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英国司法改革

英国司法改革

发布时间: 2022-01-18 00:30:26

A. 英国民主制度的体现 谈谈英国的一位女王或国王

英国的制度,不论是君主、议会、行政机构或法院,都深植其根于悠久的历史中,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很多方面都体现为传统与现代共存,导致政治主体比较多,各机构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权力分配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在这里,我想从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入手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一个简要描述。在我看来,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
一、 英王与君主制
英国王权制度由来已久,历史上国王的权力几经消长。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在形式上继续保留君主,专制君主制逐渐向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王权不断弱化,逐渐从“实位”向“虚位”发展,国王成为虚位元首。当今的英国国王从法律上讲,还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权力,但在政治实践中,国王的权力要受到一系列宪法性习惯的限制,实权大多由内阁或议会控制,英王只是根据内阁和议会的意思,照章办事而已。这表现在:
1、国王统而不治,临朝而不理政;
2、国王不能介入政党政治,必须以“公正无私”为原则,保持中立;
3、国王对内阁提出政策建议,并无约束力,而大臣对国王提出建议,国王则有义务听取,并据此行动;
4、国王在议会或内阁的委托或建议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其它权力。
国王虽然没有实权,但绝不是全无作用,之所以英国至今还保留着国王,实行君主制,就是因为国王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国王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2、 国王是国家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体现的保证;
3、 国王是协调党派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工具;
4、 国王担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询、建议的“政治顾问”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学者把英国君主的这种作用称作是“无用的有用”。议会和内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英王的名义下进行,可见它赋予了政府尊严和正统性,加强了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国王在英国的是维系国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征,因此,君主制在英国能够长时间存在下来是有其内在根据的。
二、 议会与民主制
议会是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也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英国信奉“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组成。其中,英王是世袭的,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只有下院是由公民普选产生的。议会的权力分配在历史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由下院掌握主要权力的两院制模式。英国议会的主要职权有:
1、 立法权;(理论上,议会可以就一切领域内的所有问题进行立法,并且由它制定的法律除了它本身以外再没有任何其它机关具有修改和废除的权力)
2、 财政监督权:包括批准公开开支批准税收方案和审查公共账目等;
3、 行政监督权:包括质询、调查、辩论、提不信任案等;
4、 司法权。(除司法权由上院单独行使外,其余职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虽然实际上,英国内阁越来越掌握实权,议会可以说已成为内阁的“附庸”或“奴隶”,但在法律上,英国议会“就地位看,它是至尊无上;就权限看,它是无所不包复哉”。/《世界政府辞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为什么英国要将议会置于至上的地位,主张“议会主权”呢,主要是因为议会是人民掌握权力的象征,议会的下院是由公民普选产生的,能最有效地代表民意。“议会主权”源于“人民主权”,议会是英国代议民主制的载体,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议会主权是英国民主制的标志。
三、 首相与内阁制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权力的工具。英国政府由首相、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组成。从权力结构的角度分析,首相是政府权力的中心,阁员大臣协同首相行使重大的决策权,非阁员大臣只作为行政首长行使政策执行权。
首相是内阁首脑,居实际行政首长的地位。按照惯例由在大选中获得下院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所以,实际上首相拥有三重身份:政府首脑、议会领袖和党魁,这三重身份也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力:
1、 充当内阁与英王联系的桥梁,实际上行使了巨大的王权,成为“无冕之王”;
2、 有权组建和改组内阁,任免内阁与政府成员和其它各界重要官员;
3、 领导内阁和政府的活动;
4、 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的运作;
5、 领导和控制执政党的行为及其取向等。
内阁是在首相的领导下根据惯例行使职能的,1918年政府机构委员的会的报告列举的内阁的主要职能有:
1、 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
2、 按照议会通过的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权;
3、 随时协调和划定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综上,如麦金托什所说,“英国内阁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行政”。不过这种协调权是首相一手操纵的,实际上是首相协调。“内阁政府”成了“首相政府”。
四、 政党与两党制
政党制度是英国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国主要的政党有: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苏格兰民族党、威尔士民族党以及北爱尔兰一些政党。目前英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即由两个主要的政党轮流组织政府来执掌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这两个执政党即工党和保守党。它们的雏形是议会中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派别,前者主张维护君主特权,后者主张议会主权。1832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以后,原来的政治派别转型为政党,即托利党转为保守党,辉格党转化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党制度。一战后,工党取代了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把英国现代两党制推向了新的阶段。
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权、制定政策;
2、 利益综合、反映民意;
反对党的主要功能是:
1、 监督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体系稳定性和连续性。
政党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和机制。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实现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和平、民主的置换,维护了英国社会政治的稳定,是英国资产阶级维持和改善其统治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五、 英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 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英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传统的国家,它的政府体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是通过不断的改良和渐进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旧体制上建立新体制,并在新旧体制并存的过程中,把旧体制的权力逐步转移到新体制手中,不断向现代体制的方向演变。对于无法废除的旧体制,英国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们在新制度中仍能发挥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传统和现代两种因素在矛盾、妥协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进了英国政治的发展。
在上述几大政治主体中,英王、议会贵族院的保留就属于对传统继承,而平民院、内阁、政党则是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力量。而政治实权正逐渐由前者转移到后者。以立法权为例,历史上,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议会立法权后,仍然保持“国王在议会中”,允许代表贵族制的上议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议院并存。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立法权逐步从国王手中转到上议院,使国王成为“虚位君主”,尔后再从上议院转到下议院,使上院成为退休政界人物的养老院。时至今日,立法权又从下院转到政府内阁手中。
2、 权力结合的政府体制
英国政府体制的建立实行了典型的权力结合。政治主体间的复杂联系使得各种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表现在:
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来源,英王虽然在整个政治体系中丧失了实权,但它的触角仍是无处不在。议会和内阁的几乎所有活动都以英王的名义开展。
首相一身兼三任:议会领袖、政府首脑和党魁,将议会、政府和执政党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此,立法和行政也就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选举,在下议院中占多数的政党成为执政党,对立法起主要作用。执政党的领袖担任首相,组织内阁,掌握了行政权。同时,所有法官都由作为阁员的大法官直接任命,或经他推荐由国王任命,所以内阁又间接地控制了司法权。因此,内阁实际上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裁判员。
同理,执政党也是大权在握。按惯例,首相在组织内阁政府时必须从两院本党议员中挑选内阁成员。这样,执政党既控制着议会的多数,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院法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都是由执政党领袖向国王推荐的,因此,执政党领袖的政治取向就容易影响到司法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执政党部分地控制着司法权。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国家元首,行政机关由首相领导。

