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飒律师毕业
⑴ 信和大金融的媒体报道
2016年3月25日,由央行条法司、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筹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支付清算协会、证监会等牵头组建,并获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首个国家级互联网金融自律组织,对于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有着重要的意义。信和大金融合作公司信和汇诚、星火金融成为率先加入协会的创始成员单位。
2016年3月15日,“2016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领袖,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话题。信和财富财富事业部总经理徐磊锋与信和大金融首席运营官张申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代表出席会议,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和圆桌分享。
关于如何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专家提出监管部门要采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入探索证照分离,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议金融消费者要提高风险意识,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观念,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机制,监管部门要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保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2016年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郑迹,将成为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可能也是金融法律体系改革的核心;金融消费者保笑判护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共赢的生态环境,使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信和大金融首席运营官张申在会上指出,随着金融消费规模的扩大,以及刚性兑付的打破,金融风险相对增加,而投资者的财商教育和风险意识培养却没有跟上居民财富增长的速度。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达到合格投资者的基本要求。
2015年12月2日,信和大金融成功认证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电子签章,安全加密体系全面加强,将有力地保障了用户投资安全。认证CFCA电子签章后,用户在信和大金融进行投资时,所需签署的合同上会自动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章,令用户的每一份投资都处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与此同时,信和大金融形成了集风控安全、技术安全、数据安全、法务安全在内的四驾马车,为用户安全投资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后,可靠的电子签章与手写签章具有了同样的法律效力。此次引进的CFCA电子签章,通过可视化签章效果,为用户提供了身份识别、数据加密等安全信任服务,并通过X.509数字证书、对称密钥算法、非对称密钥算法,实现了数据防篡改和不可否认性。通俗地讲,用户在信和大金融投资时,所签署的电子合同、合同的电子签章具有与纸质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被法律保护、不可被篡改、不能被否认、不会被泄露。
2015年11月8日“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论坛”(以下简称“博鳌亚洲论坛”)在英国伦敦召开。本次会议以“亚欧合作:金融互联的新蓝图”为主题,主要围绕“一带一路”与欧亚合作新契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金融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问题展开讨论,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印尼前总统苏西洛、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英国前首席大臣阿德尔曼、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欧投行行长霍耶尔等世界级政府官员、业界领袖、经济学家等齐聚一堂,信和财富副总裁夏仕兵先生,信和大金融总监张申先生作为大中华区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领袖受邀参加了伦敦博鳌亚洲论坛。
2015中国金融领军者峰会。2015年5月21日,信和大金融负责人梁德力在参加“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大会春季峰会”暨“2015中国金融领军者峰会”时发表了《金融生存经营之道:以利他之心为本的经营》的主题演讲,分析了行业自律与法制监管在行业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深度剖析了信和大金融以利他之心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说话算数”的诚信宣言,坚决不碰金融四条红线的决心。同时,梁德力先生在演讲中提出了金融行业应该加强沟通,“良良”联合,共同抵制挖坑害人、骗贷、卷钱跑路等恶性平台。
2014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诚碰丛改信体系建设专题会。2014年12月12日,北京市金融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4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诚信体系建设专题会”在京召开。会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锋、证监会法律部诚信处副处长崔佳、大成律师 事务所律师肖飒、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信和大金融参会代表悉数出席会议,就政策监管、行业性风险的规避、合规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和解读,为新金融健康发展提 供了很多宝贵意见。
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2014年7月7日至9日,“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简称“投融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这是由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 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指导,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开发区协会和中国投资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顶级金融盛会。展会吸引了200余家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地方产业园区、高成长型项目、海外招商引资项目等参展,20000余家中小型企业前来对接交易。最值得关注的是,业内知名企业信和财富携“信和梦中国梦”的参展主题响应此次投融会的论坛主题“小企业大梦想”,不仅大环境下契合国务院关于中小型企业的愿景规划,也指出着未来中国经济的活力离不开金融行业的蓬勃力度。
⑵ 鹏元征信央行、人行处罚征信修复异议申诉与征信系统的关系
鹏元征信认为,说到征信修复,就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一是央行征信系统,一是网贷大数据系统,这两者都属于征信系统。
对于央行征信,大家都很熟悉,它的数据源头主要是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信贷机构,央行征信报告上的个人信用信息都是上述机构通过征信系统线路网来传送至央行征信中心的。
而网贷大数据这个词对大家来说,可能相当陌生一些,它的数据源头主要是网络贷款公司,网贷大数据系统诞生已经有几年历史,但发展得比较迅速,在数据传送上,它跟央行征信系统其实是差不多的,系统会整合各数据发生机构传送的信息,然后再保存,在网信专家等平台就可以查询网贷大数据。上面所说的两种征信系统,都采用了先进的全计算机自动处理的技术,通常来说是不可被人工干预的。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
“经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确认不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经核查仍不能确认的,对核查情况和异议内容应当予以记载。”
由此可见,[鹏元征信]个人征信确实可以进行修复。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律师表示,条例明确了了每一个公民都有对征信数据提出异议或进行征信修复的权利。在个人信用信息出现不良记录之后,待法定期间届至,可以主动行使修复权。从提出“异议申请”到经过审查,20天即可有确定的结果。
同时,公民在进行个人信用修复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法律规定了公民有提起诉讼的权利,但个人收集证明诉求的证据,向法院起诉、争讼并等待判决结果,这些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够完成,也要付出很大成本。因此,鹏元征信提醒您,在想要起诉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委托一位律师代为处理法律相关事务;在个人征信修复的场合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修复机构”就起到了类似律师的角色:受消费者委托,为其提供咨询、培训,帮助其完成征信修复的各种准备和各项程序,并收取一定费用。
⑶ 个人征信逾期怎么修复
1.靠时间消除,自记录之日起还清欠款后维持良好的Z信记录五年之后征信污点可清除
2.逾期初期,可想银H说明情况、并及时还清欠款
3.当发现自己被逾期比如信息被盗用或者银H失误导致的逾期这是要及时向银H申请异议并提交相关...
