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是法律服务
发布时间: 2024-12-30 02:09:46
A. 慎到: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人治与法治之争,贯穿中国历史,法家作为法治思想的先驱,提出“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慎到,古慎国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至赵国,长期在稷下学宫讲学,著作《十二论》闻名。《慎子》四十二篇记载,后多篇失传,现存《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
慎到被误解为“势治派”的代表,因其思想体系中,“势”位于法、礼之上。其实,“势治”并非单纯为君权服务,而是重在法律的执行。慎到主张“一人心”,百姓、百官听从君主政令,君主依法行事,强调“贵势”实则倾向于“人人平等”。他反对“人治”,认为权势大小取决于民众支持,主张“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违法所在”,“立法”集中于君主之手,君臣之道为臣事事而君无事,以调动臣下积极性,发挥才能,达到“事无不治”的目的。
慎到提出“崇法治”,强调立法权集中于君主,各级官吏严格遵守法律,百姓接受法令规定。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主张公平执法,反对人治,立法为公,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然而,慎到思想中缺乏“术”的论述,这构成了对其历史评价的巨大争议。其学说虽精妙绝伦,却未提出解决“人性自私”问题,极度排斥“尚贤思想”,主张“任人为能”、打击“人治”、否认“王权至上”,寄希望于统治阶层的自律和自制,这在现实中不具可操作性。
慎到的法治思想,尽管存在短板,却为后世法家思想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理想主义色彩,构想出“唯法是从”的未来,虽未被实践,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商鞅的“秦国变法”堪称典范,展现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强大效能。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