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法律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
❶ 基层法律服务所目前现状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最早于1980年底出现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并从事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自1984年以来经司法部、中央书记处都以会议和文件等形式再三肯定和推广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迅速普及到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厂矿企业。自1986年以后,在“巩固、提高、完善、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呈急剧上升趋势。截止198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法律服务所29979个,拥有乡镇(街道)法律工作者90333人,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共调解纠纷1377624件,协助办理公证1727265件,民事诉讼代理117013件,非诉讼代理235037件,担任基层政府和企业常年法律顾问104073家,代写法律文书594356件,解答法律咨询3986602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12688万元,各项业务比198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则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作为“政法基层组织”之一。
自90年代以来,乡镇法律服务所开始进入总结、整顿阶段,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重点转到了上等级、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的新阶段。司法部先后颁布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等,确认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近似于律师的广泛业务范围;司法部并统一颁发《乡镇法律工作者证》,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或执业证书(但审查权实际上交给了由县级司法局);国务院物价局下发的《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目录〉的通知》中,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收费列为准予收费的项目。总体来看,90年代的整顿和改革强化了基层法律服务体系。1992年,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撤消、合并验收不合格的所加上新建的所,比整顿前增加1087个;整顿中辞退、解聘不符合条件的法律工作人员之后加上新招聘人员,比整顿前增加10467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法律工作人员占13.8%,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2.3%,并有1205人已考取律师资格;很多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增加了服务业务的层次和范围;法律服务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健全,80%以下的所实行了挂牌服务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也得到改善。 当时官方文件一致肯定,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协助基层政府推进依法治理、化解基层矛盾、普及法律常识、整治涉法热点问题等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然而,世纪之交似乎成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命运的一次转折点,抑制(或明扬暗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成为官方态度的主流倾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职能、体制和目标在几经调整后目前可谓扑朔迷离。2000年3月,司法部颁布《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政事合一”;同年8月,“国办发(2000)51号”和“清办函(2000)9号”文件则指出,法律服务所“不再属于行政挂靠机构或事业单位,实行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律性运行机制,成为符合法律中介服务行业规则的合伙制执业组织形式”。嗣后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办法》的精神,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所清理整顿,要求各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按照上述规章进行脱钩改制。自此,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由持续上升趋势急转直下。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34219个,较1999年减少1164个,不过,也许是惯性作用的影响,该年度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121904人,较1999年底仍增加2182人;业务量也有所增加,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比上年增长6.3%,担任基层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常年法律顾问的比上年增长5.9%,其他业务也有所增加。然而到2001年,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锐减到28647个(较上年减少5572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较上年减少13919人;服务业务除诉讼代理略有上升外,但其他业务都明显下降。 2002年,基层法律服务所及服务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服务所较2001年减少1758个,从业人员减少9444人。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
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主是通过其与这一体系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位的。从这些关系中,也能够或明或暗地了解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现状评价和未来设计众说纷纭的原因。
1.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基层司法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成。
基层司法所作为一级司法行政机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基层法律服务所出现约晚10余年,但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产生与法律服务所产生几乎是同期的。1981年11月,司法部《司法助理员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专职司法助理员,作为基层人民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区)司法局(科)的领导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工作。1996年6月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基层司法所的八项主要职能,其中包括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 1991年9月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也规定,乡镇法律服务所办理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应当在本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司法助理员(司法所)的领导下进行。由此形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的关系是:基层司法所是国家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法律服务所是社会团体,二者是管理和被管理、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基层司法所经费来自国家财政,由国家核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经费自筹,自负盈亏,没有固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可以收费,而基层司法所提供法律帮助不能收费。但从文献中我们看不出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根据,结合实证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早期的法律服务所所长就是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又成为后来的司法所所长,于是就形成两所所长合一、两所人马合一、两所工作职能合一的状况。
2.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
十几年前,律师事务所从行政机关逐步脱钩独立、完全走向市场(不过在许多农村基层,国营律师事务所仍是当地主要或唯一的律师事务所),时至今日,以乡镇、街道为据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也正按照同样的思路开始与其行政主管机关司法所脱钩、走向市场。根据2000年有关文件,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完全脱钩改制后与现有律师事务所体制区别不大,他们在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律师法》中关于律师执业的权利和义务差别不大,其中包括在参加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代理活动时,向人民法院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并可根据承办事项的需要,持基层法律服务所证明和《法律服务执照》进行调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索取有关材料等权利,他们的义务中也同样包括了“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尽职尽责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等等。不过,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1)地域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服务于本区域农村、城市街道各基层单位和个人,而律师事务所则不受此限制;(2)业务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及与此相关业务,律师事务所则可以办理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和非诉讼业务;(3)执业资格:基层法律服务所从业人员要求取得专门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证书,由司法部统一组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要求通过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4)收支制度:法律服务工作者必须按照各省物价局的规定由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收费标准低廉,很多案件只收取成本费,有的甚至要求按照法律援助标准不收费;律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相对较高。 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服务所只需要缴纳很低的年检费,勿须缴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必须按特定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管理费。
3.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同一司法所领导下的职能交叉的服务实体。
根据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由司法助理员具体代表的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村民委员会成员或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外,由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其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自行解决(后规定调解成功的可适当收费);在2002年9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颁布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但基层法律工作者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约束力,只能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一方无故拒不履行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知、协助或者受托代理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不过,由于作为司法所所长的司法助理员的法定职责包括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并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在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的司法所,常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所长和调解委员会主任,于是在具体案件中,上述区别意义就不大了。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社会评价与未来命运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基于社会需求而自发产生后,在一种没有理论论证、没有市场调查、没有法律规范的背景下,依赖于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动扩展的机制,因而它的生死成败都对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至于我们特别关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政策急转直下的主观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官方依据。结合与高层官员的接触和课题组自己的分析,基层法律服务所发展的无序状态,加之近年来城市地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种种弊端和劣势日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低价竞争和劣质服务成为直接威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存在价值的致命抨击。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和思路变化,也是导致法律服务所在发展趋势骤然变化的重要原因。
1999年9月至10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广东、湖北共10省市,就律师事务所与法律服务所的设置、业务范围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听取了数百名调查对象的意见,主管基层和律师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调查组调查结果来看,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名称混乱, 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服务站、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2)法律服务所布局不尽合理。总体看来,城市偏多,农村偏少,老少边穷地区则更少;(3)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由于部里对法律服务所收费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收费根据只能依据一些省市出台的临时性的收费办法;(4)法律服务所设立的审批权限不统一,有省市司法厅局批准成立的,有地区县司法局批准成立的,还有非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如省编委、省政府、省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工商局、老龄委等等部门;(5)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偏低。1987年司法部规定,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可以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考试,各地在掌握任职资格时随意性较大;(6) 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急待整顿,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有的离退休年限不满二年就进入法律服务机构工作,办人情案、关系案,群众对此反映较大;(7)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有待规范,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范和约束,等等。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社会各界对于乡镇一级保留法律服务所并无分歧;但对在城市的街道一级是否设立法律服务所分歧很大;关于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是否应当划分、怎样划分,意见不一。然而,部分高层官员希望法律服务所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的意向,已体现为行政结构变更,比如司法部管理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基层处已由基层工作司调整到律师与公证工作司,基层法律服务所被纳入与律师同类的管理体制。然而,这种似乎体现市场化和自治化的意向与高层领导的讲话及文件精神并不一致。比如,2002年司法部颁布《关于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司法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基层法律服务立足社区,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等特点,以及在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等特殊作用出发,将大中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于“以街道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我们无法想象,“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与以营利为驱动和杠杆的市场化体制/管理模式如何兼容,我们更无法想象,一个既没有政府支持、也没有市场资金来源的基层服务机构如何实现“公益性”目标?合理的推测是,基层法律服务也许能够依赖于“(立足)社区”而获得社会捐赠,从而成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无论如何,对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文件或讲话,然而,官方、学者、以及与大中城市律师界较为接近的媒体却基于不同立场和目标,正在设想由政府拨款的法律援助机构,和由政府操纵的“群体性自治组织”
❷ 司法所的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经过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是时候对自己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了。但是年终总结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司法所的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法所个人工作总结 篇1
20__年是东平属地建镇运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司法局的直接指导下,东平镇司法所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地区政治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为工作目标,以抓源头、抓预防、抓帮教、抓机制为工作抓手,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全镇无因调解不力民事转刑事案件,无影响大局、集访、闹访等事件发生。现对一年来的司法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人民调解工作
1、纠纷调处工作
今年1-11月份,共受理各类纠纷104件。其中婚姻纠纷15件,邻里纠纷48件,赡养、抚养、扶养纠纷26件,债权债务纠纷7件,其他纠纷8件。调解解决99件,调处率为95.2%。接待来信、来访28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2、强化基层调委会组织建设
一是对居弊罩委会调委会的调整充实。今年上半年居委二委班子换届选年,换届选年工作一结束,我们司法所及时对六个居委会的调委会进行了调整充实。充实了年轻、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调委会成员。二是开展业务租伍闹培训。调委会调整后,针对人员变动大的特点,及时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自行和邀请县局、法院、政法委等部门来镇培训共4次,培训320人次。三是关心前线,发挥调委会前沿作用。居委会的调委会是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县调解工作的落脚点。一年来我所注意防、早、小、调、回5个工作基点,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居委会的调委会。今年居委会各级的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86件。四是做好指导、把关工作。在充分发挥居级调委会的同时,我们司法所加强对调委会的工作、业务指导,把好涉及法律知识强橘链、履行时间长、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等难关和要点的调解及协议书的制作。据统计一年来,司法所对居委调委会工作的指导29次,指导、修改、提出建议修改法律文书12件。
二、安帮工作
1、基本情况
至11月20日,全镇刑释解教人员数为52人,其中刑释39人,解教13人。人户分离8人,是总数的15.4%。
2、开展的工作
一是思想帮教工作。刑释解教人员一回来,司法所、居委会组成的帮教工作小组在第一时间做好思想稳定工作。消除思想顾虑,敦促思想转化。今年释放的刑释解教人员共13人,我所开展衔接、日常思想帮教13人,共60人次。二是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和鼓励自谋职业。属地建镇后,我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于10月建立了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推荐刑释解教就业12人次,上岗1人。与此同时,通过搭建结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渠道。今年为刑释人员就业培训21人次,自谋职业4人。三是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刑释解教人员一回来,我所及时送上生活用品和临时补助,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111月发放困难补助26人次,5400元,被褥、衣服、生活用品等37件。
