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因果关系题
⑴ 一道有关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题,求解答
可以结合教科书进行解答。
⑵ 刑法中一道因果关系判断题
我去年刚通过司法考试,这两道题目都做过。
根据最新理论,一个不内被社会所容忍的风险被容现实化,就认为行为与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1、追赶小偷的行为是正当的行为,不是不被社会容忍的行为,所以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甲拿刀追杀乙,这种是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行为,被现实化了,就是致使乙死亡了,所以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种行为一般归结为严重暴力+慌不择路导致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⑶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问题
楼上的回答有误!乙应当对H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首先,这个问题主要不是因果内关系问题,是容共同犯罪问题,但毫无疑问也是跟因果关系有关的问题。
甲乙的共同犯罪意图是进行抢劫,也就是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甲入室杀死h的行为乙不知道,但是并不是像楼上的回答一样,对h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本案中只有一个罪!甲杀害H是因为H反抗并大声呼救,这个杀害行为是为了抢劫的顺利进行,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而不是另成为一个故意杀人罪(如果此题题目说的是甲已经抢劫成功,为了灭口杀死h,那么甲就是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这两个罪,而乙只成立抢劫罪),因此本题中只有抢劫罪这一个罪,甲乙共同犯罪,都应对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另,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都成立因果关系,而不管其在事实上是否真的有因果关系,比如此题中乙只是放风,但由于其与甲进行的是共同犯罪,即便他的放风行为与H的死没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但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⑷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即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要求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因果关系问题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进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关系,指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偶然因果关系是指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条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现相交叉,有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这种危害结果。偶然关系常常仅对量刑具有一定意义,这也是我国刑法学通说理论的观点。我国刑法一般理论认为,偶然因果关系原则上通常对量刑有一定意义,但并不能断然否定偶然因果关系对定罪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特殊情况下有时候对定罪有一定的影响。(二)“条件说”——因果关系判断的基点在某种意义上,偶然因果关系就相当于因果关系中的“条件说”如果以此为判断方法,那么就可以使得行为与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问题大大简化,只不过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仅仅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责任,此种因果关系仅仅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求行为人对行为后果主观上存在罪过。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判断刑事责任即犯罪构成问题,两方面缺一不可,否则要么是客观归罪要么是主观归罪。采取客观基础与主观罪过两方面来判断刑事责任的思路,有助于简化我们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断因果关系不得不讨论的问题采取上述条件说判断因果关系,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关系中断论,以防止因果关系认定的扩大化。因果关系中断的原因在于先行行为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预定的因果链。于是,在一个危害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导致发生某种结果的场合,如何确定先前的危害行为和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总体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类情形:自然**、他人行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为。如甲以杀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药的水而该毒药还尚未起作用时,丙的仇人乙开枪**了丙,则在甲的投毒行为在向导致丙死亡的发展过程中,乙开枪的行为就是介入因素。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被中断或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之间关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现是异常还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独立于先行行为,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先行行为同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并未切断而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如上诉甲投毒杀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开枪杀丙的行为的出现显然是异常的、是独立于甲的投毒行为,从条件说的角度来看,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联系,所以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⑸ 几道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1.甲不对乙的死亡承担责任。该情形不属于刑法上因果联系中“介入被害人行为的情形”,乙跑向树林的选择也不是唯一选择,死亡出于意外。
2.甲对乙的死亡承担责任。这属于因果联系中“介入第三者行为的情形”,被告人实施危险行为后,通常乃至必然会介入第三者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应当肯定被告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据此,甲的放火行为,导致乙家着火,乙想要救出财物属于正常心理。而消防人员已经阻止了乙的行为,只是由于乙的坚持,没有制止住,排除消防人员的不作为。
3.此例,甲应该明知乙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有可能做出伤害乙本身,甚至自杀的行为,甲仍然告诉乙服安眠药自杀,属于教唆他人自杀,要负刑事责任。当然如果甲并不以为乙会听信自己的话,则甲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4.甲不对乙的死亡承担责任。按照此例甲不知乙要寻死,与乙的死亡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可能在实践中,会任务甲作为医生,对于乙的这样询问应该引起警觉而没有,可能会追究甲的过失责任,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定。
5.甲不对乙的死亡承担责任。甲不在自杀现场的话不承担责任;如在现场而置之不理,则要承担刑事责任。乙是在甲走后在家自己自杀,甲无过错,若有过错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6.个人认为甲不承担责任,因为乙的追赶,准备夺回自己钱包的行为属于自救行为,而小偷在逃跑过程中跳入水中,甲并不知情,甲赶到后乙已经死亡,说明甲也没有见死不救的情形。
⑹ 关于因果关系的刑法题:
前者甲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由于介入第三者的行为或者特殊自然事实导致了结果发生,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便中断。危害结果的发生介入了他人的行为,但丙能杀乙并不是因为甲提供了条件,丙在甲到达之前即已将乙杀死,因此其追杀行为和乙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甲的行为,乙也会被丙杀害而死亡,甲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后者应该有因果关系,刑法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有一果多因的情况,甲的故意行为和司机的过失行为与共同造成的危害结果即乙的死亡间有因果关系
⑺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判断 题目求解
http://h.hiphotos..com//pic/item/.jpg
⑻ 刑法因果关系一道真题!!!!!!!!!!!!!!!!!!
共同加害行为在犯意上是共同的,加害行为上是共同的,造成的结果的发生应当是共同犯意下的共同行为直接导致的,不能区别对待。。
如果是甲乙两个人不是同伙,那甲构成未遂。。
⑼ 请教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案例题
A是被D撞死的,D的车撞了A是A死亡的原因。但二者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刑法上不认为D应该为A的死亡负责,又因为D在急转弯的时候没有意识到A会突然出现,心中没有利益衡量的过程,所以也不涉及紧急避险,最终A的死亡只能是意外事件。
但是A的死亡的民事责任,小偷B与司机D都有赔偿责任。
⑽ 刑法关于因果关系的问题,发现几条题很矛盾,请指教。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刑法中最疑难的问题之一,非常复杂。
上面三个题目,本人可以试着解释一下,抛砖引玉吧。
1、甲坐公交车与司机乙争执,一脚踢向乙,乙回头打甲,车失控撞向路边丙致其死亡,甲与丙死存在因果关系。我觉得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虽然你说的甲的行为理论上并不必然导致乙的反击有道理,但刑法上之所以仍认为甲的行为仍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到了乙的反击行为符合人之常情,一般情况下人受到袭击应会反击,甲做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预测到这个结果,而乙之反击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应该在甲的预测范围之内,但甲仍放任危险,袭击乙,乙反击进而事故发生都是由甲的行为引起的,从预防犯罪、警告公众的角度,让甲承担最终责任我认为是合理的。
2、第2道题,之所以甲不承担责任,我认为是因为乙违法在先,甲取回财物是自助行为,是合法的,而乙之死亡更大的原因在于乙想逃脱罪责,而放任危险在自己身上发生,承担责任的依据应该是原因自由行为。
3、第三题,甲取得财物本质上是拾得遗失物。我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抢劫,因为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强调三同时,因为乙逃脱,实质上甲并没有对乙实施强制。侵占罪也有疑义,对照侵占罪的构成要件,需要遗失人索取而拾得人拒不返还数额较大的财物才成立侵占罪,就本题的要件,我认为还不足以认定甲构成侵占罪。
一点司考过来人的愚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