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律风险控制流程
㈠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包括哪些内容
公司法 律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增强公司法律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控法律风险,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某公司及下属关联企业(以下合称为“公司”)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公司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本办法所称法律风险管理,是指针对法律风险开展的风险识别、风险测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控制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四条 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法律风险管理应当与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与公司经营管理相融合。法律风险管理应当融入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三)全员参与。公司所有部门及员工都应当参与法律风险管理,并履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持续改进。法律风险管理应当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实现持续改进。 (五)坚持合法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公司用合法的手段防控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应当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第五条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制度、流程建设为重点,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一个全面、规范、动态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将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延伸到经营管理由始至终的各个环节,将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职责落实到公司的各部门、各岗位,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合力,最终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管控机制。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公司CEO或者由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法律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批准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 (二)批准法律风险控制计划; (三)对有关法律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四)其他应当由法律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履行的职责。 第七条 法务总监全面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履行下列法律风险管理职责: (一)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 (二)指导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 (三)批准重大法律风险的判断标准或者判断机制; (四)指导提出法律风险控制计划; (五)协调处理有关法律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 (六)指导提出法律风险管理报告以及重大决策的法律风险评估报告; (七)指导培育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理念; (八)其他应当由法务总监履行的职责。 第八条公司法务部是法律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以下称“归口管理部门”),公司内各部门是法律风险管理执行部门(以下称“执行部门”)。 第九条 归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法律风险管理职责: (一)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 (二)组织实施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三)研究提出重大法律风险的判断标准或者判断机制; (四)组织制定法律风险控制计划; (五)研究提出法律风险管理报告以及重大决策的法律风险评估报告; (六)组织协调法律风险管理日常工作; (七)组织应对、处理法律风险事件; (八)指导、监督和考评执行部门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九)指导、监督和考评下属单位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十)组织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负责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维护更新; (十一)评估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研究提出法律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十二)组织开展与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培训,培育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理念; (十三)其他应当由归口管理部门履行的职责。 第十条执行部门应当在归口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并接受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考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在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下对本部门涉及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测评; (二)在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下对需要本部门控制的法律风险进行控制现状评估并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三)负责落实法律风险控制计划中由本部门承担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向归口管理部门反馈风险控制计划落实情况,并接受归口管理部门的考评; (五)负责完善本部门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 (六)在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下应对、处理法律风险事件; (七)负责收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法律风险信息,并及时向归口管理部门反馈; (八)参加与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培训,参与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的培育; (九)其他应当由执行部门履行的职责。 