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和县律师事务所

和县律师事务所

发布时间: 2024-04-03 08:36:56

A. 基层法律服务所目前现状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最早于1980年底出现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并从事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自1984年以来经司法部、中央书记处都以会议和文件等形式再三肯定和推广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迅速普及到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厂矿企业。自1986年以后,在“巩固、提高、完善、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呈急剧上升趋势。截止198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法律服务所29979个,拥有乡镇(街道)法律工作者90333人,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共调解纠纷1377624件,协助办理公证1727265件,民事诉讼代理117013件,非诉讼代理235037件,担任基层政府和企业常年法律顾问104073家,代写法律文书594356件,解答法律咨询3986602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12688万元,各项业务比198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则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作为“政法基层组织”之一。
自90年代以来,乡镇法律服务所开始进入总结、整顿阶段,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重点转到了上等级、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的新阶段。司法部先后颁布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等,确认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近似于律师的广泛业务范围;司法部并统一颁发《乡镇法律工作者证》,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或执业证书(但审查权实际上交给了由县级司法局);国务院物价局下发的《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目录〉的通知》中,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收费列为准予收费的项目。总体来看,90年代的整顿和改革强化了基层法律服务体系。1992年,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撤消、合并验收不合格的所加上新建的所,比整顿前增加1087个;整顿中辞退、解聘不符合条件的法律工作人员之后加上新招聘人员,比整顿前增加10467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法律工作人员占13.8%,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2.3%,并有1205人已考取律师资格;很多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增加了服务业务的层次和范围;法律服务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健全,80%以下的所实行了挂牌服务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也得到改善。 当时官方文件一致肯定,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协助基层政府推进依法治理、化解基层矛盾、普及法律常识、整治涉法热点问题等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然而,世纪之交似乎成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命运的一次转折点,抑制(或明扬暗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成为官方态度的主流倾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职能、体制和目标在几经调整后目前可谓扑朔迷离。2000年3月,司法部颁布《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政事合一”;同年8月,“国办发(2000)51号”和“清办函(2000)9号”文件则指出,法律服务所“不再属于行政挂靠机构或事业单位,实行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律性运行机制,成为符合法律中介服务行业规则的合伙制执业组织形式”。嗣后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办法》的精神,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所清理整顿,要求各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按照上述规章进行脱钩改制。自此,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由持续上升趋势急转直下。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34219个,较1999年减少1164个,不过,也许是惯性作用的影响,该年度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121904人,较1999年底仍增加2182人;业务量也有所增加,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比上年增长6.3%,担任基层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常年法律顾问的比上年增长5.9%,其他业务也有所增加。然而到2001年,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锐减到28647个(较上年减少5572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较上年减少13919人;服务业务除诉讼代理略有上升外,但其他业务都明显下降。 2002年,基层法律服务所及服务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服务所较2001年减少1758个,从业人员减少9444人。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
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主是通过其与这一体系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位的。从这些关系中,也能够或明或暗地了解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现状评价和未来设计众说纷纭的原因。
1.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基层司法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成。
基层司法所作为一级司法行政机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基层法律服务所出现约晚10余年,但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产生与法律服务所产生几乎是同期的。1981年11月,司法部《司法助理员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专职司法助理员,作为基层人民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区)司法局(科)的领导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工作。1996年6月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基层司法所的八项主要职能,其中包括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 1991年9月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也规定,乡镇法律服务所办理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应当在本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司法助理员(司法所)的领导下进行。由此形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的关系是:基层司法所是国家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法律服务所是社会团体,二者是管理和被管理、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基层司法所经费来自国家财政,由国家核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经费自筹,自负盈亏,没有固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可以收费,而基层司法所提供法律帮助不能收费。但从文献中我们看不出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根据,结合实证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早期的法律服务所所长就是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又成为后来的司法所所长,于是就形成两所所长合一、两所人马合一、两所工作职能合一的状况。
2.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
