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三阶层理论
『壹』 比较犯罪构成四要件说与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犯罪构成中的分体系有四个:客体、主体、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哪一个必要要素不存在,更不用说一个分体系不存在,就会导致整个犯罪构成体系的瓦解,就会导致人的行为中不存在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素是犯罪构成的组成部分。犯罪构成要素的要件决定它们的特点,使人们能够将一犯罪构成区别于另一犯罪构成,以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犯罪构成要素和分体系的要件规定在刑法典总则和分则的规范当中。”
古典三阶层:犯罪体系是从实定法的规定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方法则受到自然科学自然主义(Naturalismus)的影响。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和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义互相契合,在19世纪末影响德国的刑法学。古典三阶层犯罪体系便是这种自然科学实证主义风潮下的产物。贝林于1906年发表的著作《犯罪的理论》则标志着古典犯罪论体系的确立,同时,李斯特对于这一体系的实质内容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贝林主张“构成要件具有客观性、记述性和规定性的特征”。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该当性的演变历程的阐述可以看出,从新古典犯罪论开始,构成要件不再是中性无色的纯客观事实描述。
麦耶认识到规范性和主观性构成要件要素的存在,认为构成要件是违法性的认识根据;麦兹格更加明确地论述了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并认为构成要件是违法性存在根据,主张构成要件就是违法类型。此后,无论是何种体系,其构成要件中不仅有描述性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同时还具有主观的、规范性的要素。可见,构成要件由“指导形象”到“犯罪定型”的变化表现为价值不断填加的过程。
(1)刑法三阶层理论扩展阅读
19世纪以来,在实证主义的压倒性优势下,任何学科都必须保证其“科学性”而成其为“科学”。在自然科学作为科学典范的时代,法学(刑法学)为了保有“科学”的地位也只能走自然主义的道路。
德国古典犯罪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哲学背景、方法论背景下被造就的:中性无色的犯罪该当类型、中性无色的不法状态以及中性无色的承担罪责的心理事实——作为社会科学的刑法学,在犯罪成立的理论上却恪守自然科学的准则。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施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实证主义对古典犯罪理论的影响,主要是指用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或思维方式,特别是用从自然科学中概括出的实证方法来构建和研究犯罪理论体系。
许玉秀教授在论及古典犯罪论体系的“机械性现象”时指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一直到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才对刑法学产生明显的影响,亦即认为犯罪行为也可以作机械的切割、分析和检验,犯罪行为因而很理所当然地被切割成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
『贰』 刑法的三阶层理论
大陆法系的犯复罪构制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通常来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但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就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如果具有违法性,再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有责性,即行为人是否负有责任。通常来说,符合前两个要件的,就具有有责性。但是也有例外。
『叁』 刑法三阶层理论中,数额问题放在哪一阶段讨论
三阶层分别是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阻却事由--责任阻却事由。一个案例,专首先要讨论的是构成属要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责任阻却事由包括年龄、精神状态、违法性认识错误等。整个三阶层体系是对典型犯罪的完整分析,这是犯罪论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所说的数额,应该是指的财产犯罪或经济犯罪当中,需要通过某一要件的数额,才能确认是否构成犯罪,或是量刑幅度。比如盗窃罪500元以上的才是犯罪,500元以下的就是普通的盗窃,属行政处罚范畴。那么,这个数额是在包含在行为这一要件中的,即案例当中的行为是否是刑法上的行为(有害性)。如果是涉及到量刑的数额,则不在犯罪论的体系当中,而是刑罚论的内容。
『肆』 张明楷的两阶层说和德日传统的三阶层说到底有神吗区别哪个更优秀
区别:
1.三阶层的构成要件是: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性 有责性。
两阶层是:违法构成要件和责任要件。其中违法构成要件包括(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阻却事由)两方面,而责任要件包括(责任要件符合性和责任阻却事由)两方面。两阶层就是把违法性和构成要件符合性合并论述了。
2.两层次理论是比较缓和的“客观主义”理论,是当前我国司法考试的重点。
三阶层理论是比较激进的客观主义理论,是未来我国刑法理论界的发展方向。
三阶层理论更为优秀一些。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张明楷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4)刑法三阶层理论扩展阅读:
德日刑法采取的是“三阶层说”,其将犯罪构成认为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构成要件违法性;构成要件的有责性。并且其三者具有程序上的递进关系。这与我国的四个构成要件共同一并审查的司法程序是不相一致的。换言之,其是一个动态的构成。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也被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是符合法律的规定某项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是法律所调整的范畴。这也是罪刑法定的要求。我们可知,在法律的规定之前,必然有无数行为类型是具有社会危害性且应当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
这就有立法者对于法律应当如何对无数的犯罪类型进行归置取舍,来定型于法律之中成立犯罪的问题。例如,对于窃取他人财物成立“窃取他人财物罪”,但对于行为人是扒窃、入室盗窃、还是顺手牵羊的盗窃一概不论。又如故意杀人罪,无论行为人是毒杀、砍杀、绞杀、刺杀乃至枪杀,都只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二犯罪构成的违法性,暨行为为法律所禁止的或者是不允许的行为,是实质上对于什么是犯罪,如何界定犯罪的拷问。主流学派认为,实质的犯罪构成的违法性就是侵犯法益的行为。但仍然必须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以及法律例外的问题。例如,平等的市场交易行为在现行大多数国家都不是犯罪行为,但当其换为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则可作为旧刑法中“投机倒把罪”(类似于现在的商品交易-倒卖)的构成要件,是一种犯罪行为。
又例如,当同性之间的强迫的性行为发生,因其不符合我国刑法中关于“强奸罪”的构成要件,不认为构成强奸罪。再例如,通常情况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执行法令等法律所允许的行为,是法律的例外,也不认为是犯罪。
