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瓮安县中心法律服务所概况

瓮安县中心法律服务所概况

发布时间: 2024-06-27 16:31:29

A. 全国司法考试都需要什么

2006年司考者必备知识指南

在开篇之前,我想先提以下几点:
1、请注意考试与学习的区别,就是说你参加司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还是以此来提高法学水平。如果是为了通过的,那也就是说这次考试是具有功利性的。但请注意了,凡是具有功利性的东西都是有迹可寻的。这无疑给了那些还在迷茫中的朋友们一盏明灯。

2、请注意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理念的区别。凡是已经被称之为方法的,都应该具有可利用性。所以我希望那些不赞同甚至憎恶别人的方法朋友们,请注意那些毕竟不是你自己的理念,当然有所差异了。

3、不要急于想知道别人是具体用什么方法来通过考试的,而是要知道为什么别人用这样方法却通过了考试。在参考别人的方法时,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方法论看之。

4、怎么样你就通过了考试。

首先要了解司法考试:2005年司法考试合格分数线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同意,确定全国合格分数线为360分,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的合格分数线为330分,使用民族文字应试的民族考生单独确定合格分数线。据统计,今年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人数为24.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为21.9万人。全国共有31664人达到合格分数线,占参考人数的14.39%。港澳地区共有4人达到合格分数线。

1、司法考试是什么?

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初任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和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司法考试;但不是用人单位自己组织的录用考试或任职考试。《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第7条规定: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考过四个资格。

2.考什么及如何考?

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的具体结构为:

试卷一:本卷共100道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组成。其中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50题,每题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本卷共100道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组成。其中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50题,每题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本卷共100道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组成。其中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50题,每题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本卷主要由简析题、分析题、法律文书题、论述题等题型组成。本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210分钟。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以上四卷总分为600分。合格人员必须参加以上四卷的全部考试,且四卷中任何一卷不得为零分。应试人员各卷的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3、报名和考试时间

司法部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星期日(2006年为9月16日、17日)作为考试时间;确定每年7月1日到31日为报名时间。

4、报名条件

《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规定的学历、专业条件;

(5)品行良好。

前述关于报考学历、专业条件,根据法官法第9条、检察官法第10条、律师法第6条的规定,应为:

第一,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第二,经司法部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分别制定的放宽担任法官、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的学历条件的原则意见审核确定,适用上述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报名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学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68条规定,前述所指的“高等院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对于符合放宽报名学历条件的地方,究竟怎样理解“法律专业专科毕业学历”,省司法厅作出了明确解释。对于属于放宽报名学历条件的地方(我省为国务院审批确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司法厅要求各市司法局对学历条件放宽为法律专业专科毕业学历,按法学门类专业中的法学专业目录掌握。即在1998年以前入学的,包括:法学、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学、商法、刑事司法六种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入学的,其专业范围仅限为法学专业。

此外,还有五类人员不能报名参加司法考试:

司法部5月24日就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有关事项发出公告,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能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

一是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是曾被国家机关开除公职的;三是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的;四是依照《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第十八条规定,被处以2年内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期限未满的;或被处以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

另外,公告还规定,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已经取得B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尚未取得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学历的人员,也不得再次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5、司法考试报名需要哪些材料

(1)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报名表。

为方便报名,提高效率,报名人员可在司法部网站下载、打印报名表,并按照填表说明和要求真实、准确地填写后,在报名时提交审验;不能提前下载和填写报名表的人员,可直接在报名点领取并填写报名表;

已网上预报名的人员,可打印提交含有本人信息的报名表,也可不另外提交报名表。

(2)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原件及复印件。

(3)本人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持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高等院校学历的人员报名时须同时提交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证明。

(4)本人近期同一底片1寸彩色免冠证件用照片3张。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报名时采用数码照相的方式摄取照片。

(5)报名人员报名时,应当交纳报名费。

(6)异地报名的,须提交报名地公安机关核发的暂住证明及有关单位出具的工作、学习(进修)等证明。

户籍在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的法律专业专科毕业学历人员,在异地工作、学习(进修)的,在异地报名时,还须提交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

上述报名材料真实、齐全,经审验符合报名条件的,由司法行政机关发给准考证。

6、司法考试考试的组织及评卷和考务工作

司法部设立专门机构具体承办国家司法考试工作。

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考场设置、考试纪律、监考、评卷等考务事项,由司法部依据《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另行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应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具体考务工作。

7、司法考试考试的资格授予

国家司法考试每年度的通过数额及合格分数线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后公布。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由司法部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违反本办法规定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由司法部确认无效。

