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工业园区建设法律服务

工业园区建设法律服务

发布时间: 2023-03-21 13:10:41

1.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加快园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大连市具体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凌水园区和马桥子高科技工业区两部分组成。第三条园区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基地。
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工程、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以及其它在改造传统产业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第四条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第五条鼓励中国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园区内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咨询活动。
禁止兴办污染环境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第六条园区内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二章行政管理第七条园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对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第八条园区管委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园区的具体管理规定;
(二)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管理园区的财政税收、国有资产、工商行政、规划土地、劳动人事等行政工作;
(四)对进入园区申办高新技术企业及设立其它机构进行资格审查;
(五)会同市科委,组织认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
(六)审核和申报园区内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高新技术攻关和火炬计划等项目,并组织实施、鉴定和验收;
(七)审核园区内基本建设项目,兴建和管理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
(八)依照规定权限,管理园区的进出口业务,处理园区的涉外事务;
(九)对园区内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第九条园区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组团出国的,经园区管委会审核后,直接到市外事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第十条园区管委会可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在大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总编制内自行设立必要的精干职能机构。
园区管委会应规范并公开办事程序,严格办事纪律,提高办事效率,为园区企业事业单位、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第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和支持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实施统一管理。第三章投资与项目管理第十二条园区内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总投资在人民币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以下,加工工业3000万元(不含3000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3000万美元(不含3000万美元)以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国家特殊规定的除外),由园区管委会审批,并下发《固定资产投资许可证》,报市有关部门备案。涉及国民经济和关系基础设施重要平衡的项目,须纳入市综合平衡并同市有关部门协商后,方可审批。第十三条在园区内兴办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须向园区管委会提出进区申请,经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营业执照、财政和税务登记等手续。第十四条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须向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经审核认定后,领取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园区管委会根据有关规定按年度进行考核,合格的领取年度合格证书。第十五条园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定工作,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组织进行;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科技成果鉴定、投产鉴定工作,由园区管委会按国家、省市规定程序组织进行。第十六条园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统计制度,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会计、统计报表,并接受监督。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应经中国注册的会计师验证并出具证明。第四章规划、土地与基本建设管理

2.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

第一条为了促进、保障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规范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是指由大连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以及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划定的区域。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高新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高新区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与本条例相关的活动。第四条高新区应当坚持科技创新,以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发展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科技新区。第五条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简称高新区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对高新区实施管理,行使市人民政府有关经济管理权限和其他相关行政管理职能。第六条高新区管委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制定和实施高新区的具体管理规定;
(二)编制高新区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负责高新区内的投资、经济综合、财政、建设、农业、水利、林业、海域、渔业、商务、审计、统计、价格、国有资产监管、旅游等经济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
(四)负责高新区内的教育、科学、民族宗教、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文化、知识产权、卫生、食品药品监管、人口计生、外事、体育、安全生产监管等社会事务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
(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第七条高新区管委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设立职能机构。
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将其有关经济管理权限和其他相关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委托高新区管委会行使。第八条高新区管委会应当遵循勤政、高效、廉洁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第九条高新区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涉及区内市场主体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机关应当依法举行听证。第十条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保障高新区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高新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并征求高新区管委会意见。第十一条国土资源管理等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由市人民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能,该管理部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高新区设立派出机构。
支持国家和省垂直领导的部门、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派出机构或者配备派出人员。第十二条高新区应当推动与区内高等学校科技园的生产、教学、科研、社区服务的一体化建设。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在高新区投资、兴办企业或者设立机构。
单位和个人在高新区兴办属于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经依法认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有关优惠政策。第十四条鼓励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方式创办企业。
以知识产权和其他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其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以由出资各方依法协商约定,但是以国有资产出资的,应当符合有关国有资产的管理规定。
投资人可以用能够以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债权作价出资。第十五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高新区建设,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品牌推广。
高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服务于高新区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第十六条鼓励单位、个人在高新区兴办科技园和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形式的孵化器以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
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和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器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经依法认定,享受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优惠政策。第十七条鼓励机关、团体、企业、高等学校等多元主体在高新区内建设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技研发机构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第十八条鼓励高新区内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对自主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措施。