4.及时清除呆账还清呆账保持信用良好五年之后也可清除
(3)肖飒律师毕业扩展阅读:
征信修复是做什么的?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
“经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确认不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经核查仍不能确认的,对核查情况和异议内容应当予以记载。”
由此可见,个人征信确实可以进行修复。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律师表示,条例规定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提出异议等进行征信修复的权利。在个人信用信息出现不良记录之后,待法定期间届至,可以主动行使修复权。从提出“异议申请”到经过审查,20天即可有确定的结果。
肖飒同时指出,公民在进行个人信用修复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法律规定了公民有提起诉讼的权利,但个人收集证明诉求的证据,向法院起诉、争讼并等待判决结果,这些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够完成,也要付出很大成本。因此,在想要起诉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委托一位律师代为处理法律相关事务;在个人征信修复的场合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修复机构”就起到了类似律师的角色:受消费者委托,为其提供咨询、培训,帮助其完成征信修复的各种准备和各项程序,并收取一定费用。
02.
征信逾期了怎么办?
在肖飒看来,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征信系统日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征信系统及相关服务必将逐步规范化、合法化,并随着监管的逐步到位,这类利用征信系统的不完善而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很难长期存在下去。
那么,征信报告如果逾期了,该怎么办?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
如果只是短期的逾期,需要欠款人在补足欠款后主动与银行联系,争取不上报。并不是所有逾期,都会立即显示在个人征信报告上,如果在银行上报央行征信中心之前联系欠款银行,还清欠款,问题解决了,可能就不上报了,也就不存在产生逾期记录的问题。
逾期时间超过90天的,则需要还清欠款并注意自己的信用习惯。一般逾期90天以上,就已经被上报征信了。这时欠款人除了需要还清欠款,通常还需要偿还一定数额的罚息。此外,为了防止被认定为恶意逃避还款,不要立即对欠款账户销户,不良信息会在5年后自动消除。
如果因为不可抗力等因素意外逾期,欠款人可以向银行提出申诉,要求银行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比如,由于疾病、出国等特殊情况导致不能在还款期内及时还款,导致意外逾期的情况下,银行可以认定逾期并非出于恶意。如能联系银行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则不会对个人征信报告产生影响。
如果并非是自己的原因导致“被逾期”,欠款人可以向央行提出“异议申请”。这种“被逾期”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系统错误或冒名贷款引起,可以及时联系相关逾期银行说明情况,之后再去当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交异议申请。经查属实,即可在15个工作日内消除不良逾期记录。
“随着信用记录越来越严格,只有保持良好的信用状态,尽量避免逾期,才能避免出现信用危机。”肖飒表示,一旦出现逾期,通过合法的方式重建信用,通过合规的机构进行信用修复才是正确的选择,“千万不要因一时心急,酿成大错,后悔莫及。”
03.
大量征信修复机构是否合法?