8、司法考试考试的责任

应试人员有作弊等违纪行为的,视情节、后果分别给予警告、确认考试成绩无效、2年内或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处理。具体处理办法由司法部规定。

考试工作人员有违纪行为的,视情节、后果给予相应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处理。具体办法由司法部规定。

9、司法考试报名和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是关于报名地点: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地点,无论网上预报名还是现场报名,都应以报名人员的户籍所在地为准。异地报名的,必须符合规定的异地报名条件,并且要按要求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材料。

(2)是关于报名方式: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方式分为网上预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或两个阶段。实行网上预报名的地区,报名人员可直接登录指定网站进行网上预报名,但在网上预报名之后,报名人员仍需在现场报名期间由本人到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报名地点进行确认。不实行网上预报名的地区或未进行网上预报名的人员,可以在现场报名期间由本人到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报名地点进行现场报名。报名人员户籍所在地是否实行网上预报名,以所在地省一级的司法行政机关的公告为准。

(3)是关于报名时间:根据上述报名方式的不同,今年的国家司法考试规定了两个报名时间,一个是网上预报名时间,为6月份举行,这个时间是全国统一的,在此期间内,实行网上预报名地区的报名人员可登录指定网站进行网上预报名。另一个是现场报名(现场确认)时间,即7月份,这个报名时间,只是司法部规定的一个报名工作期间,具体的报名时间由各地司法厅(局)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报名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在司法部确定的报名期间内调整、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因此,报名人员应当注意本地司法行政机关发布的报名公告。

(4)是关于报名材料和报名资格审查:为方便报名,提高效率,节省报名人员现场填表时间,司法部每年都在司法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司法考试报名表》,报名人员可在报名前登录下载此表。无论是通过网上报名还是现场报名,无论是在网上填写报名表还是在现场填写报名表,都必须保证报名填报信息的真实、准确。报名人员在现场报名或确认时,应按要求带齐所需的报名材料提交审验。经审验符合报名条件的方予受理报名。报名材料不真实或采用非法手段骗取报名的,即使报上了名,甚至以后通过了考试,一经查出,也不能被授予资格,已经取得资格的,也将被取消资格并给予相应处罚。

(5)是在考试过程中:应试人员一定要带齐相关证件(准考证和身份证件),按考场规则的要求进行考试,严禁任何违纪、作弊行为。在答卷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时,一定要按要求填写,保证所填内容准确、无误,以免评卷、登分时出现错误或被认定为作弊。因应试人员原因损坏答卷或答题卡,或填写(涂)不清、填错、不填姓名、准考证号,导致无法识别准考证号和姓名,无法判读成绩及成绩失准的,责任由应试人员自负。

(6)是关于复习与备考:为方便应试人员复习,司法部将修订出版《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该大纲中将详列05年国家司法考试的考试说明,包括试题类型、试卷结构、科目分布、样题示例以及各科目的考试范围等,作为今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命题依据,当然也是复习的依据。希望广大应试人员认真阅读,复习应考。

司法考试报考相关问题问答:

问:报名要求什么条件?专科生可以报名吗?

答:05年的司法考试,在学历上仍然要求: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也就是说原则上专科生不能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但今年司法部规定仍然对部分法律职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地区放宽司考报名学历条件,在放宽地区允许法律专业的专科生报名。

问:学历证书有什么要求?我是中央党校毕业生,可以报名吗?

答:报名人员须出示符合要求的毕业证书;参加高等自学考试单科成绩已经全部合格的人员,可以持自学考试单科(全部科目)合格证书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毕业学生证明报名,但考试通过申领资格证书时,必须持正式的毕业证书。

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学历证书包括:具有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所颁发的学历证书;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网络教育试点的普通高等学校颁发的远程(网络)教育毕业证书;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所颁发的学历证书;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在党校、军校中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学历,不得报名。党校毕业生,如果是函授教育的,因不属于国家教育序列承认的学历不具备报名条件。

问:我是非法律本科,报名对我的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要求吗?

答:05年对非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应当具有的法律专业知识的程度,报名时请查看具体要求。

问:我已经在2003年通过司考并取得了B类法律职业资格证,现在已经续本毕业想拿A证,请问我还能报名吗?

答:能。已经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已经取得B类法律职业证但尚未取得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学历的人员,不得再次报考司法考试。你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可以再报名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

问:可以代报名吗?我现在在外地学习,可以在当地报名吗?

