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邦司法案
① 东帝汶事件具体情况。
简要历史
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岛国。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长735公里。境内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平均湿度为70%~80%。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区差异较大: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区6月至12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区年降水量为2500~3000毫米。
16世纪前,帝汶岛曾先后由以苏门达腊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和以爪哇为中心的麻喏巴歇(满者伯夷)王国统治。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1613年,荷兰势力侵入,于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排挤葡势力至东部地区。18世纪,英国殖民者曾短暂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兰恢复对帝汶岛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签订条约,重新瓜分帝汶岛。帝汶岛东部及欧库西归葡,西部并入荷属东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占领东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曾一度负责管理东帝汶,不久后葡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1951年将东帝汶改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542号决议,宣布东帝汶岛及附属地为"非自治领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发“武装部队运动”推翻了独裁政权,葡开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进程。1975年葡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革阵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同年12月,印尼出兵东帝汶,1976年宣布东为印尼第27个省。1975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印尼撤军,呼吁各国尊重东帝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自决权利。此后联合国大会多次审议东帝汶问题。1982年联大表决通过支持东帝汶人民自决的决议。从1983年至199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斡旋下,葡萄牙与印尼政府就东帝汶问题进行了十几轮谈判。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印尼苏哈托政权下台。1999年1月,印尼总统哈比比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选择自治或脱离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联合国三方就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签署协议。6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驻东帝汶特派团(UNAMET),于8月30日主持东帝汶全民公决。东45万登记选民中,约44万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8.5%赞成独立。哈比比总统当日表示接受投票结果。投票后东亲印尼派与独立派发生流血冲突,东帝汶局势恶化,联合国特派团被迫撤出,约20多万难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总统宣布同意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成立由澳大利亚为首、约8000人组成的多国部队,并于9月20日正式进驻东帝汶,与印尼驻军进行权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东帝汶脱离印尼。同月,安理会通过第1272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UNTAET,简称联东当局),全面接管东帝汶内外事务。
1999年11月,东帝汶成立具有准内阁、准立法机构性质的全国协商委员会(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届过渡内阁,2001年8月举行制宪议会选举,9月15日成立制宪议会和第二届过渡内阁,2002年4月举行总统选举,东独立运动领袖夏纳纳·古斯芒当选。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是本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
联合国继续向东帝汶派驻由军队,民警和文职官员组成的支助团(UNMISET),协助东帝汶政府工作,任期至 2005年5月。2005年5月20日,联合国在东设立为期一年的后续特派团,即联合国东帝汶办事处(UNOTIL),继续为东政府重建工作提供协助。2006年8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向东派遣任期为六个月的联合国综合特派团(UNMIT),以协助保持东局势稳定,帮助东举行2007年总统和议会大选。2007年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特派团任期延长一年,确保东社会治安和大选顺利进行。
2007年5月9日,奥尔塔当选东帝汶总统,古斯芒被任命为总理。
[编辑本段]政治
东帝汶独立以来,局势总体稳定。东政府加强行政、司法和警务建设,致力于推进经济重建和社会发展。2004年,东颁布了政党法,一批涉及行政、司法、商业、投资的法案提交议会讨论;地方政权建设基本完成,政府管理深入到基层。
但东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缺乏执政经验,失业和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民众不满情绪时有浮现。2006年初以来,600名被开除士兵闹事,引发大规模社会骚乱,30多人死亡,60多人受伤,20多万人逃亡。6月27日,东总理阿尔卡蒂里辞职,独立人士、前国务兼外长与合作部长(外长)、前国防部长奥尔塔接任政府总理。新政府于2006年7月14日成立,任期至2007年大选前。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3个地区(Districts):阿伊莱乌、阿伊纳罗、包考、博博纳罗、帝力、埃尔梅拉、劳滕、利基卡、马纳图托、马努法伊、欧库西、苏艾和维韦克;区以下有65个县(Sub-Districts),443个乡(“苏古”,Sucos),2236个村(Aldeias)。
【经济】经济处于重建阶段。1999年脱离印尼以来,经济主要依靠外国援助和国际机构拉动当地消费,2001年GDP增长18%,达3.87亿美元。但随着国际职员大批撤离,服务业急剧萎缩,加上旱涝灾害造成农业歉收,经济增长大幅滑坡,2003年、2004年GDP分别为3.41和3.53亿美元。
2005年,东石油收入有较快增长,农业收成较好,但国内消费市场仍处于萧条之中,非石油业增长缓慢。2005年非石油领域国内生产总值3.499亿美元,增长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4美元。2006年因发生社会骚乱,东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2006年东经济将出现1.6%的负增长,通货膨胀率由05年的0.9%上升至5.7%。