阿尔弗雷德大帝

简介
阿尔弗雷德(849~899),英格兰韦塞克斯王国国王(871~899)。年轻时受过军事训练。868年从军,随兄艾特尔雷德国王率军支援麦西亚王国抗击丹麦人入侵。871年丹麦人入侵韦塞克斯时即位。在危难之际,他退守山林,重整军队,于876年在埃丁顿之战中击败丹麦军队,迫其议和,撤至伦敦到切斯特以北地区 (史称"丹麦法区")。此后,为巩固国防,派兵镇守边关,修建城堡,并积极扩充海军。885年率军击退入侵肯特王国的丹麦军队,并于次年占领伦敦。892~896年再次率军击溃从欧洲大陆进犯的丹麦军队。在位期间,重视文化教育,翻译大批古典名著,并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生平大事件表
阿尔弗雷德少年时代起就立下大志,决心要把维京人赶出英格兰领土。从19岁起,他便参军入伍,随其兄艾特尔雷德一世前去援助麦西亚的伯格雷德作战,参加了抗击在东英格兰登陆的丹麦大军的战斗。871年丹麦人入侵韦塞克斯,他和他的兄长并肩作战,以最大的勇气与丹麦海盗生死格斗。后来艾特尔雷德去世,阿尔弗雷德继承了王位。
阿尔弗雷德自从公元871年执政以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得放在如何抵抗丹麦维京人的入侵战争上。但是,作为一位伟大的国王,阿尔弗雷德的雄才大略之处,就在于他并不将治理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否仅仅归因于士兵的勇猛,而是实行一种十分开明、柔性的政策,比如如何与周边的国家友好相处,如何与来犯的丹麦维京海盗展开交涉和谈判,在这些方面,阿尔弗雷德处处表现出灵活巧妙的外交手腕。
在阿尔弗雷德统治期间,虽然丹麦维京人在868年、871年、876年、885年、886年期间对英格兰实施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入侵,但是英格兰人在他的领导下,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终于赶走了大部分领土上的丹麦人。
难能可贵的是,阿尔弗雷德不仅是一位勤于政务的君主,而且还是一位英明聪慧的智者。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闲暇之余还有许多的小发明。英国著名的牛角灯和计时蜡烛就是他发明的。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纪多数人都处于愚昧无知的时代,他痛感于自己统治下的牧师们的无知和人民的蒙昧,于是像查理曼大帝一样开办了宫廷学校,并且从国外召集了很多有名望的教师。他在位期间,最为重视的是文化教育。他编纂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大力提倡科学,对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们,他给了很多的奖励,使英格兰的学术研究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878至公元885年间,他曾将麦西亚、威尔士乃至欧洲大陆的许多著名学者邀至宫中,他的宫廷里总是高朋满座。我们都知道《自然区分论》的作者是约翰·司各脱。公元843年,约翰·司各脱曾应法王查理的邀请前往法兰西,并被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查理死后,约翰·司各脱被阿尔弗雷德大帝聘到英格兰,做了玛姆兹伯利修道院和阿塞勒尼修道院的院长。
阿尔弗雷德国王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艺术造诣也很高。他曾自修拉丁文,从887年开始,亲自将大量的拉丁语名著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罗马帝国第一位正式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所著的《教牧法规》,就是阿尔弗雷德亲自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在后来的千百年里,这本教规一直作为主教们的职务指南。
