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律师
Ⅰ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最后和谁结婚了
欧也妮被查理无情的行为吓呆了,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最后,她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初级裁判所所长特·篷风,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因篷风只为了钱才追求她,她可以把钱给他,而情感上则让她自由。几年后,特·篷风当了法院院长。可是当他当选为索漠城议员的第八天,他死了。欧也妮三十三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名誉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Ⅱ 欧也妮·葛朗台是哪个国家的哪个作家写的
(法)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Balzac· Honore de/Honore de Balzac (1799.5.20-1850)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他硕大无朋的脑袋,装满了对这个罪恶世界的悲愤,他魁梧健壮的身体,洋溢着对生活的痛苦与欢乐,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揭露了人性中的种种丑陋,他的独具个性的幻想与写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建立了一座丰碑。<----传记-文学界-法国《巴尔扎克》
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恩格斯
Ⅲ 葛朗台作家故事
……没太看懂 是作者的故事吗?作者是巴尔扎克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人们不禁要问,巴尔扎克是怎样利用这样短暂的时间来创作这么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早年
出生 1799.5.20 寄养 1803-1807 效区列盖公寓 小学 1807-1813 旺多姆教会学校 中学 1814-1815 黎毕德拉学校 大学 1815-1819 巴黎法律专科学校
青年
初试文学 1819-1825 流行小说写作 从事实业 1825-1828 从事实业,负债累累 文坛新秀 1828-1835 日渐成熟,形成自己风格
晚年
文坛宿将 1835-1850 创作高潮 文学家协会委员时期:1839-1850 巴尔扎克的父亲是个农民,为人善变,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巧妙钻营,当上了图尔师的军需官,最后混迹银行界,家庭逐渐兴旺起来。 1797年年近50岁的老巴尔扎克娶了年方18岁的银行家的女儿,这就是巴尔扎克的母亲--萨朗比埃。 巴尔扎克虽然是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几乎被家人遗忘。稍大一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会学校寄读,过着极其严格的幽禁生活,学习的制度古板而严肃,教师冷漠而残酷,回到家以后得不到父母的宠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白眼和呵斥。巴尔扎克对母亲先是害怕,后是冷淡,最后发展到憎恨,他说:"我从来没有母亲,她实在太可怕了。" 巴尔扎克决意到书籍的王国里去寻找他的乐趣。他说:"只有读书才能维持我的头脑活着。"1813年巴尔扎克带着狂欢后的倦怠离开这所学校,于1814年随父母迁往巴黎。在巴黎,巴尔扎克以超人的忍耐力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了学业,并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在校期间,去律师事务所当文书。这使他认识到巴黎是可怕的魔窟,了解到很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之事,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法律的虚伪,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在巴黎的圣安东郊区,莱特居耶尔街9号五层楼的一间阁楼是巴尔扎克献身文学的起点。1820年《克伦威尔》创作的失败,使他的生计受到了影响,父母也向他发出最后的通牒。为了生存,他决定与"魔鬼"订立契约,"卖文"为生,发表了许多"日常消费"的浪漫小说,这些小说光怪陆离,杂乱无章,粗制滥造,平庸无奇,但发表时用了笔名。 1825年他又异想天开,与一位出版商合作,出版古典作品,谋求利益,结果欠债达万余法郎。为了还债,相继经营印刷厂、铸字厂,结果是债台高筑,沉重的债务令他年轻的梦幻成为永远,但是商人丢失的无非是钱财,作为文学家,获得了无比丰厚的创作素材。 1829年3月《朱安党人》的问世,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是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的第一部成功作品。作品无论从结构、表现技巧以及军事细节方面都显示出伟大小说家的才华,为巴尔扎克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1830年到1832年,作为文坛新秀,他接连创作了17个中短篇小说,显示出惊人的创作速度与才华。以后的岁月,佳作迭出,特别是《高老头》、《欧也妮 葛郎台》以及《幻灭》的发表。巴尔扎克以其对现实观察之仔细,对社会本质揭露之深刻,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动,艺术手法之高超,使他无可争议地列入世界文学史一流作家之林。 二十年内他出版了九十几部作品,每部作品都经过反复的修改,排一次版,校样要换十几次。只有具有和他的天才一样强壮的体制才干得了这样多的工作。巴尔扎克死的时候正五十岁,是由于夜里工作,熬夜不得不喝过量的咖啡,而患血热症死的。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舒昂党人》 《高布赛克》 《苏镇舞会》 《家族复仇》 《夏倍上校》 《图尔的本堂神甫》 《十三人的故事》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长寿药水》 《驴皮记》 《绝对的探求》 《古玩陈列室》 《赛查·皮罗托盛衰记》 《扭沁根银行》 《公务员》 《搅水女人》 《幻灭》 《烟花女荣枯记》 《贝姨》 《邦斯舅舅》 《农民》 《老姑娘》 《比哀兰特》 《阿尔西的议员》 《夏娃的女儿》 《幽谷百合》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 《三十岁的女人》 《萨拉金》 《红房子旅馆》 《沙漠里的爱情》 《无神论者望弥撒》 《冈巴拉》 <红色旅馆>
[编辑本段]个人名言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巴尔扎克 一花凋零, 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 巴尔扎克 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 巴尔扎克 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 --- 巴尔扎克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 巴尔扎克 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 巴尔扎克 直爽最能得人心。 --- 巴尔扎克 诚实,像我们所有的节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消极的诚实便是西卜女人那一种,在没有发财的机会时,她是诚实的。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不动心的,例如收帐员的诚实。 --- 巴尔扎克 痛苦也有它的庄严,能够使俗人脱胎换骨。要做到这一步,只要做人真实就行。 --- 巴尔扎克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 --- 巴尔扎克 一个人只要行为高尚,不管怎样无知也会得到原谅的。 --- 巴尔扎克 不曾犯过错误的青年既不原谅别人的过失,同时当作别人也有崇高的信仰。我们必须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理会拉斐尔的名言:所谓了解是彼此的程度相等。 --- 巴尔扎克 爱情是回忆的宝库。 --- 巴尔扎克 家庭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是在这儿开始的。 --- 巴尔扎克 婚姻产生人生,爱情产生快乐,快乐消灭了,婚姻依旧存在,且诞生了比男女结合更可宝贵的价值。故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 巴尔扎克 婚姻的幸福并不完全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财产上,却建筑在互相尊敬上。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谦逊和朴实的。 --- 巴尔扎克 实笃爱情能够、也应该有间歇;可是母亲的欢乐却不会衰退,反倒会随着孩子的需要而与日俱增,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它既是一种激情,也是一项需要;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项义务;既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幸福。--- 巴尔扎克 做母亲的学问,就在于懂得默默无闻地、不为人知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她从不炫耀自己,却时刻忠于自己的事业,每做一件小事都表现出她的美德。 --- 巴尔扎克 爱情是我们心中一种无限的情感和外界一种有形的美好理想的结合。 --- 巴尔扎克 没有耐性,爱情就不会成功。 --- 巴尔扎克 爱情不只是一种感情,它同样是一种艺术。一个高尚心灵为爱情而痛苦万分,永远是一场好戏。在精神领域里,真正的爱情能产生出不断的奇迹。 --- 巴尔扎克 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 巴尔扎克 在情感的海上,没有指南针,只好在奇异的事件前面束手无策地随意漂流。 --- 巴尔扎克 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 巴尔扎克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身边没有诚挚的朋友,那准是因为他为人冷酷。 --- 巴尔扎克 一个正直的人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应该知道自重。 --- 巴尔扎克 对许多人,书籍与鲜花之重要根本不下于面包。 --- 巴尔扎克 一个相当标致的女人可以无需装饰品的帮助,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化妆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朴素的美。 --- 巴尔扎克 真正的朋友的精神方面的感应,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他们能体会到朋友的悲伤,猜到悲伤的原因,老在心里牵挂着。 --- 巴尔扎克 两颗伟大的心灵,一朝由感情或友情结合之后,全靠外界的刺激把他们的友谊不断地加强。 --- 巴尔扎克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 无知是迷信之母。 --- 巴尔扎克 人之相知贵知心。 --- 巴尔扎克 母亲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 巴尔扎克 实笃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 巴尔扎克 革新者要有耐心。 --- 巴尔扎克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尊严不是美德,但它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巴尔扎克
[编辑本段]巴尔扎克葬词
<法>雨果 各位先生: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 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动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 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更来,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巴尔扎克的时间表启示我们: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做到的。(见《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巴尔扎克的时间表》)他硕大无比的脑袋,装满了对这个罪恶世界的悲愤,他魁梧健壮的身体,洋溢着对生活的痛苦与欢乐,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揭露了人性中的种种丑陋,他的独具个性的幻想与写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建立了一座丰碑。(传记-文学界-法国《巴尔扎克》) 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恩格斯
用笔征服第二世界的巴尔扎克
文/安武林 巴尔扎克曾雄心勃勃地宣称:“他(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第二世界,他征服的精神疆土比拿破仑征服的物质世界要辽阔得多,所以他是一个更伟大的英雄。 巴尔扎克是个孩子,至死都没有长大。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持续了他的一生。他 怨恨母亲,愤怒地悲鸣: 我从不曾有过母亲。他没有获得爱,才孜孜追求了一生母爱。母亲的严厉、自私、冷漠给他造成了难以弥合的伤害,最突出的表现和最充分的证明来自于他对女性的认识:他花费了终生的时间,都在寻找一个“漂亮、有身份的富孀”做他的妻子。他不喜欢年轻、漂亮的姑娘,并认为她们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给予。母亲是宽容、理解、体贴并为他解决生活难题的象征。德·柏尔尼夫人便是其中的一个。当巴尔扎克困苦交加、生活乱成一团糟时,他便迫不及待地给妹妹和朋友们写信:赶快给我介绍一个富孀。他需要一个母亲加妻子的人来替他遮挡尘世的风雨。 巴尔扎克的生活是一团疯长的野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他行事仅凭热情、疯狂、冲动和心血来潮。他没有节制和节俭的美德,这个具有惊人创造天赋和充沛活力的人在生活方面几乎是个弱者,他在小说里是个天才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低能儿。他右手可以凭一支笔赚来二百万法郎,但左手又可以挥霍掉八百万法郎。他穿着豪华的衣服,租着高贵的马车去秘密会见情人德·韩斯迦夫人,回来时分文皆无,不得不向情人借一千金币做路费。他终生为债务所苦所累,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来躲避债主和警察。直到生命终结,他也没有还清那些高额债务。 巴尔扎克是个天才,他创作的速度和数量在世界文坛上几乎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人。他创造了几千个人物形象,可列入不朽性质的就达数百人。对于巴尔扎克来说,世界的黑夜就是他的白天,常人的白天就是他的黑夜。他这种颠倒的作息时间,吓跑了他仅有的几个伙伴。他是个疯狂的暴君。在夜里,他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地创造、征服和统治着他的第二世界。早年的巴尔扎克怀着对荣誉与金钱的渴望,写了许多让他一生都脸红的东西:《论长子长女的权利》、《结婚生理学》、《系领结之术》……我们几乎搞不清还有什么东西他没写过。 巴尔扎克风尘仆仆地将俄国的德·韩斯迦夫人娶回家的时候,他的生命终结了,带着许多未圆的梦想。永远没有人再惊扰他了。经商的失败,情场的失意,高额的债务……一切都不再惊扰他了。伟大的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葬礼上说:“众人的目光现在不是仰望统治者的面孔,而是仰望思想家的面孔。”雨果的悼词是所有人献给这位大英雄的心声。
Ⅳ 欧也妮·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形象分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颇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被人同指为“吝啬鬼”。这两者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精神深层及其产生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妨把他们作跨学科的研究。 一、社会学: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 “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一个作家的文学创造无疑贯穿着作家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倾注了作家个人感受、认识、评价与理想,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思想、感情、命运、心理冲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与揭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不例外地包含着他本人对生活的反省。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各自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成为文学史的不朽典型,各自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某种社会内容。但是,吴敬梓的“吝啬鬼”与巴尔扎克的的“吝啬鬼”又有着本质的差异。严监生生活于封建阶级衰落的中国,葛朗台生活于资产阶级上升时的法国,因而,他们的身上各自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性格、气质,各自形成“这一个”。形成这种差异是与这两位作家的经历、世界观、创造方法有关。 巴尔扎克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16—1819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是他认识社会的三年,通过律师事务所的窗口,他看到巴黎社会的腐败与司法界的卑鄙勾当。以后社会上的坎坷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社会,深感金钱的魔力,领略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觉察到社会痼疾:腐朽的、贪婪的、虚伪的、丑恶的。他创作《人间喜剧》是在1829年至1848年之间,正是大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统治上升时期,作家生活于“金钱污秽和鲜血同归一流”的恶浊社会中,认识“金钱肆虐,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现实,由于他坚持“真实”、“典型”地“照原样表现世界”,因而《人间喜剧》实质就是贵族阶级的衰亡史与资产阶级的发展史的再现。它“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恩格斯语)而《欧也妮·葛朗台》作为《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其中典型的艺术形象葛朗台,无疑是作家对这个独特的社会独有的观察与长期的思考的结果。 吴敬梓生于封建的名门望族,“五十年家门鼎盛”,但他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受尽了冷遇,和巴尔扎克一样,同样体会到世态炎凉。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周旋于官僚、绅士、名流、清客之间,对他们卑污的灵魂有很深刻的认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专横,膏粱子弟的平庸昏馈,举人的利欲熏心。社会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阶级的浪子与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自觉批判者与个人性解放、民主思想的追求者。