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刑法
① 历史上遭车裂之刑的名人们,都是因何遭到如此刑罚的
车裂是古代极刑之一,被施以此刑的,一般至少都是在当时当权者认为罪大恶极之人身上使用,因为传说中蚩尤就是被黄帝给车裂了,然后分别封印起来,以防止蚩尤复活再次作乱;于是车裂就有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镇压永世不得超生。
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这些人里,有的是死有余辜,但多数还是因为太过卓绝受嫉妒或忌惮;如果让历史来评判,如吴起、商鞅应该是千古名臣,李存孝也是一代猛将,并无过错;但是赵高、嫪毐、苏秦那就是活该了。
② 战国时期,为何说秦国的刑罚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序言:
春秋战国,纷争不断。
华夏大地上诸侯并起,经过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相互争霸的竞争局面。
究竟谁能最终完成一统,在当时并无定论,似乎除了燕国和韩国,其余的楚、齐、赵、魏、秦五国都曾强极一时。
不过,我们现在已经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秦国是最后的赢家。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正如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也就是说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是基础,我们皆知商鞅是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彻底成为了一个“法制”的国家。
正是因为秦国尝到了法制带来的甜头,所以历代秦君皆崇法尚法,直到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这种思想都未曾改变,而秦朝颁行的通行全国的《秦律》也是以严苛著称。
甚至不少人认为秦朝短命的根源也就在此,正如陆贾在《新语·无为》中评论秦朝灭亡所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重,刑罚太极故也。
不过这种论断或许只是一家之词,因为秦代虽崇法尚法,但并非唯法独断,本篇笔者就和您聊聊《秦律》中对人情世故做出的妥协。
齐桓公与管仲
这就是“法重于民”的思想,但是在《史记·晏婴列传》中管仲也指出了立法的关键是“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这是管仲对于提倡的法,对人情做出的妥协。
③ 秦朝的刑法有几种!
死刑来,肉刑,苔刑,徒自刑,迁刑,髡刑,罚金,赎刑,剥夺政治权利,或流放出境 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有夺爵、废、削籍几种。
④ 中国古代最恐怖的刑罚株连九族到底有多惨
在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里,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刑罚,那就是株连九族,其实在诛杀九族之外,还有七族、三族等刑律,这些殃及家人的惩罚都出自与“族”刑。其中以九族最为酷烈,就是将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
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将个人的罪过连累给家族的刑罚出自于《尚书·泰誓》,其中在陈述纣王的残暴时有“罪及家人”的记载,另外在《周礼·秋官》,也有针对犯罪者家属的惩罚,那就是“杀其亲者焚之”。
这些记载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牵连家人的记载,至于真正将诛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开始实行诛三族之罪,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的说法。秦国诛灭的三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诛灭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灭门的惨祸。
那么什么样的罪行可以构成灭族的后果呢?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统一七国之后,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而关于族诛最著名的人就是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失败、燕国被灭之后,荆轲全家被处以诛七族的惩罚,这也是关于诛三族演变为诛七族的第一次记载。既然诛七族有了,那么诛九族、诛十族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了,但事实上,从中国历史上被皇帝诛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诛十族在目前的史料来看,也是一档荒唐的传闻。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诛九族”这样的条目,下面就会出现很多诸如此类的条目:
看起来似乎真的是确凿无疑,并且也符合人们的想象,但事实上,这些文章是在伪造史料或者说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迹为例,这位在明初相权与皇权斗争中挫败的丞相大人,被纳入了《明史·奸臣传》,根据史料记载,在胡惟庸被人举报之后,朱元璋经过审讯之后,给出的处理结果是:“乃诛惟庸”。这里用的是一个“诛”字,而非“族”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诛是“讨”的意思,意为征战、讨伐,后来又演变为诛灭之意,但是却并未出现诛九族的字眼,甚至连“族”字都未曾出现,何来的最后一位被诛九族的丞相呢?
至于景清被穿凿附会的诛九族之说也只能说是捕风捉影,《明史》列传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间的进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时候准备与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结果看燕军势大,景清独自一人前去拜见朱棣,因为驯服被朱棣委任原职。等到某日前去上朝之时,景清怀揣短刀,准备刺杀朱棣,当然一个书生想要杀人自然会有些反常,所以被朱棣识破,在搜出他身上所怀的短刀之后,朱棣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景清则回答了一句铁骨铮铮的话:“为故主报仇耳”!
