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刘冉律师

刘冉律师

发布时间: 2022-09-16 12:21:12

❶ 文凭社会

每日听书 | 《文凭社会》

千鹤静思  11月14日

《文凭社会》

来自千鹤静思

00:0026:00

9119 字 / 26 分钟

文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货币,

它是利益的平衡器、

冲突的终端机、

特权的防火墙。

说起学历和文凭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恐怕没有人会否认。但说起近年来的文凭贬值,恐怕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人们对本科学历见怪不怪,硕士、博士学历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尽管文凭的贬值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实,但还是源源不断的有人通过考研甚至考博的方式,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里的竞争力。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文凭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明知文凭越来越 “不值钱”,为什么大家还要如此执着于文凭呢?《文凭社会》这本书就给出了系统的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兰德尔 · 柯林斯,他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文凭,不是因为文凭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是在于它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学历和文凭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要解决文凭贬值带来的问题,只有废除文凭制度,把文凭、学历这些东西跟我们的教育彻底剥离开。

你将听到:

1. 为什么说文凭教育培养的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

2. 为什么社会组织的规模越大、越是复杂,对于学历的要求也就越高?

3. 文凭是怎么被用来争夺文化领导权的?

4. 为什么在美国,律师们都那么有精英范儿?

5. 为什么说比起让文凭贬值,不如干脆废除文凭?

书籍信息:

书名:《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原作名:The Credential Society: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刘冉

所属分类:社会学

出版年:2018-6-1

页数:378

定价:59.00 元

装帧:平装

丛书:雅努斯思想文库

ISBN:9787301292686

关于作者 

兰德尔 · 柯林斯,二战后美国著名的理论社会学家。他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64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并在 1965 和 1969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教授。他的代表作有《冲突社会学》《文凭社会》《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的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等。

关于本书 

1979 年出版的《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是兰德尔 · 柯林斯学术生涯早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技术变革并不是文凭要求提高的推动力。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仔细回顾了文凭在美国历史上兴起的过程,并且结合了对于大型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核心内容 

柯林斯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文凭,不是因为文凭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是在于它的社会功能。比如,文凭可以成为人们提升自我社会地位的 “文化货币”,可以成为社会组织分配资源的借口,可以成为不同族群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武器,还可以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总的来说,学历和文凭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要解决文凭贬值带来的问题,只有废除文凭制度,把文凭、学历这些东西跟我们的教育彻底剥离开。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我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专业分析学历和文凭现象的社会学著作,名字就叫《文凭社会》,副标题是 “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学历和文凭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要解决文凭贬值带来的问题,只有废除文凭制度,把文凭、学历这些东西跟我们的教育彻底剥离开。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受教育。不论你上过什么样的学校,修过什么样的课程或者是参加过什么样的考试,在漫漫求学之路的尽头,都会有一纸证书在那里等你。当然了,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这纸证书会把你标识为 “专科”“本科” 或者是 “研究生”,并且把你归类到“理科”“文科” 或者是 “工科” 中的一类。这张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展开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这张纸,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文凭;同时,我们根据纸跟纸之间价值的差异,把它们区分出了不同的等级,我们也给这种等级起了个名字,叫做学历。

但说起近年来的文凭贬值,恐怕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人们对本科学历见怪不怪,硕士、博士学历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在现在的就业市场里面,硕士学历已经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的底线,而像博士这样十年寒窗才能拿下来的学位,如果没有点海外经历加持一下,都不好意思拿着应聘简历进重点高校的大门。尽管文凭的贬值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实,但还是源源不断的有人通过考研甚至考博的方式,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里的竞争力。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文凭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那么,明知文凭越来越 “不值钱”,为什么大家还要如此执着于文凭呢?有时候我们会说,学历和文凭是一块敲门砖,能让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凭社会》这本书就指出,文凭虽然重要,但它跟具体的工作技能其实没什么关系。而随着文凭不断贬值,想通过文凭改变命运,也就越来越难了。这本书最早出版于 1979 年,当时书里就分析了那个年代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文凭贬值的问题,联想到最近这些年在很多国家出现的学历贬值现象,可以说相当有预见性了。