公元876年,丹麦人再次向韦塞克斯进军。阿尔弗雷德一改过去英格兰人在海盗攻来时单纯防守的战术,他秘密组织一支军队,在埃丁顿一带突袭海盗军。这一仗把丹麦人打得晕头转向,使得海盗们很长时间不敢再来抢掠,不仅使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全,也使自己的军队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
公元878年,当海盗首领古特伦率丹麦军队进逼韦塞克斯时,阿尔弗雷德再次给海盗们以猛烈的打击。同时,他利用巧妙的“分土而治”的策略,最终迫使古特伦接受了协议,从而使阿尔弗雷德获得对本国及邻国麦西亚的统治权。但是,他和丹麦维京人签订的协议中也包括对丹麦人的赔偿。按照协约,丹麦人将正式控制英格兰北部的大片地区和东部一带,即从泰晤士河口到爱尔兰海,斜跨英格兰,这一块地区被称为“丹麦法施行地”。丹麦人统治了这块占地面积为两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广大区域,它也成为维京人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开拓的殖民地中最宽广和富饶的一块地区。
在协议中,古特伦也做出了让步,他不但接受基督教的洗礼,还让阿尔弗雷德大帝作他的教父,这一事件预示迁往“丹麦法施行地”的丹麦维京人将和当地人融合为一体。
公元886年,阿尔弗雷德从丹麦维京人手中夺回了伦敦,解放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当他进占伦敦后,一切不接受丹麦统治的英格兰人都拥戴他为国王。
公元892年,一支丹麦大军由欧洲大陆进攻英格兰,阿尔弗雷德予以迎头痛击。丹麦人见难以获胜,只好宣布停战,撤回了他们的海盗队伍。丹麦人所以未能再度进攻,主要是阿尔弗雷德在交战期间采取极为稳妥的防御措施,他加固旧有的要塞,在战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垒。此外,此时的英格兰已在他的领导下,建造了更大的军舰和训练有素的水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尔弗雷德统治期间,英格兰在军事、外交、科学、文学、宗教等方面都有所发展。阿尔弗雷德襟怀宽广,爱好广泛,不论商业贸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他对什么都感兴趣。
评价
阿尔弗雷德大帝如同亚瑟王一般领导英格兰人抗击侵略者,但他远要比亚瑟王更加伟大,他不仅遏制了诺曼人的入侵,并且在政治上、文化上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一生为英格兰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他颁布了《阿尔弗雷德法典》,这部法典将历代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法律加以整理汇编,其后来成为英国习惯法的基础。第二,他奖励学术创立贵族子弟学校,同时组织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并亲自安排将英国文学之父比德(673-735年)的《英格兰民族教会史》和博提乌斯的《哲学的安慰》等著作译成英文,从而为英语和英国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他废除义务兵役制,改用土地封赐的办法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是后来封建骑士的雏形。当然,阿尔弗雷德大帝最主要和最脍炙人口的还是他抗击丹麦人的军功;9世纪70年代,英格兰几乎全境沦陷,871年阿尔弗雷德大帝在其兄埃塞雷德一世(865-871)阵亡后继承王位并秉承其遗志倾尽毕生精力与丹麦人战斗,最终成功收复了伦敦及泰吾士河以南的地区,侵略者被迫退居泰吾士河以北的丹麦区。其后,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继承人爱德华一世(899-924)于918年将丹麦人彻底赶出英格兰;自阿尔弗雷德大帝开始,其子孙连续五位都是尚武的国王,打败了不断入侵的北欧人,使撒克逊人的统治在英格兰全面复兴。他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君主之一,被后世尊称为“英国国父”。