十几年前,律师事务所从行政机关逐步脱钩独立、完全走向市场(不过在许多农村基层,国营律师事务所仍是当地主要或唯一的律师事务所),时至今日,以乡镇、街道为据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也正按照同样的思路开始与其行政主管机关司法所脱钩、走向市场。根据2000年有关文件,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完全脱钩改制后与现有律师事务所体制区别不大,他们在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律师法》中关于律师执业的权利和义务差别不大,其中包括在参加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代理活动时,向人民法院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并可根据承办事项的需要,持基层法律服务所证明和《法律服务执照》进行调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索取有关材料等权利,他们的义务中也同样包括了“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尽职尽责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等等。不过,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1)地域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服务于本区域农村、城市街道各基层单位和个人,而律师事务所则不受此限制;(2)业务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及与此相关业务,律师事务所则可以办理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和非诉讼业务;(3)执业资格:基层法律服务所从业人员要求取得专门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证书,由司法部统一组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要求通过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4)收支制度:法律服务工作者必须按照各省物价局的规定由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收费标准低廉,很多案件只收取成本费,有的甚至要求按照法律援助标准不收费;律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相对较高。 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服务所只需要缴纳很低的年检费,勿须缴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必须按特定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管理费。
3.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同一司法所领导下的职能交叉的服务实体。
根据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由司法助理员具体代表的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村民委员会成员或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外,由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其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自行解决(后规定调解成功的可适当收费);在2002年9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颁布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但基层法律工作者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约束力,只能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一方无故拒不履行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知、协助或者受托代理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不过,由于作为司法所所长的司法助理员的法定职责包括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并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在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的司法所,常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所长和调解委员会主任,于是在具体案件中,上述区别意义就不大了。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社会评价与未来命运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基于社会需求而自发产生后,在一种没有理论论证、没有市场调查、没有法律规范的背景下,依赖于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动扩展的机制,因而它的生死成败都对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至于我们特别关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政策急转直下的主观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官方依据。结合与高层官员的接触和课题组自己的分析,基层法律服务所发展的无序状态,加之近年来城市地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种种弊端和劣势日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低价竞争和劣质服务成为直接威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存在价值的致命抨击。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和思路变化,也是导致法律服务所在发展趋势骤然变化的重要原因。
1999年9月至10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广东、湖北共10省市,就律师事务所与法律服务所的设置、业务范围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听取了数百名调查对象的意见,主管基层和律师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调查组调查结果来看,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名称混乱, 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服务站、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2)法律服务所布局不尽合理。总体看来,城市偏多,农村偏少,老少边穷地区则更少;(3)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由于部里对法律服务所收费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收费根据只能依据一些省市出台的临时性的收费办法;(4)法律服务所设立的审批权限不统一,有省市司法厅局批准成立的,有地区县司法局批准成立的,还有非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如省编委、省政府、省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工商局、老龄委等等部门;(5)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偏低。1987年司法部规定,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可以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考试,各地在掌握任职资格时随意性较大;(6) 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急待整顿,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有的离退休年限不满二年就进入法律服务机构工作,办人情案、关系案,群众对此反映较大;(7)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有待规范,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范和约束,等等。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社会各界对于乡镇一级保留法律服务所并无分歧;但对在城市的街道一级是否设立法律服务所分歧很大;关于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是否应当划分、怎样划分,意见不一。然而,部分高层官员希望法律服务所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的意向,已体现为行政结构变更,比如司法部管理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基层处已由基层工作司调整到律师与公证工作司,基层法律服务所被纳入与律师同类的管理体制。然而,这种似乎体现市场化和自治化的意向与高层领导的讲话及文件精神并不一致。比如,2002年司法部颁布《关于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司法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基层法律服务立足社区,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等特点,以及在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等特殊作用出发,将大中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于“以街道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我们无法想象,“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与以营利为驱动和杠杆的市场化体制/管理模式如何兼容,我们更无法想象,一个既没有政府支持、也没有市场资金来源的基层服务机构如何实现“公益性”目标?合理的推测是,基层法律服务也许能够依赖于“(立足)社区”而获得社会捐赠,从而成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无论如何,对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文件或讲话,然而,官方、学者、以及与大中城市律师界较为接近的媒体却基于不同立场和目标,正在设想由政府拨款的法律援助机构,和由政府操纵的“群体性自治组织”

