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多渠道增强法律援助辐射力

多渠道增强法律援助辐射力

发布时间: 2022-11-06 02:00:14

1. 谁有关于农村法律方面的毕业论文

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
作者:卢明威
内容提要:
历史传统与教育因素导致农民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事关大局。现有农村社会组织无法满足农民的法律需要,造成机构制度性缺失。从成本效益看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将其作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
农村法治 法律援助 乡镇司法所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身份问题、贫困问题、公平问题、政治参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是中国改革的试验起点,但到今天,在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经济建设等方面等问题已经凸现,无法满足国家法治与现代化的需要。从上世纪末开始,“三农”问题就已成为政府高层的“心病”。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见仁见智,但农村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它是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并决定了农村发展可持续性和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本文拟从农村社会法治状况及各种组织对农民权利的影响论述农民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农民法律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是农民的法律意识,它是农民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广大农民而言,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能否以法律支配自己的日常行为,能否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在因素则指社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是否依法办事,能否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及其对农民心理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传承作用,而法律意识的内在因素有历史传统、法制教育等。
首先,在农村历史传统中,农民行为的指导思想是“礼治”多于“法治”,并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法律意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j中国传统社会中充满着王权至上、权大于法,伦理至上、情大于法的与现代法治相矛盾的礼法观,强调德礼教化而忽视法治,强调家庭团体而忽视个人权益。“宗法制度在两重意义上塑造了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一是它通过血缘连结的人情,把国家法律的强制、习惯法的自然约束和道德法庭的社会监督有机地统一为一体,使用权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国家正式法律;二是在宗法制度的面纱下面,农民自动解除了作为独立个体即自由民的可能,从而从根本上剥夺了农民以个体名义争讼的自主性。”k习惯中农民之间一旦发生冲突或纠纷,往往是请声望较高的长者以人情、礼俗来调解和缓和从而保持秩序的稳定,其注重的是互相忍让而不是追求明辨是非。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这种意识仍决定着农民解决纠纷的方式。
其次,法制教育对农民的传统法律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自1986年开始,我国全民普法已历经“一五”、“二五”、“三五”三个阶段17年时间。第一阶段以公民的法律启蒙为主,对农民而言填补了法律常识的空白。不可否认,普法教育在提高社会整体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效果,广大民众普遍承认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应有的崇高地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对广大农民重情礼轻法纪的传统法律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缺乏对受众的细分和浓厚的行政主导性,使得普法效果在农村大打折扣。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几年前在某地进行基层司法调查时看到一本发给或是要求农民购买的,由该省司法厅编印的“农村普法读本”。读本汇编的第一部法律是《宪法》,第二部竟然是《反不正当竞争法》。l普法成了一些公职人员必须完成的表面文章。即使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山东“从总体上看,普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在普法教育中强调普法重点的多,强调普法教育的少,普法布置多检查落实少,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对某些偏远农村来说,普法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地区甚至从没有开展过。”m对农民真正有意义的普法活动应该是第一阶段,然而受限于农民文化程度瓶颈,缺乏对农民法律需求的分析,尤其是上述一些走过场的行为影响了普法效果。

二.农民权利保护机构的制度性缺失
对农民权利产生影响的农村社会组织有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调解委员会等。
从历史角度看,解放前农村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境地,血缘性与地域性相互结合使宗族保持了对农民的相对强大的控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甚至公社化手段有力冲击了农村的基本组织和控制手段,国家权力得以渗透到农村基层,但这种冲击是以行政权力扩大化来进行,农民对这种国家政权与农民之间关系是基于对强力行政权的服慑而非内心的需要和自觉认同。更为消极的是文革期间砸烂公、检、法等极端左侧行为使农民加深了权大于法的观念。从现实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治的强大惯性至今使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仍更多依靠行政权力来解决而不是在这过程中强调依照法律处理问题,它留给农民的印象是权力的强大而不是法律的神圣:广西南宁市所属农村生产基本实现了小机械化,是广西农村较为发达的地区。今年3月,城北区一乡村部分村民以围墙圈地企图继承其地主祖父解放前所有的土地。处理该事件的乡司法员和另一工作人员因与该部分村民有亲戚关系,初期偏袒其主张。但现已取得使用权和其他交通严重受阻的其他村民不服,认为解放后这些土地已经处理,使用权已变更,强行拆除围墙导致发生群架的剧烈冲突,乡政府最后不得不强令拆除围墙,恢复原状。对法律的无知要求继承地主土地的主张固然荒唐,反映了部分农民极低的法律意识,但乡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反复使我们看到提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与提高农民意识同样紧迫。其实我国法律对这类问题已有明确规定,适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问题的批复和《民法通则》关于财产权和相邻权的规定就可得到解决。但乡政府工作人员并未明示其决定的法律依据,当事人只知政府的决定不得不服从,却无从知悉法理依据。n在一份对山东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中有66%的人认为我国目前是权大于法。o现实中一些基层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机关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泊,甚至曲解法律、知法枉法,造成农村法治氛围严重不足,农民缺乏法律信仰,遇事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习惯。
在涉及农民权益维护的社会组织中,村委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一方面它是农民自己选举,代表着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基层政权组织,客观上肩负着一些诸如计划生育、税费征收、秩序维护等责任。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乡政村治后行政权力在农村受到压缩,村委会的一些权力让渡给了分散的家庭,不再是过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能调控型组织,权力与经济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权威的丧失。在经济贫困地区,村委会没有多少剩余索取权,不能吸引有能力的人进入村委会,致使基层组织涣散,机构不健全,干部大量流失,后继乏人,甚至有的村组织名存实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村集体拥有相对丰富的财产,村委会有一定的管理职权,也就有较多的剩余索取权,在村委会选举中候选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出现操纵选举的非正常现象。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村委会正处于由原来以集体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政权组织过渡到村民自治组织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法律不健全、规范不到位,社会体制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发生断裂,国家法律、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执行。农村基层组织的弱化一方面导致宗族势力复苏,一方面使村委会失去保护农民利益的功能,在被某些利益集团控制后可能成为危害农民利益的新威胁。
宗族势力由同血缘的同姓家庭扩展而成,建立在血缘认同基础上。改革开放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宗族利益一般并不重要。但如今农民在经营上不再依赖集体组织和基层政权,宗族成员间的相互依靠重新变得重要,导致宗族势力日益膨胀。广东湛江市公安局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镇基层能够当村委会主任或村长的,其家族大、兄弟多是一个重要原因。如雷州市沈塘村捐花村,族头族老鼓动、威逼村民选举“烂仔”当村长,成为该村黑恶势力的操纵者。p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村民之间因祖坟、山林、土地权限之间的纠纷不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诉诸武力。宗族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往往是农民冲突不经法律途径解决,发生大规模械斗的地方。广东省湛江市自改革开放至1987年,共发生宗族械斗1300多次,吴川市仅2000年1月至高无8月共发生群体性冲突39起。q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村委会选举受到宗族势力的影响,但在村委会选举规则进入乡村社会后,宗族力量对选举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它可以成为村委会选举法的动员力量,在参与选举中摒弃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方式,并在选举博弈中形成竞争、妥协、宽容等民主品格,同时村委会授权来源的改变使村委会干部由眼睛向上变成向下,使村委会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已任。
在当前情况下,乡镇政府以行政手段解决农民纠纷,村委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选举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尚未成为新的保护机制。如果国家不能杜绝基层政权行政执法中伤农坑农问题,不能及时为农民纠纷提供法律帮助必然会影响法律在农村社会中权威的树立。
习惯上农民纠纷的传统解决途径是村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现行《宪法》第111条、《民事诉讼法》第16条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中有相关规定。村民调解委员会根据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通过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化解了许多民间纠纷。但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一是调解委员会委员缺乏法律知识,二是因基层法院履行各种审判职能,工作繁重,几个乡镇才设一个派出法庭,很难对散落农村中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造成调解主要以一般的公序良俗作为指导而非以法律为依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难以执行,造成调解组织的威信降低。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过调委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纠纷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利益的追求,利益冲突加剧,可调解性下降。尤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指引下,村委会、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农民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农民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通过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等传统途径来解决,而当行政性质的权力介入纠纷时,这些传统途径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村委会、乡镇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资源如土地、山林、池塘水库、集体企业的承包权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开发对农村土地的征用、拆迁中对农民权利的侵害等。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或因缺乏法律知识无法寻求帮助,或因无力支付律师费用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而处于被动地位。在失去了维护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后,如今的村委会、调解委员会无法肩负起保护农民利益的重任。何况法律援助应该是国家对贫者弱者所负有的一种责任,民间机构往往因经费、人员、机制等因素而力不从心,在为农民提供法律救济方面存在机构缺失的制度性问题,为社会秩序的动荡留下了隐患,以下事例可见一斑:2002年11月29日,广西防城港市政府以“保证港口至防城航道畅通,减少港池淤积”为由,通告责令全部一千多养殖户在2002年12月20日前将防城入口到江山一带浅海养殖设施全部自行拆除。这些养殖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该海域,都有持有海域使用证,其海产以三年为一周期,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先后投养,尚需一年到收获期,而该市已无其他浅滩可以移殖,此时拆除损失巨大。同年12月9日养殖户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被告知不予受理,12月12日又递交《关于要求延期拆除西湾养殖设施的报告》 ,请示政府体察困难待该批海产品收成后再自行拆除,但市政府置之不理。12月25日政府组织300多民工,两百多公检法和其他政府部门人员强行拆除养殖设施,导致全体养殖户到市政府门前请愿,又被公安人员驱赶。为此,众多养殖户通过各种渠道申诉上访。市政府在拆除部分设施后却又停止了拆除行动,在设施已被拆除的养殖户中有的损失将近四十万元,东拼西凑借贷而来的财产毁于一旦。被拆的怨声载道,未被拆的暗自庆幸,可见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对农民利益,对政府形象,对法律尊严的巨大损害。r回顾整个事件,且不论政府的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养殖户在法律上的孤立无援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组织,他们没能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们不知行政复议应向市政府的上一级即自治区政府提起;由于海域争议案件是复议前置,不经复议他们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更没有法律援助机构给予任何帮助。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对农民法律援助的机制进行检讨。

三.对现存法律援助制度的反思及机构选择
法律援助定位于为那些由于经济状况贫困,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而不能进行诉讼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公民或法人提供法律帮助,使其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为了保证贫者和弱者能够行使诉讼权利,《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了诉讼费用的缓、减、免。《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法院可以或应当为当事人指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几种情形。除此以外的民商事、行政案件都没有有关于法律援助的规定。在涉农利益案件日益增多而农民法律意识未得到显著提高时,现有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如果农民没有法定的可寻求较低费用或免费法律帮助的渠道,就不能切实保障农民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无法实现农村法治的目标。因此,建立农民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政府必须承担的国家义务。
作为法律援助机构应具备一些必备条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有较高法律知识水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纵观我国各种组织,满足上述条件的机构并不少,有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人大和政府的法制工作部门、司法厅局、律师事务所和法科大学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等。但由于它们各自的性质或地位、布局、运行机制、辐射力等因素,作为农村的法律援助都存在不足。
在当代中国社会,在县这一级,公检法司都有自己的延伸,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到了乡这一级就有了一些变化。s在乡一级许多机关只有少数的派出机构。况且,法院作为一种裁判机构它的特点是地位中立,对双方当事人都要保持适当距离。如果由法院来充当法律援助机构,会造成法官先为当事人从法律上设计一个较为安全的诉讼安排然后再行裁判的印象,从法理上看这是不当甚至应该禁止的,也与法官的司法职业道德相冲突。检察院因为工作职责的规定,乡一级没有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即使设立检察所也是为了调查、监督的方便。总体上检察院和公安系统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与农村大量的日常纠纷的司法解决关系不大。换言之,检察院与公安系统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治安和刑事案件,而大量的农民权益冲突已超出了这一范围,检察、公安机关显然不适合作为农民的法律援助机构。
至于各级人大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大都设立在县级以上,也是远乡村,无法提供及时的法律帮助。由于律师事务所的营利性质,农民往往无法或是不愿支付律师费用,要求一种营利机构长期法定地负担起公益性质的工作也不切实际。而法科大学中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从性质上最适合承担这一任务,但这些机构往往都地处大中城市,布局和经费问题使其无法肩负起为广大农村提供法律援助的重任。
在几乎所有政府部门中,最适宜担任农民法援机构的就是乡镇司法所。