三、法制宣传工作
一是专项法制宣传。根据法宣办、宣传部、司法局等要求,集中开展专项法律的宣传,以黑板报、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集中开展专项法律的宣传。据统计,今年开展专项法宣传4次、黑板报宣传6次、47块、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的法宣工作。今年是迎世博冲刺之年,我所结合迎世博系列工作,把法宣工作融入迎世博,使法宣与世博宣传有机结合。今年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法律宣传工作16次,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次。如迎世博活动中每月15日是环境整治日,我所结合环境整治日,把《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作为阶段法宣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平安建设法宣工作。今年是我们创建平安社区第四年,也是整个崇明创建平安县的关键之年,为此,我所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平安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配合平安办,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中,开展法律早市,法律咨询,法律进社区、反邪教等宣传活动和文艺汇演。据统计一年来,司法所开展法律早市3次,法律咨询4次,法律进社区8次,反邪教宣传4次,文艺汇演2次。
四、存在的问题
1、司法所的规范建设不达标
由于我镇是一个新镇,司法所也刚刚建立,所以司法所在硬件、软件上不达标,特别是办公场所尚未落实。
2、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镇域范围广、司法所人少,应付不上工作,所以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如台账、报表、数据、帮教工作记录等。
3、协议书数量的缺失
一是纠纷总体上量少,二是居级调委会懒惰等主观原因,使今年的协议书总量完成县局指标的80%。
4、角色转换之后,创新精神意识差
由于我所是农场社区、属地建镇后,司法所人员的思想转换、工作模式转变适应性慢,有时跟不上县局的总结要求,同时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存在着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的思想
司法所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篇2
一、工作内容
1、“六五”普法良好开局。2011年是“六五”普法启动之年,为开好头,起好步,我们着眼五年,布局长远,策划了“十大主题”活动启动“六五”普法:全区“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六五”普法动员部署大会;开展大型的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开展法制宣传口号(短信)征集活动;开展政法系统“法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开展“送法上门、助推重点项目”主题实践活动;新建一批社区法制宣传栏;和区委组织部联合为全区公务员开展热点法律问题讲座;在全区中小学校和__市电子职专中开展法制动漫作品征集暨评比活动;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栏板评比展示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2、人民调解扎实推进。以《人民调解法》的颁布施行为契机,通过悬挂标语,张贴画报,开展宣传栏板评比活动,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提纲、有奖竞答等形式广泛宣传《人民调解法》。通过举行基层调解员培训和知识竞赛,开展“十佳人民调解员”和“十佳调解案例”评选活动等形式,深入贯彻《人民调解法》。持续推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全年共受理人民调解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申请54件涉及金额500多万元。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成立了“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调委会,“sm”商业城调委会;建立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全年共排查调处民间纠纷1902件,其中调处重大疑难纠纷55件,防止群体性上访33件10607人,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其中,交调委成立短短5个月以来共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223起。扎实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湖里”建设。
3、特殊人群管理卓有成效。我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通过开展审前社会调查评估,严格落实日常管理制度,加强春节、“_”、“五一”等重要时期的管控,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措施,延伸帮教,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及培训等形式,加强重点对象的管理,并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新方法,建立了2个区级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和首个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帮扶基地。全年在教刑释解教人员224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203人,解除劳教人员21人,帮教率97%,安置率92%,无一人重新犯罪。全区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51名,今年新接收56名;累计解除矫正对象65名,今年新解除矫正22名,正常死亡1名,移交1名,目前在册86名,无一人脱管、漏管。
4、法律援助稳步发展。全年共办理了各类援助案件252件,其中民事215件,刑事37件,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咨询2443人次,其中来电1224人次,来访1219人次;参与办理群体性上访案件21起,涉案人数600多人,如今年4月,参与处置3名未成年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案,今年5月份,参与处置我区某卫浴公司因工厂搬迁引发的近百名工人上访案等。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有效消除了不安定因素,消灭了上访苗头,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关注弱势群体、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
5、公证服务纵深拓展。不断拓展公证领域,在做好传统民事权益公证法律服务的同时,还围绕保护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围绕服务中心工作,为区政府做好拆迁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如为县后片区、五通村仑后社等提供了土地征用、地上物拍照、丈量测绘、清点、邮寄送达、直接送达等行为的证据保全公证服务。
二、主要特点
(一)基层基础更加扎实
20__年,我局基层基础更加扎实,在年底司法所达标考核中5个司法所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市“双十佳”评比中,2名同志被评为“__市十佳调解员”,2个调解案例被评为“__市十佳调解案例”,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1、司法所人员配备进一步加强。通过干部交流,在全省率先招聘安置帮教专职社工以及协调街道招聘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形式大大充实司法所一线工作人员,目前各司法所人员都在8人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各司法所人员素质也较高,其中金山所有3人通过了司法考试。
2、司法所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司法所都举办了社区调解主任培训,规范了人民调解协议制作,提高了社区业务骨干做好司法工作的能力。
3、司法所维稳作用和能力进一步凸显。各司法所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主动为街道分忧解难。各街道主要领导对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发挥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湖里司法所克服重重困难,直到大年三十最终化解一起涉及100多人的劳资纠纷案;殿前司法所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半个月之内化解了3起重大死亡纠纷。
(二)锐意进取创新强劲
20__年我局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向前发展。这些创新主要的有:
1、推出司法政务短信平台。
2、完善信息工作制度,健全信息报送、通报、考评机制,把信息工作与单位和个人的评先评优挂钩。全年共发表各类信息、调研文章、新闻报道81篇,其中被省以上采用6篇。
3、在全市首创普法微博,目前已更新微博200多条,吸引粉丝800多个。
(三)队伍建设坚强有力
全年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4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荣誉7项,市级荣誉35项。一是打造载体。围绕建党90周年主题,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等“十六个一”的一系列理想信念教育、业务技能培训活动,带动全局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创新创先争优,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健全制度。健全落实机关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严格执行人、财、物资、警车等管理规定,努力打造“廉洁、公正、务实、高效、创新”文明机关。三是激发活力。深挖队伍潜力,建立了机关内部、科所之间的干部上下交流、横向流动的新机制,把轮岗交流和领导分工交流作为提高工作质效、加强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今年来共有9名同志调整轮换了工作岗位。以治理“庸、懒、散”为突破口,健全考评、督办、通报、效能等制度机制,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和“三沉式”司法行政干部队伍,为创新社会管理、为全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司法所个人工作总结 篇3
2016年是“七五普法”启动之年,__司法所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七五普法”启动这个工作中心,牢牢把握化解社会矛盾这条主线,加强基础工作,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为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年工作回顾
(一)人民调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0__年,全镇共调解各类民事纠纷216件,调解成功205件,成功率96.7%。主要工作如下:
1、继续强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
按照《人民调解法》的有关规定和调解六统一的工作要求,我们坚持每月召开调解工作例会,及时总结本月情况,部署下月重点任务。还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人民调解法进行了专门讲解,并组织全体人民调解员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台帐建立与调解协议书制作进行培训,培训时把装订规范的调解卷宗下发到每个调委会用以参考,以此提高我镇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全年对人民调解员开展4次专门培训,共培训148人次,参训率达到100%。
2、落实人民调解“三个第一”,积极履行工作职责
怀北司法所坚持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保证各种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认真落实调解员纠纷分析排查例会制度,及时做好社会矛盾纠纷分析预测并提供相应对策建议,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3、进一步发挥__镇专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作用
20__年__镇专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围绕全镇重点工作开展,及时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会,部署各村开展矛盾排查工作,“保平安迎_”、“保平安迎国庆”等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共排查出纠纷37件。为党委政府及时掌握各村动向提供了重要信息,为正确、主动、有准备地处理好矛盾纠纷赢得了先机。
(二)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0__年__司法所以“七五普法”启动为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一条主线,做到三个突出,即以围绕工作中心,服务发展大局为主线,突出重点人群、突出阵地建设、突出时效性。主要工作有:
1、以“七五”普法启动之年为契机,开展覆盖全镇,针对性强的普法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两手抓”,即:抓重点工作,抓重要时期。结合镇党委、政府查处土地违法建设,党委、人大换届选举等重点工作的开展,积极做好法律舆论导向。我们采用广播、橱窗、横幅、标语、致村民告知书、致选民一封信、入村讲座等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在重要节假日和国家法律政策颁布实施之际,积极组织元宵节法制宣传、‘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打击违法建设专项法制宣传、送法进校园、法律讲座入农村、12.4法律宣传日等法制宣传活动,参与单位和科室十余个,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接受教育群众6000余人次,做到季季有重点,月月有高潮。
2、以镇村(社区)干部为重点,开展学法、用法、提高廉政意识的法律宣传活动。为深入落实“法律六进”工作,__司法所针对镇村两级干部制定了详细的学法计划。通过开展怀北镇法律知识大赛、机关干部廉政法制演讲、各村两委班子法制培训等活动很好完成了年初计划,并取得良好效果。
3、以巩固普法宣传阵地建设为手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强化普法阵地软件建设,20__年__镇聘请11名法制宣传员和97名普法志愿者,其中包含了村干部、普通村民、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使法制宣传教育实现了“家门口看法、田间地头学法”的宣传模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网络。与此同时,在原有“八个一”(即一村、一街、一校、一园、一墙、一亭、一书、一窗)的法制宣传硬件基础上,今年我们又着手打造贯穿__两个村的“__镇廉政法制一条街”并且对__普法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新了公园的宣传内容,还完成了各村法制宣传橱窗标准化建设,真正做到法制宣传“有声、有影、有形”。
(三)强化基础工作,加大帮扶力度,矫正帮教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20__年我镇共接收矫正对象6人,现在册13人;接收帮教对象15人,现在册71人。主要工作如下:
1、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我镇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认真落实《__镇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管控方案》,通过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做好两类人员的思想转化工作,以“_安保”“___防控”“国庆安保”等重点时期排查为契机,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逐一进行了走访,详细掌握重点人情况,坚持每月与社区民警召开联席会,研究重点人情况。今年年初,__司法所聘请16名矫正志愿者,参与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扶管理中来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强化管理和规范化建设,今年我镇社区服刑人员无重新犯罪发生。
2、以人为本,注重对两类人员的帮扶。
安置好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生产、生活是做好矫正帮教工作、防止重新违法犯罪的关键。今年我们坚持人性化帮教工作理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着力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实际生活困难。本年度,为2名生活困难人员提供了临时救济;帮助1名矫正对象依法维权。截止目前我镇没有两类人员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
(四)积极发挥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和各村法律服务室作用
(五)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全年,我所共报送信息58篇,被刊载20篇次,其中市级媒体刊登3篇。
二、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__司法所将紧紧围绕局党组的中心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基层调委会的规范化建设,以崭新的形象和面貌,实现全镇调解组织的新跨越,调解案卷的数量和质量在今年的基础上实现大的提高。
二抓重点时期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将以_____召开为契机,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基本法律,认真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为平安__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抓重大疑难纠纷的调处工作,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三调对接的作用,努力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解、第一时间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四抓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管理,分层帮教和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帮教、矫正工作,预防和杜绝重新犯罪。
总之,在全所人员共同努力下,我所顺利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是我们还存在着工作简单,发挥作用不彻底,思维程式化,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我们相信,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在__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一定会以更高的热情、更好的状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明年的工作中去,为实现本地区社会稳定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司法所个人工作总结 篇4
在过去的上半年中,司法所在区司法局和镇政府的双重领导下,按照省司法厅大练兵活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职能,使我辖区的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新业绩、新成效,为高家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业务知识学习
为了提高社区司法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司法所坚持每周组织学习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使基层司法工作人员明确了法律知识、了解司法行政工作的近期工作任务。
二、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我们根据镇的实际情况,按照我区司法局度普法计划开展开展普法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条幅、板报、宣传栏宣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司法所于今年3月联合综治办、信访办、残联、计生办、妇联在集街举办了以“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发放法律知识读本500余册,法律宣传材料3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今年4月份,镇司法所联合综治办、信访办,在市工业园开发区新区拆迁地镇况楼村张庄开展“和谐拆迁”大型法律宣传活动,为村民们讲解《省征地补偿标准》《省征地统一年产值及补偿标准》《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律法规,发放法律宣传资料8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
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我们始终把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司法所工作的重点,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我所经常性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每月不定期下村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每周二召开矛盾纠纷分析例会,提高调解员对纠纷的调处能力,强化了与基层之间的联系。根据市司法局和“大练兵”活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纠纷调解报表,并做到及时、准确上报调处情况。上半年,司法所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6次深入到各村进行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所还协助镇政府参与开发区新区建设调解工作,专人随同开发区拆迁工作组,发现纠纷就地解决,平均每日调解3个纠纷,有效的防止了纠纷的扩大,为开发区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力量。我所还协助镇政府多次参与调处重大疑难纠纷和上访事件,山北村吴窑铁矿开矿震塌村民房屋十余处,村民要求为其重建,震塌的房屋多为危房,吴窑铁矿又不愿意为其重建,司法所联合镇政府多次与吴窑铁矿和村民协商,终于达成和解协议。
上半年,司法所共排查受理各类民事纠纷36件,调解成功36件,调解成功率100%,有力地维护了镇的和谐稳定。
四、加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