B.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公益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使更多困难群众通过法律援助的途径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项目是指使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开展的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家庭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项目。
第三条 项目实施和管理要遵循公开透明、专款专用、严格监管、广泛覆盖、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项目资助案件的范围和类型

第四条 项目资助案件范围:
(一)当事人经济状况和申请事项符合《法律援助条例》和本省(区、市)补充规定的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但当地法律援助经费确实存在困难的;
(二)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符合当地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其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虽不属于《法律援助条例》和本省(区、市)补充规定的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但属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案件类型的;
(三)当事人经济状况高于当地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其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符合《法律援助条例》和本省(区、市)补充规定的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
第五条 项目资助的地域包括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是中西部地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分别执行不同的案件资助范围。
(一)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省(市)可以申请办理本办法第四条中的(二)(三)(四)项规定的案件。
(二)除上述东部6省(市)以外的其他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以申请办理本办法第四条中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案件,但办理第(一)项规定的案件不超过本地区使用该项资金办理案件总数的1/3。
第六条 项目资助的案件类型主要是:
(一)民事案件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
2、婚姻家庭纠纷
婚约财产纠纷、离婚纠纷、离婚后财产纠纷、离婚后损害赔偿纠纷、同居关系析产、子女抚养纠纷、婚姻无效纠纷、撤销婚姻纠纷、夫妻财产约定纠纷等。
3、抚养、赡养纠纷
抚养费纠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扶养纠纷、监护权纠纷、探望权纠纷;赡养费纠纷 、变更赡养关系纠纷等。
4.收养关系纠纷
确认收养关系纠纷、解除收养关系纠纷、分家析产纠纷等。
5、继承纠纷
法定继承纠纷、转继承纠纷、代位继承纠纷、遗嘱继承纠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遗赠纠纷、遗赠扶养协议纠纷等。
6、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纠纷
7、高度危险作业损害赔偿纠纷
8、环境污染侵权纠纷
大气污染侵权纠纷、水污染侵权纠纷、噪声污染侵权纠纷、放射性污染侵权纠纷等。
9、地面、公共场所施工损害赔偿纠纷
10、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塌落损害赔偿纠纷
11、劳动争议、劳动合同纠纷
12、社会保险纠纷
养老金纠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医疗费、医疗保险待遇纠纷、生育保险待遇纠纷、失业保险待遇纠纷、福利待遇纠纷等。
13、消费者权益纠纷
14、涉农纠纷
因购买、使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而产生的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等。
(二)刑事案件
1、农民工、残疾人(盲、聋、哑除外)、老年人、妇女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案件。
2、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作为刑事被害人的刑事案件。
(三)执行案件
(四)其他可以由本项目资助办理的案件。
第三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本项目由财政部、司法部委托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负责项目实施的管理工作。财政部、司法部有关司局、单位对项目实施给予指导。具体职责分别是:
(一)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司法部计财装备司负责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的审批和使用的指导监督工作;
(二)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负责项目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参与项目实施单位立项审批;
(三)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参与组织项目培训、调研、监督检查、评估工作;
(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负责推荐优秀律师事务所参与项目实施。
第八条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设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基金会理事会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 各省(区、市)司法厅(局)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成立本省(区、市)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
第四章 项目实施单位的申报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项目实施单位是指接受项目资助办理或指派案件承办单位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单位。项目实施单位包括:
(一)地(市)和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
(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六省(市)的热心公益并擅长办理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家庭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优秀律师事务所;
(三)法律援助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高等法学院校学生社团组织和妇联等社会团体的法律帮助中心(维权机构)。
地(市)和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是主要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一条 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单位的数量及资金分配额度,由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各省(区、市)的法律援助需求量、资金缺口以及办案能力、质量等实际情况提出建议,经司法部审核并报财政部批准后确定,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统一发布《立项申请公告》。各类项目实施单位的立项申请和审批执行下列规定:
(一)各省(区、市)司法厅(局)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接受本辖区内地(市)和县(区)法律援助机构的立项申请,并提出审核意见,报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
(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负责推荐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省(市)热心公益并擅长办理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家庭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优秀律师事务所,报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批。
(三)法律援助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社会团体的法律帮助中心(维权机构)直接向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立项申请并由其审批。
第十三条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与各省(区、市)司法厅(局)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签订《项目执行协议书》,明确省(区、市)司法厅(局)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管理职责。
第十四条 各省(区、市)司法厅(局)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与各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执行协议书》,明确办案质量要求、办案数量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并于签订之日起10日内报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五章 项目案件的办理