3. 云南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工业园区管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业园区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工业园区,是指经省、州(市)人民政府依照职权批准设立的工业产业集中区。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园区的综合协调、监督管理、指导服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工业园区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工业园区发展需要,设置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建立有利于服务企业、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

(二)组织实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专项规划;

(三)制定工业园区管理制度和服务措施;

(四)按照职权审批或者审核工业园区内投资项目;

(五)组织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六)负责工业园区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

(七)负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八)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设立工业园区应当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条件和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以及当地城乡、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林业保护利用等规划,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审批:

(一)设立县级工业园区,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设立州(市)级工业园区,由州(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设立省级工业园区,由省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级、州(市)级工业园区需要升级的,应当符合省人民政府规定的规模、产值等条件,并按照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审批。第七条申请设立工业园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工业园区规划;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部门的评审意见;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五)选址意见书和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州(市)人民政府应当自县级工业园区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报省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八条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由省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州(市)级工业园区规划由县(市、区)、州(市)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逐级报送省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根据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建设详细规划,报本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第九条工业园区选址应当不占或者少占坝区耕地,并向适合建设的低丘缓坡地布局,引导工业项目向山地聚集。

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年度用地计划单列。全省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应当优先保障工业园区重大项目。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在园区规划范围内享有土地一级开发权,园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工业园区构建融资平台,组建投资开发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第十条交通、城建、环保、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投资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工业园区。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安排工业园区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指标。工业园区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集中处置工业废水、废物,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工业园区专项资金,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

(一)园区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二)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服务体系建设;

(三)招商引资;

(四)园区发展监测分析;

(五)考核、奖励。第十三条省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工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

县(市、区)、州(市)工业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监督、检查,支持园区企业的发展。

4. 如何管理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工业园“宜丰工业园区”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宜丰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内的单位、个人以及登记注册的企业。园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具体指宜丰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规划区及随着工业规模发展需要而新增的工业项目区。

第三条 园区管理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程规划建设管理、项目入园服务管理、企业生产规范管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税收规费征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权职责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设立园区管委会,代表县人民政府行使相关管理职能。

第五条 园区管委会享有和行使以下职权

(一)县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授予在园区的管理权限以及开发建设权限。具体包括:在园区行使全部或部分财政、税收、工商、国土、招商、规划、建设、环保、司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社会事务等管理权;在园区内的开发建设权;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依法组建园区建设投资公司,并加强对公司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园区管委会根据自身职责和工作任务,设立相应的内部职能机构,在园区内行使县人民政府赋予的与相关部门相对应或相关联的管理权限,但业务上接受相应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在园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接受主管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双重管理。

(三)依法对园区内的单位和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六条 园区管委会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省、市、县关于园区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园区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研究制定适用于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有关办法、意见等,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研究编制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现代管理体制,研究新时期园区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

(四)负责园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安全、环保以及社会稳定等工作;

(五)负责协调、沟通、处理好园区内企业与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做好服务工作,保障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六)根据规划要求和产业定位,积极主动地做好择商选资和安商工作;

(七)协调管理园区内的服务组织;

(八)按年度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园区发展的经济评估报告;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七条 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逐步发展和壮大工业园区。

第八条 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的要求以及《宜丰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操作。

第九条 会同县国土资源局做好园区土地规划、征收、报批、出让、发证与管理工作。

第十条 园区土地利用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行政生活用地。其使用方式分为土地出让、土地租赁和行政划拨等。土地出让按照“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价不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规定的宜丰县工业用地的最低出让标准。以“招拍挂”方式取得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或作价入股与其他企业合作、合资。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为50年(时间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之日起计算)。

第十一条 园区内土地利用规划,主要以安置工业企业为主,占园区土地总面积的65%以上,其它用地分别安排为市政公共设施用地、行政生活用地和商业用地。

第十二条 严格园区规划控制区内土地管理,园区周边相关村组建设道路、水利等公共设施及农户建房等,必须符合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周边村组开展以上建设要先报园区审核,再报国土、建设等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园区企业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

(一)工业企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43%以上,容积率控制在0.6-1.0之间,绿化率控制在23%—30%,办公生活用地控制在本企业用地总规模的7%以下。

