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近亲属
1. 民法总则中近亲属包括哪些人
说到近亲属,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主要是指与自己血缘相近的一些人,主要包括自己的父母、回配偶、子女等答等。在我国不同的诉讼里面,规定的近亲属范围是不同的。一、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二、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三、行政诉讼中的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需要注意,在不同诉讼中,法律中规定的近亲属的范围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将祖父母、外祖父等归入了近亲属的范围之内,但有的诉讼中却不包括这些人。因此各位要具体分清楚究竟属于怎样的诉讼,才能明确近亲属的范围。
2. 民法近亲属的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八十五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与当事人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以及其他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可以当事人近亲属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
(2)民法总则近亲属扩展阅读
近亲属的范围影响到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的确认。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由于《意见》中已界定了“近亲属”的范围,因此,这就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本条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意见》中的子女、父母、兄弟姐妹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的范围是否一致,法律没有进一步规定。
3. 近亲属的范围
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即只版有配偶和三代权内的直系血亲。
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因此,日常生活中往来密切的“七大姑八大姨”、堂表兄弟姐妹及公婆、儿媳女婿等都不属于《民法典》所界定的“近亲属”。
(3)民法总则近亲属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一、中国人的近亲属;
二、定居在中国的;
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此处的“近亲属”指配偶、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中“直系亲属”指父母(配偶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已满18周岁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已满18周岁的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
4. 《民法总则》185条如何理解
杨立新:对民法总则草案规定第185条的看法
作者为杨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商法律网授权学者。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本条是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规定,特别强调了对侵害英雄烈士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一、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发展及理论基础
在《民法通则》制定的时候,关于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护并没有在考虑之中,这表现在《民法通则》没有一个条文对这个问题进行规定,甚至也没有办法引申出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民法保护的意思。这不是在指责《民法通则》立法者缺乏远见,而是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民法通则》规定了对自然人的人格权进行民法保护的原则以后,除了对生存的自然人的人格权进行保护之外,社会实践还提出了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要求。这个要求集中地反映在天津法院审理的一个被称作“荷花女案”的民事案件。1987年4月18日,作家魏锡林创作的小说《荷花女》,在天津《今晚报》上连载,描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故的艺名为“荷花女”的艺人吉文贞的艺术和生活经历,其中虚构了吉文贞的恋爱经过以及被恶霸奸污等情节,损害了死者的名誉。死者的母亲和哥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作者和《今晚报》的行为侵害了死者的名誉,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复,确认作者和《今晚报》社构成侵权责任。
此后这样的案件不断发生,直到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出台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以及遗体和遗骨等人格利益的,构成侵权责任,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死者的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确立了全面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原则。
毫无疑问,这样的规定是完全正确的。按照《民法总则》的立法思想,胎儿具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同样死者也具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对于胎儿的民事权利保护采用胎儿出生以后视为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方法予以法律保护。对于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尽管其主体已经死亡,不能再以民事主体的身份享有民事权利,但是对于他们死后的人格利益仍然予以适当保护,因而也还保留了部分民事权利能力。未出生的胎儿和已经死亡的自然人享有的部分民事权利能力,与设立中的法人和清算中的法人享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一样。因此,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进行法律保护,在这一点上,应当与所有的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都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同样的法理基础。
二、对英雄烈士死者人格利益的特别保护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中,有的代表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利用歪曲事实,诽谤抹黑等方式恶意诋毁侮辱英烈的名誉、荣誉等,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影响很恶劣,应对此予以规范。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英雄和烈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加强对英烈姓名、名誉、荣誉等的法律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据此,建议增加本条。
这里的英雄烈士应该都是已故的死者,而不是生存的自然人。对英雄烈士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予以保护,这并没有超出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范围,无论这种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行为是否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都是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都是对私益的保护,而不是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即使本条文特别强调对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进行的保护,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扬善抑恶,但是仍然还是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适用的是同样的民法法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规定并不能认为是错误的规定,而是正确的规定。
