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发布时间: 2022-09-29 15:52:21

⑴ 湖北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公共法律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本法律需求而组织提供的法律服务、服务保障措施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事项。

公共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查询、法律便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第四条公共法律服务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为目标,坚持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整合优化服务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获取、监督、评价公共法律服务和对公共法律服务提出建议的权利。第六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统筹指导,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领导,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公共法律服务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管辖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推进,会同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一)宣传贯彻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公共法律服务各项制度和措施;

(二)统筹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三)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流程;

(四)监督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

(五)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六)与公共法律服务相关的其他工作。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做好立项审批、经费保障、服务运行、队伍建设等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第十条人民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三章服务提供第十一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置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居)民委员会设置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等实体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以及网络平台。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建设情况,组织编制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服务指南,明确各类各级平台提供的服务事项、承办机构、办事流程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编制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

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第十三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以下法律服务:

(一)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解等服务;

(二)公证、仲裁、司法鉴定、律师等法律服务指引;

(三)接待、解答司法行政其他相关业务咨询,引导相关服务;

(四)具备条件的,提供监所远程视频探视等服务;

(五)其他法律服务。第十四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主要提供以下法律服务:

(一)法律咨询服务;

(二)引导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等;

(三)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和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告知社区矫正政策以及救助帮扶途径等;

(四)组织协调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和村(居)法律顾问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五)其他法律服务。

⑵ 如何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国家财力分配要实行“三个倾斜”
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密切相关,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财力分配的政策安排。为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财政要从宏观全局和战略高度考虑,着力调整财力分配结构,实行“三个倾斜”政策。
(1)国家财政资金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涉及的面很宽,现阶段最重要的民生包括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这实际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民生领域的资金分配,这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现实情况,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进行调整,基本方向是有保有压,增量调整要与存量调整同时推进。一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机制膨胀、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财政负担沉重的状况,使行政经费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继续采取措施,大力减少“三公”消费支出。二是完善财政投资政策。三是集中财力加大民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2)国家财政的民生投入真正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质量等作为投入重点。需强调的是,教师资源本身不仅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和“程度”。因此,应将教师保障放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建议是,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快推进和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建立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是政府投入的重点。针对农村卫生落后的状况,首先应做好县医疗卫生的能力建设,负责好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可以通过保险报销比例的设置引导县乡大病患者在县医院治疗。其次,按照辐射面积、人口密度和距离县城远近等指标,在适当位置建设乡镇医院,承担农村公共卫生职责,并能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做小型手术和急救处理。另外,乡村卫生室建设也很重要,它接近农民,尤其需要政府予以补助,建设医疗场所,购置必要的小型医疗设备、并对村医进行技术培训。三是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要根据国家财力可能,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不断缩小城乡低保水平。同时,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补助和医疗补助制度。另外,目前农村新农保和城居保已经合并,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制度取得历史性突破。下一步要加快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允许农民医疗保险基金可异地转移和报销,这对于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服务的可行性,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3)中央的民生投入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今后中央的各项民生投入仍有必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提高中央对欠发达地区诸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农村医疗卫生经费补助、新农合和新农保等的补助标准,不断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二、在推进相关重大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着重在以下三方面的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1)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提出了未来财政改革的任务。《决定》指出,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是我国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
一是关于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总体设想。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是完善分税制体制的关键,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解决。只有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的原则,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分配关系。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远景,是逐渐形成减少层级后的中央、省、市县三级架构,合理明确设定与各级事权相对应的财权、税基,并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力差异调控机制,形成合理的横向、纵向财力分布格局,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然,在现阶段,受我国现行行政体制等诸因素以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等问题的影响,财政体制的改革措施难以一步到位,因此,必须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具体来讲,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实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的架构来优化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属于全国性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应由中央政府决策、承担和管理;属于地方性的事务,应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政令许可范围内决策和承担,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其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中央财政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委托事务,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足额安排资金。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务,应区别情况,明确各自职权范围和负担比例。
二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事权划分的具体设想。在现阶段,应重点着眼于加快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适当统一省以下主要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力争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支出责任。
(2)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是实现县级财政从过去的“两保”(保工资、保运转)向今后的“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迈进,这是我国下一步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县乡基层财政困难、促进省域范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创新。
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具体建议:一是明晰改革精神和政策取向。构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应该是“明确目标,地方为主,中央奖补,分步实施”。所谓“明确目标”,就是确保县级财政的基本财力能够“三保”,促进县级财力的均等化和县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所谓“地方为主”,就是适应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地方财政为责任主体;所谓“中央奖补”,就是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补助,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好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所谓“分步实施”就是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开。二是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目标。改“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为“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进一步从机制上巩固和扩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成果。目前的省管县改革更多的是实现了省对县资金的下拨上划方式变化,而并没有在事权、收支范围及转移支付方面有根本的突破。为此,下一步要构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则必须在省与县的财政体制上进一步改革。要科学界定县级财政“三保”的范围、标准和财力需求,重新确定省与县的收入划分办法,通过省级财力调控手段特别是转移支付手段调节县级财力的差异。
(3)构建中央对农民工流入地的转移支付制度。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但是6.9亿城镇常住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是没有当地户籍的流动人口,这其中又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这部分人群能否获得公平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是其在城市稳定就业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解决这么大一个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需要巨额财政投入,远不是一两年、一两个专项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从财政体制层面深层次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考虑到农民工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向东部流入地区提供的财政转移支持,实质上也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客观上减轻了东部地区因人口流入而增加的财政负担,既体现了财权与事权一致的原则,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具体建议:一是结合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改革安排,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的部分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中央要通过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农民工市民化人口规模、公共服务成本等因素,给予流入地必要的补助。按照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我国要将1个亿的农民工变为市民,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成本巨大,需流入地政府财力和中央转移支付共同合理承担。二是对暂时不符合条件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也应享受城市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务,如随迁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就业服务等,中央也应按照农民工流入地的常住人口情况,给予一定的专项转移支付支持。三是形成正向服务机制。即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公共服务做的好的地方不仅拿到转移支付,而且还可以获得中央必要的奖励。
三、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是转换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确保贫困人口更公平收益的重要途径。
(1)完善公共服务的提供策略,确保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能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中平等、充分地获益。要注意降低甚至消除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门槛,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对于贫困人口的可及性。
(2)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大力拓展社会扶贫。在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下,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多样化供给,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一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方面,都可以对传统的预算拨款、政府直接举办并提供的方式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创新有效的供给机制。
(3)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使贫困地区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偏好如何、优先序如何、需要多少以及利益诉求等,均可通过恰当的机制充分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使这种需求转变为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和行动目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地方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对于保持地方公共物品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减少公共资源浪费、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贫困人口合理权益、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逐步建立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体现公众需求。
四、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民生问题,与公共财政的关系非常紧密,对财政的需求很高。近十多年国家为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国家财政仅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已达40%左右,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提供了重要的财力基础。今后中长期从宏观战略全局出发,国家财政无疑仍要加大民生支出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但必须指出,未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的制度、政策出台及支出增加一定要把握好范围、时机、力度和节奏,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我国财政收入已由过去的高增长变为常态增长,而且未来收入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1994—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由5218亿元增加到103874亿元,增长了18.9倍,年均递增19.37%。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国家减税政策的影响,2012年和2013年财政收入增速已降为12.9%和9.8%。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仍有很大潜力,但经济增长速度已不可能维持过去的10%以上,7%左右的经济增速将是未来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财政发展必将步入一种常态增长趋势。其二,未来中长期整个财政支出面临新的增支压力。除了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之外,未来还有四大增支压力: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镇化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这都是未来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财政从政策和财力给予支持。其三,政府债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目前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已达8.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接近20万亿元,政府债务负担率已达50%左右。政府债务虽然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但债务快速增长和不断到来的偿债高峰压力需给予重视。
综上,当前和未来的财政状况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在这一大背景下,必须考虑未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均衡。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将是一个长期目标,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这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国情和财力的制约。