上半年,司法所按照区局的安排,根据省司法厅大练兵的要求,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安置帮教对象的帮扶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我们每月进行一次走访调查,进行一次信息收集,对表现较好的放松管理模式,对违规的记过扣分,严格进行管理。对安置帮教对象我所每季度进行一次走访和信息收集,对贫困的符合帮扶条件的无偿予以援助。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的每月报表、出现情况及时上报区局。上半年,我所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名,解除4名,接收安置帮教对象4名,解除2名。对新接收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都进行一次家访,调查其家庭和社会情况,了解清楚后再确定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方案。对符合解除条件的,及时填写解除申请表,并调查情况,予以解除。
司法所个人工作总结 篇5
20__年,__司法所在区司法局和__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根据区局20__年度工作总要求和主要目标及镇党委、政府年初三级干部工作会议精神,我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司法行政工作,为促进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所一年来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民调解工作
我镇的人民调解工作,借力《人民调解法》的实施,整合调解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全区率先规范了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形成了镇、村(居)、组三级调解网络。20__年全镇三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6余起,调处成功135多起,调成率达99%以上。着力化解了八起越级上访、群体上访和闹访缠访案件,成功率达到了100%。无一起因调处不力引发的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民转刑案件和自杀事件发生,有力地维护了全镇社会和谐稳定。
二、安置帮教与社区矫正工作
一是摸底排查,澄清了刑释解教人员底子,并全面落实了帮教措施,实施了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化平台管理,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乱源。全镇两劳刑释解教人员已全部得到安置帮教,无一起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二是全面启动社区矫正,按照《刑法修正案(八)》的要求,我们通过强化培训,外出取经,部门沟通,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能力,各项工作正在按照上级要求有条不紊的开展。司法所将依法担负起对五种罪犯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返社会。
三、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等工作
今年,我镇在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的基础上,高水平地启动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既要创新普法形式,又要落实普法内容,努力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依法治镇和法律六进等各项活动正在扎实推进。20__年我们共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十二次、发放普法宣传材料40000多份、悬挂普法宣传条幅56幅、制作宣传法制宣传版面36块、受教育群众达60000多人。此外,我们还与__电视台联合制作一期《法制之窗》普法专题栏目,对于推动我镇依法治镇工作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
我们以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为契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提升服务质量,尽量延伸服务触角,为政府当好参谋,为百姓排忧解难,为企业保驾护航。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下大力规范服务市场,树立司法为民,公正执法的政法队伍形象。今年七月份,我们根据市、区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大力气对辖区内的法律服务市场进行了规范管理。共依法取缔了私自设立的法律服务网店六个,并整合资源,新成立了__法律服务中心所,把所有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全部纳入中心所管理。这样从源头上控制了非法上访苗头。__法律服务中心所自7月19日成立以来,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稳定工作,疏通群众思想,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广大百姓解难。半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起,积极参与处理镇重大上访、群访和突发性事件6起,使我镇的信访案件较以前有明显减少,为建设平安和谐__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扎实搞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困难弱势群体,密切联系群众,真正解决困难群众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的问题,全面完成上级分配给我所为民办实事的法援任务。20__年,我所已超额完成领导交给的为民办实事的法援任务。
总之,20__年我所在各项工作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明年的工作中,我所将发扬成绩,克服困难,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维护__镇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❸ 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与法治建设要求存在多少差距
日前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强调,要充分发挥司法所的作用,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促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重要阵地。作为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窗口,司法所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采访了司法部基层司司长罗厚如。
:司法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罗厚如:
一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司法所每年摸排纠纷线索270万余条,直接参与和指导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730多万件,约占全国矛盾纠纷总量的84%。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做好刑满释放安置帮-教人员衔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安置帮-教政策,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重新违法犯罪。
二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依托司法所建立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8万个,提供多层次、专业化、便捷高效精准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指导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推动实现法律服务在城乡基层的有效覆盖。
三是当好基层党委政-府的法律助手。全国司法所每年协助基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约5万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近20万条,有效促进基层政-府的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深入开展。认真贯彻实施“七-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基层群众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指导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动基层社会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
:加强司法所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二是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配备与司法所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对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挤占、挪用或截留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问题,通过清查、整顿及置换等方式收回,做到专编专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司法所配备辅助人员,缓解人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司法所工作保障。持续改善司法所业务用房,满足开展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促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需要。大力提高业务装备水平,根据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等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执法记录仪等设备,确保依法规范开展工作。
四是全面提升司法所工作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司法所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业务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所务公开,统一规范标识,方便服务群众。制定司法所条例,为司法所履行全职能提供法律依据。
差距,多大呢。
消息来自凤凰网。
❹ 经验不足的改进措施_普法宣传工作实效化存在的不足及提升对策
普法宣传工作实效化存在的不足及提升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深入阐释了中国梦。中国梦也是法治梦,实现中国梦必然要实现法治梦,而普法宣传是实现法治梦的重要途径。通过走访部分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组、政法单位,课题组成员对普法宣传现状做了广泛调查,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普法宣传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通过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公民对宪法的重要地位、作用、基本内容、基本精神有了更加系统的把握,全社会学习宪法、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公民“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2、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司法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学法用法的指导意见,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组织普法统一考试等措施,深入开展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
3、组织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法律六进”活动。
4、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普法宣传工作存在的不足
1、普法宣传形式单一。一年一度的全民普法考试和领导干部任前法制考试仍走过场、抄答案。很多机关、单位的普法宣传仅停留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效果甚微。
2、普法宣传力量不足。承担普法任务的仅是司法局普法宣传科室,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普法宣传对象重点不突出。从“一五”普法开始以来,普法宣传的重点对象主要停留在青少年学生和一般公务员等群体。对不在学、
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未成年子女很少涉及,对于公务员群体中领导干部普法宣传教育不够。
4、普法宣传积极性不高。平时注重抓招商、计生项目、城建等工作,对普法宣传不够重视,投裤源尘入不够,积极性不高。
5、普法宣传活动未实现常态化。除了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认为普法宣传是软任务、软指标,其余时间没有将普法宣传摆上本单位的议事日程。
6、普法宣传的覆盖面不广。特别是农村、企业的普法宣传几近空白,在押人员的普法宣传也被忽视,存在无人管、无人抓的现象。
三、实现普法宣传实效化的建议
1、普法宣传形式多样化。在广播电视台、党政报纸主流媒体开辟法制宣传建设专栏,定期推出专题报道,组织新闻单位采访法制宣传先进典型,在基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报纸有专栏、电视有图像胡禅、广播有声音、网络有文章、手机有信息、户外有广告”,实现媒体全覆盖,使法制宣传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2、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发展法制宣传自愿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工作者、义工、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同时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在普法宣传中工作突出者,给予一定经济奖励,采取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法制宣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推进基层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深入开展“法治县”、“法治乡镇”、“法治行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法治创建活动,打造一批依法治理示范乡镇(街道)和行业。广泛开展“守法单位”、“守法企业”、“守法公民”争创评选活动,对命名的“法治县”、“法治乡镇”、“法治行业”等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4、健全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要求,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副科级专职副主任、专职综治干部和村居(社区)综治室专职主任,落实基层综治干部岗
位津贴,让这支队伍成裂乎为基层普法宣传的中坚力量。
5、对不同群体因材施教。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当务之急是增强法律观念,再是为农民提供农业、婚姻、征地补偿等涉农且实用的法律知识。针对中小学生,提供交通安全法规、未成年保护等法律知识。针对农民工,提供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法律知识。
6、实现普法宣传常态化。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对于青少年从小抓起,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法律科,实行法律系统化教育。对领导干部定期开展法律学习培训、考试,并将其学习成果列入考核范围。
7、在百姓身边设立法律服务站点。倡导各级政府、单位和企业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为决策提供法律建议。发动律师、法律工作者与基层百姓、企业、看守所、拘留所结成学法用法对子,开通免费法律咨询热线,使广大村(居)民、劳动者、在押人员遇到涉法问题随时可以找到“法”。
课题组人员:沈胜寒、曾庆鸿,民盟吉安市委会。
❺ 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度
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满意度测评中,对我县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满意率为7.71%,为全市最高。与全市最低的水城县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满意度低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症结,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影响我县司法行政工作满意度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去年,全县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各项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民意调查测评结果却很不理想,经过深入客观调查分析,影响我县司法行政工作满意度的主要问题有:
一、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司法行政知晓率、认知度不高,致使群众评价偏颇。一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较多,但对县乡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职责系统、全覆盖地宣传却没有,导致群众对公检法司的职能职责混为一谈,加上平时的业务往来也使群众误认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统的总合,还有群众认为司法局就是管公、检、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机关和公检法机关等同起来,有的群众还到司法局来投诉公检法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把对公检法的不满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专门的宣传手段和机制。没有独立的门户网站、没有专门的刊物及其他载体,更没有专门的宣传机构、人员和相关制度,致使群众知晓率、认知度都较低,更导致群众评价随意性高。三是宣传不到位致使群众认知脱节。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等机构都具有服务性职能,常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是群众却不知晓,对这些部门服务职能的认知度,不能统一到对司法行政的良好评价上来,是间接导致司法行政民意调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许多为民服务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没有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二、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不太好,为民服务的好事实事做得不够好。一是在普法为基础和依法治理为目标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却偏废了依法治理。在协调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有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此项工作。普法创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处于传统普法的状况,普法针对性、实用性、新颖性差,致使群众难于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仅限于单一的行业治理或单位治理,综合治理、基层治理、专项治理还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众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处实惠还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纠纷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于调解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强和工作积极性不高以及调解员补助难到位等问题,导致出现化解矛盾纠纷不及时、调解偶有不公正、文书档案不齐备、协议履行率不很高等问题,也是群众不满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当事人中还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别是在指定辩护中,由于补助少,被指派的律师例行义务性出庭辩护,工作积极性不高,深入实际调查取证做不到位致使辩护效果不佳等等,也让一些群众不满意。四是在办理公证服务中,由于公证体制机制原因、公证员奇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差异、办公条件不好等因素,导致群众办证不能及时获证,办证中没有休息场地,办事环境不好等,都导致了群众不满意。五是在法律服务中,部分律师或法律服务工作者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诚信建设还不是特别到位,服务群众的思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人员夸大其词、私自受案,甚至还有一些冒充律师的黑律师更是作虚假承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律师声誉,也是他们对司法行政机关不满意的一个因素。六是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中,由于服刑人员很多都受好逸恶劳思想的影响,不肯吃苦,还想挣大钱,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释解后,仍然挑挑拣拣,长时间不能就业。刑释解教人员由于其特殊经历,社会对他们存有偏见,致其就业困难、生活举步维艰。也致使一些人员不满意。
三、诸多客观因素长期制约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也是导致群众不满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员编制少且事务繁多。37个司法所中一人编制所还有19个,一人所的现状严重影响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依照《人民调解法》和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调解纠纷、案件调查、走访矫正对象必须两人以上才能开展工作,否则,就是违法行为。现在我县各司法所普遍只有两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关门,群众来办事就得吃闭门羹。群众找不到人,办不成事,满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专人专职。由于司法行政管理体制多年沉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把司法所当作内设机构,把司法所人员当作乡镇人员使用,从事很多与司法工作无关的事务如行政包村、计划生育、禁烧防火、合作医疗收款等,不能专职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业务成了附带和捎带。三是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保障难以到位。由于缺乏车辆编制和经费,致使22个司法所没有车辆,出现了处置纠纷赶赴现场不及时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司法所各项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导致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不满意。四是司法行政机关待遇差,难以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法庭、派出所、财政所都已是副科级机构,但司法所还是股级,在工作协调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司法所当前承担着监管四种罪犯的职能职责,但却没有转警,没有赋予其相应职权,履行职能职责存在许多困难;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人员经常到一线处置群体性问题和化解纠纷,但却没有岗位津贴,严重挫伤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