第十五条 当事人向项目实施单位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的,应当如实填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法律援助申请表》(附件1),并提供其申请事项和经济状况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范围的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对当事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审核,并填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法律援助受理意见表》(附件2),对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应当受理申请并指派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具体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律师事务所和社会团体的法律帮助中心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其受理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报所在地的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条件的,应当做出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出具办理公函。
第十七条 地(市)和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应当尽量指派律师事务所承办本项目资助的案件。东部地区的法律援助机构不得指派本单位专职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本项目资助的案件;中西部地区的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本单位专职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本项目资助的案件原则上不超过本单位办理本项目资助案件总数的30%。
第十八条 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应当在接受指派后的规定时限内与受援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第十九条 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援助工作的要求,遵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并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收取受援人的财物。
第二十条 案件承办过程中,如发现受援人申报的案情或经济状况等失实的,或发现受援人有《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列举的情形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应当及时向项目实施单位反映,项目实施单位视情况可以终止对受援人的法律援助。律师事务所和社会团体的法律帮助中心(维权机构)认为应当终止对受援人法律援助的,还须报所在地的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批准。
第二十一条 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案件,项目实施单位、案件承办单位应当组织集体研究,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十二条 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自案件办结后15日内,应当填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结案审查表》(附件3),与下列材料一并提交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结案审查。
(一)法律援助申请表、受理审核表以及证明案件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资助案件范围的有关资料;
(二)法律援助指派函或其他公函;
(三)委托代理协议、授权委托书等委托手续;
(四)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或者行政复议(申诉)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副本;
(五)会见委托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和其他有关调查材料以及主要证据复印件;
(六)答辩状、辩护词或者代理词等法律文书;
(七)判决(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书(包括法院调解书、仲裁调解书和当事人在经律师见证达成的调解协议)或者行政处理(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
(八)结案报告;
(九)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
第二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和社会团体的法律帮助中心(维权机构)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经本单位审查准予结案的案件,还应当将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结案材料报所在地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3日内完成审查。
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高等法学院校学生社团组织应当接受所在省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严格进行案件受理、指派、办理和结案审核工作。办理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须报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查。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援助档案管理的规定将案件材料立卷存档。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结案材料应当作为卷宗材料的重要内容予以存档。
第六章 项目资金的拨付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项目资金在财政部拨付司法部后,由司法部拨付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根据项目实施的进度将办案补贴直接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第二十七条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为项目资金设立专户,实行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不得与其他资金混合管理使用。
第二十八条 本项目资助的各地区的办案补贴标准分别是:
(一)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理本区域内刑事案件、执行案件的办案补贴为1000元,办理本区域内民事、行政案件的补贴为1500元;疑难案件和跨地区办理的案件可以适当提高,最高不超过4000元。
(二)中部的河北省、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省和东部的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办理本区域内刑事案件、执行案件的办案补贴为1200元,办理本区域内民事、行政案件的补贴为2000元;疑难案件和跨地区办理的案件可以适当提高,最高不超过4500元。
(三)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省(市)办理本区域内刑事案件、执行案件的办案补贴为1600元,办理本区域内民事、行政案件的补贴为2800元;疑难案件和跨地区办理的案件可以适当提高,最高不超过5000元。
第二十九条 各项目实施单位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疑难案件和跨地区办理的案件原则上不超过10%。
第三十条 刑事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案件和刑事、民事、行政二审案件,以及以调解结案的案件,如案情简单,工作量小,应在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资助标准基础上降低支付金额。
第三十一条 项目实施单位每季度向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交《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季度结案统计表》(附件4)、《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单位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附件5)。
第三十二条 各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汇总、统计本省(区、市)各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每季度向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交《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季度结案统计表》(附件6)、《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省(区、市)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以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附件7)。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核上述材料后向项目实施单位拨付项目资金。
第三十三条 地(市)和县(区)法律援助机构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要及时向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发放办案补贴,并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办案补贴发放情况表》(附件8)报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
第三十四条 各项目实施单位申请的项目资金,只能用于向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发放办案补贴,不得用于除此之外的其他支出。
第三十五条 项目资金的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或拖延支付、抵扣项目资金,不得贪污挪用、虚报冒领、挥霍浪费项目资金。
第三十六条 由本项目资助的案件,不得再申请其他财政法律援助经费或其他办案补贴。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支付办案补贴:
(一)项目实施单位、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员收取受援人财物的;
(二)擅自终止或者转委托他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
(三)办理案件不合格或者不负责任给受援人造成损失的;
(四)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不履行职责而被更换的;
(五)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员所提交的案件材料不符合项目要求的;
(六)虚构案件冒领办案补贴的。
第三十八条 由于出现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况而终止法律援助的,如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未开展实质性工作的,不予支付办案补贴;如已开展实质性工作的,可以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标准减半支付办案补贴。
第三十九条 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接受相关部门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财政部和司法部。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实行实时监控和数据统计,并委托有关审计机构对项目实施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各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本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主动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审计和检查。
第四十一条 各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本省(区、市)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阶段性集中检查。
项目检查的方式有:卷宗抽查、当事人回访、接受举报、实地考察、组织审计等。
第四十二条 项目监督检查的重点是:
(一) 项目资助办理案件的质量;
(二) 各项目实施单位是否设立专项账户,是否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
(三) 资金使用中是否有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四) 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将办案补贴如数发放给案件承办单位或承办人。
(五) 其他认为应确定为重点检查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 如发现项目实施单位未按要求执行项目或项目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以及未及时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应当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并责令其改正,同时可视情况扣减或暂停下一阶段项目资金;如发现项目实施单位有严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暂停项目在该单位的实施,责其限期整改,整改期满仍未改善的,取消其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项目评估系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下期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突出的项目实施单位、案件承办单位、承办人,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五条 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每半年向财政部、司法部报告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有关情况,每一年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情况。
第四十六条 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受理群众举报,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各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中央项目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四十八条 本项目所使用的《法律援助申请表》等一切表格和宣传材料,均需注明“本项目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的字样。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司法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C. 现在六安市副市长是谁