答:报名人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由本人到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报名地点报名。如果在外工作或学习一年以上的人员,可以在其工作或学习的异地报名。异地报名须提交当地一年期以上的暂住证及有关单位出具的一年期以上的工作、学习证明原件。

其中,户籍在放宽地区的法律专业专科毕业学历人员,可以在非放宽地区或其他放宽地区报名,但报名时还须提交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户籍不在非放宽地区的法律专业专科毕业学历人员不得在放宽地区报名参加考试。

问:我已经考了全部的成绩,现在还没有论文答辩!不知道能不能考?

答:按照司法部规定,必须是全部的成绩合格,当然包括论文成绩。

司法考试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的原则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法》第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六条的规定,经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核确定,自2002年1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下列地方可以将国家司法考试报名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自治县、自治旗,各自治区所辖县、旗,各自治州所辖县;

(二)、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县。

其他经济落后、文化欠发达但未包括在上述范围内的地方,可以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局)报请司法部审核确定。

司法考试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名单(来源:中国普法网)

1.北京市(无)

2.天津市(无)

3.河北省(40个)

阳原县、崇礼县、赤城县、尚义县、万全县、怀安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蔚县、涞源县、阜平县、顺平县、南皮县、盐山县、东光县、海兴县、孟村回族自治县、献县、大名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广平县、广宗县、巨鹿县、宽城满族自治县、临城县、灵寿县、隆化县、滦平县、平泉县、平山县、青龙满族自治县、涉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魏县、武强县、武邑县、赞皇县、唐县、(涿鹿县赵家蓬区)、大厂回族自治县

4.山西省(35个)

临县、石楼县、方山县、中阳县、兴县、岚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阳高县、左权县、和顺县、武乡县、壶关县、平顺县、平陆县、娄烦县、右玉县、神池县、宁武县、五台县、河曲县、静乐县、偏关县、五寨县、保德县、繁峙县、代县、岢岚县

5.内蒙古自治区(69个)

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阿荣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多伦县、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6.辽宁省(8个)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

7.吉林省(11个)

大安市、通榆县、镇赉县、靖宇县、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8.黑龙江(14个)

绥滨县、甘南县、同江市、桦南县、延寿县、林甸县、饶河县、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汤原县、抚远县、兰西县、桦川县、拜泉县

9.上海市(无)

10.江苏省(无)

11.浙江省(1个)

景宁畲族自治县

12.安徽省(19个)

临泉县、阜南县、颖上县、利辛县、霍邱县、寿县、霍山县、舒城县、裕安区、金寨县、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枞阳县、潜山县、长丰县、无为县、石台县、泾县

13.福建省(无)

14.江西省(21个)

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寻乌县、会昌县、安远县、上犹县、赣县、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吉安县、万安县、上饶县、横峰县、波阳县、余干县、广昌县、乐安县、修水县、莲花县

15.山东省(无)

16.河南省(31个)

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栾川县、新县、固始县、商城县、淮滨县、光山县、虞城县、睢县、宁陵县、民权县、新蔡县、确山县、平舆县、上蔡县、淅川县、桐柏县、南召县、社旗县、台前县、范县、沈丘县、淮阳县、鲁山县、封丘县、兰考县、滑县、卢氏县

17.湖北省(26个)

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恩施市、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鹤峰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县、房县、丹江口市、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红安县、蕲春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孝昌县、大悟县、阳新县、神农架林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18.湖南省(24个)

古丈县、泸溪县、保靖县、永顺县、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桑植县、平江县、新化县、安化县、新田县、隆回县、沅陵县、桂东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邵阳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汝城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19.广东省(3个)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20.广西壮族自治区(69个)

邕宁县、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阳朔县、临桂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灌阳县、资源县、平乐县、荔浦县、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平南县、兴业县、容县、陆川县、博白县、灵山县、浦北县、合浦县、上思县、扶绥县、大新县、宁明县、田阳县、象州县、武宣县、昭平县、钟山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天等县、龙州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忻城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

21.海南省(7个)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

22.重庆市(14个)

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丰都县

23.四川省(65个)

古蔺县、叙永县、苍溪县、朝天区、旺苍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仪陇县、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屏山县、广安区、宣汉县、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壤塘县、黑水县、小金县、石渠县、理塘县、新龙县、色达县、雅江县、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越西县、甘洛县、马尔康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德格县、白玉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冕宁县

24.贵州省(56个)