四、干部队伍服务能力、水平、质量整体还不够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不够高。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法律素养、宣传能力、科技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为的现象出现或者少数不作为、个别乱作为的现象。二是不善于缺乏“面对面”做群众工作,不善于接近群众,不会讲群众语言,不会用群众的方法思考问题,不会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需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更好、更有效地为群众服务。三是不会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虽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公证、安置帮教、法制宣传等都是事关群众利益和好处的事。但由于不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风不细致、态度不和蔼、工作不扎实,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没有尽最大可能地应用司法行政资源更多地帮助办好群众关心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事。没有把群众要求解决的琐事、杂事和群众关注的“小事”办好办实。四是没有做到心里装着大众,遇事想着群众。司法行政每项职能职责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但还没有把“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做什么事、开展什么工作,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变成每个干部的实际行动。
五、社会管理创新不够,群众感受到的实惠还不多。主要是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公证事项办理、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指导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工作中的创新举措还不很多,群众感受到的实惠还不很多;在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和明显,在促进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方面还做得不是特别到位;在实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还没有做到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最大化、无缝隙、全覆盖、无盲点地服务好群众。
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行工作满意度的建议和对策
一、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准确了解掌握群众之所需、之所盼,增强群众满意度工作针对性、时效性
经过调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对于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希望解决好治安突出问题,生命财产得到保障,工作、生产、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执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干部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切实增强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机关办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对社会管理更加人性化,对社会服务更热情、更到位、更文明,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具体来说主要反映在:一是对普法的希望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方法和途径宣传,将法律规定融入法制文艺节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记、易掌握的形式宣传,积极从传统普法模式向创新性现代化普法形式转变;二是期望人民调解更多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尽可能让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乡镇;期望在社区矫正监管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中,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帮助被监管对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中,切实帮助当事人调查取证,切实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法律程序上维护其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三是群众期望干部职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进、作风更加优良、履职能力更强、工作质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随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二、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知晓率、认知度。一是组建宣传机构,引进高素质写作人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二是抓紧建设独立的门户网站、在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办好简报信息、工作动态、刊物等载体。三是加强全系统人员宣传工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把全系统人员都培养成宣传能手。四是大力宣传司法行政为民服务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大力宣传本系统求真务实、便民利民、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做法、经验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认识,把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根本价值取向。首先是准确把握群众满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领域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表现。群众满意度就是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和社会形象整体的评价,是对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对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众满意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干部职工作风是否转变、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最重要的是让群众来评、看工作结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认识不顾群众是否满意,脱离群众思想的严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群众谋利益,决不能用来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不能只考虑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视群众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立足本职,多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和热情服务,让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解决。首先要把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实增强罪犯监管改造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积极参与“打黑除恶”、“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严打整治斗争成果,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其次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把执法活动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从我们承办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起纠纷、解答的每一次咨询、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再次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把方便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改革的重点,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进群众信任感、幸福感。最后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务,帮助群众提高法律素质,增强群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结合平安建设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资源优势帮助群众抓好平安乡村、平安社区等基层创建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拓宽渠道,贴近群众,使群众更多地了解和更广泛地参与司法行政工作 ,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实惠。首先是要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职责。通过设置政务公开栏、网站、宣传橱窗等方式深化政务公开,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职责,增强参与、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自觉性。其次是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与群众谈心等方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组,主动贴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并对征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类整理,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制度,扩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托服务等“窗口”部门的工作,树立良好机关形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司法行政工作。从小处着手,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来访咨询。如在办公楼大厅设置科室公告牌,办事流程图等方便群众来访、预约等,避免群众重复来访,节约办事成本。最后在咨询解答中,尽可能地告知群众权利义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可以利用告知书、明白卡、宣传册等,明确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以及救济途径。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实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
四、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更多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渴求。一是强化监管和帮教,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工作。刑释解教人员是一个特殊、敏感群体,这个群体的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整体联动;要有新举措,创造新载体,要根据当前释解人员的特点,在不断拓宽就业途径,教育其适应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就业安置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释解人员的就业技能和水平进行安置。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释解人员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他们摒弃好逸恶劳思想,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学得一技之长,靠诚实劳动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以人为本,积极为释解人员办实事。能够实现再就业的帮助安置就业,符合低保条件的解决低保问题,不符合低保的,予以临时救济。二是全面加强普法方式方法创新,切实增强宣传效果。加快从传统普法向现代普法的转变,积极开展靶式普法、订单式普法、联合普法、文化普法、楼宇电视和政务微博等新媒体普法,加大法治县乡创建力度,管在关键点、避免形式化,切实有效开展。三是加大人民调解法贯彻执行力度,强化网络建设,全面提升调解员队伍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政府解决调解员补贴,争取设立专职调解员,大力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和排查化解,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积极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积极推进“点援制”,深入总结人民满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强法律援助义务值班解答法律咨询正常化管理,积极将疑难纠纷调解和刑事和解纳入法律援助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实施,真正实现应援尽援。五是全面坚强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导他们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履行应尽义务和职责,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平正义。六是全面加强协调沟通力度,争取人财物支持,大力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树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积极争取人员编制和车辆编制,解决好司法所人员和交通工具问题。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努力解决好干部队伍待遇问题,切实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全力打造办事大厅,努力为群众办事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五、全面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提供坚强保证。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导干部要时时处处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面镜子对照自己,始终坚持亲民、爱民、为民。经常地自觉从干部队伍自身找原因,群众观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经验,是否是丧失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化解矛盾、处理问题是否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干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线,与群众打交道少了、心理距离远了,是否做到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为群众办事“实打实”,向群众宣传“情牵情”,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实现人民群众满意。三是要扎扎实实办好事、办实事。首先要教育干部要经常扪心自问,将心比心,多做换位思考,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把群众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理。自己在这个岗位上为群众到底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每个干部职工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接近群众,会讲群众语言,会用群众的方法思考问题,会把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需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更好、更有效地为群众服务。再次是要认认真真为群众更多地解决具体问题、更多地办实事,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群众利益无小事,不但要做好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经济这件大事,也要把群众要求解决的琐事、杂事和群众关注的“小事”办好办实。最后是要善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与之进行沟通,注重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无论是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宣讲法律法规,帮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都要把解决群众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话说到点子上,努力解开思想疙瘩,在宣传中建立感情,在宣传中形成互信,在宣传中赢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干部职工核心价值观和社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其次加强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程序性、实体性和时效性规定,自觉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再次是加大对不维护公平正义的人和事的处理力度,全面促进公平正义得到最广泛的维护。四是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在新媒体时代引导能力。要最广泛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司法行政重大决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维护稳定、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司法行政战线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坚决杜绝“大丑恶”事件发生。五是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落实“谁拥有先进科技手段,占据信息优势,谁就掌握主动,赢得未来”的理念,牢固树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理念,大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训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拒腐防变能力。要深刻认识拒腐防变的重要性、紧迫性,毫不动摇地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努力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这个根本,围绕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健全制度规定,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学会在法治轨道上用权,保持清廉本色,坚守精神高地。(转)
❻ 县级公共法律服务相关问题调研
县级公共法律服务相关问题调研
报告一
xx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县域面积2380.5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街道),36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90余万,居住有汉、彝、苗、布依等民族。东邻修文县,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西邻大方县,北和东北与大方氏尺丛县、金沙县接壤,县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贵阳78公里,距毕节市政府所在地七星关区115公里,有水西门户、省府咽喉之称,交通便利,自古商贸繁荣。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资源和人才不足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困野度上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2014年2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就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等问题作出部署。四中全会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xx县立足县情实际,着力抓载体建平台补短板,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法治思维的方式创建了“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司法行政业务办理和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组合多窗口服务”的工作格局,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基本实现了法律服务全覆盖;有效化解信访积案,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逐步转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 部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委、县政府印发了《xx实施方案》的通知(县办发〔20xx〕37号),将人民调解奖励基金每年100万纳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明确县司法局要组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指导乡镇(街道)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成立了由县司法局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先后拟定了《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和《xx县人民调解中心建设方案》,“两个中心”于20xx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歼樱用。逐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值守制度,将干部值班值守情况纳入干部任用和年终考核。