处在复杂动荡、变革的时代使他有机会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敏锐的观察目光冷眼注视着清王朝的黑暗、庸俗、卑劣的种种世相人情,于是愤世嫉俗写就了《儒林外史》。吴写《儒林外史》时约在1736—1750年。这时清王朝虽然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但封建社会末世的黑暗腐朽的迹象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显露出来。它终究已是旧社会的老人,已无法阻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吴敬梓很清楚历史这种发展必然性。《儒林外史》中塑的严监生的形象即是注入了作家对甘于受金钱奴役的社会现象的揭露、批判和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预言。由于严监生的形象蕴含着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故能“震动一时,而流传于一世”(严复、夏尊右:《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人生的经历与对社会的理解,吴敬梓与巴尔扎克很相似,但是,吴敬梓已从自已的阶级分化出来,成为叛逆者,巴尔扎克虽然对资产阶级的腐朽深恶痛绝,但最终未能摆脱自己阶级对本身的束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 心理学:焦虑性人格与偏执性人格 严监生拥财万贯,“银子十百两”,奴仆、役户几十人,但对自己拥有的财产保护能力却感到力不从心。严监生虽然用钱捐得一“监生”,可以与官府一往,但是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没有特权,因而对于财产的保护也是提心吊胆,不得不“胆小惊事”,于是,无可奈何之时,只得以破财来保财。但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心破财,又使他产生了铭心刻骨的创痛和恐惧。恐惧,作为一种原始情绪,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一种焦虑的心理。焦虑心理是由于缺少安全保障物而产生。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由于人体内部各部器官的兴奋产生,受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结果。焦虑有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焦虑与环境密切相关,焦虑是一种安全担忧的反应。严监生拥有财产,由于没有坚硬社会地位做他的保障,时常怕别人来霸占去,他明显感到外界对他存在着危险而产生恐惧,这是现实的焦虑。他想保财,但又保不了,他想节约,但又不得不浪费,这种由内心冲突而造成持久痛苦的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产生了焦虑,“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齐”,“时时忧贫,日日惊事,并不见一天受用”(《卧闲草堂评本》)。得不到宣泄,得不到代偿,得不到理喻,又不能自我意控因而时常陷入冲突之中,没有片刻的轻松,即使临死时也没有得到解脱。 葛朗台却没有这种焦虑心理,相反,由于他混迹革命,投机商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的地位都比严监生强得多,况且,由于资产阶级法律上形式的平等,这使他对自己的敌手,更会以一种强者的心态傲视着,整个索莫城“个个人都给他钢铁般的利爪干净利落地抓了一下”,有一种胜利的征服满足感,这时,他是得意的。但是,葛朗台对金钱的追求有一种特别的占有欲,并且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象饿虎猛蛇一样随时会扑向食物。这虽不是焦虑的心理表现,但已是一种变态心理。他的吝啬及对金钱的无限占有欲,就是他这种变态的心理上的反映。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孤寂时容易形成变态心理。葛朗台对金钱的依恋,无人性的吝啬在老年时最为明显。刻板的动作,执拗不让的性格,冷漠麻木的感情,就是集中的表现。在金库门前一盯就是几个小时,不信任别人,虽身体不动,但整个思想身心都在围绕金钱转动着。他对金钱有着一种特别的嗜好,并且执着。其实,这就是恋物(金钱)癖。葛朗台老年的表现,这从心理角度来说,这种变态心理是偏执狂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在心理因素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偏执狂心理有以下特征:稳定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冷漠性,有严重的情感障碍;冲突性,有明显的人格缺陷。这种心理,就容易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好强,以自我为中心且多幻想。葛朗台在老年时的这种现象表现如:不信任别人,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多疑自私,整天对着金钱充满幻想并以此达到目的视为满足,都说明了这种由于人性地要占有金钱产生的变态心理。 严监生为保财但破了财,葛朗台为守财而敛财,灵魂一样令人憎恶。 三、哲学:破财的吝啬鬼与敛财的守财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私有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封建主义是“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而资本主义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的“金钱交易”外,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两位作家在揭示这个充满污秽和铜臭味的人际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通过人物性格作为契机,对其灵魂进行深刻的解剖,对其深层心态进行详尽的分析,从而揭开了私有制的社会关系的实质。他们之所以这样不谋而合,是由于文学规律的决定。 黑格尔认为,“具体活动状态中的情致就是人物性格”,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美学》第一卷p30),从中提出性格的“整体性”(totaciy)和“丰富性”(richnoss)的统一。理想性格是真正自由的个性,它借助各种冲突得以展示,文学性格亦然。在“各种冲突”中以文学性格来说,有感于作品中人物面临二难时的心理危机,这就是矛盾性格。概而言之,大凡成功的文学性格,精神深处总难免矛盾。 在严监生的性格里,“保财”与“破财”相互对立,这构成了他的矛盾性格。其原因勒索、殴打案发溜走,他被迫用十几两银子了结,为了达到扶妾为正的目的,给两老舅多次送钱,设宴款待。这是“破财”。要知道,在严监生的性格里是绝对不允许“破财”的,“破财”无异是要他的命。他所以“破财”,实际是为了“保财”,在“破”的过程中,带着无可奈何的折磨,倍受着刺心的痛苦。这正是“破财”的一方面。“夫妻回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哄他就是了。”到了病时,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拿一些常用药对付,结果病情加重,不日而死。”作家在这里用讽刺手法,把一个严肃的东西放在不严肃的东西中写出其荒唐,使人对一个连自己性命都不顾的的荒唐行为感到意外,从而使“吝啬”二字形象地跃然纸上,这是严监生想保财但终破财的矛盾性格的本能体现,可以说是对严监生矛盾性格的补充。 在葛朗台的性格中同样能体现出严监生的特征,但巴尔扎克却用正剧而非讽刺手法来再现为人物阴险但装得很和善,为守财而敛财的矛盾性格。葛朗台狡诈冷酷,但善于掩盖自己,不动声色,他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以装聋作哑,往往在暗中象“老虎”、“巨蟒”出其不意地击垮对方。他吝啬成性,以装穷来掩盖富有,既使买一支白蜡也认为是倾家荡产的行为,家中由他实行分配定食,舍不得花钱医有病的妻子,总之,所有需要动用钱的事都忍无可忍,大发雷霆,这个拜金狂为了金钱已泯灭人性,而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给女儿制造苦难,给家庭制造悲剧。其主导的性格是由于对金钱的占有欲,而形成其占有
希望采纳
Ⅳ 关于 欧也妮·葛朗台
你好。以下是巴尔扎克的名作《欧叶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的相关资料,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理解巴尔扎克的作品有所帮助。
以下是《欧叶妮.葛朗台》的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内容精要】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正定型是从《欧也妮·葛朗台》开始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语言个性化,这些特点都十分突出。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至于葛朗台老头富于个性的语言,更令历来的理论家百谈不厌。
在巴尔扎克数量众多的作品中, 《欧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评论者,都认为前者是他规模宏大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比起《高老头》,这部作品又相对浅显易懂,多些幽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然而,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他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然而,单纯地塑造这样一个被拜金主义所渗透的吝啬鬼形象,并不是巴尔扎克的最终目的。拜金主义只是一种现象,巴尔扎克更为关注的乃是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人生悲剧。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在金钱的异化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人,但更大的牺牲者却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这或许就是小说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亲的名字作为标题的原因所在。欧也妮纯真善良,对人充满温情,对上帝心怀崇敬,这样一个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剧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而当我们追究其悲剧的根源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透视到了拜金主义的罪恶,领悟到了巴尔扎克掩藏在其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之下的愤怒与同情。