2019年7月2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了《关于发布可承担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任务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载明了首批承认的13家专题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将为需要进行信用修复的人提供信用修复培训,培训内容有:社会信用法规政策、失信惩戒措施、信用修复方式、修复程序等,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学时。经过培训,机构将为消费者出具“信用培训证明”,该证明是申请人信用修复的有效材料,“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将依规定予以采信。
此外,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还发布了《关于发布可为信用修复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载明了62家可以为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机构。但央行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参考这些机构出具的报告。
事实上,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上述两份名单之前,社会上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征信修复机构。而且,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名单上记载的修复机构之外也存在大量实际营业的修复机构。“一方面业界缺乏对这类服务性质的明确界定,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行为规范和相关监管。”肖飒表示,部分此类业务的从业者利用申请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缺陷,直接从事欺诈行为甚至诈骗活动;或利用监管上的漏洞从事伪造文件等违法、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征信机构建议申请人伪造住院证明、滞留国外等材料,并向银行提出非恶意还款。如果申请人伪造了医院的印章等证明材料,就可能触犯了伪造公文印章罪。我国《刑法》第280条第2款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由于征信信息是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申请人为了获得贷款而伪造证明材料、修改征信报告,还可能因此构成骗取贷款罪。参与相关事件的医师也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同时,相关机构中,存在高收费、大规模培训学员、加盟代理商等行为。如果机构并不掌握征信修复的技术,通过虚假宣传等手段骗取学费的,不仅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还可能涉嫌诈骗罪。大规模培训学员、发展下线的,还可能涉嫌传销行为。然而,依据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征信的代理、咨询、培训等服务活动如果真实、合规,就没有直接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很难被彻底铲除。
⑷ 江苏整治互联网咨询 智能投顾受限P2P转型去哪儿
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系自查重点。“通知”强调,提供互联网投顾平台的机构有义务对通过其平台开展投顾顾问服务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提供投顾平台需取得证监会许可,未经证监会许可开展此类业务属于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活动。
今年以来,智能投顾领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甚至不乏有重量级的选手,分别包括平安、京东、宜信、网络等。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目前宣称具有“智能投顾”功能或正在研发该功能的理财平台已超过二十家,并且还有平台在陆续跟进,加入智能投顾大军。
特别是在P2P监管趋紧、业务受限的大背景下,不少平台纷纷开始尝试转型,其中,智能投顾平台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但眼下这条路将再度遭遇监管收紧之虞。
智能投顾纳入监管视野
6月13日,大成律师事务所互金委员会副主任肖飒律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述通知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咨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智能投顾本质上属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真正的智能投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与科学技术引入证券投顾业务营销,但其没有改变我国法律范畴内证券投顾业务的本质,应当受到《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等国家规定管辖。”肖飒说。
截至目前,在已推出或拟推出智能投顾产品的平台中,包括平安一账通、京东金融、聚爱财Plus、钱景私人理财、小金所、蓝海财富、微量网、网络股市通、资配易、胜算在握、慧理财等平台,均有涉足公募或A股市场。
不过,迄今国内仅8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获得了执业资格,但尚未发现有智能投顾平台获得证监会颁发的咨询业务牌照。
据肖飒分析,《暂行规定》可理解为监管部门下发的规范性文件,智能投顾业务如果有涉及证监会管辖范围内的产品,那么其合规性将存在问题。
“自查或许是为了看各方面反应,收集意见,为将来部门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甚至提升到国家法律、法规提供参考。现在的监管新动向是,对于机构主体的监管转变为对机构行为的监管,或为将来的统一监管打下基础。”肖飒认为。
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袁立志律师则称,“根据目前的互金监管口径,个人倾向于认为,仅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不需要牌照。”
“目前,很多企业在探索开展上述业务,如果要求它们取得牌照,则会使它们失去生存空间。可能需要在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袁立志说。
P2P平台转型前景不明
此前,积木盒子、PPmoney、挖财、人人贷等P2P平台亦公开宣布拟进军智能投顾领域。当天,万惠金科(430705)董秘徐铁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旗下PPmoney的智能投顾平台目前还没有上线,但并不经营国内证券业务,主要针对境外资产配置。我们会有相应牌照。”
在P2P平台龙头中,宜信亦率先推出了针对P2P网贷产品、全球ETF投资组合的智能投顾产品。
不过,在神仙有财CEO惠轶看来,“单纯的综合理财组合或者基于P2P资产上的智能投顾组合,这个东西不会有特别多的技术含量。主要是拼运营和获客,本质上还是流量变现。”
惠轶称,P2P去做组合模式提供的价值特别薄,增值也特别薄,纯靠两端价差,去弥补获客成本,短期内是几乎不可能的。“长期来看,即使有规模,价值也很小,只是在获取资金客户那一端有一点价值,但是目前市场对这部分的价值认同也是在变小的。”惠轶说。
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网贷平台例如积木盒子、PPmoney、人人贷在智能投顾这块都还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金融和计算机人才投入,对平台的资金和人才储备要求较高。”此外,张叶霞认为,网贷平台在这块发展前景目前还不清晰之处在于,一是受合规性制约。P2P平台不能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对开发智能投顾并直接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的平台需要更复杂的公司架构,并取得相应牌照。
二是虽然智能投顾运营成本随着资金规模的增大而下降,但金融不同于实体经济,规模越大风险也会集聚,所以需要机器人理财服务的公司要不断扩大资产配置的品类范围和地域分布,控制极端损失。
“最后,智能投顾比拼的是资产配置模型,可以稳健地获得高收益是其存在的价值,需要不断加强模型开发和迭代,积累金融和计算机人才。” 张叶霞如是说。“实际上,此次自查与P2P摸查也差不多,估计也是分类,判断平台风险,实力弱、合规差的直接清退了。”
⑸ 放高利贷的哭了!最高法发布新规:利率红线从24%降到15.4%
民间借贷迎来划时代巨变!
