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现状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现状

发布时间: 2023-07-01 13:16:38

『壹』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发展前途吗

国家要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渐进发展,因基层法律服务长期服务于基层,为 社会 和谐稳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贡献在全中国各地基层甚至大于其他任何法律服务机构。各地党委、政府均应当肯定这一点!

国家放开法律工作者参与竟争试试看能自灭不?走两步,高手在民间,民间有高手。

在我国,实际上基层法律工作者比律师出现得要早,当年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一般县里都有法律顾问处,工作人员叫法律顾问,乡镇都有司法所和法律服务站联署办公,后来,是律师先进行的资格考试,1986年才进行第一次律师资格考试,2000年进行第一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考试!将来可以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改称“基层律师”,与律师统一管理!

基层法律工作者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执业律师少,法律工作者就有了发展空间。

取消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消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生存空间,基层群众无法得到最近的法律服务,企业因律师不懂企业管理、无法将法律服务与企业管理融合,这样的制度应当改进。

既然是服务,我觉得就不能谈前途,主要是过程,看能够帮助到多少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不被限制执业的话还行,但是一限制执业就没有前途了,越往前走看到难墙越近,自己就慢慢的转行了!

他的主意功能就是在律师不足的提高法律服务范围!

这行业本来就是过度性东西,没有生命生的。估计一二十年存在的可能。这也要看乡村发展及律师竞争力增强。发展了也增强了,那肯定是没得基层法务人继续存在的必要与理由了。总体这群人法律知识文化素质偏低,自身出没得竞争力。如此还有发展前途吗?

当然有发展前途。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开始将公共法律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推进,随着近年来公共法律服务建设逐渐成熟、覆盖面持续扩大,以及 社会 环境的整体变迁,建设重点也在发生变化。公共法律服务是行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既体现了国家对法律行业的要求,作为最大的法律服务品牌,国家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什么,以及它在鼓励什么;与此同时,通过公共法律服务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在哪里。

律宝认为:大众对法律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重体验、重效果,倒逼着行业技术更新迭代,提高服务质量,行业步入“洗牌期”,优胜劣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持,让行业的服务效果和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通过信息化打造,能够更好地解决法律服务行业痛点,保障服务效果,实现行业效率和用户体验双重提升。

简而言之,信息化时代,大众有同样的法律服务需求前提下,选择律所的标准,不仅是从更多是规模、品牌、资信和实力上去看,更多是从真实体验上去选。律所要收获市场份额,可借助专业的信息化系统,从大数据分析、风险控制、客户沟通、移动办公、高效响应等全方位提高服务效率,打造差异化的法律服务,扩大品牌影响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工作者加入到法律服务工作中来。

『贰』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报告

【 #报告# 导语】工作报告是对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价、分析以及研究,从而分析不足,得出可供参考及改进的经验。以下是 整理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1.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报告


在xxx镇党委政府领导下,xxx司法所全体人员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热忱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围绕上级单位抓好中心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努力抓好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是当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社区矫正人员的情绪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辖区社会的安全稳定。xxx司法所工作人员能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和指示,积极做好这项工作,能做到“一人一档”、档案齐全,并根据每位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要求每位社区矫正对象每周定期汇报其动向,每月到司法所进行集中学习活动,就其一个月以来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并适时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家访,加强教育管理,做好心理辅导,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重不脱不漏,不再重新犯罪。目前,xxx司法所在册社区矫正人员22名。

(二)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在基层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xxx镇调处中心工作人员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积极参与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根据矛盾纠纷的轻重缓急把群众的矛盾纠纷像一块伏肢稿石头一样放在心里,不调解好,不落地。自今年以来,xxx镇共成功调处纠纷1400余起,其中达成书面协议的有120余起,调处成功率达百分之100,协议履行率达到100%。未发生因调解不当或调解不及时而使矛盾激化转为刑事案件发生,为维护xxx镇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工作。提供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是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制度。自20××以来,我共接待司法所群众来访400余次,得到了辖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2.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我局普法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相关工作被列入市政府2018年重点工作、创新性或突破性任务,现将年初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普法依法治理方面

(一)重点工作

(1)做好“七五普法中期督导”工作,做好省、州对我市“七五”普法检查的迎检工作。

8月17日,州依法治州领导小组来我市对“七五”普法工作进行中期督导检查,督导组先后听取了我市“七五”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对月宫街道富强社区和图们江广场进行了实地考察、督导组对我市“七五”普法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顺利通过验收。

(2)积极开展新修订《宪法》的普法宣传工作。

以“谁执法、谁普法”活动为中心,积极开展“法律六进”和“法律多进”活动。重点宣传推广新修订《宪法》,着力打造“宪法广场”。在图们江广场,设立12个大型LED宣传板,大力宣传宪法,在图们江广场江坝两侧,利用40余个路灯杆和江坝围墙,设立宣传标语和宣传板,宣传新修订宪法内容,宣传xx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十百千万”工程为载体,重点夯实青少年普法宣传基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利用“法律进学校”和“五老法治讲师团进课堂”活动契机,组织律师、公证员、政法机关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进校园为青少年专题讲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 法》等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法缺孝治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赠送法律图书2000余套,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学法氛围。

(二)创新性或突破性任务

认真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和“以案释法”工作。实施普法责任制,将“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列入全市绩效考核项目,将“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和“以案释法”工作纳入“图们法律宣传月”活动。结合工作实际,以市法院“模拟法庭”工作为依托,重点开展青少年“以案释法”普法宣传工作,以市法院审理案件为原型,生动展现了法庭现场和法律的威严,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程度。目前已开展各类“以案释法”活动7场次、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2场次。

亮点工作: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努力打造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市50个行政村三委班子全部实行村务、党务公开和民饥搜主管理、民主议事工作制度。“七五”期间全市共有3个行政村、2个社区被评为延边州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2018年7月,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二、公共法律服务方面

(一)重点工作

(1)按照省、州文件要求,成立市专业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机构。

成立专业人民调解中心。我局已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立图们市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属民办非企业单位人民调解中心。聘请2名在法院和消协退休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人员为中心专职人民调解员。中心具体负责与全市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衔接配合,共同开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积极争取经费,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经费10万元纳入2018年财政预算,确定了调解案件补贴发放范围。召开公共法律服务暨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分别与向上、新华、月宫等3个街道召开公共法律服务暨专业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解读,对专业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指导,特别是对国庆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等敏感时期、敏感节点工作进行了重点强调,要求切实发挥好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2)进一步扩大 法援范围,对指定特殊群体经济困难标准放宽.

