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法律服务民营企业主要问题

法律服务民营企业主要问题

发布时间: 2024-12-01 10:48:45

❶ 民营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一)产权风险。产权风险是困扰民营企业的第一个法律问题。从法律角度讲,产权是人们对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的所享有一系列权利,其本质是排他的。产权的排他性,导致法律风险的潜在。产权中的法律风险是我国民营企业中的普遍现象。很多民营企业的产权并不清楚,尤其是戴红帽子的企业更不清楚,还有的民营企业是属于家族的,也存在产权问题。
(二)企业设立的法律风险。一些民营企业从开始设立就留下了法律风险。这种风险一部分是由于国家对民营企业政策上的限定,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民营企业故意而致。这些企业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夫妻店”公司。公司注册为夫妻俩所有,公司财产与家庭财产混同,使得公司失去了独立人格,最后可能要以家庭财产来承担公司债务。2.幼子公司。即以未成年的子女的名字注册为股东,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这种公司一开始就是无效的。3.“影子”公司。即实际出资人与名义上的股东不一致,当两人出现矛盾时,两人和企业都面临法律风险,实际出资人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名义股东可能要承担注册资本不实、不到位或者抽逃资本的法律风险。4.借贷公司。一些企业名为投资,实为借贷,不参与经营,不承担公司经营风险,约定每年保底分成,这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三)融资中的法律风险。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的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四)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风险。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缺乏保障,是民营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民营企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跳槽时他们就会把技术秘密,甚至把一些客户关系也带走。对于广告企业、展览企业、高科技企业而言,商业秘密的泄漏或丢失,往往会造成一个企业走向衰败甚至死亡。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正在严重威胁着民营企业。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连续遭遇知识产权的伏击。
(五)劳动争议风险。劳动争议产生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发生的争议;二是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三是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有时劳动争议还和商业秘密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结合在一起。
(六)合同法律风险。现代社会商业贸易活动中,每一项交易背后都有合同法律关系的存在,中小民营企业不大重视合同签订前的风险防范。有些民营企业签订合同很轻率,也不存在董事会合同审批制度和总法律顾问把关制度,从而导致纠纷增多,矛盾出现后损失难以弥补。

❷ 检察机关如何为民营企业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检察机关在对待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和误解,迄今为止,检察机关仍将服务经济大局定位为服务国有企业,把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排除在外。依据检察职能,尽管在检察工作中很少涉及到民营经济的内容,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检察机关没有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其实,服务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既可以是通过业务“聚焦式”服务,也可以是围绕业务“辐射式”的服务。因此,服务到位不到位,不在于业务的范围是否触及,而在于服务意识的存在与否。因此,正确把握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更新观念,树立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执法思想。 一、 一视同仁,三个同等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包括许多其他国家机关)在对待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态度上,截然不同,保护和服务国有经济明显多于民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和现状。但是,从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变化和近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检察机关应当及时解放思想,积极更新观念,重新审视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将服务大局、服务经济作为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主线思想,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问题上,坚决贯彻“三个同等”原则,即给予同等对待、同等保护、同等服务。尤其,要更新保护和服务民营企业的传统观念,抛弃歧视或者不公正地对待民营企业的错误思想,将服务民营经济的思想统一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服务整个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高度,从而树立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执法思想。 二、交流与沟通,是服务的基础 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寻求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切合点和突破点,进一步确立服务的重点观念的更新只是检察机关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前提条件和思想条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将服务民营经济与检察职能相结合和做好服务民营经济的检察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并予以解决。把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用来指导如何开展为民营企业服务,但同时不能忽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差异,毕竟检察机关与民营企业之间业务往来较少,所以,应当在服务国有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民营企业。 三、严厉打击犯罪 强化法律监督 打击犯罪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方式。只是这种服务方式不被社会一般人所理解,因为它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的增长点,是一种环境的服务。随着法治经济的确立和法律的完善,民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打击犯罪与企业发展的裙带关系,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进行维权斗争。因而,顺应这种呼唤,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侵犯民营企业经营权的各类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四、预防犯罪,排除隐患,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检察机关应当确立“打击未动,预防先行”工作思路,及时有效地消除企业隐患,为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把脉,做到“人、章、物”的合理、合法。同时,检察机关不应干预民营企业内部的经营权,通过送法进企业来引导其朝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另外,检察机关应当帮助民营企业建章立制和堵塞漏洞,而且还应不定期进行回访,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若整章建制、堵塞漏洞有困难的,检察机关应当发挥办案的经验和优势,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签定合同制度、销售等规章制度,堵塞民营企业在产、供、销等管理中的漏洞,切实为企业当好参谋。 五、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服务质量 队伍建设历来为党政机关所重视,因为再好的制度,需要人去实施和执行。所以,高检院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革战略目标,努力地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检察人员需要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努力学习民事法、经济法、行政法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拓展视野,才能为民营企业服务到位,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❸ 中国民营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挑战,由于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化,很多民营企业,面临极大的困难,只有想办法活下去,才是最紧迫的,才能求得发展。