第十一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设置专职的法律风险管理岗,负责具体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执行部门应当设置法律风险管理联系人,负责本部门的法律风险管理联系工作。 第三章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第十二条 公司应当构建并实施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法律风险分析、法律风险控制和控制实施评估。 第十三条 公司应当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定期对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滚动更新。 第十四条 公司应当充分利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成果,促进体系与业务经营及日常法律事务的融合,降低公司法律风险水平。 第一节 法律风险分析 第十五条 法律风险分析包括法律风险的识别、测评和定向分析。 第十六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发起法律风险识别,执行部门应当负责提供风险识别的基础信息、初步识别结果,并对归口管理部门的识别结果进行确认。 第十七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制定法律风险清单。 第十八条执行部门应当随时收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法律风险信息,并及时向归口管理部门反馈,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法律风险清单进行补充、更新。 第十九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法律风险测评,执行部门应当负责提供风险测评的基础信息、初步测评结果,并对归口管理部门的测评结果进行确认。 第二十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测评结果,对法律风险进行排序、分级,并确定公司的重大法律风险。 第二十一条 执行部门应当了解掌握本部门涉及的公司重大法律风险,并可以根据测评结果,确定本部门的重大法律风险。 第二十二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风险识别、测评的结果,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法律风险进行定向分析。 第二节 法律风险控制 第二十三条 法律风险控制包括控制现状评估、控制计划制定及控制计划实施。 第二十四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每年度需要进行控制的法律风险,并分解给执行部门。 第二十五条 执行部门应当对分解至本部门的法律风险进行控制现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风险控制计划。 第二十六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对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计划进行审议,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并汇总成公司风险控制计划后正式下发执行。 第二十七条 执行部门应当严格执行风险控制计划,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对计划的执行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 第三节 控制实施评估 第二十八条法律风险管理的评估是指在法律风险控制计划实施的一个工作周期结束后,对控制计划的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所进行评估,以此作为下一年度法律风险控制计划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九条 控制实施评估包括法律风险控制实施情况评估和实施效果评估。 第三十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在风险控制计划实施期限届满之后及时组织发起控制实施评估。 第三十一条 执行部门应当首先对本部门风险控制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自评,然后将自评结果及相关资料提交归口管理部门复评。 第三十二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分析控制实施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对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滚动更新,并将评估结果在所 管辖 范围内进行通报。 第四章 法律风险的预防与应对 第三十三条 公司进行重大经营活动,应当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并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采取事前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条 执行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主动对照法律风险清单,明确本部门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五条 归口管理部门可以对执行部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风险提示,并督促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十六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法律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第三十七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法律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第三十八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与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培训。执行部门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提出法律风险管理培训需求,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实施有关培训活动。 第三十九条公司应当建立法律风险事件报告制度。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后,执行部门应当立即向本部门负责人报告,组织查明事件基本情况,并及时向归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条归口管理部门收到法律风险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的性质、原因、影响等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案或者处理意见。 