四.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规范法律援助运行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是县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乡镇不是设立了司法所就是在乡镇政府中设置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而且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早在1995年2月,时任司法部部长的肖扬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给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帮助。今年要把这项工作正式提上议程,充分论证,抓紧制定可行方案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尽快建立起来。”1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立在乡镇司法所之内,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切实可行的。
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法制宣传,只要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都会乐意接受;另一方面,从党政部门来说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参谋以实现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村。一些乡镇领导也认识到司法所就象农村卫生院那样不可缺少,一个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个缓解了农民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客观上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乡镇司法所建设成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和现实与需要相符合。
但是把乡镇司法所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显然加大了司法所的工作负担,必须加强建设力度。一是要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一是要提高队伍的素质。现实中有的乡镇司法员是兼职从事,专职司法助理员中很多以工代干、以农代干,缺乏人员编制,文化程度偏低,形成成分多元化、管理多重化、待遇多样化,对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非常不利。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就要积极推进乡镇司法所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司法所的组织建设。乡镇司法所要发挥作用必须要身份合法,机构的立户和列编问题是关键。机构列入乡镇政府管理系列有利于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乡镇工作规划,促使乡镇领导将其作为一项工作职责,有利于理顺管理指导和改善办公条件及工作经费的解决,同时便于在法援工作中协调各个部门。其次,要加大对乡镇司法所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全心全意的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吸收法律专业毕业生等途径来壮大法援队伍。最后,要明确乡镇司法所有关法律援助的职责和制度建设。司法所作为政府机构系列之一,其本职工作是指导村民调解委员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法制宣传及刑释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如果将其作为法援机构,它要负责免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提供能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解决方案,及作为农民的代理人进行维权行动。这就必须处理好与现存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与律师在城市提供法律服务相对应,乡镇司法服务所主要在农村为农民进行服务。到199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了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所近3万5千多个(其中至少3万2千个是乡镇所),法律工作者近11万5千人(其中有10万多人是乡镇法律工作者)12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律师相类似,独立于政府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但在许多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就在司法所下设立,人员也多有交差。如果不能理顺法援机构与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农民在寻求法律援助时很可能被以各种理由推到法律服务所进行有偿服务,法律援助就会有名无实,司法所就变成法律服务机构的“掮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明确法律服务所的独立性,要求其与司法所进行“脱钩”;同时制定完善的制度,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不得推诿,也不得要求农民到法律服务所寻求帮助,进行援助工作的定岗、定人、定责、定目标,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投诉机制。
其次,要明确法律援助的范围和程序。范围应包括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只要农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都有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程序上要先由农民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放宽援助条件;有的人担心法律援助成为所有人的免费午餐导致无理缠讼,其实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农民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会选择聘请律师等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因为这一担心而使大部分农民支付较高的维权成本或失去维权机会。
一般而言,如果不涉及行政权力,乡镇司法所援助机构可以完成农民的法律要求,但当行政权不当运作侵害农民权益时,乡镇司法所出于行政级别和当事人一方的地位,就不再适合作为援助机构。这时应建立某种制度要求律师介入。司法所作为援助机构的便利之处是其上级主管部门县司法局负责对律师的管理。按刑法和律师法的规定,司法局、法院有权指派律师承担一定的法律援助任务。通过制定相关条例要求基层司法所在发现法律援助涉及行政机关时,应向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请求指派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任务,使当事人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五.结语
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安排,使所有人无论贫者弱者都得到平等的司法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加速农村发展和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2.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握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稳定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发挥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抓好支撑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在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新上项目。加快重汽产业园、鲁能产业园、北车风电工业园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把西客站片区、魏家庄片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龙头,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城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加快轨道交通、沿黄湿地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强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加强项目审计监察,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完善重点项目分级联系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绿色通道制度。抓好项目筛选储备,重点增加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三是拓展培育消费增长点。落实好家电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车辆购置税减征等促进消费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拓展便民消费和服务性消费领域。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群众消费预期。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建设600个标准化农家店,增设39处10万平方米便民菜市场和250个社区便民网点,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二)着力建设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工业体系。把转方式、调结构与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结合起来,抓好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一是推进工业振兴。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化、半导体照明新材料、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和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入,力争北车风电产业园等24个项目上半年竣工,加大鲁能电工电气等32个重大项目推进力度,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85%以上。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冶金钢铁、石油化工、食品饮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做优品牌,实现优化提升,努力打造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二是增强园区集聚配套能力。省级以上园区和重点企业要率先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力军,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集聚。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信息通讯研究院和齐鲁软件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8个省级园区也要实现较大突破。三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对企业服务,加大增值税转型、技改贴息、金融信贷、企业减负等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监测跟踪,稳定煤电油运供应,积极组织产销衔接和各类银企对接活动,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特色产业提升“四项计划”。四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动力,完善提升“六大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鼓励科技成果进园区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节能减排、光电风电、新材料、高性能服务器等方面取得一批技术成果,推进千万亿次计算平台落户济南。办好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第五届信博会和第六届科技展交会。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50家以上,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和30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推动社会研发和技改投入较快增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使用和保护,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5150”工程,引进扶持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及创业团队。五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续抓好百户耗能企业和十大节能工程,严控“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完成小火电关停任务,实施早期脱硫设施再提高工程,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等大气环境综合防治。
(三)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把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拓宽领域、增强功能、扩大增量、提升层次,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做强区域性金融中心,以魏家庄片区改造和西客站片区建设为契机,推进金融商务中心区和后台服务区建设,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信息中心,加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推广3G网络应用,加大软件产业扶持力度,加快齐鲁外包城建设,在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和“数字泉城”创建上取得新进展。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用好我市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优惠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会展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二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按照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加快文化创意及动漫游戏、旅游会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业发展,推进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园区建设,扶持一批具有泉城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大型旅游集团,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和经营模式,增强服务业的辐射带动力。挖掘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扶持发展特色餐饮服务业,统筹规划一批社区商业、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项目,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满足群众生活和就业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节和引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三是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建设历下、市中等7个重点集聚区和盖家沟国际物流园、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等30个重点园区,培育1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品牌。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税源经济发展,筹划、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业项目,发展财务、法律、咨询等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发展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现代渔业,培植壮大鲍家芹菜、商南彩椒等30个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5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搞好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科技、标准等支撑体系建设,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南水北调济南段、东湖水库和腊山分洪工程建设,完成卧虎山等3座大中型水库和3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田山、邢家渡、胡家岸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抓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8000公顷,完善农村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加强黄河堤防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用好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城镇化建设提升工程,促进供水、供电、公交、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道路畅通提升工程,加快市、县(市)区、乡镇、村路网建设。解决2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0%以上。五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立足产业实际和长远发展,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市区工业和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鼓励经济强县(区)增强发展质量与效益,继续支持商河等远郊县加快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把城市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着眼于增强承载功能,进一步拓展空间、完善配套、加强管理,在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各类专业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提升东部新区、西部新城、小清河区域和老城区改造的规划策划,深化《济南市城市综合体发展布局规划》,完善《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奥体文博片区重点强化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教研发、体育休闲等产业,带动210平方公里东部新区加快发展。西客站片区围绕“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加快6平方公里核心区、26平方公里中心区建设,带动12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快速发展。小清河两岸重点搞好综合整治和连片开发,逐步将沿岸120平方公里打造成宜业宜居的新城区。三是改造提升老城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群改造,把老城区打造成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服务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新区拓展还是老城提升,都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适度超前,支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实施二环西路等道路建设改造和张庄路等50条道路大、中修工程,规范地下管网设施。做好省会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支持京沪高铁西客站、石济客专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济商高速公路,实施国道220线平阴段、104线黄河北段改造。启动1000千伏济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鹊华、玉清水厂升级改造,加快第二垃圾处理厂和水质净化四厂、中水处理站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排水体系,加强雨水收集设施建设。加快莲花山、西客站热源厂建设和供暖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区天然气输配系统。优先发展大公交体系,搞好大型公交停车场站和换乘中心建设,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推进柳行河、龙脊河等4条干线河道、8条支线河道的截污改造工程。五是推进生态建设。完善“增雨、置采、控流、补源、节水”综合措施,继续做好保泉各项工作。做靓泉城特色标志区,深化明府城改造规划策划,启动百花洲片区改造试点,推进东护城河通航改造工程。严格落实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抓好城区绿化,加快西郊森林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区级公园、街头游园和绿地广场,整治完成第二批50座破损山体。六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加大建筑渣土、违法违章建设、违法户外经营和城市脏乱差回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治力度。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切实把区街工作重点转到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上来。整合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构建管理与执法高效统一的“大城管”格局。
(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开放赢得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改制上市、股权多元化改造等有效形式,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推进12户困难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资监管风险管控机制和惠民生保稳定长效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三是推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开展用电大户与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推进部分基础产品价格改革。四是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集体林权制度和水管体制改革。五是抓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扩权强镇和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支持、规范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六是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完成市属艺术院团转企改革任务,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会事业,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把外经贸工作重点转到拓市场、保份额、促平衡上来。一是扎实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深度开拓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抓住与台湾直航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引导企业用好在线广交会等对外贸易平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有出口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自主营销网络。优化出口通关流程,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建设。二是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做好项目策划包装,组织实施产业招商。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资,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研发环节。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优惠贷款,做好国外贷款项目筛选储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政策扶持、法规保障、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扩大日韩外包业务,拓展欧美市场,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市”建设,力争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收入翻番。四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收购国际品牌、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矿产资源。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20亿美元,营业额12亿美元。做好外事、侨务工作,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领域。
(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重点,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成为民办12件实事。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挖掘政策投资和大项目带动就业的潜力,大力发展就业型产业,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抓好就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建设。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1万人,“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万、243万、84.9万、111万、68万,做好中断缴费人员社会保险接续,实现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搞好新农保试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加快公益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三是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和棚改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住房7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和使用率,惠及更多职工群众。四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政府助学体系,实现困难学生助学金全覆盖,确保适龄青少年全面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新建改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大中小学校房屋改造力度,推进盲、聋残疾儿童集中免费就读,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以实施“1610”工程为主线,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五是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卫生队伍及服务能力建设,新农合筹资保障标准提高到120元。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六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创作精品。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按时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七是探索全运会后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和管理运作方式,搞好运营维护,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重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高度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二是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探索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推广“五位一体”管理模式,解决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问题。提高村(居)民自治水平,搞好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民主管理。抓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三是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地震和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强化公共避灾场所和人防工程建设管理。继续做好援川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四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做泉城文明人、争创全国文明城”为主题,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创造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引导市民从自我做起,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做好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3. 助工工作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助工工作总结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助工工作总结 篇1

接到县里财政局、教育局有关20xx年秋季高中贫困生补助资金的通知,我校各部门立即组织认真学习文件,并积极配合做好文件的有关事项,11月22号下午,我校在综合楼五楼召开全体教师例会,会上,我校曾照桂校长、总务处钟小聪主任都对该文件的重要精神做了详细的阐述和工作任务的分配,曾照桂校长提出:要积极、及时、认真落实好此项工作。总务处钟主任也强调:各班主任一定要认真核查,仔细填写好表格,对确实困难的学生,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帮扶工作。会后,各班主任按照学校的指示,都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对贫困生的评定,严格按照了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转发的《江西省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政府资助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核定。

