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刑法
Ⅰ 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持有是一种状态还是行为
首先,“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的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这与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中的“疑罪从无”的原则是相契合的。在中国儒家经典和有关刑事审判的著作中,“疑罪从无”是常常可见的文字,虽然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不一定总是能得到遵守,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诉讼原则存在是勿庸置疑的。这一原则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有罪无罪存在疑问时按无罪处理,二是罪轻罪重存在疑问时按轻罪处理。按照这一逻辑,控诉方或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如果要想给嫌疑人定罪,必须将其罪行证明到没有疑问的程度。而这里的“疑问”只能是合理的疑问,而不能是不合理的疑问。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刑事诉讼原则暗含了要求将被告人有罪的事实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我们确立“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也是对传统诉讼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其次,“排除合理怀疑”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无罪推定原则设立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权,而案件的审理能够做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即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最有力的贯彻。对于任何一个刑事案件,我们做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认定,就可以认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这种经得起历史检验不是说这件案子若干年以后再回头看还是绝对正确的,而是说若干年后的人回头看这件案子,他们会认为如果他们是当时的审判官,也只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刑事案件的判决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说我们的人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第三,“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表述具有科学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合理”二字上。如果对于一切案件的证明标准,都要达到排除任何其他可能性,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须承认,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在一段有限的审理期限内,对案件客观事实完全“复原”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去排除我们认为是“合理”的怀疑,不能违反人们的一般认识经验、一般认识法则,把“不合理”的怀疑也纳入排除的范围。综上所述,“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虽然没有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得到明确的肯定,却在学界的论争中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支持下也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运用。应当说,这一证明标准是对国外刑事证明标准的合理借鉴,也是对我国古代刑事诉讼传统的继承,更符合我们现在刑事诉讼实践的需要,既是一个科学的表述方式,也是一个能够提高诉讼效率、有效利用司法资源的证明标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Ⅱ 关于英美刑法的电影电视剧有哪些
律师风云,也叫波士顿法律,体现律师的油嘴滑舌,出到第四季了
Ⅲ 德日、英美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特点,优缺点。
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 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之间,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各要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明确。根据这种递进式结构,在将某一行为认定为犯罪时,须进行三次评价,构成要件该当性是事实评价,为犯罪提供行为事实的基础;违法性是法律评价,排除正当防卫等违法阻却事由;有责性是主观评价,为追究刑事责任提供主观根据。以上三个要件,形成一个过滤机制,各构成要件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形成独特的定罪模式。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构成要件该当性具有推定功能,只要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原则上可推定构成犯罪;存在违法性,原则上可推定行为人有责任。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考虑一般情况,其评价标准对所有人平等适用,违法阻却、责任是考虑特殊、例外情况,当存在例外情况时,递进式推理即中断。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的特点