(二)工业企业用地投资强度控制。凡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每亩必须在80万元以上,产出密度亩均年缴纳税金2万元以上。同时,土地出让按投资规模分档,即2000万-5000万元为一档,5001万元-1亿元为一档;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外资按外汇实时牌价折合人民币计算,下同)。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规定实施前,以零出让获得的土地,需要转让、抵押登记的必须按现有最低标准补交出让金。

(三)企业用地实行保证金制度。企业入园用地按面积大小向园区交纳用地保证金:30亩以下(含30亩)交10万元,31-50亩交20万元,51-100亩交30万元,101-200亩交50万元,201-500亩交100万元,501亩以上交200万元。用地保证金由县财政实行专户管理,在项目竣工验收后7个工作日内全额无息退还。

第十四条 防范园区土地闲置。

(一)入园项目超过合同约定的动工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建设的,由园区管委会会同国土部门按12元/每平方米的标准征收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建设的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已收的闲置费不予退回)。

(二)项目建设密度、投资强度、亩均年税收(投产后3年平均数)中有一项达不到要求的,按该项计算闲置土地面积。如有多项达不到要求,以最高的一项为依据计算闲置土地面积,并按相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

(三)招商服务单位在控制闲置土地中的责任。招商项目实行谁引进谁服务、谁负责的机制。凡签约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未按期投产或投产后三年内建筑密度、投资强度、亩均年税收有一项或多项达不到要求的,招商服务单位应协助相关部门无偿收回土地或按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如不能按要求收回用地或缴清土地闲置费,县财政将从招商服务单位的可用财力或经费中酌情扣缴。

第四章 工程规划建设管理

第十五条 园区所有的工程规划与建设必须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十六条 园区管委会相应的内设机构是园区工程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园区所有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预决算、招投标和建设管理工作,以及园区企业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报)批、安全监督、质量监督、施工队伍管理和工程竣工验收等工作。

第十七条 由园区管委会实施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严格遵照上级有关规定和园区工程建设制度执行。凡工程预算造价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项目,一律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建;工程预算造价不足30万元的项目,可实行竞价议标。所有工程招(议)标实行阳光操作,择优选择,公正办理招投标事务。

第十八条 各职能部门承建的管线工程,应遵守园区的统一规划,在园区管委会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规划与建设。

第十九条 企业规划建设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企业规划建设必须做到依法有效。企业厂区规划与建设必须聘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杜绝“三无”单位进入园区企业规划建设。

(二)企业厂区规划与建设时,应提供按规定要求设计的用地规划平面图和厂区建设效果图,经园区管委会审核,再报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审定。通过审批后,由园区管委会放土地红线,并严格按设计方案实施。

(三)企业厂区建设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报批。在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通过规划放线、施工验线合格后方可开工建设。未经报批强行施工的项目,园区管委会可依法依规制止其施工并拆除违法违规建筑物。

(四)企业厂区布局设计必须符合园区整体规划,维护园区整体形象,服从园区的规划管理,同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厂房建设要规范标准,必须是轻钢结构或钢砼结构,杜绝以钢管为原材料的简易厂房,外观装饰符合园区厂房整体布局要求。办公楼建设原则上应建成三层以上,且设计新颖外观漂亮;

2、临公共区域的厂区围墙必须按要求建设,禁止以厂房墙体充当围墙,或利用围墙作为墙体搭建附属建筑物;

3、厂房建设要求美观整洁。企业出入口须服从总体规划。管道、线缆等不得在临路的墙体上铺设,只能内设或侧、后放置。厂房外墙粉刷要求整洁美观,与园区整体形象协调一致;

4、厂区建设须严格按规定退让建设红线,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都不得伸入道路红线内。退让距离内的土地按园区总体规划,由企业实施绿化、硬化;

5、附属建筑和隐蔽工程必须符合园区的统一规划,做到先批后建。凡需对园区公共设施进行破坏性的建设工程,除必须先申报并获得批准外,还需缴交其恢复费用的2-5倍工程保证金后方可动工。

(五)建设、施工单位要主动接受质量、安全监督和消防审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项目竣工后要及时向园区管委会出具相关资料,申请验收。园区管委会组织相关部门验收后出具验收报告,合格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条 道路建设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在用地规划改变时,可视情况对支路进行增减建设。道路及公用设施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随路铺建市政公用设施。