学校教务处也遵照文件规定,采集好了贫困生学生信息和相片,并制作好了贫困生档案,对每一为贫困生的信息、档案都做了仔细认真的核审。25号下午,在教务处领导的组织下,对贫困生的信息、档案做了一一整理,做到:将资金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学校领导在班主任会上也明确指出:对于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其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还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让这一批学生能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老师和同学之间应该相互谅解,积极做好这类学生在生活上,精神上的帮扶工作。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此项工作在我校已顺利的完成,此后,我们将继续做好贫困生的调查和帮扶工作。

助工工作总结 篇2

一、基本情况

州位于省西部,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专区级民族自治州,也是我省幅员面积最大、资源最富聚、人口最少、条件最艰苦的民族自治州。下辖18个县,325个乡(镇),2734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有113.78万人,全州有农业人员93.8万人。20xx年全州农作物播面132.13万亩,其中:粮、油、菜播面分别达到111.80万亩、8.54万亩、10.52万亩,预计总产量分别达到26.89万吨、1.3万吨、22.21万吨,分别较上年增6.3%、11.1%、10.1%,全州农业生产实现“七年增”,种植业人均增收2200元,较去年增300元。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裸大麦)、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水果、蚕桑、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藏药材等,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自治州。

二、组织管理情况

今年省厅下达给我州18个项目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经费,共计1335万元,根据文件要求,我局及时下发了相关文件,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加强管理等进行了强调和安排,各县也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各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并指派了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日常事务,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措施,做到了工作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完善了工作机制。1.建立了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各县将年度的工作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并与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年底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建立了包村联系制度。各县专家定点联系到乡、村,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直接与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等挂钩,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3.建立健全了培训制度。各县制订了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主要依托州外大中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工作走入常态化、制度化。今年全州共计培训383人,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4.建立健全了绩效考评制度。按照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服务对象和乡镇政府三级考核的要求,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考评为主,将考核结果作为农技推广人员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岗位等级晋升、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5.建立健全了多元化推广制度。依托农技推广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良种统供、病虫统防、生产资料统一配送、耕种收机械化统一作业等全方位服务。同时积极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情况

一是各县专家组成员充分利用农时季节并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加强青稞、小麦、马铃薯、蔬菜、小杂水果等优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科学技术的`入户率和落地率,今年全州科技入户率达到了90%。二是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各县按照每村遴选培育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要求,侧重性地选择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种植经验,乐于助人的农户为本村的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培养,按照10:1的比例选聘科技指导员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推广,全面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据统计,全州共有科技示范户88个,科技指导员577人。购买了科技示范手册2431本,科技指导员手册897本。三是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各县结合各自实际,狠抓青稞、马铃薯、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形成“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全州共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2个。四是整合粮油高产高效创建、农民培训、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等重大项目,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书屋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让农民真正受益。

四、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省厅要求,我州已于去年底圆满完成了163个乡镇的改(扩)建条件建设,经各县积极与县编办衔接,争取人员划转情况较好,截止目前,全州有乡镇级农技人员推广人员386人,县级351余人,州级104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高级职称85人,中级职称229人,初级352人。同时各县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州农技推广管理队伍进一步优化,科技推广工作逐步迈入正规化,为全州建设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五、信息化建设情况

各县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按时将项目开展情况在《基层农技推广网》上填报,录入。根据省厅要求,我州只有县纳入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任务,该局成立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领导小组”,从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人员加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安排、落实,州局也随时加强了督促和监管。根据省厅安排,今年我州18个县未纳入云平台建设任务。

六、调动各方面积极情况

按照川农业函〔2014〕434号文件精神,为调动乡镇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各县年初都制定了《乡镇农技人员目标绩效奖励实施方案》,并对外公示,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业绩突出的个人按照文件规定的标准进行奖励。同时,为激励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今年州政府出台了“康巴英才奖励政策”,对在农业推广、科研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每月增加1000—3000元不等的奖励工资。这些政策,很好地调动了全州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七、督促检查情况

今年8月,我局先后派出3个由财务、科教、纪检等科室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我州的18个项目县就今年的“补助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重点抽查补助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从检查结果看,各县都是按照省厅的文件标准,进行科技推广、示范户物化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兑现补助,无滥用项目资金的现象。

八、促进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州农业产业的发展,建立油、菜、果、药、菌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28万亩,特色产业可实现产值20亿元。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90万亩,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0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有力地提高了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九、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是项目资金下达较迟,与该年度项目的推进速度不同步,绘该年度的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个别县财政存在跨年度拨款的现象,造成部门今年做工作,明年付费用的现象。

三是个别项目县未给到基层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技人员兑现补助,原本就与本乡镇同级(卫生、教育)的人员低10%的工资,工作又辛苦,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省厅:一是该项目资金是否考虑提前到年初就下达,以便于全年工作的安排和保证工作有序的组织实施。二是由于我州都是贫困县,财政收入又无外来渠道,按照加大对藏区投入的相关政策,要求国家加大对我州的项目扶持力度。三是我州条件艰苦,尤其是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乡镇农技人员,比同级别(卫生、教育)的人员低10%的工资,要求省上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与其它同级别一样的待遇。

助工工作总结 篇3

20xx年法律援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州司法局的关心指导下稳步有序地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法律援助民生工作有序推进

市法律援助目标任务:提供法律援助:381人:办理法律案件15件;办理其他法律援助事项:351件;今年截止10月25日,今年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来电、来访咨询共计232人次,代书120份(其中:公证援助35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件(其中撤销援助2件、撤诉案件1件):其中刑事13件,民事8件(妇女4件),已结案22件,完成率达166%,办理法律援助事项396件,完成率达104%。

二、法律援助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大扶贫”战略,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增添新举措,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了法律援助范围,让法律服务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一是开通了精准贫困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全年为全市贫困户写了诉状10份,接受咨询17人次,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公证事项纳入了法律援助范围,累计为20户精准贫困户提供了公证法律援助(异地搬迁承诺公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减免公证费用,为我市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严把案件评查关,提升法律援助质量

一是为加强法律援助管理,严把案件质量关。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提升法律援助公信力,20xx年3月27日,市司法局成立法律援助案件评查小组(由市司法局班子成员、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政工督查室、基层股、行政办公室等10人组成)。案件评查小组对全年结案的24件法律援助案件(其中:刑事案件13件、民事案件11件)进行了评查,重点评查案件办理程序是否合法、案件办理要件是否齐全规范、案件办理质量是否合格等,并对案件档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正,要求整改。

二是开辟军人法律援助通道。积极开展军人法律援助工作,制作了军人法律服务卡1000余份,为需要法律帮助的军人开通了绿色通道。

三是积极参与扫黑除恶。按照州司法局和州法律援助科要求,今年上报法律援助典型案例2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扫黑除恶”工作,对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和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及时上报政法委,全年上报2件案件。

四是严把法律援助资金收支关。今年共有法律援助经费10万元,其中上年结转资金9万元(含20xx年中央转移支付50000元,20xx年省厅拨付的专项法律援助经费40000元整),市级财政配套拨付1万元(民生资金1万元)。资金使用在案件评审合格后,严格按照《州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阿州财行(20xx)71号和《市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马尔财(20xx)189号文件、《关于加强公证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阿州司发(20xx)6号及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行支出。全年共支出法律援助资金67750.00元,其中县级财政拨付1万元民生经费支出案件补贴1万元,经费使用完成率100%;在上年结转资金中支出援助案件、咨询、代书补贴57750.00元。

四、围绕中心工作,加强法治宣传

一是强化对军人的法治宣传。今年来,市法律援助中心主动参与法律宣传,编制法治宣传简报7期,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制作并发放“军人法律服务卡”500份;

二是积极开展特殊人群以案说法。3月份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在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对市19名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以案说法”,针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较差、法律知识欠缺等不足,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与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治安处罚法》、《刑法》、《信访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大家必须认真学法、依法办事。并强调了社区矫正期间违反规定或重新犯罪的严重后果并提供了免费法律咨询,为社区矫正人员敲响了警钟,为社区矫正人员学法懂法守法,规范言行,顺利地渡过缓刑考验期讲座提供了法律支持。

三是积极配合宣讲《宪法》。5月,为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全市机关单位党务干部培训进行了《宪法》宣讲培训。

五、加强司法鉴定,两法衔接平台管理建设工作

今年,根据州局下达的任务,结合我局实际和法律市场需求,拟定司法鉴定计划,并建立司法鉴定台账和档案,同时将法律援助的鉴定案件纳入案件质量评查体系,予以认真客观的进行评查,接受咨询4人次。

按时的登录关注“两法衔接”工作平台,确保平台畅通正常运行。

六、行政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认真完成执法人员申报工作。按照市法制办的要求,完成申领申报我局16名行政执法人员的信息资料录入,及时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开展网络培训工作。

二是及时强化案件录入。按照政府法制科、政务中心行政执法的要求,及时完成行政权力一体化平台案件录入工作,全年录入案件56件(其中:行政检查1件,公共法律服务事项55件)。

三是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为促进律师法律服务机构规范执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按照年初制定的季度一次监督检查工作计划,于20xx年3月13日,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对红征律师事务所开展了执法检查。检查组一行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看硬件设施等方式,重点检查律师事务所制度建设、案件质量、执业年度考核和案件档案管理,律师的执业资格年审、错案、投诉举报案件等进行了全面检查。为了规范执业提升办案质量,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对律师办理非诉讼案件归档方面也提出了一点要求,要求在6月前完善非诉讼案件的归档和管理。还要求律师事务所要坚持对案件质量常抓不懈,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必须接收局党组和局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在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的同时严格执行《律师法》各项规定,全面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和案件责任制。

助工工作总结 篇4

20xx年以来,在区委及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深入群众走访,了解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社会救助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本社区20xx年社会救助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春节前的低保金发放以及困难群众的慰问工作

根据上级安排,在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前,社区通过走访、评议、审批等程序,对部分困难群众和困难军人以春节慰问的形式予以救助,并联合有关部门将许多救济物资送到低保户手中,受到了社区困难对象和低保户家庭的高度赞扬。为使低保家庭过好年,我们将1-2月份的低保金春节前进行一次性发放,并每人发放了300元的春节补助款,节前一次性发放了50621元,让低保户安安心心过好年。

二、做好新申低保对象的调查走访、上报工作

经过社区及低保员的上户调查,通过对申请对象资料的核查及邻里之间反映的情况,最后通过社区评议小组的公正评议,从9户申请对象中初步评议出6户家庭符合享受低保条件,并及时上报街道救助站。本年度新批低保对象6户9人,新增低保金2883元/月。

根据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xx疗救助工作

根据湘潭市岳塘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xx]31号文件《岳塘区大病医疗救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我们对社区的大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救助,从救助对象申报之日起到资金发放在四天内完成,使救助对象在最短的时间拿到救助款,这一改革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临时医疗救助27户,发放临时救助款67600元;重特大疾病救助2户2人,发放资金30500元;慈善金叶卡救助6人,救助金额3000元;住院医疗救助6人;日常门诊医疗救助12人,救助资金4200元;为社区所有低保对象购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四、做好20xx年度年审工作

经过上户调查走访,根据低保户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经社区评议

小组评议,社区共计对53户, 91人进行了年度审核,其中有7户异动情况,取消1户1人,620元,增标2户1人337元,减标4户4人541元,年审后低保金由原来的每月25804降到26784元,低保户由原来的53户变更为52户,低保人数86人,月救助水平达到人平336.63元。