英美法系没有大陆法系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但长期的刑事司法活动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犯罪构成。
(一)"合法辩护"地位特殊
一般认为英美法系犯罪构成具有双层次的特点,即有实体意义上的犯罪要件和诉讼意义上的犯罪要件。前者指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后者指"合法辩护"。大陆法系将后者内容置于犯罪构成范畴之内,从反面来填补犯罪构成要件,而英美法系则置于犯罪构成范畴之外独立成章,直接定名为"合法辩护",合法辩护作为广义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消极要件而存在。英美法系刑事诉讼采当事人主义模式,强调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和诉讼作用,使他们在诉讼中积极主动互相对抗争辩,而审判机关则只起着居中公断的作用。刑事诉讼主要通过控辩双方对证人的交叉询问来推动。这样的诉讼模式决定了其犯罪构成要件的特点,集中体现的就是"合法辩护"。
(二)没有违法性这一实体要件
英美刑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民间司法资源之于国家刑罚权的对抗作用,发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积极性,在动态中实现国家权力和个人自由的平衡。英美法系是典型的判例法,三权分立和民主是其思想基础。在这样的体制下,一切是与非都交给法院来判决,警察只是负责维护社会的安全。因此违法性就安排在合法抗辩这个环节,即诉讼法的环节,这样也是合理的。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通常将违法性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主要研究违法阻却事由,例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而在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并没有违法性这一实体要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作为合法辩护理由,在犯罪构成加以论述。而在诉讼中仅把其作为合法抗辩理由。而在我国和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中,违法性仅是犯罪的一个特征,在恒定是否社会危害的时候用。
(三)举证责任分配特殊
在诉讼中,实施了符合法定犯罪要件行为的人,即被推定是有实际危害和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控方的证据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程度,被告人则没有协助证明自己实施犯罪行为的义务。在行为特征符合犯罪实体要件后,如果行为人能说明自己不具有责任能力,如是未成年人、精神病或者说明行为是合法的,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再或者是说明有其它免责的情况,如认识错误、被胁迫、警察圈套等,就不负刑事责任。可见英美法系在诉讼中直接融入了犯罪构成的内容,双方当事人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诉讼活动,与诉讼活动的紧密联系,增加了犯罪构成操作上的便利性。英美法系偏重自由主义和程序公正,认为如果犯罪构成仅仅反映犯罪而无法体现定罪过程,只能是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刑法是犯罪人的人权宣言"社会保护机能的单方体现会忽视甚至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利。其犯罪构成正是应此理念设计。控方就被告人的行为和心态作出有罪指控,达到"排除合理怀疑",辩方就指控提出辩护证明行为没有实际危害或主观责任,也就是所谓的"合法辩护"。合法辩护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它从反面来说明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实质则在于限制所能认定的犯罪的行为范围,并且通过控辩双方对抗的直观审判进程来实现刑法的人权保护机能。
Ⅳ 英美法的正当防卫成立条件与中国的有什么不同
英美法的正当防卫成立条件与中国规定正当防卫不同如下:
一、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不同
我国在法律上对正当防卫做出了肯定评价,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一项法定权利,而在英美法系双层控辩模式下,防卫行为首先被作为犯罪成立的积极条件,具有违法性,然后再把正当防卫作为一种辩护理由从而排除犯罪。
二、正当防卫的类型不同
我国正当防卫分为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后者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问题;前者是针对正在进行的其他不法侵害所进行的防卫,具有防卫限度因而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
而英美法系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分类较为具体,如在英国刑法中,正当防卫可以分为私人防卫和制止犯罪、逮捕犯人过程中的正当防卫两大类。
私人防卫又可以分为保卫人身权利的防卫和保卫财产权利的防卫。美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分为四种具体类型,即防卫自身、防卫第三 人、防卫财产和执法防卫。
三、不法侵害行为的客体和范围对象不同
我国能进行正当防卫的不法行为侵害的对象包括国家、公共的利益和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
而英美刑法中防卫对象一般限 定在个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不具有可防卫性,当遭到非法侵害时,个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只能由国家公权机关行使,体现了浓厚 的个人主义的色彩。