B. 为什么说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过,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袭贵族失去上院议员资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议员将由专门的皇家委员会推荐。下院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最多票当选的小选区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决定提前大选。政府实行内阁制,由女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

C.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那么同样是西方大国,法国为什么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呢而是实行总统制!

法国是革命方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的消灭了封建残余

D.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处于什么状态的

个人认为十九世纪的英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实在1837年以前,国王乔治三世和乔治四世分别统治英国,在此期间,由于拿破仑的影响,英国长期处于对外战争状态,国内正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社会变革正在发生,民众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在农村,农业革命已经初步完成,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在城市中,中产阶层兴起,工人阶级也孕育而生。1837年,乔治四世死,他的女儿亚利山德拉·维多利亚继位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是为维多利亚女王,她在位63年(1837-1901)。在此期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建立了庞大的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皆飞速变化,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英国的富庶已经使新老世界为之瞩目。随着中产阶层和工人阶级的兴起,英国人要求逐渐改变自“光荣革命”以来形成的“旧制度”,通过1832年和1867年议会改革,英国确立了现代的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等。
维多利亚时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也是一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还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美国的废奴运动正是这一进步思想的体现。
那个时代对于饮食非常讲究,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维多利亚人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运动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以及后印象派等。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
维多利亚时代还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家、诗人和他们的传世之作,如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简·爱》)以及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等。
可以说,19世纪的英国是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全面繁荣的世纪,以至于后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

E. 英国宗教改革结果说引发了资产阶段清教运动,怎么回事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有: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建议学习时列举以下几个数字进一步说明其疯狂的掠夺: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14、15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弊端丛生,如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宗教“异端”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各地“异端”运动派别众多、主张各有异同,掌握起来困难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教义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们中传播迅速,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遭到教会的镇压。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他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为了便于更多的人直接阅读《圣经》,他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15世纪,约翰·胡司所倡导的捷克教会改革运动就是从威克里夫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01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他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们在弥撒仪式中应同领象征圣体的面饼和象征圣血的葡萄酒,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张得到了捷克农民、市民和下层贵族的普遍支持,但却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4)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F. 列举英国在近代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

