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富刑法
㈠ 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有哪些种类
刑法的本质定义,即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予犯罪人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指为了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7]赵秉志: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24;王作富: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P.7。刑法的含义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刑法,又称形式意义的刑法,即刑法典,一般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在内。广义的刑法,又称实质意义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及其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以及刑法解释等所有刑法规范。二者的关系为:狭义刑法是广义刑法的主体和基础,广义刑法中的其他刑法规范是刑法典的补充和修正。对于广义的刑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是刑法的渊源问题。法律的渊源一般有两层含义:法的内容(效力)来源和法的表现形式。[8]就我国当前而言,刑法的内容来源和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刑法典。现行刑法典是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2.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刑法修正案。目前共有7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3.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行刑法。这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别或者一定范围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问题所作的补充规定或者特别规定,有时又称特别刑法或者刑事特别法。从现行刑法典的两个附件可知,单行刑法至少曾经有过23个,其中的刑法规范现均已废止。[10]现行有效的单行刑法主要是《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通过)。此外,《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1999年10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通过)、《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也可以视为单行刑法。在此,顺便说明的是,出于对刑法典稳定性的充分考虑和立法技术的进步,在修改刑法的方法上,我国立法者已经逐渐放弃了制定单行刑法的方法,而选择制定刑法修正案的做法。4.有权机关对刑法的解释。简称刑法解释,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立法解释目前已有9个,司法解释则数量众多,将在本章第三节“刑法的解释”中予以简要介绍。5.最高立法机关及其常设机构通过的附属刑法。它是指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11]第八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是走私行为:(一)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境货物、物品或者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的;(二)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缴纳应纳税款、交验有关许可证件,擅自将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以及其他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进境的境外运输工具,在境内销售的;(三)有逃避海关监管,构成走私的其他行为的。有前款所列的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专门或者多次用于掩护走私的货物、物品,专门或者多次用于走私的运输工具,予以没收,藏匿走私货物、物品的特制设备,责令拆毁或者没收。有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12]第七十九条规定:“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由于附属刑法规范本身一般没有具体罪名、罪行和法定刑的规定,即使过去个别条文曾有具体罪刑规定的(如1987年海关法),也已被吸收到刑法典中。因此,它一般对只刑事立法和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有一定的意义,对刑事司法的作用不大;它作为刑法的渊源,一般只有在“刑法的内容(效力)来源”这一层含义上才有意义。
㈡ 北大与北师大在刑法思想上的区别
是存在派别的,如果从最重要的犯罪论体系(认定犯罪是否成立的理论体系)的观点来讲,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以张明楷和陈兴良为代表的德日派,一个是以高铭暄等老一代刑法学者为代表的苏联派。
