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海南省法律服务志愿者

海南省法律服务志愿者

发布时间: 2023-09-12 08:37:31

A. 海南省法律援助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企业和个人捐助法律援助活动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第三条省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
市、县(区)、自治县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
律师协会应当按照律师协会章程对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第四条省、市、县(区)、自治县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设立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
(二)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
(三)具体承担对法律援助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指导和协调社会组织、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条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并接受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的监督。第六条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和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鼓励高等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
鼓励律师及其他法律专业人员自愿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门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围与形式第八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请求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造成损害请求赔偿的;
(八)主张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九)主张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十)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请求损害赔偿的;
(十一)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援助的其他事项。第九条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第十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第十一条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济困难:
(一)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
(二)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
(三)经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证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扩大受援人的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申请人住所地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经济困难标准执行。第十二条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
(一)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
(二)民事诉讼代理;
(三)行政诉讼代理和行政复议代理;
(四)仲裁代理、公证代理、司法鉴定代理、执行代理;
(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B.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七五”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要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法治宣传月主题活动。坚持把深入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国家安全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基本任务,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深入宣传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我省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二、坚持全民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省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公民努力学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规划,把依法办事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重要标准,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在校学生都能接受基本法治知识教育。切实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两委”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结合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对新任“两委”干部进行法治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法治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能力。三、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面落实《中共海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我省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的活动中,将法治实践的过程转化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全民法治理念的过程。要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促进海南各项事业规范有序发展。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四、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引导公民讲文明、崇道德、守诚信,建立健全公民和组织的守法信用记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坚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法治文化创作,陶冶人民群众的法治与道德情操,用法治文化引导公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五、坚持法治宣传教育创新。积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运用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强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共活动场所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公交移动电视屏、手机短信、电视和报刊公益广告等传播法治知识。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讲师团和志愿者的作用,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载体阵地建设。六、坚持实行普法责任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负有履行法治宣传教育的职责。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制机制。要贯彻实施《海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健全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制度,落实好各部门行业及社会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健全媒体公益法治宣传教育制度,落实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推动媒体公益法治宣传教育“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C. 法律援助志愿者条件

法律主观:

国家关于法律援助的条件和特征由下可知,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D. 海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报考条件

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根据查询海南省司法部官网得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报考条件有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斗燃以及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实习满一年,但具有二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的除外等条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符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的执业条件,经空歼虚核准执业登记,领取《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在基层法律服务改则所中执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

E. 海口市法律援助办法(2009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根据国家和海南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法律援助人员,为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公民提供的无偿法律服务。
实施法律服务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组织指派的所属人员为法律援助人员。
获得法律援助的公民为受援人。第三条法律援助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保障符合条件的公民及时、有效地获得法律援助。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在同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下,指导、协调和组织本辖区内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条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的监督。
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不得拒绝承办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援助事项。第六条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实施法律援助,承办法律援助事务,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第七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法律援助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
法律援助经费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由法律援助机构安排使用,专款专用,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围和形式第八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请求损害赔偿的;
(八)因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造成损害请求赔偿的;
(九)主张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和暴力干涉婚姻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十)主张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十一)市、区人民政府认为需要援助的其他事项。
公民在刑事诉讼中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依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海南省法律援助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本办法第八条所称的经济困难,是指公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
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的数额为准。第十条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
(一)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
(二)民事诉讼代理;
(三)行政诉讼代理和行政复议代理;
(四)仲裁代理、公证代理、司法鉴定代理、执行代理;
(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第十一条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海南省法律援助规定》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请。第十二条公民申请代理、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应当如实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户籍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颁发的《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农村五保供养证书》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公民要求出具经济困难证明的申请,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出具证明;不出具证明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经济困难证明应当如实载明申请人家庭人口、劳动能力、就业状况、家庭财产、家庭人均月收入等情况。第十四条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和审批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人或申请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与申请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援助事项的受理和审批。

F. 海南省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条 为了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公益性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登记,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自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第四条 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依法、平等、诚信的原则。第五条 省、市、县、自治县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工作。各级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在同级共青团组织设立办公室,负责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第六条 省、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和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鼓励和支持在本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者的劳动,提倡具备志愿服务条件的公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家庭应当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理念。

每年三月五日当周为本省志愿服务宣传周。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在应急救援、扶老助残、扶危济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保护、法律援助、治安防范、社区服务、大型社会活动及其他社会公益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九条 省、市、县、自治县成立志愿者协会,应当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组织本单位、本系统、本社区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件的可以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并可以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团体会员。第十条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依据章程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示其服务范围和联系方式。

各级志愿者协会应当将本区域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发展状况、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公开。第十一条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招募志愿者。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慈善、救助社会组织根据社会公益活动、救灾援助以及举办大型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的需要,可以招募志愿者,也可以委托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

招募志愿者,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布志愿服务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等有关信息,告知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第十二条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志愿者注册的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志愿者注册长期参加志愿服务。

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由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制定。第十三条 志愿者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身心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应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第十四条 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获得与所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三)获得与所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条件或安全保障;

(四)向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服务组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自身有志愿服务需求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六)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第十五条 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服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的管理和安排;

(二)不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人格和隐私,保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三)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索取或者变相索取报酬;

(四)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五)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提前告知志愿服务组织;

(六)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G. 海南省法律援助规定(2022修订)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或者安排,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以及法律援助机构中具有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落实经费保障、提供办案便利等方面给予支持。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同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设立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

(二)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三)支付法律援助补贴;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行政区域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在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短缺地区提供法律援助。

律师资源不能满足法律援助工作开展需要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协商调配律师跨行政区域提供法律援助,或者申请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定。第六条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下列人员之一,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

(一)未成年人;

(二)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

(三)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四)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

(五)申请法律援助的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

(六)缺席审判案件的被告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其他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

强制医疗案件的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第七条下列事项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救助;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

(四)主张因发生劳动争议产生的民事权益;

(五)请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损害赔偿;

(六)主张因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生的民事权益;

(七)请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八)请求高危作业、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九)主张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产生的民事权益;

(十)主张因农作物受到损坏产生的民事权益;

(十一)请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

(十二)请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十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十四)因对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

(十五)因继承权受到侵害请求确认或者赔偿;

(十六)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请求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损害赔偿,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一)英雄烈士近亲属为维护英雄烈士的人格权益;

(二)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

(三)再审改判无罪请求国家赔偿;

(四)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主张相关权益;

(五)进城务工人员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残疾人有第六条第一款、第七条规定情形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热点内容
法学专业好找工作 发布:2024-11-16 23:56:47 浏览:835
刑法专题课件 发布:2024-11-16 22:30:08 浏览:487
海商法中的承运人义务 发布:2024-11-16 22:20:05 浏览:463
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018 发布:2024-11-16 22:19:06 浏览:331
按劳动法工资怎么算的 发布:2024-11-16 21:33:30 浏览:158
刑诉应当法律援助的对象 发布:2024-11-16 21:25:37 浏览:118
2011年社会保险费法 发布:2024-11-16 21:09:42 浏览:252
司法局开展民法典赠书仪式 发布:2024-11-16 21:07:53 浏览:196
劳动法做六休一 发布:2024-11-16 20:54:10 浏览:238
党内法规的自查报告 发布:2024-11-16 20:29:18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