广泛开展法律援助,结合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立足本职、服务民生,组织社会律师、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村、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以“法律援助基本常识”、“12348综合服务热线”、“3630616图们法律援助热线”、“婚姻家庭维权知识”、“民间借贷基本常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继承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工维权知识”等法律法规为主的法制宣传、法制讲课、法律咨询等活动。在市法律援助中心挂牌设立“脱贫攻坚便民服务法律援助窗口”,在全市12个贫困村张贴“12348”宣传板并发放宣传册,指定联络员,建立了由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司法所负责人及12个贫困村联络员组成的微信群,方便联络员及时与援助中心沟通和联系,保障贫困户及时得到法律援助。进一步扩大 法律援助范围,将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的经济困难标准放宽到最低工作标准的1.5倍,年初以来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刑事案件6件、民事案件82件,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网络等法律咨询、百姓热线500多人次,代 写法律文书65多份,发放法律援助宣传单3000多份。

(二)创新性或突破性任务

在检法两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方便被告人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3.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报告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根据融安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局认真落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法治能力建设

为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平时有落实,年终有核查,扎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利用党支部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开展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学法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并完成各项学法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法治能力水平。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公共法律服务权益氛围

坚持将《关于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的意见》宣传教育工作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广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法制宣传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清明祭扫活动、“9.30”公祭日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让优抚对象受到全社会尊重、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深入人心。

三、加强法律服务推进,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在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公开我局政务动态、通知公告、重要文件、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有关民生事项信息,实现“阳光政务”。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为今后更多需要而且符合救助条件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开展救助,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按月兑现各种优抚补助;对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军人及时办理生活补助;认真审核办理部分各个符合条件退役士兵社会保险补缴业务,不符合条件的也告知当事人;认真开展好“五关爱”、“六必访”活动;认真帮助有困难的军人或家属解决医疗保障、住房问题,对未脱贫退役军人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在财力、技术上帮助其顺利脱贫;认真开展退役军人走访活动,掌握退役军人的相思动态,做好思想宣传和引导,帮助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困难;设立退役军人权力维护知询室,安排专为退役军人进行疑难解惑。

四、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为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我们除了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的法律法规学习外,还着重学习退役军人优抚抚恤执行依据的各类专业法律法规,还重点加强对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为了使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我们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等相关行政执法的配套制度。通过平时组织走访慰问优抚对象并征求建议、意见的同时,也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宣传。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签订责任状,领导干部的执法理念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也得到增强,对退役军人服务水平也明显提升。

五、20××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局班子领导、机关各股室、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要高度重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权益,深刻认识加强全面依法治县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开展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法制观念和依法管理意识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明确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权益的重点,以点带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根据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实际,积极推动“双公示”、“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工作的开展,健全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三)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权益组织保障。深入推进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把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了日常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积极开展专题培训,严管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业务人员专业培训,增强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硬件设置配备,切实保障法治政府建设。

『叁』 如何强化法律服务是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深化平台功能建设,对在线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将在线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综合性、“一站式”平台,让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二是工作人员要加强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范围、内容的了解,让群众有法律服务需求的时候能找得到人、问的明白、搞得清楚。

二、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元法律服务需求。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主动征求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根据需求和经济发展及时优化升级服务项目内容,实现需求和供给的有效衔接;二是把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群众活动场所,零距离服务群众,让群众随时随地的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三是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探索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使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和评价机制,提升整体服务效能。一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者服务与政府服务有机融合;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综合评价机制,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及奖惩标准,探索引入第三方测评机制,以评价结果倒逼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促进优质服务和高效服务。

四、大力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和社会认知度。一是采取多形式、多手段,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和认知率,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群众最关心、最实用的法律问题,开展专业规范的普法宣传,通过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事为案例,以案释法,增强特殊群体法律知识水平、自身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灵活普法,将严谨的法律知识以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展现,引导群众知晓法律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肆』 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欠发达来地区法律服务资源自不足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应当引导法律人在该区域从业,现也有一些具体措施,如律师执业证的入门考试司法考试,欠发达地区的通过线比较低,取得资格后也只能在该区域执业,限制人员流动。另一方面,现在网络发达,具体的事务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在网上咨询,或者一些手机APP,如口袋律师等,在客户端一对一的与律师沟通。