这句振聋发聩的话,不但没有让朱棣释怀,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杀心,于是下令将景清“磔死,族之”。“磔”就是将犯人尸体割碎,车裂、凌迟都是从这个字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千刀万剐,而族之经过前面的解释,就是将他的亲族杀死,但具体诛杀了几族,却并无说明。唯一可以证明这个“族”字残酷的,就是朱棣下令又将“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有人将“籍其乡”这三个字解释为,将景清乡亲全部处死,是非常武断的,因为“籍”在中国古代有籍没之意,意思就是将个人财产,包括自己和家人收入官中。相对于籍来说,有四种处理方法,即: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根据后面“村里为墟”的说法,这里的“籍”应当是籍配、籍死的意思,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没有坐稳皇帝宝座的朱棣,应当不会将景清家乡的人屠戮一空,因为这样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洗清的,另外参考朱棣所谓“诛十族”的事件,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景清乡亲的结果应当是籍配。
“诛十族”在中国是一个固定词汇,在一些史料中是方孝孺的独有“待遇”,其间故事不消多说,就是建文帝旧臣方孝孺不肯为朱棣起草诏书,所以招致朱棣愤恨,因此诛灭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方孝孺的师门一族。这个故事听起来惊心动魄,但是细细推敲却满是疑点。首先《明史》对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情没有具体记载,除了将方孝孺“磔死”以外,只有一个大略的关于方孝孺事件前后有数百人被牵连诛杀的说法,并且在方孝孺被千刀万剐之后,还是他门人后辈为他收敛的遗骨,如果真的诛灭了十族,那又何来的收尸人呢?至于在《明史纪事本末》所提到的方孝孺学生廖镛、杜嘉猷被株连的事情也与《旧事例议》所记载相违背,因此诛十族一事,依旧有待商榷。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发生的是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在被隋军获得尸首之后,杨玄感被分尸,悬挂城楼示众,并且“罪及九族”。一人犯罪,亲族伏法,这对于所有的犯罪分子来说都是在心理上一种禁锢,但随着法律条文逐渐的进步,类似于诛灭九族这样残酷的判例,就变成了刑法中的核弹,取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之用。荀子曾经说过: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所以让那些心有不轨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为是一种针对于犯罪行为的预防。
⑤ 我国刑法对于不满十四岁的人不予追究,但以不满十四岁这个年纪来说,触犯刑法也是有可能的 (战国时代,
按照我国目前的犯罪构成四要件来说,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体,指的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不满14周岁的人,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法上视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没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故不能成为犯罪主体。通俗地来说,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人”。
教唆犯是在共同犯罪中才有的概念,而共同犯罪的定义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既然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人”,那么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犯罪,也就不会有教唆犯的概念。
所以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把不满14周岁的人视为教唆行为人的作案工具,而把教唆行为人视为间接正犯。
⑥ 秦始皇有哪些刑法
秦的刑罚——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一、刑、耐、黥、完、罪 二、刑罪——肉刑 三、劳役刑 四、赀刑——财产刑 五、赎刑——另一种财产刑 六、死罪——死刑 刑罚体系 秦政权在沿袭先秦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和改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身体刑的适用范围开始缩小,劳役刑和财产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剥夺罪犯生命的死刑。其执行方式还很不规范,约有一二十种之多,且相当残酷,较典型的如: (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后枭首示众,并将尸骨剁成肉酱;有诽谤谩骂行为者,还要割去舌头。 (2)车裂,即用五匹马将头颅、四肢与身体撕裂。 (3)凿颠,即凿击头顶的处决方式。 (4)抽胁,即抽取肋骨的处决方式。 (5)镬烹,即用大锅将人煮死。 身体刑即残害犯罪者肢体器官的肉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酷刑。秦政权基本保留了先秦时期的黥、劓、斩左右趾、宫等肉刑,并常与劳役刑复合使用,如黥劓以为城旦、斩左趾又黥为城旦等。 劳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并强制从事劳役的徒刑。秦朝劳役刑的使用相当广泛,在修筑长城、建造宫殿和陵墓等许多土木工程建设中,都有大批劳役刑徒。当时的劳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轻的劳役刑体系: (1)城旦、舂。男犯为城旦,主要服筑城等苦役;女犯为舂,主要服舂米等杂役。《汉书》卷二《惠帝纪》注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2)鬼薪、白粲。男犯为鬼薪,主要为宗庙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为白粲,主要为宗庙择米供祭祀等使用。《汉书??槲s?s?s?s?s?s?s?s?s?s?s檧?€?犥j?j台??????咠j躧齧?m¢??br/>(3)隶臣、隶妾,即罚作官府奴婢。“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 (4)司寇、候,即强制犯人在边地伺察寇盗,警戒敌情。 耻辱刑是带有羞辱性质的刑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故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均属不孝行为,而强制剃除鬓发胡须则是对罪犯的羞辱性处罚。秦政权的耻辱刑主要有: (1)髡刑,即强制剃除鬓发胡须。《说文解字????????粥T?T韣¢??br/>(2)耐刑,即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故轻于髡刑。耐字本作耏。《说文解字?????????州〖[?[韣¢??br/>身份刑即剥夺违法者官职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罚,主要刑名有: (1)废刑,即废除官籍,开除公职,终身不得重新叙用。(2)夺爵,即削夺爵位,剥夺其特权地位。 财产刑即罚没财产之类的处罚,主要刑名有: (1)赀刑,是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抵偿的刑罚。《说文解字????趾??憘?????戱繀嶍~¢?橘湃暘?櫙??鹉}躨倥胣hn倧?廻弬?廻徺?舎啪胗?っo诤耧独?毬??摬?镥e?e?e诩????????架???∪湃??敩峠?嶓IgI?I?I鋥諣??br/>(2)赎刑,即以铜、盾、甲等财物或力役赎抵原定刑罚,包括赎耐、赎迁、赎黥、赎宫、赎死等多种名目。 (3)没刑,即没收财产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强制被流放者迁徙到指定地区,不准擅自迁返原处的刑罚,包括迁、徙、谪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 (1)有罪流放,即对罪犯直接处以流放刑。如当时有“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 的规定。 (2)赦罪流放,即对死刑犯减死后的处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迁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迁之南阳”等,即属此类。 (3)无罪流放,即对威胁统治或危害社会者实施的处罚。如“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
⑦ 秦代刑法有哪些
一、秦代的刑法
秦代奉行的法家政治,并不自秦代始,在秦统一之前的秦国时期就已部分地施行了。这里所说的部分,是专就刑法而言的;至于政治上奉行法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全面而普遍的。秦在商鞅变法以后,即全面推行法家路线,法律的苛酷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于人们活动其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从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在统一前后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人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将其政治路线的实施同律令、刑法严密而深刻地结合起来。
秦代的刑法不仅以严酷著称,而且刑法的种类也很多,后代主要的刑法手段,在秦代都已基本上有了成形的模式。如果作一个分类的话,大致有以下几种:
1.枭首。在秦国时期,枭首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所谓的枭首,即是将人的头颅割下来之后悬挂于木杆上的刑法。《史记正义》说:"悬首于木上曰枭。"《秦会要订补》记载:"悬首于木上杆头,以示大罪,秦刑也。"可见枭首之刑是秦国的常用刑法之一。这种刑法不仅施用于民人,也施用于抗拒君权的上层官僚,如先秦战国时期,秦国曾发生了嫪毐之乱,参与这次叛乱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余人皆枭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卫尉、内史等官吏在当时的秦国都是秩禄达千石的大官僚,但犯了罪同样不能逃脱被砍头的惩罚。张斐《律表》说:"枭首者恶之长。"即犯罪程度重的才用枭首的刑法。