第二十一条 广场及公共绿化地按规划筹建,其面积视功能确定。

第二十二条 园区基础设施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第五章 项目入园服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 园区重点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及经省级以上部门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园区主导产业及其配套项目。

第二十四条 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项目入园首先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审批。

第二十五条 规范投资协议。招商服务单位与投资方签订项目投资协议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本暂行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规范入园程序。投资协议签订后,投资方须向园区管委会提交投资协议、项目可行性报告、环评初审意见、立项批复,提出项目用地申请,经园区项目准入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与园区管委会签订正式入园合同。国土部门凭入园合同界定的项目用地范围,签订用地协议,投资方在一次性交清全部土地出让金和用地保证金后,再按程序办理用地手续。用地选择要遵照园区规划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的要求确定。

第二十七条 项目正式入园合同中要明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亩年均税收、年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开工建设日期和投产时间等条款。

第二十八条 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规定在1年以内。投资规模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可适当放宽,并在合同中加以约定。

第二十九条 加强现有入园企业转让、继承、拍卖、租赁及变更管理,防范企业在变更过程中套取优惠政策。属同一宗土地、同一类产品、同一生产规模的企业只能享受一次优惠政策。凡现有入园企业需转让、继承、拍卖、租赁及变更的,须由园区管委会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参与协调,严禁企业未经许可擅自操作。

第三十条 厂房及生活配套设施可由投资客商自主选择有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建设,或委托园区建设投资公司代建,或购买、租赁园区企业闲置厂房。

第三十一条 园区管委会对入园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按照合同规定,履行服务职能,监督项目建设,对违约项目依法按合同追究违约责任。招商引资服务单位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排解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税收征管、员工招聘等工作。

第六章 企业生产规范管理

第三十二条 完善合同管理,维护合同的合法性和严肃性;依法管理企业,提高企业开工率、投产率、达产达标率和贡献率;开展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制定奖罚办法;建立信用考核机制,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依法、及时、真实上报各类统计数据。

第三十三条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对入园项目依法实行安全生产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实行安全生产执法大检查制度,督促企业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对有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置,对造成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强化园区环保工作。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即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加强环境监管,落实环保各项政策,督促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园区大气、水体、噪声、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园区生态环境。

第三十五条 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企业用工招聘、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监察、仲裁等协调服务工作。企业要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按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自觉接受劳动保障监察,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园区企业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业务的办理,经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后,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园区管委会负责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调度和上报工作;负责企业管理的咨询、指导、检查、评比、考核、整改工作;负责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优等指导、协调工作。

第三十七条 适时成立园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对园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

第七章 税收规费征收管理

第三十八条 园区财税部门负责园区范围内税费征收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园区范围内的税收包括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厂房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园区商业服务及其他活动等所产生的所有税收。税收的征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园区财税机构统一征收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到园区内揽引税收,防止园区税收的跑冒滴漏,确保园区税收管理的完整性和招商引资单位的积极性。

第四十条 企业要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按期申报,照章纳税。对企业的财政奖励政策按县政府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园区企业自建厂房设施,涉及国家、省、市规定必须收取的规费,按规定标准的最低收取;涉及县级行政性收费的全部免收(工本费除外),事业性、服务性收费按国家最低标准减半收取。企业在缴清建筑营业税、城建税、契税、教育费附加和建筑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后,凭地税部门出具的已税证明,方可办理企业房屋产权证。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凡建设两层以上厂房且建筑密度达到43%以上的,第二层以上(含第二层)的面积由县政府每平方米奖励10元。

第八章 社会治安综合管理

第四十二条 园区管委会相应的内设机构会同园区派出所负责研究制定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和方案,建立群防群治网络,落实综治措施等工作;负责信访接待、外来人员登记、园区户政管理以及调处矛盾纠纷等工作;负责协调周边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园区正常工作、生活秩序;负责组织巡逻、处理突发事件、打击不法行为、消除治安隐患工作;负责检查生产现场、整改安全隐患、加强易燃易爆、防火防毒等安全管理督查工作。

第四十三条 企业要建立组织完善、责任明确的内部治安防范网格,把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逐级分解到车间、班组和职工个人。