『伍』 基层法律服务所目前现状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最早于1980年底出现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并从事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自1984年以来经司法部、中央书记处都以会议和文件等形式再三肯定和推广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迅速普及到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厂矿企业。自1986年以后,在“巩固、提高、完善、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呈急剧上升趋势。截止198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法律服务所29979个,拥有乡镇(街道)法律工作者90333人,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共调解纠纷1377624件,协助办理公证1727265件,民事诉讼代理117013件,非诉讼代理235037件,担任基层政府和企业常年法律顾问104073家,代写法律文书594356件,解答法律咨询3986602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12688万元,各项业务比198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则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作为“政法基层组织”之一。
自90年代以来,乡镇法律服务所开始进入总结、整顿阶段,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重点转到了上等级、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的新阶段。司法部先后颁布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等,确认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近似于律师的广泛业务范围;司法部并统一颁发《乡镇法律工作者证》,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或执业证书(但审查权实际上交给了由县级司法局);国务院物价局下发的《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目录〉的通知》中,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收费列为准予收费的项目。总体来看,90年代的整顿和改革强化了基层法律服务体系。1992年,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撤消、合并验收不合格的所加上新建的所,比整顿前增加1087个;整顿中辞退、解聘不符合条件的法律工作人员之后加上新招聘人员,比整顿前增加10467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法律工作人员占13.8%,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2.3%,并有1205人已考取律师资格;很多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增加了服务业务的层次和范围;法律服务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健全,80%以下的所实行了挂牌服务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也得到改善。 当时官方文件一致肯定,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协助基层政府推进依法治理、化解基层矛盾、普及法律常识、整治涉法热点问题等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然而,世纪之交似乎成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命运的一次转折点,抑制(或明扬暗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成为官方态度的主流倾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职能、体制和目标在几经调整后目前可谓扑朔迷离。2000年3月,司法部颁布《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政事合一”;同年8月,“国办发(2000)51号”和“清办函(2000)9号”文件则指出,法律服务所“不再属于行政挂靠机构或事业单位,实行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律性运行机制,成为符合法律中介服务行业规则的合伙制执业组织形式”。嗣后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办法》的精神,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所清理整顿,要求各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按照上述规章进行脱钩改制。自此,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由持续上升趋势急转直下。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34219个,较1999年减少1164个,不过,也许是惯性作用的影响,该年度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121904人,较1999年底仍增加2182人;业务量也有所增加,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比上年增长6.3%,担任基层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常年法律顾问的比上年增长5.9%,其他业务也有所增加。然而到2001年,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锐减到28647个(较上年减少5572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较上年减少13919人;服务业务除诉讼代理略有上升外,但其他业务都明显下降。 2002年,基层法律服务所及服务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服务所较2001年减少1758个,从业人员减少9444人。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
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主是通过其与这一体系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位的。从这些关系中,也能够或明或暗地了解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现状评价和未来设计众说纷纭的原因。
1.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基层司法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成。
基层司法所作为一级司法行政机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基层法律服务所出现约晚10余年,但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产生与法律服务所产生几乎是同期的。1981年11月,司法部《司法助理员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专职司法助理员,作为基层人民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区)司法局(科)的领导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工作。1996年6月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基层司法所的八项主要职能,其中包括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 1991年9月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也规定,乡镇法律服务所办理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应当在本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司法助理员(司法所)的领导下进行。由此形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的关系是:基层司法所是国家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法律服务所是社会团体,二者是管理和被管理、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基层司法所经费来自国家财政,由国家核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经费自筹,自负盈亏,没有固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可以收费,而基层司法所提供法律帮助不能收费。但从文献中我们看不出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根据,结合实证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早期的法律服务所所长就是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又成为后来的司法所所长,于是就形成两所所长合一、两所人马合一、两所工作职能合一的状况。
2.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
十几年前,律师事务所从行政机关逐步脱钩独立、完全走向市场(不过在许多农村基层,国营律师事务所仍是当地主要或唯一的律师事务所),时至今日,以乡镇、街道为据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也正按照同样的思路开始与其行政主管机关司法所脱钩、走向市场。根据2000年有关文件,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完全脱钩改制后与现有律师事务所体制区别不大,他们在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律师法》中关于律师执业的权利和义务差别不大,其中包括在参加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代理活动时,向人民法院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并可根据承办事项的需要,持基层法律服务所证明和《法律服务执照》进行调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索取有关材料等权利,他们的义务中也同样包括了“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尽职尽责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等等。不过,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1)地域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服务于本区域农村、城市街道各基层单位和个人,而律师事务所则不受此限制;(2)业务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及与此相关业务,律师事务所则可以办理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和非诉讼业务;(3)执业资格:基层法律服务所从业人员要求取得专门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证书,由司法部统一组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要求通过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4)收支制度:法律服务工作者必须按照各省物价局的规定由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收费标准低廉,很多案件只收取成本费,有的甚至要求按照法律援助标准不收费;律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相对较高。 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服务所只需要缴纳很低的年检费,勿须缴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必须按特定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管理费。
3.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同一司法所领导下的职能交叉的服务实体。
根据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由司法助理员具体代表的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村民委员会成员或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外,由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其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自行解决(后规定调解成功的可适当收费);在2002年9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颁布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但基层法律工作者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约束力,只能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一方无故拒不履行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知、协助或者受托代理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不过,由于作为司法所所长的司法助理员的法定职责包括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并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在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的司法所,常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所长和调解委员会主任,于是在具体案件中,上述区别意义就不大了。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社会评价与未来命运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基于社会需求而自发产生后,在一种没有理论论证、没有市场调查、没有法律规范的背景下,依赖于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动扩展的机制,因而它的生死成败都对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至于我们特别关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政策急转直下的主观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官方依据。结合与高层官员的接触和课题组自己的分析,基层法律服务所发展的无序状态,加之近年来城市地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种种弊端和劣势日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低价竞争和劣质服务成为直接威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存在价值的致命抨击。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和思路变化,也是导致法律服务所在发展趋势骤然变化的重要原因。
1999年9月至10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广东、湖北共10省市,就律师事务所与法律服务所的设置、业务范围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听取了数百名调查对象的意见,主管基层和律师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调查组调查结果来看,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名称混乱, 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服务站、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2)法律服务所布局不尽合理。总体看来,城市偏多,农村偏少,老少边穷地区则更少;(3)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由于部里对法律服务所收费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收费根据只能依据一些省市出台的临时性的收费办法;(4)法律服务所设立的审批权限不统一,有省市司法厅局批准成立的,有地区县司法局批准成立的,还有非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如省编委、省政府、省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工商局、老龄委等等部门;(5)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偏低。1987年司法部规定,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可以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考试,各地在掌握任职资格时随意性较大;(6) 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急待整顿,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有的离退休年限不满二年就进入法律服务机构工作,办人情案、关系案,群众对此反映较大;(7)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有待规范,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范和约束,等等。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社会各界对于乡镇一级保留法律服务所并无分歧;但对在城市的街道一级是否设立法律服务所分歧很大;关于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是否应当划分、怎样划分,意见不一。然而,部分高层官员希望法律服务所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的意向,已体现为行政结构变更,比如司法部管理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基层处已由基层工作司调整到律师与公证工作司,基层法律服务所被纳入与律师同类的管理体制。然而,这种似乎体现市场化和自治化的意向与高层领导的讲话及文件精神并不一致。比如,2002年司法部颁布《关于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司法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基层法律服务立足社区,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等特点,以及在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等特殊作用出发,将大中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于“以街道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我们无法想象,“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与以营利为驱动和杠杆的市场化体制/管理模式如何兼容,我们更无法想象,一个既没有政府支持、也没有市场资金来源的基层服务机构如何实现“公益性”目标?合理的推测是,基层法律服务也许能够依赖于“(立足)社区”而获得社会捐赠,从而成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无论如何,对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文件或讲话,然而,官方、学者、以及与大中城市律师界较为接近的媒体却基于不同立场和目标,正在设想由政府拨款的法律援助机构,和由政府操纵的“群体性自治组织”