英国政体为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英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
折叠宪法
英国宪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由成文法、习惯法、惯例组成。主要有大宪章(1215年)、人身保护法(1679年)、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法(1911年、1949年)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苏格兰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
折叠司法
英国法官一律采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议员、上诉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荐,英王任命。英国没有司法部,大法官拥有对司法人员的任免权。法官必须是“法律协会”的出庭律师,并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实践。法官一经任命,非经本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职。最高法院法官则为终身职。地方法院法官72岁以后才可以退休。法官待遇优厚。
折叠政党
英国政党体制从18世纪起即成为英宪政中的重要内容。截至2014年8月,英国主要政党有: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议会第一大党。领袖戴维·卡梅伦,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重获执政地位,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工党(Labour Party):议会第二大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1997年至2010年连续执政13年。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当选新领袖。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议会第三大党。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2007年12月当选。自民党政治主张居中偏左,在很多问题上与工党立场相近。主张通过减税还富于民,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吁限制金融城过度扩张,对银行家薪酬课以重税;承诺公平教育,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倡导宪政改革,提出减少议员议席,在选举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区,反对进行英欧关系公投。2010年5月大选后,与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获得5个内阁位置,首次成为执政党。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绿党(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等。
折叠政要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Eliz英国abeth ll)。全称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
首相戴维·卡梅伦。1966年10月生于伦敦,是威廉四世国王后代,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远亲,已婚,现有一子二女。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与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戴维·卡梅伦出任首相。曾于2007年12月以保守党领袖身份访华。2010年11月作为首相首次访华。
2015年0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G. 英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是怎样实现的

19世纪的头两次议会改革,为英国的政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产阶级民主制逐渐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这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他的第一届内阁延续到1874年,“这届内阁进行了一系列拖延已久的改革。这六年是黄金时代,自由党运动仍在无拘无束地向前发展,个人主义原则和放任主义在搜索和摧毁18世纪统治制度残余痕迹。政府机构、军队、大学和司法界纷纷受到攻击,地主阶级的统治开始崩溃。”

文官制改革:官制在任何一种形态的上层建筑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1688年政变把“‘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家庭”录用官员的大权长期以来把持在国王和贵族的手中,即所谓“恩赐官职”权。英国社会风气不纯的根源在于吏治不清,讲关系、重门第成为公开合法的事情,买官鬻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无能之辈充斥政府,办事效率极低,文官信誉扫地。两次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立法大权。立法机构的改革必然要求行政部门的革新,工业资产阶级要直接运用政权为自己的阶级服务,就势必要与贵族争夺“人事管理权”,以使行政权成为自己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业务急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最高限度的行政效率,最低限度开支”的廉价政府。改革前担任亚伯丁政府财政大臣的格拉斯顿责成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就英国本国文官制状况进行调查。1853年,他们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尖锐批评了当时文官制度的根本弊病,并对文官的考试、录用、晋升、分级等提出了一整套建议。建议的核心是确立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论质晋升文官的制度,取消个人任命官吏的特权。1854年2月报告正式呈交议会讨论,遭到多数议员的反对。但在社会上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报界开展了争取国家服务制度根本改造的运动,并根据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倡议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为了平息舆论,促成改革,又不能触动贵族议员,1855年5月21日,内阁首相帕麦斯顿不经议会讨论,颁发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这是英国文官制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法令只要求对被推荐担任低级职务的年轻人进行及格考试,考试的标准也不一致,由各部负责人自行掌握。显然,这次改革是极不彻底的。1868年格拉斯内阁执政,于1870年6月4日颁布了文官制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规定“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文官的职位仍可由大臣直接任命。至此,有关文官制报告中的一些基本原则通过这两次、特别是后一次的枢密院命令被确认了下来。因此,一般把1870年枢密院命令的颁布作为英国近代文官制确立的标志。后来英国文官制度委员会、财政部和枢密院对文官投考的年龄、考核、分级、待遇等问题又进行过多次的改革、补充和修正,使文官制度日趋完善。