8月20日下午3点,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新闻发布会的召开,金融科技圈、民间金融圈沸腾了。
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规:民间借贷利率受保护的上限,锚定为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
而今日公布的1年期LPR为3.85%,4倍即为15.4%。
图片来源:央行官网
此外,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应当认定无效。
来看看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具体有哪些大变化。
巨变1 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民间借贷合同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国家干预的重要边界。
最高人民法院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征求金融监管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决定:
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取代原《规定》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促进民间借贷利率逐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以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今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利率较上期未变,仍为3.85%。
而2015年8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的利率是这样规定的: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巨变2 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不得放贷营利
在前期调研和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以“民间借贷”为名,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而面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的行为意见较大,此类行为容易与“套路贷”“校园贷”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地方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生活安宁。
最高人民法院经认真研究后吸收了这一意见,在人民法院认定借贷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中增加了一种,即第十四条第三项:
“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应当认定无效。
上述修改的依据是国务院1998年第247号令《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2011年修订)第四条,即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非法发放贷款的活动是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属于依法应当取缔的范畴。
巨变3 严格限制高利转贷行为
在与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座谈时,多数代表建议要严格限制高利转贷行为,即有的企业从银行贷款后再高利转贷,特别是少数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转手从事贷款通道业务,违背了金融服务实体的价值导向。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认真讨论后采纳了这一意见,决定对原司法解释第十四条第一项“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合同无效情形,修改为《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进一步强化了司法助推金融服务实体的鲜明态度。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还有这些变化也很重大
在这次司法解释修改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民法典关于“禁止高利放贷”的原则精神,并对相关条款作出对应调整。
一是继续执行更加严格的本息保护政策。
即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是当事人约定的逾期利率也不得高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即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
三是当事人主张的逾期利率、违约金、其他费用之和也不得高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即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业内:对众多民间借贷机构会产生较大冲击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消费金融机构的产品利率都均超过了15%。
根据捷赢2019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信托受托机构的月度报告,资产证券化信托生效日为2019年8月27日,计息方式为30/365天,该项产品有23.1%的资产笔数的贷款利率在16%以下;76.83%的资产笔数的贷款利率在21%。
根据其入池资产利率特征来看,在报告期期末,加权平均贷款利率达到20.48%,最高贷款利率达到21%。
此外,根据《安逸花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信托服务机构报告》,这一期产品显示,入池资产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12.42%,最高贷款利率为24%。
从存续期基础资产持续购买分布的信息来看,贷款利率分布在0%~10%区间的资产笔数共计113675笔,占比为29.48%,
贷款利率在10%~20%区间的(不包括10%)的资产笔数共计215116笔,占比55.79%,贷款利率分布在20%到24%(不包括20%)的资产笔数共计56792笔,占比为14.73%。但值得一提的是,内部收益率在20%~24%(不包括20%)的资产笔数占比最高,达到89.92%,在该区间的本金余额占比达到67.75%。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认为,民间借贷利率的保护上限一旦设为LPR的4倍,对于众多的民间借贷机构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在现行的情况下,大多数民间借贷的利率基本上都是在24%~36%之间,一旦该政策实施,可能会有大批的民间借贷机构退出这个行业。
在黄大智看来,该项政策也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利率是由风险成本、资金成本、获客成本来决定的。在风险成本和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只有尽量控制资金成本。但资金成本又由货币政策等因素决定,短期内下跌的空间很小,因此该政策一旦实施,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其盈利情况和经营情况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
不过,黄大智也预测,监管也会给这些机构留有一个缓冲期。而对于利率在24%~36%之间的新增产品,则可能会因此停发。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虽然民间借贷保护利率上限进行下调,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它们还是要求助于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属于一种市场化行为,也不会因为被保护空间下调就主动降低利率,反而会引发一些潜在的争议问题。
对于该政策对借贷市场有何影响,沈萌认为,借钱的成本取决于借贷双方的谈判,而不在于法律的规定,贷出方对利率的设定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结果,并不是最高法规定不保护就下调的,毕竟民间融资市场,中小企业或贷款人并不具备谈判优势。
有业内人士坦言,一旦实施政策,对于机构来说业务体量可能会受到限制,各家机构只能向更高的资产类别进行获客,对于一些相辅相成的机构来说,如银行的资金成本也要进行相应的下调,机构的风控也会受到相应的改变。
律师:可能会影响网络购物消费贷,尤其放贷主体是网络小贷等
对于民间借贷新规,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律师表示:
最终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为年化15.X%,则非法放贷的利率标准就是前述15.X%,若放贷主体为“职业放贷人”(2年内10次)则涉嫌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
换句话说,以前超过年化36%的职业高利放贷行为(2019年10月21日之后)被定为非法经营罪;而新司法保护上限一变,对刑事入罪的标准也就同时变低,直接影响本罪的构成要件里的核心要点。
对于是否影响网络购物消费贷?