这本书的作者叫兰德尔 · 柯林斯,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他是战后美国社会理论界的领军人物,现在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荣休教授。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者,他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叛逆气质和理想主义情怀,对守旧、僵化的学院制度,还有种种社会不公正都有过激烈的批评。但是叛逆归叛逆,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柯林斯还是把他的社会关怀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像他在书里提出来的 “废除文凭制度” 这种听起来相当激进的主张,也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细致地考察了美国历史之后,经过严谨的分析得出来的结论。

接下来,我就跟你一起走进这本《文凭社会》,咱们来一起看一下,关于文凭,柯林斯到底是怎么说的,他那些颠覆常识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具体来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文凭教育培养的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

第二个问题,既然文凭无用,那为什么还说文凭很重要?

第三个问题,既然文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为什么作者还要主张废除文凭呢?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文凭教育培养的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抱怨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对于这句话,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们找的工作都和我们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而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有工作能力也基本上是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慢慢学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等着做手术的病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主刀大夫,你会选择一个没有太多临床经验,但拥有顶尖医学院文凭的高材生,还是选择一个学历平平,但是已经完成过无数台手术的老专家呢?答案恐怕很明显吧。也就是说,在相当多的时候,学历和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还有实践能力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就好像这位顶尖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他的学位证书并不能让他自动获得主刀大型手术的资格,要想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主治大夫,还得经过多年的历练,慢慢地积累临床经验。也就是说,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文凭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其实,不光对一个人来说,学历跟知识水平无关,社会学家把不同国家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当控制住其他变量的时候,会发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跟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之间,也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一个社会富不富有和它的人民的学历高不高,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还有权威的社会学调查数据表明,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创造的价值,也并不见得比普通工人更高,有时这些高学历的人工作效率反而还更低。而我们这个号称是现代的社会,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跟技术。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我们在 2018 年找一份工作,比如当一个理发师、一名出租车司机或者当一名饭店大厨,跟 1918 年相比需要掌握更高的技术。

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尽管科技在飞速的发展,但是高技术工作和低技术工作的比例变化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为了证明这一点,柯林斯教授还引用了 20 世纪美国就业市场的数据。数据显示,从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非技术的体力劳动和服务工作的比例仅仅降低了 15%。也就是说,比起文凭的生产速度,美国高技术职位的增长速度要慢很多,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其实不需要发放那么多的文凭,就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转。

第二部分

如果说各种社会学的调查证据都指向了 “文凭无用论”,那么问题又绕回来了:既然在柯林斯那里,文凭是一种“鸡肋” 般的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为什么人们还是愿意相信文凭的作用的呢?这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美好想象,是怎么编织出来并且让大家信服的呢?这就涉及到了《文凭社会》这本书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既然作者已经指出了文凭无用,那为什么又说文凭很重要呢?

关于这个问题,柯林斯的看法是,文凭的重要不在于它能给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背书,而在于知识水平以外的东西。

如果我们要对 “文凭到底哪里重要” 这个问题一探究竟的话,那就不能仅仅就文凭而谈文凭,而是应该把跟文凭相关的各种现象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里去看。这么看的话,文凭就不再单单是指知识和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而是跟各种社会力量扯上了关系。而在柯林斯看来,这也就是文凭制度之所以存在,之所以 “重要” 背后最大的秘密:文凭系统其实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的需要,并且它是不同社会阶层、族裔之间相互博弈时的一颗棋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某些人群利用 “文凭” 做文章,支持它也好、反对它也好,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在不同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之间,文凭系统慢慢发展起来,并且拥有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地位。