(二)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及职能作用发挥情况
1.建立呼转中心,将12348法律援助专线拓宽到公证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救助、社区矫正、律师服务、法制宣传等领域,全县29个乡镇(街道)、362个村(社区)以及县直部门和大型企业均公开12348法律服务专线,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群众可以远程拨打12348热线,根据语音提示转接到相应的窗口,由窗口工作人员根据当事人不同的需求进行专业服务和解答。同时县法律援助中心与县老龄办、团县委、妇联、残联、武装部、看守所、戒毒所、人社局、县总工会等10余家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为特殊群体维权和提供法律服务。
2.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xx县司法行政工作三平台。即“xx县司法行政微信服务平台”、“xx县司法行政专网服务管理平台”、“xx县司法局门户网站服务管理平台” 三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解决当事人跑路难、效率低、办事来回折腾的现实问题。一是构建xx县司法行政微信服务平台。开通“xx司法”微信服务平台,将二维码公告到乡村和各单位,进一步拓宽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提高群众知晓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切实为群众推送法律服务。二是构建完善xx县司法行政专网服务管理平台。以“互联网+”的思维,以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专网服务管理平台,最终实现业务办理便民利民,内部管理科学高效。三是构建xx县司法局门户网站服务管理平台。广大群众可以登录该网站查看了解办事服务流程图,提前准备好有关申办事项的手续材料,查询有关法律法规,避免来回跑路折腾。可以利用网上留言本、监督电话,对干部工作作风、廉政履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三)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为确保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推进法律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出台了《xx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值守制度》,窗口值班人员分别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律师、正式公证员、资深调解员及对口业务骨干组成,不定期对其进行业务素质培训,确保群众享受到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情况
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由县财政负担;100万元人民调解基金已纳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乡镇(街道)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经费需进一步协商解决;成立了以县司法局局长为组长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特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但目前我县建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是在司法行政体制内运行,未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xx县目前已建成一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本已形成“一站式管理和多窗口服务”的工作格局,但在乡镇一级的法律服务站几乎都是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无独立办公业务用房,无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司法所除了承担司法行政职能外,还承担当地政府很多工作,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平均2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高
一些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参与度不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缺乏了解,遇有法律问题,只有少部分群众会找法律服务工作者寻求有偿法律服务,大部分群众还是习惯于求助于信访、公安等部门,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
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建立长效机制,以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心点,在全县29个乡镇(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网,协调修建业务专业用房,配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
(二)整合资源,促进全县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全县执业律师40余人,法律服务工作者60余名。执业律师几乎全在县城执业,法律服务工作者分布不均,有的乡镇至今还没有设法律服务所,所以应大量吸收从事过法律服务的退休老干部、法律从业人员等,整合资源,根据各乡镇实际分配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服务人员,以此促进全县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三)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
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完备,台账、档案资料等齐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投入等等,具体由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由享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对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此衡量各乡镇(街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县政府综合考虑服务质量评价和检查结果对各乡镇(街道)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予以年终考核评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此来作为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年度考核的依据。
报告二
一报告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根据司法部出台印发的《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以及20xx年2月在拉萨召开的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总体工作部署,xx市司法局大力推进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的平台建设功能定位,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坚持线上与线下服务资源相结合,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延伸至基层,于20xx年2月xx日开通运行xx市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包括xx市总平台和卡若区、芒康县、边坝县三个分平台),成为西藏地区率先开通运行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区域。因此,本报告所反映的xx市公共法律服务的现状及揭示的问题,也折射出西藏全区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能面临的现实和存在的问题。
xx市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处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为“茶马古道”要地。因其连接西藏与内地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又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xx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市辖卡若区及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一区十县),包括24个镇、1xx个乡。全市常住人口78万人左右,主体民族为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
二调研目的
1.xx市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自开通运行以来,已逾一年时间,其运行效果怎样、平台功能发挥如何、基层群众是否受到实惠、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需对平台过往一年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进而作出评价,以查找问题,并寻求改进和完善的方案。
2.借助调研本地线上公共法律服务状况反观线下实体公共法律服务存在的问题,并考察本地法律服务市场的供需关系,供相关部门、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参阅并引起关注。
三调查方式和分析方法
1.数据分析:调研人员通过检索xx市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20xx年2月xx日至2020年3月1日期间的后台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和分析。
2.应用体验:调研人员于2020年2月期间通过亲自参与平台应用操作、后台咨询解答、用户线上流量和活跃度观测等方式考察平台的实际应用状况。
3.实地走访:调研人员于2020年4月至5月期间实地走访边坝县、洛隆县、左贡县、芒康县、察雅县、卡若区等地,了解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与不同类别的群众进行交谈,了解基层群众对移动平台线上运用的认知度、愿望与需求、操作性等方面的情况。
4.交流访谈:调研人员于2020年2月至5月期间通过与该平台开发与维护服务提供方人员、各地司法局平台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平台管理状况、运行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宣传推广、实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
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平台应用功能未充分发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xx市总平台和卡若区分平台在群众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方面有少量运用,而公证服务在线预约功能在总平台和三个分平台均无使用。
2.平台受关注度低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xx市总平台用户数量xx人,卡若区分平台用户数量xx人,边坝县分平台用户数量xx人,芒康县分平台用户数量xx人。平台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用户总数量仅为xx人。
3.平台活跃度低
经分析上述各平台群众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公证服务在线预约四大板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对平台整体运用活跃度不高。
4.后台无人员管理
经查看掌上平台应用界面及后台管理系统发现,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各板块涉及到的在线申请、意见反馈、建议、说明等栏目几乎无人回应,普法宣传板块几乎无内容更新。由此可见,平台无人员进行日常管理,长期处于僵死状态。
5.藏汉语言不通
经实地考察发现,本地区农牧民普遍存在不识汉字、不识藏文、不懂汉语的特殊状况。目前,平台尚不具备实现藏汉文字互译、藏汉语音输入并转换为文字等技术手段,暂不能解决西藏地区现实存在的农牧民藏语言表达、藏文信息输入的实际运用障碍。而建设该服务平台的初衷,主要是面向最基层的群众,并满足边远农牧区广大民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及时之需。平台的上述缺陷在解决西藏的特殊状况方面显得先天不足。
6.法律服务人员稀缺
经统计,xx市现有律师事务所4家:市区3家、左贡县1家;执业律师8名:市区7名、左贡县1名;公职律师14名:市人民政府2名、市司法局2名、市公安局3名、市市场监管局1名、市税务局1名、八宿县1名、芒康县2名、察雅县1名、江达县1名;援藏律师(一年服务期)11名:市司法局2名,除边坝县、左贡县外其余九县(区)司法局各1名。据此现状,本地律师本身数量稀少,且几乎集中于市区,加上xx所在西藏地区地域广阔、上高路远、道路艰险,使得当地社会律师的触角由中心区域延伸至偏远县、镇、乡显得遥不可及。而公职律师多服务于所在单位,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参与度有限。援藏律师作为补其短板的有益力量,仍不能保证每年都能覆盖到所有的县。
7.宣传推广不足
经调查了解,平台运行初期,各平台运行组织人员对平台的宣传形式过于单一,推广范围过于狭隘,且未进行持续地宣传推广,以至于平台的存在及其功能未被广为知晓,广大老百姓对其并不了解,基层群众运用甚少,宣传推广不足,进而效果不佳。
五原因分析
1.平台应用功能未充分发挥,源自于平台受关注度低、活跃度低和后台无人员管理。
2.平台受关注度低致使平台需求不足,进而造成平台功能无法发挥。
平台需求须通过调动平台用户的需求来满足。因平台的目标用户为基层群众,故应广泛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满足平台的需求。而有效的调动方式就是对平台进行大范围、大力度地宣传推广。此前,宣传力度不够,推广措施不到位,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3.平台活跃度低致使平台运用频次不高,进而造成平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若要充分发挥平台功能,须让用户切实体验到平台应用的及时性、便捷性,感受到平台的实用性、有效性。而对提交平台的咨询问题、申请事项、意见反馈、建议说明等做到及时回复和有效解答,则是实现平台满足用户需求及时、便捷、实用、有效要求的最佳途径。目前,平台接入的可提供法律咨询解答的人员仅有本地的7名律师,对已提交的咨询事项几乎无人响应;法律援助在线申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公证服务在线预约等事项在后台几乎无人对接受理;后台管理系统无人员管理、无信息更新、无动态跟踪等缺位状况,均是造成平台运用得不到提升和广推的种种原因。
六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1.鉴于目前平台需求尚未充分调动,原为实现需求分流而设置的县区分平台暂无必要开通运行。现阶段,可只保留市局总平台,在接下来的宣传推广期间,一方面探测并逐步发掘群众线上需求的总量,一方面测试并适时调整后台应对机制是否可行有效。这期间,各县区群众可直接登录市局总平台进行在线法律咨询和提交相关事项申请,总平台尚可满足现有各县区群众在线需求量。待今后在线服务需求被充分调动并达饱和之后,再视情况开通县区分平台,启动需求引流机制。
2.应加大对平台及其功能的宣传力度并在全市各县区进行持续性、专门性地推广运用,促使基层群众与平台的接触率和上线率大幅提升。具体措施:可在各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相关办公场所展示平台二维码及相关功能介绍、操作指引等,并在接待群众来访咨询、受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工作过程中,指导群众扫码登录和进行操作引导;在各种法律宣传活动中,通过宣导并利用宣传册、展示架、二维码台签等对平台及其功能进行宣传推广;动员各县区驻村工作队对平台及其功能进行宣传,并指导当地乡镇居民学习运用掌上平台。
3.针对本地法律服务人员奇缺的现状,可积极利用域外资源,引入外部律师,与区外律所合作等方式,充实平台的律师库,助力平台推广运用。
4.平台的运行应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受理人员,实现对后台的管理和信息跟踪、数据统计,以及群众需求的及时回应。
5.为解决藏区普遍存在的藏汉语言不通的问题,应开发运用藏汉文字互译、藏汉语音输入等技术,以助推平台深入藏区农牧民广泛运用。目前,在语言、文字转换手段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在平台功能充分显现的基础上,暂时通过识汉字、懂汉语的人员协助藏区农牧民对平台进行操作的途径来实现运用。
❼ 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思考
乡镇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是司法行政职能在基层的延伸。基层司法所是直接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指导法律服务等重要职责,在推动基层民主与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预防性和超前性的作用。随着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司法所的社会价值也日益彰显。基层司法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现就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司法所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是县的中高山区。全乡共有7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个调解办公室,64名调解员,幅员面积44.2平方公里,年降水量728毫米,年平均气温16℃,平均海拔1450米。辖新塘、、白玉、铁厂、马落、大林6个村,50个村民小组,1909户,共6317人。
(二)司法所工作人员现状
近几年来,全所司法助理员综合素质、年龄结构、人员结构、专业及学历结构等得到了明显优化和改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蠢神此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全所共有人员3人,其中专职司法助理员1人,兼职司法所工作人员2人;平均年龄为46岁;从文化结构看,本科以及以上文凭人员1人,大专文凭人员1人,高中文凭人员1人,3人都为非法律专业人员。
(三)基础建设以及办公条件情况
目前,我所完成了司法所建设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司法所建设,充分改善乡镇司法所建设。与以前司法所办公用房面积狭小相比,现司法所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司法所配备了办公桌椅、文件柜、档案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办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司法所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体制的双重性,影响了基层司法行政业务的深入开展
当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按照中央要求,实现了司法所机构独立,编制单列,实行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而我县司法所虽然实行司法局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乡镇党委、政府往往把司法所当作内设机构,把基层司法助理员当作乡镇的行政管理人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使用,同乡镇干部一样分片包村,协助、指导各项村工作以及开展乡镇政府的其它中心工作,甚至部分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的工作在乡政府的安排下,本末倒置,司法行政本职工作倒成了“副业”。
(二)司法所人员少,编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职能过于繁琐
按照司法部的要求,原则上每个司法所每所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中心乡镇和任务重的司法所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司法所虽说有3人,但实际上另外兼职的2人因年龄、文化等因素基本不参与司法所工作。所以,仅靠“1人司法所”是很难正常开展工作的,光是应对面上的工作就已经困难,更不要谈工作创新。
(三)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抑制了司法行政工作水平的提高。
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法律服务等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工作职能,要求基层行政干部队伍必须是一支精通法律知识的队伍。目前,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实际状况却是令人堪忧。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特别是专业性欠缺削弱了部门职能的法律优势。主要表现:一是司法所直接担当或参与乡镇的涉法事务处理,尤其是遇突发群体性事件时,往往和派出所一样,都是第一时间到现场参与稳控处置的。日常如信访案瞎埋件的矛盾调处、征地拆迁环境治理过程可能涉及的家庭财产分割、相邻关系的处置等等,都是司法所的工作内容。但因法律素养不够,尤其是遇复杂法律关系时,分析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就会有所局限。二是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狭窄。农村基层人民调工作的范围主要带迅集中在邻里纠纷、婚姻、劳务关系、债权债务、宅基地、继承、赡养抚养、赔偿等方面,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还没有发展起来,普法宣传工作的社会覆盖面较窄,工作效率较低。三是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高中学历的村级人民调解员不到20%,大专以上学历的调解员就更少了,队伍文化层次和法律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对村级调解员经常培训,但限于其文化素质不高,工作学习松散拖沓现象普遍,村调委会在深入开展调解工作时感到困难就不难理解了。