肖飒律师认为,有可能,若电商的消费贷放款主体是网络小贷公司、传统小贷公司,则受到本次利率上限调整的影响,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甚至有些商业模式基本跑不通,面临巨大挑战。
若提供资金的是消费金融公司,则基本没有类似问题,因为消费金融公司是银监会批准的持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贷早在几年前就放开了利率限制,形成了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
记者|易望奇 易启江 谢婧
⑹ 肖飒:征信业新办法,有哪些特殊规定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4日电 题:《肖飒:征信业新办法,有哪些特殊规定?》
作者 肖飒(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21年1月11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信办法)对于征信业进行引导与规制,其中,我们发现根据现实情况变化,增加了反歧视、反垄断性质的条款,同时,对于征信不公对个人和企业将产生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原则规定,颇有新意。
征信办法是适应数字化时代而来,重点规制“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更偏重的公民个人信息里的征信内容,还包括企业信用情况。按照征信办法第三条规定,征信信息是指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和企业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履行法定义务等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对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形成的分析、评价类信息。
也就是说,个人信用报告和企业信用报告都是征信办法此次需要重点规制的内容。2020年,笔者在沿海地区调研时,发现一些公司专门进行企业信用报告的收集和销售,业务额惊人,很多大型央企、国企在招投标时对企业征信报告的权重占比大。当时确无规制此类行为的规章文件,此次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填补了这一法律层级上的空白。个人信用报告自不待言,未来将正式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市场主体主要参考的法律,而本次征信办法是辅助规章。
斩断不良商业模式
诚然,在征信行业有些商业模式和收入根本上不了台面,其中就有征信机构“有偿”删除不良征信信息或故意不采集不良信息。
这种猫腻也早已被监管机构看破,征信办法在其二十三条明确指出:“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但是很可惜,征信机构做了此种错事,在如何处罚上,征信办法由于法律位阶不高,没有直接规定如何处罚。笔者在征信办法第六章监督管理中,发现征信办法借用上位法对市场主体进行规制,却没有发现对违反第二十三条如何处罚的内容,笔者强烈建议对于不良商业模式,必须彻底斩断,行政处罚手段必须要有,否则,将出现直接被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规制的尴尬局面。
算法半公开化
不可否认,随着数据化发展,金融行业被彻底地改变了。从银行风控环节的员工都纷纷成为“码农”就可窥见一斑。征信办法必须跟上形势,根据其二十五条第二款的内容,征信机构应当对外披露个人信用评价类产品所采用的评分方法和模型,披露程度以反映评价可信性为限。在这一点上,笔者同样认为,评分方法和模型实际上属于企业商业秘密,倘若一律公开不利于行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专家质询或者听证会的形式,在签署保密协议的专家中随机抽取单数个数的专家,组成听证会对评分逻辑算法等进行科学评估。
否则,很难实现征信办法中所提到的“反映评价可信性”的标准,倘若不做修改,笔者可以预测未来此类案件会发生,届时还要聘请专家证人到法庭唇枪舌剑,未免浪费司法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将此环节前置到行政监管程序中,不要留到后续司法程序里。
征信机构的跨境业务
商务部2021年1月9日公布了《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中国企业的跨境业务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征信机构而言,在中国境内开展征信业务的,生产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应当设置在中国境内。
征信机构向境外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应当审查信息使用者的身份、用途,确保信用信息用于跨境贸易、融资等合理用途,并采取单笔查询的方式提供。不得将某一区域、某一行业批量企业的信用信息传输至境外同一信息使用者。向境外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读者不要多想,向境外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更严苛。请注意,征信办法用的词汇是“合理用途”而不是“合法用途”,其中可以权衡的空间极大,首先使用这些数据要合法,然后,使用数据还要合理,笔者估计至少需要两个文件:一是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来证明需求合法;二是专家出具的可行性报告,证明数据传输合理。(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⑺ 为什么有哪么多的互联网金融骗局
术之一:高息诱惑
高息诱惑是互联网金融网贷诈骗平台用得最多的招数。在 “跑路”的平台中,大多标示超过24%高收益。高利率的诱惑之下,一些投资者失去了抵抗力,投机心理陡增。再加上侥幸心理,导致他们频繁“踩雷”。
骗术之二:秒标圈钱
秒标因为时间短、利率高、回款快,一度是新平台吸引投资者的营销利器。网贷平台荣锦创投”上线一天就关张。据了解,“荣锦创投”在论坛发布的帖子里,试运营期间,平台将举行连续3天的秒标活动秒标秒不停。果然,跑路时已吸金20万。
骗术之三:利用媒体宣传造势
在网络等媒体发布软文进行宣传,吸引投资者;进而利用自有资金循环投资,制造虚假繁荣,诱惑投资者参与;最后打着保本保息的幌子,诱导投资者投资长期标的,并以活动为诱饵,将投资资金全部骗到手,然后“跑路”。多位受骗的投资者反映,他们都是在腾讯、凤凰等“高大上”的媒体网站上看到相关平台报道,随后参与投资的。