在《文凭社会》里,柯林斯主要就是以历史上的美国作为例子,来谈文凭在不同的年代里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作者看来,美国高等教育还有学历制度的发展壮大其实是抓住了美国历史的各种机遇。比方说在 19 世纪,文凭系统主要是随着像大型企业还有政府机构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获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而进入 20 世纪以后,文凭系统又利用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移民问题还有族群冲突,迎来了自己大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而不论在 19 世纪还是 20 世纪,阶级矛盾的普遍存在,都让文凭制度有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

总的来说,历史上文凭主要扮演过三种重要的角色。简单来说,对于大型组织,文凭是 “利益的平衡器”;对于不同文化的族群,文凭是 “冲突的终端机”;而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凭则是 “特权的防火墙”。在作者看来,美国高等教育在不同的时期还有不同的情况下先后起到了利益平衡器、冲突终端机还有特权防火墙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

先说 “利益的平衡器”。所谓 “利益的平衡器”,是说文凭可以作为社会资源还有利益分配时的一种有效的 “借口”。文凭最早干这个事儿还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 19 世纪美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型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美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不论在生产还是在生活领域,它的社会组织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大型的商业公司逐渐取代了个体商贩,工厂代替了家庭生产作坊,而政府机构也变得日益庞大。这跟文凭有什么关系呢?社会学家们发现,社会组织的规模越大、越是复杂,对于学历的要求也就越高。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题的答案其实隐藏在大型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之中。你可以想象一下,不同规模的社会组织,它的成员给自己谋划职业生涯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比方说,当一个人刚刚加入某个创业团队的时候,由于公司规模还比较小,同事们彼此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大家每天忧虑的也许更多的是 “公司怎么才能活下去” 的问题。但是,随着公司业绩的提升还有规模的扩张,一个新员工平时琢磨的问题很可能就变成了“我怎样才能把身边的同事挤掉,坐到更高的位置”。

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的规模越大、资源越多,分配的问题就越是优先于资源获取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围绕某些特定职位的争夺成为大型组织里的一个常态。在这个时候,文凭和学历就可以为一个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的人事安排提供一种天然的借口。每一个大型组织都会对它的职位进行精心的塑造,而它们塑造职位的方式之一,就是为这些职位设置一些门槛,针对某些岗位提出一些准入的要求,而专业文凭和学历由于打着客观中立而且有用的旗号,刚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利益的平衡器” 也正是这个意思。在柯林斯看来,大型组织之所以看重文凭、拿文凭说事儿,实际上是把文凭当成一种政治手段,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把某些人,比如说体力劳动者排除在了职业晋升的通道之外。

文凭起到的第二个作用叫做 “冲突的终端机”。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叫“谁控制了教育,谁就控制了未来”。“冲突终端机” 也有点这个意思,它是说,文凭还有文凭所依赖的教育系统,可以提供一种关于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的标准答案。谁有权发放文凭,谁就能掌握这种 “文化的解释权”,从而在价值观的博弈中占得先机。这有点像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文凭就是被大家抢来抢去的“天子”。教育灌输给每一个学生的,是一种“客观” 知识。请注意,这里的客观其实是打引号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它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不同族群或者政治派别的不同立场。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知识看起来是客观中立的,所以它会变得非常有力量,可以成为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

文凭所具有的这种特质,让教育成为美国历史上族群冲突的一个焦点战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组成美国社会的各个族群之间曾经爆发过激烈的文化冲突。尤其是在 20 世纪,随着外来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在白色和有色人种之间,在信仰新教的英裔、德裔白人跟信仰天主教的意大利、西班牙裔白人之间都有矛盾。在 “争夺文化领导权” 的过程中,每一个族群其实都希望自己的民族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那些已经占据较高社会阶层的民族,则希望通过垄断资源来维持住这种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接不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不仅仅是 “提高国民素质” 这么简单,而是跟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有关。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就成为了信仰新教的美国白人群体,用来维护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英裔和德裔的美国白人都属于美国的中上阶级,他们在美国各地建立了学校,并且把新教认为的美德,比如勤奋、节制等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标杆,来灌输给下一代美国人。不管你属于哪个族裔,如果你想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你就必须去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一旦接受了高等教育,你就自然而然地会认同美国的主流文化,并且按照英裔还有德裔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因为你会不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给你的那套价值观当成一种客观真理和标准答案。