『陆』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调闹漏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蚂厅、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现状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以“53321”的模式强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管理等工作。一是构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不断完善县公共法律液物烂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经建设完成的县永乐镇公共法律服务站,13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48个贫困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各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公示栏和普法、法律服务微信群,全力整合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职能,在县级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在乡镇级平台开辟开放式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常日制”“坐诊”服务,在村级平台提供“预约式”“定期制”的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服务,切实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二是打造“互联网+”线上互动平台。积极打造“司法行政”公众号,并在上面设置“新法速递”“律师服务”“法治礼包”等核心栏目,开放法律知识学习、法律问题咨询、法律服务引导、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努力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与电子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全力缩小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时空距离和质量差异。三是健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立足“12348”24小时法律服务热线,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骨干、法律援助联络点为补充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已全面实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已达100%,让法律援助服务直接延伸最基层、最前沿,让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法律援助,降低维权成本。

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总量不足。一是服务供给方式传统。我县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传统的管理类模式,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内容等基本由政府单向确定,与社会和群众的要求有差距,供需脱节现象依然突出;二是服务领域狭窄。仅能满足于一般民事、婚姻家庭、基层基础法律服务,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三是法律服务资源匮乏。律师是法律服务的主力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我县律师数量为3人,突出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基层群众“找法难”“用法成本高”问题比较严重。

(二)公共法律服务结构不协调。一是服务平台还不完善,目前,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主要依靠“12348”法律服务热线,辅以县局法治微信,线下平台为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但服务流程和评价标准还不统一,线上线下未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服务功能未有效发挥,法治宣传方式传统、“谁执法、谁普法”未得到有效落实;专职人民调解员匮乏,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法律顾问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不健全。一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部分党政领导对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重视不够、支持不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司法行政“孤掌难鸣”。二是保障机制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基础严重滞后。

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一是出台政策文件。县委县政府出台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定位、对象范围、供给机制、保障措施等,细化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合力。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范围,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把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调整完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个案补贴标准。三是加大公共法律服务社会知晓度。利用县、乡、村三级法律服务网络积极宣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大实体平台”。

(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一是强化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县法律援助中心的龙头引领作用,理顺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联络点工作机制,发挥“一小时法律服务圈”作用。二是拓展线上平台。以“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为统领,集微信、移动APP、公共法律智能服务系统为一体,建成具有九寨特色、科技和互联网含量更高的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平台,规范网上服务、管理、监督流程和标准,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一键式”完美法律服务。

(三)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一是加大 法律服务机构招引和培育,通过政策减免、场地租赁优惠、业务优先供给、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引进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所等,制定扶持政策努力把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建成品牌服务单位,提升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大 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将法律人才纳入县级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加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招录,不断充实法律服务人才队伍。三是培育法律服务社会组织。指导和支持建立以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为宗旨的新型社会组织,完善法律志愿服务制度,吸纳高校师生、志愿者、退休政法干警参与,推动建立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主体。

【篇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启东法律服务市场的主体是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这两类对象。我市现有律师事务所8家,法律服务所21家,法律服务人员159人,其中律师76人,法律工作者83人。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服务市场监管工作,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主题,着力提升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法律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果得到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法律服务队伍不断优化。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规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律师及法律工作者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经常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把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做为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加各类技能比武,充分展示我市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综合业务能力,其中法律工作者唐丽丽入选南通市代表队参加省法律服务辩论大赛荣获三等奖。

(二)服务领域有所拓展。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通过参与各类诉讼活动,履行代理人、辩护人职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了司法公正。同时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中心工作,努力拓展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律师服务年”、“法律体检”等活动,跻身经济建设等领域,帮助企业提高依法经营意识,有效规避各种经营风险;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为政府及其部门重要决策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主动参与各类社会调解活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共参与各类咨询宣传活动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多份,利用专业优势参与解决各类涉法涉诉案件19件,为政法委出具涉法涉诉法律意见书12份。

(三)法律援助工作再创佳绩。一是开展法律援助“零距离”行动。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受援人,实现服务“零等待”、渠道“零障碍”、办理“零门槛”,使法律援助工作切实起到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基层百姓解难的作用。二是推出法律援助律师“点援制”模式。建立执业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信息库,满足不同案件受援人的需求,实现了法律援助服务效果的化。三是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互评互查活动。综合采用旁听庭审、案件回访、案件评查、重大疑难案件研究讨论等办法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质量。刘娟律师承办的周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获南通市十大残疾人法援优秀案例;黄新宇律师代理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作为经典案例成功入选《人民法院会报》。