骗术之四:利用搜索引擎认证增信
炒得沸沸扬扬的旺旺贷“跑路”事件,将网贷平台最大的流量入口网络推上风口浪尖。当时很多受害者表示,之所以投资旺旺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有网络认证。 “跑路”的网金宝也被360搜索和搜狗搜索认证过。
骗术之五:编造专业创始人团队
在倒闭的网贷平台中,有一些创始人团队看上去阵容非常豪华,名校毕业,有过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经验,被当做投资选择平台的标准之一。但有网友爆料称,已“跑路”的科迅网的资料涉嫌造假,关于核心团队成员的介绍,竟然“都是从其他网站粘贴过来的”。
骗术之六:包装成大城市平台
北京、上海等地的平台,投资者一直认为比较正规,因为这些地方政府管理严格,监督的媒体也多,同时参与的投资者也多。特别是北京,地处“天子脚下”,深受投资者信赖。但大成律师事务所肖飒律师称,目前一些骗子平台也转移到北京了,对外营造一种“天子脚下,踏实做事”的假象,有的只是把网站地址写为北京,实际经营在外地。投资者根据地域选择平台也要小心了。
骗术之七:假借官方机构为其增信
与央行合作,所有投资用户的资金均会由中国人民银行北京支行全权监管。看到这里,稍微有些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个骗局,因为央行作为监管机构,是不可能对互联网金融网贷资金托管的,何况央行已经撤销了在北京的分行。这个信息在网上就能查询出来,但竟然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相信平台所说。
骗术之八:监守自盗骗取投资者资金
今年年初有媒体对互联网金融网贷受害人的采访中,有受害者告诉记者,她所投资的网贷平台,不宣布倒闭,但就是说提现困难,让他们继续投资支持平台。而在投资者交流群,有一些人4折、5折收购他们的债权,这也被业内称之为“收草”。业内人士称,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恶意诈骗,过一段时间,他们又会再开一个平台诈骗。
骗术之九:假借第三方为其增信
网贷精选观察发现,在“跑路”的平台中,有平台信息显示,其获得过各种“高大上”的机构颁发的奖项。还有一些平台宣传与大型担保公司有合作,并由担保公司提供本息保障,以此来为他们平台增信。对于这类增信,也许一个电话就可以验证是否有机构给它们颁过奖,是否担保公司与平台有合作。在投资之前多做一些功课,就能防范这种低水平诈骗。
骗术之十:平台所有信息系编造
对于互联网金融网贷的诈骗行为,这种诈骗行为最为恶劣,几千块钱买个系统,假借一个办公场地,用假的创始人身份、假的工商执照,虚拟一些借款人,有的甚至忽悠够了钱就跑,投资人想找都没法找。他们上线就是为了诈骗的,在以往跑路的平台中,很多平台都是没有实际办公场地。
互联网金融平台挑选十大绝招
绝招之一:认真审查网站资质和规模
投资者选择平台第一件事就是要审核其基本证照,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同时还可查询团队成员、主要股东在法院否有被执行的情况。主要方法是在相关政府网站和法院系统网站查询。
绝招之二:排除合作机构“水份”
有一些机构自称“国金”、“中银”,与一些国企和上市公司拉上关系,企图欺瞒投资人,可以直接向这些股东公司电话咨询是否有关联,必要时可扮演借款人向合作机构了解借款方法或直接投诉。
绝招之三:考察平台曝光度
上网搜索网站信息,在传统、专业媒体上曝光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形象正面的平台,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安全度相对较高。但也不能偏信这些信息,要排除“软文”的干扰。
绝招之四:查看风投的投资记录
有风投资的平台,相当于机构帮助投资人做了筛选,获得投资有利于加强团队建设和风险管理。网贷精选提示,不能将风投介当作唯一指标,一些优质平台没有获得投资,有一些平台还会在对外发布消息时夸大投资额、虚假宣传。
绝招之五:从借款数据考察平台
一些问题平台的平均贷款额明显偏大,甚至可以达到人均借款超过2000万元,而正常经营的平台的借款额普遍较低。投资人如果看到平台上的借款人不多,但是每个人借的金额特别大,贷款频率高,缺乏抵押物、担保措施的平台,要格外谨慎。如果是企业频繁、大额度的借款也要小心。
绝招之六:考察平台存活时间
问题平台能坚持一年以上的不足10%。新手在没有足够投资经验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历史比久远的平台,这样可以大幅避开平台倒闭、跑路的危险。但并不绝对,长久的平台也可能倒闭。
绝招之七:收益率太高的平台不要投
目前来看大部分平台12%左右的收益属正常。过高的收益,投资者就要先思考,借款人如何能负担得起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平台怎么能找到这么多负担得起高利息的借款人。
绝招之八:考察贷款集中度
投资人可以参考一些第三方报告,查找平台的借款集中度,比如跑路的中宝投资,前10名借款人的借款总额高达10亿元,占比高达90%。
绝招之九:考察资金流动性
一个平台的出入金额稳定性可以作为考察指标。每日的应还款金额和日贷款余额都非常平稳的平台更可靠。
绝招之十:终极大招,莫贪心
避免上当的最终要领就是不要过于贪婪。
网贷精选评价,互联网金融有些骗术虽然很拙劣,但投资者侥幸心理太重,对一些平台的基本信息都不去核对,这是造成他们“踩雷”的主要原因。成功的投资者首先要树立正确投资理念。
⑻ 如何恢复个人征信
个人信用信息出现不良记录之后,待法定期间届至,可以主动行使修复权。从提出“异议申请”到经过审查,20天即可有确定的结果。
(8)肖飒律师毕业扩展阅读: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经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确认不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经核查仍不能确认的,对核查情况和异议内容应当予以记载。”
由此可见,个人征信确实可以进行修复。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律师表示,条例规定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提出异议等进行征信修复的权利。在个人信用信息出现不良记录之后,待法定期间届至,可以主动行使修复权。从提出“异议申请”到经过审查,20天即可有确定的结果。
肖飒同时指出,公民在进行个人信用修复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法律规定了公民有提起诉讼的权利,但个人收集证明诉求的证据,向法院起诉、争讼并等待判决结果,这些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够完成,也要付出很大成本。因此,在想要起诉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委托一位律师代为处理法律相关事务;在个人征信修复的场合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修复机构”就起到了类似律师的角色:受消费者委托,为其提供咨询、培训,帮助其完成征信修复的各种准备和各项程序,并收取一定费用。
