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万广军律师

万广军律师

发布时间: 2024-05-17 11:33:04

1. 可以在发一下法硕基础班,和精讲班的百度云视频吗之前好像已经被删了

fXQ给大家的建议是抄如果袭你真的抱着必过的心态,那你一定可以过。我准备考这个,准备了一些资料,
你需要的,我刚好有,还是今年最新的,需要的话可关注、gong众浩:文艺资料库 有
.
.
.
.
.
.
.
.
.
.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

2. 睡觉的时候被老婆拿着手指按了手印,上面写着如果以后离婚,所有财产归老婆所有,这件事有办法解决吗

你好,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要是你有证据证明,盯隐滑该协议不是你的真实意思表示,携袜你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协议。
纵横法律网 赖广军凯腊律师

3. 下班后接了私活违法么

接私活不违法。除非你们的劳动合同存在保密条款。
纵横法律网 商蓓律师

4. 金融业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金融职业道德论
●耿富欣 郑曦卿 尚广军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
们在劳动和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对各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起自我约束
作用的行为准则。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
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
则。
应该看到,金融职业道德属于社会
道德范畴,它不是国家行政强制制定和
强制执行的。其主要依靠金融行业从业
人员的信念、习惯及行业的文化传统来
自觉遵守,当然,也靠社会的舆论力量和
职业教育来维持。因此,就一定意义来
说,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比法律、纪律
等手段更为经常且强大有效。
一、金融职业道德的范畴
职业是伴随劳动分工的深化而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职业分工是一种由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
并且主要是一种经济型和专业技术型的
社会分工。其目的,是通过专业化来提
高效率,创造更全面的社会效益,以满足
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任何时
代、任何社会的道德因受民族文化传统
的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性。在我
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道德
观无不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如:
从政有“官德”,治学有“学德”,为师有
“师德”,行医有“医德”,经商有“商德”,
执法有“法德”等。在当今这样一个普遍
职业化分工的时代,由于职业活动中职
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
利益具有一致性,并且每个职业者都具
有平等的劳动互助关系,不同职业之间
都具有相互服务关系。因而,形成了人
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的
社会基本关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
心,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
影响大,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
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们
认为,金融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爱岗
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
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金融工作者,首
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要有高
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勤动脑、多思
考、摸实情、办实事、创实绩上下工夫,兢
兢业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纪
守法,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
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违规
的行为作斗争,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必须诚实守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必须诚实
守信,遵纪守法,恪尽职守,按规程办事,
树立良好个人形象或集体形象,这是市
场经济中的无形资产,是做人之本,竞争
中的立身之本。第四,要做到业务优良。
就是要刻苦学习现代金融知识,现代市
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法律知
识,努力提高金融业务水平,提高金融服
人,在这些情况下,项目融资就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投资者会越
来越重视自身的财务状况,寻求渠道降低资产负债率。项目融
资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投资者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即投资者以适
当比例的投资获取没有担保的最大融资。因此,这就有了项目
融资的前提。
4、中介服务的目臻成熟。项目融资需要大批有经验的律
师、会计师、独立工程师以及财务顾问、保险顾问的参与,以进行
法律文件保险合同的起草签署,会计核算,工程质量把关。目
前,随着我国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中介服
务正在逐步走向独立并努力与国际接轨,银行业对项目融资积
极参与已由最初的融资顾问迅速成长为财务顾问,虽然从目前
看,上述服务机构和人员有待于全面发展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但提高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而且也只能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
中。
三、采用项目融资方式进行内资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策性障碍。虽然项目融资在我国已不能再称为新生事
物,但客观上法律政策不完善仍阻碍了其在我国的发展。目前
我国实施项目融资的依据主要是1994年颁布的《关于试办外商
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1997年颁布的
《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办法》,但对于项目融资的一些具体问
题如审批程序、实施指导原则、收益分配、政府担保范围和界限
等,尚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也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使投
资者得不到正确的政策信息,影响了投资者的兴趣和信心,这些
政策性障碍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改进。
2、内在阻力。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融
资方式,已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但在目前,投资者对项目融资的
好处没有特别需求。具体来说,项目融资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