为扩大油气收入,东2005年7月设立石油基金,至2006年底已达10亿美元。
东通用美元,发行有与美元等值的本国硬币。
(资料来源: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报告和2006年世界银行统计资料)
【资源】 主要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帝汶海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帝汶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工业】2003年工业产值7435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1.8%。以印刷、肥皂、手帕、纺织业为主。
【矿业】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2004财政年度油气收入4100万美元,2005年油气收入2.65亿美元。
【农业】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产品。2005年农、林、渔业产值1.113亿美元。农业是其经济支柱。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许多地区的居民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中。主产玉米、稻谷、薯类等。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可可和椰子等。饲养马、牛、羊等牲畜,帝汶种小马颇有名气。工业基础薄弱,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业。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胶;主要进口食品、纺织品、车辆及其它工业品。交通不发达,有2 000多千米的土公路,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两个小机场,包考镇有一个国际机场。
【旅游业】 多山、湖、泉、海滩,具有一定旅游潜力,但旅游资源尚待开发。除帝力外,其它地区几无旅馆,国际航班很少。1989至1995年,每年赴东旅游的外国游客约1500人。
【气候】高温多雨,无寒暑季节变化。
【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公路总长3800公里,许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车。帝力港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渔港等。帝力机场为东唯一国际机场,另有3个一级机场、5个二级机场。
【财政金融】2006/2007财政年度总预算为3.15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商业银行存款达8400万美元。现有葡萄牙国民海外银行(BNU)、澳新银行(ANZ)、印尼曼迪利银行(Mandiri)等外资银行。
【对外贸易】 积极发展外贸,努力扩大出口。主要出口产品为咖啡、檀香木、橡胶和椰子等经济作物,其中咖啡约占总出口额的90%。2005年货物贸易进口1.02亿美元,减少10.46%;出口809.3万美元,增长16%。印尼是东最大进口国,占进口总额47%;美国是东最大出口国,占出口总额49%。
【外国资本】 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资投入增加。截止2007年2月,共吸引外资1.63亿美元。
【外国援助】1999年底,世行首次召开东帝汶捐助国会议(2003年6月改名为"东帝汶与发展伙伴会议"),此后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讨论东财政预算和国家发展战略,并设立两个基金,即由联合国经管的统一信托基金(CFET)和世行经管的东帝汶信托基金(TFET),作为对东捐助渠道。截至2005年4月,美国承诺对东援助约1亿美元,约70%已落实。日本约2亿美元,已基本执行完毕,2005年财政年度将再向东提供2000万美元援助。欧盟共承诺约7亿欧元,其中6亿已拨付。亚洲开发银行已提供930万美元援助。澳大利亚每年提供约4000万澳元,葡萄牙每年提供约2000万美元。
人民生活 2002年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全国有4座医院,县一级设有卫生中心,仅能向60%有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生育率7.8%,为世界最高。平均预期寿命55.5岁,50%的儿童营养不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全国41%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3人口无饮用水。全国失业率8.5%,城市失业率为40%。
2005年人口增长5.4%,高于经济增速,导致贫困和失业加剧。2006年因爆发社会骚乱,难民人数激增。截至2006年底,难民总数约2.3万,主要集中在首都帝力市。
【军事】 东帝汶国防军2001年2月成立,原为东帝汶民族解放军,司令部位于帝力市。总司令塔乌尔·马坦·鲁瓦克准将(Taur Matan RUAK)。2005财年东国防预算约600万美元。东警察部队截至2004年底已完成部署约3000人。
东帝汶独立过渡期间,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担负防务工作,总军力最多时达8950人。东帝汶建国后,防务工作逐步向东国防军转移,联合国维和部队人数一度削减。2006年4月,600名印尼国防军因待遇不满,举行抗议示威而被开除。此事引发东社会大规模骚乱,军警系统全部陷于瘫痪。国际维和部队进驻后,东政府开始重建军队和警察部队。
【文化教育】共有小学700所,初中100所,科技院校10所。东帝汶国立大学于2000年11月重新开办,在校生500人。全国文盲率约48%,其中农村文盲率达80%左右,入学律66%。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帝汶邮报》(Timor Post),2002年11月8日创办的葡萄牙语报,日发行量约2000份。《东帝汶之声》(Suara Timor Lorosae),德顿语、印尼语和葡语报,日发行量约2000份。尚未成立通讯社,主要葡语新闻来源于葡萄牙卢萨社(LUSA,又名葡通社)。
【电台和电视台有】东帝汶国家电台(RNTL),节目覆盖率90%,用葡语和德顿语播出;东帝汶电视台(TVTL),节目覆盖率30%,用葡语和德顿语播出;东帝汶民族解放军电台--希望之声(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顿语和葡语广播。
[编辑本段]外交
【对外关系】 奉行务实平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首先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其次重视发展与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关系,广泛寻求国际援助。截止2006年2月已与100多个国家建交,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在帝力设立了大使馆(或代表处),并派遣了常驻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向东派驻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东在中国、葡萄牙、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兼驻新西兰)、美国、比利时和莫桑比克等国建立了大使馆,在纽约设立了常驻联合国代表处(常驻代表兼驻美大使),向布鲁塞尔派出了常驻欧盟代表(兼驻比利时大使),在悉尼设立了总领馆,在印尼巴厘岛和古邦设立了领事馆。
