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四版
㈠ 请问有关《民法》教材哪本比较权威,王利明《民法学》第二版 ,还是魏振瀛的《民法》第四版
王利明老师的《民法学》更贴近法条吧,民法学主要针对法条的内容讲解;魏振瀛的《民法》更侧重理论讲解吧,但也围绕着法条构建的知识体系。如果单是要求贴近法条通俗易懂的话,王利明的民法学还是不错的!
㈡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版海口哪里卖
去新华书店找找
㈢ 魏振赢民法第四版和第五版有什么区别
第四版后记
本书第三版面世以来,我国颁布的一部重要的民事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这部法律是广泛借鉴外国法律与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的成果,是对德国式民法的,“债务与责任结合”立法模式的借鉴与变革,是我国《 民法通则》 创立的“民事权利一民事义务一民事责任”立法模式的延续和新发展。依据《 侵权责任法》 本书的侵权责任编(第六编)作了全面修订。《 侵权责任法》 规定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和((物权法》 第三章规定的物权的保护方法有重合之处,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学者的理解不同,这是涉及民法基本理论和我国民法的全局性问题,对此本书第三章第五节作了简要阐述,侵权责任编作了相应的解释。本书的相关章节还参考德国民法理论写了不同的观点,便于读者通过比较深人理解我国民法。
根据民法以民事权利为本位的理念和民事法律规范以民事法律关系为核心的观点,第一章增加了民法的本位一节(第五节);第一编第二分编的题目改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第三分编的题目改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第四分编的题目改为民事法律关系变动。
这一版的一些章节在体系结构、内容和篇幅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与修订,同时更新了各编的参考书目,这是全体作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成果。随着民法与民法学的发展,新名词术语增多,根据这一版的新内容,调整了词条索引,供读者查阅。虽有多虑难免有失,敬候读者赐教。
本书撰稿分工如下:第1 一3 章:魏振流;第4 一10 章:李仁玉;第11 一16 章:钱明星;第17 一26 章:崔建远;第27 一33 章:郭明瑞;第34 一40 章:王成;第41 章第1 节:魏振流、王成;第41 章第2 一6 节、第42 一43 章:王成。
本书由主编和副主编统稿,由主编定稿。
㈣ 求德国民法典 陈卫佐译注的版本(第4版)
已经出版
2015-01-08 09:53阅读:1,214
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5
年1月第4版)已经出版
封面
德国民法典
(第4版)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4. Auflage
陈卫佐译注
übersetzt und erläutert von
Prof. Dr. Dr. CHEN Weizuo (LL.M., Saarland)
扉页
德国民法典
(第4版)
陈卫佐译注
根据2002年1月2日
公布的官方文本翻译(见《联邦法律公报》,2002年,第一部分,第42页,校勘见《联邦法律公报》,2002年,第一部分,第2909页;2003年,第一部分,第738页),最近一次为2013年10月1日的法律(见《联邦法律公报》,2013年,第一部分,第3719页)所修改,反映德国《民法典》截至2014年7月13日的施行状况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4. Auflage
in der Fassungder Bekanntmachung vom 2.1.2002 (BGBl. 2002 I S. 42, ber. BGBl. 2002 I S. 2909und BGBl. 2003 I S. 738), zuletzt geändert rch das Gesetz vom 1.10.2013 (BGBl.2013 I S. 3719)
Stand: 13.7.2014
übersetzt und erläutert von Prof.Dr. Dr. CHEN Weizuo (LL. M., Saarland)
mit einer Einführung von Prof.Dr. Dr. Dr. h. c. mult. Michael Martinek
扉页2
德国民法典
(第4版)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4. Auflage
译注者说明
正式名称为《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缩略语为BGB
)。德国的法律一般都不带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
㈤ 民法(第3版)第三版(王利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与第二版的区别
第二版图书目录
第一编 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3)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4)
第二节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7)
第三节民法的特点…………………………………………………………(10)
第四节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区别………………………………………(14)
第五节民法的体系…………………………………………………………(17)
第六节民法的渊源…………………………………………………………(21)
第七节民法的适用范围……………………………………………………(23)
第八节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25)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30)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30)
第二节平等原则……………………………………………………………(32)
第三节私法自治原则………………………………………………………(35)
第四节公平原则……………………………………………………………(37)
第五节诚实信用原则………………………………………………………(40)
第六节公序良俗原则………………………………………………………(41)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45)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45)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48)
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51)
第四章自然人…………………………………………………………………(55)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55)
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59)
第三节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62)
第四节监护………………………………………………………………(64)
第五节自然人的姓名、住所、户籍和身份证………………………………(68)