第四十一条 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法律风险事件,执行部门应当在归口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及时落实应对措施。 第四十二条公司应当逐步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明确法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的职责、流程、时限、内容和方式等,增强法律风险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 信息系统 第四十三条 公司按照规范和要求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各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第四十四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出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公司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系统建设,并对系统进行维护。 第四十五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对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四十六条公司应当充分利用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普法培训等其他法务工作,并探索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进行联动,促进信息系统的高效使用。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四十七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或者评估。 法律风险管理考核结果应当报送法律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第四十八条 由于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原因发生法律风险事件并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按照《公司奖罚条例》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法务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其实,此管理办法也只是能给经营公司的这些企业家提供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一些意见,比如说要求企业在整个经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合法性,公司的整个法律风险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起来的,在公司应该是有专门的部门就是负责防控这些法律风险的,或者专门聘请法律顾问也是切实可行的。
㈡ 公司的风险控制包括哪些
每个企业在经营中都可能发生风险,从整个经济环境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管控措施:
1、风险分散,多样化相互独立的投资形式;
2、风险对冲,购买与标的资产收内益负相关的某种容资产或衍生产品;
3、风险转移,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
4、风险规避,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市场,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5、风险补偿,事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企业风险的种类
企业经营风险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
2、市场风险,是指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销售渠道及方式等)。
3、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是因签定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
5、团队风险,是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
企业风险管控措施需要注意些什么?
1、企业投资项目的管控
对投资活动实行人员、主体、长短期的分类管理,拟在控股层面打造三大投融资平台,力帆股份-实体投资、力帆财务公司-金融投资、力帆置业-房地产投资。
2、加强财务管控
完善财务报告系统和财务预警体制,提升财务分析和报告水平,深化财务对业务的支持和监控,把财务信息转化为有效的决策参考信息。
3、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控
很多摩托车企业走下坡路原因就是其赊账金额太大,加强国内外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存货的管理是我们经营能力的体现,要有与行业进行比较的观念。
4、简化机构,节约成本
组织机构应扁平化,各项工作应集中化,以节约成本,如财务应按报销、税务、核算、考核等分组,而不是按公司制划分。
5、深入落实内控和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改善管理和优化效益的机会,强化流程管控的设计及执行有效性。
6、强化公司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条 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㈢ 公司的法律风险管理是什么要怎样规避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如债务拖欠,合同诈骗,盲目担保,公司治理结构软化监督乏力,投资不作法律可行性论证,项目运作缺少法定决策程序,企业决策人治化,轻易挪用资金,难以识别保险单、票据、信用证诈骗,国际货物运输中的诈骗风险,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中引发的反垄断反倾销诉讼,重复引进技术,项目开发不作商标专利检索,项目合作及房地产业务中不审查土地合法性,不正当竞争给企业带来的身败名裂等等。\x0d\x0a如何规避企业经营法律风险:\x0d\x0a一、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切断法律风险发生根源。\x0d\x0a所谓企业法律风险,就是指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就像市场机遇无处不在一样。“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产销行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这种事后救火的法律救济方式上来维护合法权益,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x0d\x0a企业管理者可以不精通法律知识,但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笔者认为,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完全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即便是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还是频繁发生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够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还不够深,在法律风险防范上的投入还不够多(包括精力和金钱的投入)。