四、防卫时间不同
我国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必须正在 进行”,指的是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应该指合法权益已经直接面临不法侵害的侵害危险。
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大多将针对人身的不法侵害正在实施作为人身防卫的一个成立条件。防卫不适时不能成立正当防卫,不过各国和地区的刑法上对防卫的时间起点和终点没有一致的规定。如美国刑法中人身防卫的时间条件为侵害即将开始至侵害结束。
(4)英美刑法扩展阅读:
英美刑法中的自身防卫:
当一个人受到攻击,又没有办法寻求援助时,他可以采取合理的防卫措施,使自己免受身体上的伤害。这些防卫措施,主要针对谋杀、非预谋杀人、企图谋杀、企图伤害、殴击,或者加重的企图伤害和殴击。只要防卫人的自卫行为是适度的,即使给对方造成伤害,也不是一种犯罪行为。
1、武力的程度(amount of force)
在自卫中可以使用何等程度的武力呢?法律认为,行为人使用的武力应当与其试图避免所受到威胁的损害之间具有合理联系,才能认为是正当地使用了武力。
2、合理地相信对于使用武力的必要性
英美关于自卫的判例法和成文法都要求被告人相信,他使用武力防止自己免受不法侵害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因此,当一个人诚实地但却不合理地认为,自己的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就不构成为自卫的辩护理由。
3、攻击的紧迫性
美国的判例法和国会制定的法律,都要求被告人合理地相信,对方的非法暴力是紧迫的和直接的。假如威胁使用的暴力尚处在比较遥远的将来,被告人可以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就不必杀死或者伤害这个预期的攻击者。
模范刑法典规定,只要攻击是现实存在的,就可以使用武力制止这种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直接的”范围。
4、侵略者的自卫权
总的来说,侵略者没有自卫权。但是,两种情况下,侵略者也许拥有自卫权。
侵略者使用非致命的武力,例如拳头或者其他非致命武器,而防卫者使用了致命的武器,此时侵略者有权防卫。这是因为侵略者的受害人,使用致命武力对付非致命的武力,这种武力就成了违法的行为。
侵略者为了防止与他的受害人的冲突进一步扩大,主动从冲突中撤出(必须通知受害人或者至少采用合理的步骤通知受害人),而被害人变为主动攻击者,此时恢复侵略者的自卫权。
5、退避的必要性
实行防卫之前是否要求行为人先行退避,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害,能退避就尽量退避;另一种观点认为,退避就意味着向犯罪分子示弱,是一种耻辱的行为。
6、反抗非法逮捕
在正当防卫中,行为人能不能对非法逮捕实行自卫呢?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自卫人来说,他面临的威胁不是死亡或者严重伤害,而是逮捕过程中受到的羞辱和骚扰。
在美国的大多数州,被非法逮捕的人可以使用非致命的武力,但不能使用致命武力。假如他使用了致命武力,故意杀死进行非法逮捕的人,行为人可以从谋杀罪减为过失杀人罪,因为这种非法逮捕是一种挑衅行为,他会造成一个有理智的人失去自我控制。
Ⅳ 求论文,题为“比较英美刑法中的犯意与我国的犯罪主观方面的异同”!
所谓犯意,是指成立必不可少的罪过心理状态。比较而言,英美刑法学上的犯意(mens rea),大体上与中国刑法学中犯罪的主观方面相似。但是犯意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英美刑法学者的认识似乎并不统一。我们这里根据英美刑法学的传统理论,将犯意分为四项基本内容,即:意图、明知、轻率以及疏忽。
一、犯意的四项基本内容
1、意图(intention or intent)
意图通常指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而言,意图本身并无法律上的意义,但是当行为人在特定的意图支配下实施某种法律所限制的行为时,意图便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法律意义。因为此种情况下意图与刑事责任就具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意图所具有的刑法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构成故意犯罪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任何故意犯罪来说,意图都是判断行为人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无意图即无故意犯罪。
(2)是区分不同犯罪的重要因素。意图的内涵极为复杂,不同的犯罪意图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根据。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人之犯罪意图往往需要根据客观行为事实来认定。因为意图本身具有一定隐形性,而且犯罪人一般会在刑事审判中拒不承认自己具有犯罪意图。英美刑事司法时间一般认为,可以根据行为人之特定行为情况或行为情节来推定其意图。下列情况均可以作为推定行为人具有犯罪所需意图的参考:
(1)按照常人的见解,公认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将会导致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理智健全,因而必然能预见到与其行为相联系的直接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其行为之前或者实施其行为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足以造成其精神紊乱的强刺激。
2、明知(knowledge)
明知不仅包括行为人实际知道事实情况,而且还包括推定行为人知道某种事实。法律认为行为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应当知道,不论行为人是否真实知道,也将其视为明知。如果一个人故意不去了解事实真相,或者对明显的应当知道故意视而不见,那么法律就会推定行为人具有明知。在刑事诉讼中,如果被告人没有“明知”有合理理由应当明知的事实,被告人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结果仍然应当负“明知”的责任。