⑼ 征信记录有逾期怎么办
个人征信怎么修复?
事实上,今年以来,个人征信话题频频登上热搜。2020年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携衡中心宣布启动第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被称为“史上最严征信系统”。比如,还款记录的保存期限由2年调整为5年,补充完善了个人学历、就业信息等基本信息,增加了还款金额记录,记录封闭账户的还款记录.日益严格的信用记录催生了人们对“个人信用修复”的讨论。那么,个人信用修复是怎么回事呢?“恢复组织”的业务是否合法?对于这些问题,请听听业内专家的回答。
征信是做什么的?
03010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存储、提供的信息有错误或者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相关信息予以标注异议,并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处理,将处理结果书面回复异议人“经核实,确认相关信息有错误或者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经确认无误、无遗漏的神隐神,应当注销异议标记;经核实不能确认的,应当记录核实情况和异议内容。”
可见个人征信确实是可以修复的。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律师表示,条例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提出异议和进行征信修复的权利。个人征信不良记录出现后,可以在法定期限届满时主动行使修复权。从“异议申请”的提出到审核,20天之内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大量的征信修复机构是否合法?
2019年7月2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征信业管理条例》,载明了第一批13家认可的专门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会为需要信用修复的人提供信用修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会信用法律政策、失信惩戒措施、信用修复方法、修复程序等。培训时间不少于3小时。培训结束后,机构将向消费者颁发“信用培训证书”,该证书是申请人信用修复的有效材料。“信用中国”网站和地方信用门户网站将按规定受理。
此外,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还发布了《关于发布可承担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任务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写明了62家可以为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机构。但央行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参考这些机构发布的报告。
事实上,在国家公共征信中心发布上述两份名单之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征信修复机构。而且有业内人士指出,除了目前名单上记录的,还有大量实际运营的维修机构。“一方面,行业对此类服务的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行为规范和相关监管。”小撒说,这类业务的一些从业者利用申请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优势,直接从事欺诈行为甚至诈骗活动;或者利用监管漏洞从事伪造证件等违法犯罪行为。
比如一些征信机构建议申请人伪造住院证明、出国居留等材料,向银行进行非恶意还款。如果申请人伪造医院印章等证明材料,可能触犯伪造公文印章罪。我国《关于发布可为信用修复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以刑罚
在小撒看来,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征信体系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征信体系及相关服务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随着监管的逐步实施,这种利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违法犯罪行为很难长期存在。
那么,征信报告逾期了怎么办?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
如果只是短期逾期,债务人在补齐欠款后应主动联系银行,尽量不要挂失。并不是所有逾期情况都会立即显示在个人信用报告上。如果银行在向央行征信中心举报前,与欠款银行联系,还清欠款,问题可能就解决了,所以不会举报,也就不存在逾期记录的问题。
如果逾期超过90天,就需要还清欠款,注意自己的信用习惯。一般逾期90天以上,已经上报征信局。此时,债务人除了还清欠款外,通常还需要支付一定的罚息。另外,为了防止被认定为恶意逃废还款,不要马上销户欠款。不良信息会在5年后自动消除。
如遇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意外逾期,债务人可向银行提出投诉,要求银行出具“非恶意逾期证明”。比如因生病、出国等特殊情况,在还款期内无法及时还款,导致意外逾期,银行可以认定该逾期并非恶意。如游亏果能联系银行出具“非恶意逾期证明”,不影响个人征信报告。
如果“逾期”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债务人可以向央行提出“异议申请”。这种“逾期”的情况可能是由系统错误或冒名顶替的贷款造成的。可以及时联系相关逾期银行说明情况,然后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交异议申请。如经核实,不良逾期记录可在15个工作日内消除。
“随着信用记录越来越严格,只有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努力避免逾期,才能避免信用危机。”小撒说,一旦逾期,通过法律手段重建信用,通过合规机构修复信用,才是正确的选择。“不要铸成大错,一时后悔。”
相关问答:征信有逾期怎么处理可以消除?
