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法律渊源

民法的法律渊源

发布时间: 2020-12-19 23:17:21

① 为什么法理和判例不能成为我国民法的渊源

是这样的,如果但从法理学这个角度来看,你说的那两个是法的渊源,但民法书上为什回么没写答呢?原因是这样的,在法的渊源学说中,一些学者把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混了,而且在一般非法理学书中,都是把法的形式当成法的渊源.其实这是不对的,北大周旺生在高教版法理书中有一个简单的论证,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所以我们在学习部门法的,比如民法,你就要区别了,知道他所说的法的渊源,其实就是法的形式,而法的形式,就没有你说的那两个,就是这样

② 民事法律属不属于民法渊源

属于

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回我国民法答的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

1法律。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①宪法②民事基本法③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民法规范。

2法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3规章。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为贯彻法律、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就法律适用中的问题作出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包括关于贯彻执行法律的意见、适用法律的解答、就某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批复等,也是民法的重要渊源。

5国家政策和习惯。

③ 中国民法的渊源有哪些

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法律;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版法》《权担保法》《婚姻法
3、行政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4、地方性法规;即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
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
6、民事习惯。

④ 判例法是不是民法的法源(或渊源)

由于我国法律是大陆法系并不承认判例,更无判例法。因此从我国民法来说,判例法并不是其渊源。但有时是有参考价值的。 但在英美法系的国家,判例是民法的重要渊源。在我国的香港也有判例法。

⑤ 台湾民法的法律渊源

民法起草委员会於民国17年(1928年)成立;成员均为法学者,包括傅秉常、焦易堂专、史尚宽、林彬、郑属毓秀(後由王用宾继任)、何荣(担任秘书)、胡长青(担任编集执行长)等人。

  1. 民法总则编於民国18年(1929年)5月23日公布,自同年10月10日施行。债编於民国18年11月22日公布,民国19年(1930年)5月5日施行。物权编於民国18年11月30日公布,自民国19年5月5日施行。亲属编及继承编於民国19年12月26日公布,自民国20年(1931年)5月5日施行。

  2. 本法为实体法,直接规范人民私权利之各种法律要件及法律效果,而非程序法。

  3. 在民商关系上,这部民法基本上采取的是民商合一原则,亦即在体例上不再特别区分民法与商事法

  4. 本法采取欧陆法系的立法方式,共分为总则编、债编、物权编、亲属编及继承编五编;其中总则、债编及物权编由於规范了人民最基本的财产关系而被合称为财产法,亲属编和继承编则被称为家族法或身分法。

⑥ 在民法学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作为民法的渊源吗

学理上一般认为不可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司法解释版”权和民法的渊源。
“司法解释”就其实质意义而言是一种法律解释,而法律解释是指在法律适用的场合有权机关对法律文本所进行的阐释。显然司法解释不是立法也不是法律。(虽然实践中司法解释很多已成为事实上的法律)
民法的渊源属于一种法律渊源,从法理角度而言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形式渊源,是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前面说过司法解释不是法律。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不可以作为民法的渊源。

⑦ 我国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即民法的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具体形式。在制定法上,它主要体现为各个国家机关根据其权限范围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在制定法之外,还包括习惯、判例、法理等。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中作为民事法律所依据的原则的规定、关于财产所有制和所有权的规定、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等,都是调整民事关系的重要法律规范,也是《民法通则》和各种单行民事法规必须遵循的法律依据。另外,法院在民事审判中缺乏实体法依据时,也可依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援引宪法为依据进行法律解释或适用。
(二)民事法律
民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民事立法文件,是我国民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在民事法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民法典制定并颁布之前,是我国的民事基本法。
(三)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批准和发布法规、决议和命令,其中有关民事部分的法规、决议和命令,是民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效力次于宪法和民事法律。
(四)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的民事规范
国务院各部委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又称为行政规章,并不属于立法,但在司法审判活动中,行政规章应当作为裁判的重要参考。
(五)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法规中的民事规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以及经济特区在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可以制定、发布决议、命令、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这些法规不能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而且只在制定者所管辖的区域生效。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港、澳两地的法律制度基本不变。两地的原有法规中有大量的民事法律规范,这些民法规范只适用于各该特别行政区。
(六)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依法享有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各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的职权。为了在审判工作中正确贯彻执行法律,可以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司法解释性文件,其中民事部分对各级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具有拘束力。
(七)国家认可的习惯
习惯作为民法的法源在我国是受限制的,只有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才具有民法渊源的意义。
另外,我国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目前尚不承认判例法的地位。但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建立判例制度有助于法官在裁判中正确适用法律,也有助于填补由于目前立法规定较为原则、抽象所造成的法律漏洞。