由于全球竞争格局的加剧,民营企业,中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小型民营企业设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低,甚至很多还是小作坊式的工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利润越来越薄,只有想办法,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出高端产品,生产出市场稀缺的产品,在高端市场上拼搏,才有出路,企业才能获得正常的利润未来的发展才会有前途,否则永远在低端,将有大批民营企业面临着倒闭和淘汰。

❹ 市政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法律问题

市政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法律问题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分析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立法现状,提出了我国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
0 前言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是经营城市,把城市公共服务搞好;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公用事业服务的需求急速增长。这既对改革传统公用事业体制提出了挑战,又为投资者们寻找稳定利润来源提供了商机,更为居民们享受高素质的公用与市政服务带来了希望。2004 年建设部颁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于 2004-05-01 正式实施,鼓励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与经营。鉴于公用事业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具有特殊性,其民营化将涉及到一系列难题,包括复杂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急需通过民营化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鉴于此,以下笔者拟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法律问题做一肤浅论述。
我国的公用事业一般指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部门,包括铁路、航空、电信、邮政、电力、道路、桥梁、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而公用事业所具有的民生必需性、公共利益性、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或公共(集体)物品属性,导致了法律对其调整的特殊性。
日本公共企业民营化有 3 种含义:一是公共法人通过组织变更而转化为股份公司形式,并将部分政府资本逐步出售给私人。二是公共法人通过组织变更而转变为民间所有认可法人。三是公共法人或股份公司形式的公共企业通过组织变更而成为私人企业。这种解释包含着民营化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与西欧国家所实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对已有的国有企业(国有存量资本)进行调整,减少或完全放弃国家所持有股份,即非国有化。美国民营化的先驱和主要倡导者 E.S.萨瓦斯认为,“广义而言,民营化可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它是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财产拥有方面减少政府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从狭义上看,民营化是指一种政策,即引进市场激励以取代对经济主体的随意的政府干预,从而改进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这意味着政府取消对无端耗费国家资源的不良国企的支持,从国企撤资,放松管制以鼓励民营企业家提供产品和服务,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凭单等形式把责任委托给在竞争市场中运营的私人公司和个人。”“民营化的一种更为专门的形式旨在改善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这包括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垄断,在相关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竞争。”这里,民营化概念的核心在于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种解释既包括了非国有化的要求,也包括了开放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间投资等内容,解释范围更宽。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就是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民营与国营,反映了企业经营权的不同归属。私有与公有,反映了生产数据所有权的不同归属。两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重合,而是一种交叉关系,但民营不等于私有,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
1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主要形式
(1)bot(建造— 运营— 移交)模式,由投资方建设并专营一定期限最后移交政府的方式。如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 170 万 m3/d)项目,以及 2004-12 点火发电的深圳平湖垃圾发电厂(一期投资近 3 亿元),由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投资联合体以 BOT 形式投资建设,并专营一定年限后无偿移交政府。
(2)合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政府可以融通社会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是打破了原来的垄断体制。三是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 2003 年首创威水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法国通用水务公司(威立雅水务母公司)签订的《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合同》,首创威水投资 29.4 亿元于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并拥有其 40%的股权。
(3)直接购并。直接购并是典型的民有民营方式。如 2002-05 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 50%国有股股权溢价转让于威望迪。威望迪以 20 亿元,超过资产评估价格近 3 倍的价格,承诺对合资公司 1 582 名员工不进行裁员,保证提供优于现有标准的优质自来水并将保持政府统一定价的条件。
(4)纯民营模式。即由民营资本独家投资建设,如 2002-09 由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独家投资的广州亚太生活垃圾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将投资约 2.8 亿元,在广州将建立起一座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 1 000 吨的垃圾厂,从而正式拉开了外资进军中国垃圾产业的序幕。
(5)TOT(转让— 经营— 转让)。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转让于非政府投资主体经营,政府回收资金可用于新项目建设,并最终拥有项目所有权。如 2004 年安徽国祯环保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斥资 1.6 亿元,以 TOT 方式购买了淮河流域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 徐州污水处理厂 30 年的经营权。
