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爽律师
⑴ 关于痕迹司法鉴定
痕迹司法鉴定
主要包括手印、足迹、枪弹痕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纺织品痕迹、牙齿痕迹、玻璃碎片痕迹、开锁痕迹等鉴定。
1、准备必要资料
(1)送检人持单位介绍信(个人委托最好通过律师事务所进行)
(2)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3)要求检验鉴定的材料(送检材料有原件的必须提供原件,样本材料要尽可能丰富,具体案件需要什么材料请先来电询问)。
2、初步审查
鉴定受理人员对送检的资料与检验要求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是否受理及收费标准
3、填写鉴定委托书
送检人填写完整的委托书,包括简要案情,送检材料,明确的委托事项,联系电话等。
⑵ 精神卫生法草案谁去修改一下今天法办征集修改个案
随着《精神卫生法》草案的公开,相应意见和建议争议也逐渐升温。
“在防止所谓的‘被精神病’的同时,要注意公众的权益,因为精神障碍者经常会出现侵害他人的行为。” 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唐宏宇称。
“但在非自愿住院治疗上,一定要厘清范围和程序,否则所谓‘病人’很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刘瑞爽表示。
6月18日,在《中国医院院长》组织召开的《精神卫生法(草案)》法制建设研讨会上,精神病学家和法律界、人文学者就立法宗旨及具体细节展开了激烈争论。
在“被精神病”案例不断引发争议之际,《精神卫生法(草案)》于6月10日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酝酿26年未出的法规,能否解决困扰多年的问题,引发了争议。如能否达到规范精神障碍治疗,包括“被精神病”等社会问题?诊断是医疗前置,还是司法前置更好?监护人顺序如何厘定?
前置程序是司法还是医疗?
草案“刚性”内容,集中在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26个条文中。起始的第二十一和二十二条,规定了开展精神诊疗的条件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从这两个条文的规定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立法仍将精神障碍的诊治归于医学范畴。”作为从1999年起就一直参与精神卫生法论证和编制的唐宏宇如是理解。
唐宏宇所谓的医学前置是指,“精神障碍”的诊断,应由“医疗”部门给出。这也是医学家和法学界反复争议的内容之一。因为,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精神障碍的诊疗被纳入了社会或司法范畴。尤其是美国,美国一些州的法律当中规定了精神障碍诊疗的司法前置程序,即是否入院治疗必须要通过法庭裁决。
司法前置的“好处”是,对“非自愿住院医疗”有了一道司法程序护栏。但从中国立法者看来,司法前置不符合中国国情。
“如果我们要采纳这种法律前置程序,还有考虑到目前司法机关是否能够承受这么多的工作量。”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郝伟表示。
除了中国司法体系的资源配置还不成熟,单就司法前置本身而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在司法前置的程序中,美国有“危险性标准”,即针对非自愿医疗的标准设定为“已经或马上将要发生对自身或他人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才能裁定医院收治精神病患者。
“但近些年关于危害标准的问题,欧美国家出现了一些争议,甚至还引起了公众比较强烈的反应。”唐宏宇表示,原因是这一前置程序导致了对真正精神病患者诊疗的延误。
尽管唐宏宇如是理解医学前置的内涵,但令他困惑的是,草案第二十七条与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有存在矛盾。
“‘不能辨认和不能控制’是法官的事,伤害自身是公安的事,但又把诊断治疗赋予了医学的定义。”唐认为,必须把这些厘清,否则在实践中仍会出现混乱。
谁有资格送人到精神病院?
由于和身体患病不一样,“精神障碍”患者经常出现不承认得病,不愿意治疗的情况,一般会由监护人或某些组织“送到”医院,而谁有这样的权利,成为精神卫生法立法的焦点。
按目前草案内容看,送到精神病院的权利按照不同的情形交到了不同的人手中。
草案第二十四条规定,疑似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近亲属,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的,则是民政部门可以将其送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治。草案二十六条则规定,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制止其行为,并送至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二十七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只有精神障碍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才能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
“对此,以前立法时也讨论了很多。这次明确用‘危害层次’来界定不同的主体,是一个突破。”唐宏宇称。
但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与质疑。
“实践中,如何定义‘扰乱公共秩序’?”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刘瑞爽表示,这个词的含义太过宽泛,如果没有明确的含义,其实就意味每个人都面临着“风险”。
“如果一个人被配偶送到医院,但其父母坚称自己的孩子没病,非要领走,怎么办?”《精神卫生法》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陈志华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志华,把“监护人的顺序”问题抛给了唐宏宇。而这也是医疗机构经常会面临指责,甚至诉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