市政府领导分工
00毕小彬同志0领导市政府全面工作。负责编制、监察、审计等方面工作。00分管编办、监察局、审计局。00
王0胜同志0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和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税务、统计、金融、开发区、示范园区、信访、政务公开、住房公积金、砂石管理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编制、监察、审计工作。00分管财政局(国资委)、统计局、金融办、六安开发区、示范园区、信访局、政务服务中心、老龄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砂石管理处。00联系法院、检察院、老龄委、国税局、地税局、国家统计局六安调查队、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银监分局、农联社六安办事处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00
付新安同志0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综合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对台事务、城市建设投融资、工业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工作。00分管经济和信息化委(中小企业发展局)、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城市综合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安全监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台办、城投集团、工投公司。00联系工商联、台联、六安供电公司、海事局、烟草专卖局、邮政局、313地质队和电信、无线电管理等在六安单位。00
王安义同志0负责商务、政府法制、供销、旅游、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防、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等方面工作。00分管商务局、法制办、供销社、旅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人防办、残联、民委(宗教局)、外办(侨办、港澳办)、档案局、地方志办。00联系工商局、质监局、对外友协、侨联、省国检局六安办事处、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六安工作组。00
王0翔同志0负责发展改革、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物价、招投标监管、妇儿、科技、地震等方面工作。00分管发展改革委、招商局、环保局、物价局、招投标监管局、妇儿工委、科技局、地震局。00联系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科协。00
权俊良同志0负责农业、水利、林业、民政、公安、司法行政、人口计生、气象、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方面工作。00分管农委、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人口计生委、粮食局、扶贫办。00联系军队、武警、气象局、中储粮驻六安直属单位、省属驻六安水管单位、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00
陈0辉同志0协助负责商务、政府法制、供销、旅游、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防、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等方面工作。00协助分管商务局、法制办、供销社、旅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人防办、残联、民委(宗教局)、外办(侨办、港澳办)、档案局、地方志办。00协助联系工商局、质监局、对外友协、侨联、省国检局六安办事处、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六安工作组。00
刘连生同志0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协助分管信访、政务公开工作。00领导市政府办公室(政府研究室),分管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政府驻外办事处。

D. 县级司法局工作汇报

县级司法局工作汇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目标,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在法律宣传上抓深化,在法律服务上求提升。我和大家分享关于县级司法局工作汇报文章,欢迎阅读,提供参考。


近年来,县司法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目标,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在法律宣传上抓深化,在法律服务上求提升,在法律保障上重实效,开创了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

一、县司法局基本现状

县司法局内设X个科室(XXXX),另下设公证处(副科级行政)和XX律师事务所(差额事业),核定政法专项编制XX人,现有在职人员XX人,其中公务员XX人,职工XX人,全额事业人员XX人,差额事业人员XX人。

二、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

1、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XX年是总结“七五”普法、启动“八五”普法规划的开局年,深入贯腊咐孝彻上级有关精神,以“法律六进”为载体,采取送法下乡、进村讲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学生带法回家、法治宣传重点户学法、法治文艺演出等多种不同形式,突出抓好了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

公务员学法做到了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阵地、有考核,利用党校师资资源,将普法教育列入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开展不同层次的法治培训;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进一步规范了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工作,

组织开展了“现身说法”警示教育报告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等;以法治宣传日、宣传周的形式,宣传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建立了由法治宣传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送法下乡宣传队,深入全县主要集市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同时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简磨“四议两公开”机制,进一步丰富和拓宽“民主法治村”创建内容;深入开展了“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学法治度,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增强广大职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

在XX日全国法治宣传日,围绕“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日活动,还组织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在职人员参加了年度普法考试。

今年以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出专栏板报130余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60场,举办培训班53期到学校上法治课26场,解答法律咨询万余人,受教育面达45万余人。

2、基层工作成效显著

①健全完善调解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继续巩固了零报告、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个案呈报、工作情况通报、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督办、责任追究、定期窗口接待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增强机关部门之间在化解矛盾纠纷上的协调配合,加强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完善了全县XX个镇、办、区和XX个行政村(居)、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并对新成立的调委会加强了业务指导;紧紧围绕我县城乡一体化布局,指导、督促建立了XX镇XX社区等农村新社区规范化调解组织,抓好了“XX调解工作室”和“XX调解工作室”的规范化建设。