文凭系统不仅是族群冲突的终端机,它同样也可以成为 “特权的防火墙”,而这也是文凭所能扮演的第三种角色。特权的防火墙,意思是说,文凭其实是某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阶层借以谋求各种特权,比如行业垄断或者精英地位的工具。在《文凭社会》里,柯林斯是以医生、律师这种高技术职业为例,来说明的这一点。

众所周知,在美国,收入最高、口碑最好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律师。而这两个职业确立自己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实都伴随着建立 “职业准入制度” 的过程,其中就包括在高校里面建立专门的医学院或者法学院,并且把拿到医学学位或者是法学学位作为成为一名合格大夫而不是江湖骗子,或者进入精英律师圈子的敲门砖。但是要知道,想要成为一名大夫或者律师,呆在学校里面上课修学分这个事儿并不是必须要干的,而且在 19 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候,成为医生或者律师都是不需要拿学位的。那这些行业为什么要把文凭作为进入职业的前提呢?

答案在于行业和阶级垄断的需要。在柯林斯看来,医疗和法律行业对于文凭的要求,与其说是知识驱动的结果,不如说是利益驱动更为合适。就拿医疗行业来说,19 世纪后半叶,美国上流社会的内科医师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精英医学协会,通过协会的运作垄断了行医执照的颁发权,并且把这个权力给到了附属于大学的各个医学院。而法律行业的情况也类似,跟医生职业相比,法律职业的 “文凭化” 过程其实有着更为明显的 “阶级防火墙” 属性,可以称之为“精英的逆袭”。

具体来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美国原有的那种由一小群精英诉讼律师垄断法庭辩护权的状况被打破,一时间律师事务所遍地开花。而且随着城市移民的大量涌入,有许多社会底层人士都进入到了法律行业,这让美国原有的中产阶级法律精英们倍感压力。

但是从 1870 年代开始,事情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随着大公司对于美国经济的全面控制,出现了一群全国知名的律师和律所。这些精英律师慢慢形成了一股社会力量,他们出于保护职业纯洁性的考虑,都希望能够对律师执业权加以限制。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深化,美国保守的政治势力希望利用精英律师的诉求来打压社会底层,以及移民群体向上流动的趋势,以便维护传统精英对于美国的统治。结果律师协会成功地提高了职业准入门槛,并且把法律执业资格与法学教育挂钩。直到今天,美国法律职业的精英气质依旧非常明显,在常青藤高校的法学院、华尔街精英律所,还有美国司法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性很强的法律精英圈子。

以上就是《文凭社会》这本书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我们说到了文凭作为利益平衡器、冲突终端机还有特权防火墙的三种用途。正是因为抓住了美国历史上大型组织出现,还有文化、阶级冲突的机会,文凭制度才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第三部分

如果说之前我跟你讨论的,都是文凭的过去,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文凭的现在,以及文凭的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涉及到了我要和你分享的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文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为什么作者还要主张废除文凭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还是得回到文凭与社会的关系上。前面我们提到了,现如今我们的教育系统所发放的文凭数量,其实大大超出了这个社会的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柯林斯看来,这是因为,当下我们的教育系统其实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通过把一部分适龄劳动力留在学校接受教育来调节就业市场,防止失业率攀升。同时,超发的文凭还可以制造大量原本不必存在的 “闲职部门”,而这也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保障就业。很多对学历有要求的岗位,像每天文山会海的办公室职员,还有机关、体制内的很多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立本身就不完全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而是为了让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人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好让这个社会在科技升级带来的失业危机面前不至于崩溃。

教育的这种功能,如果我们像刚才那样起个名字的话,可以叫做 “就业率调节器”。而围绕要不要让教育承担就业率调节器的功能,其实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把文凭当成一种类似于货币的宏观调控工具。这种观点,柯林斯称之为 “文凭凯恩斯主义”。我们知道,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控制市场里面的货币发放量来调节经济,而在劳动力市场里面,通过适当控制文凭发放的多少还有发放的种类,同样可以影响到就业劳动力的数量还有结构。