2.绞杀。所谓绞,《说文解字》训作"绞,缢也。"《释名》解释为:"悬绳曰缢,缢阨其颈也。"即用绳索悬吊受刑之人颈部而勒死之。它也是秦代常见的刑法之一。《云梦秦简·封诊式》有"经死"的记载,按秦简对"经"的解释,是同"缢"相一致的。直到近现代,这一刑法仍然常常出现在对犯人的处决上。绞杀的执行,其最大特点在于对所要处决的犯人必定是罪行深重且怨愤超乎寻常者。
3.腰斩。所谓腰斩,即是将人拦腰斩为两截。《释名》记载:"斫头曰斩,斩腰曰腰斩。"《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不告奸者腰斩。"文献所记载的秦代腰斩刑的实行最早的是源于商鞅变法时期。秦代的丞相李斯在秦二世时就是死于此刑。
4.磔刑。所说磔,按《史记》的说法是:"矺音宅,与'磔'同,古今字异耳,磔谓裂其肢体而杀之。"就是说,磔有时也被称做矺。这种刑法也就是明清以后人们常说的凌迟之刑,只是秦代的磔刑还没有达到明清时代的凌迟那样复杂。秦代的磔刑是将受死者以刀刃碎裂其身的一种极端残忍的刑法,秦二世时就曾用此刑将"十公主矺死于杜。"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考证磔刑时曾说:"辜之言枯也,为磔之。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腰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说文解字》)这里的辜也就是磔,都是指将犯人碎割片戮、搜剔枯肠的刑法手段。
5.车裂。所谓车裂,即是以数匹马(一般为四匹或五匹马)分别牵引人的四肢或头部并向各自的方向用力牵拉而致受刑人死亡的一种刑法。《释名》解释说:"车裂曰。者,散也,支体分散。"它也就是后世人所说的"五马分尸"之意。秦国时期,著名的商君曾惨遭车裂,秦王嬴政也曾用车裂之刑处决了燕国派遣的刺客荆轲。秦代末年,恶贯满盈的宦寺赵高被车裂于咸阳。上述三例都是秦国或秦代时刑法用车裂的明显证据。
6.戮刑。所谓的戮,按《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的解释是:"戮者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斩之之谓也。"戮杀即是以刀具屠戮其身的刑法,直至受刑者死去。可见,戮杀的过程也正是残虐的过程。但这一刑法在秦汉时期更多的是用在受刑者死后而执行,也就是"戮尸"。后代所用的戮刑也基本是属于后一种含义。因此,戮刑的使用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已死者的泄愤和羞辱以及对与死者有关的家族、亲朋带凌辱性的惩罚。如秦始皇时,就将曾反秦而被斩杀的士兵施戮尸之刑,也是一则泄愤,一则警戒活人的一种做法。
7.弃市。所谓弃市是指在闹市区,即人员密集之所处决犯人的一种刑法。按《释名》的说法是:"市死曰弃市。市,众所聚,与众人共弃之也。"秦代皇帝采纳李斯的建议,制定了"偶语《诗》《书》者弃市"的法令。秦二世时,为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剪除异己,将"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腰斩(李斯)咸阳市"(《史记·李斯列传》)。从秦汉到清代的历朝之中,弃市之刑基本沿续下来,其间只有少数几个朝代和政权没有实行此法,也有的是属于官方有关文献未予记载,实际情形大概很少间断。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弃市之刑可以收杀一儆百之效,其对局外人的威慑恐吓作用十分突出,而并不在于怎样杀人。
8.定杀之刑。所谓定杀,是指将活人投掷深水之中沉溺而死的一种刑法。《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定杀何如?生定杀水中之谓也。"对于受此刑法的人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患有麻风病者,即秦时所谓的沉疴、疠者。如《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条目载:"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或曰当迁迁所定杀。"二是有罪之人,如同简同条所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的。两者合起来,也就是"疠者有罪,定杀"。(《云梦秦简·法律答问》)
9.秦代刑法中还有黥、劓、剕、宫、辟等五种刑法。《汉书·刑法志》将其归为"具五刑",原文说:"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此所说的情形正是秦代具五刑的遗存。秦代刑徒和民人受黥刑者很多,如汉初的著名战将黥布,其原名为英布,因被罚为刑徒并刺字,故世人称黥布。其他四刑的受害者在秦代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记录有对奴婢小妾"黥颜"的刑法,即是在面颊上刺字。此外,秦代也多有"城旦黥"的记载。《史记》上说秦代民人"道路以目",正是说明了秦代以刑法繁密深刻为特征的残暴极权统治的黑暗。"五刑"的具体情形是,黥为在面额上刺字;劓为削割鼻子;剕为斩剁脚趾;宫为损毁男女生殖器;如《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记载:"臣邦真戒君长,爵当上造以上,有罪当赎……其有腐罪,赎宫。"就是一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记录了秦代有"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被用于修建阿房宫的史实,如此看来,受宫刑之众是秦代暴政的又一例证。辟为各种残虐杀人之刑的总称。