三犯罪构成的有责性,指侵犯法益的责任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以及过失的行为,不应当对其进行谴责。例如,幼童的行为,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时实施的行为,意外事件,不具有违法认识的可能性的行为等。我们应当注意,这里考察的主观状态并不是指行为人当时真正的主观状态,而是根据犯罪结果、犯罪情节所综合考量的为一般人理性所能够认同的推定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在司法实践中,这三者是一个逐渐考量的过程,当符合符合性后,再考量违法性;符合违法性,再考量有责性,而非四要件说一般一起考量;个别情况下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具体运用到当事人身上会有出入的。所以,今年司法考试改用德日犯罪构成说;这象征着司法理论、实践、操作都将面临改革。
参考链接:
犯罪构成条件-网络
『伍』 明年司法考试刑法还会是三阶层理论吗
其实无论是三阶层还是四要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对犯罪构成做专到真正的把属握。
今年司法考试使用了三阶层理论,这是必然的,今后也将继续适用。
虽然目前我国各法学观点不同,代表人物对三阶层与四要件的适用争论不休,但是,在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上都已经用三阶层来分析犯罪构成了,我国适用三阶层理论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明年复习司法考试仍应以三阶层为主。
『陆』 犯罪三阶层说
三阶层说:
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终采取了德国日本刑法的观点,采用犯罪构成三阶层学说:即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违法性是阐述客观要件以及排除客观上犯罪构成事由的,有责性是阐述主观要件以及排除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事由的。并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面采用。
在07年的《刑法学》第三版里,犯罪构成该当性大部分划入违法性,也就是客观要件,小部分划入了有责性(主观要件)。所以,到09年为止,张明楷的观点一直是:犯罪构成是两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即主客观要件)
(6)刑法三阶层理论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作为认定具体犯罪的标准和规格,无论对司法实践还是刑法理论,都具有重大意义。
1、犯罪构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标准
作为法律概念,犯罪构成就是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的规格和标准,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首先,它是具体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行为只有具备了犯罪构成,才能构成犯罪。
其次,犯罪构成也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法律标准。各种不同犯罪的独特的特点,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中。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罪的具体构成要件,是准确定性、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关键。
2、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一个人之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其基本的依据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行为是否具备犯罪构成,决定了刑事责任的有无;具备什么样的犯罪构成,决定了刑事责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只有符合了犯罪构成,才能认定为犯罪,进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3、犯罪构成所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在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刑法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与犯罪构成的基本理论息息相关。研究刑法理论,其关键就是掌握犯罪构成的理论。
『柒』 刑法三阶层理论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7)刑法三阶层理论扩展阅读:
与刑法三阶层理论相关的其他件说:
四要件说:
四要件说是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从苏联学习过来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法系的产物。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一犯罪构成理论模式虽然存在陈旧、机械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犯罪总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杀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权,盗窃罪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等等,诸如此类。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实质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此,犯罪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会关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犯罪的主体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作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处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单位犯罪,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
d.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
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
『捌』 中国刑法学的四要件理论与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理论,是否有思维方式的差别
四要件旨在定罪,没有逻辑支撑,以社会危害为中心。通俗讲,维稳,回统治。定罪基础是口供为主答,忽略视频等物证。
三阶层旨在分析判断有没有罪,基础是事情还原。以逻辑为基础。体现公正。
苏联已经灭亡了。它活着也不能说他是新的事物先进科学的,有多邪恶不是非得让你体会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断的能力。
值得学习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一线国家。
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谁是统治阶级?
『玖』 我刚刚学刑法,老师教我们的是三阶层理论, 学到责任要件符合性这里
一、首先举个例子你应该更能明白。比方说拿刀子砍人。
1、认识因素版就是我在拿刀权砍人,这个人会被砍死。也就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持刀砍人),这么干会带来什么后果(人会死)
2、意志因素就是我希望通过砍人能把人杀死,也就是目的。
二、从过失犯罪来讲也能帮助你理解
一个人过失犯罪就是因为他有能力认识到某一种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但是没有注意到,这说的就是认识因素。但是他内心是不希望这种后果发生的,是反对的,这就是意志因素。例如交通肇事。嫌疑人知道自己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有造成死伤的可能,这就是认识因素。但是他内心是不希望发生的,这就是意志因素。
『拾』 在刑法中,怎么用三阶层理论分析犯罪构成(论述题)
I.构成要件符合性
客观构成要件a.行为:社会行为论b.结果c.因果关系:条件回说d.客观归答责
2.主观构成要件a.故意b.特别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盗窃罪中的不法所有目的等以及其他特殊的主观不法要素)
II.违法性在存在违法阻却事由的时候阻却违法III.责任(规范责任论)
1.责任能力2.作为责任形式的故意3.特殊的责任要素4.违法性认识可能性5.欠缺责任阻却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