第六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69)
第七节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73)
第五章合伙…………………………………………………………………(77)
第六章法人…………………………………………………………………(88)
第一节法人制度概述………………………………………………………(89)
第二节法人的成立…………………………………………………………(94)
第三节法人的民事能力……………………………………………………(96)
第四节法人的机关及法人分支机构………………………………………(100)
第五节法人的变更和终止…………………………………………………(102)
第七章民事权利………………………………………………………………(108)
第一节民事权利的概念……………………………………………………(109)
第二节民事权利的分类……………………………………………………(110)
第三节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117)
第八章物………………………………………………………………………(122)
第一节物……………………………………………………………………(122)
第二节货币和有价证券……………………………………………………(126)
第九章民事行为……………………………………………………………(130)
第一节概说………………………………………………………………(131)
第二节民事行为的分类……………………………………………………(132)
第三节民事行为的成立……………………………………………………(136)
第四节意思表示……………………………………………………………(137)
第五节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143)
第六节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行为…………………………………………(149)
第七节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159)
第十章代理…………………………………………………………………(167)
第一节概述………………………………………………………………(167)
第二节代理权………………………………………………………………(172)
第三节无权代理……………………………………………………………(176)
第四节代理关系的消灭……………………………………………………(179)
第十一章期限与诉讼时效……………………………………………………(183)
第一节期限…………………………………………………………(183)
第二节诉讼时效制度概述…………………………………………………(186)
第三节诉讼时效期间………………………………………………………(188)
第四节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193)
第二编 物 权
第十二章物权慨述……………………………………………………………(199)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和特征…………………………………………………(200)
第二节物权的种类…………………………………………………………(203)
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05)
第四节物权的民法保护……………………………………………………(208)
第十三章财产所有权…………………………………………………………(212)
第一节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213)
第二节财产所有权的权能…………………………………………………(215)
第三节财产所有权的取得…………………………………………………(218)
第四节财产所有权的行使…………………………………………………(220)
第五节善意取得制度………………………………………………………(220)
第六节财产所有权的移转…………………………………………………(223)
第七节财产所有权的消灭…………………………………………………(225)
第八节财产所有权的种类…………………………………………………(226)
第九节财产所有权的民法保护……………………………………………(235)
第十四章财产共有……………………………………………………………(241)
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和特征…………………………………………………(242)
第二节按份共有……………………………………………………………(243)
第三节共同共有……………………………………………………………(245)
第四节共有财产的分割……………………………………………………(248)
第十五章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252)
第一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客体………………………………………(253)
第二节专有部分、共有部分的所有权……………………………………(254)
第三节基地的使用权………………………………………………………(256)
第四节团体关系……………………………………………………………(258)
第十六章相邻关系……………………………………………………………(261)
第一节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61)
第二节相邻关系的种类…………………………………………………(262)
第三节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265)
第十七章用益物权……………………………………………………………(267)
第一节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权……………………………………………(268)
第二节国有自然资源的使用经营权………………………………………(269)
第三节国有土地使用权……………………………………………………(271)
第四节承包经营权…………………………………………………………(273)
第五节采矿权………………………………………………………………(275)
第六节宅基地使用权………………………………………………………(276)
第七节房屋典权……………………………………………………………(277)
第十八章担保物权……………………………………………………………(282)
第一节抵押权………………………………………………………………(283)
第二节质押………………………………………………………………(290)
第三节留置权………………………………………………………………(296)
第三编 债权总论
第十九章债的概述……………………………………………………………(305)
第一节债的概念和特征……………………………………………………(305)
第二节债的要素……………………………………………………………(308)
第三节债的发生原因………………………………………………………(312)
第四节债的分类……………………………………………………………(315)
第二十章债的履行……………………………………………………………(325)
第一节债的履行概述………………………………………………………(325)
第二节债的适当履行………………………………………………………(332)
第三节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334)
第二十一章债的保全和担保…………………………………………………(342)
第一节债的保全……………………………………………………………(343)
第二节债的担保……………………………………………………………(350)
第二十二章债的移转和消灭…………………………………………………(365)
第一节债的移转……………………………………………………………(366)
第二节债的消灭……………………………………………………………(373)
第四编 债权分论