有一种办法可以消除,那就是受到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时,我们可以找商业银行申请征信异议,并且提供收入受到影响的资料,如果银行同意撤销,那么就可以消除记录。除了这类情况之外,我们需要等待5年时间,逾期记录才会撤销。⑽ 专家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对金融业的影响
刚刚还在讨论一个物品,随后就收到类似产品的广告推送;随便浏览个房产信息,没多久就会接到销售的电话……很多手机用户可能都有过类似体验,怀疑自己的生活是否被“窃听”了,到底是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为什么手机会这么“懂”我?
自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有望为个人信息保护加上法律的“安全锁”。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金融机构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应该承担哪些义务?对金融服务业会产生哪些影响?为此,《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从法律角度予以解读。
《证券日报》:《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将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产生何种影响?
肖飒:《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金融机构在获得和使用公民个人信息时,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大致体现在信息的获取、处理、撤回三个方面。尤其是在个人信息撤回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撤回选项和撤回方式,并在客户撤回同意后,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停止处理已经获取的个人信息并将其删除。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将对金融机构的相关展业带来一定挑战。一是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二是针对不同信息处理者之间的边界问题,需要各方在合作协议和操作流程中厘清自身责任和义务边界,共同落实好相关规定。
《证券日报》:金融业中的“差异化销售”与侵害个人权益的“大数据杀熟”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肖飒:《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的自动化决策条款,回应了关于商家大数据杀熟、精准营销等大众广为关注的痛点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该条款规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但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从金融业务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金融机构通过在提供商品和服务过程中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结合行为数据等做出用户画像,进而推行差异化服务,现已成为常态。区别“大数据杀熟”与“差异化销售”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商家是否隐瞒了相同产品不同定价、不同产品相同定价的情况;二是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是否明知产品存在不同价格的情况。因此,界定是否属于“大数据杀熟”,关键要看消费者获得的信息是否全面透明、消费者是否属于“知情”条件下的“同意”。
《证券日报》:“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为什么不属于“个人信息”?“衍生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自有的商业信息、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肖飒:《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所谓个人信息,是指通过该信息能够识别到特定的自然人。信息经过匿名化处理后,已不能识别到特定自然人,因此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个人信息”范畴。
例如,一家证券公司通过某个自然人客户群体的投资交易信息,分析提炼得出该群体具有何种投资偏好的结论,这些结论并不指向某个具体的投资者,也不会以此信息识别出是哪个投资者的具体交易信息,那么这个结论作为衍生个人信息,已经不再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个人信息”,而是转化为金融机构自有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金融机构拥有其知识产权。
事实上,衍生数据与网络用户信息、原始网络数据无直接对应关系,虽然同样源于网络用户信息,但经过网络运营者大量的智力劳动成果投入,经过深度开发与系统整合,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数据内容已独立于网络用户信息、原始网络数据之外,可以为运营者所实际控制和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网络运营者对其开发的数据产品享有独立的财产性权益。
《证券日报》: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金融机构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要承担哪些义务?有哪些环节需要注意?
肖飒:首先,金融机构在取得个人信息的环节,除第13条规定的例外情形外,应当以“取得个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任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属违法。其次,《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处理一些特别的个人信息的时候, 征信 主体须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涉及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的条款;涉及公开个人信息的条款;涉及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用于维护公共安全之外的其他目的条款;涉及敏感个人信息条款;涉及个人信息出境的条款;涉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条款。但很多银行在进行业务办理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往往都采用格式条款。
需要强调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注意取得“单独同意”的方式方法,金融机构需要设置“同意前告知”这一环节,在告知客户时,要安排专业人员“一对一”提供服务,使客户充分知情及自愿做出同意的意思表示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