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全文

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全文

发布时间: 2024-08-12 02:35:10

㈠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分析: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他通过向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自1994年我国施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我国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严重短缺、援助人员不足、服务形式单一和体制欠规范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在人民法院、看守所等场所派驻值班律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没有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由值班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建议、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案件处理提出意见等法律帮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约见值班律师提供便利。

㈡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包括哪些内容

一、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1、将“适应社会发展”作为本区域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2、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3、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规定农村“五保”对象、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领取设区的市、县(市)总工会发放的特困证的职工、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对事项范围不再作具体限制。

4、方便申请人开具经济状况证明。结合工作实际,明确村(居)民委员会、工作单位也可以为申请出具经济状况证明。

5、建立律师值班制度。对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方面重点提出了要“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设立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工作室”。

6、开展法律援助律师参与申诉案件代理试点。

7、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客观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际步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措施,其意义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法律援助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2、法律援助制度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平等的司法保障,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3、法律援助制度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律师法律制度。

4、法律援助制度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㈢ 内蒙古法律援助金额是多少

内蒙古法律援助金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每案一般补贴800元至1200元;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每案一般补贴1200元至1400元;二是个别需要异地取证和疑难复杂的案件,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批后,可适当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三是对实施非诉讼服务行为每件补贴200元至500元。

㈣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
(中政委〔〕3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司法过程中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随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一些些刑事犯罪案件、民事侵权案件,因案件无法侦破、被告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赔偿能力不足,致使受害人及其近亲属依法得不到有效赔偿,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况不断增多。有的由此引发当事人反复申诉上访甚至酿成极端事件,损害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害了司法权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法涉诉信访救助等多种形式的救助工作,对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司法救助工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平衡,救助资金保障不到位、对象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司法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实现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受到侵害但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由国家给予适当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既彰显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
国家司法救助,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辅助性救助。国家司法救助是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采取的辅助性救济措施。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特定案件当事人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对同一案件的同一当事人只进行一次性救助。对于能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补偿的,一般应当通过诉讼渠道解决。
--坚持公正救助。严格把握救助标准和条件,兼顾当事人实际情况和同类案件救助数额,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防止因救助不公引发新的矛盾。
--坚持及时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办案机关应根据当事人申请或者依据职权及时提供救助,确保及早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属地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不论其户籍在本地或外地,原则上都由案件管辖地负责救助。
二、国家司法救助的对象
对下列人员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的,应当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伤或严重残疾,因案件无法侦破造成生活困难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没有赔偿能力,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无力承担医疗救治费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无法侦破造成依靠其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近亲属生活困难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没有赔偿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近亲属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因案件无法侦破造成生活困难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没有赔偿能力,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
(五)举报人、证人、鉴定人因举报、作证、鉴定受到打击报复,致使人身受到伤害或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
(六)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等,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的。
(七)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权行为造成人身伤害,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
(八)党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认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员。
涉法涉诉信访人,其诉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过法律途径难以解决,且生活困难,愿意接受国家司法救助后息诉息访的,可参照执行。
申请国家司法救助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对案件发生有重大过错的;无正当理由,拒绝配合查明犯罪事实的;故意作虚伪陈述或者伪造证据,妨害刑事诉讼的;在诉讼中主动放弃民事赔偿请求或拒绝加害责任人及其近亲属赔偿的;生活困难非案件原因所导致的;通过社会救助措施,已经得到合理补偿、救助的。对社会组织、法人,不予救助。
三、国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标准
(一)救助方式。国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为主要方式。同时,与思想疏导、宣传教育相结合,与法律援助、诉讼救济相配套,与其他社会救助相衔接。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刑事案件伤员急救“绿色通道”、对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被害人实施心理治疗、对行动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帮助等多种救助方式,进一步增强救助效果。
(二)救助标准。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具体救助标准,以案件管辖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一般在36个月的工资总额之内。损失特别重大、生活特别困难,需适当突破救助限额的,应严格审核控制,救助金额不得超过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判决的赔偿数额。
(三)救助金额。确定救助金具体数额,要综合考虑救助对象实际遭受的损害后果、有无过错以及过错大小、个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赔偿义务人实际赔偿情况等。
四、国家司法救助程序
使用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应当严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案件、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过程中,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应当告知其有权提出救助申请。
(二)申请。救助申请由当事人向办案机关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条件的近亲属提出。申请一般采取书面形式。确有困难,不能提供书面申请的,可以采用口头方式。中请人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真实身份、实际损害后果、生活困难、是否获得其他赔偿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审批。办案机关应当认真核实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综合相关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救助和具体救助余额的审批意见。决定不予救助的,及时将审批意见告知当事人,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四)发放。对批准同意的,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办案机关,办案机关在收到拨付款后2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领取救助资金。对急需医疗救治等特殊情况,办案机关可以依据救助标准,先行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后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五、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的筹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筹措方式。各地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由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列入预算,统筹安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已经建立的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涉法涉诉信访救助资金等专项资金,统一合并为国家司法救助资金。中央财政通过政法转移支付,对地方所需国家司法救助资金予以适当补助。同时,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捐助国家司法救助资金。
(二)资金管理和监督。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严格资金管理,确保管好、用好救助资金。政法各单位在年度终了1个月内,向救助领导小组报送当年发放救助资金的明细情况,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捐助救助资金的,应当告知救助的具体对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责任追究。对截留、侵占、私分或者挪用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发放国家司法救助资金造成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骗取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的相关人员,严格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并追回救助资金。
六、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明确工作机构。各地成立由党委政法委牵头,财政和政法各单位等共同参加的国家司法救助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司法救助的制度规范和配套措施,测算资金需求,定期检查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政法各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救助工作。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政法各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和案件管辖分工,分别对救助申请进行审批。案件需移送下一办案环节或其他政法单位的,办案机关应将国家司法救助有关材料随案卷一并移送。
(三)建立衔接机制。对于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就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查并减免相关诉讼费用,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困难群众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对于未纳入国家司法救助范围或者实施国家司法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困难的当事人,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办案机关协调其户籍所在地有关部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四)制定实施办法。各地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本地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确保救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充分发挥救助效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施办法,在本意见下发3个月之内,报中央政法委员会、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法委、财政厅(局)自2015年起,每年 2月底前,将本地区上一年度执行司法救助情况,分别报中央政法委员会、财政部。