(四)公共法律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市在南通率先建立了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法务代理、公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支撑,镇乡、园区、街道法律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广大 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目前全市106名法律服务人员在全市304个村(居)担任法律顾问,实现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二、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法律服务队伍整体实力有待加强。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市律师及法律工作者数量在159名,每万人拥有法律服务人员(含律师、法律工作者)配比只有1.6,不仅远远低于省委、省政府每万人拥有2.8名法律服务人员的要求,在南通各县市中也处于中等偏后位置。从经营规模上看,我市的法律服务机构,仍然处在“小作坊”的层次,人数少、规模小、管理简单不规范。依照惯例,律所内执业律师超过10人,可以算中等规模。如果按这一标准,我市律师事务所大多数都是小型所,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的规模更小。从业务拓展上看,我市律师服务范围基本上以刑事辩护、民商事代理和行政诉讼代理等传统业务为主,非诉讼业务诸如项目投资、企业并购、破产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高端业务占比较少,律师队伍经验积累及专业团队建设缓慢,无力在区域化市场竞争中占据席位。另外,基层法律工作者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准入门槛低,无论法律专业素养,还是业务拓展方面,都与当前的法律服务需求有一定差距。

(二)法律服务市场亟需整顿。一是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法律规定和职业操守,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淡漠,影响了法律的尊严。极个别从业人员甚至与司法人员非法勾兑,拉关系,办人情案,贿 赂司法人员,制造虚假诉讼,破坏整个行业的风气,严重损害司法公平和公正。二是“土律师”、“黑律师”等“黄牛”兴风作浪。“黄牛”多出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这部分人通常全天候守在医院、交通事故受理点、正规律师事务所门口等待案源,第一时间接触这些缺钱又有法律服务需求的群体,蓄意唆使当事人缠诉滥讼,导致当事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致使此类案件大量涌入法院,浪费司法资源。这些“黄牛”往往利用一些当事人缺乏法律常识或无经济能力的劣势,宣称“打官司包赢”,对案件进行风险代理,并通过假定借款协议、掌握受害人银行卡等新形式来规避司法部门监管,从而获得超出正常收费数倍的高额代理费。一些新进或案源较少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以其身份代理案件,获得少许代理费,依附这些“黄牛”生存。据透露,一些资深“黄牛”,一年从中牟利可超百万元。三是部分法律咨询中介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启东市场上存在大量不符合从业条件的执业机构和人员,如法律咨询公司、交通事故代理公司、讨账代理公司以及以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合伙名义登记的法律部等。民事诉讼法(2012)、行政诉讼法(2014)规定,只有三类人可以代理民事诉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社区、单位的人,取消了“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对于其他没有列举的对象则无代理职能。这些机构不具备诉讼代理资质,只经工商登记,便从事法律代理业务。由于这类机构和人员游离于各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之外,肆无忌惮地以压价、支付介绍费、乱许愿等不正当手段争抢业务。更有甚者冒充律师进行非法执业、欺骗委托人,严重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经营秩序。

(三)法律服务行业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都实行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两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是律师队伍监管乏力。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缺位及监督指导乏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主要依靠主任及合伙人,管理者往往把精力放在办案创收上,而忽视内部管理与制度的落实执行,而且由于律师执业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出现“各自为战”、“柜台出租”等情况;律师协会成立近十年未换届,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协调、维护律师权益、规范律师市场的作用。二是基层法律工作者缺乏监管。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脱钩后,改制为自收自支的社会中介组织。相对律师行业而言,无论从行政管理还是行业自我管理,司法行政系统和整个社会对基层法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关注度和支持度较低,造成管理薄弱松散,行业发展缓慢。与律师队伍迅速壮大的态势相比,这个群体逐年老化萎缩。三是法律服务市场尚未形成监管合力。例如,我市在城东建立了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不同于句容、如皋等地业务繁忙、群众欢迎的情况,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受地理位置偏僻、部门缺乏协调配合、保险公司赔偿标准不定、成员单位参与度不高等多种因素影响,使该中心在降低交通事故案件成诉数量、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2018年1-7月,我市道交一体化中心接访案件362起,调解成功85起,而同期交通事故诉讼案件近千起,接案数量和调解成功率远远低于句容等地。

(四)执业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一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不尽如人意。一个国家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之间的互相尊重程度,表明了这个国家文明、法治、公平、正义的进步程度。律师和法官、检察官从事的职业虽有不同,但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现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共同的理念没有确立,相互缺少尊重和理解,更没有形成职业共同体的文化,实践中仍产生不少冲突和矛盾。调研中,代表反映,会见难、阅卷难、调查 取证难等“老三难”尚未被根本解决,又出现发问难、质证难、辩论难等“新三难”问题。二是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政府法律顾问、法律援助两个方面。但事实上,政府可购买法律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涵盖政府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目前“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尚未完善,服务评价、监督、失信惩罚等制度没有建立,且顾问经费补贴偏低,难以调动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挂村顾问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三是社会认知度不高。大部分群众对律师及法律工作者这个职业群体了解不多,如果没有直接需求,基本不和他们打交道,因此公众对这个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现有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本意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有品质的法律服务,但调研中不少群众对这项法律服务知之甚少,导致部分群众一遇事就到政府讨说法。