据统计,美国企业平均支出的防范法律风险的费用占企业收入的1%,但是中国呢?大多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法律风险防御能力很弱,因法律风险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就更高。\x0d\x0a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经营存在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防范它,任其发展。因此,注重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进一步熟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对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的安全检查,把隐藏在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及时发掘出来,事先采取防范或预防机制规避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切断法律风险发生的根源。\x0d\x0a二、防患于未然,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x0d\x0a企业要“长治久安”,需要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规避机制,预先知道风险的所在并进而设法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随着我国法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法律意识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即从“救火”意识到“防火”意识;从法律救济意识到法律防范意识;从依法维权意识到依法治企意识。总之,要使我们的法律意识完成一个从被动意识到主动意识的提升。\x0d\x0a企业应当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内部确定一个运转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财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墙”,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资格风险、财务隐蔽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产权结构构成风险、诉讼仲裁风险、产权交易及投资风险、法律法规的动态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商业信誉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地域及客户关系风险等法律风险挡在企业发展之外,从依法治企上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0d\x0a企业的管理者们应每年定期为自己的企业进哪神历行法律风险评估。所谓法律风险评估,是指通过法律及相关行业专家对目标企业进行法李搜律风险事项调查,并出具《法律风险评估报告》的意向预防性法律防范可行性建议。通过审查企业的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公司各项许可证照、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外重大合同签署的决策和流程、劳动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等项目分别进行调查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和潜在的诉讼。通过《法律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把企业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披露出来,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足够注意,并进而在法律顾问团队的帮助下,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最终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x0d\x0a三、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规避机制,切瞎清实提升法律风险防御能力。 企业“走出去”,法律须先行。“驾驶技术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 再大再强的企业也要防范法律风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会存在法律风险,任何类型的法律风险都会造成商机的丧失;被广泛宣传的法律风险事项会对企业的商誉带来极大的损害。当这种损害发生时,会存在另一种风险,公司业务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商誉的损害会使商业伙伴丧失信心,继而引起收入下降,投资者丧失信心,最后导致股票价值下跌。\x0d\x0a美国波音公司,该公司总部有500名高管人员,其中法律顾问有232个,占了约46%,而去年有关部门所作的“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国企业对“走出去”的法律风险未有清楚认识,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费用支出仅是发达国家企业的1/50。\x0d\x0a预警机制应当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强调前瞻性,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法律风险防御能力的提高,以切实减轻企业的损失。通过风险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管理、风险监控更新等方法,来发现、识别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潜在法律风险。\x0d\x0a四、准确把握风险源,最大限度规避法律风险。\x0d\x0a调查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都普遍积极地采取规范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其中准确把握风险源不失为一个亮点。对于我们运输企业而言,企业存在一天,风险就伴随一天。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间,风险与危机共存,其中以下几点法律风险源尤为值得关注。\x0d\x0a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谈判、订立、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融资类合同、合作类合同和施工承包类合同、材料供应类合同涉及金额巨大。尤其是如果未能经过有效的法律风险评估和控制,极可能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给双方当事人留下纠纷隐患。\x0d\x0a并购转让中的法律风险:企业兼并涉及公司法、竞争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其中的一些关于特种行业的经营权转让标的大、价值评估难、转让手续繁琐、廉政风险大,虽然规范了转让程序和要求,但操作中的法律风险仍然巨大。\x0d\x0a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要求相关企业管理机构给予特别关注。\x0d\x0a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劳动用工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作为老牌的公路运输企业属劳动密集性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x0d\x0a财务税收法律风险: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涉及遵守财务、税收等法律法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利益,例如有些企业多交了税或少交了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x0d\x0a运营管理法律风险:作为运输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车辆、安全等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瑕疵引发的侵权法律风险,收取服务费引发的合同纠纷风险,以及在交通事故中引发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等法律风险。
