律援助筹资方式、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农民工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我国三级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和两级经费保障机制问题、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体制改革等多个部级和涉外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法律援助理论研讨会,组织撰写和编译出版了一系列法律援助专著和译著,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法律援助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法律援助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为各地法律援助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供了帮助,对于推动中外法律援助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世界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宝库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个体系完备、内容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法律援助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日益完善,机构日益健全,队伍不断壮大,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在总体上解决了规模发展的问题之后,为了使法律援助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更好地适应服务困难群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发展中,既要继续解决发展的问题,也要把解决建设的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法律援助工作体系的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经费保障体系、机构队伍体系、规章制度体系、组织实施体系、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建设。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建设,努力形成理念先进、制度科学、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显然,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中,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地位重要、作用明显。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理论体系,为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对于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职能作用,更好地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包括法律援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比较研究,涉及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的成果直接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服务,为法律援助决策、政策制定和立法以及执行提供理论参考,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属于应用法学理论研究范畴。它既是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一定要从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法律援助理论工作获得新发展。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律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确保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真正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实际需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经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不断深化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法律援助工作担负着服务困难群众、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法律援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理论研究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目标方向,把为实现党和国家重大工作任务提供智力支持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始终从大局出发,做到高起点、大视野,最终形成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和主要功能,研究法律援助的历史渊源和本质特征,研究国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借鉴国外境外法律援助制度中有益的做法,使法律援助制度更加适应我国国情,更加体现时代特征,更加符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实际,更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从服务科学发展和推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如何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理念,如何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手段、提升服务效果,深入研究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法律援助业务用房和办案设施建设标准、经费保障机制、基层法律援助资源整合、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等影响和制约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紧紧围绕法律援助工作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落实“三个纳入”要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总结法律援助工作在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重点领域、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案件质量管理和评估措施,进一步增强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要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应用对策研究。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从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中提炼课题,用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研究办理刑事、民事与行政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开展法律援助专线咨询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深入总结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发挥职能作用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推出有质量、有特色、有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援助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机制。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必须高度重视,深入推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从繁荣理论研究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的领导同志,要带头开展理论研究,经常过问研究工作,帮助解决理论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在组织动员法律援助系统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引导和吸收一些法学专家和学者都来参与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不断壮大法律援助理论研究力量,活跃法律援助理论研究气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自觉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法律援助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既要紧密结合法律援助业务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作为业务工作的理论支撑,更要善于利用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实际工作,通过实际工作检验理论研

⑩ 法律援助(真实案例)

如果你的亲戚不是因工伤致死或者不是因工厂存在安全隐患致死,则工厂不存在侵权事实,没有法定的赔偿义务。如果你的亲戚曾在工作期间买了保险的话,可以找保险公司赔偿。

热点内容
湛江法院新闻 发布:2025-01-19 16:58:02 浏览:265
要有规章制度的说说 发布:2025-01-19 16:48:14 浏览:262
益阳律师收费 发布:2025-01-19 16:37:52 浏览:220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点 发布:2025-01-19 16:00:50 浏览:801
湖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发布:2025-01-19 15:46:28 浏览:527
劳动法最低工资每小时多少钱 发布:2025-01-19 15:26:10 浏览:666
律师法原理 发布:2025-01-19 13:58:19 浏览:870
考律师怎么考 发布:2025-01-19 12:48:39 浏览:592
青年实践部部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12:33:06 浏览:566
潍坊律师工资 发布:2025-01-19 11:51:13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