【同国际组织关系】 重视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关系。截至2005年7月已加入22个国际组织,其中2002年8月加入葡语国家共同体(第8个成员国),9月27日加入联合国(第191个会员国)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同年还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有17个国际组织在帝力设立了办事处。3月,夏纳纳总统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4月,东政府与世界银行在帝力举办“东帝汶与发展伙伴会议”。9月,东总理奥尔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代表签署了由UNDP向东提供2007年总统和议会大选技术和后勤支助的协议。
【同中国的关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时任外长唐家璇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东帝汶独立庆典,并与奥尔塔外长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2006年两国关系进展顺利。1月,东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长埃斯塔尼斯劳·席尔瓦来京出席由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和欧盟共同举办的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2月,东国防部长罗德里格斯访华。3月,东卫生部长阿劳若访问澳门,希与澳门在传染病监控领域进行合作。4月,我新任驻东大使苏建向夏纳纳总统递交国书。9月,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机会议在澳门举行,中东两国政府签署包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内的多项文件。
中国驻东帝汶大使:苏健
东帝汶驻中国大使:布兰科(Olimpio Maria Alves Gomes Miranda BRANCO)
【同美国的关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同年8月,两国签署关于美军免于引渡到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审判的豁免协议以及美军在东“军事地位”协议。2006年,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1月,美众议院民主援助委员会代表团访东。3月,美“千年挑战账户”代表团访东。8月,美海军医疗船“仁慈”号抵东,开展对东的人道主义和民事援助工作。
【同印尼的关系】 2002年7月建交,此前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应邀出席了东帝汶独立庆典。2006年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2月,夏纳纳总统在巴厘岛与印尼总统苏希洛会晤,就东向联合国提交东人权调查报告事达成谅解。4月,东外长奥尔塔对印尼进行工作访问,与苏希洛、外长哈桑会晤并表示支持印尼成为2007/08年度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6月,苏希洛总统与夏纳纳总统再次在巴厘岛会晤。7月,奥尔塔再次访问印尼,是其就任总理后的首次出访。苏希洛在会谈后表示,将大力支持东帝汶加入东盟。12月,夏纳纳总统出访印尼,并与苏希洛等印尼领导人会面。
两国间遗留问题的解决取得积极进展。至2006年12月,东与印尼陆地边境划分基本完成,只有1%尚未确定。
【同澳大利亚的关系】 澳一直积极推进东独立进程,东独立运动组织曾长期在澳设有办事处。据澳方2001年统计,出生在澳的东帝汶人有9386名,在澳居住的有15375名。2002年5月20日两国建交。
2006年双边关系发展迅速。1月,澳东政府签署《帝汶海协定》,就帝汶海油气资源收益分配达成一致。2月,两国政府完成在联合石油开发区实施的新石油开采条例和石油产量分配合同的程序。5月,澳外长唐纳短暂访东,与东总统、总理和外长会晤,双方就解决东危机、派遣国际警察部队来东维和进行讨论。6月,澳总理霍华德对东进行访问,成为东新政府成立后首位访东外国政要。9月,澳东签署《联合国石油开发区安全问题备忘录》,以保护联合石油开发区内石油生产设施。10月,东总理奥尔塔赴澳访问。12月,东总统夏纳纳访澳。
【同葡语国家的关系】 东帝汶将自身定位为地处亚洲的葡语国家,同葡语国家共同体及其成员国关系是东外交重点之一。与原宗主国葡萄牙关系密切,2002年5月20日建交。2006年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月,东总理阿尔卡蒂里对葡萄牙进行工作访问。同月,应夏纳纳总统邀请,葡萄牙总统桑帕约访问东帝汶。3月,夏纳纳总统前往葡萄牙出席葡总统席尔瓦的就职典礼。同月,葡劳工部长席尔瓦访东。9月,葡内政部长科斯塔访东。12月,葡萄牙议会代表团访东。
2006年东与其他葡语国家关系也有一定发展。4月,东议会代表团赴安哥拉参加的五届葡语国家议会论坛。7月,葡语国家共同体代表团抵达帝力,评估如何帮助东稳定局势,恢复和平。
【同日本的关系】 日本是东帝汶主要捐助国之一,1999年以来向东提供援助达2.2亿美元。 2006年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3月,东总理阿尔卡蒂里访问日本,重申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9月,东帝汶首任驻日本大使就职。
【同东盟国家关系】 已与东盟10国建交。2006年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2006年4月,东外长奥尔塔对菲律宾进行工作访问,参加反恐专家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7月,东总理奥尔塔前往马来西亚出席东盟会议,正式提交东加入东盟的申请。8月,东总理奥尔塔赴雅加达参加东盟百名领导人论坛。9月,东与缅甸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2月,东政府与泰国KYTBW公司签署一项利用生物气化发电的合资协议,总额达8000万美元,是外国公司在石油领域之外在东投资的最大项目。
【同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 2006年1月,瑞典议会文化事务委员会代表团访东。9月,东总理奥尔塔访问挪威,与挪威总理及外长等会晤。10月,东总理奥尔塔访问梵蒂冈。11月,欧洲议会代表团访东。
【同其他国家的关系】2006年8月,东时任总理奥尔塔访问科威特。
[编辑本段]行政区域
东帝汶有十三个省:
阿伊莱乌省(Aileu)
阿伊纳罗省(Ainaro)
包考省(Baucau)
博博纳罗省(Bobonaro)
Cova-Lima
帝利省(Dili)
埃尔梅拉省(Ermera)
劳滕省(Lautem)
利基卡省(Liquica)
马纳图托省(Manatuto)
马努法伊省(Manufahi)
欧库西省(Oecussi-Ambeno)
维韦克省(Viqueque)
② 有一个案例说一个人因为裤子后面秀有国旗,于是被告了。球具体内容及当时律师的辩论
——“斯密斯诉葛根案(Smith v. Goguen)”
1970年1月30日,马萨诸塞州洛敏斯特的两个警官,看到一个叫葛根的人,穿了一条多少有点奇怪的裤子。在他的牛仔裤的左臀部,他缝了一幅大约10公分宽15公分长的星条旗,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旗。警官看到他在市中心热闹地段和一群人说话,不过显然并不是在举行什么集会,也没有引人围观或阻碍交通的事情发生。警官前去询问葛根他裤子上的国旗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却引起在场人们的哄堂大笑。
第二天,这两位警官根据马萨诸塞州禁止“毁坏、践踏、污损、以及轻蔑地滥用美国国旗”的法律,向法庭起诉葛根。这项州法规定,公开地毁坏、践踏、污损以及轻蔑地滥用国旗,不管这国旗是公共财产还是私人财物,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判处10元到100元罚款,或判处一年以下监禁。
警官们没有指控葛根“毁坏、践踏、污损国旗”,事实上葛根也确实没有“毁坏、践踏或污损”国旗,警官们指控葛根"轻蔑地滥用国旗"。把国旗缝在裤子的臀部,是不是“轻蔑地滥用国旗”呢?