【地位影响】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此外,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埃尔·巴尔贝里在《法国大网络全书》巴尔扎克条中是这样评价的:巴尔扎克写作这部小说时事先并没有反复考虑,但小说一出来便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现实主义新文学和刻画内心世界的一篇杰作。《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指导】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个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常常令人想起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都没有给予他特别优厚的恩惠。不论在哪里,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这也难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这种成绩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呢?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再甘于平庸了。他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作家生涯。迫于贫穷和饥饿,他为通俗小报写过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开办过印刷厂。这些活动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使巴尔扎克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欧也妮·葛朗台》是他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据说是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中的产物。初稿曾寄往遥远的俄罗斯,中途未曾遗失真是万幸。巴尔扎克称此篇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特色。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故事贯穿全书,但是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这是此书的最大成就。巴尔扎克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爱财如命、毫无亲情的、吝啬的葛朗台。在金钱导演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惟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 (《世界文学史》)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了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经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漠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漠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 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漠,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漠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贡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漠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漠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漠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在他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契诃夫)
以下则是《高老头》的相关资料: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思想意义与人物分析
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尽管他哭天喊地,可是谁也没来,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当拉斯蒂涅为筹款治丧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时,他们以“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而拒绝会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的揭露与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整个巴黎在金钱的魔力感召下,极端利己主义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下层公寓,围绕金钱演出的丑剧层出不穷。阿瞿达侯爵为了20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交往多年的情妇;雷斯多伯爵抓住妻子的弱点侵吞了她的财产;银行家纽沁根则下流到答应妻子“自由”,但要以控制她的财产作为交换。由于觊觎高老头的财产,伏盖太太巧装打扮,故作媚态;为了3000法郎的收入,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为官方的密探,对伏脱冷暗下毒手;伏脱冷为了20万法郎,巧设陷阱,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拉斯蒂涅在巴黎这个大染缸中,放弃了靠读书求功名的念头,决心要在这个“地狱”中去“拼一拼”。
其次,《高老头》对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王政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其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拉斯蒂涅初到巴黎就凭着“鲍赛昂太太表弟”这一称呼在社交界通行无阻。圣日尔曼的沙龙是暴发的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圣地”,为了能够踏进“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一个银行家的太太作什么牺牲都肯”。资产阶级拼命想挤进贵族行列,但贵族社会却十分鄙薄满身铜臭的资产者,已经得到封爵的许多新贵族仍旧被拒于他们的大门之外。
但是贵族社会的表面繁华后面却潜藏着危机,隐伏着灾难。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在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小姐面前。鲍赛昂夫人的情夫“葡萄牙一个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竟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而娶了资产阶级小姐洛希斐特。这沉重的打击,迫使鲍赛昂夫人流着眼泪,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在告别舞会上,鲍赛昂夫人的强颜欢笑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怆,而先前被她奚落的但斐那却得意非凡。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 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小姐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虽然拉斯蒂涅拒绝了这个计划,但使他深为震惊的是,伏脱冷赤裸裸说出的话竟然同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说出的话是一个意思。拉斯蒂涅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印证了他们的说教,特别是他们一个遭遗弃、一个被暗算的结局更证实了“有财便是德”这一资本主义法则。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伏脱冷在《人间喜剧》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他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出现,但却起着同样的引诱青年堕落的作用。在《高老头》里,他是一个被通缉的再逃苦役犯,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与资产者、银行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自愿充当拉斯蒂涅的导师,把人间罪恶向他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这个社会“遍地风行的腐化堕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你吞我,我吞你。因此,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与掠夺者。