第二十三章合同概述…………………………………………………………(385)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特征…………………………………………………(385)
第二节合同与债……………………………………………………………(388)
第三节合同关系……………………………………………………………(389)
第四节合同的分类…………………………………………………………(392)
第二十四章合同的订立………………………………………………………(399)
第一节合同成立的概念和要件……………………………………………(399)
第二节要约………………………………………………………………(401)
第三节承诺………………………………………………………………(410)
第二十五章合同的内容与形式………………………………………………(420)
第一节合同的条款…………………………………………………………(420)
第二节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424)
第三节合同的形式…………………………………………………………(428)
第二十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解除………………………………………………(434)
第一节合同的变更…………………………………………………………(434)
第二节合同解除概述………………………………………………………(437)
第三节合同解除的条件……………………………………………………(442)
第四节合同解除的程序……………………………………………………(444)
第五节合同解除的效力……………………………………………………(446)
第二十七章合同分则…………………………………………………………(453)
第一节买卖合同……………………………………………………………(453)
第二节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477)
第三节赠与合同……………………………………………………………(481)
第四节借款合同……………………………………………………………(484)
第五节租赁合同…………………………………………………………(489)
第六节融资租赁合同………………………………………………………(498)
第七节承揽合同……………………………………………………………(502)
第八节建设工程合同………………………………………………………(512)
第九节运输合同……………………………………………………………(520)
第十节技术合同……………………………………………………………(528)
第十一节保管合同…………………………………………………………(544)
第十二节仓储合同…………………………………………………………(548)
第十三节委托合同…………………………………………………………(551)
第十四节行纪合同…………………………………………………………(556)
第十五节居间合同…………………………………………………………(558)
第二十八章不当得利之债……………………………………………………(563)
第一节不当得利制度概述…………………………………………………(563)
第二节不当得利的效力……………………………………………………(567)
第二十九章无因管理之债……………………………………………………(570)
第一节无因管理的概念和性质……………………………………………(570)
第二节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572)
第三节无因管理的效力……………………………………………………(574)
第五编人身权
第三十章人身权概述…………………………………………………………(579)
第一节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579)
第二节确立人身权法律制度的意义………………………………………(581)
第三节人身权的分类………………………………………………………(582)
第三十一章具体人格权………………………………………………………(588)
第一节身体权………………………………………………………………(588)
第二节生命权………………………………………………………………(589)
第三节健康权………………………………………………………………(590)
第四节 自由权………………………………………………………………(591)
第五节隐私权………………………………………………………………(592)
第六节姓名权和名称权……………………………………………………(594)
第七节肖像权………………………………………………………………(596)
第八节名誉权………………………………………………………………(599)
第九节荣誉权………………………………………………………………(601)
第六编 民事责任
第三十二章民事责任概述……………………………………………………(607)
第一节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607)
第二节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609)
第三节民事责任的分类……………………………………………………(609)
第三十三章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613)
第一节缔约过失责任………………………………………………………(613)
第二节违约责任……………………………………………………………(616)
第三十四章侵权的民事责任…………………………………………………(621)
第一节侵权的民事责任概述………………………………………………(622)
第二节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623)
第三节免责事由……………………………………………………………(625)
第四节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628)
第五节特殊侵权行为………………………………………………………(630)
第六节共同侵权行为………………………………………………………(634)
第三十五章民事责任的承担…………………………………………………(639)
第一节民事责任竞合概述…………………………………………………(640)
第二节民事责任竞合的表现形式………………………………………(641)
第三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645)
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的适用………………………………………(649)
主要参考书目……………………………………………………………………(651)
共625页
图书内容简介
《民法》一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它是根据国
家教育部审定的《民法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我们编写的基本指导
思想是: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发展的实际,
努力反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反映民事立法和
运用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民法学研
究的思想和观点,注重阐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使之符合
本科民法学教学的需要。
本书共六编三十三章,第一编民法总论,第二编物权,第三编债
权总论,第四编债权分论,第五编人身权,第六编民事责任。
第三版图书目录
第一编民法总论
民法概述………………………………………………3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5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9
第三节 民法的特点…………………………………………12