沃塞斯特县高等法院开庭审判,陪审团判定葛根有罪。法庭判决葛根六个月监禁。葛根向马萨诸塞州最高刑事法院上诉,州最高法院维持原判。葛根开始服刑的时候,向马萨诸塞地区的联邦地区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也就是要求联邦法庭审查此案的判决。结果,联邦地区法院认定,按照宪法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原则,马萨诸塞州法中的“轻蔑地滥用国旗”的条款过于模糊,而且,这一法律太过广泛,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对**的规定。
警官们向联邦上诉法院上诉。上诉法院同意地区法院的裁决,认为马萨诸塞的州法没有提供足够的标准和规范,到底怎样的行为是“轻蔑地滥用国旗”。州法的语言没有给民众足够的警告,也没有给执法警官足够清楚的执法界线,没有给予法庭和陪审团以清晰的判决标准。这种语言用词过于模糊的法律是不能成立的,应予废除。
1974年,此案终于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这就是著名的“斯密斯诉葛根案(Smith v. Goguen)”。
一、最高法院的裁决
联邦最高法院以六比三作出了对葛根有利的裁决,**官鲍威尔(Lewis F. Powell)代表法院发表了裁决意见。
按照规则,最高法院裁决书首先肯定,联邦最高法院具备对此案作出审查和裁定的司法权。最高法院同意地区法院和上诉法院对州法“过于模糊”的意见。鲍威尔**官指出,法律的语言用词不能模糊,这一原则毋庸置疑,因为这一原则同法律的“公正性”以及司法的惩戒意义紧密相连。宪法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要求立法机关在立法的时候,为执法人员和民众提供足够清晰的判断标准,提供清晰的界线,到底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避免执法人员主观任意的和歧视性的判断。而本案中,马萨诸塞州法中“公开地轻蔑地对待合众国国旗”的说法,过于模糊,在本案中不能提供清楚的司法判断。
鲍威尔**官在裁决意见中说,早在1968年,联邦最高法院就曾指出,“有些人看来是轻蔑的行为,对另一些人却可能是一种艺术”。他说,在本案中,葛根的做法也许算不上是“艺术”,或许只能说是一种幼稚的“笨拙的做法”,但是联邦地区法院的评论是对的:现在国旗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装饰时尚,在各种不同场合随意地用国旗来做装饰已经成为广泛的现象。美国人经常在帽子上,体恤衫上装饰国旗图案。在休闲的服装上点缀国旗,或许是出于对国旗的敬重和崇拜,也可能只是想吸引别人的目光。比如在卖热狗或冰淇淋的时候,也常会插上一面小国旗。马萨诸塞州的法律总不见得想把这些行为都定为非法。可是现今大量随意的用国旗点缀装饰,在有些比较刻板保守的人来说,就已经有轻蔑国旗的嫌疑了。**官指出,法律不能强迫普通人来猜测到底法律的意思是什么。“公开地轻蔑性地使用国旗”的说法,就是要民众和执法人员来猜测。如果用国旗点缀帽子不是“轻蔑”,点缀裤子就是“轻蔑”,那么界线在什么地方呢?法律没有明示这一界线,这样“过于模糊”的法律,把猜测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的负担强加给民众,只能使民众无所适从;同时,这种缺乏判断标准的法律,允许警察、检察官和陪审团按照自己的价值偏好,按照自己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的好恶来作出判断。这种不能保证前后一致,不能保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法律,显然违背了宪法第14修正案“正当程序”原则,所以是违宪的。
鲍威尔**官承认,在人类行为的有些领域,政府立法机构很难做到事无巨细地详细地作出合法和非法的精确规定,这时候需要民众、执法人员和法庭根据具体时间场合来判断。比如,在一场大规模的**集会上,为了维持现场的秩序,除了依据预先成立的法律和政策以外,执法警官有时候必须作出判断,允许**者做什么,不允许**者做什么。但是“轻蔑地滥用国旗”的法律不是这种特殊情况,法律不能把判断某人是否“轻蔑国旗”的处置权交给执法人员,而是应该预先作出清晰的规定,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将国旗用于仪式,用国旗来做装饰,如今是如此普遍的时尚,而且时尚一直在变化,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形式,政府不可能把他们都一棍子打成非法。这就更要求法律作出明确的说明,到底什么是非法的。如果法律的语言没有能够作出这样的说明,就不能用来惩戒。鲍威尔**官宣布,马萨诸塞州关于“轻蔑地滥用国旗”的法律,因“过于模糊”而无效。
二、怀特**官的意见
在投票同意最高法院判决的**官中,有一位怀特(Byron R. White)**官。他同意鲍威尔**官的裁定意见:马萨诸塞州“轻蔑国旗”的州法违宪无效;但是他不同意鲍威尔裁定书中的理由。所以,他作为同意裁决的**官,发表了他个人的意见。这个个人意见很有意思。
怀特**官说,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马萨诸塞州法因为语言模糊缺乏清晰的判断标准而违宪,虽然他也认为此州法应该宣布无效,却不认为这是因为它“过于模糊”。他说,有一系列的行为,人们只要根据常识,就可以不证自明地判断,那是一种轻蔑性的行为。在涉及国旗的时候,有些行为是否属于州法所禁止的“轻蔑性的使用”,也可能是清楚的,并不需要执法人员临时猜测。虽然,州法也许没有说明所有一切行为是否属于“轻蔑国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切行为都没法加以判断。在本案中,任何人应该都能判断,把一面国旗缝在裤子的臀部,是对国旗的一种“轻蔑”行为,这种行为是覆盖在州法所定义的“轻蔑地滥用国旗”的范围之内的。马萨诸塞州最高刑事法院在维持葛根有罪的判决时,指出,“陪审团的判决意味着,陪审团认为,葛根的违法行为是故意的”。葛根很难辩解说,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州法所禁止的。
所以,怀特**官认为,马萨诸塞州法在这一点上并不算“过于模糊”,葛根也是知道的。他引用了葛根的主要论点:他在裤子臀部缝一个国旗补丁,是要表达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警官们认为是不爱国的,认为葛根是要表示,美国是一个只配给坐在屁股下的地方,甚至想表达更为不堪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他的做法想表达一种强力的观点,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所以,怀特**官指出,马萨诸塞州法至少对葛根来说并不模糊。即使州法对其他人、对其他场合可能还是太模糊,却不能因此而裁定该法“过于模糊”,因为司法自制的原则要求最高法院在司法复审的时候,要在被告被指控的行为范围内进行。不能因为一些处于边缘的行为难以判定就宣布一项法律“过于模糊”而无效。
这样,怀特**官的看法同鲍威尔**官大相径庭,他认为州法并不模糊。那么,他为什么还是认为该州法应该废除呢?