关于明知的判断标准,英国刑法采取了“常人标准”说。《1997年防止侵扰法》第1条规定:“(1)不得实施下列行为:(a)侵扰他人的行为;以及(b)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构成侵扰他人的行为。(2)就本条而言,如果一个占有同样信息的理性人,认为某一行为的实施构成侵扰他人,则实施该行为的人就应当知道其行为侵扰了他人。”本法所说“占有同样信息的理性人”当然是指社会上的一般理智健全只人。
3、轻率(recklessness)
在英美刑法中,当法律使用意图一词时,是指行为人以造成某种特定结果为目的而实施其行为;当法律使用明知一词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将要出现是知晓的;而当法律使用轻率一词时,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所关注的将不是行为人希望产生某种结果,也不是行为人知道某种结果将会出现,而是行为人对与其行为有关的结果的“无知”。换言之,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罪过在于:没有考虑到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其行为的有关危险性。
英国刑法上将轻率分为:
(1)主观的轻率:是指行为人意识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险发生,但是行为人对此后果漠不关心。
(2)客观的轻率:则是指一个理性之人本该知道危险的存在或者将要出现而行为人却轻率地没有意识到。
二者的区别在于:在主观轻率情况下,行为人意识到了正在冒险;而客观轻率情况下,行为人作为一个理性之人本该意识到却没有意识到存在的危险或者将要出现的危险。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两种情况下,行为人均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在主观轻率的案件中,起诉方必须证实被告人认识到了存在不合理的冒险行为。在客观轻率的案件中,要求证明被告人本该考虑到存在不合理冒险行为,但是被告人却没有考虑到危险存在的可能性。
4、疏忽(negligence)
法律意义上的疏忽,是指根据法律的要求,在行为人行为之时的特定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人应当注意而行为人却没有尽到法律所要求的注意义务。
疏忽与轻率具有一定联系。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轻率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有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不正当的冒险;而疏忽则是指在无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冒险。晚近英美刑法上的疏忽的典型含义乃是:虽然被告人考虑到了是否存在危险,但是行为人得出了不存在危险或者危险性很小的错误结论或不合理结论,行为人对这一切漠然视之,实施了引起危害结果的行为。
英美刑法学者认为,成立刑法上的疏忽要满足四项基本条件,即标准的注意、违反了标准的注意、具有最接近的原因以及产生了危害或损害结果。
标准的注意,涉及每个人行为的法律责任,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义务不得损害他人之利益或社会安全。这里所称标准的注意,是指普通法和制定法所要求的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负有的注意义务。
违反了标准的注意,是指行为人没有进到普通法与制定法所要求的注意义务。例如,法律并不要求路上的行人有救助陌生人的注意义务。但是一旦行为人救助陌生人,他就负有了以合理之注意行为的义务。此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履行必要注意义务而导致被救助的陌生人的利益损害,则有可能构成刑法上的疏忽。
最接近原因,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最接近因果关系。
产生了危害或损害后果,则是指必须是行为人的疏忽引起了事实上的实害后果,否则,即使行为人存在疏忽,也不能认定为刑法上的疏忽犯罪。
二、关于犯意的其他问题
1、转移犯意
转移犯意作为犯意认定的一项一般原则,奠基于判例法。转移犯意的犯意内容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要求的正确犯意。有两点须注意:
(1)转移犯意一般在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中可以认定,而在性质不同的犯罪中则很难认定;
(2)在出现转移犯意的情况时,行为人真实意图实施的犯罪没有完成,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对此仍然可以按照犯罪未遂认定。
2、犯意与犯罪行为须同时发生
所谓同时发生,必须是行为人之犯意或精神状态“激发”其身体行为实施了特定犯罪行为,犯意或精神状态在罪与罪之间是不可互换的。比如,A决意要谋杀B,但一直没有找到谋杀B的适当时机。一日,A驾驶汽车时意外地交通肇事致B死亡,不能认定A犯有谋杀B之罪。
3、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犯意与犯罪行为在内容上相一致,犯意应当是与相关犯罪行为相匹配的精神状态。
4、动机非犯意
动机与犯罪的成立与否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甚至良好的动机也可能导致犯罪。刑法上关注的动机,通常是激发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心理情状,如为了继承祖父的财产在祖父的饮料里投毒。英美学者也认为,动机对刑罚轻重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官在量刑时往往明显偏向于具有良好动机的被告人,从而会对他们从宽量刑;而对那些具有邪恶动机的犯罪人,法官量刑时就会考虑给以较为严厉的处罚。
Ⅵ knowledge在英美刑法中是什么意思
