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概述题
⑴ 刑法的题目
1、如果你这个题目是刑法理论方面的题目,如考研等学术探讨类的话,除了A外,其余三个都可以选,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2、如果是司法考试的题目,选B。这类题目司法习题上有。
我们就用排除法来分析吧。
A、直接故意。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可以知道,希望和放任分别对应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李某私拉电网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偷花,而不是杀人,他并不希望死人的结果出现,不然的话还送什么医院?拉电网的地方也没选好,干脆到大马路上拉得了。而且李某是在自家的花房私拉电网,你说他是希望,请问这种期望值有多大?除非他明知道白某今晚此时会来偷花。
C、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
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注意,这里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可能,这种私拉电网的行为本来就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以前出现过偷花的现象,那么现在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么一说,这种危害社会的状态是至始至终存在的,结果的发生也是一定会出现的,谈不上什么可能了。
D、理由同C。
⑵ 请问刑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学考试题目来的
《刑法》包括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
总则主要是解决罪与非罪,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预备、未遂和中止),是否为共同犯罪,是否为累犯、是否有自首立功等等问题。
分则则是具体的罪名,共有十章大致根据犯罪客体的不同来分类以及社会危害性程度来排序。
关于考试,不知道你学的是刑法1还是刑法2,看时间的话应该是刑法2 ~~~
首先,有侧重点,这么多罪名不会全考,毕竟题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时间紧迫的话,就先看看重点。主要是分则中第三章中的金融诈骗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部分,第八章和第九章。
考点主要是,名词解释、重要罪名的构成要件,罪与罪的比较,还有运用(就是案例分析)
题型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
因为题型有限,考的不会太多,认真复习一下过应该是没问题。
当然啦,这些只是建议,并不完全准确,还是要靠你自己~~
希望考试顺利~~
⑶ 刑法主观案例要件,论述题
犯罪主观方面,亦称犯罪主观要件或者罪过,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人在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复杂的,概括起来有故意和过失这两种基本形式。犯罪主观方面的
意识因素
这是指行为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和分辨情况。
(1)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或者说对与犯罪客体有关的事实及性质的认识。
(2)行为人对犯罪的基本事实情况的认识,或者说对犯罪客观方面有关的事实的认识。行为人对犯罪基本事实情况的认识首先包括了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只有当刑法分则明确要求行为人对犯罪的时 间、地点和方法等事实也要有认识时,犯罪客观方面中的选择要件,才能构成特定犯罪罪过的内容。
我国刑法并没有要求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即不要求认识刑事违法性。如果不认识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就不能构成罪过,不负刑事责任的话,那么就容易使有些人借口不懂法律逃避应负的刑事责任。
意志因素
这是指行为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决定的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因素。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意志对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起支配和控制作用,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希望、放任、疏忽、轻信。
(1)希望,是指行为人积极地有目的地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状态。
(2)放任,是指行为人对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干涉的意志状态。
(3)疏忽,是指行为人粗心大意、松懈麻痹,因而没有预见本来应当预见和可能预见的危害结果,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意志状态。
(4)轻信,是指行为人盲目自信,过于轻率地选择和支配自己和行为,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意成状态。
我国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有着具体内容的意识因素与这四种意志形式之一结合组成的,缺乏意识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过是不能成立。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我国刑法确定的罪过形式之一,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根据意识和意志这两个方面的不同情况,刑法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规定的大部分犯罪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内容,是由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的。
本案中,严某持枪向段某射击,属于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最终导致段某身亡,应当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⑷ 刑法论述题有哪些是常考的
一. 论述犯罪的基本制特征
二.论述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
三.论述犯罪故意
四.论述犯罪既遂
五.论述犯罪未遂
六.论述犯罪中止
七.论述继续犯
八.论述想象竞合犯
九.论述结果加重犯
十.论述连续犯
⑸ 刑法试题及答案
输入题后直接回答案
⑹ 刑法简答题汇总(完整版)
刑法主观题的答题方法汇总
互关联。在分析其中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时,有以下两种答题思路:
1、以犯罪行为为线索,即分析每个犯罪行为涉及的法律问题。典型论述方式为:“对于甲、乙实施的某某行为,甲、乙二人成立某罪共犯,甲成立A罪既遂,乙成立B罪既遂。由于甲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以行为人为线索,依次分析各犯罪人的各种犯罪行为。典型论述方式为:“对于甲的刑事责任,分析如下:首先,甲实施A行为,符合A罪的构成要件,成立A罪既遂,同时触犯B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其次,甲实施C行为,成立C罪,与A罪应当数罪并罚;最后,甲的D行为属于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无论采取哪一种答题思路方法,在分析完案件事实之后,建议以行为人为线索对触犯的罪名和处罚原则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⑺ 刑法题目(希望能详细解释下,麻烦各位了,谢谢)
首先,某乙的死亡是与某甲的打击行为是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不存在因果关系中断的因素。根据张明楷《刑法学》上关于因果关系列举的各种情况看,某乙脾脏异于常人,不是致因果关系中断的因素。
其次,某甲不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或过失。刑法上的伤害,主观上要有致对方重伤以上伤害的行为。轻伤以下是不能称为刑法上的伤害的。某甲与某乙斗殴,但其行为攻击行为,按照一般人的预期,是不会造成重伤以上伤害的。某甲不具有伤害的故意,更不具有杀人的故意。另外,某甲不知道某乙是脾脏异于常人,所以按照一般人的预期,也不负有相应的注意义务,所以也不具有致人伤害或死亡的过失。
综合以上两点(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可以认为某甲致某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