第九章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第四十四条 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工作。

第四十五条 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物业管理、物流、园区信息、商业用地经营等工作。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暂行办法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园区管委会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自下文之日起执行。

5.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的高起点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着重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可从已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园区中选择,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努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和档次,以园区管理机构为主体,由具有相应城乡规划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编制,充分借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力量,做到规划编制与组织实施相结合。
特色工业园区产业规划要符合所在地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要与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现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特色工业园区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要切实突出特色,在打造特色中彰显优势,从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产品优势、核心技术、区位优势、人文特点出发,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发展定位,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聚集与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闭信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要突出园区特色经济概念策划,把握产业特征,突破行业概念,树立国内外知名、体现区域特点的园区品牌,以特色占领竞争市场制高点,逐步在同行业中形成较强的向心力。特色工业园区应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自身特色领域形成以专利权为主的自主知识产权。
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特色工业园区间的错位发展。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引导和协调特色工业园区合理分布、发展有所侧重,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态态弯互动、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园区布局。长春市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农业机械、玉米深加工、光电子和光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皮革加工、鹿产品加工、软件开发等;吉林市重点发展有机化工及精细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加工、化纤纺织、建材、精品钢及炉料等;四平市重点发展换热器、农副产品加工、玻璃及制品、鹿产品深加工等;辽源市重点发展袜业、皮革制品、生物制药等;通化市重点发展精品钢材、医药、石油机械、果仁食品、林产加工等;白山市重点发展矿泉水、林产加工、人参加工、硅藻土深加工、煤炭深加工等;白城市重点发展农业杂粮深加工、电力设备制造、建材等;松原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石油钻采机械、粮食深加工等;延边州重点发展林产加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医药、人参制品、软件开发等特色工业园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再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带动作用强的高端帆闷产业园区。
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
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手段和方法推动发展的职能作用,构建由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性产业政策,做好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要建立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着力完善特色工业园区的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提高其自主创新水平。特别是在特色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上,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和生产要素聚集;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管理特色工业园区的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鼓励和扶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导产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技术创新、投资咨询、企业孵化、质量检测、人才培养、营销策划、物流仓储、网络信息、综合配套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鼓励国家、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及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落户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照标准组织对平台建设进行认定,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内,对其技术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专利技术等给予适当倾斜;对服务于特色工业园区内各类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鼓励园区引入投资咨询机构开展业务,促进园区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强化园区孵化器建设,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要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的孵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政策、法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低价的办公场所。鼓励质量检测部门在园区内设立专业质检中心,推进质量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凡取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资格的单位,在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申请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引导园区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鼓励园区利用 “外脑”开展市场调研、选取营销方式、确定价格策略。努力培植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与园区内企业的物流活动相结合。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水平。
促进特色工业园区内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建立和完善,园区管委会要为其提供工作场所和活动条件。协会和商会在制定公平公正规则的基础上,对园区相关产业集聚进行细化指导和服务。
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增强建设开发能力
支持在特色工业园区设立以服务区内企业为主的各类金融企业及分支机构。单独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开发适应区内企业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信用贷款、集合类联保贷款,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支持园区内企业利用股权、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实施特色工业园区企业上市支持计划,对有上市意愿、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内企业优先培训、辅导,进入辅导期的,享受50万元的经费补助。积极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园区内企业。省级创业投资基金要向园区重点倾斜。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特色工业园区内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满2年以上的,可以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创业投资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居民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购买上市公司流通股票连续持有不满12个月的除外),所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以特色工业园区为市场主体,整合土地、税收、财政等各种资源,构建 “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为主的信用结构体系,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现代化的投融资平台,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和区内企业发展。