他梦寐以求的是“把日子过得像小皇帝一样”,他设计的发财途径是用20万法郎买200个黑奴,“有了这笔黑资本,十年之内我可以挣到三四百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引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的女儿,同时设计使泰伊番的独子在决斗中被杀死,企图猎取银行家泰伊番的财产。老于世故又深知黑暗社会底蕴的伏脱冷,用最赤裸裸的语言,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继而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而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但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充当了巴尔扎克批判社会罪恶的代言人。作家赋予他以充沛的精力、雄健的体魄、犀利的目光与深刻的分析力。他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利,同时,他对这个原则又喜笑怒骂,对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弊端观察得入木三分。他头脑冷静,城府极深,一眼能看穿别人的心思,令人望而生畏;同时他又殷勤周到,坦白直率,和善亲热,让人捉摸不透。他集冷酷、凶残、刚毅、深沉、狡猾于一身;他决不低头屈服,却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巴尔扎克却把他的人格精神提到诗意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色彩十分丰富的多层次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首恶魔的诗”,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巴尔扎克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2、艺术成就
《高老头》集中表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主要特色。
(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作品围绕拉斯蒂涅的活动,描写了巴黎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拉丁区的伏盖公寓,形似牢狱的黄色屋子,到处散发着“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的器皿和家具,这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唐打区内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家里,虽有金碧辉煌的房子、贵重的器物,但“毫无气派的回廊”,挂满意大利油画的客厅却“装饰得像咖啡馆”,这显示了作为新贵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们俗不可耐的排场。圣日尔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派,院中套着精壮马匹的华丽马车,穿着金镶边大红制服的门丁,两边供满鲜花的大楼梯以及只有灰和粉红色的小巧玲珑的客室,这些精雅绝伦的陈设、别出心裁的布置都衬托出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风雅超群。这些精细而富有特征的环境描写,有利于展示其对人间性格形成的影响。当拉斯蒂涅从雷斯多夫人和鲍赛昂夫人两处访问后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作品写道:“走入气味难闻的饭厅,十八个食客好似马槽前的牲口一般正在吃饭。他觉得这副穷酸相跟饭厅的景象丑恶已极。环境转变太突兀了,对比太强烈了,格外刺激他的野心……”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拉斯蒂涅再也不肯自甘贫贱,最后,他决心弄脏双手,抹黑良心,不顾一切地向上扑。拉斯蒂涅的堕落是这种特定的典型环境所决定的。
(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虽然有贵族的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他们既有追求个人私利的共同特性,又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银行家纽沁根心目中只有金钱,他对待妻子寻求外遇的态度很明朗:“我允许你胡搅,你也得让我犯罪,教那些可怜虫倾家荡产。”雷斯多伯爵对妻子的美着了迷,虽听凭她和玛克勾搭,却有一定限度,这和他的贵族门第观念有关。他知道妻子偷卖祖传钻石后,想方设法赎回,让她戴着参加舞会,以维护门第的尊严。
阿娜斯塔齐和但斐那都是高老头的女儿,但两姊妹各有自己的个性。前者身材高大、结实、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谒见过皇上,不把妹妹放在眼里。后者娇小、金发,极有风韵,自知社会地位不高,陪嫁被丈夫侵占,又遭情夫遗弃,性格忧郁善感,经常怀念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但她们俩都是虚荣心极强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不惜榨干父亲的积蓄。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勒索的方法,但斐那则用撒娇哄骗的办法。
(3)精致的结构。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起着互相深化、互为补充的作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4)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艺术上的对比手法在《高老头》中运用得十分广泛。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不仅促使拉斯蒂涅个人野心的猛烈膨胀,而且表明不管是赫赫声威的豪门大户还是穷酸暗淡的陋室客栈,一样充斥着拜金主义,一样存在着卑劣无耻。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直言不讳,但不同的语言却又揭示了同样的道理,而他们两人看透社会的理论又与自己生活中的惨败成为反衬,更加深了悲剧的意味。此外,还有高老头女儿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贫苦窘困的对比,鲍赛昂夫人退隐时热闹的场面与凄凉心情的对比等等。这种鲜明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Ⅵ 《葛朗台律师追妻[娱乐圈]》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葛朗台律师追妻[娱乐圈]》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MHFdTMVN8dUK7JkR8aeYvw
简介:《葛朗台律师追妻》作者:蓝十六。
作为A市最火的“黄金镶钻石”级的极品优质男,
高风居然躲过众多镁光灯的追踪,
低头捧着一大束“花”走进了明星见面会的后台,
直接闯入当红明星崔帆的专人更衣室。
Ⅶ 欧也妮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家发生了哪些事,请简要叙述
葛朗台的侄子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自杀而来投奔他。查理和欧也妮一见钟情,葛朗台为了阻止这段恋情把查理送到印度去经商。欧也妮把自己的积蓄全给了查理,葛朗台对此大发雷霆,把欧也妮关了起来,葛朗台妻子伤心得一病不起。律师说,妻子一死,欧也妮有权继承财产。葛朗台只好和女儿和好,并极力讨好妻子。
Ⅷ 葛朗台律师追妻[娱乐圈]_by蓝十六_txt全文阅读,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OHtynizqN1scUIKfOiXTWA
小说名称:葛朗台律师追妻[娱乐圈]
作者:蓝十六
类型:言情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162233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娱乐圈大小姐X伪禁欲系抠门律师,作为A市最火的黄金镶钻石级的极品优质男,高风居然躲过众多镁光灯的追踪,低头捧着一大束“花”走进了明星见面会的后台,直接闯入当红明星崔帆的专人更衣室。
Ⅸ 《欧叶妮.葛朗台》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
ElfDN朋友,你好。以下是巴尔扎克的名作《欧叶妮.葛朗台》的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
【内容精要】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正定型是从《欧也妮·葛朗台》开始的。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布局严谨、语言个性化,这些特点都十分突出。全书在不长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儿查理、欧也妮与求婚者三条线索,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开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写,至家庭纠纷后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线索中显得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绝,至于葛朗台老头富于个性的语言,更令历来的理论家百谈不厌。