10.烹刑。所谓烹,即是用鼎镬等类似今日锅一类的烹煮器具将人煮沸致死的一种刑法。《释名》释为:"煮之于镬曰烹,若烹禽兽之为也。"《汉书·刑法志》说秦朝有镬烹之刑,可见烹刑也是秦王朝用以杀人的刑法之一。
11.剖腹。即剖开人的腹腔,挑出内脏器官的一种刑法,秦国时曾有剖腹之刑。
12.凿颠刑。所谓凿颠即以重器打击人的头顶部位并致人于死的一种刑法。《汉书·刑法志》记载说秦代的大辟之刑中即有凿颠一项。
13.囊扑之刑。即将人装入袋中打死,此事见秦王嬴政在车裂嫪毐之后,打死太后与嫪毐通奸所生的两个儿子。
14.流刑。即将犯罪之人充边流放的刑法,流刑的起源比较早,还在夏代确立之前舜当政的军事民主制时代,就有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的记载。文献中所说的流、放、窜、殛均是流放之意,后世也有称放逐、迁、徙、贬谪等,也是流放的意思。秦国时期,对犯罪之人处以流刑的记载比较多,秦法律条文中也相应的有一些规定,如《云梦秦简·秦律杂抄》记载:"故大夫斩首者,迁。"对犯有谋反,坐奸不告者也处以流刑。如秦国重臣吕不韦就曾被秦王流放四川,另一个权臣嫪毐的门下舍人在嫪毐事发后也被集体迁罚。
15.笞刑。所谓笞,也就是以鞭笞打之意。"笞"也作"挞",《说文解字》对挞的解释是:"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显然是鞭打之意。秦代使用笞刑比较多,《云梦秦简》的许多章节条文中就记录有如何使用笞刑的规定。
16.三族之刑。秦代刑法中最为苛酷、牵连面最广的刑法是三族之刑。《史记·秦本纪》记载说:秦文公时"法初有三族之罪。"文献上也记录了秦国武公时"诛三父等而夷三族。"《汉书·刑法志》认为三族刑起源于秦商鞅时期,所谓:"秦用商鞅,造三夷之诛。"这种刑法是说如果一个人犯罪,就将祸及三族,所谓的"夷三族"也就是灭绝三族的意思。
17.连坐之刑。它是指一人犯法则牵连邻里的一种刑法,就形式上看有些类似三族刑,只是株连的对象不同而已。连坐强调的是连及与犯法者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邻里之人,但连坐往往与族诛是交叉的,亲属之人如系邻里,也脱不了连坐的干系。《史记·范雎列传》记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这是指行政人员的连坐,而实际上秦的连坐范围相当宽泛,几乎从官吏到民人的所有触犯刑律者都可以用连坐法来施刑。
秦的刑法细节还有许多,限于篇幅,只就其主要之点叙次于篇。即便如此,也仍然不难看出,专制主义的秦王朝刑法于民的残虐和暴政。可见,秦王朝短祚的历史命运是早已注定了的。
⑧ 秦国灭亡除了它的严酷刑法之外,最主要的是谁反对秦国
六国贵族吧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宦官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临死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互相哭泣,后被夷灭三族。另外又由役民过甚,比如全国2000多万人口中军人数目占了十分之一。而当时的力役更为三十倍于古以及田赋二十倍于古。结果直至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因可能被判“失期当斩”之罪,就铤而走险,领导戍卒兵变,声势浩大,各地纷纷响应。史称“揭竿起义”。此外当时也有一首民谣流传:“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反映民怨四起的现象。
时赵佗在南海郡拥兵50万秦正规军并不北上救援且令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自立为王,自称“南越武王”。秦二世二年冬,最先起兵反秦的陈胜军声势浩大,陈胜部将周文(周章)等人率兵数十万人逼近秦都咸阳,时章邯建议二世赦免骊山刑徒约20万人,把他们编成军队以对抗陈胜军,二世便任命章邯为将,率领这支新军迎战强敌。章邯先后击败周文和陈胜。陈胜败退后被车夫庄贾杀害。蒙恬死后,北方军队由王离所接管。前207年,天下义军共起,王离以重兵围赵王赵歇于巨鹿,攻势猛烈,赵国军情危急,不断派使臣向楚国要求援军。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楚分兵,一路由卿子冠军宋义为主将、项羽次将、范增为末将援救赵国;另一支以砀郡长武安侯刘邦为主将,率军向关中进军。宋义、项羽救赵军队北上,但宋义并不出战。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杀宋义,自立为上将军,十二月项羽破釜沉舟,九战秦军,杀退王离数十万大军,生擒王离、杀死苏角、将领涉间不屈自杀。钜鹿一战,秦军主力被歼灭殆尽。之后项羽追击败走的章邯。
与此同时,武安侯沛公刘邦则率楚军西进,一路收编散落的项梁、陈胜军队,经砀过阳城与扛里,打败秦军西进。十二月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4000余人,又遇魏将皇欣、武满,双方联合再败秦军。秦二世三年二月,从砀攻昌邑,未下,但遇彭越。三月攻开封,又未下,但在白马与秦军大战,大破秦军,杨熊败走荥阳后被秦二世下令处死。四月攻颖川,而张良则占领韩地。六月,攻宛,降之,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下。九月,攻武关,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这个月,秦二世被杀,子婴继位。楚军继续进军,与秦军再战于蓝田,大破之。汉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于轵道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随后,反秦斗争由项籍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