第四节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区别………………………16
第五节 民法的体系…………………………………………19
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23
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26
第八节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28
民法的基本原则……………………………………33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34
第二节平等原则……………………………………………36
第三节 私法自治原则……………………………………………………39
第四节 公平原则…………………………………………………………4l
第五节 诚实信用原则……………………………………………………44
第六节 公序良俗原则……………………………………………………46
民事法律关系……………………………………………………49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50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53
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56
自然人……………………………………………………………60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62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65
第三节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69
第四节监护………………………………………………………………7l
第五节 自然人的姓名、住所、户籍和身份证…………………………75
第六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77
第七节 个体工商产与农村承包经营户…………………………………81
合伙………………………………………………………………84
法人………………………………………………………………95
第一节 法人制度概述……………………………………………………97
第二节 法人的成立…………………………………………………………102
第三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105
第四节 法人的机关及法人分支机构…………………………………109
第五节 法人的变更和终止……………………………………………ul
民事权利………………………………………………………116
第一节 民事权利的概念………………………………………………117
第二节 民事权利的分类………………………………………………119
第三节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126
物………………………………………………………………13l
第一节物………………………………………………………………132
第二节 货币和有价证券………………………………………………136
民事行为………………………………………………………140
第一节 概说……………………………………………………………142
第二节 民事行为的分类………………………………………………144
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148
第四节 意思表示………………………………………………………149
第五节 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155
第六节 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行为……………………………………162
第七节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173
代理……………………………………………………………179
第一节 概述……………………………………………………………180
第二节代理权…………………………………………………………185
第三节无权代理………………………………………………………190
第四节 代理关系的消灭………………………………………………193
期限与诉讼时效………………………………………………196
第一节 期限……………………………………………………………197
第二节 诉讼时效制度概述……………………………………………201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202
第四节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205
第二编物权
物权概述………………………………………………………213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214
第二节 物权的分类……………………………………………………217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19
第四节 物权的保护……………………………………………………223
物权变动………………………………………………………227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228
第二节 动产物权的变动………………………………………………230
第三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32
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234
所有权…………………………………………………………237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239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240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243
第四节 所有权的行使…………………………………………………249
第五节 所有权的消灭…………………………………………………250
第六节 所有权的种类…………………………………………………251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61
第一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262
第二节专有权…………………………………………………………263
第三节共有权…………………………………………………………265
第四节管理权…………………………………………………………268
第五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27l
相邻关系………………………………………………………275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76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277
第三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282
共有……………………………………………………………284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285
第二节按份共有………………………………………………………287
第三节 共同共有………………………………………………………290
第四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293
第五节 准共有…………………………………………………………295
第六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295