㈣ 公司公账转私账,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公转私的法律风险
一、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公司所有钱必须受监管,严禁挪做私用,一但进行债权、债务核算,发现有挪为私用情况,轻则公司不受有限责任保护,公司股东有可能负无限责任。重则会被定义为挪用公款罪入刑。
二、税务部门核税是按公司帐的进项和销项核查,如果出现公帐外走帐,没相应纳税凭证,有可能出见偷税漏税嫌疑。
三、银行对公转私走帐要进行反洗钱监管。当数量达一定标准,有可能进入司法调查。
相应的风险防法措施
但是现实公转私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私企老板都这么干,因为钱放在对公账户受监管的限制太多,比如取现限制,用途限制,时间限制等,转到私人账户方便太多。
所以,一般做法就是,造工资表,奖励金,差旅费、备用金等名义提现,一般不要把公帐转到你朋友的私人帐号或法人帐号,也样追查起来就说不清楚
从公帐转私帐一般需要开证明的,就是证明这笔钱为什么转,需盖公章,比如说转给你朋友的劳务费,什么项目奖励之类的,领用人签字留下凭证,如果支付给非一般纳税人货款,则需开相应普票。
一般而言,转数十万的公转私账,还上了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系统,大可不必担心,但是一年累积过多的话就要注意了。数量过多就会进入重点监控。
总之,公转私不如以前监管那么严格了,出现很多灰色地带,各监机构睁眼闭只眼,但各项监管的法律法规并没修改或撤消,所以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为好。
自2020年7月人民银行下发“大额现金管理”试点通知以来,“公转私”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1、是否存在公司将资金转给股东个人使用,至年度终了之后,即未归还公司,又未能证明用于公司生产经营的?
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按照个人所得税政策规定,可以按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这个规定主要目的是防止公司资金被股东长期无偿占用,侵害公司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作为财务,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看公司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如果存在应告诉股东,健全借款手续,并及时归还公司,切不可跨年度占用公司资金。
2、是否存在一个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证明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独立的情况?
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按照规定,股东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作为财务,应告诉股东,应尽可能将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划分清楚,做到公私分明。并且,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化运作;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必要请中介进行审计,以证明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相互独立。
3、自2020年7月人民银行下发“大额现金管理”试点政策以来,银行加强对公转私的管理监督,主要目的是防止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正常合法的资金往来,并无实际影响,所以,只要公司业务真实、合法经营,无需对“公转私”过分解读!
公转私,风险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规避风险,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
正常情况下,公司公账转私账,主要是发放工资、资金及福利费、差旅费、招待费、日常零星采购、员工备用金等,其他支出,尽可能采取公对公转账的方式。
公账转私账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司将资金转给股东个人使用,至年度终了之后,即未归还公司,又未能证明用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可以按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主要目的是防止公司资金被股东长期无偿占用,侵害公司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为规避上述风险,作为股东,应可能避免占用公司资金。如确需使用,应健全借款手续,并及时归还公司,切不可跨年度占用公司资金。
2、一个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如果不有证明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独立,则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为避免上述风险,作为股东,应尽可能将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划分清楚,做到公私分明。作为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化运作;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必要请中介进行审计,以证明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相互独立。
当然,现在银行也在加强对公转私的管理监督,主要目的是防止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正常合法的资金往来,并无实际影响。
记住一点,对公账户可以以往来款的方式转出到法人的个人账户,这属于借款的形式,最终钱是要还到对公户的。
对公户转到别人的私人账户,则是要看是借款形式还是服务费性质,借款依旧需要还回来,服务费性质需要财务有具体或报销说明,但必须属于合规合法的。
公转私的法律问题,可以从"合理"和"合法"两个层面来看。
企业账户资金是不能随意进行公转私的,规定都比较严格,要有正当的名目。比如是工资奖金发放、支付劳务报酬、支付其他服务费、预借现金、股东分红、费用报销、其他费用支付等。除了有正当名目以外,有些名目的费用还有报销比例的限制要求,借款需归还,严禁挪用公款作其他使用。其实合理性要求也就是合法性的规定,合法就合理。