七、吸引人才集聚,强化园区支撑能力
鼓励特色工业园区建立人才服务中心,支持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培训机构以及各类人才市场进入特色工业园区,开展人才供需信息、人企对接、专业职业培训等工作。要采取资源共享、融资推介、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入园投资和创业。选派省直相关部门优秀处级干部对口到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挂职帮助工作。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向特色工业园区倾斜。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骨干企业聘任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经园区主管部门认定后,可由园区对其进行适当奖励。
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建设步伐
特色工业园区招商工作列入全省专项招商引资工作计划,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省经合局与省工信厅配合,要按园区属性,组织产业类型相近的园区,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展会,积极利用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链及配套项目的集群优势,突出 “龙头”项目及上下游配套产品项目开展特色工业园区专题招商活动。鼓励已入驻的企业做好以企引企、以商招商,促进企业配套项目或后续项目进入特色工业园区发展;有条件的特色工业园区,实行招商选资,提高招商的质量水平;充分利用中介组织进行招商。选择特色工业园区内的优秀企业家,兼任园区管理职务,加强园区招商力量。落实好现有的优惠政策,做好招商策划和组织工作。
九、引导同类和关联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化水平
增强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重点支持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内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打造产业集群的龙头。注重培育对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推进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配套发展,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鼓励产品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和有技术创新内在要求,成长性好的企业优先进入特色工业园区。
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迁入与迁出相结合,促进同类和上下游企业聚集。要按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要求,实现“两个转移”,一是鼓励不同地区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转移;二是引导市、县城区内工业企业,按照主导产业方向,利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机遇,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转移。对进行异地迁移企业的税收分成,由原项目所在地和迁入项目的特色工业园区协商解决。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积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对符合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园区和企业,省级节能专项资金要予以倾斜;对已入园的企业,凡是与该园区的特色不符,或者对其主导产业有影响的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所属特色工业园区转移,推进园区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按政府统一规划要求,迁入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企业,在处置原房地产时,可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审核后免征土地增值税;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可向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照顾。
十、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宣传推介力度
充分发挥特色工业园区的辐射效能,把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资源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体系。支持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重点支持中国棉袜工业园、中国汽车城、中国换热器城、中国矿泉城、中国医药城、长白山药谷、中国鹿乡、皇家鹿苑、御用石材、关东木椅第一镇等一批集体品牌,符合地理标志条件的申请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鼓励有关商会、协会、联合会或其他企业运用行业自律手段和行业组织影响力保护地理标志,加大境外维权力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使用区域品牌、资源品牌,共创品牌,同享收益。
加强特色工业园区宣传推介工作,提高园区产业、企业、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要建立 “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网站,统一打造全省特色工业园区对外宣传、项目招商、产品销售、品牌推介、信息发布的网络平台,省工信厅具体负责网站的前期投入和设计制作。要加强对特色工业园区、区域品牌、资源品牌的新闻宣传和广告宣传,在全省的机场、火车站、标志性建筑、主要公路入口处的广告牌位置及其价格方面,给予优先权和优惠。
十一、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打造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省政府认定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工信厅按照国家工信部的相关要求,以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制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具体条件和评审标准,省政府给予命名。要结合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对在国家或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外的贡献突出、拉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工业园区,专门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对重点特色工业园区所需土地年度利用指标,优先予以保证。对我省支柱、优势产业,如汽车、轨道客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钢铁、碳纤维等产业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要逐步制定差别化的专项政策措施,实行分类指导和重点培育。
为支持全省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特色工业园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扶持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公共平台建设。省级企业技术改造与结构调整、产学研联合、资源节约利用、创业投资引导、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倾斜。
十二、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管理创新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特色工业园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服务协调。省工信厅和省经合局负责全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省直相关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各市 (州)、县 (市)要加快建立健全指导、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组织和领导。
积极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特色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对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特色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能一刀切,鼓励和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握服务取向,把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园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对工业园区的法律法规是怎样的

