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❶ 试述法律援助的意义
法律援助制度,又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制度,是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家对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为特殊条件的当事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在刑事诉讼中 ,法律援助的意义体现在对辩护制度的保障方面。刑事诉讼是国家追究和惩罚犯罪的司法行为 ,是对涉嫌犯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以及政治经济权利等基本人权的法律处理。从国家立法目的上看 ,这一司法行为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即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其中 ,基于保障人权这一诉讼目的 ,专门设立了辩护制度 ,即在刑事诉讼中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制度。这不仅是对基本人权的尊重 ,更在于体现国家这一司法行为的公正。法律援助在刑事诉讼中的特定意义就体现在为辩护制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法律援助在刑事诉讼中的特定意义 ,是通过对辩护制度的保障体现国家司法行为的公正。其具体的体现是落实在对被告人能够获得辩护 ,并且是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的保障上。现代法制对于刑事审判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 ,就是任何涉及对刑事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处罚的审判 ,都必须给予他充分的辩护权 ,包括保障其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没有律师辩护的刑事审判在程序上不能说是公正的审判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因此 ,在刑事诉讼中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
❷ 法律援助制度起源于哪个国家
法律援助制度源自十九世纪的英格兰。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国家,其法律援助主要有民事法律援助和刑事法律援助两种形式。在英国,法律援助作为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❸ 法律援助制度是什么
法律援助制度,亦称为法律救助,是全球许多国家采纳的司法援助体系。该制度旨在保障基本社会权利,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难以通过常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人群提供法律帮助。作为实现正义与公正、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法律援助在各国司法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明确将“法律援助”纳入法律,标志着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根据第34条规定,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未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可指定律师提供辩护;对于盲、聋、哑或未成年人及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法院更应指定律师提供辩护。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也对法律援助进行了专项规定,确立了公民在特定情况下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和律师的法律援助义务。
目前,中国法律援助机构已建立四级架构:
1. 国家一级设有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协调及相关制度制定。
2. 省级地方设有省级法律援助中心,指导协调所辖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3. 地、市级地方设有地区(市)法律援助中心,承担管理和实施法律援助的双重职能。
4. 县、区级地方设有县(区)法律援助中心,负责本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具体实施。
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需证明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并确有法律帮助的需求。中国的法律援助专业实施主体包括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他们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法律援助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涵盖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法律服务行业的奉献。
作为中国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制度仍在不断发展中,对于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保障人权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