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隐藏

民法隐藏

发布时间: 2022-01-18 22:57:02

民法典离婚后隐藏财产如何处理

按照《民法典》规定,离婚时隐瞒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❷ 民法典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共同财产怎么办

定离婚时一方隐藏共同财产的,在诉讼离婚时,隐藏共同财产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是在离婚后发现对方有这一行为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❸ 民法典规定隐藏转移共同财产怎么办

隐藏转移共同财产,当事人在离婚时发现了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❹ 民法总则146条(虚假意思表示)

民法总则已失效,由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虚假意思表示: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虚假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时,根本就没有受约束的意图,即行为人故意使意思表示与其内心意志不符。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❺ 民法的隐藏行为如何解释

隐藏行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将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所为的意思表示虽非出于真意,却隐藏他项法律行为的真正效果,即在通谋的虚假意思表示中隐藏着他项法律行为。隐藏行为包含《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但是还包含其他情形,其法律性质属于意思表示不一致。隐藏行为包括主体的隐藏行为、客体的隐藏行为和权利义务内容的隐藏行为。对于隐藏行为,应当依照《民法总则》第146条第2款的规定,依照被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定确定其效力,并适用法律

❻ 民法典离婚时一方隐藏共同财产怎么办

离婚时发现对方隐匿财产的,有证据证明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对方隐藏财产的证据,法院会根据提交的证据判决在分割夫妻财产时,对隐藏财产的一方部分或少分财产,这是对离婚隐匿财产行为的一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❼ 在民事诉讼中隐藏个人财产法律有何规定

首先,进入执行程序,法院会给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等文书,若被执行人故意隐瞒财产,查证属实,则法院会移送公诉机关,以拒不执行裁判文书罪定罪处罚

❽ 埋藏物民法通则解释有哪些

所有人抄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法条链接:《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

1、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2、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❾ 民法:隐藏的不合意与错误有何差异

在合意与否的判断上,解释永远具有优先性。通过解释应当查明,合意是否真的是不完整的,或者当事人的表示是否互相符合。我国《合同法》第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依据学者的观点,合同条款的解释确定的是“表示的客观意义”。易言之,需要对争议条款进行规范性解释,并以此作为合意与否的判断的解释依据。但是,由于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与《合同法》第54条对于“重大误解”的法律后果,并未规定误解方撤销合同之后对于善意相对人的信赖赔偿,这显然属于法律上的漏洞。从平衡合理的信赖保护与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的冲突出发,在虽然构成合意但属于重大误解的情形,我国立法应当借鉴德国民法的做法,规定发生误解的一方虽然有权撤销合同,但应赔偿善意相对方的信赖损失。但是,在一方对错误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归责性而有重大过失时,应当否定错误方的撤销权,使信赖者可确定地获得生效的合同。

❿ 怎么理解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示,包括契约、共同行为、有相对人的单独行为。通常多在欺诈第三人,但并不以此为条件。通谋债权行为:虚伪设定租赁合同;通谋物权行为:虚伪移转所有权;通谋身份行为:虚伪结婚;虚伪离婚。

构成要件:有意思表示;表示与真意不符;非真意的表示与相对人通谋;表示可涉及法律行为的各个组成部分,特定条款、标的物的名称和价款,如虚假报价。

效力:当事人间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可主张其无效或有效

虚伪结婚的效力:虚伪订立的婚姻只要符合形式要件依然有效,法律对婚姻无效原因和撤销原因作出了封闭性规定。

第三人:就该表示之标的物取得财产权利义务者,因虚伪表示无效而受变动者,如标的物的受让人,抵押权人。虚假的物权合意经登记后,物权合意是无效,而登记作为行政机关的行为是有效的,登记簿不正确。



(10)民法隐藏扩展阅读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热点内容
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 发布:2025-02-13 22:00:24 浏览:66
法官黄松 发布:2025-02-13 21:23:32 浏览:167
司法考试真题分科 发布:2025-02-13 21:17:32 浏览:288
正阳法院电话 发布:2025-02-13 20:35:55 浏览:228
大学期末经济法总结2000 发布:2025-02-13 20:12:21 浏览:86
测试准则和条例 发布:2025-02-13 19:40:35 浏览:815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 发布:2025-02-13 19:40:32 浏览:683
会计学习经济法的好处 发布:2025-02-13 19:32:39 浏览:509
2020年中级经济法晨阳笔记百度云 发布:2025-02-13 19:13:06 浏览:600
条例将15 发布:2025-02-13 19:01:08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