合法性主要体现在是否依法交纳相关税收。发工资应交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3%-45%;支付劳务费应交纳个人劳务报酬所得20%;若按经营分红则需缴纳个人红利所得20%;等等。
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资金转成个人私人资金合法节税的疑问。
本人从事税收优惠政策招商专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优惠政策和税筹方案。通过各类咨询服务外包合法为企业取得成本费用。综合5%+税后资金自由公转私,不再涉税。
公司公账转私账经常会涉及到税务风险,还有可能违法。
税务部门之所以如此重视公账转私账的问题 ,是为了防止公司逃税,防止相关负责人挪用款项,也是为了避免公司偷税漏税,更是为了阻止洗钱罪等罪名。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8种情况可以进行公章转私账。 如发放员工工资,员工差旅费报销,支付个人劳务报酬,向自然人采购,归还个人借款,支付个人赔偿金,股东利润分配,个人独资企业利润分配 。
其他公转私情况很可能为不合规,有的甚至会被重点监管, 如现金交易超过5万,公转私超过200万等等情况。所以公转私一定要有正当理由,而且必须有依据。如还款或者借款要做好账单,注明使用用途,股东分配利润的话,也需要进行个人所得税的完税等等。
如有法律疑问,请点开我的主页私信我咨询。
你好,我是叶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这样的想法很危险,法律风险如何规避,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一些灰色性质,如果本身法律不鼓励大家从公司的账上往个人账上转钱,那么你就不应该在这方面下太多的功夫去研究这些东西。
话虽如此,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时候需要做这样的动作,特别是企业需要备用金的时候。
这就取决于你在银行开的是基本账户还是一般账户基本账户实际是可以直接用现金支票方式提取现金的,这也是这样不允许的。这唯一的问题就是你只要在财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这笔钱到底是干嘛,并且有相应的发票或者相应的数据作为佐证,那么只要金额不是过大,一般来说都是合理合法的。
但是有些情况下,如果你开的是一般账户,因为一般账户并不允许直接提取现金,所以如果需要往个人账户上支付一定费用的话,那么就要开转账支票收款人写个人,但是根据咱们国家对于公司互转之间的一些规定,那么在这转账的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提供一些佐证,比方说如果是代发工资,那么要提供相应单位的盖章的工资表,如果是一些货物的货款甚至是贷款,那么就要提供一下相应的买卖双方的合同等等。
其实在正常的情况下,企业往股东的账上转账可以由借款的形式发生,也就是说企业的股东以股东借款的形式,从企业内部账上支取一部分的现金,然后约好时间归还,并且支付相应的活期利息,这种形式只要公司本身财务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的禁止行为,或者金额不会过大,一般来说也是可以允许的。
但是一些不法机构打着正常交易或者是经营的名义,恶意的从公司账户储蓄资金到个人账户,以满足自己的一些购物需求,从而变相的达到规避企业分红所得税等等,这样的方式在法律上来说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如果本身交易并不存在,那么,我个人建议你不要用这种交易来套取企业资金,以防未来出现税务方面的风险。
如果你觉得资金放在企业的账上回报率比较低,那么其实也有一些存款或者是财富管理类的产品是可以允许企业去申购的,那么企业只要在财务制度方面允许对外投资,那么这些产品都是企业购买的一个好选择。
总而言之,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合理的缴纳税收,税后收入,那大家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也不会有任何风险。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公司公账转私账法律风险如何规避?答:原则上是不允许用私账收付款处理,但由于中国国情存在很多零售商店,这些零售商店一般都是以私账来做收付款处理。因此企业要想做到全部用公账对外收支实际上是非常难的,这就产生了私账收付款问题的处理。如果企业出现了这种问题,一般上市公司的处理原则是:为满足税务部门及上市审计要求,对公收付款的私人账户,要求固定一个账号,这个账号不能做其他用途,是用来对公收付款的。有收款时,出纳将收到的款项取出来,按客户名称存入到公账户头上,会计人员凭缴款单记入客户应收账款减项。有付款业务时,则一般以现金付款处理,记入库存现金科目,同时冲减应付账款科目。如果公司公账转私人账户应该怎么转?公司公账转私人账户可以使用支票转账,在支票上填写想要转账的账户即可。对公账号转个人不会产生费用。转账,不直接使用现金,而是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账户划转到收款账户完成货币收付的一种银行货币结算方式。公司对公帐户分为四类:基本帐户,一般帐户,临时帐户及专用帐户。 其中:基本帐户 一个公司只能开一个。 其他的例如:一般帐户,一个公司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开立多个,没有数量限制。 人民银行的帐户管理规定: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基本帐户,但是可以开立多个一般帐户,如果另处还要开一个可以取款的帐户,而且资金方有一定的专门用处,那么你可以在该行申请办理一个专用帐户也是可以取款的。
公转私的实质是 取现 ,或者叫 现金支付 ,千万不要以为是“转账”就是转账支付方式了,这在财务上就是100%判断为 现金支付方式 。理解了这个后面就好说了。
好多人一听这个就怕,其实并不可怕。绝大多数的公转私完全没事,但需要处理业务时判断是否原路转回,是借款还是货款,是工程款还是工资等一系列问题。下面我就按问题可能的严重程度顺序,展开说一下。
某些人来公司刷POS机套现,要坚决拒绝 。这种情况轻则和当事人共同构成对银行信用的恶意透支,重则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因为可能透支是用的被盗的信用卡。
有办法规避吗?有的,以前一朋友来找我说要让我给客户说,他帮忙刷卡,客户付他现金,我拒绝了。但我说了,我不在的时候你自己和客户去商量,我不知道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公司是真实销售,谁刷卡都行,但我们必须不知情是代刷的卡。
给股东大额转款,年内不原路转回,风险极高 。因为给股东的转款,年内如果不原路转回,可能被税务局认定为分红,要求股东交20%的个人所得税,因为有相关法规专门规定,所以很难摆脱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我以前有几个朋友的公司都发生过这个情况,有跟税务局打行政诉讼官司都输了的。
其实这个好办,最后两天转回公司平账就行了,元旦后再借。当然有脑袋转得快的朋友已经想到了,实在没钱来过账,利用现金收付来做个跨年,其实也行的。
现在已经没有抽逃注册资本的刑事法律风险了。
有供应商要求付款至其私人账户的情况,要非常谨慎。 一般情况下,公司是应该拒绝的。如果对方确实因为各种原因要求转私户,一定要供应商公司写委托书,而且尽量收回复件,检查与前期的用章一致,再收取私户当事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并由独立于该供应商的财务人员,通过其他联系方式(官网、114)与该公司官方联系核实后才付款。
注意该收款人是否已经离职,不能代表该公司,虽然他也能提供委托书,但由于款项可能被收款人盗走,那样就极可能导致被供应商起诉,付款方有过错,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注意是否存在该收款人账户被冻结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转款给其私户,可能被法院追究帮助逃避执行责任等风险。但金额不大的话,这种风险并不太高。
无法取得发票的费用报销要公转私,这个风险已经不高了。 只是要控制好金额,一般小额(万元以内)的,确实是无法提供发票的商品或者服务提供方,不仅转账可以,而且就凭转账记录和相关原始票据,还可以进入费用,这是2018年下半年才开始执行的新政策,比如公司食堂买菜。