⑶ 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欠发达来地区法律服务资源自不足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应当引导法律人在该区域从业,现也有一些具体措施,如律师执业证的入门考试司法考试,欠发达地区的通过线比较低,取得资格后也只能在该区域执业,限制人员流动。另一方面,现在网络发达,具体的事务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在网上咨询,或者一些手机APP,如口袋律师等,在客户端一对一的与律师沟通。

⑷ 如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日益增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客观分析,目前工作进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一是项目投入还不够集中,各部门在实施项目时自成体系、分散实施,导致农村公共服务项目集中建设、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还不明显。二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大部分服务网络集中在区县和乡镇,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村级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人员编制等影响还不健全,加之强农惠农政策宣传不够,基层群众接受服务的方便性、及时性和普惠性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服务水平和内涵还有待提高。由于受人员、技术和运行保障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其服务水平、规范管理、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还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城乡政策制度分割没有很好解决。在养老保险方面,还是城市居民、农村新农保和城乡一体的3种制度并存,且标准不一。在医疗保险方面,形成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存在两个体系和标准,相互接续转移困难。同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还存在差距。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如路、电、水等设施在建设中,由于采用中省、市、县、村分级承担的模式,村级承担了很大压力,与城市居民免费享用存在不平等现象。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提升品质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强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项目集中投放。围绕绕城沿线、城市出入口、旅游景点周边的改造提升等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统一规划,整合资金项目,集中投入,整体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项目集聚放大效应。特别要发挥区县政府和开发区整合资源的优势和经验,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项目集中打包申报实施,提高资金项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服务可及性。村级(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单位,也是公共服务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务应当以村级(新型农村社区)为落脚点,向农村倾斜,制定完善村级(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将农村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教育、医疗服务、科技服务、救助帮困、养老服务、治安和民事调解等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统一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村级公共服务的综合配套,集聚供给,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三)鼓励服务创新,加速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可以有效节约资金并缩短这一进程。应积极发挥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对机制体制创新支持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级各部门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丰富工作内涵,提升工作标准。在现阶段,可重点鼓励支持乡镇和村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便利性;鼓励支持人社部门在乡镇和村级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培训网络,提升农村居民创业致富和转移就业的能力;鼓励卫生部门开展县镇(乡)卫生管理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村级标准卫生室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鼓励支持教育部门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鼓励支持科技部门和涉农科研院所到农村,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并引导其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体化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以往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的。只有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资金项目安排与服务标准做到城乡一体化,才能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保持相对均衡。因此,在推进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要采取政策鼓励、项目支持、考评检查等方式,积极协调鼓励各级各部门加快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并在资金项目安排、服务机构建设、服务人员保障、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确保城乡居民机会平等、权利均等、服务同等,从根本上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务权利。