㈤ 山东公职律师补贴办法

开门见山,

为贯彻落实司法部、财政部《关于完善法律援助补贴标准的指导意见》(司发通〔2019〕27号)要求,完善全省法律援助经费使用和管理,促进我省法律援助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15〕37号)、《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6〕7号)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完善全省法律援助补贴标准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

制定完善法律援助补贴标准,是充分调动社会律师等法律援助事项承办人员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事关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发展。各级司法行政和财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法律援助有关规定,按照明确责任、分项核算的原则,由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部门,根据法律援助不同服务形式,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本级法律援助各项补贴标准。各级财政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基金和法律援助彩票公益金项目,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法律援助事业的捐赠。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法律援助机构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及时、足额支付法律援助补贴,不得截留、挪用,确保专款专用。
二、完善补贴标准,规范支付工作

(一)法律援助补贴范围

法律援助补贴,是指法律援助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给社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等法律援助事项承办人员所属单位或者个人的费用。

(二)法律援助服务形式及其补贴标准

根据法律援助的不同服务形式,分为办案补贴、值班律师值班补贴、法律咨询补贴、认罪认罚案件法律帮助补贴等类型。

1.办案补贴标准,是指办理民事、刑事、行政代理或者辩护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伤害方面的仲裁等法律援助案件的补贴标准。办案补贴按件计算,同一事项处于不同阶段法律程序的,每一阶段按一件案件计算。

2.值班律师值班补贴标准,是指法律援助机构派驻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等的值班律师,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转交法律援助申请等法律帮助的补贴标准,按工作日计算。
3.法律咨询补贴标准,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提供接待来访、接听电话、在线解答咨询服务的补贴标准。补贴标准按工作日计算。
4.认罪认罚案件法律帮助补贴标准,是指值班律师为认罪认罚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的补贴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按件或者按工作日计算。
5.地方法律援助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服务形式的法律援助事项补贴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参照上述办法确定。

(三)法律援助补贴构成

法律援助补贴一般由直接费用和基本劳务费用构成。

1.直接费用是指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过程中产生的差旅费、邮电费、印刷费、调查取证费、代拟法律文书费、翻译费、公证费、鉴定费等因素确定的费用。差旅费中所包含的城市间交通费、食宿费标准参照同级财政差旅费有关标准执行,市内交通费以办案实际天数测算。邮电费、印刷费、调查取证费、代拟法律文书费等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翻译费、公证费、鉴定费经法律援助机构核实后予以安排。
2.基本劳务费用根据上一年度本地在岗职工日平均工资和服务天数等因素确定。其中,日平均工资参照上一年度本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除以年工作日所得或其一定系数。
(四)特殊情形的处理

1.在同一法律援助案件中,法律援助承办人员为2个(含2个)以上受援人进行代理的,以相应案件办案补贴标准为基数,可依据受援人数适当增加补贴额度。

2.办理共同犯罪案件和可能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一审案件以及死刑、无期徒刑二审案件、死刑复核案件,跨省办案或者经法律援助机构认定为重大、疑难、复杂的法律援助案件,可适当上调补贴。

3.法律援助事项承办人员承办的案件被依法终止的,对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的,不予支付补贴;已开展实质性工作的,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核,可根据实际酌情给予补贴。