他说,真正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马萨诸塞州法中“轻蔑地对待国旗”的条款,到底是不是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的原则。第一修正案的**,当然是针对言论来说的。如果一种行为不能表达任何意见或观点,那就不在**的范围内。最高法院在1968年“合众国诉奥布良”一案中指出过,有些行为,尽管有表达观点的作用,是所谓表达性的行为,政府仍有权力对时间、地点、方式加以规范或禁止。
怀特**官认为,毫无疑问,国会既然有权确定国旗的图案,也就同样有权立法来保护国旗的完整性。国会根据宪法有权立法保障全民福利,调节州际贸易,提供国防,等等,当然也有权保护国家主权,保护作为主权象征之一的国旗。国旗曾经在人类事务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利坚合众国有自己的国旗,也可以有相应的法律来管理,怎样使用、展示、安放国旗,以及怎样制造、仿制、出售、拥有、销毁国旗。
可见,事实上,怀特**官是最高法院中主张保护国旗的**官中的一员。那么,他为什么同意对葛根有利的判决呢?怀特说,根据马萨诸塞州法而判处葛根有罪的,不是葛根对国旗做了什么事情,而是葛根“轻蔑地对待”合众国的国旗。根据州法中的这一条款,葛根被定罪,不仅要“对待”了国旗,还必须是“轻蔑”地对待了国旗,而这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表达了对国旗的“轻蔑”。根据这一条对葛根定罪,那就不仅是惩罚葛根对国旗做了什么事情,而且要惩罚葛根对国旗“表达”了一些占主导的多数派不待见的思想。
也就是说,虽然葛根对国旗是“做了点事情的”(缝在裤子臀部做补丁),但是州法要惩罚他的不仅是他对国旗做的事情,而且是他想对国旗“表达”的思想。州法在这儿不仅禁止了行为,而且禁止了思想的表达。正是这一点,怀特**官不能同意。
回顾联邦最高法院对涉及国旗的案件作出的裁决,怀特**官指出,在美国,法律不能强迫任何人向国旗致敬,表达尊敬。此外,最高法院以往的裁决中建立了这样的规则:用口头的或书写的语言表达对国旗的轻蔑和不敬,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同样,一项针对国旗的行为,如果具有足够的“表达”思想的意义,就应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马萨诸塞州法的毛病就在这里,如果说葛根的行为没有“表达”任何思想,那么就谈不上“轻蔑对待”国旗。如果认定葛根的行为是“轻蔑对待”国旗了,那么这种“轻蔑”正是葛根想“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就必须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原则的保护。
所以,怀特**官说,他同意最高法院多数的意见,马萨诸塞州的这项法律违宪,应该宣布无效。
③ 塞勒姆女巫审判案的现代观点
巫案最引人深醒的是,当年的上层执法者和宗教人士,都是由于被迫害逃离到北美的清教徒。他们居然象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种要纯洁自己心灵,纯洁世界的理想主义的执着,一瞬间就会变成残酷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看看历史上,似乎也是印证这种善恶循环。这种事情看来十分荒唐,事后也显得不可思议,但几乎无人可以逃脱,人人会象吃了迷魂药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互相迫害。这种恶的循环总没有头,反复再反复,很多所谓的辩论,到最后,往往变成近似你死我活的对立,每个强大的赢家都表露企图要以消灭对方为胜利者。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巫,都埋着罪恶的种子,一旦得到适当的条件和土壤,便会滋长蔓延,人类只能被动地,强行地控制。多元,容忍,自由的保障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独立的司法,立法和政教分离等等是目前能看到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1992年是塞勒姆审巫案300周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决议,宣布为三百年前塞勒姆审巫风潮中的所有受害者恢复名誉。当年的人,不管是迫害无辜的人,还是受迫害的人,都早已在世界上消失了,但是美国人认为,平反仍很必要。
④ 什么叫萨斑司法案
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
萨班斯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监管执行公众公司审计职业
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PCAOB)负责监管执行公众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法案规定:
(一)PCAOB拥有注册、检查、调查和处罚权限,保持独立运作,自主制定预算和进行人员管理,不应作为美国政府的部门或机构,遵从哥伦比亚非赢利公司法,其成员、雇员及所属机构不应视为联邦政府的官员、职员或机构。
(二)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对PCAOB实施监督。PCAOB由5名专职委员组成,由SEC与美国财政部长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商议任命,任期5年。5名委员应熟悉财务知识,其中可以有2名是或曾经是执业注册会计师,其余3名必须是代表公众利益的非会计专业人士。
(三)要求执行或参与公众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须向PCAOB注册登记。PCAOB将向登记会计师事务所收取“注册费”和“年费”,以满足其运转的经费需要。
(四)PCAOB有权制定或采纳有关会计师职业团体建议的审计与相关鉴证准则、质量控制准则以及职业道德准则等。PCAOB如认为适当,将与指定的、由会计专家组成的、负责制定准则或提供咨询意见的专业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有权对这些团体建议的准则进行补充、修改、废除或否决。PCAOB须就准则制定情况每年向SEC提交年度报告。
(五)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修订《1933年证券法》的有关要求,授权SEC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会计原则是否达到“一般公认”的目标进行认定。该准则制定机构必须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应是民间机构;第二,由某个理事会(或类似机构)管理,该理事会多数成员在过去两年内未在任何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第三,经费获取方式与PCAOB相似;第四,通过多数票的方式确保会计原则及时反映新的会计问题和商业实务;第五,制定准则时考虑准则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动性,以及高质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或适当性。此外,法案还要求SEC就美国财务报告系统如何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一年内向国会提交研究报告。
(六)PCAOB对公众公司审计客户超过100户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要进行年度质量检查,其它事务所每3年检查一次。PCAOB和SEC可随时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特别检查。