五、做好廉租房的申报工作

去年有3户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对象申请廉租房,去年轮侯的1户对象已经入住廉租房,另外1户正在轮侯中,其中另1轮侯对象因病死亡取消资格。

六、做好残疾人工作

为落实上级文件要求,特为社区的重度残疾人15人发放补助金5040元。对5户阳光家园救助对象进行年审工作。

七、做好日常的社会救助工作

做好日常困难群众的政策咨询;做好每月低保金的按时发放;申请对象的下户调查、上报和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低保数据的网络录入、更新和维护等等。并对所有社会救助工作每月及时进行了实事公示。做好老年人家居养老摸底调查工作。

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领导交给的其它工作。

协助社区完成领导交办的中心工作和其它突发性工作的处理,如社区城市管理、计生工作、民情调查等等工作。

20xx年度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做得不够全面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和改进,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把社会救助工作提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让每一位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政府的帮助,感受党的温暖。

4. 如何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1年至2015年,是持续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事业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期,大力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全市实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创新活力之镇、和谐魅力之镇、幸福实力之镇,提升“法治仙女”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按照中央、省、市“六五”普法规划精神,根据《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深化认识,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
2006年至201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局的指导下,全镇各部门、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我镇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助推全镇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时期,是我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法制保障;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法制规范;化解社会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法制引导;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法制推进。发挥法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规范引导作用,必须通过深入持久地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保障和促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法治江都”建设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广大公民学法用法的实际需求,以服务工作大局为已任,以建设特色法治文化为统领,以优化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狠抓普法措施落实为重点,求真务实,创新争优,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广泛参与、优势互补、有序运行”的普法工作新格局,为把我镇建设成为创新活力之镇、和谐魅力之镇、幸福实力之镇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
——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更加提高。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全镇公民进一步掌握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全镇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法制宣传普及率达90%以上。
——全社会法治观念更加牢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不断确立,法律的权威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全社会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更加丰富。法治文化各项基础建设大幅度进展,形成更大规模、更深影响、更高层次的法治文化品牌效应。
——法治实践活动成效更加明显。全镇各领域各层面依法治理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到2015年末,达到扬州市、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的村(社区)的比例分别为98%、30%,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复检合格率100%。国家公职人员法律素养全面提升,依法履职、依法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法治仙女建设、服务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工作大局,部署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举措,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地位,不断推动法制宣传工作深入。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增强“法治惠民”的普法理念,紧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紧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有针对性地开展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方便参与的普法活动,使法制宣传的整个过程成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成为维护、实现和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把握规律,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认识,把握民主法制建设对法制宣传教育的客观需求,研究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特点规律,牢牢掌握法制宣传工作的主动权,积极开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载体、新举措,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常抓常新、充满活力。
按需施教,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部门、行业、对象的情况、需求和特点,选择易于接受、富有成效的方式方法,做到“需什么普什么,缺什么普什么”,既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又注重培育法治精神,努力体现法制宣传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普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四)主要任务
1、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开展法制宣传。紧紧围绕我镇“法润仙城、服务发展”的主题,突出宣传有关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发展、资源环境建设、节能治污减排、低碳循环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改制等法律法规。围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深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活动,突出宣传有关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公平正义、诚实守法经营、政府信息条例、公正廉洁执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政府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的法治环境。
2、围绕培育公民意识开展法制宣传。培育公民意识是更深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点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法律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内涵。要结合公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继续在全镇深化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特别要把学法用法与培养法治精神结合起来,把主张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定义务结合起来,增强全体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引导群众依法规范言行,依法参与并管理各项社会事务。
3、围绕推进法治实践开展法制宣传。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法治仙女”建设中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推动各层次各领域的法治实践活动。突出抓好《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夯实法治政府的建设基础。大力推动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总结经验、健全完善制度,有效实施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实践的质量和水平。把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法治思想作为法制宣传的关键,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内在动力,有效推动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的各类法治实践。不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引导广大公民自觉有序地参与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村、依法治企等法治实践中来,不断扩展法制宣传工作的外延和内涵。
4、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让人民群众在法制宣传中得到实惠,是法制宣传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用工合同、医患纠纷、城镇改造、土地承包、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思维调节利益关系,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纷争。突出宣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抗灾救灾、公共卫生等法律法规,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突出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为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济困助残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5、围绕繁荣法治文化开展法制宣传。要结合形势任务不断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进行研究探讨,认真贯彻落实法治文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形成具有仙女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强化法治文化熏陶功能,将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有机融合,不断扩大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形成较为完备的基层法治文化设施体系,建造一批有特色、品位高、功能全、规模大的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展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进一步塑造法治文化品牌。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水平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在实践中要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着力夯实青少年的法律基础,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各类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一)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是法制宣传的重中之重。要把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作为法制宣传的关键,创新机制,优化形式,严格实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要在继续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邀请专家学者讲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考核制度,通过严格的督查考核,评比检查,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主动性。要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思想、法治精神、法治能力和法治实践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的法律服务和法制参谋作用,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走上更高的境界。
(二)深入开展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公务员日常法制教育制度,把法律作为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公务员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2次40学时。坚持和完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定期对公务员学法情况进行考试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网上学法考试,有效实施中层干部任前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将法律素质作为任职、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要加大对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公务员的法律知识考核力度,坚持法律知识考试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实施公务员学法登记和学法用法通报等制度。
(三)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格局。大力加强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法制教育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考卷,保证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课程、教材和师资的“四落实”。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广泛组织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调整充实,健全完善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手机等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方式。坚持以每年九月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月,开展多形式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同时,有效依托社区、村(居)委会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四)深入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素质。严格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把法律知识纳入企业负责人培训内容,把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切实保障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扎实推进广大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外讲诚信、依法经营,内讲制度、依法管理”的企业法治文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个体、私营及外资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的法制培训。
(五)深入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宣传与农村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活动。深入实施“法律书籍送农民、法律服务到农家、法律文化进农村”工程,继续完善村级“普法中心”、“农家法制书屋”和农村法律图书角(柜),并与司法调解站、调解室紧密结合,推动村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普遍提升。着力提高农村两委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法律素质,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开展有针对性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村务、防范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担任法制宣传员的做法,不断推进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至“民主法治村”、“平安村”、“文明村”等创建活动中,拓展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六)深入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法制培训学校(站、点),紧密结合流动人口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继续强化“农民工法制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以及各服务管理环节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帮助流动人口合法有序融入当地社会。整合资源,在流动人口聚集单位建设“普法中心”,方便提供法律知识学习、查询、救助等法律服务,不断满足其法制需求。
三、贴近实际,开拓创新,进一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效
(一)加强特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要全面实施法治文化引领战略,大力推进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切实转变宣传方式,努力打造地域特色法治文化,塑造普法工作品牌。实施法治文化解读工程,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心打造一系列融历史、人文、休闲、普法于一体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和法治文化阵地,建成一批有特色、品位高、功能全,标志性的法治街区、法治广场等,创作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法治文化精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举办法治文化论坛、法治文艺调演、法治文化节等。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二)丰富主题活动内涵。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结合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加强普法教育,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适时开展形式灵活、实效突出的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12·4”法制宣传月活动,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学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围绕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及时开展各种有针对性法制宣传活动。全镇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把主题宣传活动与年度宣传重点,与各项具体任务、与新法颁布实施、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协调宣传力量,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不断推进各项普法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三)构建“法律六进”新模式。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通过物化、固化“法律六进”载体,全面构建和完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单位的新模式,努力形成协调有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有效运行的新格局,力求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使“法律六进”工作更加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促进和谐,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四)拓展法制宣传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城市、乡村公共活动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构建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融合的法治文化景观,大力建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广场、法制一条街、法治画廊、法治企业、普法中心等新阵地。加强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普法网站法制宣传专栏、专版、专题建设,优化栏目,提高质量。加强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热线等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五)注重运用新媒体。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发展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型业态的普法功能,重视运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法制宣传网站、网页,注重加强学法网校、网上学法考试平台、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站的建设,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形成“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的传播态势。
(六)推动法制宣传理论创新。结合我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特点规律,加强对法制宣传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举办法治文化论坛、召开理论研讨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法学理论研究优势,指导和推动工作实践创新,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合力
(一)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基层组织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三个文明”建设同部署、同规划、同考核、同落实。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镇级人大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视察、检查和督促。健全各级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和组织功能,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和领导机构的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规划的实施工作,日常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承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依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具体规定,完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互动联动工作机制(领导干部普法牵头部门:组织科;公务员普法牵头部门:宣传科;青少年普法牵头部门:文教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牵头部门:安监办;农民普法牵头部门:农经站;流动人口普法牵头部门:派出所),各牵头部门要建立领导组织和专门工作机构,制定计划和措施,负责组织实施相关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工作,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各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支持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健全监督考核体系。根据《江都市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进一步完善各种指标体系,细化各项考核内容,引入社会评价功能,建立系统、实用、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察。强化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能意识,建立工作综合评价、绩效管理机制、重点对象牵头部门述职制度,年初分解落实任务,年中随机检查督促,年底抽样考核,责任部门定期报告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效。各部门要将法制宣传工作纳入年度整体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任务,督促检查落实,不断总结提高、推广典型经验,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落实经费基础保障。在保证普法经费不低于省有关部门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费保障标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划拨、专款专用,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予以增加。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要结合普法工作的实际,安排落实相应的专项经费,保证法制宣传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公益性投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有关职数和编制的规定,配齐配强各级专职法制宣传干部队伍,通过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在职学习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各项业务技能。切实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法制宣传联络员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学心中心户、法律明白人以及大学生村官等热心于普法事业的人士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加强培训、管理、支持和指导。
(五)努力推进工作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上半年。各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五年规划,报镇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各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开展中期督查和表彰。
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验收工作。

5. 2017年依法治县实施方案

中国的“法治”思想,不论在思想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依法治县实施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依法治县实施方案篇一
一、目的意义

依法治县是促进我县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趋势,是促进藏区社会稳定和建立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深入推进“四化联动”,着力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和“全国藏区新型城市样板县”、“全国藏区文化旅游”,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必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以及省、州、全委会精神,按照“领导带头学法用法,公民自觉学法守法,提升依法办事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依法行政管理,加强重点秩序整治,加强社会法制建设,为确保我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四个”建设创造良好地法制环境。

(二)工作目标:通过“四个加强”工作,增强干部职工群众法治意识,自觉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依法行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公正,投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责任到位。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细化工作措施。

(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群众工作全覆盖为载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

(三)坚持突出实效。解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使法治工作抓出特色和实效。

(四)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我局工作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实施。

四、任务分工

(一)加强法制宣传。按照局内的职责划分加强法制宣传工作,规范行业行为。综合股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招投标法实施条例》和《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项目的招标投标,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物价股重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和《省价格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的价格行为,提高明码标价率,减少价格违法行为发生,促进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价格环境。粮食股重点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督查暂行办法》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能源股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力安全运行。

(二)加强依法行政。一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为民的观念;二是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三是实行执法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四是实行阳光执法,建立群众监督投诉机制,对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要严肃处理,让社会各界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五是强化行政执法约束机制,严格执法,公开监督,确保执法公开透明。

(三)强化重点整治。根据重点整治八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局职责,

一是继续做好粮食、猪肉、蔬菜、食用油等主要副食品市场价格稳定工作。搞好价格信息宣传服务,密切监控市场价格动向;大力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强化生猪防疫和各环节的收费治理,减少生猪生产和交易成本,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

二是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要适时对经营者进行价格政策提醒告诫,开展节日市场价格专项检查,强化价格执法检查,坚决查处串通涨价、合谋涨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大力规范明码标价。

三是加大价格工作宣传力度,强化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要着力宣传政府稳定价格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打击乱涨价采取的措施,及时公布、曝光重大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震慑价格违法者。要防止跟风炒作、片面失实或过度渲染的报道诱发抢购风潮,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的心理预期,安定民心。