的特色在于其风险共担机制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然而,在我国
现阶段,由于国有银行的怠惰,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导致投资者
对其财务报表缺乏关注,又加之项目融资结构复杂,投资者对之
缺乏了解,种种因素导致国内投资者失去采用项目融资方式应
获得的优势。
3、融资成本问题。项目融资的复杂结构决定了其较高的成
本,财务顾问费、律师费等中间费用基本固定且较高,所以对一
些投资规模不大的项目来说相对成本会显得很高,投资者的经
济与心理负担较重。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研究内资
BOT项目融资,应该主要考虑地方中小型项目。这些项目投资
额相对较小,操作方便,成本不会太高,对国家统一规划的大项
目起配套和辅助作用。例如,我国正在修建“两横———两纵”高
速公路,其中各个省内的公路干线,特别是通向地方的支线完全
可以在各省的统一规划下采用内资项目融资模式修建。
(责编:乔木)
—158—
●经济师论坛 《经济师》2001年第2期
务质量,以过硬的技能为客户提供周到、
快捷、高效的服务。第五,必须有强烈的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是社会主义职业
道德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
会中,无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为他
人服务的,没有服务意识,职业活动失去
了对象,其职业何存?因此,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最
高目标。第六,金融工作者还必须有奉
献社会的精神。职业的社会性质和地
位,集中体现着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
责、权、利。职业道德是以“责、权、利”的
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集体、社会的
关系为核心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
统。从本质上讲,作为社会的一员,其权
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这是由人的存在的
个体和社会这二重性决定的。从人的生
命存在个体性的角度来看,人人皆有权
利。从人的存在形式的角度来看,人人
皆有义务。亦就是说,作为社会的一员,
一方面对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贡
献,另一方面从社会中又得到对个人的
尊重和满足。权利和义务是共生的,没
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从个人权利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他人义务
的角度看,义务具有优先价值,也就是
说,任一权利主体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就
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人如果不承
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他就不可能得
到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所以说,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创造性
劳动,取决于人们对社会的奉献。金融
业和金融干部职工支持和服务于经济建
设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二、金融职业道德的不良现状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就现在
面临的情况而言,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的任务还很重是不过分的。目前,金融
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些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涣散,
行为不端,纪律不严,责任心不强,团队
意识差;有些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知识
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适应现代金融和现代
管理的需要;有的单位和部门的干部职
工缺乏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差,业务不求
上进,行为不守规章;有的干部职工贪图
享乐,追名逐利,廉洁意识差;有少数干
部、职工违法违纪,参与金融犯罪,败坏
金融队伍形象,损害金融机构信誉,影响
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造成上述问题
的主要原因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道
德价值的困惑;二是道德行为选择的二
难性;三是道德调控的失效;四是反道德
行为的盛行。从内部来讲,我们在工作
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主要是:有的金融
单位只重视业务经营,而忽视了对干部、
职工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教育;有的金
融单位的主要领导民主意识淡薄,作风
独断,使干部职工在民主决策、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应有的权利得不到
实施;某些干部职工法纪观念差、职业道
德水平低,有的根本不知道法纪的规定,
不懂得职业道德的规范,比如,只要组织
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只求少干多挣,不
讲服务质量;有的干部职工虽然知道,却
没有形成自律,明知故犯,甚至铤而走
险。殊不知,在企业经营管理诸要素中,
人才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管
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只有坚持
以人为本,注重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全体干部职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和促进金融
事业健康、高效、稳健地发展。
三、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
式,金融业本身就包含一定道德的基础
和根据。同时,金融业还由于它所固有
的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然要在道
德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不同道德体
系、不同道德原则,是不同经济制度、不
同社会制度、不同人群在道德方面的界
限、区别。因此,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建
设,必须从现在抓起。
(一)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人格培养
这是因为,充分的个人品格修炼和
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适应未来金融事
业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良好的个人
品格形象和职业道德形象是在未来竞争
环境中拓展业务、赢得客户、创造个人业
务佳绩的需要;加强个人品格和职业道
德修养是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整体环
境中的生存之本、成功之源。人格是人
之为人的基本资格。人格培养是最基本
的品德培养,也就是使每个干部职工具
有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比
如,要有荣辱感、廉耻心,要有道德追求,
要诚实、守信用,要自尊、自重、爱护自己
的名誉,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有同情心、
正义感,要讲良心、负责任,等等。因此,
金融部门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干部职工进
行诸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助人为乐、无私奉