根据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规定,犯罪心理有四种形式,故意(intention,也有内学者翻译为蓄意)、明容知(knowledge)、轻率(recklessness)和过失(negligence,也有学者翻译为疏忽),在英国,犯罪心理一般为三种形式:故意(intention)、轻率(recklessness,包容间接故意与有认识的过失)和过失(negligence,仅限于无认识的过失),也有英国刑法著作将明知(knowledge)单列为一类。
Ⅶ 文英美犯了什么法
犯罪论体系也就是犯罪构成体系。我国传统的“耦合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构成。这种一元的犯罪论体系在直观上并不反映认识犯罪的逻辑过程,具有静态的特征。其缺陷在于:1. 它难以包容一些合法的抗辩事由问题,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胁迫等。在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不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而是作为犯罪的特征而确立的,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也不是放在犯罪构成的范围内,而是作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加以确立。如果一个行为人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而造成正在进行行凶的不法侵害人死亡,根据刑法规定他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我们依据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来分析,在犯罪客体上,行为人侵犯了为刑法所保护的人身权利;在犯罪客观方面,具有杀人致死的行为;在犯罪主体上,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在犯罪主观方面,行为人的杀人行为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的行为充足了犯罪构成四要件,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其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结论。这导致犯罪构成理论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于人类认识犯罪、作出定罪判断的工具作用。2.不利于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由于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具有耦合式的逻辑结构,在应用该理论分析某一具体犯罪时,往往通过对四要件的逐一遴选之后,就可以在认识阶段上一次性的得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结论,而没有进一步的违法性、有责性的排除分析,失去在定罪过程中应有的谨慎,未免有扩大定罪范围之嫌,不利于限制司法权,保障被告人的权利。
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 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其三元的犯罪论体系虽然较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显得繁琐,但直接反映了判断犯罪成立与否的动态认识过程。我认为,引入大陆法系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对于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英美法系没有大陆法系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但长期的刑事司法活动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犯罪构成。1、"合法辩护"地位特殊;2、没有违法性这一实体要件;3、举证责任分配特殊
英美刑法犯罪构成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英美法系的犯罪论体系进行有了准确的把握。笔者认为其更为积极的意义在于,给我们反思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提供参照,并对其进行重构提供有益的素材和方法。与英美刑法犯罪构成体系相比,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缺陷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有几点:
(一) 欠缺阶层性与递进性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由四大要件构成,这四个要件之间相互依存,一存俱存,一无俱无,不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内部结构特征,四大要件的整体对犯罪成立与否具有决定作用,任一要件不能脱离其它要件而独立存在。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要我国犯罪构成体系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之为"耦合式"的犯罪构成体系或平面的"齐合填充式"的犯罪构成体系。
(二)合法抗辩事由与体系分离
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合法抗辩事由是与体系分离的。在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不是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而是作为犯罪的特征确立的,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也不是放在犯罪构成的范围内,而是作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加以确立的。如果一个行为人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而造成正在进行行凶的不法侵害人死亡,根据刑法规定,他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我们依据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来分析,很难说其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死罪的犯罪构成。