四是加强监管,优化消费和投资环境,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节假日和旅游季节期间对旅游景区、城区的商贸、餐饮、住宿等行业进行检查,要求经营者在经营中不得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严禁乱涨价、欺客宰客等行为,切实保持市场物价相对稳定。同时我局还实行了24小时值守价格举报电话制度,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耐心解答群众咨询。

(四)强化法制建设。

一是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各股室负责人要对本股室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切实履行好依法行政工作职责。

二是完善干部职工学法制度。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通过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专门法律知识学习,增强全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规范执法、规范行政、规范权力行使,确保执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和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把依法治县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检查考核。将依法治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依法治县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局推进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股室进行检查考核,推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对依法治县工作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广泛宣传依法治县的意义、任务和工作重点,宣传依法治县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典型,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入到依法治县工作中来,努力扩大法治工作的群众基础,为依法治县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2017年依法治县实施方案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总要求,紧紧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着力解除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秩序紊乱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深化依法治县工作,要实现“两个健全,三个提高,四个降低,五个百分百”。两个健全,即县、乡(镇)、村(社区)依法治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规范公众行为、行政行为等各项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个提高,即公民法律意识、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四个降低,即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越级上访、闹访、缠访事件发生率,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率,徇私枉法、冤假错案及违规执法发生率得到降低;五个百分百,即国家公职人员、在校青少年法制教育普及率,国家公职人员年度学法用法考试参考率及合格率,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合格率和持证上岗率均达10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依法治县组织领导机构。对依法治县工作实施全面领导,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担任,、专职副书记、常务副、政法委书记、办主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人大、政协领导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政法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完善普法依法治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统一部署,细化任务,组织人员,安排经费,抓好落实。

2、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制度》,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制度要求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能。继续推行普法合格证制度,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切实将干部的学法用法和依法办事能力同干部晋职、晋升、奖惩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依法治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议制度,依法治县办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实行单独考核。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的考核评议结果列入当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四个文明建设的主要考核项目并占重要分值。

(二)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突出法制宣传针对性。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要紧密结合、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实际,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节约能源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等密切相关的《电力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征地拆迁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

4、突出法制宣传重点对象。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公职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健全各级党委(组)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每年各级党委(组)学习中心组必须开展集中学法两次以上,组织部与依法治县办公室负责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开展一次法律知识轮训。采取集中学习和培训的方式积极组织公职人员学法,每名公职人员全年学法时间不得低于40学时。认真组织开展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学法考试费及培训费都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干部职工参考率和合格率达100%。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县教育局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进学校、法律宣传进课堂活动,做到专抓有班子、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在校青少年受教育面达100%。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县工商局负责每年组织对企业厂长、经理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轮训。加强农民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党校负责每年组织对村委会(社区)书记、主任的法律知识轮训,县就业局负责对农民工进行外出务工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各乡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村级“两委”干部、党员、团员、青年、妇女的法律知识培训。

5、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县依法治县办公室要与县广播电视台办好法制宣传栏目,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正面宣传为主,采取以案说法形式,深入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群众依法自维、自律能力;要充分发挥公正司法、严明执法等法制实践活动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功能。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法院的开庭审理、公开审判、加强执行等法制实践活动,通过典型的、有影响力的案件讲法,向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律师、公证、仲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设立法律咨询站等法律服务方式,在为重大工程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多方面、多渠道的法律服务过程中,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传播法律知识;要继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办好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墙报,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开展法制培训,组织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活动等,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在总结多年法制宣传教育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注重效果,加强针对性,扩大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县工作中的思想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法律导向的作用。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法治政府

6、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以及调研、听证、合法性审查、调查评估、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努力实现科学、民主、合法决策。要建立作决策、上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安全生产、价格调整等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前风险评估。要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确保行政决策行为规范。

7、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的发布、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定期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提高政务公开质量。

8、严格行政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问题。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县政府每年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对年度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责任单位:法制办、各行政执法部门)

(四)扎实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9、大力整治和规范社会治安秩序、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场管理秩序。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电力市场、土地市场、城市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禁毒禁赌等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活动有方案、有行动、有成效,强化地方、行业依法治理。

10、加强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区)”标准,强化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村委会定期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报告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

(五)强化司法职能,促进司法公正

11、切实抓好政法队伍建设。要以政法队伍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素能教育和专项业务、岗位技能等培训,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从严治警,改革管理制度,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治理,努力提高整体素质。要切实加强“一庭两所”建设,从人员、经费及装备上予以保障。

12、要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推进政法工作全面发展。审判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审判和执行工作力度,认真执行《司法公开六项规定》,确保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公开。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的原则,努力实现案结事了目标。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细化明确司法救助申请条件和标准,以政府财政拨款形式落实司法救助专项基金,保证司法救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检察机关要积极预防和查办在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政府采购等领域中发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犯罪案件。要加强对侦查活动和审判活动的监督。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黄、赌、毒”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的管理,进一步增加电子探头的数量,坚持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注重在社区、车站等部位和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等人群中建特情和信息员,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监控管理,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降低六类刑事案件和可防性治安案件的发案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矛盾纠纷受案率达100%,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6%以上。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努力实现帮教率达95%以上,力争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网络,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低于100件,最大限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加强对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承办群体性案件、重大敏感疑难案件报告制度、代理案件涉访问责制度和违法违规执业处罚机制,净化法律服务市场。

13、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实行陪审制度,落实审务、检务、警务公开等制度。强化公、检、法、司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全面实行办案责任制、重点岗位权力分解制、案件复查制、执法违法的举报通报制、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发挥其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

(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14、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认真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年终按要求进行考评,强化“一票否决”制度。

15、充实和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坚持“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司法主办、部门参与、联合调处”“五管齐下”的大调解工作模式,进一步落实定期排查、敏感期排查、专项排查和领导包案调处等工作制度,坚持从源头治理,积极引导群众把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16、认真推进“一、十、百、千”平安创建活动。即创建1个“平安示范乡镇”、10个“平安示范村(社区)”、100个“平安示范庭院”和1000户“平安示范家庭”,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筑牢综治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17、积极处理信访案件。健全以县信访接待办理中心为龙头、乡镇信访调处室为基础、村(社区)信访代办站为前哨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构建全县信访工作大格局。认真落实“一岗双责”领导责任制,完善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干部下访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做好上访群众的矛盾化解工作,认真贯彻中办发〔〕2号文件精神,打好化解信访积案的攻坚战,力争两年内基本消化信访积案。

(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依法治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18、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五大家领导联系乡镇工作制度。五大家领导要深入各自联系乡镇开展法制宣传、民主法治村创建、专项依法治理等工作,每年在联系乡镇开展2次规模较大的法制宣传活动,上一堂法制课。实行法制宣传责任捆绑。各部门要在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部门法的宣传教育;县扶贫责任单位要在扶贫联系点免费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做到每户一册;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依法治县工作的宣传报道,为依法治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县、乡两级财政要按照人大决议的要求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及时足额核拨到位。县人大要适时开展对依法治理工作的视察监督。要通过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城市建设发展意见征求箱等形式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城市规范化建设等依法治理中来,形成全县上下全面有序开展依法治理工作新格局。
2017年依法治县实施方案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政府工作大局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乳源瑶族自治县“法治县”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切实依法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实施原则

我局“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应遵循以下实施原则:一是统一实施原则。要紧紧围绕《乳源瑶族自治县“法治县”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我局落实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本实施方案所明确的工作重点,统一组织实施,确保整体推进。二是全面启动原则。各股室要切实按照落实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要求和本方案,全面启动并组织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三是突出

重点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切实依法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目标,通过抓好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四是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普法对象,及其对相关法律知识现实需求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各股室要高度重视“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落实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到工作规划中。

四、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我局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学习宣传法治县创建实施方案,在会上认真学习了“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的有关文件,为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还学习了以《行政诉讼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

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每年组织领导干部专题法制讲座不少于一次,并将学习活动情况以简报形式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和推进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探索建立质量考评制度,执法过错案件不超过执法案件总数的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

开展法制学习培训班和考试,参学率达100%;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完成教育活动期间各阶段任务,执法队伍要进一步增强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意识,并就新一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二)是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企业管理工作需要,重点组织开展对《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树立诚信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以及开展“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公民进一步了解、认知并积极参与到普法依法治县活动中来,努力打造全民普法氛围。

(三)加大安监执法力度,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与其工作、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职工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打击安全生产领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严惩各类生产安全犯罪行为和对象。依法打击各种安全生产违章行为,依法保护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秩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对安全生产领域新情况和新形

势的研究,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法治环境。

(四)是积极参与由普法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组织的各项工作,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深入开展。

我局将认真对照《乳源瑶族自治县“法治县”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做好自查自评,同时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做好相关落实工作。

看过“2017年依法治县实施方案”的人还看了:

1. 2017依法治县工作计划

2. 2017年法治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3. 2017乡镇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4. 2017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5. 2017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案

6. 中央电视台法律援助

这个问题你要是一定想要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大型公益普法节目——《法律援助在行动》回答,应该登录司法部或中央电视台去问,在网络问白搭!

什么是联营公司

联营公司指由两个或以上公司共同掌控的公司。根据公认的会计准则,若A公司对B公司的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但未达到有效控制的程度,B公司即是A公司的联营公司。对联营公司的持股通常在20%~50%之间。

联营公司的三种形式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联营有以下三种形式:

1.法人型联营,这是一种最紧密、最稳定的联合形式,它是指联营各方以财产、技术、劳务等出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并由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联营。《民法通则》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根据这种联营所形成的联营企业为法人。它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以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范围等均适用于企业法人有关规定,联合各方的权利义务、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管理机构的产生、成员的加入和退出等均由企业章程予以规定。

2.合伙型联营,这是一种半紧密、较稳定的联合形式,它是指联营各方以财产、技术、劳务等出资,共同经营,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的联营。《民法通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这种联营而组成的企业不具有法人条件,其财产属于共有性质,联营各方的责任是无限的连带责任。

3.合同型联营,这是一种松散型、简易型的联合形式。它是指联营各方既不出资,也不组成新的经济组织,而是按照合同的约定相互协作,各自独立经营,各自承担民事责任的联营。《民法通则》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按照合同的约定各自独立经营的,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约定,各自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联营形式只不过是联营各方之间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合同关系而已。