献等教育,以此培养出干部职工高尚的
人格品质。
(二)搞好对干部职工的自省和慎独
的引导与教育
面对当今社会上“逐利口号的喧嚣、
个人至上的张扬、贫富差距的扩大、金钱
欲望的膨胀、社会风气的滑坡、道德评价
的偏离”等不良现象,切实增强干部职工
的自省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是提
高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培育优良
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所谓自省,就是
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
便发现有违背常礼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
及时纠正;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注
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
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
行为。因此,金融部门通过积极引导干
部职工学会自省、慎独,就可以促使每个
干部职工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
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开展积极
的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
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逐步
完成从自发到处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
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
从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
新的境界。
(三)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金融业职业道德建设属于群体文化
建设,它具有很强的行业社会公共性和
示范性。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纵深
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日益临近,加强
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显得愈发重要。金融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
一蹴而就,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齐
抓共管。
1、强化“三个意识”。首先,要强化
整体意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将金融
职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不可
分割的整体,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
核、同奖罚;二是将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本
身也看成一个整体,把握金融职业道德
建设的丰富内涵,把握它内部的结构关
系和各自的结构功能,把握它的整体联
系、集合功能及有机统一,进而整体出
发,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部署好、操作
好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科学地认识
和把握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整体,就是要
坚持以培育“四有”干部职工队伍为根
本,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条
件,以企业文化和思想教育为两翼来进
行总体部署,这样,才能形成基础牢固、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协调发展的格局。
其次,强化主体意识。所谓主体,就是依
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主体即是干部职
工,干部职工既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
动力,也是目的,既是“建设主体”,也是
“受益主体”,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依
靠主体,提高主体。强化主体意识,就是
要吸引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并注重每个
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强
化载体意识。所谓载体意识,就是重视
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以及活动的舞
台、活动方式,解决好金融职业道德建设
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不言而喻,干部
职工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科学文化,
需要场所,需要借助某种方式途径;学先
—159—
《经济师》2001年第2期 ●经济师论坛
进、做好事,同样需要对象,需要舞台,需
要借助某种方式途径,更需要凭借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没有活动载
体,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就无法落到实处。
2、突出“三个重点”。金融职业道德
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要不断地提
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纯化其心灵世
界,不断地激发干部职工的进取精神和
提高其文化品位,不断地净化干部职工
的道德风貌和优化其工作环境,不断地
褒扬干部职工的奉献精神和点燃其爱国
热情。概其要义,应突出“三个重点”:首
先,要突出抓好“三关”教育。金融职业
道德主要通过金融系统的干部职工的职
业行为和效果得到落实和体现,重在实
践。但是,每个干部职工的行为和实践
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合理突出抓好干
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
育。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干部职工
真正树立“五种”意识,即为人民服务意
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
和勤业敬业意识。其次,要突出抓好“三
主义”教育。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崇高的
职业理想,增强从业荣誉感,进而使干部
职工能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
惯,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觉的行
为,使其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
必须锲而不舍地对干部职工进行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教
育,使金融行业和金融员工与服务对象
建立良好、和谐的群体道德关系。其主
要标志是:坚持理性化与互相尊重的文
化;推行一种友好、公正的生活秩序;倡
导一种诚信守真的道德精神;饱怀一种
平等宽容的心态。第三,突出抓好“三
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
德教育,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
体内容,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和
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也体现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公民行