雷山县、望谟县、纳雍县、晴隆县、沿河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城县、册亨县、赫章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从江县、黄平县、平塘县、大方县、剑河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榕江县、织金县、思南县、长顺县、罗甸县、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黎平县、普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麻江县、丹寨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台江县、江口县、德江县、兴仁县、岑巩县、锦屏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安县、习水县、六枝特区、普定县、三穗县、荔波县、天柱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盘县、施秉县、独山县、安龙县、玉屏侗族自治县、镇远县、贵定县、瓮安县、龙里县、惠水县

25.云南省(94个)

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泸水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广南县、马关县、砚山县、丘北县、文山县、富宁县、西畴县、麻栗坡县、梁河县、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中甸县、德钦县、东川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永仁县、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昭阳区、武定县、富源县、会泽县、威信县、绥江县、盐津县、彝良县、大关县、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镇雄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绿春县、红河县、元阳县、屏边苗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泸西县、永德县、凤庆县、沧源佤族自治县、镇康县、云县、临沧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弥渡县、洱源县、南涧彝族自治县、永平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鹤庆县、剑川县、云龙县、勐腊县、勐海县、弥勒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盈江县、陇川县、香格里拉县、祥云县、宾川县、牟定县、元谋县、禄丰县、蒙自县、建水县、石屏县、河口瑶族自治县

26.西藏自治区(全部)

27.陕西省(50个)

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吴旗县、宜川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汉滨区、汉阴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印台区、耀州区(原耀县)、宜君县、合阳县、蒲城县、白水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麟游县、太白县、陇县

28.甘肃省(49个)

武都县、宕昌县、礼县、西和县、文县、康县、两当县、临潭县、舟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临夏县、和政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武山县、清水县、甘谷县、秦安县、北道区、庄浪县、静宁县、华池县、环县、合水县、宁县、镇原县、定西县、通渭县、临洮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榆中县、会宁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

29.青海省(36个)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尖扎县、泽库县、达日县、甘德县、玉树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共和县、同德县、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同仁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班玛县、久治县、玛多县、称多县、曲麻莱县、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

30.宁夏回族自治区(15个)

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陶

B.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姹借锤鏈嶅姟鏈夐檺璐d换鍏鍙告庝箞鏍凤紵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姹借锤鏈嶅姟鏈夐檺璐d换鍏鍙告槸2013-12-23鍦ㄨ吹宸炵渷榛斿崡甯冧緷鏃忚嫍鏃忚嚜娌诲窞鐡瀹夊幙娉ㄥ唽鎴愮珛鐨勬湁闄愯矗浠诲叕鍙(鑷鐒朵汉鎶曡祫鎴栨帶鑲)锛屾敞鍐屽湴鍧浣嶄簬璐靛窞鐪侀粩鍗楀竷渚濇棌鑻楁棌鑷娌诲窞鐡瀹夊幙鐡姘磋楅亾鍔炰簨澶勮寘鍧℃潙銆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姹借锤鏈嶅姟鏈夐檺璐d换鍏鍙哥殑缁熶竴绀句細淇$敤浠g爜/娉ㄥ唽鍙锋槸915227250856859332锛屼紒涓氭硶浜虹帇寰楀埄锛岀洰鍓嶄紒涓氬勪簬寮涓氱姸鎬併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姹借锤鏈嶅姟鏈夐檺璐d换鍏鍙哥殑缁忚惀鑼冨洿鏄锛氭硶寰嬨佹硶瑙勩佸浗鍔¢櫌鍐冲畾瑙勫畾绂佹㈢殑涓嶅緱缁忚惀锛涙硶寰嬨佹硶瑙勩佸浗鍔¢櫌鍐冲畾瑙勫畾搴斿綋璁稿彲锛堝℃壒锛夌殑锛岀粡瀹℃壒鏈哄叧鎵瑰噯鍚庡嚟璁稿彲锛堝℃壒锛夋枃浠剁粡钀;娉曞緥銆佹硶瑙勩佸浗鍔¢櫌鍐冲畾瑙勫畾鏃犻渶璁稿彲锛堝℃壒锛夌殑锛屽競鍦轰富浣撹嚜涓婚夋嫨缁忚惀銆傦紙姹借溅閿鍞銆佹苯杞︿繚鍏荤淮淇銆佹苯杞︿腑浠嬫湇鍔°佹苯杞﹂厤浠堕攢鍞銆佹苯杞︾編瀹硅呴グ锛夈傛湰鐪佽寖鍥村唴锛屽綋鍓嶄紒涓氱殑娉ㄥ唽璧勬湰灞炰簬涓鑸銆