7. 对于我国的劳动者的法律权益的保护,你有何建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大发展大变化离不开数以亿计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但是告别了旧时代的“大锅饭”,按劳分配、私有经济登上时代的舞台,步入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难以避免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纠纷。当前虽然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但在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中,劳动者合法权益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在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远远超过需求的大背景下,供求矛盾便难以协调。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其有利地位,置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于不顾,力图用最低的成本压榨劳动者的更多的价值,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1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不同表现
1.1部分企业劳动用工不履行法定程序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难一直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不少企业不愿意与员工签订合同,因为这些企业认为,签了合同就意味着要负起很多责任,如要给员工交三险一金,员工犯错侵犯他人权益也要企业承担,解雇员工也受到一定限制等等,不签合同就没有证据,没有约束。甚至有些企业招募广告是:“兼职”,但实际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和正式员工一样,但是待遇却不如正式员工。法律明确规定:“用工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两倍工资。”但是不少员工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根本不懂还有这样的规定,有的员工就算知道了也不敢和公司提出,从而失去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这些都放纵了企业不法用工。新劳动法出台后,部分劳动者签订了合同,但劳动者手里却不留有合同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者维权的困难。
1.2劳动者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最在意的就是盈利额,而对劳动者生命健康安全,企业并不关心。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空调装修工、建筑工人等从事高空危险工作的人,他们在高空作业几乎没有任何的保护设施,一不小心就会从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高空跌下来;再如富士康等电子产品的加工厂,很多人因为电子辐射导致不孕不育等疾病;更别提像化肥厂这样的工厂,给劳动者的脾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最严重的莫过于矿难事件,每次发生都会夺取十几条甚至几十条人命,他们很多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他们的受伤或死亡给很多家庭带来致命性的灾难。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员工不负责任的态度,有关政府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生产安全方面监督的缺位。
1.3拖欠劳动者工资现象严重
每年春节,都会有这样一幕场景:很多农民工围堵在用人单位门口或个人住处,或静坐或示威,就是为了讨回自己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钱,更有甚者爬上了二十几米的塔吊上,忍受几个小时的风寒。看似是可以解决的小问题,但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是很大的。第一,它影响了农民工的基本生存。他们为了生计到城里来打工,他们老实本分、勤劳善良,他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但是付出这么多依旧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如果连基本的血汗钱都不能按时拿到手,这让辛劳的农民工情何以堪?只要稍为有点良知的企业,就不应该昧着良心克扣工资。第二,它会造成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产生不和谐的社会因素。试想那几名为了追讨工资爬上二十多米高的塔吊上的农民工,如果不慎从上面摔下来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带来的损失不是拖欠的工资就可以解决的,这不仅会引发全社会对用人单位或个人的谴责,同时也会质疑政府的不作为。第三,它会给拖欠工资的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拖欠工资,员工只会更加消极怠慢,不可能尽心尽力去做好工作,甚至会暗中用仪器、产品来抵工资,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企业拖欠工资,会使企业产生“信任危机”,这足以使企业无法在市场立足。但即使是这样,却很少有企业能够意识到拖欠工资的危害,更别提能够做到了。
1.4劳动者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劳动者“被加班”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是最为众多员工敢怒不敢言的现象。在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方面,《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的工时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企业为了规避这一法律规定,让员工“自愿”加班,否则扣除年终奖或者部分工资;也有些企业让员工周五出差,周一回来继续上班,免去了员工的假期;也有不少劳动者为了加班费,自愿长时间加班,有些却因工作时间太长得不到休息造成了工伤事故。这样不仅伤害其自身安全,有时也会伤害了他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想象如果操作机械的员工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势必会觉得疲惫不堪,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都会下降,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轻则损坏机器、产品,重则伤害到自己,甚至是他人,这样一来看起来虽小的休息权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这种“超负荷”工作的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监察部门的管理不严格,以及工会对休息权的保障不到位,还有就是员工自身的原因:为了不失去工作或为了赚取加班费而不积极去投诉。因此要求劳动行政部门更要依法履行其职责,对侵害劳动者休息权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工会也应当及时发挥其应有作用,对相关单位及其人员进行教育批评,否则保护劳动者休息权的规定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
2我国劳动者权利保护主要法律局限及对策思考
1.1劳动争议涉及的几个问题。
1.1.1劳动纠纷必须先仲裁后诉讼,劳动者维权成本高。
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前置在客观上造成了繁琐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仲裁之前可先调解,调解不了的去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种制度的存在初衷是为了更快解决纠纷,节省司法资源,但实际上仲裁却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浪费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没有确定的结果。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是不会在此阶段妥协,按照规定履行支付相应工资义务的。试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争议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如果是劳资纠纷,势必会影响劳动者的生存,如果是用工纠纷,容易导致劳动者处于长时间的无业状态。我们知道,“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而仲裁前置带来的结果显然与初衷相去甚远。仲裁本来就是民事平等主体之间自愿而为之的,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而劳动仲裁却带有行政强制的色彩,偏离了民事仲裁的轨迹,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显然不符合自愿快速高效的要求。
笔者认为权利争议的处理程序采取“调审结合”制,取消仲裁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劳动争议中的权利争议,当事人可以自愿申请调解,如果当事人不调解,则可以直接诉讼。另外针对劳动争议的特殊性,设立劳动争议特别程序,强调审前调解,该措施的目的在于采取较普通程序简单的诉讼程序,来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的。
1.1.2申请劳动争议时效过短,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者聘用于用人单位时要想追讨自己的权益,便要冒着被解雇的危险,因此他们宁愿选择容忍。假如一名劳动者在没有依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单位工作5年,现在他想离开这家单位并想要回这五年来单位少给他的工资,由于法律规定的局限性,之前被侵害的利益就无法追回。同时,由于仲裁时效仅为60天,让受到侵害的劳动者感到权利的失衡,社会的不公,从而引发其它社会问题。
因此,我认为仲裁时效不应当仅为60天,可以规定仲裁的时效允许追溯到之前权益被侵害的时间,可以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对追索劳动报酬,应当从拖欠终止之日起两年开始起算;对法律规定强制由用人单位履行的法定义务,可以规定最长保护期限,如依民法的20年期限。
1.1.3劳动争议执行效力的有限性。
一方面,因有些劳动争议执行标的抽象性,导致了各种执行难。除了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交养老保险、工伤赔偿、工资、加班费等外,还存在开除、除名等企业行驶自己权限的行为,这让法院很难执行,毕竟企业有经营自主权,法院不好过多干涉。实践中法院判决撤销某用人单位对职工予以辞退的处理,有些用人单位故意拖延时间不履行,致使劳动者权益难以在短期实现。当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对单位负责人给予民事制裁后,劳动者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引起负责人的反感,从而变本加厉损害劳动者权益,直到劳动者“自愿”离职。对于这类案件,法院强制执行措施也只是在名义上保护了劳动者,劳动者的现实权益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有过分“溺爱”的行为,对于有些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劳动规章及劳动保护、劳动设备条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熟视无睹。
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应经常深入企业,积极查处企业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杜绝企业的“权力寻租”行为,完善监督平台,及时发布违规违法企业的“黑名单”,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并责令企业及时整改。同时,地方政府要真正放下对企业的“保护伞”,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健康发展。
1.2对违反劳动法行为没有施以严厉的惩罚措施。
现实生活中超时加班的现象很普遍,但真正按照超时加班标准进行处罚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劳动部门找上门后,一次性补发加班工资便万事大吉。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全国掀起“再就业”的浪潮,为了规避那些已经工作很多年的老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现象表明该项法律的制定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在具体执行方面,由各个企业自己整改,难免使变革的效果“走了形、变了样”。不让违法者付出“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惨痛代价,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何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警戒效用。
1.3我国政府不能给予用人单位足够的财政支持
用人单位之所以不顾法律规定,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劳动法规,无非是为了降低成本,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劳动法》过多强调对劳动者的保护,以至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均衡。长此以往,用人单位只好想尽办法规避法律,而劳动者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却无法救济,双方的矛盾不断,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笔者认为,政府应当做到“恩威并施”,在严厉处置违法行为的同时,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财政鼓励。比如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积极和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政府可以奖励免税半年;工作满二年的女员工在休产假期间的工资福利由国家来承担;用人单位连续三年无拖欠员工工资情况的,给予表彰等。这样既可以维护劳动者利益,还可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使法律得到更好的施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3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几点措施
3.1加强劳动法的普法宣传,提升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3.1.1转变用工单位在劳动法执行方面的意识观念
部分用工单位无视相关劳动保护法规定,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员工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员工在良好的坏境下,形成对企业的热爱、依赖,员工才会对企业兢兢业业,更好地贡献自己的能力,在企业发展时勤勤恳恳,在企业危难时守望相助。若一味地去剥削劳动者,不执行劳动法规定,不考虑劳动者需求,不尊重劳动者,只能是“饮鸩止渴”。因此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劳动法律宣传,督促企业完善员工工作安全设备,保证员工休息休假的权利,按时发放工资报酬。在企业中树立典型成功榜样,转变用人单位的思维模式,加强对员工的关怀和给予更多尊重。
【1】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仍然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没有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可以规避法律的规定,随意解除与职工的合同。其实不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规中早已明确,在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的凭证:包括职工花名册、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工作证、招工招聘登记表等招用记录等。其中大部分需要企业自己承担举证责任。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将面临许多惩罚措施:如果违法辞退就要支付2倍的经济补偿金,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新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将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并为此承担更多成本。因此,用人单位必须转变以前的观念,尽快与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可再投机取巧,从而弄巧成拙。
3.1.2加强劳动者对于劳动法的认知度。
在劳动者群体里数农民工人数最为众多,他们文化水平有限,对劳动法的内容所知甚少。有的为了获得工作,较高的工资不惜牺牲自己的权利;有的人认为法律途径太麻烦、成本又高;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身为劳动者有何权益、如何维护自己权益。这就使得用工单位收定金、扣押证件、不按时签订合同、滥用试用期等行为屡禁不止。我们应当通过法律宣传提高劳动者对自己权益保护的意识,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时,劳动者应该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劳动者应当捍卫自己的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报酬权、劳动卫生安全保护权等众多权益。若有争议发生,要及时请工会维权或者律师代理,以寻求帮助。【2】同时劳动者应当注意收集证据,追讨工钱,应当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或者暴力手段,否则不仅不能维护自己权益,而且还容易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得不偿失。在维权过程中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名册、电话簿、工资单等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在的凭证。然后立刻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决定拒绝仲裁,应该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提起诉讼,到人民法院追讨被拖欠的工资。
3.2建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
3.2.1建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综合素质,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胡锦涛说过:“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国家应当加大对人才培训的财政拨款,实现专款专用,严格审计财政支出,同时应当吸收单位或企业的投资和入股,激发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流入。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建立专项培训资金,用于促进员工职业技能提高,员工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随着专业、技术培训的开展,地区和企业主管局的培训任务越来越重,要切实保证这方面的事业费开支。现在有的地区按职工人数规定金额,由地方财政给职工教育部门拨款;有的部门用机动财力办学,实报实销;有的地区由主管局牵头,企业自筹资金,联合办学。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办法多渠道地切实解决缺乏职工教育事业费的困难。职工教育部门要少花钱,多办事,使现有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作用。
3.2.2建立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多种类型、职业培训体系。
政府有义务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一方面加强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继续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另一方面确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规划,逐步形成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多种类型、职业培训体系。政府应当建立涉及专业广、师资力量较强的、务实性的、规模较大的职业培训基地,意在培训与相关职业或岗位基本相符的技能,达到就业便上岗,节省企业培训成本,提高劳动者就业率,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还有利于降低因专业素质不够而导致的解雇的风险。职业学校与众多单位挂钩,实现顺利完成学业,技术达标的学员能够很快与单位签订合同,实现就业。避免人才和企业的脱节,也减小了毕业等于失业的风险。对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可以减免学费,并加以补助;对残疾人士配备专门设施和相关辅助工具;对青年劳动者提供除技能培训以外的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开设图书馆、体育场所等;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和平等的学员待遇。
3.3加强工会建设,同时引导其他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是劳动者的“代言人”,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沟通、解决日常问题的“中间人”,它代表着独立、公平、正义,但实际上工会却不是一个相对独立、中立的组织,其发挥维权的作用不甚明显。【3】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法律规定不完善,导致实际难以执行,工会的权利大多是指导权或请求权,不仅权利太小而且法律效力不明。如劳动法规定的工会在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所具有的权利,这是工会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这项权利的规定却很不完善,连用人单位在何时通知工会都没有明确规定。【4】同时,工会工作者都是企业的雇员,经济财政大权掌握在企业手上,工会经济的不独立性,致使工会的维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解决劳动纠纷的过程中,工会对职工的维权诉求普遍存在“有心无力”现象,有的甚至采取消极回避态度,久而久之,让职工感觉工会与自己并无关系,工会也并没有站在职工的立场。
工会必须发挥自身原有作用,否则只是一个被架空的“空壳”。【5】国家应当把工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开展工会工作。第一,工会的部分工资由国家财政拨款支付,使工会真正脱离企业的束缚;第二,对工会的权限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如工会从劳动关系建立开始即介入劳动关系中,从合同的履行到合同的解除,又如,工会加强对企业假期安排的介入,广泛听取企业、员工双方的意见。第三,加强对工会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让职工更好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他人权益,发挥工会作用。第四,完善对工会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注重工会为职工维权做了多少实事,以及解决纠纷的效率,完善组织结构,进一步促进工会的发展。
除了依靠工会,社会其他组织也应当发挥起积极作用。首先我认为是媒体,媒体应当加强对劳动者生存现状的关注,尤其是农民工群体、从事高危活动职工群体等工作环境较差的人群,对“黑心”老板或企业进行曝光,督促企业的改正。其次是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服务组织,这些组织应当积极免费帮助有困难的劳动者维权,建立广泛的平台与之沟通交流,解答其法律方面的困惑。最后是广大群众,群众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建立起最广泛的舆论监督。
目前,虽然我国现行关于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亟需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朝着更合理更规范的方向进行,但劳动法法律体系整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要修改还需要有一定时日。因此,执行好当下现有的法律是很重要的,不然如何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新法的颁布怎么能更好的得以实施?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侵犯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加以严惩,对表现良好、遵守法律的用人单位进行表彰或奖励。工会和社会其他组织也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鼓励单位行使好权利,督促单位履行好义务,帮助劳动者维权,协调好双方关系。
令人振奋的是,国家高度重视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等。该项决议给劳动者创造了更加宽松、更加完善的就业环境,更有利于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前景将更加广阔。只有如此,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护,劳动者才能给这个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建成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指日可待。