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因而是最广泛、最实
际的道德建设。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
抓好对干部职工的“三德教育”工作,以
此促使干部职工身体力行“文明礼貌,助
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
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
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3、建立“两个机制”。要保证金融职
业道德建设健康、高效、有序地运行,必
须建设一整套运行机制,如领导机制、激
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等。其中
最重要、最本质的是两个机制:即动力机
制、约束机制。
(1)动力机制。金融职业道德建设
的动力可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
在动力是指金融干部职工逐渐形成努力
提高自身思想素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
素质的内在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规
范自己行为的动力。这是基本的、起长
远作用的动力。一般来说,思想道德文
化素质高的人,其内在动力就大;反之,
就小,甚至没有这种动力。外在动力就
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激励金融干部职工
积极参加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最核心的东
西是利益,在“利益”中,最根本的经济利
益即物质利益。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从
主观上来讲,“干活吃饭,挣钱养家”还不
能不成为多数人就业的主要动机;就客
观上来看,这也是职业的一个基本事实
和特征。实践证明,足够量的激励是促
使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聪
明才智的强大推动力。
(2)约束机制。约束是使金融职业
道德机制严格、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
证。约束包括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内
部约束是指主体自行做到的合理正确的
抉择。外部约束是来自主体之外的制约
和监督。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通常是联
系在一起的。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动力
机制、约束机制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
的,而是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的。动力机制可以说是推动系统运作的
发动机,动力不足,系统运作就不可能进
入高效状态。约束机制可以说是系统运
作的控制器,控制不力,系统运作就会造
成无序状态。
4、完善规章制度。制度和机制是两
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
是,机制是一个动态概念,制度则是一个
静态概念,机制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其
联系是,机制要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体现。
但是,并不是任何一项制度都能起到规
范和体现机制的功能。因此,加强职业
道德建设还要在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上
下工夫,要做到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加
强领导,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齐抓共管。
同时,还必须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要
使职业道德建设达到“规划合理,制度健
全;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奖
罚;面上工作有人抓,点上工作有人管,
具体工作有人干”之目的。鉴于金融职
业道德的不良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坚持
不懈地开展“五查五看”活动,即查金融
大政方针,看有无利用职权为本单位谋
取小团体利益的现象;查岗位职责履行
情况,看有无作风浮漂,工作敷衍,敬业
精神差的现象;查金融法律法规,看有无
违章违纪,违规经营,中饱私囊的行为;
查优质服务,看有无违反金融工委提出
的规范化服务的“八条标准”;查团队意
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看有无拨弄是非,争
权夺利搞内耗的现象。
(责编:小青)
(上接第156页)单位和人头。要明确公示承诺的期限、数值、等
级、指标、进度等。二是在内部监督方面,要按照党建、党风廉政
建设责任制和财务会计、信贷政策制度、法规要求,把领导干部
廉洁从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人员调配、领导提拔、重大财务开
支、大宗物品购置、资金调度、信贷管理等内容,具体归纳,做到
量化,向内部广大干部职工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与评判,以达
到党务、行务公开,加快民主监督和依法治行进程。
(三)加强对公示监督的组织领导和考核
推行公示监督,是贯彻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行的有益探
索,是对“三讲”教育成果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次新检验,是对各
级行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素质的新考验,为此,只有引起各级行
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上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
领导与考核,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是各级行应把推行公示监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
委书记行风负总责,纪检监察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监督把关。
二是各级行的纪检监察部门应把推行公示监督作为纪检监
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督办与指导,严格考核,重点要搞好搜
集企业和广大群众意见,及时反馈,以达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
务质量,推动全行整体工作向前发展。
三是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农业发展银行内部要利用信
息、简报、各级行机关刊物、工作园地,加大对公示监督的宣传力
度,在外部要借助新闻单位的力量,加大对全行推行公示监督的
宣传,进一步提高农业政策性银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征得地方
党政、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努力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
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目前,公示监督制的推行,主要是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进
行有效的公示监督,我们把它引进农业发展银行,具有由内部纪
检监察部门组织推行、严格把关,还属起步和探索阶段,有许多
新情况、新问题需全行上下共同努力去适应、解决,相信,随着我
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公示监督制一定能够在农业发展
银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责编:乔木)
—160—
●经济师论坛 《经济师》2001年第2期