閫氳繃鐧惧害浼佷笟淇$敤鏌ョ湅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姹借锤鏈嶅姟鏈夐檺璐d换鍏鍙告洿澶氫俊鎭鍜岃祫璁銆

C. 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变革,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出现了扩大化、复杂化、对抗化、组织化、政治化等新特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深入剖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分化严重,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二元对立,社会矛盾激化,强势群体对社会的绝对主导、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无力,政府的失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低下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构建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政府加强自身改革,提高管治能力,培育社会自身整合机制等。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逐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体性事件概述

群体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多采取集体上访、集会、静坐请愿、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聚众闹事等方式,对政府管理造成一定影响的社会冲突事件,而较为恶劣的打、砸、抢事件则严重干扰乃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其中参与者多是人民群众,极少数是坏人,因此本文讨论的范围是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问题。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上升之势,其表现有以下特点: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冲突升级迅速

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的群体事件数量已由一万起增加至10万多起,参与人数从73万增至约307万人。一旦事发,规模迅速扩大,在数小时内引起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参与。如2004年的万州事件,搬运工余某的扁担撞到行人曾姓妇女,曾某上前就是一耳光,其丈夫胡某又上前殴打余某,且胡某声称自己是公务员,什么都能摆平,其真实身份是水果市场的临时工,其行为引起了公愤,先是数百名群众围观,接着砸烧警车,数千人集结,随后上万人聚集于区政府大楼,要求政府处理此事,还冲击了政府大楼。

2、冲突激烈程度加剧,采取方式越来越极端

其参与者采取一系列极端和违法的手段发泄不满情绪,近年来的群体事件较多的出现了集体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械斗等行为,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愈演愈烈。在2008年中,6月28日,因为一个女学生的死亡,贵州发生瓮安事件,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7月19日,云南发生孟连事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车辆损毁。11月,甘肃发生陇南事件,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

3、矛头指向基层政府

越来越多的群体事件的矛头指向与个体直接利益相关的基层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腐败、不作为、乱作为的不满。利益格局的二元分化使民众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源的分配者——政府,人们的关注面转移到公平与效率方面,当诉求得不到解决时,民众期望的挫折感降低了政府的威信,对政府的疑虑不满使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社会骚动,威胁着国家的稳定。

4、事件后果影响极为严重

损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发生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责任者和受害方归根结底是民众;二是产生严重的国内政治影响,可能加重已有的社会不满情绪,诱发类似事件。三是造成巨大的负面国际影响,在目前这个敏感政治时刻,产生多方面难以消除的有害效应。
二、社会群体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激烈程度比以往大大升级了”,历时四年专项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说,“这一方面缘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人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一些以前能够捂住的事情被掀开了盖子;另一方面,也说明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高破坏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事件的频发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矛盾的凸显,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研究员通过大量的调研后发现,中国99%的群体事件是由老百姓的利益受侵害引起。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财产分布不平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平等,就业和工资报酬不平等,公共卫生和健康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平等,税收和财政收支不平等………。不平等的两端是强弱的二元对立。一端是底层的弱势群体,另一端是强权们的的合谋。社会公平正义长期得不到落实和伸张!
(一)二元对立的形成和强势群体对社会的绝对主导
1、强弱二元对立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市场转型的争论,在今天似乎看出了些结果,如今的市场经济分层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再分配权力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拥有再分配权力的人将权力转化为社会网络资源:政府官员在长期的权力结构中的经营已使其建立了庞大的权力网络和社会网络,形成了强势的“场域”,权力拥有者同时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经济管理和调节控制机制,政治权力对社会财富的控制导致了各种寻租现象,拥有或收买政治权力成了暴富的必要条件。这种社会政治条件培养了新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政治与资本的合谋构成了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社会的资源配置,主导着社会的主流话语,全力维护者自身的利益。
代表着权力主体的政治精英、代表着资本主体的经济精英和代表着文化主体的文化精英,在“合法”的享受着社会主要经济文化成果的同时,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统治集团。而广大工人和农民则因贫困而被排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外,边缘化程度不断加强,成为弱势群体。这种二元的社会排斥具有刚性结构,使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断裂分层。
2、强势群体对社会的主导
在利益表达上,强势群体的各个部分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拥有强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强势群体的社会能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影响。在20C90年代中前期实行经济紧缩的方针时,一些房地产商赞助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研讨会,由经济学家出面呼吁政府实行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开端。第二,对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和话语权的主导。在20C90年代中期之后,传媒更多地受到强势群体的影响,而由知识分子制造的主导性话语也更直接地体现了这个群体的价值和主张。第三,形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附型关系。因为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弱势群体的许多机会是由强势群体提供的。近些年来,在诸如拆迁、征地等问题上,资本与地方政府的结盟关系,就已经清晰可见。而在2004年有关国有资产流失讨论中,利益取向明显的学者与资本的联盟关系更是浮出了水面。
二)弱势群体在维护自身利益上处于无力状态
1、自身的弱势,无力维护自身利益
我国的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弱势群体数量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我国人口数的11%-14%,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农民、农民工构成了弱势群体的主体。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其经济收入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甚至徘徊于社会贫困线左右。如上文所述,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的交流和流动只限于社会底层,大都远离权力中心,在维护追求自己的利益与权益方面没有话语权。以农民工这个漂移在城市和农村的弱势群体为例,他们出卖劳动,但没有固定的职业和职位,生活在城镇,但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有巨大的群体,但尚未有真正代表自己权益的组织,保守侵权之苦,但维权之路艰难无比。
弱势群体缺乏实现利益诉求的群体表达或组织表达,无法保障其利益诉求。因为即使法律和执法是公平的,但当进入市场的社会成员在相互对话、沟通、讨价还价、利益博弈之间存在巨大的能力差别的时候,结果都难以保障公平,相对于资本与权力而言,单个的社会成员永远是弱者。尽管我们有工会、妇联、青年团承担维权的责任,但他们至今在组织目标、组织形式、组织边界等方面都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难以成为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当利益群体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空间、机会和能力时,弱者只能把利益诉求的对象指向利益的管制者——政府。
2、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常遭遇体制性迟钝
调查显示,多数群体事件的爆发,尽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上还在于群众的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其合理诉求的表达、反馈渠道不畅,长期得不到党政部门的有效回应,以致干群矛盾、商民矛盾持续累积,最终酿成冲突和对抗。