同时,强化大排查、大调解的措施。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深入村居和社区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落实“四定四包”(定领导负责、定具体办案人员、定化解措施、定结案时间,以轮稿及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稳定)工作机制,做到了信息及时、研判准确、决策科学,及时获取和消除了各类矛盾纠纷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紧紧围绕社会稳定这个重点,坚持每月一次的定期排查和日常排查及重大活动、节假日的重点排查相结合,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今年以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13次,排查矛盾纠纷5638件,调解成功5581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努力做到调查研究走在预测前、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

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稳步开展特殊人群管理

注重加强了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多部门联合互动,对矫正对象见人建档进行了逐一核实和情况掌握,完善管控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依法规范执行社区矫正各项管理制度、执法秩序和工作流程。以镇、办、区为单位,对矫正对象进行了基本情况梳理和录入,制作了台账、表册和个人档案,有针对性地对矫正对象制定了个人矫正方案,按月集中组织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矫正对象周汇报、月面谈、季走访制度,抓好痕迹化管理和表册、台账,档案规范。

③抓制度、促规范,安置帮教工作有序开展

建立了县、镇、村、组四级帮教网络,并把好接收关,做到及时造册建档、及时家访、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进行法治教育,运用全县XX个刑事解教信息系统平台,坚持每日审查核实,认真开展信息核查;工作中,加强了对镇、区、办和村居帮教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帮助,深化和落实了与刑释解教人员相接触、与服刑人员相接触、与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相接触、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相接触为主要内容的“四个接触”帮教工程,开展走进村委会(社区)、走进刑释解教人员家中为主要载体的“二走进”活动,建立和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教制度,落实走访、反馈和面对面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与村居帮教小组保持沟通与联系,到其家中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外出活动情况、现实表现及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经常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政策法律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和心态矫正转化,主动与公安、土地、民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严防刑释解教人员思想滑坡,行为走样。今年以来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XX人,没有发生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重新劳教和脱逃脱管的情况。

④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从夯实基层基础、活跃基层工作入手,结合实际,重点抓、抓重点,大力推进了基层司法所软、硬件建设,集中精力抓了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目前,XX司法所已达到规范化标准,改变了以往力量单薄、办公条件差的状况,有力地保障了基层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律服务工作优质高效

一是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等问题,积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决策建议和公证等服务,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是组织律师参与县领导信访接待日,配合领导做好接待工作,现场为信访人员解答各种法律咨询,引导信访人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是积极引导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XX年,法律服务人员共担任法律顾问XX家,解答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XX件;公证处办理经济公证XX件、民事公证XX件,业务收费XX万元;

四是完善了法律援助网络,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构建了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网络,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专线,依托XX个镇、办、区司法所建立了镇、区、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村、居、社区调委会建立了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工、青、妇、武、残、劳、老等部门成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全县配备法律援助联络员XX多人,形成了县、镇、村三级法律援助体系,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对全县XX名低保对象和XXX多名残疾人建立了法律援助信息平台,全面完成了法律援助信息登录工作,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XX件,调解各类纠纷XX件,接待群众来访XX余人次,为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基层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部分领导干部对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法治,重打击、轻预防,重治标、轻治本”的错误倾向,认为司法行政工作主要是从事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社会管理服务性工作,与公、检、法相比,没有裁判、侦查和执法权,职能较弱,而且大多数工作都是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社会性的工作,难以在短时期内见到成效,职能不够明确,责任不大,只要能应付就行,缺乏底气和工作信心,发展观念上缺乏明晰的工作思路,工作仅停留在一般性布置和安排上。加上我县经济欠发达,人员配备、设施装备、经费方面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造成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举步艰难。

二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范围不够广泛,效果不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存有死角和盲区,特别是农村普法还相对薄弱,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普法的长效工作机制没有形成,普法办还没有正式列为常设机构;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岗位津贴至今没有落实;大多数司法所只有一名所长,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与镇办区综治中心合署办公。

由于基层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比较具体,难以承担形势发展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客观要求,大多数司法所人员不能专职专用,长期被抽去抓其他工作,加之司法所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村级调解组织力量薄弱,虽然全XX个行政村居全部成立了调委会,配备了XX名调解员,但大多数调解员缺乏从事调解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法律知识,人员补助没有落实,加上专项经费没有保障,村级调解员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职能没有有效发挥;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难度大,全社会关注、共同帮教安置的合力没有形成;社区矫正工作刚刚启动,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和经费,主要是掌握底数,做好帮教。