用益物权………………………………………………………300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302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308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321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334
第五节地役权……………………………………………………………339
担保物权………………………………………………………350
第一
㈥ 民法课本 第四版 魏振瀛主编 第八章民事行为 第五节无效的民事行为
是说书本上解释的无限事由太多了。合同法缩小了无效的事由。比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只规定为可撤销
㈦ 求民法原论第四版pdf!!呼唤大神!
上传到附件里了,
看看是不是这个,
下载确认一下吧,
确认无误请采纳我的回答.
㈧ 梁慧星《民法总论》第四版书评。
为权利而斗争《民法总论》书评
“为权利而斗争”,这已在法学界耳熟能详的六字真言,源自于120多年前德国伟大的民法学家耶林同名著述《为权利而斗争》。“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不仅是思想,而是活的力量。因此,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主张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1]耶林如是说。然而耶林似乎已经遥远,我们仅仅嗅到的是那种诗歌式的论述,斗争式的激情,自信的国民感情。但梁先生却是亲近的,梁先生的《民法总论》中处处都体现着作为一名学者的使命——“为权利而斗争”。自己真正理解“为权利而斗争”的精髓是在三读梁慧星先生《民法总论》之后的,确切说,我已记不清咀嚼《民法总论》多少遍了,但却可以肯定的是每每读过此著,思想上依然可以时时翻新,而这些翻新与提升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于是成为了“三读”。众所周知的王国维在论治学之道时谈到的著名三个境界,窃以为,研读梁先生的书亦不外如此:一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己拿着三百多业的小薄册子,避开喧嚣的人群,独处一室,着实品尝一番,于是走进了民法的殿堂;二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突然发现,文绉的语言,细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知识和教材的约定,便不得释手、带着激动的心情反复研读了;三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知不觉,带着问题读了学多民法著述,重新翻阅梁先生的《民法总论》,读到的却是作为一个学者孜孜不倦的、为中国民法而斗争的决心和气魄。
一 、布道者说:什么是民法、什么是权利
九州之民法进程,缓慢而艰难,经数次编纂,观目前,渐成体系。然仍需进一步完善,应采民商合一,权利本位,繁荣市民生活。[2]梁先生在这本著述里犹如一名布道者,告诉人们民法虽然是个舶来品,就连它的名称也取自东瀛[3],但是关于市民生活的法是世界各国都规定,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不论是近代民法还是现代民法,只要存在市民生活,存在理性的人就应该存在民法。梁先生没有直接告诉人们民法是什么,没有像其他教科书似的注释法条的规定说,“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他先给人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告诉人们这幅图画的由来,这幅图画的布景,这幅图画采用的手法,用的材料,所体现的意义,带领人们去欣赏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地陶醉中领略了民法的要义。就是这样,丝毫没有强权的灌输,没有权威的厉色,使读者们更多的是法学的爱好者们俨然是漫步在民法花园之中,循着民法的语源、外延、民法的发展、构造、编纂、法源的足迹追溯,来到一栋奇妙楼阁面前,带着好奇心想进去。于是,梁先生如武林高手稍加论理似的点拨,民法的本质赫然在读者的面前。
首先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按照黑格尔所说的市民,就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的“经济人”,“因此,把它所说的市民社会理解为经济人社会,亦无不可”,(页31)马克思所谓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社会中每一个独立的人也就担当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也政治国家的成员。在市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页32)然后民法又是私法。这是相对于公法的划分,“易于确定法律关系性质,应适用何种法律规定,应采用何种救济方法或制裁手段,以及案件应由何种性质的法院或审判庭受审,应适用何种诉讼程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广告法中,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虽然没违反广告审查的义务和核实义务,对消费者的损失依然承担责任,除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但绝对不能以没违反广告法上的义务为抗辩事由,因为违反广告法的义务应承担公法上的责任,不能用公法上责任的承担代替私法上责任的承担。而非“打了不罚,罚了不打”,怎能不使读者们联想到我国目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这是一个多大的歪曲和疏漏呀。书中强调,要提倡私法自治,“即在民事生活、经济生活领域,由当事人自己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则上国家不直接干预,只在当事人间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国家才出面进行‘第二次性的干预’,亦即由司法机关以仲裁者身份对当事人间的纠纷作出裁判。”(页36)最后,书中指出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民法为实体法。于是乎,人们可以真切的体会到民法这一奇妙楼阁的韵味。寻求民法发展的历史,梁先生自然而然的道出我们现在民法应坚持以权利为本位,辅之以社会本位。
在梁先生的这本著述里,权利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不论是民法的构造,还是民法的本质;不论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还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不论是权利的客体——物,还是权利的变动——行为等等,都与权利休戚相关。那么,权利是什么?梁先生作出了正面的回答,“所谓权利,指得享受特定利益之法律上之力也。”(页76)进而用比较的方法解构权利的本质,从切实的眼光透视给我们权利必须结合“法律之力”才能保护“特定的利益”,绝非引用自然法上的权利抑或应然上的权利。解构的目的是进行组合,于是阐释了民法中权利最重要的两大权利,“物权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而享有其利益的排他性的权利。其中‘支配其标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即所谓的特定利益,而‘直接支配’和‘排他性’,即法律上之力。再如,债权为请求特定认为特定行为之权利。其中‘特定人为特定行为’,即特定利益,而‘请求’及法律上之力。各种权利,莫不如此。”