(七)PCAOB有权调查、处罚和制裁违反该法案、相关证券法规以及专业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不过,PCAOB的处罚程序要受SEC监督,SEC可以加重、减轻其做出的处罚,也可以修改或取消其处罚决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进行处罚和制裁的形式包括:临时或永久吊销注册;临时或永久禁止个人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临时或永久限制事务所或个人的执业活动、职能等;对于故意、明知故犯、不计后果的行为或者屡犯的过失行为,可对自然人处以75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过失行为,自然人罚款不超过10万美元,单位不超过200万美元;谴责;强制要求参加附加的专业培训和教育;其它处罚形式。
(八)审计美国公司(包括审计美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外国会计师事务所也必须向PCAOB登记。
二、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一)修改1934年《证券交易法》,禁止执行公众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客户提供列入禁止清单的非审计服务,未明确列入禁止清单的非审计服务也要经过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事先批准。被禁止的非审计服务包括:簿记服务以及为审计客户提供的与会计记录或财务报表相关的其它服务、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评估或估价服务、精算服务、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管理职能或人力资源服务、经纪人、投资顾问或投资银行服务、法律服务以及与审计无关的专家服务、公众公司监察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则认为不可提供的其它服务。
(二)审计合伙人和复核合伙人每5年必须轮换,规定了注册会计师需向公司审计委员会报告的事项。
(三)如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首席会计官等高级管理者在前一年内曾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该事务所则被禁止为这家公司提供法定审计服务。
另外,责成各州监管机构自行决定PCAOB的独立性标准是否适用于未在该委员会登记的中小事务所。
三、要求加大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
(一)要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择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并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付费标准。
(二)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对呈报给SEC的财务报告“完全符合证券交易法,以及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予以保证。对违反证券法规而重编会计报表后发放的薪酬和红利应予退回。
(三)公司财务报告必须反映会计师事务所做出的所有重大调整,年报和季报要披露重大表外交易,以及与未合并实体之间发生的对现在或将来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关系。
(四)SEC有权对违反证券法规者担任公司的董事或管理人员采取禁入措施。
(五)强制要求公司高级财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规则。
(六)禁止公司给高层管理者或董事贷款,并要求公司管理层在买卖公司股票后立即告知SEC。
四、要求强化财务披露义务
(一)公众公司应进行实时披露,即要求及时披露导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
(二)由SEC制定规则,要求公众公司披露对公司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重要的表外交易和关系,且不以误导方式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由SEC负责对特殊目的实体等表外交易的披露进行研究,提出建议并向国会报告。
(三)主要股东或高级管理者披露股权变更或证券转换协议的强制期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减少为2个工作日。
(四)由SEC制定规则,强制要求公众公司年度报告中应包含内部控制报告及其评价,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管理层做出的评价出具鉴证报告。
(五)由SEC制定规则,强制要求公司审计委员会至少应有一名财务专家,并且要予以披露。
五、加重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一)故意进行证券欺诈的犯罪最高可判处25年入狱。对犯有欺诈罪的个人和公司的罚金最高分别可达5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
(二)故意破坏或捏造文件以阻止、妨碍或影响联邦调查的行为将视为严重犯罪,将处以罚款或判处20年入狱,或予以并罚。
(三)执行证券发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和复核工作底稿至少应保存5年。任何故意违反此项规定的行为,将予以罚款或判处20年入狱,或予以并罚。
(四)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必须对报送给SEC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表达进行保证。违反此项规定,将处以5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判处入狱5年。
(五)起诉证券欺诈犯罪的诉讼时效由原来从违法行为发生起3年和被发现起1年分别延长为5年和2年。
(六)对检举公司财务欺诈的公司员工实施保护措施,并补偿其特别损失和律师费。
六、增加经费拨款,强化SEC的监管职能
从2003年度起将SEC的拨款增加到7.76亿美元,加强欺诈防范、风险管理、市场监管与投资管理。其中9800万美元用于招聘200名工作人员,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业务的监管。
七、要求美国审计总署加强调查研究
(一)授权美国审计总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进行研究。
(二)要求美国审计总署对1989年以来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进行研究,评估其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要求美国审计总署研究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受限的因素,如高成本、低服务质量、独立性、缺乏选择等。并调查联邦或州的监管政策是否存在妨碍会计师事务所正当竞争的因素。
(四)责成美国审计总署就调查研究的情况,在一年内分别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报告。
全文太长了,5万多字,就给个简单的吧
⑤ 如何看待内蒙古调查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一案