8. 廉洁承诺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承诺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承诺书是把口头承诺书面化规范化的一种产物。你所见过的承诺书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廉洁承诺书9篇,欢迎大家分享。

廉洁承诺书 篇1

我已认真学习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员工手册》及企业相关制度规定,知悉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所承担的责任。本人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践行员工行为规范和廉洁从业各项规定,保证自身和所辖员工不出现重大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和廉洁自律。

二、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违反公司决策原则和程序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不滥用职权。

三、忠实履行岗位职责,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及损害公司利益。

四、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不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招投标活动中发生任何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不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五、严格遵守公司人事管理相关规定,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利益,任人为贤,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本人或者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

六、不以权谋私,不向关联企业投资入股,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事有偿中介活动;不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为亲属、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

七、坚决抵制商业贿赂,不收受任何业务关联单位的财物;对于难以拒收的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等,按照有关规定如实上交公司。

八、遵守公司保密规定,不利用公司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和业务渠道为本人或者他人从事牟利或侵害他人隐私的活动,个人及其下属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所接触或知悉的公司商业秘密和他人隐私。

九、坚持实事求是,不在经营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不侵害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十、加强作风建设,注重自身修养,坚持勤俭节约,不从事有悖社会公德的活动。

以上承诺接受公司和广大员工的监督。

如违反承诺,本人愿接受公司处理和纪律处分,承担违诺责任和法律后果,包括且不限于调岗、降职、降薪等;情节严重的,本人无条件自行辞职。

承诺人(本人签字):

见证人:

年 月 日

廉洁承诺书 篇2

一是强化教育学习,增强感召力。 专题解读省、市国税局党风廉政相关规定,引导国税干部对照自身岗位查找廉政风险,改被动学习为主动认识。发挥“身边人”的典型示范作用,挖掘宣传系统内勤廉兼优的先进事迹,感染激励国税干部;坚持系统内违法违纪案件“一案一通报”,深剖成因,以案明纪,以案说廉。

二是强化载体基础,增强渗透力。 建设新综合业务办公用房廉政文化长廊,在楼道走廊悬挂廉政教育图片和警示文字,县局国税网站开辟廉政文化专栏,办公桌摆设廉政警示桌卡、台历,办公电脑设置廉政桌面、屏保,同时建立廉政文化书屋,购置廉政书刊供人阅览,全方位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三是强化活动创新,增强吸引力。 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税收工作实际有效结合,在召开警示教育会议、开设廉政文化课的同时,该局创新廉政文化活动项目,通过组织税干到检察院和凤阳小岗村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举办廉政文化书画摄影作品征集、廉政文化演讲比赛等形式,将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积极扩大廉政文化熏陶成效。

四是强化内外监督,增强辐射力。 借助家庭力量,向国税干部家属发放《廉政倡议书》,与税干家属签订家庭助廉“双向承诺书”。利用外部监督,通过开展税务人员述勤述廉、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委托第三方开展明察暗访等方式,接受社会各界对国税执法、办税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廉洁承诺书 篇3

为履行好宪法、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司法所公开承诺:

一、面向城乡,贴近群众,依法认真履行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职责。

二、坚决做到廉洁行政、文明服务、公正执法,坚决杜绝不廉洁行为和“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坚持“四个不”: 1、不偏袒一方当事人;

2、不侮辱当事人;

3、不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4、不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三、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时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结案制,不拖延、不推诿;坚决做到对待当事人接待热情、服务周到、文明耐心,办事高效。

四、坚决做到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公开,调解员职务及联系方式公开,全面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强化职业道德,为当事人保守个人隐私,如因泄露当事人隐私而对当事人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愿意承担相应责任。

五、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增强宗旨意识、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质量,坚决做到利民、便民、惠民,积极为城乡群众提供满意、放心、安全、优质的服务。

六、及时纠正在工作中的不恰当行为,认真对待人民群众反映和投诉的问题,坚决做到有错必查、有错必究、有错必改。

承诺单位: 司法所 负 责 人:

20xx年6月27日

廉洁承诺书 篇4

元旦、春节临近,正值全县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之际,为积极响应省纪委常委会向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和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发出的文明过节、廉洁过节倡议,以实际行动落实省委、省纪委“铁纪、铁军、铁腕”和市纪委”十不准、十必须”要求,坚持做到文明过节,廉洁过节,责己从严,全县纪检监察干部接受监督,向社会公开承诺:

1、带头拒绝违规收送年货节礼、礼品礼金、有价证劵、提货券和电子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

2、带头拒绝参与用公款或管理服务对象、有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人员安排的旅游度假、健身娱乐、宴请等活动;

3、带头拒绝出入私人会所;

4、带头拒绝利用培训中心、内部食堂等名义搞奢靡享受、吃喝玩乐;

5、带头杜绝违规用车行为;

6、带头抵制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和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以上承诺,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干部群众监督,如有纪检监察干部违纪,一律按违纪上限问责处理。

1.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2.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条例》。

3.严格执行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

4.坚决治理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和借机敛财行为。

5.不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对联等物品。

6.不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慰问困难群众职工不在此限)。

7.不用公款购买发放各类会员卡、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

8.不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

9.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

10.不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乱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

11.党员领导干部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

12.不公车私用。

以上承诺,决不弄虚作假,愿意接受社会各界和党员群众监督,如果违反,自愿接受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单 位(盖章):____________

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廉洁承诺书 篇5

为更好的规范自身廉洁从业行为,本人郑重承诺: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自身及所辖员工不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2、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和《集团公司领导人员廉洁自律规定》以及廉洁从业其它规定。

3、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正确行使职权,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4、不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或为小团体谋取利益、损害分公司利益。

5、不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业务关联单位(人员)收受或索取个人佣金、回扣、礼金礼券、贵重物品等。

6、不宴请公司内部相关领导及人员,也不向其赠送礼金礼券、贵重物品等。

7、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利益,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

8、严格执行分公司油料管理办法和钻井队值班车管理办法等分公司各项制度规定。

9、监督班子及其他成员遵守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发生问题,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承诺人:

xx年x月x日

廉洁承诺书 篇6

承诺人(员工):

承诺人系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员工,职务xx,兹就业务廉洁事项,保证履行如下义务和承诺:

一、承诺人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及公司有关廉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得在业务洽谈、招标、签约、合同履行等过程中接受任何单位或个人名义以任何理由的任何贿赂、送礼、回扣等不廉洁行为。

二、前述“不廉洁行为”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收取现金、有价券(卡)、红包、贵重物品等财物;接受报销费用或以劳务费/咨询费等名目收取报酬;接受宴请(正常公开的业务招待或向公司副总以上报备的除外)、受邀外出旅游或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在公司帐外单独或私下收取回扣;私下向业务单位借款;利用职务便利要挟业务单位或对其设置人为障碍或向其索贿;以其他方式变相受贿。

三、若承诺人违反本承诺书第一条/第二条,经按公司规定查证属实或被行政/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或被举报两次以上虽未查证确切但有初步证据印证的,视为承诺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有权即时与承诺人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涉贿金额100倍对承诺人处以罚金,要求承诺人赔偿由此给公司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终止与业务单位正在洽谈的所有项目、解除所有业务合同等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情节严重者,公司有权交由公安机关处理,追究承诺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四、本承诺书未尽事宜或者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承诺人和公司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解决。依法需先提请劳动仲裁的,由佛山市顺德区劳动争议委员会裁决。

五、本承诺书一式两份,公司和承诺人各执一份,自承诺人签字后生效。

承诺人(签字捺手印):

20xx年x月x日

廉洁承诺书 篇7

为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端正工作作风,正确对待和行使公司所赋于我的工作职责,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加强自我行为约束,杜绝违规违纪事件发生。特做出如下承诺:

一、认真参加各类党风廉政教育和作风建设教育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坚持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自觉向组织汇报个人廉洁从业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二、洁身自爱,严以律己。不以自身工作职位为资源,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对公司资源的使用坚持节约、适度的原则。在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给腐败违规提供机会,公私分明,不用公款吃喝,不利用公司资源为个人谋取私利。

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按规定、程序及要求办事,不弄虚作假,不徇私枉法。廉洁从业,正派做人,干净做事。

四、加强对自己家庭成员的管教,不利用自己职权上的影响和便利为自己的亲属、朋友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按时完成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责任范围内的各种事项。

以上承诺,我将自觉接受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监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本人如违反承诺,自愿接受组织的任何追究和处理。

廉洁承诺书 篇8

采购人员廉洁自律承诺书

1 目的

1 1 为规范公司采购人员行为,实现很好的采购质量、合理的市场价格,确保物资采购工作始终保持廉洁高效、准确及时、服务周到、行为规范的良好状态,树立公司及采购人员良好的公众形象,促进采购业务健康有序进行,在严格执行公司相关规定的同时,结合采购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1 2 规范公司采购业务的良好风纪,预防违规和杜绝商业贿赂行为,维护公司利益,做到物资采购健康有序进行。

2 范围

2 1 公司物资采购部管理人员和采购的业务人员。

3 职责

3 1 采购部采购业务人员对自身的廉洁自律负责。

3 2 采购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采购业务人员的廉洁自律进行监督管理。

3 3 财务部/采购主管负责对采购人员的廉洁自律实施监督管理。

3 4 公司全体员工对采购人员廉洁自律实施监督职能。

4 内容

4、1 禁止行为规范

4,1,1 禁止参加供应商及潜在供应商的宴请和娱乐等消费活动。

4,1,2 禁止向供应商及潜在供应商索取各种礼品、现金、有价证券、中介费、好处费和供应商的各种福利待遇。

4,1,3 禁止接受供应商和潜在供应商给予的回扣等。

4,1,4 禁止在供方单位和当事人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任何费用。

4,1,5 禁止向供应商提出与业务工作无关的要求。

4,1,6 禁止在开标前泄露招标相关信息和采购过程中需保密的事项。

4,1,7 禁止利用职权向供应商压价购买私用商品和赊欠货款。

4,1,8ban截留、挪用、私分和擅自处理采购资金。

4,1,9 禁止利用职权向供应商借钱和无偿占用其财物。

4,1,10 禁止私自经商,禁止业务员与其直系亲属有采购关系,在各类经济实体中兼职,在供应商单位入股分红。

4.,1,11 禁止与供应商恶意串通牟取不正当利益。

4,1.,12 禁止任何损害公司利益的采购行为。

4、2 罚则

4.2.1 违反本责任行为的,一经查实,依据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给予辞退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按规定负担全部赔偿责任。