(页78)财产法就是从这两大权利演绎开来,形成了物权法体系和债权法体系,他们与亲属继承法一起构成了民法的体系。可以说,权利是民法的精髓,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要坚持“以权利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页46)在著述中,梁先生阐释了民法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认为民法应倡导私法自治,强调当事人平等,在市场经济中遵循合同自由的原则,允许当事人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决定缔结合同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然决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倡导民事生活的诚实信用,醇化社会道德、经济道德,禁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从而达到个人、社会、国家协调的发展。(页46-53)游刃在这奇妙的花园中,使我们忘却了民法、权利教科书式的概念,但却把民法的精神、权利的精神铭记在心,园子中的芬芳、楼阁的美丽已经不可磨灭的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中。这时,又有谁会去不适时宜的宣扬民法、权利教科书似的概念,它们在你的心中,在每个读过这本著作的人们的心中就足够了。
然而布道者并没就此嘎然而止,或循序善诱或醍醐灌顶。我们初拿这本书都会有天生的爱好,区区的三百二十页,只要花些许时间就能走过一遍。这未尝不是布道者的良苦用心,他不希望用资料的堆砌来换得别人送来的博学多识,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理解、最后产生动力去自我更新。因此这本著述成为了经典,经典是因为字字珠玑。这是毫不夸张的,梁先生每抛出一种观点或一段说理都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理论支持。比如在谈到诚实信用时先生著有《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4]一文,在谈到近现代民法时先生有《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5]一文,在谈到物、物权行为及区分原则、取得实效时先生有《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6]和《物权法的立法思考》[7]两文,同时还有合著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8],在谈到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及所采用的体系时有《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9]、《制定民法典的设想》[10]等文。在本著最后一章谈到民法的解释时已著有《民法解释学》[11]。同时梁先生不遗余力的担任《民商法论丛》的主编,《法学研究》杂志主编,潜心著述了《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12]、《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一二卷[13]、《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14](合著)。而这些学术活动及论著使得梁先生的这本《民法总论》得以提升和概括,每一句话与都是经过充分的学术论证和讨论的结果,每一部分都考虑到当代最先进的民法学成果。就像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东家之子的相貌时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梁先生此著篇章恰当好处,文字经典,不可不谓“一字千金”。
布道继续着。梁先生在此著中专设一节谈民法学及其学习方法[15],这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犹如大海里的灯塔,指引航行的方向。这便是著者与读者最为贴近的交流,这便是布道者与受道者深情的对话。梁先生把民法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者对民法规则(民法立法、习惯、判例)进行整理并依一定的逻辑顺序所构成的体系。”学习这部分“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民法,民法的性质、人物、作用,特别是掌握民法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第二部分是,“关于解释适用民法的方法和规则的理论,叫做方法论”,“无论是从是民法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学者,或者是从民法裁判和诉讼实务的法官、律师,其民法素养和民法实务能力的高低,载具有了比较扎实的民法知识基础上,关键就看他(她)是否熟练掌握了解释适用法律的方法、规则和理论,亦即看他(她)是否掌握了现代民法方法论”,第三部分是,“学者运用民法方法针对假设的或者实有的案例,所提出的具体解释意见”。这三部分分别被称作法源论、方法论、解释论。在梁先生受读者以“鱼”时,又授给读者以“渔”,已经超越了布道。他提倡交替采用 “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方法”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了掌握民法的基本结构和整个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须采第一种学习方法,精读一、二中较好的法学教材或者体系书。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第二种方法,阅读一些民法实例演习著作”,“然后再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专题研究著作和专题研究论文”,“并且,在具有比较扎实的民法知识的基础上,应阅读民法方法论著作和民法判例研究论文”。这已经超脱了教材和论述,我们读到的是作为中国民法大家对后来者的谆谆教导,甚至他在你的耳边告诉你,在学习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学而时习之”。我们更读到的是作为学者的那种使命感,要让读者真正领会它的精神,真正在读书,用心良苦。
这一读,如春暖花开,又如醍醐灌顶。摩西带着它的子民穿越了神的恩典,把追来的敌兵留在合拢的滔滔海水之中,走出了埃及。民法是什么?权利是什么?这无须去解释了。读者眼前是无穷的希望,他们已经走出了对民法无知的沙漠。
二、善待理性、自由和权利
中国的民法体系与德国式的体系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从清末以来中国公布的民法典均为德国式的,或由于学习日本,而日本又仿效德国,或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而苏联又参照德国法典。在德国,他们崇尚结构主义、理性主义,相信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便会得出正确的东西。然而理性并不是绝对的、完全可信的,人类社会的很多事情并不能够用理性说得清。民法最极端的形式是它假设了两个前提:它假设每一个人都是合理的利己主义者,既合理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它假设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即每个人对个人的利益进行最佳的判断。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正确观点的忽视,比如马克思•韦伯认为的市场社会中的合同自由已经造成生活中的强制性程式化的增加,在不可避免的完全冷酷的形式中,必须融入到市场斗争的纯经济“规律”之中;凯尔森认为的,“保持这种观念是正确的,即法律主体作为主观权利的载体而存在,换言之,主观权利应为私人所有权,其系客观的即实证的、经由人类创造并可变更的权利,此中存在应是一个先验范畴、应是一项制度,在该项制度中,法律制度的内容具有不可逾越的框架”。[16]诚如现代民法要求的修正那样,完全的依赖人类理性塑造成的民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要求。抽象出来的人格让位于具体的人格,“其典型的例子,是在劳动法上形成了劳动者的具体人格,由雇佣契约的主体成为服从团体法理的劳动法的主体”、“为了阻止大企业垄断的弊害,经济法和反垄断法,成为着眼于企业的规模、业种的独立的法域。此外,在消费者保护法及环境保护法上,消费者和公害的受害者,成为独特的法人格类型。”因此,似乎应当善待理性。不要赋予“理性”太大的使命,使得“理性”不堪重负。