三、建议意见

党的xx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队伍是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法律大服务格局,为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强富美高”新启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律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一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要高度重视律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培养,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律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列入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律师人才培养引进的扶持力度。二是常态化开展培训教育。结合律师及法律工作者行业特点和业务需要,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业务知识教育,及时更新和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基层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拓宽业务范围。三是加强党建工作。强化法律服务机构主体作用,以党建促所建,提高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的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司法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在法律服务行业中,开展核心价值观、大学习大讨论等专项活动,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基础堡垒和带头示范作用,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法律服务队伍。

(二)加强监督管理,从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一是完善“两结合”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指导律师、法律工作者协会加快换届日程,逐步理清司法行政与律师、法律工作者协会之间的职能边界,完成律师协会与司法行政职责、机构、人员、资产的“四脱钩”,实现“行内人管行内人”。以法律服务工作者年检注册为契机,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检查考核力度,对规章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混乱、内部人员私设办公场所等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对拒不改正的,给予暂缓注册。二是补齐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短板。针对法律服务市场不规范、不合法现象,要理顺各环节监管主体,重点完善交叉环节和领域的监管机制,明确市场管理局、司法局、法院、公安局等单位在排查、定性、信息核实、联合执法、分类处理等环节上的职责关系,补齐监管过程中的制度短板,确保各责任关口“层层把守”。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深入推进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工作,坚持部门联动,构建起公安、调解中心、保险公司与法院的协同工作格局,积极发挥调解中心作用,打破部门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壁垒,无缝衔接纠纷处理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优化司法环境,节约司法资源。四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开展社会公信力测评,定期面向不同部门、不同人群测评全市法律服务行业机构及人员办案质量、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情况,记入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布,以促进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诚信守法、诚信执业。大力开展“十佳”律师、优秀法律工作者等推荐评选活动,展示法律服务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启东民主法治建设中的美好形象。

(三)营造社会氛围,切实优化法律服务人员执业环境。一是提高社会认知度。要大力开展《律师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的普法宣传,利用媒体、网络对法律服务行业中行风建设、诚信建设、先进事迹、经验成绩等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宣传,切实展示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诚信执业的决心和能力,努力提高法律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二是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要进一步尊重和保障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权利,建立定期活动制度,畅通司法人员与法律服务人员之间规范、公开的沟通交流和案例研讨渠道,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营造透明、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共同维护 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建立执业保障机制。早在2003年便明文规定,律师担任辩护人、代理人参加法庭审理,必须身穿律师出庭服装。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规定几乎成为“僵尸条款”。建议法院配合设立律师换衣间,以及租借律师袍的服务,有利于增强法庭审判的严肃性和仪式感,彰显律师独特的职业形象。参照南通中院模式,给法律工作者享受律师同等待遇,开通参与诉讼免予安全检查的“绿色通道”。

(四)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挥法律服务在信访维稳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土地征用、房屋征迁、土地权属、医疗卫生、劳动人事、非法融资、社会保障等领域信访问题突出,信访维稳压力大,任务重,维稳经费多。太仓研究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及时总结我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经验,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无限的维稳经费”向“有限的公共法律服务费”转化,适当提高村(社区)法律顾问的经济补贴标准,量化考核激励办法,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身边,实现“有事找政府”向“有事找律师”转化,“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化。重点提高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探索推行“家庭法律顾问”,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积极创新法律服务模式,打造“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柒』 县级公共法律服务相关问题调研

县级公共法律服务相关问题调研


报告一

xx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县域面积2380.5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街道),36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90余万,居住有汉、彝、苗、布依等民族。东邻修文县,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西邻大方县,北和东北与大方氏尺丛县、金沙县接壤,县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贵阳78公里,距毕节市政府所在地七星关区115公里,有水西门户、省府咽喉之称,交通便利,自古商贸繁荣。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资源和人才不足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困野度上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2014年2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就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等问题作出部署。四中全会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xx县立足县情实际,着力抓载体建平台补短板,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法治思维的方式创建了“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司法行政业务办理和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组合多窗口服务”的工作格局,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基本实现了法律服务全覆盖;有效化解信访积案,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逐步转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 部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委、县政府印发了《xx实施方案》的通知(县办发〔20xx〕37号),将人民调解奖励基金每年100万纳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明确县司法局要组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指导乡镇(街道)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成立了由县司法局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先后拟定了《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和《xx县人民调解中心建设方案》,“两个中心”于20xx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歼樱用。逐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值守制度,将干部值班值守情况纳入干部任用和年终考核。

(二)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及职能作用发挥情况

1.建立呼转中心,将12348法律援助专线拓宽到公证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救助、社区矫正、律师服务、法制宣传等领域,全县29个乡镇(街道)、362个村(社区)以及县直部门和大型企业均公开12348法律服务专线,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群众可以远程拨打12348热线,根据语音提示转接到相应的窗口,由窗口工作人员根据当事人不同的需求进行专业服务和解答。同时县法律援助中心与县老龄办、团县委、妇联、残联、武装部、看守所、戒毒所、人社局、县总工会等10余家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为特殊群体维权和提供法律服务。

2.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xx县司法行政工作三平台。即“xx县司法行政微信服务平台”、“xx县司法行政专网服务管理平台”、“xx县司法局门户网站服务管理平台” 三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解决当事人跑路难、效率低、办事来回折腾的现实问题。一是构建xx县司法行政微信服务平台。开通“xx司法”微信服务平台,将二维码公告到乡村和各单位,进一步拓宽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提高群众知晓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切实为群众推送法律服务。二是构建完善xx县司法行政专网服务管理平台。以“互联网+”的思维,以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专网服务管理平台,最终实现业务办理便民利民,内部管理科学高效。三是构建xx县司法局门户网站服务管理平台。广大群众可以登录该网站查看了解办事服务流程图,提前准备好有关申办事项的手续材料,查询有关法律法规,避免来回跑路折腾。可以利用网上留言本、监督电话,对干部工作作风、廉政履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三)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为确保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推进法律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出台了《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值守制度》,窗口值班人员分别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律师、正式公证员、资深调解员及对口业务骨干组成,不定期对其进行业务素质培训,确保群众享受到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情况