㈢ 刑法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里的打击错误指什么
所谓打击错误,也称打击失误、行为偏差、方法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版象实施侵害权行为,由于失误而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其本欲侵害的对象不一致。分开解释就是指:1、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2、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一致。3、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第三者(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
㈣ 谁有刑法第五版(王作富)的课后习题答案急需!!!
您好,直接到学校图书馆法学类书籍下找吧,里面一般都会有。
㈤ 派出所的电话为什么会令刑法教授恐惧-转〈魏东:刑法教授之不安与恐惧〉有删节
为何如此状态?因为昨天是周末,是周五,临下班的时候,我接到了某公安派出所民警的电话,来电称“某诈骗案的被害人和嫌疑人同你有接触,请你立即来派出所,民警要向你了解一些情况”。 我的心底突然莫名其妙地嘀咕一些话语,仿佛来自灵魂深入某个幽灵似地,仿佛希望对民警解释什么。如果有细心人在场,说不定还瞧见了我的双眼盈满泪花。我理了理思绪,我十分功利地想:我一定要打电话给这位民警解释一下,到底什么事啊,可不要对我上纲上线啊,不要怀疑我涉嫌犯罪啊,更不要对我动粗啊,我怎么说也是刑法教授啊,一向遵纪守法的,我绝对不会做出严重违法或者犯罪的蠢事. 早在十年前我离开公安部门的时候就是三级警督了,早在十五年前我还在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当过县公安局的副局长啊,我亲自指导的刑法研究生、博士生有多人已经是公安政法部门的局长、处长、科长了,我为至少数十家党委政法委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法学会、律师协会等单位举办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或者刑事法治学术讲座啊,我甚至还是十余家政法机关的专家咨询委员或者法律专家顾问或者特聘法学教授,我怎么像犯罪嫌疑人并在周五被要求去派出所呢? 我立即回家,反复思索我过去接触过的人和事,到底是什么人什么事?最终我镇定一些后,我开始寻找电话,我拿起电话,我拨打了电话,我在电话上向该派出所所属公安局的政委、公安法制部门领导等进行了“汇报”和“交代”:无论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民警同志一定对我公正、客观、依法处遇!我肯定我自己没有实施过违法犯罪的事情!当然,我得到了许多安慰和承诺,诸如要相信办案机关、要相信法治、要相信组织之类,甚至还有懂法懂事理的人提醒我说“没有传唤手续可以推辞这种不速之请”。 但是我将着脾气说我今天必须去,我一刻也不愿意这样不安感恐惧感,我问心无愧、早去早了。于是我就准备前行,并做好了最坏的准备甚至交代后事一般:我将儿子叫到跟前将我的存折卡、身份证、汽车钥匙交给儿子交代了一些话,诸如“相信爸爸没有做什么违法犯罪的事”、“万一我今晚或者更长时间没有回来的话你尽快找梁叔叔帮我找个律师”、“你要坚强你要照顾好爷爷奶奶你要照顾好小妹妹(因为妈妈回老家看望妈妈的妈妈去了)”、“但我相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只是以防万一,儿子你别怕啊”……我快把自己说哭出了声,我强忍着不让泪水和悲哀在儿子面前显山露水……我又将信息发给了我的同胞兄弟(民警)和同胞妹妹(民警)和我的夫人(法律人),让他们为我见证…… 就这样,我就这样前往派出所,一路上接到了许多亲人朋友打来的电话,一个个的语重心长安慰我担心我。我在反过来安慰大家的时候,理智和勇气回来了,我想我确实应该相信法治相信组织,于是我信誓旦旦地向我所有的亲朋好友们说:别紧张,没事的,没事的,相信我,没事的,没事的。 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在博客向读者诸君表白我的心迹我的不安我的恐惧,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向读者诸君表白。可能是因为我见到过不算太少的冤假错案,尤其是杜陪武、佘祥林、赵作海等等一连串的名字;可能是因为知道有许多学者、专家、司法实务人员或者质疑罪刑法定原则或者宣扬扩张解释或者主张实质刑法观(全方位的实质刑法观)或者推崇哲学诠释学与客观解释论,……可能还有其他许多许多复杂的原因。 真的,此时此刻,我想给我的博士生导师赵秉志教授打电话,我想给我的博士生老师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打电话,我想给我十分尊敬的马克昌教授、陈兴良教授、邓子滨研究员、张明楷教授、陈忠林教授、冯亚东教授、周光权教授、黎宏教授、刘艳红教授、刘宪权教授、陈泽宪教授、于志刚教授、许发民教授、龙宗智教授、左卫民教授、顾培东教授乃至全国所有的刑事法教授打电话:法学教授们、法学专家们、我的亲爱的法律人同仁们,到底该如何诠释宪政、如何诠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如何诠释刑事法治理性、如何诠释罪刑法定原则、如何诠释刑法,到底如何诠释西方司法能动主义、如何看待西方司法能动主义,到底该如何恰当诠释刑事法治领域的司法能动主义、司法造法?到底该如何权衡刑法安定性与刑法公正性的关系、刑法公正与刑法效率的关系、刑法人权保障与刑法法益保护(社会保护)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正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研究尤其是刑事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㈥ 交换生命触犯了什么法律
相约自杀么?