论著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梁先生是要求人们善待理性的,那就是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无因行为与有因行为的阐述。物权行为一直被德国的民法学界称之为一个创举,这是纯粹理论抽象的产物,它可以很好的对应债权法和物权法的划分,对法律行为的概念进行了很大的支撑。并且把意思表示分析得淋漓尽致,用公示代替表示行为,这完全是严密逻辑的推导。然而梁先生并没有完全继受这种理性,提出了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区分的原则,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一体把握,将处分行为纳入债权合同,将物权变动作为债权合同直接发生的效力。”(页183)我们姑且不问物权行为这一目前讨论十分热烈且又不能定论的理论能否写进我们的民法典,我们也姑且不论物权行为到底能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什么,单是从善待理性的角度出发,物权行为在中国是否有适用的余地、是否符合中国人民的法感情、是否有替代的原则加以弥补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缺失。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这本专著提出的问题。不可置否,梁先生虽然不承认物权行为应采纳与国家立法之中,但是他没有放弃私法自治的理念,“在私法自治范围内,法律对于当事人之意思表示,即以其意思尔夫与法律效果;以其表示而赋予拘束力;以其意思表示之内容,遂成为规律当事人行为之规范。”(页176) 这给物权行为成立创造了空间,并没有完全的否认它,仅仅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留给读者广阔的空间去加以思考,留给后来人去填补。
这本著作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用专节来讲法律行为的解释。“法律行为的解释亦即意思表示的解释,即对于意思表示内容含义所作解释”,(页211)然而“人们倾向于话语制度观点。依据此种观点:话语处在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学的基础在登记的关系之中。根据话语理论,不受控制的交互行为作为一种机会,其保障的是那些在合同谈判中甚至在法庭上亦可展开的内容。”[17]有时候语言决定了行为的后果,很多时候不是个人的理性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或者说一个人的理性想要达到的结果却因为语言的歪曲、对方的误解、传输的失误而大相径庭。比如,一个北方人在福建买地瓜(在北方一般指红薯),然而福建人却给了他一个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在福建许多地方称作地瓜),显然这是双方当事人理性不能够达到结果,因为向各地方的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再如,传说三国的诸葛亮为了祭泸水的鬼神,又不想劳民伤财,于是创造了满头(即用面包住肉馅做成头的形状)祭奠,最后平息了泸水汹涛。但是,按照很多北方的语言文化,馒头是指那种实心的没有馅的面食,然而至今那方很多城市仍沿用诸葛氏的那个定义,结果避免不了误解。此著继续阐述,“解释法律行为之目的,在探求当事人于意思表示中所表示的真意。惟需注意,此所谓当事人之真意,非指当事人内心之效果意思,而是指表示上的意思表示。……在解释方法上一方面规定应探求当事人之真意,另一方面又规定不可拘泥于所使用之词句。”(页211)这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情况下由于语言的问题使得理性受到限制,而法律确切说是人们对理性认知决不能达到绝对真实的境界,于是就要设定义中规则,这就是对人们理性所谓的法律行为进行一定的解释,最终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效果。于是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善待人们的理性,解释法律行为。首先需要文义解释,即通过对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的含义的解释,以探求法律行为所表达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然后是整体解释,指对合同各个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合同中所具有的正确意思。还不行的话,目的解释就浮出了水面,如果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或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时,应采取最适合于法律行为目的的解释。还有习惯解释,即法律行为如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公平解释,以法律行为所使用文字词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若是无偿法律行为,应按对债务人义务较轻的含义解释,反之若是有偿法律行为,则应按对双方均较公平的含义解释。如是格式条款应按对决定条款一方不利的含义解释;诚信解释,解释法律行为时应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页212-216)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了下去,也许或者是一定没有穷尽绝对的真意,无法完全依靠理性,那么,法律只能做到这些了,法学要求我们做到这些就足够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承认不可绝对探知法律行为的真意,但是我们却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者法学认可的方法(如上面法律行为解释的方法)来最大限度的达到或者达到法律认可、当事人心服口服的程度,这完全是对理性的善待,这决不同于空喊尊重理性却不去探知它。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把自由和权利“混为一谈”,就是在法学中的自由和权利两个概念也往往交织在一起,“可以把权利理解为自由,即法律允许的自由——有限制、但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由,每一个真正的权利就是一种自由;包括权利主体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主体在行使权利是不受法律上的干涉,主体做或不做一定行为不受他人的强使。”[18]德国罗马法学者温特夏德认为,权利的本质为意思之自由,或意思之支配。即权利为个人意思所能自由活动或所能自由支配的范围。可以看出,即使在法学专家看来,这种权利和自由都是分不开的。根据哈耶克的观点,自由是“价值”上的东西。[19]而权利从某种意义上是现实的被法律所认可和保护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自由的属性。