(三)影响刑法人权保障功能的发挥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具有"耦合式"的逻辑结构,在应用该理论分析某一具体犯罪时,往往通过对"四要件"的逐一遴选之后,就可以在认识阶段上一次性地得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结论,而没有进一步的违法性、有责性的排除分析,其结果失去在定罪过程中应有的谨慎,不仅不能明确违法的相对性,而且未免有扩大定罪范围之嫌,不利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从形式上保障被告人的权利。两大法系理论的这种程序上的意义还集中体现在违法性、有责性的判断与构成要件符合性内部结构的设置,而有责性因素在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系统中并非没有或缺失,而是被设置于犯罪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设置地位上的差异使得刑罚理念所一直倡导的保障人权的功能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对构成要件的设置更注重程序性相比,在实践中取得的真正成效甚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主张借鉴英美刑法犯罪构成体系的优点,对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引入消极构成要素(合法抗辩事由),对构成要件进行阶层性改造等。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特别是在实现程序正义和保障人权的刑法功能上尤值得我国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虽然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渊源关系不深但近年来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影响较大。其犯罪构成理论不注重抽象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但在个案研究方面,挖掘的较深,从而发现和总结出普遍性的原则。此外在整个理论的着眼点方面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优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我们也要看到各国犯罪构成的形成深刻的受到本国的历史文化,法律传统及习惯的影响,只有符合本国习俗和观念的犯罪构成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执行力。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现实状况,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法律观念即所谓的本土资源,关注人们的生活及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从而更好的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制度。
Ⅷ 英美刑法中夜盗罪定义
夜盗抄罪,在英国普通法中指在夜间闯入或进入他人的住所,企图从事重罪或严重罪行。在美国,绝大多数的州扩充了夜盗罪的定义,因此夜盗罪可以发生在白天,闯入的地点也可以是民居之外的场所。尽管闯入建筑物通常被认为是为了行盗,但是夜盗罪可以是任何时候某人进入、或试图进入建筑物,目的是为了从事任何重罪,包括谋杀或者绑架。从这点来看,夜盗罪有别于盗窃罪及抢劫罪,后两者通常都包括非法获得财产的行为。
Ⅸ 关于英美刑法的电影电视剧有哪些
有部戏是去年的 只有一季 就没有第二季
叫《金牌律师》 很精彩的
每一集都是一件案子的辩护
推理很不错的!!!!!!!!
下面是它的详细介绍 希望对你有用哈~~~
中文片名:金牌律师
英文片名:Justice
其他中文片名:正义
其他英文片名:American Crime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的洛杉矶,这里是富人们的天堂,同时也是律师精英们一展拳脚的舞台。本剧的主人公是一所高级律师事务所的四位合伙人,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各有所专。虽然都无比自负,但又能紧密合作,为自己的富人客户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官司。Ron Trott是该所的招牌,他总是频频在各家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抛头露面、巧舌如簧。他尤其擅长于招揽客户、陈述案情,并我行我素,因此也常常深受陪审团的厌恶。但正是他的天赋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将这个精英团队团结起来。一直隐藏在Ron身后的是Tom Nicholson,相貌忠厚、土生土长于内部拉斯加的Tom对媒体一贯敬而远之,但他却是一名出色的控方律师,他用自己扎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Ron的尊重和赏识,并成为法庭上的技巧大师。前应辩控方律师Luther Graves是一个黑人社区的领袖,他努力为民众伸张正义,因此深得民心。Luther善于通过有策略的暂时妥协和让步,从控方和辩方双方的视角来评估此案的价值,并预测双方以后的策略。年轻进取的Alden Tuller是一名出色的辩论高手,他能处理最复杂的法庭辩论,同时对证人的传唤与问讯技巧也极其老练。他们的富人客户们,可能已因为所涉诉讼,被媒体和网民早就认定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但这四位金牌律师却往往能穷尽所能,运用各种手段帮助自己的客户打赢官司,洗脱罪名。本剧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每当一集结束之际,会将此案经过回放总结,由观众来判断,这些作为社会精英的律师,他们到底是在维护正义,还是在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