(四)基层司法助理员的基本素质急需提高,有待建立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制度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司法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显然,时代赋予司法所的职责更重,使命更高。因此,司法行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干部的素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并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的配置、整合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极其重要,尤其对基层司法工作人员配置、补充,必将以高素质、专业化法律人才的运用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司法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而“高质量运行”的司法效能理念必然要求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社会关系也日趋复杂,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突发性、反复性的特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日益提高.虽然我县基层司法助理员的素质普遍较高,但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基层司法助理员的主观世界尚需进一步培养改造。为了适应未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需要,应将司法肋理员培养成一支有理想、有政治素质、有法律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和各乡(镇)政府沟通协调。
进一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减少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担任其他职务,做到专人专用,使司法所能够加强自身职能,更好的完成自身工作。当然司法所建设要想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还是要“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分忧,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要充当一线力量。只有先有为,而后才要位。
(二)加强司法所人员编制建设,想方设法解决好司法所的人员不足的问题。
要按照“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积极做好司法所人员充实工作,通过“招考”、“调入”等形式,按照每所3名以上人员组成的要求,及时协调编办、人事部门,制定招录计划,在编制范围内统招统考录用补充,逐步建立司法所人员流动的长效机制,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提高司法所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加强人员配置。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法律专业素质。建议多渠道采取集中培训、业务交流、外出参观学习,围绕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法治建设等内容进行业务培训。如调解业务中人民调解案件的受理、调处技巧、卷宗归档整理、调解协议的起草与生效等与业务直接相关知识作为培训重点。二是将基层经验丰富的事业编制人员吸纳入司法所队伍,有利于以老带新,弥补年轻公务员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缺点。三是充实队伍力量,把好准入关,在编制范围内通过统招、统考、录用,选拔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充实队伍力量。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通过培训让现有的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熟悉业务规定、工作流程,丰富工作认识,力争使每一名工作人员能做到专职专能、一人多能,提高个人工作能力。
(四)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队伍
按照分级培训原则,积极组织举办业务工作培训班,加大对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增强司法行政干部的纪律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升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❽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调闹漏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蚂厅、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现状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以“53321”的模式强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管理等工作。一是构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不断完善县公共法律液物烂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经建设完成的县永乐镇公共法律服务站,13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48个贫困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各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公示栏和普法、法律服务微信群,全力整合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职能,在县级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在乡镇级平台开辟开放式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常日制”“坐诊”服务,在村级平台提供“预约式”“定期制”的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服务,切实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二是打造“互联网+”线上互动平台。积极打造“司法行政”公众号,并在上面设置“新法速递”“律师服务”“法治礼包”等核心栏目,开放法律知识学习、法律问题咨询、法律服务引导、法律援助申请等功能,努力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与电子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全力缩小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时空距离和质量差异。三是健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立足“12348”24小时法律服务热线,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骨干、法律援助联络点为补充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已全面实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已达100%,让法律援助服务直接延伸最基层、最前沿,让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法律援助,降低维权成本。
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总量不足。一是服务供给方式传统。我县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传统的管理类模式,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内容等基本由政府单向确定,与社会和群众的要求有差距,供需脱节现象依然突出;二是服务领域狭窄。仅能满足于一般民事、婚姻家庭、基层基础法律服务,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三是法律服务资源匮乏。律师是法律服务的主力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我县律师数量为3人,突出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基层群众“找法难”“用法成本高”问题比较严重。
(二)公共法律服务结构不协调。一是服务平台还不完善,目前,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主要依靠“12348”法律服务热线,辅以县局法治微信,线下平台为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但服务流程和评价标准还不统一,线上线下未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服务功能未有效发挥,法治宣传方式传统、“谁执法、谁普法”未得到有效落实;专职人民调解员匮乏,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法律顾问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不健全。一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部分党政领导对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重视不够、支持不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司法行政“孤掌难鸣”。二是保障机制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基础严重滞后。
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一是出台政策文件。县委县政府出台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定位、对象范围、供给机制、保障措施等,细化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合力。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范围,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把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调整完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个案补贴标准。三是加大公共法律服务社会知晓度。利用县、乡、村三级法律服务网络积极宣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大实体平台”。
(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一是强化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县法律援助中心的龙头引领作用,理顺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联络点工作机制,发挥“一小时法律服务圈”作用。二是拓展线上平台。以“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为统领,集微信、移动APP、公共法律智能服务系统为一体,建成具有九寨特色、科技和互联网含量更高的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平台,规范网上服务、管理、监督流程和标准,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一键式”完美法律服务。
(三)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一是加大 法律服务机构招引和培育,通过政策减免、场地租赁优惠、业务优先供给、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引进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所等,制定扶持政策努力把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建成品牌服务单位,提升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大 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将法律人才纳入县级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加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招录,不断充实法律服务人才队伍。三是培育法律服务社会组织。指导和支持建立以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为宗旨的新型社会组织,完善法律志愿服务制度,吸纳高校师生、志愿者、退休政法干警参与,推动建立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主体。
【篇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启东法律服务市场的主体是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这两类对象。我市现有律师事务所8家,法律服务所21家,法律服务人员159人,其中律师76人,法律工作者83人。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服务市场监管工作,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主题,着力提升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法律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果得到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法律服务队伍不断优化。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规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律师及法律工作者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经常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把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做为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加各类技能比武,充分展示我市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综合业务能力,其中法律工作者唐丽丽入选南通市代表队参加省法律服务辩论大赛荣获三等奖。
(二)服务领域有所拓展。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通过参与各类诉讼活动,履行代理人、辩护人职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了司法公正。同时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中心工作,努力拓展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律师服务年”、“法律体检”等活动,跻身经济建设等领域,帮助企业提高依法经营意识,有效规避各种经营风险;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为政府及其部门重要决策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主动参与各类社会调解活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共参与各类咨询宣传活动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多份,利用专业优势参与解决各类涉法涉诉案件19件,为政法委出具涉法涉诉法律意见书12份。
(三)法律援助工作再创佳绩。一是开展法律援助“零距离”行动。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受援人,实现服务“零等待”、渠道“零障碍”、办理“零门槛”,使法律援助工作切实起到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基层百姓解难的作用。二是推出法律援助律师“点援制”模式。建立执业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信息库,满足不同案件受援人的需求,实现了法律援助服务效果的化。三是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互评互查活动。综合采用旁听庭审、案件回访、案件评查、重大疑难案件研究讨论等办法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质量。刘娟律师承办的周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获南通市十大残疾人法援优秀案例;黄新宇律师代理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作为经典案例成功入选《人民法院会报》。
(四)公共法律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市在南通率先建立了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法务代理、公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支撑,镇乡、园区、街道法律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广大 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目前全市106名法律服务人员在全市304个村(居)担任法律顾问,实现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二、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法律服务队伍整体实力有待加强。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市律师及法律工作者数量在159名,每万人拥有法律服务人员(含律师、法律工作者)配比只有1.6,不仅远远低于省委、省政府每万人拥有2.8名法律服务人员的要求,在南通各县市中也处于中等偏后位置。从经营规模上看,我市的法律服务机构,仍然处在“小作坊”的层次,人数少、规模小、管理简单不规范。依照惯例,律所内执业律师超过10人,可以算中等规模。如果按这一标准,我市律师事务所大多数都是小型所,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的规模更小。从业务拓展上看,我市律师服务范围基本上以刑事辩护、民商事代理和行政诉讼代理等传统业务为主,非诉讼业务诸如项目投资、企业并购、破产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高端业务占比较少,律师队伍经验积累及专业团队建设缓慢,无力在区域化市场竞争中占据席位。另外,基层法律工作者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准入门槛低,无论法律专业素养,还是业务拓展方面,都与当前的法律服务需求有一定差距。
(二)法律服务市场亟需整顿。一是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法律规定和职业操守,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淡漠,影响了法律的尊严。极个别从业人员甚至与司法人员非法勾兑,拉关系,办人情案,贿 赂司法人员,制造虚假诉讼,破坏整个行业的风气,严重损害司法公平和公正。二是“土律师”、“黑律师”等“黄牛”兴风作浪。“黄牛”多出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这部分人通常全天候守在医院、交通事故受理点、正规律师事务所门口等待案源,第一时间接触这些缺钱又有法律服务需求的群体,蓄意唆使当事人缠诉滥讼,导致当事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致使此类案件大量涌入法院,浪费司法资源。这些“黄牛”往往利用一些当事人缺乏法律常识或无经济能力的劣势,宣称“打官司包赢”,对案件进行风险代理,并通过假定借款协议、掌握受害人银行卡等新形式来规避司法部门监管,从而获得超出正常收费数倍的高额代理费。一些新进或案源较少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以其身份代理案件,获得少许代理费,依附这些“黄牛”生存。据透露,一些资深“黄牛”,一年从中牟利可超百万元。三是部分法律咨询中介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启东市场上存在大量不符合从业条件的执业机构和人员,如法律咨询公司、交通事故代理公司、讨账代理公司以及以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合伙名义登记的法律部等。民事诉讼法(2012)、行政诉讼法(2014)规定,只有三类人可以代理民事诉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社区、单位的人,取消了“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对于其他没有列举的对象则无代理职能。这些机构不具备诉讼代理资质,只经工商登记,便从事法律代理业务。由于这类机构和人员游离于各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之外,肆无忌惮地以压价、支付介绍费、乱许愿等不正当手段争抢业务。更有甚者冒充律师进行非法执业、欺骗委托人,严重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经营秩序。
(三)法律服务行业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都实行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两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是律师队伍监管乏力。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缺位及监督指导乏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主要依靠主任及合伙人,管理者往往把精力放在办案创收上,而忽视内部管理与制度的落实执行,而且由于律师执业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出现“各自为战”、“柜台出租”等情况;律师协会成立近十年未换届,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协调、维护律师权益、规范律师市场的作用。二是基层法律工作者缺乏监管。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脱钩后,改制为自收自支的社会中介组织。相对律师行业而言,无论从行政管理还是行业自我管理,司法行政系统和整个社会对基层法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关注度和支持度较低,造成管理薄弱松散,行业发展缓慢。与律师队伍迅速壮大的态势相比,这个群体逐年老化萎缩。三是法律服务市场尚未形成监管合力。例如,我市在城东建立了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不同于句容、如皋等地业务繁忙、群众欢迎的情况,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受地理位置偏僻、部门缺乏协调配合、保险公司赔偿标准不定、成员单位参与度不高等多种因素影响,使该中心在降低交通事故案件成诉数量、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2018年1-7月,我市道交一体化中心接访案件362起,调解成功85起,而同期交通事故诉讼案件近千起,接案数量和调解成功率远远低于句容等地。
(四)执业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一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不尽如人意。一个国家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之间的互相尊重程度,表明了这个国家文明、法治、公平、正义的进步程度。律师和法官、检察官从事的职业虽有不同,但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现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共同的理念没有确立,相互缺少尊重和理解,更没有形成职业共同体的文化,实践中仍产生不少冲突和矛盾。调研中,代表反映,会见难、阅卷难、调查 取证难等“老三难”尚未被根本解决,又出现发问难、质证难、辩论难等“新三难”问题。二是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政府法律顾问、法律援助两个方面。但事实上,政府可购买法律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涵盖政府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目前“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尚未完善,服务评价、监督、失信惩罚等制度没有建立,且顾问经费补贴偏低,难以调动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挂村顾问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三是社会认知度不高。大部分群众对律师及法律工作者这个职业群体了解不多,如果没有直接需求,基本不和他们打交道,因此公众对这个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现有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本意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有品质的法律服务,但调研中不少群众对这项法律服务知之甚少,导致部分群众一遇事就到政府讨说法。