⑧ 根据民法的效力来源不同,我国民法的渊源主要有哪些

在许多国家民法中一般把习惯作为敏法的渊源,在我国,习惯作为民版法的渊源受到权限制,只有经过国家认可的习惯,才具有民法院远的意义。我国习惯法作为民法的渊源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商业地区。
判例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无明文规定作为民法渊源,判例并不是我国现在法律的渊源也并无约束力。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法律既不完善,也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作为民法的渊源,而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中并未把法理作为法律的渊源之一,但这并不说名法理在我国并无影响,一般认为,法律的原理解释、法学著作、法学院里对法官裁判案件实际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概AC吧?。。。。

⑨ 简述民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表现形式。民法的渊源有两种体制,一元体制和多元体制。前者仅承认制定法为民法的唯一渊源。后者在确认制定法为民法的直接渊源的同时,也承认习惯和法理为间接渊源。
我国《民法通则》既未规定制定法为民法的唯一渊源,也未将习惯与法理采为民法的间接渊源。但是习惯和法理对民事审判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成了补充我国成文民法之漏洞的渊源。
一、民法的直接渊源——制定法
制定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以法律条文形式加以编篡的成文性法律规范。
1、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法命名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包含有民法规范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宪法
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根本大法。其中关于各种基本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的规定,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民法规范。
(2)民事基本法
在大陆法系国家,民法规范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民法典。我国现在还没有制定民法典,发挥民事基本法作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民事单行法
民事单行法,是针对某特定类型的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而特别制定的法律。目前,我国形成了一个由《民法通则》统率各单行民事法律的体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
(4)综合性单行法
综合性单行法,是针对特定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或特殊问题而制定的既有民法规范又有行政法规范甚至刑法规范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2、准法律
准法律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国家地方机关制定的,以条例、办法、细则等名目出现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
(1)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法规、规章
(2)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
(3)地方性法规
二、民法的间接渊源:习惯与法理
1、习惯
习惯是民法的最初形式。习惯是是对制定法的补充和完善,因而是制定法进步的动力。
我国司法实践有采纳习惯作为制定法之补充的做法。但是,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民间习惯”代表与现代化理念格格不入的观念。苏力教授认为:“制定法是轻视习惯的,且民商法更极少强调要遵从习惯”。
法规链接:《民法通则》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以案说法:
1、从“禁放令”到“限放令”;
2、订婚对双方是否具有约束力;
2、法理
法理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学者的学说,二是法官的判例。在我国,专家学者的学说直接地影响着法院的审判活动。至于判例,最高审判机关所公布、出版的典型案例也直接地影响着各级地方法院对有关案件的处理。

⑩ 民法典的内容。

一、民法典包括什么内容(《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别是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二、公民民事权利内容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原权利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人身权就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财产权多为非专属权。

热点内容
湛江法院新闻 发布:2025-01-19 16:58:02 浏览:265
要有规章制度的说说 发布:2025-01-19 16:48:14 浏览:262
益阳律师收费 发布:2025-01-19 16:37:52 浏览:220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点 发布:2025-01-19 16:00:50 浏览:801
湖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发布:2025-01-19 15:46:28 浏览:527
劳动法最低工资每小时多少钱 发布:2025-01-19 15:26:10 浏览:666
律师法原理 发布:2025-01-19 13:58:19 浏览:870
考律师怎么考 发布:2025-01-19 12:48:39 浏览:592
青年实践部部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12:33:06 浏览:566
潍坊律师工资 发布:2025-01-19 11:51:13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