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老年人
Ⅰ 刑法对70周岁以上老人是否有相应的规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可以适用以下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
第十七条之一【刑事责任年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Ⅱ 70岁以上老人触犯了刑法怎么办
《刑法》只对14周岁以下的儿童和精神病人触犯《刑法》做出了不予处罚的规定,没有对70岁以上的老人触犯《刑法》做出不予处罚的规定,因此,7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触犯《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申请监外执行。
Ⅲ 刑法分则所指老年人的准确年龄是多少
《刑法》全文只有一处出现“老年人”,但没有明确作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刑法中的“老年人”应当以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依据,即75周岁为《刑法》中的老年人的年龄界限。
相关规定:
《刑法》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Ⅳ 老年人多大年龄承担刑事责任,如何认定刑事责
一、老年人多大年龄承担刑事责任
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老年人的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因此,在刑法中对老年人死刑年龄“上限”问题以及刑事责任“上限”问题作出规定,不但使刑法结构更加完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刑法的再修改已经开始进入密集调研期,这次刑法修改将增加老人不适用死刑的规定。目前对于年龄上限的规定还存在争议,学者们多数主张70岁以上不适用死刑,另一种意见是75岁以上。
根据自然规律,人的辨认、控制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但当达到一定年龄后,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达到高龄的老年人犯罪后,受其生理、心理因素所限,他们往往不会继续犯罪,刑罚适用的特殊预防目的已经达到;让身体健康状况极差的老年人,去接受其健康状况难以承受的司法审判,反而会使社会公众认为刑法不够人道进而产生反感、抵触甚至对立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为彰显刑法的人性化,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设立老年人刑事责任“上限”和判处死刑年龄的“上限”,是十分必要的。
2、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证人证言
在一些书证无法取得或书证存在瑕疵时,对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认定可以依靠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证人证言认定。哪些证人的证言较为客观真实,一般说来,接生人员、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的证言比较可靠,如果与其他证据不相矛盾或有其他证据印证,可以采信。对户籍资料记载是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或其父母提出是未成年的,并能提供一些亲属、邻居、医护人员、户籍登记机构工作人员证言等证据的,一般可认定其为未成年人。
3、鉴定结论
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特定规律,对一个人的年龄作出准确认定成为可能。常见的鉴定有骨龄的鉴定、牙齿的鉴定等。因此,鉴定结论在一定的情形下可以成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依据。
Ⅳ 刑法修正案八对已满75周岁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十一、将刑版法第七十二条权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5)刑法上的老年人扩展阅读
缓刑
《刑法》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Ⅵ 刑法中的被害人老年人多少岁
作为酌定从轻处罚量刑情节的“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不应依据60周岁的年龄版界定,而权应依据《刑法》第17条之一、第49条第2款、第72条的规定,将刑事案件中的“老年人”界定为年满75周岁的人。
《刑法》中的老年人,是指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刑法》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侯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Ⅶ 提供我国刑法中针对老年人的条款和原则
一、我来国的宪法及其他有关的法源律中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第4款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其他相关的法律也有类似的规定。
二、目前我国的刑法典中,只有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性的条款,而没有针对老年人的条款。凡年满18岁以上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均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年人也不例外。
三、我国的刑法上虽然没有针对老年人的条款,但是,《刑事诉讼法》、两高一部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相关的法律中,在对刑事处罚的执行上,老年人可以因为其年老体弱,失去社会危害性的危害性、失去自理能力,而得到更优惠的刑罚待遇,可以更容易获得假释、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14条4款:“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Ⅷ 新刑法80岁以上老人的犯罪行为怎么处理
我国现行《刑法》是2016年8月份通过的第九次修正案,针对75周岁以上老人的犯罪处罚,现行《刑法》作了详细规定。现行《刑法》第十七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九条第二款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Ⅸ 刑法对60岁以上的老人犯罪量刑标准
在我国刑法中,对60岁以上老人量刑是与60岁以下人相同的,就年龄而言,刑法关于责任年龄问题只有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和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对八种重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条文,没有岁数大就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是,超过75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然而并不能被判处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条】第四十九条【不适用死刑人员】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刑法修正案(八)第三条】
Ⅹ 刑法修正案十对老年人犯罪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专》中的规定,对属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已满75岁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