1分四种情况处理:(1)各自产生自杀念头后相约共同自杀,无相互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则互不负责。(2)甲教唆乙自杀且表示自己也一同自杀,结果乙自杀身死而甲自杀未死,对甲应按教唆自杀处理。(3)甲乙相约自杀,甲应乙的要求先将乙杀死,尔后甲自杀却未死的,对甲应按接受嘱托杀人处理。(4)甲乙相约自杀,甲提供了自杀条件如毒药,乙用此毒药自杀死亡,甲未死。对甲应按帮助自杀从宽处理,一般不宜追究刑事责任。参见王作富著:《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20—521页。
2分三种情况处理:(1)自愿相约自杀,不构成犯罪。因此,即使相约自杀未死的一方向自杀身死者提供了自杀便利条件的,也不应追究刑事责任。(2)相约自杀的一方应对方要求杀死对方而自己自杀未死的,构成情...1分四种情况处理:(1)各自产生自杀念头后相约共同自杀,无相互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则互不负责。(2)甲教唆乙自杀且表示自己也一同自杀,结果乙自杀身死而甲自杀未死,对甲应按教唆自杀处理。(3)甲乙相约自杀,甲应乙的要求先将乙杀死,尔后甲自杀却未死的,对甲应按接受嘱托杀人处理。(4)甲乙相约自杀,甲提供了自杀条件如毒药,乙用此毒药自杀死亡,甲未死。对甲应按帮助自杀从宽处理,一般不宜追究刑事责任。参见王作富著:《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20—521页。
2分三种情况处理:(1)自愿相约自杀,不构成犯罪。因此,即使相约自杀未死的一方向自杀身死者提供了自杀便利条件的,也不应追究刑事责任。(2)相约自杀的一方应对方要求杀死对方而自己自杀未死的,构成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3)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强制他人自杀而自己并不自杀的,构成故意杀人罪。参见陈兴良等著:《案例刑法教程》(下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80页。
3基本上与上述第二种观点相同,只是对第(1)种情况表述为:对自愿相约共同自杀且无诱骗或帮助他人自杀而自杀未死的人,一般不能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各自杀者对其他自杀者死亡的后果不负法律责任。参见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原理》(各论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494页。
4基本上与上述第二种观点相同,但对前两种情况有略为不同的表述:(1)2人真诚相约自杀,但由于体质或抢救条件不同而致1人死亡、1人生还的,对生还者不应定故意杀人罪。(2)甲乙相约自杀并约定甲先杀死乙尔后甲自杀,但甲杀死乙后未自杀的,应定为故意杀人罪。
㈦ 中国最出名的刑法教授有哪些
张明楷教授是著名的刑法教授,是司考题的命题人。
㈧ 中国刑法法学专家有哪些
中国刑法法学专家有张明锴、高铭暄等。
1、高铭暄
高铭暄1951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名誉副主席暨中国分会名誉主席。
高铭暄是当代中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中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昌教授合称为中国刑法学界“北高南马”。
2、张明楷
张明楷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独著《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础观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将出版第5版)、《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曾独立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参加过联合国预防犯罪委员会科研项目,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家重点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8)王作富刑法扩展阅读
研究对象
刑法学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
2、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
3、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
4、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铭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明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刑法学
㈨ 论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及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相对于单个人犯罪或单独犯罪而言的。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特征)
(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特征):二人以上
共同犯罪主体在人数上必须是二个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单位,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都具备刑法上的犯罪主体条件。
(二)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特征):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行为人通过意思的传递、反馈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并且明知共同的犯罪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各犯罪人共同的认识要素和共同的意志要素。
(三)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特征):共同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在客观上必须是共同犯罪主体共同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每个行为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四)共同犯罪的客体要件(特征):同一犯罪客体
所谓同一犯罪客体,是指各共同犯罪人行为所侵害的必须是同一个犯罪客体。如果各行为人行为所侵害的是各不相同的犯罪客体,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三、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作了如下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主犯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集团犯罪中首要分子的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第二十七条
从犯的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八条
胁从犯的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
教唆犯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类:
1、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的分类,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
2、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的分类分为主犯、从犯
3、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和作用为混合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的分类,如我国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
㈩ 请问刑法分则里面,行为犯、危险犯、结果犯、结果加重犯中的情节加重犯的具体罪名都有哪些
结果加重,即犯罪行为出现了一定的犯罪后果就要加重处罚,如抢劫罪致人重伤版、死亡和强奸罪致人重权伤、死亡。
情节加重,即犯罪行为是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或者采取特定的手段实施而对其加重处罚,如入户抢劫、持枪抢劫、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二人以上轮奸等。
强奸罪的五项加重处罚情形中,只有一项是结果加重,其他都是情节加重;抢劫罪的八项加重处罚情形中,有两项是结果加重。
情节加重和结果加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出现危害后果,后者不要求出现危害后果;前者因结果加重不存在未遂,后者可以存在未遂(抢劫罪情节加重犯存在未遂有司法解释,强奸罪没有司法解释且有争议,如轮奸是否存在未遂)。我认为,强奸罪的情节加重犯也是存在未遂的,理由就是强奸罪不是行为犯,如果否定存在未遂,就等于否定该情节。如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不能否定他是在公共场所实施强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