我们从梁先生这本专著中可以见微知著地看出,真正理解民法是需要树立善待自由与善待权利的理念。首先,现代民法的发展出现了合同自由的限制和所有权绝对的限制。自由竞争,为近代社会之活力源泉,但也带来社会的许多弊害。所谓“私法的公法化”,即为了防止和纠正这些弊害而对交易进行公法的规制,造成了契约制度衰退的印象。而对土地所有权的公法规制,即对某些生活物资的统制,使所有权具有社会性。即所谓所有权附有义务。禁止权利滥用的法理之发达,也突显出所有权的社会性。(页5)而在阐释合同自由原则是立于平等原则之后的第二个原则,可谓平等是民法中的最高原则,而合同自由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并非不受限制的自由,不允许滥用合同自由以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页50)善待自由和权利要求每个人决不能放纵自由和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因而这三个原则成为了民法中具有裁判性的原则,这类原则不仅表明了宪法的态度,如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同时,它还告诉人们自由和权利是有一定限度的而非恣意妄为的。没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只有遵守这些原则的自由和权利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权利,才是民法得以倡导和维护的自由和权利,否则必会得到放纵的代价(自己责任、过错责任就从此来)。同时这种善待的自由和权利将成为解释民事法律法规的依据、补充法律漏洞、发展学说判例的基础。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作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公序良俗原则,性质上为授权型规定。目的在于,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页229)而诚实信用具有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义务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功能;解释和补充法律的功能”。如果适用诚信原则,与适用判例,得出相反的结论,则应适用诚信原则,而不适用判例。此种情形,应依法定程序变更原有的判例。(页293-295)权力禁止滥用原则具有这样的功能:第一,作为侵权行为的判断基准,第二,使民事权力的范围明确化,第三,据以缩小民事权利的范围,第四,强制调停权利人与他人的利益冲突。权利滥用之效果,以承认权利存在而否认其行使为原则,而以权利丧失为例外。[20]
在此著中,有一个例子可以形象地说明,要善待自由和权利,否则将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将受到民法否定性的评价。在介绍目前炙手可热的名誉权时,论著提到创作自由与名誉侵害的问题,认为“作家的创作自由和人民的人格权均受法律保护。法律也不仅指作家以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素材,甚至不禁止所谓纪实小说,但法律要求作家在将这些真人真事写入小说时,应尽合理的主意义务以尽可能地避免给所涉及的人的名誉、隐私等人格权益造成损害。……保护人民的人格权不受损害,不仅是作者在行使创作自由时应负的义务,也是出版社在行使出版自由时应负的义务,”否则,承担侵权的责任。[21]“我以这样的角度讨论和主张言论自由,并非完全免除了言论者的责任;相反,这种分析恰恰提出了文学艺术、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权有势的知识界和职业界人士(包括本文作者)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更应当注意职业的道德自律。……他们必须理解到,社会之所以将初始权利配置给了他们,并不是由于他们个人有什么天然的优越,而是社会为了避免一种更大的伤害;他们应珍惜这种自由和理解自身的责任,应当格外注重职业道德和道德自律,这并不是要限制他们的权利,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行使这种自由权。”[22]
这一读,为读者懵懂的眼睛照亮了画面的色彩。开始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焕发出无穷的兴趣,才发现原来看到的条条框框的概念以及自认为公理性的东西都应该加以怀疑,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理性,善待自由和权利,退一步真的是豁然开朗、海阔天空。
三、为权利而斗争便是为法律而斗争(代结语)
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广为引用的并经常作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喊出了知识分子的豪情壮语,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德国的大哲学家费希特还在耶拿大学对学者的使命做了专门演讲,并著有旷世之名著《论学者的使命》,他提出,“就学者的使命来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梁先生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坚信“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在论著中他借用了耶林这一“名言”并论述了如何为权利而斗争,借他人之语来抒发自我的感情。“无论是个人的权利,民族的权利,或一切权利,无论是私法,公法或国际法,都需要用斗争去抵抗对权力的侵害,都需要用斗争去使纸上的法变成获的法、具有生命的法。”(页89)张载似乎柔和一些,作为末儒仅仅是一种内心独白。而费希特似乎更直白一些,“学者影响着社会,而社会是基于自由概念的。社会及其每个成员都是自由的。学者只能用道德手段影响社会。学者不会受到诱惑,用强制手段,用体力去迫使人们接受他的信念……社会的每一个体都应当根据自由选择,根据他认为最充足的信念去行动。他在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都应当把自己当作目标,也应当被社会的每个成员当作这样的目标。谁受到欺骗,谁就是被当作单纯的手段。” [23]梁先生却选择了“斗争”,他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学者的使命,他告诉人们“为权利而斗争,这是权力这对自己的义务……权利主张,是人的精神的存在条件!不敢于主张权利,等于自贬其人格!权利的完全放弃,等于精神的自杀!”“为权利而斗争,也是权利者对社会的义务。……他已不再是为一己之利而斗争,而是为法律的实现而斗争!为法律的生命而斗争!为国家的法律秩序而斗争!”梁先生语重心长有道出“目前中国正处在立法高峰时期,在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充分重视人民发感情与法意思的培育,充分重视法律的实现问题,无疑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切切不可以纸上的法律之完善为追求目标!”(页89-90)
这个不知道是第几版的
㈨ 梁慧星民法总论第四版和第五版有什么内容上的区别么
第五版修订了一些内容,最主要的结合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做了修定。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字数少了些。具备可在网上搜一下。前言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