(6)ppp 模式。是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称,涵义是“公共民营合作制”。该模式兴起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英国。主要指为了完成某些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服务项目的建设,公共机构与民营机构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伙伴关系,以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如 2004-12香港地铁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投资原则性协议,决定以 PPP 模式合作投资、建设及运营北京地铁 4 号线。
2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立法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专门的法律文件主要有:1995-01-16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发了《关于以 BOT 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08-21 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颁布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03-20 电力部公布了《关于外商投资电力项目的若干规定》。2001-12-11 国家计委发出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01 国家计委发出《“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放宽外贸、教育、文化、公用事业、旅游、电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公示有条件准入的领域、准入条件、审批确认等准入程序以及管理监督办法。2004-03 建设部以第 126 号令正式颁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该办法于 2004-05-01 起正式实施。该办法指出,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30 年。企业如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将被依法取消特许经营权。2004-12国家发改革委与商务部已联合发令,全文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 年修订)》。该目录于2005-01-01 起施行。新目录放宽了外资准入范围,首次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电影制作列为对外开放领域。
上述法律文件基本构成了我国有关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法律保障体系,为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项目的运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法律阶位都较低,基本属于国务院下属的各部委制定的规章,颁发机关均为国家政府机构,而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一部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专项立法,以规范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操作程序和运作方式,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衔接,为公用事业民营化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 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
关于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理论界已对其有了一些深入和宽泛的讨论。以下笔者仅提出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几个比较重要或热门的法律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统一定义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法规、规章中对“公用事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且现在各地公用事业管理机构管理范围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将信息服务也列入公用范围,因为公用事业享有普通企业得不到的优厚政策支持。将一般商业企业与城市供水企业等公用机构等同视之,就是人为赋予特权,这其实是一种变相腐败交易。
(2)民营化程序的问题。目前,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协议达成的方式居多。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交易成本低,但也往往会出现一个项目上马,一大批官员落马的现象。笔者主张,公用民营达成方式应采用招标或者拍卖的公正方式。
(3)政府的监管问题。公用民营,谁来管?怎样管?实行综合统一管制,还是单一的专业化管理?在目前的行业结构下,很容易形成分业管制的格局,但这种体制的政出多门、管制冲突等矛盾不容忽视。监管手段应形成机制,采取依法形式,抛弃“运动式”的检查方式监管。
(4)保障安全性的问题。原有的公用事业机构规模大、历史久,给百姓可靠的安全感。民营化过程中,应通过法律,确立行业标准,靠这些法律保证,取得民众信任,保障公用事业的安全性。
(5)竞争机制的问题。应依法促进公用部门的竞争,避免不必要的民营垄断,民营化之前要有充分的竞争,还可以对公用事业运营环节进行划分,引入竞争,在特别情况下政府应行使预留手段促进竞争。
(6)政府的信用问题。政府要严格履行合同,但同时政府应谨慎行使管制手段。滥用管制手段,实质就是毁弃和约。如 2003 年的长春水务纠纷事件就凸现了政府部门的信任缺失。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行政合同法出台才能实现。
4 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 25 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市场化和民营化。整个改革的进程,就是民营部门进入从前被国有部门垄断的一个个领域,并不断扩展的过程。因此,公用事业民营化既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市场化深入的一种表现。然而我国尚未形成保障公用事业民营化实施的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因而了解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真正含义,分析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热点内容
最高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发布:2025-01-23 03:30:20 浏览:940
司法中打架 发布:2025-01-23 03:18:00 浏览:895
铁路法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03:03:11 浏览:403
农业发展公司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发布:2025-01-23 02:40:29 浏览: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23 02:26:07 浏览:293
初中篮球竞赛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3 02:12:16 浏览:258
南通十大律师 发布:2025-01-23 01:41:49 浏览:609
法官宋鱼水的故事 发布:2025-01-23 01:41:39 浏览:424
法院员额人大 发布:2025-01-23 01:17:52 浏览:600
法院怎样找到被执行人 发布:2025-01-23 00:40:09 浏览: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