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环保普法
❶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范文
一、巩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一)紧贴基层工作需求,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的要求,我们加强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与灵关镇和穆坪镇人民政府积极协调,成功创建了两个省级规范化司法所。目前,已建成省级规范化司法所2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5个。同时,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了3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建设,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全面覆盖,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二)加强调解组织建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积极推进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并派驻专业人民调解员参与工作。目前,共成立了12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实现了“公调对接”、“诉调对接”和“访调对接”的全覆盖。目前共有77个人民调解组织,294名人民调解员。通过排查,成功调解了579件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9.8%,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强化法治建设,不断提升法律服务能力。
(一)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70场法治宣传活动,共有7450余人次参与,解答法律咨询405次,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2条,向14个贫困村发放了法治宣传资料700余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律读本3000余份。
(二)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我们在全县7个基层司法所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咨询。疫情期间,我们及时调整了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办事流程,并加强了防疫政策的宣传,张贴了防疫宣传资料210余份。截至目前,宝兴县法律援助中心和7个司法所共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270人次,全县累计提供法律援助咨询1076件,114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事项1042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4件,其中仲裁案件28件,执行案件34件,诉讼案件52件,已办结73件,其余案件正在办理中。
(三)积极推进公证改革,完善公证工作程序。我们严格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满足群众公证服务需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办结27件公证,收取公证费10750.00元,接待咨询人数500余人,共收到4名当事人查询档案申请,并免费向当事人复印相关档案资料。
三、稳步推动人民陪审员选任考核工作和律师管理工作。
(一)顺利完成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们积极推进宝兴县20xx年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选任了10位公民为宝兴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圆满完成了选任工作。
(二)完善律师管理体制,加强律师行业管理。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规范律师执业条件,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对律师队伍的管理,严格执行考核。20xx年的考核结果为合格。
四、20xx年工作展望
一是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推广和建设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基层调解“网络体系”,探索建立具有宝兴特色的“枫桥经验”基层调解组织。二是计划建设灵关、穆坪、硗碛3个远程视频探视会见室。三是进一步规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的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办理等法律服务事项的入驻,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及时、普惠、高效、优质供给。
❷ 公共法律服务是指
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具体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等。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是法治宣传。创新普法教育形式,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二是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是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救济措施。坚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原则,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推动将民生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落实刑事诉讼法关于法律援助范围的规定,完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的衔接机制。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健全法律援助质量考评机制。
三是法律顾问。实施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依托“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载体,深化开展村(社区)事务“法律体检”,完善乡规民约等社会自治规则;帮助群众解决在征地拆迁、土地权属、婚姻家庭、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四是法律服务。做好诉讼和非诉讼案件代理工作,为群众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等民生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拓展公证业务领域,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纳入公证范围;引导司法鉴定参与劳动争议、医疗、交通肇事等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组织引导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家庭邻里纠纷、继承、土地承包流转等法律服务工作。
五是纠纷排查化解。巩固发展传统人民调解工作,拓展规范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网上矛盾纠纷调解模式,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律师参与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和信访工作机制,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妥善解决。 总结:公共法律服务是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鼓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