5. 我想知道劳动法怎样规定实习员工几天就可以辞职

3天就可以辞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万广军律师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6. 上班时一个月后公司告我说要扣1000押金,干满一年辞职才退,可是也没有签劳动合同,我该怎么办

1、如果你不想干这份工作的话直接辞职。
2、你已经在公司上班1年半颂搭,且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启樱让,所以你可以要求你的公司支付你1年零5个月的工资,也就是双倍工资。
3、1000元得押金系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故向你们收取不合法。
4、处理办法、协商、投诉(向劳动局)、悄局仲裁、诉讼。

7. 一方诉讼离婚 另一方和孩子都不同意 有可能不离吗

婚姻情感问题、离婚问题、外遇问题请找《中国外遇救助网》
vnb
58
如果你孩子未成年的话,你有探视权的。你可以自己争取,出现这样的事情,不争取是肯定不行的。下面关于探视权的有关问题,仅供参考、
探视权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权从法理上看,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只要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

目录

简介
特征
性质
权力行使
中止与恢复
强制执行
国外及其他地区的法律制度
中国规定探望权的主体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探望权中止与恢复
探望权的执行
存在的不足简介
特征
性质
权力行使
中止与恢复
强制执行
国外及其他地区的法律制度
中国规定 探望权的主体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探望权中止与恢复
探望权的执行
存在的不足展敬数开 编辑本段简介
探视权是指法庭授予无生活监护权的父母一方的、对其子女进行经常性看望的权利。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法庭审理案件后认为进行探视会严重危害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时,才会拒绝授予无生活监护的父母一方探视权。《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 探视权
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探望权从法理上看,它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只要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实践中,探望权制度的正式确立始于2001年4月28日《中华伍稿敬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就是夫妻离异后对子女的探望权制度,规定探望权的意义则在于:保证非抚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合因家庭解体给父(母)子(女)间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利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进步。但腔慎由于探望权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不算长,在理论上对探望权性质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因此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
编辑本段特征
(1)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中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 探视权
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为另一方提供便利,积极协助,不得阻碍对方行使权利。 (2)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子女之间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变化。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探望权不应是“权利的最小化”,它不仅是权利,还必然成为“权利之外的东西”。 (3)探望权产生的时间是离婚后。离婚前,父母存在着有效的婚姻关系,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形式探望权的问题还不存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 (4)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中国《婚姻法》规定那个:“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探望权实际是一种义务性的权利,它的行使应使子女完整地享受父母之爱,使孩子得到积极向上健康的教育。如果行使探望权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的行使。
编辑本段性质
从性质上看,探望权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也可以说是亲情的内容,亲权是基于父母的身份而取得一种身份权,具有专属性。它是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而设 探视权
定的权利,是基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及财产的照护权,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限制及剥夺。只要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它不是监护权的衍生,而是非抚养子女方的法定权利,是基于配偶关系的消灭而产生的,探望权就是亲权这种身份权中的具体内容,是亲权的分支身份权。探望权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子女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变化。探望权的设立,不仅能够满足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对子女的关心、抚养、教育的情感需要,保持和子女的往来,及时而又充分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子进行抚养和教育,而且可以增加子女与不直接抚养自己的父或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立法目的上看,中国的亲子关系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律在保护父母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注重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以达到整体利益的平衡。
编辑本段权力行使
子女探望权行使是指离婚后,间接扶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对探望的方式、时间安排一般由父母在离婚时协议。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双方在离婚时应对子女的探望问题进行协商,对探望方法、时间进行具体、细致的安排。离婚时双方对子女探望不能达成协议的,由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一并判决。一般在不影响子女的学习、严重改变子女生活规律的前提下,确定一段时间内,间接扶养方可与子女单独交流。如果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的离婚判决没有涉及子女探望权的,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当事人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间接扶养方在行使探望权时,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或者是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另一方实现探望权,那么有探望权的一方可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实现自己的探望权。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的判决或者裁定的,人民法院可对有协助义务的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编辑本段中止与恢复