事实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和问题,多数是当事群众一而再、再而三向党政部门反映过的,而这些问题与诉求之所以得不到及时解决和有效回应,专家认为,除了一些基层干部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群体诉求表达遭遇了体制性迟钝:一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长期把发展经济这个“第一要务”当作“惟一要务”,只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把群众中特定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当成“杂音”,民意、民怨难以入脑、上心;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基层政府和干部有“唯上”的压力,却没有“尊下”的动力,只要事情不“闹大闹炸”,就难以认真倾听和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3、弱势群体处于相对剥夺的地位

在社会发展中。社会大众的“相对剥夺感”甚至“绝对剥夺感”日益增强。政府在发展战略方面,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漠视和危害劳动者的基本福利和基本人权。对社会基本公平和公正的政治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在制定一些政策时没有坚守最基本的公平和公正原则,在对有关国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地非农化等这些关系到社会大众直接利益的重大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严重伤害了工人和农民等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利益,导致近年来以农民“以法抗争”和工人“以理维权”为主的维权抗争事件增加。一份公开材料显示,在过去的土地征用中,一些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利益分配的20%-30%,开放商占40%-50%,而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仅占5%-10%。政府对转让土地乐此不疲,而农民显然难以接受如此低的补偿价,于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就起来抗争,但在经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主体的冲突加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尚未建立起社会均衡机制,强势对弱势的剥夺成为普遍现象,以致出现弱势群体的整体心理失衡,在弱势群体无法找到适应自身需要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下,群体事件“作为弱者的武器”,借助群体的行动引起社会的注意,使弱者在博弈中可以得到旁观者的同情,给诉求对象增加了一定的压力,给自己增加了一份理直气壮,这是中国特定社会状态下抗争者不得不借助的利益诉求模式。

(三)政府工作的失职

1、基层组织涣散,干部缺少责任心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起作用。大量调查表明,我们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特别是基层干部缺少应有的责任心,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群众的疾苦和呼声漠然处之,无所作为,干部失职渎职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出现的矛盾用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的原则,以致群众开始上访,但在屡次上诉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引发群体事件。现实中,大多数群体事件的群众诉求是正当合理、事出有因的,可以说,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正、工作不到位、越位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2、权力腐败,权金化严重

新时期的腐败问题与官僚主义并存,人在其位,不思其责,不顾群众疾苦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吃拿卡要,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对群众正常途径和渠道反应的问题,至若罔闻,能解决,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反而不择手段,索贿受贿,与资本集团结为利益同盟。