英国的文官制改革,确立了录用文官的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取消了个人任命官吏的特权,从而剥夺了保守势力对政府机构的控制,使工业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统治权。择优录用、论质晋升的制度,不但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了入仕之途,而且保证了人才的质量,促使人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助于克服因循守旧、互相推诿的官僚作风,进而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效率。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穆勒称赞这项改革是在英国历史上“形成一个历史时代的最大的公务革新之一”。

教育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逐渐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大量的农业人口涌人工业城市,数以万计的劳动者的子女,由于历次工厂法提高了雇佣童工的最低年龄线,父母又无力供其读书而流落街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客观现实使资产阶级意识到普及教育不仅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经济利益。1869年,议会组织的专门教育委员会对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全国6~10岁的儿童,只有40%入学;10~12岁的儿童,只有33%入学。致使当时格拉斯顿内阁的教育副大臣福斯特提出普及教育的呼吁:“我们一定不能再耽搁,我们的工业繁荣正是依靠迅速提供初等教育。”经过长期的酝酿,1870年8月8日,议会通过了英国第一部《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该法案对初等教育制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及宗教课程等问题做了原则的规定:全国划分为几千个学区。在教会学校不足的地区,建立政府资助的公立初等学校,由地方学务委员会直接掌管,它有权制定入学法规,具有是否进行宗教教学的决定权,并有权强迫本地区的儿童接受初等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打破了教会对初等教育的垄断,反映了教育国家化的趋势,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原则。后来的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正是沿着这一方向不断完善,成为英国政府的基本国策。1874年保守党迪斯累利上台后继续这一政策,于1876年通过了第二个初等教育法,规定在没有学务委员会的学区建立入学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制定和执行强迫入学条例的权力,有权让家长承担其子女接受初等教育的法律责任并禁止雇佣10岁以下的儿童。1880年自由党格拉斯顿重新执政后颁布了强迫教育法,把强迫义务教育从局部推广到全国。1891年,保守党上台,在1891年和1893年又进行了教育立法,确立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及盲哑儿童的教育法。至此,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历次教育法实行的结果,使英国文盲人数的比例由1841年的81.6%下降到1871年的46.2%,1900年再次下降到6%。儿童平均入学率达到了80%,基本上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与此同时,格拉斯顿政府对大学也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宗教信仰的限制,允许接纳非国教徒入学,使大学教育摆脱了英国国教的控制,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发展。改革确立了通过竞争考试评定单位和奖学金的制度,革除了原来靠家庭地位和人事关系取得学位的弊端,为有志之士打开了取得高级学位的大门。列宁指出:“这种一定程度的文化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连同它的高度技术、复杂性、灵活性、能动性以及全世界竞争发展的迅速性等条件所造成的。”

陆军改革:英国的军队制度是以庇护和权力为基础。克里木战争的挫折和耻辱,使人们对陆军部的腐败愈加无法容忍。1870~1872年,格拉斯顿内阁的国务大臣爱德华?卡德韦尔颁布了《兵役法》,实行军事改革,废止购买军衔的做法,通过竞争使军队中有才干的人得以晋升。废除了军队中的鞭笞制度。缩短了服役期,扩大预备役军人的队伍,使军队对它招募的人员有选择余地,以确保军队的素质。把战争期间总司令的任命权归属于国务大臣,从而限制了王权,保证了指挥的统一。又规定所有的陆军力量毫无例外地在总司令的领导之下,由此而剥夺了作为代理长官的地方绅士在民团中任命官员的权力。总之,格拉斯顿内阁的军事改革把军队的任命和指挥大权控制在工业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手里,大大削弱了国王和贵族的权力。