三是基础设施环节薄弱。近年来,中央和省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办公条件,但受地方财政的制约,我县的司法行政机关的办公条件还存在一定问题,司法行政工作的办公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全额保障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四、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XX和县XX会议精神,大力弘扬“担当、奉献、求实、创新”时代精神,坚持“抓队伍、树形象、强职能、保满意、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围绕进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前三名的工作目标,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建设法治XX、平安XX、和谐XX这个中心,突出 “七五”普法工作主线,建设好司法法律便民服务一个大厅,抓牢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两个重点,抓好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规范化司法所建设、队伍建设四个部位,提高学习、创新、服务三个能力,努力在普法依法治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中的基础作用、

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和建设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上取得新成效,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全县司法行政机关建设成播撒现代法治文明的法治宣传部、实施依法治理战略的前沿指挥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和谐构建部、管教监外服刑罪犯的社区矫正部、安置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联络部、帮扶困难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部、服务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咨询部、保护公民和公私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部、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法律顾问部,全面推动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全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打造我县司法行政品牌,为确保是实现县委确定的“奋战XXX、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支撑。

(一)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建设法治XX作为第一选择

一是高起点启动“八五”普法。认真总结“七五”普法,大力表彰先进,掀起法治宣传新高潮。站着助推法治XX建设的高度,精心谋划,出台具有XX特色的规划,扎实启动“八五”普法。X月中下旬召开专题会议,启动我县八五普法规划。

二是高质量营造法治环境。大力开展与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全社会尊崇法治,依法办事。着力创新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切实促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等不良现象。深入开展法治县、镇、村三级联创和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等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针对群体性事件、缠访闹访、阻工扰工、强揽工程等现象,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切实履行义务。

三是高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深入调研法治建设现状,探索基本规律,为县委、县政府推进法治XX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法学研究,大力开展主题性法治文化活动,打造法治文艺精品,繁荣法治文化。重视利用传媒、法治橱窗、法治学校的强大宣传功能,推进法治XX设。

上半年,依托XX广场等,在城区建立2-3个法治主题公园,在城镇主要街道设立普法宣传橱窗,在县电视台、《XXX》报开办《XX》栏目,在XX网开设《XX》专版,将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镇、街道、区、单位、村、社区、家庭,覆盖全县,形成浓厚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重点推进进镇、进街道、进企业、进学校,适时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送普法宣传资料等活动,3、4月份举办全县镇村普法宣讲骨干培训班,年内举办普法文艺晚会和“七五”普法基本知识电视大奖赛,以期通过行之有效、依次推进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掀起普法宣传新高潮,在全县范围内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法治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扎实开展人民调解,把建设平安XX作为第一要务

一是在强化矛盾排查调处上有新突破。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协同有关部门,主动深入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开展经常性排查,村居每日、镇每周、全县每月集中排查一次,及时发现苗头,争取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依法进行调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坚持推行“四定四包”制度,确保有效化解,妥善解决。注重完善矛盾受理登记,分流移送、督查回访、立卷归档、协议书制作、效力司法确认和三调联动工作制度机制,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二是在加强网络建设上有新突破。全面巩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规范完善XXX品牌调解室建设,加强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县逐步推开,力争全县XX个镇、办、区各建设2-3个规范化调委会和品牌调解室。上半年完成医患纠纷调委会等专业调委会组建并开展工作。推进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加强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下半年,举办全县调委会主任培训班,促进人民调解员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是在解决经费上有新突破。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委会补贴经费、调解员补贴经费落实到位。同时,督促落实各级调委会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设施,更好的促进人民调解员安心工作、充分履职。

(三)扎实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把促进县域经济新跨越作为第一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是我县“XX”时期发展的主线,也是法律服务的主攻方向。

一是强化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上半年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团,为党委、政府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法律参谋”和智囊作用。不断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支持企业培养法律人才,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等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深入拓宽法律服务领域。促进法律服务向经营领域、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延伸,推进建设生态文明XX、创新型XX提供法律支持。

三是全方位服务市场主体。深化专项服务,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企业、工程一线,特别是围绕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点园区等提供法律服务,形成经济发展、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

四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围绕农村招商引资、农产品生产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上半年组建新农村建设法律服务团,尽力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需求。

五是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资源。依托县司法局便民服务大厅,建立规范化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实行“一个门受理、一条龙办公、一体化解决”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变法律服务工作“单兵种”为“合成军”,做好服务民生和全县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的法律卫士。

(四)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

法律援助工作直接为困难弱势群体服务,是司法行政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在纵向上强化各镇、区、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在横向上强化工、青、妇、武、残等社会团体法律援助咨询站的业务指导,健全和规范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着力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律师行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引导律师切实做好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满足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向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倾斜,方便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协助党委、政府依法、妥善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工作难题,减少社会摩擦,防止矛盾激化。健全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工作机制,注重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利益诉求,推动问题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刑事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机制,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加快发展。严格执业准入,充实基层力量,强化执业培训,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的作用,让社会困难群体真正得到法律援助的救助,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社会的公正和国家的温暖。