媒体对这些事件真相不遗余力的探究发现,在瓮安事件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经商办企业现象的普遍化,是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国企改制中侵犯群众利益等诸多问题的长期积累沉淀,是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管理失控、公共服务缺失,更是党群、干群、警民关系的紧张。而透过孟连事件,人们也看到了官员和橡胶企业之间存在一个伤害胶农利益的利益共同体,以及当地干部对群众要求的漠视和粗暴的工作态度。

一系列现象将矛盾的深层原因指向了“权金化”:一些地方部门与民争利、官商勾结,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长期生活于官场“小圈子”,缺乏对老百姓的基本感情,不作为、乱作为,将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群体性事件破坏性升级,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诉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责任心少了。为什么干部的责任心少了?因为他们的利益不是与群众,而是与投资者和官场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了这一点,也就看到了矛盾的症结。

3、官员问责制度的缺失

官员问责制度缺失,官员只需向上负责无须向下负责,官员的任用、考核、提拔和退出机制仍很不完善,群众在选官、评官方面没有发言权,一些不能维护群众利益的无所作为的庸官、一些经常侵犯群众利益的胡作非为的恶官长期得不到处理乃至步步高升,使群众由对个别官员的不信任逐渐转为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由对个别部门的失望逐渐转为对地方政权的失望,群体事件在这样的地区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民众的社会不满长期得不到消解,就会产生国家政治合法性危机这一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政府自身管治能力有待提高

1、政府缺乏预警机制和危机意识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对所辖范围内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心中无数,不敢正视社会矛盾,事前不主动排查,事前不能及时预警,有了苗头不是及早解决而是捂着压着。某些官员在负面事件发生后不是第一时间公布真相、疏导民怨,而是想方设法钳制媒体。在他们看来,不使家丑外扬,不让群众知道真相才是维护稳定的大事要事。而事实上,这种堵民之口的做法,恰恰成为谣言无节制滋长的沃土,是使官员丧失管治主动权的祸魁。事发之初,当地媒体并无只言片语,人们只能利用各种非正式渠道了解事件的信息——政府如此轻易地将真实、权威信息的发布权拱手让出,是使事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群体事件的处置技术水平较低

从总体来讲,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置社会冲突方面的水平十分有限,有许多完全可以化解的事情由于处置不当而产生了严重后果。这些不当主要表现在,事情刚发生时不重视,往往错过最佳处理时机,走入“起因都很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的怪圈。

近年来,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征地拆迁等工作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乃至无法无天,一遇群众表达意见便推诿扯皮或动用警力,警察往往被推到与群众对抗的第一线。瓮安事件中,县公安局成为群众发泄不满的主要目标,不能不说反映了当地警民关系高度紧张的现实。对此,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严厉质问:“用专政手段对待人民岂非咄咄怪事!”

防治群体事件发生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所具有的贫困性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们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就是一种不公正。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解决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应当成为新时期改革的基本目标。

1、要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均衡机制

以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别,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具体来说,党和政府要加大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党和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2、关爱弱势群体,增强强势群体的社会责任

关心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发展经济是基本之策,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应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在全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另一方面,富人的为富不仁现象比较突出,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改革带来的高回报,另一方面社会观念淡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这使社会裂痕加深,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实现社会公平事实上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无差别对待,社会强势群体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我们至少应在依法纳税、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扩大就业、社区服务和助弱济贫等方面切实履行责任。

3、建立利益表达诉求机制

首先、要提高利益表达的理性化程度,完善法律诉求机制建设。政府应当确立群体利益问题解决机制,以司法制度来解决社会矛盾,建立处理群体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改变行政诉求先于法律诉求的制度安排。如,针对大量出现的诸如拖欠工资等侵害弱势群体利益的情况,简化法律诉求的过程和程序;发展针对弱势群体或弱者的社会法律援助体系和国家法律援助体系。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要拓宽利益表达的渠道,具体如下:一、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使之成为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的合法的主渠道,巩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成果,坚持并不断完善党代表常任制和民主恳谈机制。二、在政府系统之外创建一个通过独立的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平台来吸收不同社会群体意见,如信息公开制度、表达自由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全过程,政府根据群众的意见制定、调整政策,试社会张力得以释放,从而将社会冲突置于理性的范围之内,及时抑制、消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减少社会损失,同时公众也有了正当、规范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合理利益诉求。三、完善信访制度,敞开信访的大门,让基层群众进的来,也要让政府人员深入下去,能够听得到基层群众的真实声音,真正去形成上下良性互动,使群体性事件通过上下的沟通得以化解。四、开拓利益表达新途径。近年来,舆论媒体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网络、传媒等各种渠道反映着民生的诉求,披露出事情的真相,民意的相背给了强势群体从未有过的压力,如记者在网上写的给山西省长的一封信,打开了山西煤窑的黑洞。