司法改革:长期以来,英国古老而复杂的法律制度对诉讼当事人是个可怕的难题,也是律师们赖以觅食的途径。塞尔伯恩1872~1874年担任格拉斯顿内阁大法官期间,颁布《司法条例》,对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他简化和改革了司法制度,废除了陈旧而繁琐的司法程序。将7个旧的习惯法法庭——最高法庭、民事诉讼法庭、税收民事法庭、大法官法庭、海事法庭、认证遗产与管理死者财产的特种法庭和离婚法庭统一为最高法院。下设上诉法庭和最高法庭。诉讼程序和方法也统一了,司法制度实现了近代化。司法体制改革标志着长期以来的改革到了最后阶段。

至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旧的统治体制已基本以改造。随着工业革命的结束及经济指导原则的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所需要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近代化终于获得实现。

H. 英国陪审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英国十二世纪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时采用挑选当地居民做见证人的制度
十三四世纪陪审人从在询问中的见证人地位逐渐演变为裁判事实的陪审官,并且 进一步确立了大、小陪审团制度
陪审制度是作为维护封建王权而建立起来的,之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逐步发展 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反对王权的有力武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陪审制度成为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陪审团出席审 判是当事人的权利.

----------------------------------------------------------
您好,答题不易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I. 英国宪法性法律主要包括哪些

1、1689年10月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

2、1689年“叛乱法案”或称《抗命法》

3、1689年3月,英国议会下院《拨款法案》

4、1694年的《三年法案》

5、1701年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

6、1832年开始的选举改革《改革法》

7、1881年议会通过《关于紧急情况的决议》

8、1911年和1949年《议会法》

9、1958《终身贵族法》和1963年的《贵族法》

10、1936年的《国王退位法》

11、1937年《国王大臣法》

12、政府组织方面的宪法性文件《地方政府法》

13、1846年《郡法院法》

14、1873年《司法法》

15、1876年的《上诉管辖权法》

16、议会于1921年颁布了《裁判所和调查庭法》

17、1925年重新起草的《最高法院司法(统一)法》

18、1952年《治安法院法》

19、1981年《最高法院法》

20、1985年《刑事起诉法》

21、1998年11月9日《人权法案》

22、1936年《共同秩序法》

23、1968年的《种族关系法》

24、1906年议会通过了《劳资争议法》

25、1707年《与苏格兰联盟法》

26、1800年关于合并大不列颠与爱尔兰的《联合条例》或《与爱尔兰联盟条约》

27、1978年《苏格兰法》和《威尔士法》

28、《殖民地法律效力法》

29、1937年、1943年和1953年的《摄政法》

30、1978年《国家豁免法》

可能不太全,仅供参考。

J. 公元12世纪在英国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司法改革的国王是

亨利二世。
公元12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改革了司法体制,建立了巡回法庭和陪审团制度,由此开启了判例法先河,标志着以判例法为主的英美法系的初步建立。

热点内容
夫妻只有一个人工作劳动法 发布:2025-02-14 05:03:10 浏览:820
公司印章的法律风险 发布:2025-02-14 04:25:21 浏览:700
北京李华律师 发布:2025-02-14 04:20:19 浏览:423
中介官司法规 发布:2025-02-14 04:17:01 浏览:647
财经法规案例分析无纸化练习 发布:2025-02-14 04:15:32 浏览:325
合同法多少年 发布:2025-02-14 03:59:49 浏览:683
人力资源和经济法 发布:2025-02-14 03:54:40 浏览:8
行政法有侵权必有救济 发布:2025-02-14 03:46:04 浏览:677
行政与行政诉讼法学 发布:2025-02-14 03:23:43 浏览:9
深圳华旭司法考试 发布:2025-02-14 02:45:41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