在巴尔扎克数量众多的作品中, 《欧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头》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评论者,都认为前者是他规模宏大的《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比起《高老头》,这部作品又相对浅显易懂,多些幽默,更适合年轻人阅读。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然而,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他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然而,单纯地塑造这样一个被拜金主义所渗透的吝啬鬼形象,并不是巴尔扎克的最终目的。拜金主义只是一种现象,巴尔扎克更为关注的乃是这样一种现象背后的人生悲剧。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在金钱的异化下已经变成了一个非人,但更大的牺牲者却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这或许就是小说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亲的名字作为标题的原因所在。欧也妮纯真善良,对人充满温情,对上帝心怀崇敬,这样一个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剧更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而当我们追究其悲剧的根源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透视到了拜金主义的罪恶,领悟到了巴尔扎克掩藏在其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之下的愤怒与同情。
【地位影响】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此外,作品结构紧凑,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各线索之间互相联系,显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滚滚洪流直泻而下,笔势酣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埃尔·巴尔贝里在《法国大网络全书》巴尔扎克条中是这样评价的:巴尔扎克写作这部小说时事先并没有反复考虑,但小说一出来便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现实主义新文学和刻画内心世界的一篇杰作。《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阅读指导】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个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常常令人想起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都没有给予他特别优厚的恩惠。不论在哪里,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这也难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这种成绩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呢?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再甘于平庸了。他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了作家生涯。迫于贫穷和饥饿,他为通俗小报写过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开办过印刷厂。这些活动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使巴尔扎克负债累累。巨额债务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欧也妮·葛朗台》是他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据说是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中的产物。初稿曾寄往遥远的俄罗斯,中途未曾遗失真是万幸。巴尔扎克称此篇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特色。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故事贯穿全书,但是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这是此书的最大成就。巴尔扎克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爱财如命、毫无亲情的、吝啬的葛朗台。在金钱导演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欧也妮·葛朗台》对于巴尔扎克本人来讲,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葛朗台的形象作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而流传后世。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讽刺的巧妙运用而吸引着人们。巴尔扎克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博大精深,却很难让人一气读下,原因在于他叙述的冗长,技巧的呆板,惟此部除外。总之,巴尔扎克仍以其《人间喜剧》成为当时法国社会出色的书记员。巴尔扎克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不仅属于法兰西民族,巴尔扎克是全人类的骄傲。 (《世界文学史》)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了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经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漠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漠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 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漠,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漠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贡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漠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漠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漠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在他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契诃夫)
根据巴尔扎克自己在小说末尾注明的日期,《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于一八三三年九
月。但是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诉苦说:他的《欧叶
妮·格朗台》还差一百页没有写完。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推测:九月完成的是小说的初稿,到
十一月巴尔扎克还在修改或重写。巴尔扎克是惯于在印刷厂的校样上修改原稿或重写的,有
时竟多达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历次修改的校样订在一起,作为厚礼送给知心朋友保
存;他说:“这是我繁重劳动和忍性求精的证据。”《欧叶妮·格朗台》想必也经历了同样
的周折。不过可以肯定:小说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经改毕,因为那年圣诞节巴尔扎克应邀
赴日内瓦与韩斯卡夫人一家见面,行前他曾致函韩斯基先生,问他可不可以把近作《乡村医
生》和《欧叶妮·格朗台》两书的原稿呈韩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对于巴尔扎克来说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关键的一年。在生活上,
那年圣诞他与韩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创作上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欧叶
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时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统治欧洲文坛了,而且不会受
到挫折!我只须再努力奋斗两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图束缚我的手脚、阻碍我前进的人!”①
他的自信产生于他酝酿已久的一个巨大的设想:他想把已写的和将写的全部作品合成一个
“整体建筑”,他称这个建筑为“我的玛德莱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
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把这个设想具体化为宏伟的计划:
他的“玛德莱娜”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风俗研究’将全面反映社会现状——
社会结出的各种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释产生这些感情与形成这种生活的
原因,说明社会与人赖以存在的条件。……继因果之后还要有‘分析研究’……因为列举了
“果”,分析过“因”之后,就该着手探讨原则了。……所谓原则,就是作者本人。”②正
如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别在两个领域探索。一个领域是写
哲理小说,如《驴皮记》、《路易·朗贝尔》,另一个领域是《私人生活场景》。自一八三
二年起,他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斯蒂汶·茨威格认为促成这两者结合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秘
密,那就是“如果能从确当的视角观察当代的生活,也能写出新鲜活泼、内容丰富的作品。
重要的不是题材和布局,而是内在的动力……动力不存在于文风和结构,而是存在于人物描
写本身。”③换句话说,过去,在讲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间,站着一个现实生活的观察家,
而现在,这个观察家能够用具体生活来装载自己的思想和讲出动人的故事。据斯蒂汶·茨威
格分析,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个成功则是《欧叶妮·格朗