协助有探望权的一方实现探望权是直接抚养子女方的义务。直接扶养方不能禁止、阻碍其接触子女,以牺牲子女的需要为代价惩罚对方。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请求法院中止其探望权。对中止探望的条件《婚姻法》(修正案)第38条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5条更加具体规定为:“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编辑本段强制执行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但是须注意的是,这里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而不是子女。因为探望权纠纷案件涉及人身问题,如果执行不当,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32条规定;“婚姻法第48条关于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的规定,是指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此外,如果子女已满10岁,对是否进行探望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人民法院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应当强制执行探望权。
编辑本段国外及其他地区的法律制度
国外大多数国家均对离婚后父或母对不直接抚养的子女有探望权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德国关于探望权有这样的规定: “(1)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一方有权与子女进行人身交往。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母一方和人身照顾权权利人应当不作任何有损于子女对另一方的关系或使教育产生困难的行为。(2)家庭法院可以对交往权的范围作出裁判并对其行使作出也对第三人有效的详细规定;在法院未作出规定的情况下,非为人身照顾权权利人的父母一方在交往期间行使本法第1632条第2款规定的权利。(3)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母一方鉴于正当利益,以符合子女的幸福为限,可以要求人身照顾权权利人告知子女的人身情况。”④ 美国法律中关于探望权的规定,“无监护权的父母一方有合理探视权,法院经过调查,认为探视将会给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思想感情的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除外。” 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及一些地区的立法都明确具体规定了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母一方有权探望子女,有的还规定了祖父母等近亲属有探望权,甚至有的还进一步规定该方有参与子女教育义务、为子女的权利管理子女财产的权利以及请求告知子女个人状况的权利等。有的国家明确规定了行使探视权的限制条件,如:必须符合子女的利益、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不得阻挠另一方行使对子女的交往权,另一方不得滥用对子女探视权损害子女利益,否则就被法院依法剥夺该权利。
编辑本段中国规定
从法理上讲,探望权是亲权的一项内容。这一制度的确立为离婚后父母探望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法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望权进行规定。
探望权的主体
中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第22条规定:“……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监护权不因婚姻关系解除而消除。”《意见》第21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孩子的监护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根据此规定,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是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也就是即使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有不利因素,也不能变更探望权主体。并且将子女规定为探望的对象,只能被动的接受探望。这在司法实际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内容,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加以审查。对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的未涉及子女探望权的生效判决,当事人可以依法另行单独起诉,人民法院也应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探望权是一种权利,那么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拒绝、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显然是一种侵权行为,并且具有可诉性,应当予以探望权人救济,而且负有协助义务的一方拒绝、阻挠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探望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但法院应当本着以下原则:以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减少因父母离异给子女带来的伤害;依法执行的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探望权人也可以向法院提起变更抚养关系的诉讼。这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 探望的内容既包括见面,如直接见面,短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包括交往,如互通书信、互通电话、赠送礼物、交换照片等。概括起来探望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探望性探视,二是逗留性探视。探望性探望,即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对方家中或者指定的地点进行探望。逗留性探望,即一种较长时间的探望,探望权人可在约定或法院判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权人领走并按时送回未成年子女。对于子女而言,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零至三周岁的幼儿,该阶段的幼儿身体、智力等诸方面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无生活自理能力,如果适用逗留性探望方式,可能会因环境经常变化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该年龄段适用探望性探望较为适宜。三至十周岁的子女,该阶段的儿童,对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增强,探望性探望和逗留性探望的方式均可适用。又因此阶段的儿童尚无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在是否探望问题上很难表达其真实意思,容易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所以对此阶段的儿童实行何种探望方式,可不征求被探望子女的意见。十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由于该年龄段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人,在是否探望这一问题上已具备了相当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在决定探望权问题时应征求子女的意见,探望权的行使也应在征得其子女同意的情况下实施。 对于父母而言,应考虑到父母的居住地点、工作性质、身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有无传染性疾病等)、个人品德等情况来加以确定。探望权虽为父母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应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决定以何种方式探望子女时,既应考虑到父母的因素,不因探望权的行使给父母的工作、生活造成困难与不便,又要考虑到子女的需求与子女的最佳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探望权人不行使探望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这种情况法律未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探望权是一种义务性很强的权利,是探望权人的法定义务,从子女的身心健康出发,探望权人应抽出合理时间定时探望子女,既不能滥用探望权,也不能不行使探望权。