目前,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两部法律依据,对于“版权法”,很多“法律实体”达不到要求,比如,成立时间,“合格产品”等,因此,如果可能,还是去捡点工业垃圾比较好,“工业垃圾堆”里的很多“合格产品”,都是有“版权法”保护地哎,早都“合格产品”几十年了,就怕一些人看不上。

7. 兴义市园区办并入哪个机构

没有并入其他机构。
兴义市园区管理办公室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市人民政府管理。
宗旨是为全市敬戚工业园区(清水河工业园区、威舍工业园区)建设提供服务。业务范围: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上级有关决定、指示,在市人民政府授权范围内研究制定并发布园区的规章制度和芹稿槐政策,指导园区建设工作;制定园区内建设规划、年度建嫌友设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编制园区招商项目,拟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拟定投资协议并经市人民政府授权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各园区的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规划;负责对入园企业经济运行调控、宏观管理、政务服务和代理代办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对园区及企业履行行政执法、监督和指导;承担园区内国家项目产业扶持政策、企业资质和高新技术认定等推荐服务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8. 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工业园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以工业和信息产业为主集聚发展的、享受一定政策的特定区域。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工业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园区的指导、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工业园区进行服务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其所设立工业园区的具体管理工作。第二章工业园区设立、分类和认定第四条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二)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等优势;

(三)符合国家和省对自然和生灶判态保护的有关规定;

(四)有明确的面积范围;

(五)产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符合省的有关规定;

(六)具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路、通信、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污染物处置设施;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五条设立工业园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工业园区的申请;

(二)设立工业园区的可行性报告;

(三)土地利用方案;

(四)选址意见书;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六条为了对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按照工业园区的规模和效益等情况,将工业园区分为一、二、三类。第七条一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高,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显著;

(二)上年度园区工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10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25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热、供气、宽带网络、有线电视)中的两项,达到“七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已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第八条二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开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度较高,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地方经济辐射带动明显;

(二)上年度园区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增投资额5亿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迅辩烂

(四)园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5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应达到18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的基础上,至少实现(供气、宽带网络)中的一项,达到“六通一平”;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初步建成具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企业孵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九条三类工业园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产业集聚度较高、主导产业明确;

(二)上年度园区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

(三)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达到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

(四)园区单位土地亩漏平均投资强度应达到1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达到12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大于0.8;

(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信、场地平整);

(六)已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第十条分类认定程序:

(一)一、二类工业园区分类认定由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按照分类标准,向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二)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初审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报送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的条件和分类标准组织审核认定,对通过认定的一、二类工业园区进行公布、授牌,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四)三类工业园区由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市(州)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报省人民政府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9. 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统称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第四条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做好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体承担以下职责:
(一)编制工业园区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组织对工业园区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跟踪评价;
(三)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四)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五)督促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六)配合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环境保护实行监督管理。第五条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并从功能区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
发展改革、经济贸易、饥晌橘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原则。第七条工业园区的设立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符合产业政策导向。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设立工业园区。第八条工业园区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用清洁能源,维护工业园区区域生物多样性,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第九条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在编制工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未进行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市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其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需要作出修改调整的,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十条现有工业园区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在本条例公布后1年内补办。
补办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现有工业园区的发展结论不符的,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对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予以调整;已造成区域环境严重污染或者生态严重破坏的,工业园区应当立即停止开发建设,并加以治理。第十一条工业园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每隔3年应当组织一次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第十二条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产业定位,划定产业园区,相同类型的项目相对集中。
禁止在城市和镇规划区常年主导风上风向的工业园区新建烂团大气污染严重或者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
谨脊禁止在赣江、抚河堤岸两侧1000米范围内和城市湖泊保护范围内新建水污染严重或者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第十三条工业园区应当逐步实施集中供热、供气,禁止新建产热量在2.8兆瓦以下的高污染燃料锅炉。第十四条工业园区排水管网应当实行雨污分流。
在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以内的工业园区应当建设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连接的排水管网,排放的工业废水应当达到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水质标准;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以外的工业园区应当在2010年底前配套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第十五条工业园区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当组织进行集中处置,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六条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市、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或者已无环境承载力的工业园区,应当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暂停审批新增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第十七条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应当依法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热点内容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发布:2025-01-12 08:39:18 浏览:523
法学会研究课题 发布:2025-01-12 08:30:37 浏览:90
最新劳动法工伤界定 发布:2025-01-12 08:24:57 浏览:816
无锡市蠡湖景区条例 发布:2025-01-12 08:12:04 浏览:288
公司工作股东承担公司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2 07:52:31 浏览:1000
大连海事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发布:2025-01-12 07:50:53 浏览:265
律师参与虚假诉讼 发布:2025-01-12 06:49:12 浏览:203
陈井法院电话 发布:2025-01-12 06:36:29 浏览: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发布:2025-01-12 06:26:49 浏览:235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小抄 发布:2025-01-12 05:54:29 浏览: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