小公司出纳嫌取现麻烦,直接付私户,然后用微信、支付宝转账给员工报销,虽然不规范,但几乎无风险。 在这个移动支付的时代,每天上班出纳就拿现金支票去银行取现,下班再去存现,这的确是有点OUT了,虽然大公司还在坚持,但小公司肯定不愿意这样做。于是就采取公转私至出纳或者公司提供的某指定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合理合法且合流程的费用报销,费用报销时的付款可能是出纳个人手机银行,也可能是微信和支付宝。这是很多小公司的做法,只要控制好,不要被出纳挪用资金就可以了,而且账户的余额尽量保留少一些。只要报销等合理合法,且账户余额真实,是没有法律风险的。
用于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规定的工资、个人劳务报酬等八种可以用于支付现金的公转私。完全合理合法,无任何风险。
这个问题不是在叫我们违法吗?劝大家不要因为一点点税费等,就违法国家法律,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你敢挑战国家的法律,国家就敢让你吃牢饭。
㈤ 如何建立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1、 机制与体系
机制与体系不同。所谓“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所谓“体系”,是指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机制没有独立的表现形式,常常蕴含在某一体系之中。体系则有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是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形式的文件化系统。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收入、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维护企业财产和交易安全。这两个目标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维护财产和交易安全,是企业的基本目标要求,因此从防范法律风险的角度构筑企业经营管理体系,较之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而言,更加直观、现实和有效。
2、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是指企业根据法律风险的特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避免承担经济损失或者其他风险的制度、流程、表格和文本。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管理学与法学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以人为本,明确责权利,注重效率和创新。
(1)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的主要思想:①规范化:建立制度,理顺流程。制度是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企业的一切人和事都要在制度下进行活动;流程是企业实现目标必须遵循的过程方法,要讲时间效率,还要讲投入产出。②个性化: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本行业、本企业的鲜明特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除基本制度、基本流程、基本体例以外,可以具有不同的文件组合,不同的文件内容。③合同化:将合同引入企业内部管理,上下级之间、上下位部门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协商、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制度化而言,合同化更明确,更人性化,更易接受和执行。
(2)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体例和模块: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体例由制度、流程、表单、文本组成,这四种体例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包含九大模块:一是企业设立模块,内容包括企业设立、企业变更和法人治理;二是投资管理模块,内容包括股权管理、投资收益管理、股份转让和股票上市;三是行政管理模块,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管理、对外关系协调、办公设备设施和后勤管理;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内容包括人员、薪资、考核和培训管理;五是财务管理模块,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资金往来、账目和报表管理;六是采购与外包管理模块,内容包括合格供方的选择与评价、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所购货物的验收与入库;七是技术质量管理模块,内容包括技术开发与改造项目的立项、实事、评审,新产品试制与工装改造,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维护;八是生产管理模块,内容包括生产组织、现场管理、设备维护与保养;九是营销管理模块,内容包括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
(3)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方法: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基于防范法律风险的经营管理系统,既是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合型,单单拥有管理学或法学一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专家的作用,而这个专家既要精通法律,又要精通企业管理。这样的专家,只能到律师中去寻找,因为只有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律师,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由此可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基本方法,不外两种:一是专家指导,企业自行建立和运行;二是专家建立,并指导企业运行。
3、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以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为基本目标的经营管理系统,无论是起因于违法行为、自甘冒险行为的法律风险,还是起因于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性以及法律监控活动的不规范性的法律风险;无论是属于外部环境的法律风险,还是属于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都会因企业内外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不断调整企业的制度、流程、表单和文本,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以适应和满足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形势。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也必须制度化,并实行目标管理,唯有如此,这一体系才能永葆青春、永久存续和发挥作用,企业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才能做大、做强、做久!