(五)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把严堵维稳乱源作为第一使命

一是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的衔接工作机制,强化帮教对象的个人档案建设,健全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订帮教协议、重点对象管控、信息报告和帮教等制度,确保无缝对接,使全县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全面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计算机台帐,逐步实现网络化、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强化帮教措施,切实加强日常帮教工作,会同民政、税务、劳动部门解决好回归人员临时性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安置实体和基地建设,实现帮教与帮扶相结合,鼓励和促进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二是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党和政府的领导管理与社区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矫正工作机制,重点做好矫正对象个人档案等基础工作;健全社区矫正融入社区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尤其是司法所内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

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适时举办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社区矫正检查、指导工作,上半年组织司法所长赴外地学习考察社区矫正工作;积极争取建立必要的社区矫正物质技术硬件设施,年内建立社区矫正移动管理系统,提高监管和教育矫正的科学性、针对性。

(六)扎实抓好自身建设,把打造一流队伍作为第一宗旨

一是坚持政治强警。紧密结合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对照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XX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时间的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主题教育 实践活动和“争先创优”、“立功创模”活动,教育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服务意识,始终做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和“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事业在心中”,真正解决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与领导要求、任务要求、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为全县发展大局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坚持文化育警。认真做好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工作,实行并坚持每周五下午学习例会制度,组织全体干警学习大政方针、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组织开展思想大讨论、技能大练兵、业务大比武等活动,鼓励干警积极参加司法考试,进一步提高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化办公资源,加大信息化办公力度,着力抓好干警信息化管理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做好信息网络平台硬、软件建设、无纸化办公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常规办公自动化、数据管理自动化、档案管理电子化。

三是坚持从优待警。以人为本,从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爱护干警,上半年解决好司法助理员的岗位津贴,年内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干警的政治待遇,给予那些组织放心、群众满意,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相应的政治待遇,积极为干警个人发展进步提供机会,让我们的干警感受到司法行政事业越来越辉煌。

四是坚持从严治警。健全和完善各项 规章制度 ,定岗定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搞好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惩,形成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以促进目标责任和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打造“廉洁、公正、务实、高效、创新”的文明机关,在全社会树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


E. 企业职工的退休条件是什么

企业职工退休条件是什么?

国家规定的企业职工一般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

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认定具体办法是:原干部身份的女职工,退休前在工人岗位工作,达到50周岁时在工人岗位连续工作已满5年的,其退休年龄可按50周岁执行;达到50周岁时在工人岗位连续工作不满5年的,退休年龄按55周岁执行。

原干部身份的女职工,曾经在工人岗位工作,但退休前又回到管理岗位工作的,其退休年龄按55周岁执行。

原工人身份的女职工,退休前在管理岗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其退休年龄按55周岁执行;在管理岗位连续工作不满10年的,按50周岁执行。原工人身份的女职工,曾经在管理岗位工作,但退休前又回到工人岗位工作的,其退休年龄按50周岁执行。

企业内部退养的女职工,在办理退休时,内退期间原则上按内退时的岗位认定。根据本人申请,内退期间也可视同为在工人岗位的时间。

原在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工作期间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已满10年的女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从事个体经营、自由职业及采取灵活方式就业并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在办理退休时,如符合上述规定条件的,可按照上述有关规定执行。其从事个体经营、自由职业及采取灵活方式就业期间,根据本人申请,可视同为在工人岗位的时间。

F. 法律援助机构设在哪个部门

法律援助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共分四级: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省级地方、地(市)级和县(区)级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中央和省级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行使管理职能;地(市)级和县(区)级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所辖区的法律援助工作。
社会法律援助机构是指司法行政系统以外的,具有行业特点和社会群体特点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所成立的法律援助工作机构。

热点内容
民国时期的律师和法官 发布:2024-12-26 21:17:57 浏览:405
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法律硕士复试 发布:2024-12-26 20:37:23 浏览:710
司法讲义 发布:2024-12-26 20:19:56 浏览:14
苏轼的法治 发布:2024-12-26 19:44:40 浏览:400
道德的火焰女主的妹妹 发布:2024-12-26 18:42:46 浏览:554
司法局两学一做 发布:2024-12-26 18:18:16 浏览:123
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4-12-26 18:17:56 浏览:24
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28条 发布:2024-12-26 16:50:44 浏览:918
行政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发布:2024-12-26 16:41:14 浏览:694
经济法基础题型及分值 发布:2024-12-26 16:20:54 浏览: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