三、建议意见
党的xx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队伍是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法律大服务格局,为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强富美高”新启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律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一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要高度重视律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培养,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律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列入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律师人才培养引进的扶持力度。二是常态化开展培训教育。结合律师及法律工作者行业特点和业务需要,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业务知识教育,及时更新和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基层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拓宽业务范围。三是加强党建工作。强化法律服务机构主体作用,以党建促所建,提高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的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司法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在法律服务行业中,开展核心价值观、大学习大讨论等专项活动,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基础堡垒和带头示范作用,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法律服务队伍。
(二)加强监督管理,从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一是完善“两结合”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指导律师、法律工作者协会加快换届日程,逐步理清司法行政与律师、法律工作者协会之间的职能边界,完成律师协会与司法行政职责、机构、人员、资产的“四脱钩”,实现“行内人管行内人”。以法律服务工作者年检注册为契机,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检查考核力度,对规章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混乱、内部人员私设办公场所等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对拒不改正的,给予暂缓注册。二是补齐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短板。针对法律服务市场不规范、不合法现象,要理顺各环节监管主体,重点完善交叉环节和领域的监管机制,明确市场管理局、司法局、法院、公安局等单位在排查、定性、信息核实、联合执法、分类处理等环节上的职责关系,补齐监管过程中的制度短板,确保各责任关口“层层把守”。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深入推进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工作,坚持部门联动,构建起公安、调解中心、保险公司与法院的协同工作格局,积极发挥调解中心作用,打破部门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壁垒,无缝衔接纠纷处理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优化司法环境,节约司法资源。四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开展社会公信力测评,定期面向不同部门、不同人群测评全市法律服务行业机构及人员办案质量、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情况,记入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布,以促进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诚信守法、诚信执业。大力开展“十佳”律师、优秀法律工作者等推荐评选活动,展示法律服务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启东民主法治建设中的美好形象。
(三)营造社会氛围,切实优化法律服务人员执业环境。一是提高社会认知度。要大力开展《律师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的普法宣传,利用媒体、网络对法律服务行业中行风建设、诚信建设、先进事迹、经验成绩等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宣传,切实展示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诚信执业的决心和能力,努力提高法律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二是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要进一步尊重和保障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权利,建立定期活动制度,畅通司法人员与法律服务人员之间规范、公开的沟通交流和案例研讨渠道,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营造透明、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共同维护 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建立执业保障机制。早在2003年便明文规定,律师担任辩护人、代理人参加法庭审理,必须身穿律师出庭服装。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规定几乎成为“僵尸条款”。建议法院配合设立律师换衣间,以及租借律师袍的服务,有利于增强法庭审判的严肃性和仪式感,彰显律师独特的职业形象。参照南通中院模式,给法律工作者享受律师同等待遇,开通参与诉讼免予安全检查的“绿色通道”。
(四)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挥法律服务在信访维稳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土地征用、房屋征迁、土地权属、医疗卫生、劳动人事、非法融资、社会保障等领域信访问题突出,信访维稳压力大,任务重,维稳经费多。太仓研究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及时总结我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经验,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将“无限的维稳经费”向“有限的公共法律服务费”转化,适当提高村(社区)法律顾问的经济补贴标准,量化考核激励办法,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身边,实现“有事找政府”向“有事找律师”转化,“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化。重点提高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探索推行“家庭法律顾问”,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积极创新法律服务模式,打造“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❾ 如何更好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的调研
院调研的开展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是要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司法调研工作重点
应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审判、服务决策”的“三服务”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司法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提升法院工作依法服务大局成效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审判实践中切实利用好、开展好调研工作,要突出调研工作的实用性,形成以审判带动调研,以调研促进审判的良好格局。其次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司法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这一工作理念,把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作为司法调研工作的着力点,深入研究审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转化调研成果,有力促进了审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司法调研工作中,应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总结典型经验。第三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谋划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调研工作所针对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并且是针对本单位的实施情况,因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在作出重要决定、召开重要会议、部署重要工作、下发重要文件前,都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周密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第二、要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作用
司法统计以最真实的数据反映司法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司法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并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是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丰富统计数据资源,增强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能力。司法统计分析的最大特点在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分析原因,因此要讲司法统计工作和调研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二是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充分发挥各方合力优势。一方面要针对调研人员拥有较深法律理论功底、业务庭法官具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统计人员掌握大量案件数据和统计方法的特点,着力通过有效组织协调,使这三部分人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司法统计分析的质量;另一方面是以服务实践为目标,有效实现成果多元转化。始终将司法统计分析的成果转化作为检验和评价司法统计分析成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将“决策之前,统计先行”予以制度化、常规化,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对法院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着力丰富成果转化的形式,拓宽转化的途径和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文尽其用”。
第三、抓制度抓机制实现调研工作科学规范化
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法院调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调研机制:一是调研工作计划和考核制度。应当按照上级法院的部署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年度调研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方案,这样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和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工作。二是调研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要注重发挥研究室作为专职调研机构对全院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引领作用,形成研究室牵头、相关审判业务庭和其他庭室参加、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调研工作新格局。三是调研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出台一系列鼓励调研的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对调研工作适当倾斜,把调研工作同干警的考核、奖励、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形成责任到庭与责任到人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五是调研成果转化及利用机制。建立调研成果评价制度和效率快、层次高的调研成果转化机制,依据调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成果转化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规范调研成果转化的方式、程序。
第四、坚持调审合一强化服务审判的职能
审判与调研并重,是我院历任领导班子的共识和一贯作风,始终强调让调研为审判工作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法院改革提供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个统筹”,落实“四项覆盖”。“一个统筹”——统筹调研和审判工作。深刻认识调研工作与审判工作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生。一方面,围绕审判中心找准调研的切入点,从司法审判反映的难点切入,从法律适用的困惑点切入,从统计数据的异常点切入,使调研工作更多地贴近审判实践,更多地贴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多地贴近基层,服务于审判的需要。另一方面,审判工作为调研提供源头活水,使调研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调研工作本身就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判活动全过程,统筹审判与调研,是司法审判活动的特有规律,更是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四项覆盖”即实现调研对个案审理、审判管理、审判指导和审判延伸的全覆盖。一是调研覆盖个案审理。可以确保法官在遇到法律难题时,及时根据轻重缓急予以启动,为案件正确裁判提供智力保障,尤其有助于把好重大、敏感、复杂案件的质量关。二是调研覆盖审判管理。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是我院进行审判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调研基础上,我院改进信息反馈方式,将该体系细化、落实到每位承办法官,定期在全院组织召开案件质量效率讲评会,并增加反映审判效果的若干指标,使这一体系真正成为审判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通过调研,我院进一步完善司法统计台账,实行统计周报、审判工作情况月通报和季度通报制度,变滞后、静态的司法统计工作为主动、前置的管理手段。三是调研覆盖审判指导。针对案件审理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制订执法规范性意见,统一执法尺度,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逐步探索符合中级法院审级的案例指导制度,力求“同案同判”。制订案件审判、执行各流程环节的规范指引,确保“阳光审判”。四是调研覆盖审判延伸。将调研的触角延伸至裁判之外,通过拓展多种调研载体和平台,全面展示我院法官的职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❿ 县级司法局工作汇报
县级司法局工作汇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目标,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在法律宣传上抓深化,在法律服务上求提升。我和大家分享关于县级司法局工作汇报文章,欢迎阅读,提供参考。
近年来,县司法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目标,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在法律宣传上抓深化,在法律服务上求提升,在法律保障上重实效,开创了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
一、县司法局基本现状县司法局内设X个科室(XXXX),另下设公证处(副科级行政)和XX律师事务所(差额事业),核定政法专项编制XX人,现有在职人员XX人,其中公务员XX人,职工XX人,全额事业人员XX人,差额事业人员XX人。
二、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1、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XX年是总结“七五”普法、启动“八五”普法规划的开局年,深入贯腊咐孝彻上级有关精神,以“法律六进”为载体,采取送法下乡、进村讲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学生带法回家、法治宣传重点户学法、法治文艺演出等多种不同形式,突出抓好了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
公务员学法做到了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阵地、有考核,利用党校师资资源,将普法教育列入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开展不同层次的法治培训;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进一步规范了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工作,
组织开展了“现身说法”警示教育报告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等;以法治宣传日、宣传周的形式,宣传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建立了由法治宣传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送法下乡宣传队,深入全县主要集市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同时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简磨“四议两公开”机制,进一步丰富和拓宽“民主法治村”创建内容;深入开展了“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学法治度,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增强广大职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
在XX日全国法治宣传日,围绕“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日活动,还组织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在职人员参加了年度普法考试。
今年以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出专栏板报130余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60场,举办培训班53期到学校上法治课26场,解答法律咨询万余人,受教育面达45万余人。
2、基层工作成效显著
①健全完善调解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继续巩固了零报告、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个案呈报、工作情况通报、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督办、责任追究、定期窗口接待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增强机关部门之间在化解矛盾纠纷上的协调配合,加强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完善了全县XX个镇、办、区和XX个行政村(居)、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并对新成立的调委会加强了业务指导;紧紧围绕我县城乡一体化布局,指导、督促建立了XX镇XX社区等农村新社区规范化调解组织,抓好了“XX调解工作室”和“XX调解工作室”的规范化建设。
同时,强化大排查、大调解的措施。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深入村居和社区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落实“四定四包”(定领导负责、定具体办案人员、定化解措施、定结案时间,以轮稿及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稳定)工作机制,做到了信息及时、研判准确、决策科学,及时获取和消除了各类矛盾纠纷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紧紧围绕社会稳定这个重点,坚持每月一次的定期排查和日常排查及重大活动、节假日的重点排查相结合,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今年以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13次,排查矛盾纠纷5638件,调解成功5581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努力做到调查研究走在预测前、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
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稳步开展特殊人群管理
注重加强了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多部门联合互动,对矫正对象见人建档进行了逐一核实和情况掌握,完善管控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依法规范执行社区矫正各项管理制度、执法秩序和工作流程。以镇、办、区为单位,对矫正对象进行了基本情况梳理和录入,制作了台账、表册和个人档案,有针对性地对矫正对象制定了个人矫正方案,按月集中组织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矫正对象周汇报、月面谈、季走访制度,抓好痕迹化管理和表册、台账,档案规范。
③抓制度、促规范,安置帮教工作有序开展