“纸面服刑”这样的事情只能说让人很震惊,当然其中牵涉的人员还是比较多的,应该严查。
⑥ 有谁能帮帮我找找美国1789年司法法和联邦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该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该部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历史
主条目:美国宪法历史
美国宪法原稿第二页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13个殖民地地区根据邦联条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陆会议为形式的松散的中央政府。在这种体制下,大陆会议没有征税权,同时由于缺乏全国性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国会只能依靠各个州的地方政府(各地政府之间往往缺乏协作)来实施其指定的法律。同时,国会对于各州之间的关税也无权介入。由于条例规定只有所有州的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联条例》,而且各州对于中央政府非常不重视,经常不派员参加中央会议,因此国会经常因为表决人数不足而被迫休会。
1786年9月,5个州的行政长官在安那波利斯举行会议,讨论如何修改邦联条例以促进各州之间的通商往来。会后他们邀请各州的代表来到费城进一步讨论发展联邦政府的事宜。在激烈的辩论之后,邦联国会在1787年2月21日批准了修订邦联条约的方案。除罗德岛州之外的12个州都接受了邀请,并派代表参加1787年5月在费城举行的会议。最初的决议案写明了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起草邦联条例的修正案,但是会议最终决定重新起草一部宪法。费城制宪会议代表投票同意采用秘密会议的方式,并且同意新的法案需要获得13个州中的9个州的批准才能生效。有人批评说这是对会议权限和现行法律的逾越。但是对于邦联体制下的政府极度不满的会议代表全体一致同意将宪法草案交付各州表决。1787年9月17日,宪法在费城正式成立,此后经过数个州的激烈公民投票,终于在1789年3月4日成立了新的联邦政府。
日期 州名 投票结果 赞成率
同意 反对
1 1787年12月7日 特拉华州 30 0 100%
2 1787年12月12日 宾西法尼亚州 46 23 67%
3 1787年12月18日 新泽西州 38 0 100%
4 1788年1月2日 佐治亚州 26 0 100%
5 1788年1月9日 康涅狄克州 128 40 76%
6 1788年2月6日 马萨诸塞州 187 168 53%
7 1788年4月28日 马里兰州 63 11 85%
8 1788年5月23日 南卡罗来那州 149 73 67%
9 1788年6月21日 新罕布什尔州 57 47 55%
10 1788年6月25日 弗吉尼亚州 89 79 53%
11 1788年7月26日 纽约州 30 27 53%
12 1789年11月21日 北卡罗来那州 194 77 72%
13 1790年5月29日 罗德岛州 34 32 52%
目前宪法条文的原稿收藏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向世人永久展出。
关于在宪法草案上签名的会议代表名单,请参看美国宪法草案签署人列表。
[编辑]
宪法概要
美国宪法原稿第三页美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将其本身的地位表述为“国家的最高法律”。法官们通常将之理解为:当国会或者州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与美国宪法有所冲突的话,这些法律将被宣布无效。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众多判例不断地强化美国宪法的权威性。
美国宪法明确了由选举产生的政府具有唯一的合法性。人民通过选举或者指定产生的政府官员和议员来行使权力。议员们也可以修改美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甚至还可以重新起草新的宪法。
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各种政府官员在权力上有着不同的限制。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只有通过选举才能继续留任其职位。而由政府首长或部门指派的其他官员则根据指派人的意愿决定去留,而且随时可以被罢免。这一规则也存在例外:美国联邦法院系统法官在接受美国总统的任命之后,该项任命将终身有效。创立这一例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不因为其职位的变动而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涉和压力。
[编辑]
政府运作的基本原则
美国宪法原稿第四页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是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参看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
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拥有了违宪审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同时,法院还可以审查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的合宪性。但是,法院的这种审查权不能主动行使,只能在某一具体诉讼中被运用。因此,这也被称作“被动的审查权”。(参看美国联邦政府诉尼克松案)
人人平等——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各州之间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则上任何州都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特殊对待。根据宪法的规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体制。
根据美国宪法第5章所规定的程序,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此外,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一旦修正案获得通过,将被视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其效力等同于美国宪法主文。
[编辑]
宪法序言
主条目:美国宪法序言
美国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其中译文如下: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这篇序言并没有赋予或者限制任何主体的权力,仅仅阐明了制定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尽管如此,这篇序言尤其是最开头的“我们合众国人民”(英文为"We the people"三个单词)却成为美国宪法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编辑]
宪法正文
在序言之后,美国宪法的正文由7个章节组成。主要规定了政府三大权力的组织和运作,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宪法本身的修改和批准程序等。与现代世界各国宪法颇为不同的是,美国宪法正文中几乎没有提到人民享有的权利(即人权)。但在宪法生效后不久,美国国会一次性通过了10条修正案,主要规定了人民应享有的基本人权,其主要内容成为现代宪法中人权规定的主要渊源之一。
[编辑]