探望权中止与恢复
依中国法律之规定。《婚姻法》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经人民法院判决可以中止探望权。” 探望权的行使应当以有利于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原则,因此,如果探望权的行使与子女最佳利益相悖,则应中止探望权或限制探望权的行使。中国大陆关于探望权的中止的法定理由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国外的有关判例中,也多以违背子女利益为由禁止见面交流。当然,这种立法充分体现“子女本位”,表面上看是为了子女的利益、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但细细斟酌,则未必如此,反而很有可能造成探望权中止的滥用。中止探望权本为不得已的行为,应是在严重损害子女利益的条件下才能适用,如果不加以严格限制,动辄中止探望,不但会损害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父或母的探望权,而且对于子女未必有利,我们很难作出禁止子女与父母一方交往一定会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绝对的判断。此外,探望权本为父母离婚后的权利,此权利的行使虽应考虑子女的利益,应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但毕竟是父母的权利,是父母离婚后与子女保持联络、了解子女成长情况、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绝对不能将不得已的法律措施扩大化。也就是说,法律中应将规定相应的探望权恢复制度,可以更好地协调父母探望权的权利性与保护子女最佳利益之间的关系。 《婚姻法》司法解释这次规定了在执行程序中以裁定或通知的形式解决中止探望权以及恢复行使探望权的问题。该司法解释第25条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权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应当征询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探望权人可以为自己辩解,维护自己的探望权。中止探望权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探望权人必须遵守。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提起上诉的裁定只有三种,即不予受理裁定、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裁定、驳回起诉裁定,故对中止探望权的裁定不能提起上诉。探望权的规定对离异子女享有完整的父母之爱起到了保护作用,但也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对于那些在离婚大战中结下怨恨的离异夫妻,往往不会自觉自愿地履行判决,但审判人员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每星期或每个月陪同探望权人前去探望。对于子女本人不愿见探望权人的情况,法院也无可奈何,强制探望是与立法宗旨相悖的。故笔者认为,法律是神圣的,但不是万能的。只有当事人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自身素质达到一定高度时,离异的夫妻才有可能切实享有充分的探望权。
探望权的执行
探望权的实现除当事人协商外,主要的行使方式为强制执行。《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抚养、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协助执行的责任。法律通过这条规定,对探望权赋予了强制执行的效力。
编辑本段存在的不足
1.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给实际操作造成一定困难 虽然探望权制度填补了婚姻家庭制度的空白,但其过于原则化的规定造成各个法院,甚至同一庭室的法官之间判决方式相异。问题主要集中在探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如何应对探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尚无一个成熟的处理意见。 另外,关于探望权的中止,依中国《婚姻法》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经人民法院判决可以中止探望权。”中止探望权是对亲权的一种暂时剥夺,什么情况下属于中止的事由?法律规定还不够太具体明确。中国法律采取了概括主义的立法模式,从而导致法律适用上的困惑。若法律没有一个明确合理规定,而仅以法官的经验、良知以及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对其作出取舍,很有可能造成探望权中止的滥用。 2.探望权的适用范围过于单一 婚姻法只规定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探望权,而在婚姻被宣告无效、婚姻被撤销或解除同居关系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是否也应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我国法律虽无明确规定分居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期间,一方控制子女,而拒绝另一方与子女接触、联络和相聚的情形屡见不鲜,由于无法可依,遭到拒绝的一方当事人要与子女相聚就得不到法律的救济。若将其纳入探望权的适用范围,这类纠纷就可得以解决,更有利于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和实际上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的合法权益。 3.没有明确规定协助实现探望权一方的法律责任 《婚姻法》第38条要求一方探望子女时另一方有协助义务,但没有明确规定负义务方如不履行协助义务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缺乏对不履行义务的具体责任规定,在实践中容易影响另一方探望权的行使,造成义务虚设。 4.探望权主体范围过于狭窄。中草药法律将探望权的主体规定为离婚后子女的父母,这样的规定不符合现代立法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探望权操作出现困难。 5.未征寻子女对探望的意见,无法切实保护被探望子女的利益。无论是当事人协商,还是法院判决,长期以来都忽视了未成年子女的愿望,使得本应成为探望权主体之一的子女在司法实践中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客体。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考虑“大人”的利益,孩子在这里似乎成了失语者,探望权成了大人之间争夺权利、打击报复的平台,真正关注孩子的心声,切实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探望权的舆论实在太少。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6.探望权的执行规定难以操作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法律通过这条规定,对探望权赋予了提起强制执行的效力。把探望权判决纳入强制执行的范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探望权纠纷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家庭案件,在执行上有不同于一般婚姻家庭案件执行的特点。在面对干涉探望权的行为采取何种救济措施,人民法院如何有效达到执行目的,以及实践中常见的孩子不配合造成探望权难以实现等问题时却显得苍白乏力。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看,探望权纠纷的最大问题和盲点在于执行问题。而采取强制措施实现的探望权,最终的结果是被动和消极的。一方面它加深了当事人双方的矛盾,使之难以愈合;另一方面它将子女推到一个无所适从的境地,给其身心造成伤害。这都给人民法院处理这类纠纷增加了难度,需要逐步加以规范。</pre>