4.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具有公职身份的人员承办法律咨询、值班律师法律帮助、代拟法律文书、案件质量评估等法律援助事项,不得领取法律援助补贴;上述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不得领取基本劳务费,实际产生的办案直接费用,从法律援助机构日常运行或业务经费中列支。

(五)法律援助补贴的支付
1.各地要进一步规范补贴支付工作,对合格以上的案件和其他已办结的法律援助事项,应按月或按季度将补贴及时足额支付到位。

2.各地要对法律援助事项承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及法律援助服务规范等不予支付补贴的情形作出规定。
3.各地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年度执行时间,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

三、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一)建立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1.各市、县司法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本实施意见规定,于2021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本地法律援助补贴标准管理办法,并由市级司法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将本级及所辖县(市、区)管理办法,分别报送省司法厅、省财政厅备案。

2.各地法律援助服务事项直接费用、基本劳务费用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当及时调整法律援助补贴标准。

(二)推行补贴与办案质量挂钩的差别化发放机制

各地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补贴与服务质量相挂钩的差别化补贴发放办法,依据案件质量评估结果划分不同等级办案补贴标准,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三)提升法律援助机构人员专业素质和监管能力

各地法律援助机构要鼓励和支持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机构工作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通过实践提高机构人员办案能力、专业素质和监管水平。

(四)健全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

各地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要健全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全面及时公开法律援助补贴标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㈥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什么体系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这是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提出的

㈦ 被裁判驱逐后,不满意判决的话能不能申诉呢

法院对生效判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申请再审案件。这种程序性权利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为了进一步完善上诉法律援助工作,上海市司法局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上诉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加强上诉法律援助,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强上诉法律援助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实践群众路线,不断提高上诉法律援助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符合条件的有需要的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公开申诉受诉人的申请条件、程序、权利和义务等。,让公众了解上诉法律援助的相关知识,有效引导投诉人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上诉。

㈧ 援助律师和正式律师有啥不一样

法律援助律师和正式律师的区别:
1.委托方式不同,法律援助律师由法律援助中心指定,无需当事人或其亲属自行委托;非法律援助律师则需要当事人或亲属委托,与律师事务所办理委托手续。
2.对于法律援助,当事人不需支付律师费;而自己请的律师则应该按约定支付律师费用。
3.法律援助律师会为受害人辩护的。法律援助律师是对符合提供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则法律援助中心为当事人指定的辩护律师,也会正常为当事人进行辩护

(8)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全文扩展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15〕37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律师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援助需求

1.做好刑事法律援助指派工作。严格贯彻落实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及相关配套文件,组织律师做好会见、阅卷、调查取证、庭审等工作,认真办理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阶段法律援助案件。
2.加大民生领域法律援助力度。组织律师围绕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民生事项,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诉讼和非诉讼代理,促进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3.广泛开展咨询服务。优先安排律师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值班,运用自身专业特长为群众提供咨询意见,积极提供法律信息和帮助,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4.开展申诉案件代理工作。逐步将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引导律师为经济困难申诉人通过法律援助代理申诉。
5.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法律援助机构通过在人民法院、看守所派驻值班律师,依法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帮助。
6.推进法律援助参与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等诉讼制度改革工作。组织引导律师为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以及其他诉讼改革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等法律帮助。
7.积极参与刑事和解案件办理。对于当事人自愿和解的案件,组织引导律师依法为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促进达成和解。
8.发挥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作用。组织律师办理死刑复核法律援助案件,依法为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提供辩护服务。
9.办理跨行政区划法律援助案件。适应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改革,组织律师开展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受理、审理案件法律援助工作。
10.推动律师广泛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当地法律援助需求量、律师数量及分布情况,明确律师承办一定数量法律援助案件,努力使律师通过多种形式普遍公平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应当在律师事务所检查考核及律师执业年度考核中将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依据。鼓励有行业影响力的优秀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11.推动律师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倡导每名律师每年提供不少于24小时的公益服务。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减免收费,发展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公益律师队伍,专门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军人军属等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热点内容
银行法务和法官选哪个 发布:2024-11-15 19:40:41 浏览:362
劳动法不定期劳务关系 发布:2024-11-15 19:39:25 浏览:819
道德与社会关系 发布:2024-11-15 19:15:26 浏览:101
合肥高新技术法院 发布:2024-11-15 19:10:25 浏览: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费吗 发布:2024-11-15 18:25:41 浏览:893
检察院委托辩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发布:2024-11-15 18:17:22 浏览: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5 18:09:31 浏览:311
山东司法大学 发布:2024-11-15 18:09:30 浏览:754
行政法范畴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5 17:49:43 浏览:676
学习经济法的收获体会 发布:2024-11-15 17:14:28 浏览: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