但是,为了刺激经济而超发货币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会引起货币贬值甚至通货膨胀;同样地,为了稳定就业市场而超发文凭,也会带来文凭贬值的副作用。面对文凭价值日渐稀薄的问题,科林斯认为,在文凭凯恩斯主义的框架里面,是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的。而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废除文凭制度。

其实,废除文凭制度这个略显标题党的提法,意思并不是要废除教育,而是说学校教育要回到它自己的初心,就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贩卖文凭,把它当成一桩买卖。在作者看来,把文凭作为就业率的调节器,这与教育本身所承载的价值是相悖的。

像大学还有其他教育机构,他们原本的功能是要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合格工作技能的劳动者。但是,随着文凭系统的建立,以及随着它变得越来越复杂,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它的这样一种目标本身开始发生异化,表现在教育的具体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不论对哪个专业还是哪种学历来说,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习什么内容都变得越来越无所谓。而有所谓的,是拿到这张文凭,然后把这张文凭当成拿到更高级文凭的垫脚石,或者当成找一份好工作、升职加薪、赚取更高地位的敲门砖。

在作者看来,正因为大家把文凭当成了一门生意,忽略了教育的过程还有教育的内容,才让文凭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变得 “不值钱” 了。而只有把文凭制度从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中剥离出来,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在各种功利的诱惑中迷失方向,而教育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也才会长期保值。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文凭社会》这本书的核心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你还记得其中的重点吗?

首先,我们说到了文凭教育培养的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一纸文凭也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然后,我们说到了历史上文凭曾经扮演过的三种重要角色:利益的平衡器、冲突的终端机,还有特权的防火墙。文凭制度利用了美国历史上大型组织出现,还有文化、阶级冲突的机会得以发展壮大,让我们这个社会变成了一个文凭社会。最后,我们说到了随着文凭系统变得庞大跟复杂,它开始悖离了文凭设置的初衷,而废除文凭制度,可以帮助学校教育回归其初心,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训练。

最近几十年,社会学界讨论教育的作品有很多,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阶层固化还有社会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些研究算得上经典,比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继承人》《国家精英》都属于这一类。而在柯林斯看来,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会产生问题,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教育本身,而是出在教育的形式上。我们的教育是以颁发文凭和学历的形式展开的,柯林斯觉得这种形式是有问题的,它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形式大于内容,甚至让形式去取代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文凭社会》虽然是在谈教育,但它关注的焦点其实又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某个方面或者说是某种表象,只不过这种表象的名称叫做文凭。

如今在我们中国,从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跃龙门,到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成为新闻,再到中学教师招聘开始要求博士学历,文凭贬值的说法,其实已经不算新鲜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柯林斯当初写这本书针对的是美国教育的各种弊病,但是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不会陌生,甚至会感到似曾相识的原因。虽然是不同的社会,但文凭系统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相似的。而把其中的原因用社会学的专业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明白,文凭是怎么来的,它在人们的心中为什么有今天这样的地位,这仍然是《文凭社会》这本老书最大的的价值所在。

撰稿:赵超

脑图:刘艳

转述:成亚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热点内容
招标投标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9 03:21:01 浏览:916
司法局上号 发布:2025-01-19 03:19:55 浏览:79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朔及力 发布:2025-01-19 03:02:21 浏览:542
法治文化研究院 发布:2025-01-19 02:54:05 浏览:110
口头协议有视频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9 02:40:15 浏览:107
保安劳动法无法保证 发布:2025-01-19 02:05:21 浏览:315
民法典与与生态环境 发布:2025-01-19 01:21:19 浏览:439
中国合同法起草 发布:2025-01-19 01:08:06 浏览:180
法律与道德的案例 发布:2025-01-18 23:50:09 浏览:277
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8 23:45:42 浏览: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