台》。
①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九九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参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巴尔扎克发现他的秘密》,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说,《欧叶妮·格朗台》完成之时,巴尔扎克正踏进创作的成熟期;他的“玛德莱
娜大教堂”式巨著构思就是成熟的标志。虽然那还不是他后来的“人间喜剧”的恢宏计划,
但至少已初具“人间喜剧”的基本构架。巴尔扎克从那时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业,发现了
自己的天职所在:要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如实地描绘十九世纪的社会风俗。沿着这条道路走
下去,他终于在十年后能这样雄壮地自鸣得意:“世界上有四个大有作为的人:拿破仑、居
维叶、奥康奈尔,我将成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欧洲,他缔造了军队!第二位通晓地球的
奥秘!第三位成为一个民族的化身!而我将在头脑里装下整个社会。”①
①《人间喜剧》前言。转引自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第三六一页。
或许巴尔扎克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欧叶妮·格朗台》在他整个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
以思想家自居的巴尔扎克总认为像《路易·朗贝尔》那样的哲理小说远比《欧叶妮·格朗
台》这类“写得不错的畅销的小书”(巴尔扎克语)有价值。但是事实上巴尔扎克的哲理小
说大多像那些书中所描写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谛的思想家、艺术家们一样,由于野心过大往往
遭到惨败。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说过,巴尔扎克的哲理小说“并没有达到艺术的最高水
平,而只是作为最高喘息的结果。”①“路易·朗贝尔中途夭折,格朗台老头却能永存不
朽”。②确实,《欧叶妮·格朗台》由于本身的美学价值,堪称巴尔扎克的杰作之一;在巴
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那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确实不多。
如果我们抱着阅读一般小说的态度来读这部小说,我们或许会被小说一开始长达三十来
页的描写吓住。但是心急的读者千万不可跳过去不读,因为这一大段描写对整部小说至关重
要。巴尔扎克在不厌其详的描写中对索缪的街市、房屋、世态人情作了历史的、社会的翔实
分析,对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于居所格局、社会关余作了深入的介绍,这一切是为
了把小说人物置于一个有充分现实依据的社会结构中去,让他们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活动。
“居维埃能依据一根骨头恢复某个动物的原形,巴尔扎克则可以从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
发,再现人物、城市甚至整个民族的面貌。”③
①见斯蒂汶·茨威格《巴尔扎克》英译本第十章,纽约维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亚语。
③参见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中译本第二七四页。
小说的故事是以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集会开始的,巴尔扎克这时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一
登场。于是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主仆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
问题而在克吕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馆的
客厅里逐一铺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水潭,
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般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
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走向结尾。然而纵有千变万化,人们始终活
动于索缪回声清脆的狭巷和幽暗寒伧的格朗台公馆。环境和人,物质与精神在这里是同一事
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
《欧叶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一位天真美丽的独生
女儿,她受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
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
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这类痴情
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由
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物形象。既然在这里“风俗研究”已与“哲理研究”结合,那么这些人物形象就不仅是典型
化了的个人,而且还是个性化了的典型。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
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
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
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劳
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信服
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啬,虽然
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格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
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
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
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
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
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
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个家
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格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
圣洁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格朗
台太太临死时胸怀坦荡,因为死对她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她只心疼从此抛下女儿一人在世上
受苦。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叶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
去。小说的扉页题赠值得我们注意。巴尔扎克把这本小说题赠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子,并说
书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为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
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
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
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
枝。但是《欧叶妮·格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
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
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
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
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
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
而,在他对欧叶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
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
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女仆娜农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丑陋和内心的单
纯,反差如此强烈,使我们在为她的忠心感叹的同时,不免产生几分害怕。她的义忠固然代
表了旧的伦理,但她不是旧的伦理的殉葬者。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束时让我们看到娜农对金钱
社会的适应,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为高诺瓦叶太太之后。
Ⅹ 史上四大吝啬鬼,一个比一个强!