项梁,下相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楚国名将项燕次子,安平侯项承之孙,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为楚信君、大靖王,公元前208年,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葬定陶。娶韩氏生子二:长子简,字正,为春胜君,娶荀氏生子三:暄,曜,眆。项暄生子三,长岸、次峨、三峰。项岸娶雍氏,生子二,叔,叙。迁汶水。叙为中山王相,娶吴氏,生子二:项张,项弼。迁汝南。
项籍,字羽,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人,故都彭城。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0岁。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
赵歇,秦末人。战国时赵贵族。公元前208年,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都信都。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攻巨鹿。项羽率兵救赵,大破秦军,他与张耳始得解围。前206年,张耳从项羽入关,封常山王,他被徙为代王。后陈馀击走张耳,他复为赵王。汉楚战争中,陈馀为汉将韩信所败,被杀,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杀。
陈馀,通常也写作陈余。大梁人,魏地名士。
田荣,秦末齐国狄县人,故齐王田氏宗族。秦末陈涉起义后,与其兄田儋在齐地响应,恢复齐国,田荣为相国。公元前206年7月,田荣自立为齐王,起兵反抗项羽。不久,项羽率大军讨伐齐国。公元前205年正月,田荣兵败,溃退至平原县,为平原县民所杀。
魏豹,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田儋,秦末齐国北狄县人,故齐王田氏宗族。秦二世二年十月,陈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地,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击杀当地县令。田儋自立为齐王,占领整个齐地。六月,秦将章邯于临济围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章邯命士卒在夜间口衔枚,大破齐、楚军,于临济下杀田儋。
李左车,西汉柏人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齐国王室,妫姓,田氏,假,是齐王建之弟。齐国王室,田儋死后被齐人立为齐王。接着被田荣赶走。逃到楚国。公元前208年,在救魏的战役中田儋被章邯军所杀。田荣收其余众,东走东阿。齐人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田角弟田间为将。不久,田荣率兵逐走齐王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王,而自封为相,田横为将,取得秦地。田假被逐后逃到楚,田间、田角至赵。田荣劝赵、楚杀假、间、角等。楚、赵不杀。
田横,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田横与兄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自杀。海岛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
张良祖籍河南,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遇黄石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韩信,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代王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汉元年正月,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封田都为齐王(临淄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市为胶东王,也没有封田荣。田荣不服,不让田市离开临淄去胶东。田市害怕项羽怪罪,悄悄到了胶东。五月,田荣起兵反抗项羽,田荣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六月,田荣率兵击杀田市。七月,击杀田安,田荣自立为齐王。项羽大怒,率大军伐齐。
汉二年正月,田荣兵败,逃至平原县,被平原人杀死。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三月,田假被田荣的弟弟田横击败,再投楚国,被项羽所杀。田横收复失地,立荣子田广为王。
汉王刘邦,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后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出身平民阶级。成为皇帝之前又称沛公、汉中王。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雍王章邯,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章邯,字少荣,章愍长子,秦末著名军事家,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二年六月,城破自杀。