(五)加大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调节和保障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就必须强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在当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重点向县乡级倾斜,向农村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困难群众救济和低保等倾斜,切实增强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尤其要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的现状,按照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实施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给模式,努力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可采用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私人资本进入。

(七)健全测评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检测和考评体系,及时反映和监测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工作中可在现有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分工、考核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外部公共服务监测评估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城乡公共服务数量、质量、分布、差异和群众需求等方面情况,及时调整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出台对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⑸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来务体系建设具体包括源:
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
二是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积极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党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重大经贸活动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
三是创新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进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科技保障。
五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督查指导,注重宣传引导。

⑹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包含的内容

法律分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包括: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二是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积极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党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重大经贸活动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创新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进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科技保障。五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督查指导,注重宣传引导。

法律依据:《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全面依法治省进程,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法律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为满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本法律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服务。

⑺ 如何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
第一,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点。基本要求是“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现行体制机制下,农民生产要素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劳动要素方面,进城务工农民没有实现同城镇职工的同工同酬,相同劳动岗位农民工所得收入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一半左右。土地要素方面,城乡土地交换农民得到的补偿较少。资金要素方面,农村存款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民长期面临“贷款难”。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就是要改革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和劳动报酬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同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报酬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就是要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就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和体系,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第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面。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市场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粮食等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少于其他产业。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就是要进一步从资金投入、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形成支持保护农业的长效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补贴对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促进作用,调整补贴方式,改变实践中存在的不管种不种粮食以及种多少粮食,农业补贴都按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的简单做法。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的使用要向种粮农民等粮食生产者集中,特别是新增补贴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倾斜,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农业补贴真正发挥支持粮食生产的作用,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同时,积极探索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集中使用、集中用于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发挥补贴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弥补粮食生产在经济上的弱势,使粮食主产区人均公共财力和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在经济上不吃亏,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种粮和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有利于弥补农村储蓄资金、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弥补公共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各行各业都要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企业和社会组织要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农村发展。
第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目标。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⑻ 公共服务有哪些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
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按照大的专业属性,还可以如下分类:国防建设、国内与国际公共救助与灾害援助、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文化经济产业开发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特色产业建设、金融保险与消费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发展等。
按照工程专业属性还可以分为:国防工程、公用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法律依据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第二条 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加强基层普法阵地、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司法所统筹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基层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功能,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大力发展县域公证法律服务,组织公证人员采取巡回办证、网上办证、蹲点办证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开展公证咨询和业务办理。

⑼ 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全面依法治省进程,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法律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为满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本法律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服务。第三条公共法律服务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为目标,逐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领导,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做好本行政区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其做好本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和部署公共法律服务重大事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规划编制、政策衔接、财政保障、平台建设、标准制定、服务运行等工作,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高效配置。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统筹和布局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负责本行政区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七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法学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和消费者协会等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公共法律服务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第九条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优先利用现有资源,遵循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临街设置的原则。

公共法律服务设施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和标识统一的要求,完善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第十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场所,统一命名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依托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公证机构等单位的场所或者其他场所设置。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可以依托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设置分中心,也可以通过流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场所,统一命名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或者其他场所设置。第十二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依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设置。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统筹建设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推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与政府政务服务、紧急求助、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等公共服务热线平台的衔接联动机制。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纳入一体化政务平台统筹建设,积极推动与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其他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统筹建设和管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逐步完善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功能,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网络法律服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可以依托省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结合当地实际,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提供符合个性化需求的网络法律服务。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协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共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效能。

热点内容
诉讼法遇法定节假日顺延指第二天 发布:2025-01-17 13:41:25 浏览:755
金融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7 13:35:34 浏览:424
巜行政诉讼法内容 发布:2025-01-17 12:45:05 浏览:493
龙湾法院直播 发布:2025-01-17 12:23:04 浏览:980
民法总则委托代理 发布:2025-01-17 12:13:18 浏览:927
3c法规 发布:2025-01-17 12:11:05 浏览:543
刑法轻朝代 发布:2025-01-17 12:02:01 浏览:723
上海的工厂劳动法 发布:2025-01-17 11:35:08 浏览:382
马慧娟律师 发布:2025-01-17 10:29:58 浏览:846
平舆县司法局 发布:2025-01-17 09:53:34 浏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