(二)政府自身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础层自治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单位和行业部门的分权决策和合作管理制度,按照“谁负责谁管理”的属地管理原则,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管理决策机制重心下移,由当地政府具体负责办理,由业务部门负责指导和配合,建立起一个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完善、合理的基层管理网络。加强派出所、居委会、各乡(镇)、街办(社区)等综合的基层组织建设,牢固维护社会稳定。

2、强化领导责任,提高化解能力

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政府责任追究制度,行政首长对所辖地方和主管事务范围内出现的问题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从责任落实入手,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矛盾纠纷化解的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真正使各级党政领导担负起化解矛盾纠纷的政治责任。把矛盾化解工作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真正把化解矛盾的过程变成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水平的过程,变成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变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提高政府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政府运行和管理社会的成本,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政府的社会监督,公正司法

注重社会监督,倡导政府的公开透明与群众的积极监督,如“天价烟周久耕”就是细心的网民的举报得到查处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对司法的干预造成强势群体“合法”的侵害弱者的利益。一方面利益集团假借司法之名胡作非为、大发横财,另一方面是政府官员从中为个人渔利,法院检察院被地方政府利益化,极大的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和国家的形象,因此要公正司法,使检察院、法院从地方行政中独立出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最后一道公正底线。

(三)政府应提高其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1、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综合的风险防范和危机预警、处理系统。建立一套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信息网络,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准确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完善社会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坚持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评价和监测社会发展进程,加强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及时预警,及时防范。

2、依法、民主处理群体事件

在处置群体事件中要坚持以下原则: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控制全局原则;及时介入、抓住时机、果断处置原则;教育疏导、因事施策、区别对待原则;慎用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性暴力原则。坚持法治的精神,依法行政,自觉实现“秩序、效益、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价值追求。在具体的处置技术上要注重信息的公开和及时披露,掌握主流话语权;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对群众就行心理疏导,消解其不满情绪;要引导群众要依法维权,自觉维护社会建设的稳定大局。一方面,坚决反对和防止用压服的办法、强迫的命令来处理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依法管理和依法解决。对那些蓄意制造事端和幕后策划的组织者和在群体事件冲突中实施犯罪的活动者要区别对待,依法处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法律的尊严。

(四)在社会层面上,培育社会的自我整合机制

和谐社会不是松散、凌乱的状态,而是充分组织化的社会。建立发达、多样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的上层和下层提供一个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民众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实。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使民众对社会利益和政治、经济认同多样化,从而降低了民众被大量动员进一个活动中的可能。各类社会组织的发育,为社会横向联结提供了纽带,它们的相互交织,使社会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体系。

健全完善的社会组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自治组织,第二是社团组织,第三是公益组织。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调整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服务职能和服务方式,增进利益关系的同类组合,增强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促进群众的自助互助意识,扩展满足群众多方面利益要求的渠道,而且也可以增强社会对利益关系多元化发展的承受能力,促进现代社会的形成。

总之,我们要认识和理解中国,一方面要看到她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这个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及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转型期“制度真空”和结构张力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问题的多发期,中国正经历着现代性转型和市场过度的双重变革,同时也要面临双重风险,社会冲突,贫富分化,利益不均等问题在考验着中国的社会安全。敢于正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一个国家稳健发展的前提,妥善化解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

D. 不是大学生能当律师吗

当律师首先应当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然后在律师事务所全职实习一年,才能拿到正式的律师证。
而我国现在报考统一司法考试是需要有本科毕业证才可以。

热点内容
局领导网上法律知识考试总结 发布:2024-12-25 08:57:18 浏览:581
罗蔺法治办 发布:2024-12-25 08:46:38 浏览:802
税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 发布:2024-12-25 07:25:00 浏览:50
中华人们共和国民法典 发布:2024-12-25 07:24:22 浏览:121
新版合同法民法通则 发布:2024-12-25 06:59:41 浏览:864
民事诉讼法按撤诉 发布:2024-12-25 06:49:11 浏览:701
重庆司法鉴定机构亲子鉴定 发布:2024-12-25 06:46:21 浏览:337
绝对化用语司法解释 发布:2024-12-25 06:46:16 浏览:883
都匀市司法局 发布:2024-12-25 06:43:08 浏览:215
护理道德品质 发布:2024-12-25 06:27:45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