<div class="reference mt10">
参考资料:<span class="gray"><a href="http://ke..com/view/281206.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281206.htm</a></span>
</div>

<div class="replyask-box u-205647476-e last" id="replyask-2852006">

<h4 class="ask">追问</h4>

<div class="replyask-content">
<pre class="replyask-text" id="content-2852006">可是没有地方去讲这些法律。。。
《中国外遇救助网》婚姻、心理、法律专家提供婚姻问题的综合权威咨询。
心灵的伤害远比肉体的伤害痛苦百倍。《中国外遇救助网》是婚姻的卫士和疗伤的港湾。
Wnininluno

热点内容
范健商法学第四版 发布:2024-11-16 05:51:04 浏览:455
劳动法企业旷工处理 发布:2024-11-16 05:23:57 浏览:792
哈尔滨学院法学 发布:2024-11-16 05:12:55 浏览:14
刑法139条规定的 发布:2024-11-16 04:28:54 浏览:937
科研工作条例 发布:2024-11-16 04:24:13 浏览:882
卫生条令条例 发布:2024-11-16 03:10:36 浏览:133
保护原则刑法 发布:2024-11-16 03:04:55 浏览:488
民法典手卡 发布:2024-11-16 02:55:41 浏览:838
单位法律知识讲座通知 发布:2024-11-16 02:30:12 浏览:182
观其复道德经 发布:2024-11-16 02:21:55 浏览: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