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由县财政负担;100万元人民调解基金已纳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乡镇(街道)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经费需进一步协商解决;成立了以县司法局局长为组长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特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但目前我县建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是在司法行政体制内运行,未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xx县目前已建成一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本已形成“一站式管理和多窗口服务”的工作格局,但在乡镇一级的法律服务站几乎都是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无独立办公业务用房,无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司法所除了承担司法行政职能外,还承担当地政府很多工作,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平均2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高

一些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参与度不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缺乏了解,遇有法律问题,只有少部分群众会找法律服务工作者寻求有偿法律服务,大部分群众还是习惯于求助于信访、公安等部门,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

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建立长效机制,以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心点,在全县29个乡镇(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网,协调修建业务专业用房,配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

(二)整合资源,促进全县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全县执业律师40余人,法律服务工作者60余名。执业律师几乎全在县城执业,法律服务工作者分布不均,有的乡镇至今还没有设法律服务所,所以应大量吸收从事过法律服务的退休老干部、法律从业人员等,整合资源,根据各乡镇实际分配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服务人员,以此促进全县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三)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

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完备,台账、档案资料等齐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投入等等,具体由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由享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对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此衡量各乡镇(街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县政府综合考虑服务质量评价和检查结果对各乡镇(街道)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予以年终考核评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此来作为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年度考核的依据。

报告二

一报告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根据司法部出台印发的《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以及20xx年2月在拉萨召开的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总体工作部署,xx市司法局大力推进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的平台建设功能定位,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坚持线上与线下服务资源相结合,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延伸至基层,于20xx年2月xx日开通运行xx市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包括xx市总平台和卡若区、芒康县、边坝县三个分平台),成为西藏地区率先开通运行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区域。因此,本报告所反映的xx市公共法律服务的现状及揭示的问题,也折射出西藏全区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能面临的现实和存在的问题。

xx市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处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为“茶马古道”要地。因其连接西藏与内地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又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xx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市辖卡若区及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一区十县),包括24个镇、1xx个乡。全市常住人口78万人左右,主体民族为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

二调研目的

1.xx市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自开通运行以来,已逾一年时间,其运行效果怎样、平台功能发挥如何、基层群众是否受到实惠、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需对平台过往一年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进而作出评价,以查找问题,并寻求改进和完善的方案。

2.借助调研本地线上公共法律服务状况反观线下实体公共法律服务存在的问题,并考察本地法律服务市场的供需关系,供相关部门、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参阅并引起关注。

三调查方式和分析方法

1.数据分析:调研人员通过检索xx市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20xx年2月xx日至2020年3月1日期间的后台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和分析。

2.应用体验:调研人员于2020年2月期间通过亲自参与平台应用操作、后台咨询解答、用户线上流量和活跃度观测等方式考察平台的实际应用状况。

3.实地走访:调研人员于2020年4月至5月期间实地走访边坝县、洛隆县、左贡县、芒康县、察雅县、卡若区等地,了解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与不同类别的群众进行交谈,了解基层群众对移动平台线上运用的认知度、愿望与需求、操作性等方面的情况。

4.交流访谈:调研人员于2020年2月至5月期间通过与该平台开发与维护服务提供方人员、各地司法局平台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平台管理状况、运行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宣传推广、实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

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平台应用功能未充分发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xx市总平台和卡若区分平台在群众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方面有少量运用,而公证服务在线预约功能在总平台和三个分平台均无使用。

2.平台受关注度低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xx市总平台用户数量xx人,卡若区分平台用户数量xx人,边坝县分平台用户数量xx人,芒康县分平台用户数量xx人。平台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用户总数量仅为xx人。

3.平台活跃度低

经分析上述各平台群众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公证服务在线预约四大板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对平台整体运用活跃度不高。

4.后台无人员管理

经查看掌上平台应用界面及后台管理系统发现,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各板块涉及到的在线申请、意见反馈、建议、说明等栏目几乎无人回应,普法宣传板块几乎无内容更新。由此可见,平台无人员进行日常管理,长期处于僵死状态。

5.藏汉语言不通

经实地考察发现,本地区农牧民普遍存在不识汉字、不识藏文、不懂汉语的特殊状况。目前,平台尚不具备实现藏汉文字互译、藏汉语音输入并转换为文字等技术手段,暂不能解决西藏地区现实存在的农牧民藏语言表达、藏文信息输入的实际运用障碍。而建设该服务平台的初衷,主要是面向最基层的群众,并满足边远农牧区广大民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及时之需。平台的上述缺陷在解决西藏的特殊状况方面显得先天不足。

6.法律服务人员稀缺

经统计,xx市现有律师事务所4家:市区3家、左贡县1家;执业律师8名:市区7名、左贡县1名;公职律师14名:市人民政府2名、市司法局2名、市公安局3名、市市场监管局1名、市税务局1名、八宿县1名、芒康县2名、察雅县1名、江达县1名;援藏律师(一年服务期)11名:市司法局2名,除边坝县、左贡县外其余九县(区)司法局各1名。据此现状,本地律师本身数量稀少,且几乎集中于市区,加上xx所在西藏地区地域广阔、上高路远、道路艰险,使得当地社会律师的触角由中心区域延伸至偏远县、镇、乡显得遥不可及。而公职律师多服务于所在单位,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参与度有限。援藏律师作为补其短板的有益力量,仍不能保证每年都能覆盖到所有的县。

7.宣传推广不足

经调查了解,平台运行初期,各平台运行组织人员对平台的宣传形式过于单一,推广范围过于狭隘,且未进行持续地宣传推广,以至于平台的存在及其功能未被广为知晓,广大老百姓对其并不了解,基层群众运用甚少,宣传推广不足,进而效果不佳。