㈥ 风险管理制度
转载
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安全、稳健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旨在公司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实现公司内外部信息沟通的真实、可靠; (三)确保法律法规的遵循; (四)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 (五)确保公司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使其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三条 公司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第四条 按照公司目标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公司风险分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战略风险:没有制定或制定的战略决策不正确,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负面因素。 (二)经营风险:经营决策的不当,妨碍或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 (三)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报告失真风险、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和舞弊风险。 1、财务报告失真风险。没有完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没有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2、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没有建立或实施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公司的资产如设备、存货、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变现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舞弊风险。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正当的收益。 (四)法律风险:没有全面、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有关文件的规定,影响合规性目标实现的因素。 第五条 按风险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机会,风险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2第六条 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可分为一般风险和重要风险。 第七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二章 风险管理及职责分工 第八条公司各部门为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审计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 风险管理第二道防线;董事会及股东大会为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 第九条 公司各部门在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公司各部门按照公司内控部门制定的风险评估的总体方案,根据业务分工,配合内控项目组识别、分析相关业务流程的风险,确定风险反应方案。 (二)根据识别的风险和确定的风险反应方案,按照公司确定的控制设计方法和描述工具,设计并记录相关控制,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修改完善控制设计。包括:建立控制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工具描述业务流程,编制风险控制文档和程序文件等。 (三)组织控制制度的实施,监督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发现、收集、分析控制缺陷,提出控制缺陷改进意见并予以实施。对于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除向部门分管领 导汇报情况外,还应向公司董事会反馈情况,以便公司监控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 (四)配合审计部等部门对控制失效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条 控股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和职责分工的设置,分别参照上述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制定。 第三章 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收集第十一条 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部门及控股子公司。 第十二条 在战略风险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司战略风险失控导致公司蒙受损失的案例,并收集与公司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重点关注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投融资计划、年度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编制这些战略、规划、计划、目标的有关依据。 第十三条 在财务风险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司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收集与公司获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指标的重要信息,重点关注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第十四条 在经营风险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司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公司蒙受损失的案例,收集与公司产品结构、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进行监管、运行评价及3持续改进,分析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第十五条 在法律风险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司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公司蒙受损失的案例,收集与公司法律环境、员工道德、重大协议合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等方面的信息。 第十六条 公司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第四章 风险评估第十七条 公司风险评估主要经过确立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接受程度、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等五个基本程序来进行。 第十八条 确立公司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接受程度是公司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 (一)公司风险管理理念是公司如何认知整个经营过程(从战略制定和实施到公司日常活动)中的风险为特征的公司共有的信念和态度。公司实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于高风险投资项目采取谨慎介入的态度。 (二)风险接受程度是指公司在追求目标实现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一般来讲,公司可将风险接受程度分为三类:“高”、“中”或“低”。公司从定性角度考虑风险接受程度,整体上讲,公司把风险接受程度确定为“低”类,即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谨慎的风险管理态度,可以接受较低程度的风险发生。公司的风险接受程度选择也与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保持一致。 第十九条 目标制定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公司必须首先制定目标,在此之后,才能识别和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行动对这些风险实施控制。公司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合规性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四个方面。目标确定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计划,符合深交所和监管机构的规定。 第二十条 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可能阻碍实现公司目标、阻碍公司创造价值或侵蚀现有价值的因素。公司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访谈法等识别风险。 公司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以便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一)公司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4力资源因素。 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二)公司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一条 风险分析主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公司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角度,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风险分析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组合而成。在风险分析不适宜采取定量分析的情况下,或者用于定量分析所需要的足够可信的数据无法获得,或者获取成本很高时,公司通常使用定性分析法。公司对风险进行分析,确认哪些风险应当引起重视、哪些风险予以一般关注,对于需要重视的风险,再进一步划分,分别确认为“重要风险”与“一般风险”,从而为风险对策奠定基础。 风险的重要程度的判断主要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来确定: (一)如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属于“极小可能发生”的,该风险就可不被关注; (二)如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于或等于“可能发生”,且风险的影响程度小,就将该类风险确定为一般风险; (三)如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于或高于“风险可能发生”,且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就将该类风险确定为重要风险。 公司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以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二条 风险对策。公司应该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承受度,权衡分险与收益,选择风险应对方案:规避风险、接受风险、减少风险或分担风险。5 (一)规避风险:指公司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对策。如停止向一个新的地理区域市场扩大业务,或者出售公司的一个分支。 (二)减少风险:指公司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对策。 (三)分担风险:指公司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对策。 (四)接受风险:指公司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公司在确定具体的风险应对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风险应对方案对风险可能性和风险程度的影响,风险应对方案是否与公司的风险容忍度一致; 2、对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比较; 3、对方案中可能的机遇与相关的风险进行比较; 4、充分考虑多种风险应对方案的组合; 5、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6、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五章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第二十三条 公司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 第二十四条 根据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公司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二十五条 公司制定合理、有效的内控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6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作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具备条件的公司应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八)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公司决策层主导、公司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完善公司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第二十六条 公司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第二十七条 公司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第二十八条 公司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公司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第二十九条 公司审计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7 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下 设的审计委员会。此项工作也可结合年度审计、任期审计、离任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