小说是生活的写照,素材大都源于生活的点滴和日常的观察。
真实历史人物中,哪些人最吝啬,恐怕众说纷纭。最主要的是:因为年代久远而缺乏考据。
但小说里的人物,不论时光流转,还是沧海桑田,始终保持着原本的姿态。
说起吝啬鬼,泼留希金、葛朗台、夏洛克、阿巴贡,这四名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前两位善于投机倒把,后两者专放高利贷。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农奴》(也被译作《死灵魂》)里的泼留希金,书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
他们四人有着贪财吝啬的共同点,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然而,最终的下场,无一例外是悲剧的。
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摸索到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但凡社会格局动荡,王权更替,总会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人物,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迅速敛财的目的。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因安东尼奥破坏行规,免息借钱,而耿耿于怀。因此他借机报复,设下圈套,用他身上的一磅肉来代替商船的抵押。
在法庭上,夏洛克为了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让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继续蓬勃发展,从而聚敛更多财富,坚持要从对方胸前割下一块肉。此等凶狠残暴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就好比如今的讨债集团,追不到款,也要拿一条胳膊来抵债。
聪明(诡辩)的鲍西娅答应了夏洛克的条件,允许其从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但不能留下一滴血,因为合约中未写明。鲍西娅作为法律顾问,体现了律师行当的精明,使得夏洛克无从下手,败下阵来。
安东尼奥免息借钱,陷同行于窘境,的确有违商业规则。但夏洛克仍要将他铲除,不惜当着法官的面,拒绝三倍赔偿,固执地坚持要对方割肉,可见其为人凶狠。
《威尼斯商人》创作于十六世纪末。
十六世纪初,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大力提倡工商业发展,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逐渐由商业重农业,国家进入转型轨道。同时为打压贵族,王室和资产阶级之间,达成暂时的联盟,展开圈地运动。
十六世纪中后期,通过伊丽莎白一世非凡的统治才能,不仅使经济繁荣,政治格局也相对稳定。
然而在十六世纪末,随着圈地运动的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资本阶级聚敛大量财富,手工业者和贫民的经济状况日渐堪忧。又因涝灾酷寒,使得农业歉收,物价飞攀。此时的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放高利贷者也在这一波天灾人祸中迅速壮大队伍,涌现出许许多多夏洛克类型的人物。
他们为了得到更多利益,自然无法容忍安东尼奥这样无视行业规矩的人存在。
莎士比亚用他非凡的笔力,勾勒出这一波动时期的社会状况,无愧于大师之名。
阿巴贡也是个放高利贷的,还是个鳏夫。他眼里只有钱,不光对家人和仆人十分吝啬,对自己同样如此。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床,半夜因为饿得睡不着,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视婚姻为交易,将女儿作为交易的工具,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叫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当他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便呼天喊地,痛不欲生。这一幕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个守财奴形象。
此外,他放贷手段狠毒,趁别人亟需用钱时,私抬利息,用一大堆破铜烂铁替代借贷资金,从中获取丰厚利润。
《悭吝人》是莫里哀创作的一部喜剧,于一六六八年首映。
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一年执政,当时法国频临破产,积重难返,经济状况极度混乱。
营私舞弊的官员数不胜数;
包税制盛行,肆意征税导致农民穷苦不堪;
官爵买卖历来有之,虽可短期增长收入,却使得官员兀杂,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放高利贷者在社会极度动荡之际,进一步压榨穷苦人民,使他们本就艰辛的生活,负担更加沉重,进一步激化了资产积极和平民阶级的矛盾,加剧时局的混乱。
《悭吝人》是一部古典主义喜剧,“三一律”的表现形式令作品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剧情跌宕起伏。但也因为剧情过于紧凑,人物扁平化特征浓重,人物性格鲜明却单一,非好即坏。
与前两位有所不同,葛朗台是共和党人,曾经担任过法国索缪城市长,握有充足的人脉关系。因拿破仑称帝,被取消职务,成了一名投机商人,是当地首富。
葡萄酒、酒桶、黄金、地产等等,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买卖,他都不惜一切代价。
他眼光精准,嗅觉敏锐,下手果决,堪称投机商人的典范。
且他为人狡诈,对觊觎他财产想攀亲的乡绅,对妻子女儿,一视同仁,将金钱奉为信仰,藐视亲情。
妻子重病卧床,他都不舍得花钱请大夫治病。
最终,他彻底沦落为金钱的奴隶。
直至阖眼的那一刻,双目仍紧紧停留在满屋的金子面前,一转不转。
巴尔扎克用朴实的文字,刻画出一个好像活在我们面前的葛朗台。只消读一遍《欧也妮·葛朗台》,老葛朗台的形象便会牢牢在脑海中扎根,永世难忘。
小说在1834-1835年间完成,故事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称帝。
一七九二年,法国大革命进入尾声,平民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王朝,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次年,将路易十六和安托瓦内特送上断头台,彻底宣布法国封建主义王朝的覆灭。
1804-1806年间,拿破仑加冕称帝,为收拾法国大革命遗留下的烂摊子,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因政府参与,导致政策朝令夕改,一切为政治服务。
政策的频繁变动,使得大量投机商人嗅到商业契机。贵族已然落魄,新兴资产阶级抬头,但贵族的头衔依然令人垂涎。
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与贵族相互勾结,共同谋求获利。
物价时而高飞,时而低潜,瞬息万变,全凭寡头与政府操纵,令人捉摸不定。
这是一个银行家与资本家疯狂的年代,葛朗台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当时的索缪城,巴黎,整个法国,有无数个葛朗台类型的人物。
巴尔扎克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一幕社会的悲剧,用那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笔锋,详细记载下一部真实深刻的《人间喜剧》。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篇。
和葛朗台一样,泼留希金也是个投机商人,是《死农奴》里的一个俄国六等文官。
他利用关系,以贿赂的手段,买通大小官员,收买已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当做活人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
此类方式相当于我们当今社会,人死后户口未注销,骗保,冒领退休工资类型。
只是当初制度漏洞颇多,且上下通气,里应外合,故而被泼留希金逮住机会,专发死人财。
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实为富豪,却整天形似乞丐,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迂腐的思想使他极度自虐。
衣着残破、蓬头垢面、满屋苍蝇,臭得让人恶心。这些都是他吝啬和迂腐的表现。除了对金钱的占有欲,似乎已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女儿成婚,他送去的祝福是——诅咒;儿子写信索要钱财,除了诅咒,他还奉上断绝父子关系的大礼,简直毫无人性可言。
泼留希金是四位吝啬鬼中最具有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也是当时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
当时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社会,工业化进程受到阻碍。与此同时,英国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也进入快速轨道。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并未意识到危机,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地主庄园纷纷破产,农民灾难不断加深,封建农奴制的危机日渐严重。
果戈理用自己自己的敏锐观察力,迅速捕捉到社会变动的风向标,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死农奴》这部书中。
上述四位吝啬鬼,都具有贪婪、吝啬、守财奴,视钱财如生命的共同特征。
但因为国家环境,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各有特色。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都给我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通过四个不同时代背景的简述,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些许规律:
凡社会动荡,时局波动时引发的阶级矛盾,都很容易被商人嗅到发财的契机。
但这种发财,基本都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饱受道德的谴责。
终日沉溺于财富,令他们成为金钱的附属品,沦为金钱的阶下囚,逐渐泯灭人性,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毫无生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