五原因分析

1.平台应用功能未充分发挥,源自于平台受关注度低、活跃度低和后台无人员管理。

2.平台受关注度低致使平台需求不足,进而造成平台功能无法发挥。

平台需求须通过调动平台用户的需求来满足。因平台的目标用户为基层群众,故应广泛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满足平台的需求。而有效的调动方式就是对平台进行大范围、大力度地宣传推广。此前,宣传力度不够,推广措施不到位,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3.平台活跃度低致使平台运用频次不高,进而造成平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若要充分发挥平台功能,须让用户切实体验到平台应用的及时性、便捷性,感受到平台的实用性、有效性。而对提交平台的咨询问题、申请事项、意见反馈、建议说明等做到及时回复和有效解答,则是实现平台满足用户需求及时、便捷、实用、有效要求的最佳途径。目前,平台接入的可提供法律咨询解答的人员仅有本地的7名律师,对已提交的咨询事项几乎无人响应;法律援助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公证服务在线预约等事项在后台几乎无人对接受理;后台管理系统无人员管理、无信息更新、无动态跟踪等缺位状况,均是造成平台运用得不到提升和广推的种种原因。

六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1.鉴于目前平台需求尚未充分调动,原为实现需求分流而设置的县区分平台暂无必要开通运行。现阶段,可只保留市局总平台,在接下来的宣传推广期间,一方面探测并逐步发掘群众线上需求的总量,一方面测试并适时调整后台应对机制是否可行有效。这期间,各县区群众可直接登录市局总平台进行在线法律咨询和提交相关事项申请,总平台尚可满足现有各县区群众在线需求量。待今后在线服务需求被充分调动并达饱和之后,再视情况开通县区分平台,启动需求引流机制。

2.应加大对平台及其功能的宣传力度并在全市各县区进行持续性、专门性地推广运用,促使基层群众与平台的接触率和上线率大幅提升。具体措施:可在各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相关办公场所展示平台二维码及相关功能介绍、操作指引等,并在接待群众来访咨询、受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工作过程中,指导群众扫码登录和进行操作引导;在各种法律宣传活动中,通过宣导并利用宣传册、展示架、二维码台签等对平台及其功能进行宣传推广;动员各县区驻村工作队对平台及其功能进行宣传,并指导当地乡镇居民学习运用掌上平台。

3.针对本地法律服务人员奇缺的现状,可积极利用域外资源,引入外部律师,与区外律所合作等方式,充实平台的律师库,助力平台推广运用。

4.平台的运行应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受理人员,实现对后台的管理和信息跟踪、数据统计,以及群众需求的及时回应。

5.为解决藏区普遍存在的藏汉语言不通的问题,应开发运用藏汉文字互译、藏汉语音输入等技术,以助推平台深入藏区农牧民广泛运用。目前,在语言、文字转换手段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在平台功能充分显现的基础上,暂时通过识汉字、懂汉语的人员协助藏区农牧民对平台进行操作的途径来实现运用。

『捌』 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总结1400字

20__年,我县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州局公共法律服务科的指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提升服务质量,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全力推进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相关安排,现就20__年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民生实事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为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局党组研究,成立了“民生工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负责人和法法制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民生实事工作落到实处,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法律顾问团身上,各乡镇司法所为完成具体工作目标,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工作协调落实各级司法所借助精准扶贫迎国检、下村检查工作等有利时机,主动向当地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在党政领导对法律顾问进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的重视和支持下,确保了法律顾问进村开展法宣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成进度

20__年度民生项目法律援助咨询案件目标为:280(人次)。

1.全县法律顾问进村开展法治宣传60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法律咨询服务435人次,村规民约合法性审查60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各乡镇利用各种时机开展法律顾问进村宣讲活动。目前各乡镇已平均完成6次进村法治宣讲活动。

2.在虫草采挖前后,由局长丁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法律顾问,深入全县各乡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共计10场次。

3.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情况(包括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10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三个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和全县57个行政村的法律顾问全覆盖。

4.法律援助工作,截止目前,提供咨询447余人次(人员,其中:案件6件,咨询435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59.64%。

5.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与体检工作落实情况:通过了解和实地查看获悉,我县依法进行登记注册的企业共368家,其中:建筑业34个,酒店业10个,其他行业324个。20__年,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起,涉及人数40人,涉及金额共273万余元,已妥善解决处理完毕。在检查核实过程中,摸底调查农民工317人次,签订劳动合同有317份,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并进行解答40余人次。

6.助力复工复产,扩充法律援助事项。对因疫情导致的劳动报酬支付、劳动关系解除、工伤赔付、房屋租赁等纠纷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对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军人、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免于审查经济困难状况。对因疫致贫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因疫返贫群众,与相关部门研究明确免于经济困难审查人员范围,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衔接机制。
(1).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工作总结1600字

(2).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3).法律服务所工作计划

(4).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手册之工伤保险

(5).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制度

(6).政协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代表发言

(7).法律援助服务宣传标语

(8).在线法律服务平台宣传口号

(9).婚姻家庭法律服务宣传口号

(10).法律服务所的年终工作总结

7.持续做好法治扶贫。进一步巩固深化法治扶贫成效,加强与同心·律师服务团分团、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团分团的对接,集中力量为全县困难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帮贫扶困。深入摸排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贫困边缘户等基本信息和法律援助诉求,主动为低保人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农村特困户等帮扶对象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三、存在问题

1.人员少、经费不足、整个民生实事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2.法律顾问还需进一步进村法治宣传力度和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

热点内容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
2015年政策法规总结 发布:2025-01-11 02:22:47 浏览:580
深圳市节约粮食的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1 02:19:13 浏览:640
2013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发布:2025-01-11 02:11:47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