建立了县、镇、村、组四级帮教网络,并把好接收关,做到及时造册建档、及时家访、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进行法治教育,运用全县XX个刑事解教信息系统平台,坚持每日审查核实,认真开展信息核查;工作中,加强了对镇、区、办和村居帮教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帮助,深化和落实了与刑释解教人员相接触、与服刑人员相接触、与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相接触、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相接触为主要内容的“四个接触”帮教工程,开展走进村委会(社区)、走进刑释解教人员家中为主要载体的“二走进”活动,建立和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教制度,落实走访、反馈和面对面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与村居帮教小组保持沟通与联系,到其家中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外出活动情况、现实表现及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经常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政策法律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和心态矫正转化,主动与公安、土地、民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严防刑释解教人员思想滑坡,行为走样。今年以来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XX人,没有发生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重新劳教和脱逃脱管的情况。
④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从夯实基层基础、活跃基层工作入手,结合实际,重点抓、抓重点,大力推进了基层司法所软、硬件建设,集中精力抓了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目前,XX司法所已达到规范化标准,改变了以往力量单薄、办公条件差的状况,有力地保障了基层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律服务工作优质高效
一是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等问题,积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决策建议和公证等服务,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是组织律师参与县领导信访接待日,配合领导做好接待工作,现场为信访人员解答各种法律咨询,引导信访人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是积极引导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XX年,法律服务人员共担任法律顾问XX家,解答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XX件;公证处办理经济公证XX件、民事公证XX件,业务收费XX万元;
四是完善了法律援助网络,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构建了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网络,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专线,依托XX个镇、办、区司法所建立了镇、区、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村、居、社区调委会建立了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工、青、妇、武、残、劳、老等部门成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全县配备法律援助联络员XX多人,形成了县、镇、村三级法律援助体系,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对全县XX名低保对象和XXX多名残疾人建立了法律援助信息平台,全面完成了法律援助信息登录工作,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XX件,调解各类纠纷XX件,接待群众来访XX余人次,为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基层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部分领导干部对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法治,重打击、轻预防,重治标、轻治本”的错误倾向,认为司法行政工作主要是从事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社会管理服务性工作,与公、检、法相比,没有裁判、侦查和执法权,职能较弱,而且大多数工作都是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社会性的工作,难以在短时期内见到成效,职能不够明确,责任不大,只要能应付就行,缺乏底气和工作信心,发展观念上缺乏明晰的工作思路,工作仅停留在一般性布置和安排上。加上我县经济欠发达,人员配备、设施装备、经费方面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造成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举步艰难。
二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范围不够广泛,效果不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存有死角和盲区,特别是农村普法还相对薄弱,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普法的长效工作机制没有形成,普法办还没有正式列为常设机构;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岗位津贴至今没有落实;大多数司法所只有一名所长,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与镇办区综治中心合署办公。
由于基层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比较具体,难以承担形势发展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客观要求,大多数司法所人员不能专职专用,长期被抽去抓其他工作,加之司法所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村级调解组织力量薄弱,虽然全XX个行政村居全部成立了调委会,配备了XX名调解员,但大多数调解员缺乏从事调解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法律知识,人员补助没有落实,加上专项经费没有保障,村级调解员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职能没有有效发挥;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难度大,全社会关注、共同帮教安置的合力没有形成;社区矫正工作刚刚启动,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和经费,主要是掌握底数,做好帮教。
三是基础设施环节薄弱。近年来,中央和省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公条件,但受地方财政的制约,我县的司法行政机关的办公条件还存在一定问题,司法行政工作的办公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全额保障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四、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XX和县XX会议精神,大力弘扬“担当、奉献、求实、创新”时代精神,坚持“抓队伍、树形象、强职能、保满意、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围绕进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前三名的工作目标,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建设法治XX、平安XX、和谐XX这个中心,突出 “七五”普法工作主线,建设好司法法律便民服务一个大厅,抓牢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两个重点,抓好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规范化司法所建设、队伍建设四个部位,提高学习、创新、服务三个能力,努力在普法依法治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中的基础作用、
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和建设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上取得新成效,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全县司法行政机关建设成播撒现代法治文明的法治宣传部、实施依法治理战略的前沿指挥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和谐构建部、管教监外服刑罪犯的社区矫正部、安置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联络部、帮扶困难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部、服务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咨询部、保护公民和公私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部、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法律顾问部,全面推动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全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打造我县司法行政品牌,为确保是实现县委确定的“奋战XXX、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支撑。
(一)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建设法治XX作为第一选择
一是高起点启动“八五”普法。认真总结“七五”普法,大力表彰先进,掀起法治宣传新高潮。站着助推法治XX建设的高度,精心谋划,出台具有XX特色的规划,扎实启动“八五”普法。X月中下旬召开专题会议,启动我县八五普法规划。
二是高质量营造法治环境。大力开展与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全社会尊崇法治,依法办事。着力创新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切实促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等不良现象。深入开展法治县、镇、村三级联创和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等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针对群体性事件、缠访闹访、阻工扰工、强揽工程等现象,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切实履行义务。
三是高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深入调研法治建设现状,探索基本规律,为县委、县政府推进法治XX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法学研究,大力开展主题性法治文化活动,打造法治文艺精品,繁荣法治文化。重视利用传媒、法治橱窗、法治学校的强大宣传功能,推进法治XX设。
上半年,依托XX广场等,在城区建立2-3个法治主题公园,在城镇主要街道设立普法宣传橱窗,在县电视台、《XXX》报开办《XX》栏目,在XX网开设《XX》专版,将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镇、街道、区、单位、村、社区、家庭,覆盖全县,形成浓厚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重点推进进镇、进街道、进企业、进学校,适时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送普法宣传资料等活动,3、4月份举办全县镇村普法宣讲骨干培训班,年内举办普法文艺晚会和“七五”普法基本知识电视大奖赛,以期通过行之有效、依次推进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掀起普法宣传新高潮,在全县范围内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法治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扎实开展人民调解,把建设平安XX作为第一要务
一是在强化矛盾排查调处上有新突破。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协同有关部门,主动深入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开展经常性排查,村居每日、镇每周、全县每月集中排查一次,及时发现苗头,争取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依法进行调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坚持推行“四定四包”制度,确保有效化解,妥善解决。注重完善矛盾受理登记,分流移送、督查回访、立卷归档、协议书制作、效力司法确认和三调联动工作制度机制,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二是在加强网络建设上有新突破。全面巩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规范完善XXX品牌调解室建设,加强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县逐步推开,力争全县XX个镇、办、区各建设2-3个规范化调委会和品牌调解室。上半年完成医患纠纷调委会等专业调委会组建并开展工作。推进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加强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下半年,举办全县调委会主任培训班,促进人民调解员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是在解决经费上有新突破。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委会补贴经费、调解员补贴经费落实到位。同时,督促落实各级调委会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设施,更好的促进人民调解员安心工作、充分履职。
(三)扎实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把促进县域经济新跨越作为第一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是我县“XX”时期发展的主线,也是法律服务的主攻方向。
一是强化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上半年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团,为党委、政府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法律参谋”和智囊作用。不断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支持企业培养法律人才,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等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深入拓宽法律服务领域。促进法律服务向经营领域、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延伸,推进建设生态文明XX、创新型XX提供法律支持。
三是全方位服务市场主体。深化专项服务,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企业、工程一线,特别是围绕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点园区等提供法律服务,形成经济发展、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
四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围绕农村招商引资、农产品生产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上半年组建新农村建设法律服务团,尽力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需求。
五是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资源。依托县司法局便民服务大厅,建立规范化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实行“一个门受理、一条龙办公、一体化解决”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变法律服务工作“单兵种”为“合成军”,做好服务民生和全县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的法律卫士。
(四)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
法律援助工作直接为困难弱势群体服务,是司法行政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在纵向上强化各镇、区、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在横向上强化工、青、妇、武、残等社会团体法律援助咨询站的业务指导,健全和规范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着力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律师行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引导律师切实做好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满足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向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倾斜,方便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协助党委、政府依法、妥善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工作难题,减少社会摩擦,防止矛盾激化。健全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工作机制,注重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利益诉求,推动问题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刑事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机制,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加快发展。严格执业准入,充实基层力量,强化执业培训,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的作用,让社会困难群体真正得到法律援助的救助,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社会的公正和国家的温暖。
(五)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把严堵维稳乱源作为第一使命
一是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的衔接工作机制,强化帮教对象的个人档案建设,健全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订帮教协议、重点对象管控、信息报告和帮教等制度,确保无缝对接,使全县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全面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计算机台帐,逐步实现网络化、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强化帮教措施,切实加强日常帮教工作,会同民政、税务、劳动部门解决好回归人员临时性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安置实体和基地建设,实现帮教与帮扶相结合,鼓励和促进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二是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党和政府的领导管理与社区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矫正工作机制,重点做好矫正对象个人档案等基础工作;健全社区矫正融入社区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尤其是司法所内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
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适时举办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社区矫正检查、指导工作,上半年组织司法所长赴外地学习考察社区矫正工作;积极争取建立必要的社区矫正物质技术硬件设施,年内建立社区矫正移动管理系统,提高监管和教育矫正的科学性、针对性。
(六)扎实抓好自身建设,把打造一流队伍作为第一宗旨
一是坚持政治强警。紧密结合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对照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XX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时间的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主题教育 实践活动和“争先创优”、“立功创模”活动,教育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服务意识,始终做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和“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事业在心中”,真正解决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与领导要求、任务要求、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为全县发展大局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坚持文化育警。认真做好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工作,实行并坚持每周五下午学习例会制度,组织全体干警学习大政方针、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组织开展思想大讨论、技能大练兵、业务大比武等活动,鼓励干警积极参加司法考试,进一步提高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化办公资源,加大信息化办公力度,着力抓好干警信息化管理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做好信息网络平台硬、软件建设、无纸化办公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常规办公自动化、数据管理自动化、档案管理电子化。
三是坚持从优待警。以人为本,从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爱护干警,上半年解决好司法助理员的岗位津贴,年内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干警的政治待遇,给予那些组织放心、群众满意,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相应的政治待遇,积极为干警个人发展进步提供机会,让我们的干警感受到司法行政事业越来越辉煌。
四是坚持从严治警。健全和完善各项 规章制度 ,定岗定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搞好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惩,形成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以促进目标责任和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打造“廉洁、公正、务实、高效、创新”的文明机关,在全社会树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