三、对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护并不否定对其他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民法总则》第185条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做出这样一个特殊保护的规定,并不是说对其他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就不予以保护。相反,按照《民法总则》第4条的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即使在自然人死亡以后,他们所享有的部分民事权利能力也是完全一律平等的,不能因为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一般的自然人死亡以后,其人格利益就不能得到保护或者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尽管在《民法总则》第185条规定的条文中,并没有规定对一般的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保护的内容,而且在《民法总则》的其他条文当中也没有作出这样的规定,而仅仅规定了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作出特殊保护的规范,但是仍然得不出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就必须做出特殊的保护,因而否定了对其他自然人死后的人格利益的保护原则。
这个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很明白的,而且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也仍然规定得相当清楚。我们在研究侵害鲁迅的姓名权侵权案件中,就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意见,由于鲁迅的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因而对于鲁迅死亡后的人格利益应当予以法律保护,但是在这样的保护当中,与其他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保护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如果诽谤鲁迅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利益,涉及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那将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方面,如果鲁迅的近亲属没有提起诉讼保护鲁迅的死者人格利益,国家有关机关例如检察院也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追究侵害鲁迅的死者人格利益这种侵害公共利益行为人的责任,要承担侵权责任;第二方面,如果鲁迅的近亲属都不在世,没有直接保护鲁迅死者人格利益的近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机关例如检察院也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让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事实上,这样的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在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问题上。因此对一般的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与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基本原则应该是一样的,都是予以平等保护,不能有歧视性的规定。只有在一个问题上例外,如果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侵害涉及了社会公共利益,那么负责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关国家机关就有权提起公益诉讼,以制裁侵权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在理解和适用《民法总则》第185条的时候,也完全适用这样的规则,而不能得出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就必须予以特别保护,而对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就不予保护的结论来。
《民法总则草案》的第一次审议稿到第四次审议稿都没有这个条文。这个条文是在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中,由于有的代表提出这样的意见,法律委员会才提出来这样的法律条文。可以说,《民法总则》第185条的这个条文设计的并不精巧,概括的问题也不全面,并不是一个含义精准、适用规则明确的民法规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一条文仅仅强调了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而没有强调对一般的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从文字的表面上看,确实有人格不平等的嫌疑。同时,对于确定侵害死者人格利益构成侵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其实只要具备了侵害死者人格利益造成损害,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就具备了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而不在于还须具备损害国家公共利益的要件。因此,对这一条文必须做出正面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拘泥于字面上的表述而作出片面的理解,应当基于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基本法理和规则,依据《民法总则》规定的民法基本原则作出全面、准确的解释,才能够正确表达《民法总则》以及第185条的基本精神。
引起《民法总则》要规定第180条的事实起因,实际上主要是基于对侵害狼牙山五壮士死者名誉的案件。被告洪振快发表的两篇文章,对狼牙山五壮士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抗敌的事迹和精神这一主要事实,没有作出评价,而是以考证在何处跳崖,跳崖是怎么跳的,敌我双方战斗伤亡,以及五壮士是否拔了群众的萝卜等细节为主要线索,通过援引不同时期的材料,相关当事者不同时期的言论,甚至是文革时期红卫兵迫害宋学义的言论为主要证据,全然不顾基本历史事实,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文章多处作出似是而非的推测、质疑乃至评价。文章虽然未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但被告采取的行为方式却是通过强调与主要事实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细节,引导读者对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英雄人物群体及其事迹产生质疑,从而否定主要事实的真实性,进而降低他们的英勇形象和精神价值。因此,被告的行为是一种侵害他人名誉、荣誉的加害行为。案涉两篇文章经由互联网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伤害了原告的个人感情,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情感,同时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而判决构成侵权。
对于这个案件的判决,在社会反应中是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这个判决确实弘扬了社会正气,保护了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但是也有人认为,既然对死者人格利益没有使用侮辱性的语言,而是在探讨历史真实,并没有违反表达自由的原则,也不构成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侵害,因而不赞成这个案件的判决。
如果从学术探讨的角度上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案件法院作出判决,法官可以有自己对法律适用的理解。同样,对一个判决提出批评意见和赞同的意见,也是完全正常的,也都在表达自由的范围之内,受到法律的保护。把这样一个问题上升到相当的高度,把它规定在《民法总则》的民事责任一章,可能仍然会有不同意见的表达。至于对《民法总则》规定第185条的法理基础如何进行探讨,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最起码要贯彻民事主体人格平等的原则,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应当保护,对其他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也应当予以同等保护。
5. 《民法总则》颁行,对家庭关系有哪些重大影响
这位知友,《民法总则》刚刚颁布。因为它修改了现行《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法律的一些重要规定,对家事关系、家庭生活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家里8岁以上不满10岁的孩子,地位变了
