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故意

民法故意

发布时间: 2020-12-18 15:02:20

法院民事诉讼期间一方对另一方实行故意伤害的行为怎么定性

故意非法伤抄害他人身体并达成一袭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就属于故意伤害罪。一经定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Ⅱ 有吗在民法中有故意阻断过失这样的说法吗

故意与过失混合的共同侵权行为中,民法的法理认为故意侵权阻断了过失侵权的危害性,因此,在此类侵权中,过失侵权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应当由故意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Ⅲ 民法中“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明显的欺诈。但是一般的诉讼时效是2年,2004年知道的必须要在2006年以前去内法院起诉。现在都2009年了如果容再去起诉肯定被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已经丧失了胜诉权。所以现在再去法院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虽然胜诉权丧失了,但是实体权利没有丧失,也就是说你仍然可以与工厂私下协商解决此问题,让工厂给予一定的补偿。
如果工厂不通情达理的予以解决,那就只有私下以 公平 的手段来自我救济了。

Ⅳ 民法典中故意伤害罪在第多少条

故意伤害罪在刑法里。
你的问题只说明了一件事:你太过于无知了。

Ⅳ 故意损毁财物民事和行事区别

损毁财物民来事和刑事案件的区别在自于,一个是故意毁坏,一个是因过失导致财物损坏。
故意毁损财物并且达到一定数额的,就可能构成损坏公私财物罪。而过失损毁财物主要有交通事故导致车辆等财物受损。
1、《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2、《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3、《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Ⅵ 民事诉讼中要怎么证明对方主观上是故意的这个好像除非对方亲口承认吧,求高手指点迷津

你必须有足够的抄证据指认对袭方有主动的故意伤害行为,并且要经过法院进行实际调查,情况属实的就不需要对方亲口承认。举个例子:A踹了C一脚,A把C告上法院,而C并不承认,此时法院不会只听一面之词,就会采取调查形式,在经过对A身上的脚印,被踹部位的伤势做出判断以及对现场鞋印进行取证。在对C的鞋子进行采样等程序来断定,最后法院会给出答案就是C确实踹了A。而从头至尾,C并没有承认。这就是证据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证据是不行的。

Ⅶ 民法当中对故意的定义与刑法中的故意一样吗

应该说是有区别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意识到了某一行为结果的发生而追求并希望该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放任并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过犯罪人的动机、目的、行为表现等主客观方面来映证,需要严格的证实并严格与过失相区别。
而民法上的故意则一般没有作出严格的定义,其仅作为与过失区别的概念。(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故意和过失都是同样要承担相同的侵权责任的,而合同上则实行无过错责任,违约即承担责任,所以理论上加以区别的意义没有刑法那么大)他的证明要求较宽、概念外延也更广。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观化”、“推定化”的现象。即以侵权人或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作为推定、认定故意的存在依据,如高空抛物,扔东西了即推定为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除非不可抗力。这时区别故意还是过失没有意义,因为主观要件已经被“抛物的行为”推定为存在过错了,即客观化了,受害人不必对侵权人的主观状态加以怎样的证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则万不能简单的以一个行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买卖,如果知道处分人无权处分的,即可认定为恶意的(故意),不适用善意第三人保护。此时的故意等同于知晓,刑法上的故意则没有这么宽的标准和外延,它不仅要求“意识”(知晓?)、而且还要求“态度”(希望、追求?或反对?),其要结合动机、目的考虑充分映证。

Ⅷ 法律上的恶意是指什么

恶意就是没有尽到最低的法律义务,那么就推定为恶意。与现实中的恶意有所不同。恶意一般属于民商事领域。

法律上的恶意行为

恶意诉讼,指当事人利用诉讼为自己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

所谓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以虚假的事实提起诉讼,利用诉讼获取自己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恶意诉讼对司法制度和社会安定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司法机构,特别是法院若对此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公众对诉讼的不信任感和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就个人而言,恶意诉讼往往是恶意当事人以牺牲对方的利益来获取自己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因而对对方当事人而言,司法机关是否能正确处理案件对其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侵害到其个人利益。

但同时,恶意诉讼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从形式上看,这类诉讼行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 主体资格、事实理由也往往具备程序法要求的条件,特别是当事人为达到目的,在起诉之前就会为案件今后的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因此,在诉讼初期很难判断案件为恶意诉讼,即使是在案件审理开始之后,案件的审理者也很容易被恶意当事人的精心策划所迷惑。可以说,如何识破并彻底杜绝恶意诉讼,对司法工作者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

(8)民法故意扩展阅读

恶意诉讼概念

由于恶意诉讼往往是恶意当事人牺牲对方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法院若处理不当不仅会侵害到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同时会影响司法的权威和声誉,因此杜绝恶意诉讼势在必行。本文从产生恶意诉讼的原因入手,对杜绝恶意诉讼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助于这一难题的解决。

Ⅸ 民事诉讼中故意提供虚假证据属于什么犯罪

民事诉讼中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涉嫌伪造证据,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民法故意扩展阅读:

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由伪证引起的司法不公正的后果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10月24日发布的司法解释《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妨害作证罪可以存在于民事诉讼中,那么,与妨害作证罪处在同一条但不同款的帮助毁灭证据罪和帮助伪造证据罪当然也能存在于民事诉讼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Ⅹ 在民法中,如何界定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

有!

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过失分为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和轻微过失。所谓重大过失即行为人欠缺一般人具有的起码注意,他只要稍加注意,损失本不会发生。

一般过失又称缺乏善良家长的注意,即行为人缺乏具有一般知识、智力和经验的人诚实处理事物所应有的注意;轻微过失即行为人缺少极谨慎而精细的管理人的注意。“

重大过失等同于故意”一直是罗马法以来被广为采纳的原则。

重大过失的行为人欠缺一般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注意,其漠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已达到极致,从而与明知(或故意)的心理结构在法律和道德的应受谴责程度上已相差无几。

因此,在重大过失情况下排除善意的适用是合理的,也是公平的。

因为这不是一种“可以原谅的错误”[11]轻微过失由于其要求的注意程度极高,在一般情况下的一般人可能都会犯此过失,因此,对于犯有轻微过失的人如果仅因此认定其非善意,是法律对行为人的一种苛求,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局面。

况且,轻微过失在心理结构上与重大过失不可同日而语,它是一种完全“可以原谅的错误”,因而在法律上它能够成为一种“合法的错误”。

(10)民法故意扩展阅读:

过失行为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

民法上的过失,就是行为人对受害人应负注意义务的疏忽和懈怠。过失行为是行为人无法预计自己的行为将产生何种后果。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有三:

1、普通人的注意。这种注意义务是按照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能够注意到做为标准。对于一般人能够在一般情况下注意到却没有注意,为有过失。

2、应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注意。判断这种注意义务,应以行为人平日处理自己事务所用的注意事项为标准,为一种主观标准,即行为人是否尽到了注意的义务。如果行为人证明自己在主观上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应认定其为无过失;反之,则认定其有过失。

3、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这种注意义务,与罗马法上的“善良家父之注意”相当,认为具有相当知识和经验的人,对于一定事件的所用注意作为标准,客观地加以认定,为一种客观标准。

行为人有无尽此注意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向来对于事务所用的注意程度,均不过问,只有依其职业斟酌,所用的注意程度,应比普通人的注意和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注意,要求过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热点内容
按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后 发布:2025-01-12 21:26:15 浏览:941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