承诺人: 身份证: 日 期:

9. 北京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为什么会逐渐提高呢

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明确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影响力增强的过程中,当今时代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依靠政府主导、政府补贴的传统“文化交流”模式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文化出口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发达国家在依靠文化出口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早在“一战”期间,美国便极力推动本国电影占领世界电影市场;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在《关于文化外交的新构想》中,明确提出“动漫外交”战略;2006年1月17日,韩国总理李海瓒主持会议,专门讨论的是“韩流”产品世界化问题。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流”电视剧等等,都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依靠的恰恰是文化出口的方式,它们能够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其中当然有着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的强大竞争力。
第二,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城市)在一国文化影响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吉布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代文化生产在城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就业、投资、产业集结等方面,大都市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首都城市远远高于非首都的其他都市。在美国,50%以上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在人口100万以上的都市里,更严格地说,主要是集中在两个中心:纽约和洛杉矶。1998年,悉尼在文化产业方面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0%以上,而悉尼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2.2%。 从就业方面看,伦敦占整个英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6.9% 。瑞典的文化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职位总数的9%)大多集中在斯德格尔摩 。在日本,东京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日本文化产业就业总数的16%。进入21 世纪以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出跨国资本运作、产业结构高度提升、产业分布组群化态势,在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周边产生出带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12亿元,占GDP比重10.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首都城市,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正确选择。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会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北京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
(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800 多年建都史、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丰富的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更有京剧、曲艺、美术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北京有了自己独特的符号,有了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金矿。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北京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处,并在这种多元交汇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北京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数字等高科技文化,有全国最大规模的书画、古玩等艺术品市场,更有全国最高水平的文体演出盛事。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北京诸多文化行业在全国独占鳌头:北京地区出版的图书约占全国总量的1/2,音像制品占1/3,期刊占1/4,报纸占1/5,电视剧出品(部)集数和电影产量占全国1/3 以上。在出口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规模也日益扩大,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2001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0%;2004年约占40%,年增幅20%以上。2006年北京实现海关软件出口3.56亿美元,占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1/3。
(二)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创新能力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作为全国首都,不仅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方面也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专利授权量方面,2000年北京的专利授权量为5905件,2006年为11238件,增长了90.2%,其中发明专利2000年为1074件,2006年为3864件,增长了259.8%;在科技奖项获得方面,2005年,北京地区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5项(通用项目),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247项(通用项目)的30.4%。
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在R&D投入上,2005年,北京科研机构共获得科技活动经费735亿元,占全国科技经费的14%,高居全国各地区之首。另外,北京的R&D投入逐年递增, 2006年达到5.8%,超出了同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科研项目上,北京地区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各项研究项目排名和经费使用均为全国第一。2004年承担的基础研究计划158项,占全国的41.7%,使用经费4.8亿元,占全国的46.1%;承担的863计划1227项,占全国的 32.1%,使用经费27.9亿元,占全国的30.0%;承担攻关计划716项,占全国的35.1%,使用经费20.0亿元,占全国的13.4%;承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76项,占全国的12%,使用经费1.1亿元,占全国的13.4%。总之,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强大,在全国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 创意资源丰富, 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大量创意人才。全国有400多个科技信息类研究院所及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拥有独立信息机构50多个,占全国的10.7%。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北京地区拥有高等院校89所,科研机构350所,有科研活动的单位数目6481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54家。北京市的人力科技资源占全国总科技人力资源的9.24%,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北京每10万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1.7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两院院士有706人;北京拥有全国1/3的研究生院、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北京培养的博士后占全国的1/3。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北京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四)首都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意味着被赋予了一个代表中国的象征符号,这个符号给北京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首都优势是北京所特有的财富,是国内任何城市不可比拟、无法相争的无形资产。首先,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巨大的“注意力”资源,这种“注意力”资源在当代社会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其次,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庞大的各种消费人流,其中,国内外高端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庞大的高端人员流动数量,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再次,首都优势为北京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契机。如北京近年来兴起的会展业、总部经济,包括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带来的奥运经济,主要是靠首都优势实现的。
(五)文化创意机构数量众多,文化创意集聚区初具规模
《北京蓝皮书》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573 家出版社中,有237 家在北京,占全国出版社总量的41.36%,而从出版量、种类上,北京市的图书出版业所占比例将近全国的一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提高。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发行集团都纷纷北上,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贝贝特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北京发行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世纪文景图书公司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此外,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也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淀园的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雍和文化园、电子城798 文化基地、北京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另外,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朝阳公园文化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六)奥运机遇
加拿大学者约翰·弗里德曼指出:“奥运会已经远远不只是(像始创时那样)关乎运动技能,至少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它已经变成了一桩大买卖。奥运会不仅把整个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主办城市,而且正如所期盼的那样,在当地零售商、旅店以及其他服务者的口袋里留下了上亿的美钞。”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够为北京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有长远的后续影响。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北京,为展示北京传统和东方文化神韵,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与隐忧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战略定位有待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
在全球化语境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以世界大都市作为参照与直接竞争对象。因此,面向全球的、整体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定位、战略布局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就整体而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定位尚不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全球应处于何种位置?面对伦敦、纽约、东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应采取何种战略步骤以应对其竞争?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等等,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
(二)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实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足
企业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没有名牌的企业就不可能打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国际文化的竞争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实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较量,培育和造就名牌文化创意企业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唯有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业,才能担当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的重任。目前,北京的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将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作为比照对象,这些企业无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品牌方面,都难以与之直接竞争。
(三)配套服务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将眼光放在国内市场,原因有三: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仅面向国内市场便可获得足够利润;第二,由于文化历史悠久和前期市场培育不足的原因,我国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往往遭受较大的文化折扣,文化企业采取外向型发展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第三,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至今仍难以形成规模,难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规模经济效益恰恰是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在北京市场也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立足北京、面向国际市场,但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使得它们在走向国际市场时面临资源、渠道、资金、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一)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
全球化时代,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营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城市营销”概念来源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概念。科特勒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由国家营销概念衍生而来的城市营销也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各种资源、产品和城市整体形象以现代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推广。
城市营销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包括城市资源、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的全方位的营销。城市营销有三种主要的营销方式:一是“景点”营销,二是“项目”营销,三是系统整体营销。无论“景点”还是“项目”,都是静态的、局部的城市营销方式,只有系统整体营销才能真正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和特征。
当今时代,在城市系统整体营销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至关重要的产业型态。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相关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营销。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对良好创意的孵化作用,也会为城市营销方式的更新产生推动。
目前,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并未将其与城市营销的整体进行整合。我们认为,在政策指定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应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解决观念、机制和策略三个层面的问题。
在观念层面,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观与城市营销观念结合起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意识和“营销”意识。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的核心地位,强调它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城市形象提升过程中的整合效应,这是它与文化产业概念不同的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始终贯穿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识。“营销”意识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把城市整体形象“营销”出去。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营销和贸易环节的忽视是一个普遍问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贯穿营销意识,将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作为重要战略环节。
在机制层面,应充分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推动表现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在目前中国文化贸易出于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既关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建立鼓励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激励机制,同时建立防止内部企业恶性竞争的制约机制。鼓励充分体现北京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对好的文化创意产品给予奖励或补贴。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打破行业间、产业间的各种壁垒,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以相关产业链为主体,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创造力为目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牢固树立“北京创意”的品牌。
在策略层面,在挖掘本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和现代市场策略。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北京城市营销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在大众文化成为主要文化型态、文化贸易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这种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必须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以此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使之为世界所认知和了解。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策略上,应强调以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在市场策略上,应变被动的“请进来”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品牌策略上,应变单纯的产品品牌为“北京品牌”,以体现北京城市形象为核心,形成相关的系列品牌。
(二)尽快落实各项鼓励政策
自北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出台了各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在2006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采取了出口退(免)税、奖励优秀出口企业、培育营销网络体系等各个方面的鼓励政策。从现有情况看,这些鼓励政策仍存在着规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种种不足。有关部门应根据产业、企业的现实,尽快落实资金、税收、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等有关政策,使得各种鼓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三)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对接,形成合力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那些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优势。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初期,其背后往往存在政治和经济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力推动。在政治推动方面,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政治压力促使目标市场国开放本国文化市场,比如,美国便是利用WTO谈判等手段极力推动本国文化产品出口。在经济方面,那些国际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背后往往有着其他产业资本的推动,索尼、哥伦比亚、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它们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作为依托,文化创意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一枝独秀”。
由于综合国力和中国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借助政治压力不太现实。较为现实的做法是: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吸纳其他产业领域的资金、营销网络等资源,形成合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过程中急待解决的各种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火车头”作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双赢。
(四)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为国际贸易人才转轨提供便利
龙永图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时指出,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有国外生活、工作背景,取得过成功经验的,比较熟悉国外的制作方式、营销渠道、发行放映的人才” 。相关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北京也不例外。
目前,北京有多家高校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文化贸易等相关专业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专业的设置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注重相关文化、传媒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在与经济、贸易对接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今后,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着力解决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对接,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在完善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为外贸人才的交流、转向提供便利。与文化贸易相比,我国在其他产品贸易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更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我国在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拥有大量能够熟练从事国际贸易和应对相关问题的高端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其他领域已经成长起来的贸易人才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捷径。对内,可联合文化、外贸等有关部门,对优秀贸易人才进行登记备案,根据其意向选择对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培训;对外,可由政府部门牵线,促成国内机构与国外文化企业的联合、交流,邀请有关人员为国内非文化产业方面的高端贸易人才进行培训。另外,也可设立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定期组织其他领域的国际贸易人才参加。
(五)明确目标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具有人类共通性,比如,中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这一点对于所有国家都是如此——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非洲落后国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按照同一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则并非如此。文化创意产品以其中蕴涵的文化内容为根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若与目标市场国的价值观、审美趣味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该文化产品就不可能在目标市场国取得成功。因此,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并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早在1927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过一份由驻华使领馆人员提供的中国市场调研报告,该报告对“中国电影趣味”的把握相当细致,特别提醒制片人“三角恋爱和两代人冲突的题材因违反传统伦理而不受中国人欢迎”,还将“大团圆”、“善恶分明”等归纳为美国电影能够占据中国市场的原因。对目标市场国文化习惯、文化市场的深入了解,是美国文化产品能够风靡世界的原因之一。
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必须有针对性地了解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市场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根据目标市场国的实际情况制作、发行文化产品,从而做到事半功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具体措施方面,可组建专业性调研机构,对世界各国文化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定期发布各国市场调研报告,供业界参考;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也可将归国后提供演出总结报告、参展总结报告等国外市场信息作为条件,收集国外文化市场的有关情况,既方便管理部门的宏观统筹,也能在以后的有关申请中向申请企业提供建议和指导。
中国古人云:“借势胜于造势,借力强于发力。”加强与目标市场国的合作,挖掘合作方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贸易的主导地位开始从一国政府转向跨国公司。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文化集团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十分明显。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可以集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链,然后以多种形式向全球的文化市场大量推出,获得竞争的优势。在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真正主体的今天,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也成为一种“巨人”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大型跨国文化公司,将难以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鉴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应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在企业整合充足的过程中,应将行政性整合与市场整合加以统一,使企业整合之后真正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改变国内文化企业整合的政府运作模式,以免形成“大而不强”的局面。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
基层党员组织条例 发布:2025-01-16 03:40:04 浏览:271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