1.独立跟外人打交道时,效力地位提升了
按旧规定,不到10岁的孩子,除了拿红包这样净得好处的事,其他民事行为都是没有资格实施的。换句话说,他把自己的文具、玩具什么的,送给好朋友,法律上一律作无效处理。
按新规定,8岁以上,就不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了,而是可以实施跟自己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再送个玩具给其他小朋友,法律上是有效的;8岁以上不满10岁的孩子,实施的超出自己年龄、智力的民事行为,也从以前的一律无效,变成效力待定(监护人追认后有效)。
2.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归哪方直接抚养问题上应该更有发言权了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要求,离婚时父母双方对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离婚以后,一方要求变更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关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且子女愿随其生活,应予支持。这里面,作为关键分界点的10周岁,就来源于《民法通则》关于限制行为能力起始年龄的规定。《民法总则》(新法)出台之后,这一年龄应该相应地调整为8周岁。也就是说,往后的婚姻家庭案件,对离异夫妻的子女直接抚养权归属问题,8周岁以上的孩子意见将会变得非常重要。当然,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类推适用监护人的确定规则,确定离异夫妻无民事行为能力子女的直接抚养权归属,也应当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是,相比之下,8周岁以上的孩子被法律确定为有一定的行为能力,所以对自己由哪方父母直接抚养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3.对送去上学的孩子,父母的责任更重了
按旧规定,8岁以上不满10岁的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在学校受伤了,推定学校有过错——得承担责任;学校要说自己没错、不承担责任,得拿出证据证明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但是按新规定,8岁以上不满10岁的孩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了,如果在学校受伤,父母原则上只能自己承担后果,想让学校承担责任的话,需要证明学校有过错。
二、胎儿的地位更加清晰了
按照旧规定,胎儿本身不是民事主体,没有民事权利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赠与。只是在遗产分割时,《继承法》规定要给胎儿保留继承份额(如果胎儿出生时是死体,保留的份额再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新法(《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赠与合同把财产无偿送给胎儿、订立遗嘱把遗产留给胎儿,在法律上统统予以保护。当然,如果胎儿没能正常出生,那也就没有保护的必要了。
三、监护事项,需要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旧规定中,一旦成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就只能等着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了。但事实上,即便是无行为能力人,他也有自己的喜好,也有相当的能力判断自己想要什么。
新法(《民法总则》)对这一点予以了较大篇幅的改动。
第一,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 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 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四,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独立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
四、关于监护资格撤销,规定更明确、具体了
1.监护资格被撤销,不影响继续承担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
监护和扶养是两个并行的制度。监护资格被撤销,不意味着扶养义务也被取消。这次立法中对此予以了明确表述。
2.父母或成年子女的监护资格被撤销后,恢复监护资格有具体说法了
监护人有下面这些严重不当行为的,会被撤销监护资格: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怠于履行监护职责, 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 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有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在以往的规定中,监护资格失去后的恢复问题一直没有明确。新法(《民法总则》)对此予以了明确,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情形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新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五、成年人担心自己日后失能的,可以预先选好监护人
成年人一旦因为疾病、年老,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的,必然面临监护问题。所以在完全正常时,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安排监护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安排。这对那些家庭关系复杂或者亲情疏离或者没有近亲属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在以往,只有老年人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可以事先为自己委托监护人,并且对指定形式缺乏规定。
这次通过的《民法总则》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其中的变化主要是,一来,把可以指定监护的主体,从老年人扩充到全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二来,明确规定委托的方式为书面。
六、游戏装备等,也要进行离婚财产分割或被继承了
Q币、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在法律中一直缺乏明确定位。这次《民法总则》在“民事权利”部分进行了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虽然并没明确说婚内虚拟财产是否要进行离婚分割或被继承,但作为具有直接经济利益的民事权利,答案不言自明。
七、家事领域的维权,诉讼时效放宽了
1.一般问题,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
旧规定中,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是2年。新法把这一期间改为3年。
2.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 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3.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 因下列家事障碍, 不能行使请求权的, 诉讼时效暂停计算:
第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 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第三,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通过家庭暴力等方式控制。
4.请求支付赡养费、抚养费或者扶养费,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6. 法律规定的直系亲属都包括什么人
直系亲属的范围包括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
直系亲属, 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即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如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直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两部分血亲。己身所从出的血亲,即是生育己身的隔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等;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即是己身生育的后代,如子女、孙子女等。
值得注意的是,直系血亲除自然直系血亲外,还包括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等都是直系血亲;
直系姻亲即配偶的直系血亲,包括儿媳与公、婆,女婿与岳父、岳母。
(6)民法总则近亲属扩展阅读
《继承法》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