塞王司马欣,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司马欣,秦朝长史,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被项羽封为塞王,都栎阳,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与曹咎一同自刭于汜水上。
翟王董翳,统治上郡,建都高奴;董翳,秦朝都尉,春秋晋国太史董狐后裔。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获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死于汜水之畔。
西魏王魏豹,统治河东,建都平阳;魏豹,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河南王申阳,统治河南,建都洛阳;申阳是楚汉时期瑕丘人,本来是赵国张耳的宠臣也。项羽率领联军进攻秦朝的时候,首先攻下河南地区,在黄河迎接项羽南下。项羽入关分封诸侯时,因此立申阳为河南王,把洛阳作为他的首都。后来,刘邦与项羽开战之后,投降刘邦。
韩王韩成,统治韩地,建都阳翟;韩成韩国宗室。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占据沛县起义时,韩成在去投靠项梁的途中,遇到张良,他们便一起去投靠项梁。后来,五世相韩的张良,请求项梁立一位韩国宗室后裔,令韩国复国,选韩成为王。项梁将数千士兵借予韩成,韩成遂于颖川一带与秦军展开游击战,但攻下数座城池后,又被秦军夺回。前206年正月,项羽分封诸侯,仍把韩成封为韩王。七月,项羽因张良跟随刘邦,而把韩成斩首,改立大夫郑昌为韩王。
殷王司马昂,统治河内,建都朝歌;本来是赵国的将军,项羽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灭秦后,项羽分魏国地为西魏、殷、河南三国,封司马卬为殷王,建都朝歌。汉二年三月,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四月,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精兵大败刘邦及五诸侯联军56万人,司马卬被楚军所杀。
代王赵歇,统治代地;战国时赵贵族。公元前208年,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都信都。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攻巨鹿。项羽率兵救赵,大破秦军,他与张耳始得解围。前206年,张耳从项羽入关,封常山王,他被徙为代王。后陈馀击走张耳,他复为赵王。汉楚战争中,陈馀为汉将韩信所败,被杀,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杀。
常山王张耳,统治赵地,建都襄国;后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九江王英布,统治淮南,建都六县;后来归附刘邦,被封为淮南王,最后因谋反罪被杀。
衡山王吴芮,统治长沙,建都邾县;西汉第一代长沙王。济阴鄄城人。曾任秦番阳令,因甚得民心,号曰番君。初与英布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后从项羽入关击秦。项羽分封,立其为衡山王,都郑。后归顺刘邦,前202年徒为长沙王,都临湘,旋卒,溢文王。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灭,唯吴氏长沙国忠于汉室,共历5代,无嗣而终
临江王共敖,统治南郡,建都江陵;战国楚国贵族后代。秦朝末年,任楚怀王熊心柱国。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因其攻取南郡有功,封其为临江王,都江陵,领地故秦南郡地。不久受项羽密令与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杀义帝于郴州。楚汉战争开始后,临江国虽属项羽阵营, 但未出兵支援与刘邦的战事。汉高祖3年7月死。
辽东王韩广,统治辽东;原六国中赵国上谷小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陈吴政权派赵人武臣经略赵地,武臣稳定赵地之后就派韩广安抚燕地,结果韩广一到燕地就很受欢迎,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后来公元前208年,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项羽为总盟主,破釜沉舟,大胜秦兵。之后,项羽不放心燕国,借口臧荼功劳大,就把韩广迁为辽东王,立韩广手下大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搬迁,结果被臧荼击败杀害。
燕王臧荼,统治燕地,建都蓟县;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汉高祖登基两年,他先把谋反的燕王臧荼杀掉。
胶东王田市,统治胶东;被叔叔田荣立为齐王。项羽后来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田市胆小怕事,不听田荣的话,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
齐王田都,统治齐地,建都临淄;汉元年五月,田荣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
济北王田安,统治济北,建都博阳。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并率所部投奔项羽。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造反时被杀。
项羽所建都的彭城地处西楚,他本人有诸侯王的霸主地位,因而自称为“西楚霸王”。因为他的地盘兼及梁、楚,相应的诸侯王领地就必须调整变化: 他把魏王豹改封为西魏王,领有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之地,让建都平阳;他封自己的先锋部属英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另外,熊心所派的将军共敖在攻击临长江的南郡时多有战功,项羽封他为临江王,让建都江陵;又封统率百越之众支持诸侯破秦入关的鄱君吴芮为衡山王,让建都于邾。连同他本人在内,共封五王。
项羽分封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处理有地无功的诸侯王与有功无地的义军将领之间的利益分割。对付这一问题,项羽基本上采取了对诸侯王改变封号、压缩封地、腾出地盘、封给功臣的方式。为此,在齐国,他改封田荣辅佐的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让建都即墨;参加了巨鹿之战并随从入关的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建都临淄;战国时末代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时攻下济北数城,领兵归附,因而被立为济北王,建都博阳。在燕国,项羽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封燕将臧荼为燕王,让建都于蓟。三齐二燕,又封五王。
项羽让韩成仍为韩王,建都阳翟,但始终未让他归国;他又改封赵王歇为代王,腾出大片地方后,封随从入关的张耳为常山王,让建都襄国,领有赵地;张耳的亲信申阳曾为瑕丘令,曾攻下三川之地,迎接楚军过黄河,被封为河南王,建都洛阳;赵将司马昂平定河内郡,屡次立功,被封为殷王,建都朝歌。韩赵之地,又封五王。
除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外,天下共封有十八个诸侯王,史称“十八王之封”。另外,还封有功于赵但未随从入关的成安君陈馀南皮三县之地,封吴芮的部属梅鋗十万户侯。封王后又推崇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以示其尊于诸王。
⑨ 车裂是什么刑罚历史上有哪些人受过车裂刑
在我国历史名人当中,高渠弥、苏秦、彭越、李存孝德等人都被车裂而死的。
车裂在古代也被称为辕或车辕,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行车裂之刑。等到春秋战国期间的时候,车裂之刑在各个诸侯国都相当普遍,但在有些仁智之士看来,这样的刑罚过于残酷,他们主张废除车裂,但即便在很多年后都依然在使用。
彭越作为汉朝开国功臣,因“反形已具”的罪名,被刘邦用车裂处死并诛灭三族,废除封国;李存孝作唐末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后来因受李存信谗害,不得不起兵反叛,最后被李克用擒获带到太原,最后落得车裂于市的下场。
⑩ 十六国第一名将,燕国鲜卑慕容恪,真的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吗
我们观看金庸老爷子的《天龙八部》,对始终不忘光复大燕的慕容复一定印象深刻,南慕容北乔峰,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个疯子,不得不令人惋惜。
慕容家的参合指以及居住的参合庄,大概来源于后燕战败的参合陂。后燕慕容宝被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打败,也是后燕由盛转衰的标志。
姑苏慕容家以此为名,大概是不想忘记曾经的“耻辱”吧。那么慕容复大概是后燕慕容垂的后人吧。
若说慕容氏名气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性格都很“和善”。
慕容恪始终以臣子自居,不曾欺凌自己的侄子,更不愿走上篡位的道路。
慕容垂不愿意趁苻坚之危,让苻坚安稳回到关中。
比起其他人的“大杀特杀”,”篡权登位“也难怪慕容氏有那么多的粉丝了。
放到公司里,慕容恪便如同“性格很好”的领导。他自己的能力极强,能为公司带来利润,但管理下属就十分“宽松”,面对下属的一些“错误”,他会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和稀泥。
这样的领导,不会给你带来任何进步。困难他自己扛了,不会让你历练。你的错误他不曾指出了,自己没法改进。
哪怕因为他个人能力强,拿来了整个“部门”的奖金,但你只想要物质上的奖励吗?
诸葛亮这样严厉的人,可能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领导。但这样的人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将私事与公事分开,这对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
这样的领导,他不会允许你的错误,他会盯着你让你改进。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督促。
一旦你做出了成绩,奖赏肯定是跑不了的。
至于个人喜欢哪样的领导,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