立法权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一章
宪法第一章规定了立法机构即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组织。美国国会包括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宪法规定了国会议员的选举办法以及任职资格条件。此外,条文还简要规定了立法程序以及国会的职权范围。第一章的末尾规定了对联邦和各州立法机关的限制。
[编辑]
行政权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规定了行政机构即美国总统的相关事项:美国总统选举的程序、政府官员任职资格、就任仪式的宣誓、政府官员的权力和职责、指派官员的程序。同时,这一章还特别规定了美国副总统的职位,并规定在美国总统失去行为能力或者辞职之后由副总统继任其职位。宪法规定,美国副总统兼任美国参议院议长一职,但是在近些年来的实践中,这种做法已非常少见。第二章最后还规定了对政府官员(包括总统、副总统、法官和其他官员)的弹劾以及免职程序。 (参看美国行政系统)
[编辑]
司法权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三章
宪法第三章 是对司法机关即美国联邦法院系统(包括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有关规定。宪法规定要建立一个最高法院,原则上美国国会可以设立低级别的法院,而所有低级法院的判决和命令都可由最高法院进行再审。这一章还规定了所有刑事诉讼都要实行陪审团制度、叛国罪的定义、国会对于叛国罪的处罚以及限制。
[编辑]
各州权力和限制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四章
宪法第四章规定了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以及各州之间的关系。例如,宪法规定,各州政府要完全尊重和充分信赖其他州的法令、记录和司法程序。国会有权调整各州承认上述文件效力的程序。“特权和免责条款”禁止各州政府为了本地居民利益而差别性地对待其他州的居民。 (例如,禁止规定“在亚利桑那州犯罪的俄亥俄州居民将得到比本地居民更严厉的处罚”)第四章还规定了各州之间的罪犯引渡程序,各州之间迁徙和旅游的自由等。现在居住在各州边境地区的居民对于跨州的移动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如果根据曾经生效的邦联条例,跨越各州边境通常是非常困难和花费成本的事情。
[编辑]
宪法修正程序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五章
当年制宪代表在草案上签字时所使用的银制墨水盒宪法第五章规定了修正美国宪法的程序。早在宪法制定之初,宪法的起草者们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宪法需要不断被修改。同时,他们也认为宪法的修改不宜过于频繁。为了做到两者的平衡,起草者们设计了一套启动修宪的双重程序。
修正程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被启动:国会发起或者各州发起。首先,国会两院必要人数(而非全体议员)的2/3以上多数可以提出宪法修正的议案。其次,美国2/3以上的州要求国会召开修宪会议时,国会必须召集全国性修宪会议。至今为止,美国宪法的历次修正都是通过前一次方法启动的。
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3/4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宪法第五章规定了国会有权选择各州立法机关或者各州特别修宪会议来执行上述批准程序。历史上,只有宪法第二十一修正案是由各州的特别修宪会议批准的。宪法第五章还规定了对于修正案的唯一限制:在未经各州同意之前,任何修正案都不能剥夺各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席位。
与许多国家的宪法不同,美国宪法的修正案并不对宪法本文进行修改,而是在宪法后进行附加。即使宪法的原文显得过时或者应该被废止,但仍然不能被直接删除或者修改。
[编辑]
联邦权力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六章
宪法第六章规定了宪法本身和联邦政府制定的法律以及签订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权威。同时,宪法也确认了根据邦联条例而发行的国债,还要求所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宣誓维护宪法的地位。
[编辑]
宪法批准程序
主条目:美国宪法第七章
宪法第七章规定了这部宪法本身得以生效的表决程序。起初美国宪法作为邦联条例的修正形式,需要获得全部13个州的批准方能成立。然而宪法第七章只要求获得9个州以上的批准就可以使宪法生效。为此,许多学者认为一旦只有9个州批准了这部宪法草案,那么将从原有的邦联中脱离出来,成立一个新的联邦体国家。而不批准的其余州将留在旧邦联体制内。事实上,这种理论并没有得到实践的印证,因为13个州最终全部批准了这部宪法。
[编辑]
宪法修正案
主条目:美国宪法修正案及美国权利法案
截至目前为止,美国宪法共通过了27个有效的修正案。其中,最初的10个修正案是一次性被通过的,因为其主要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对政府的限制,因此被统称为权利法案。此后的17个修正案则是逐次获得通过的。
编号 法案批准日期 主要内容
1 1791年12月15日 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2 1791年12月15日 携带武器的自由
3 1791年12月15日 军队不得进入民房
4 1791年12月15日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5 1791年12月15日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6 1791年12月15日 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7 1791年12月15日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8 1791年12月15日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9 1791年12月15日 宪法未列明的权利同样受保护
10 1791年12月15日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11 1795年2月7日 限制联邦法院对各州的管辖权
12 1804年6月15日 总统选举办法
13 1865年12月6日 废除奴隶
14 1868年7月9日 国籍,处罚程序,众议员选举,叛国罪,国债,所有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15 1870年2月3日 所有公民不得由于肤色和种族的区别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不包括性别)
16 1913年2月3日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17 1913年4月8日 各州参议员选举规则
18 1919年1月16日 禁止在美国国内制造、运输酒类(后被第21条废止)
19 1920年8月18日 禁止选举中的性别歧视
20 1933年1月23日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21 1933年12月5日 废除第18条修正案
22 1951年2月27日 总统最多连任一次
23 1961年3月19日 首都华盛顿的选举规则
24 1964年1月23日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25 1967年2月10日 总统与副总统的继任规则
26 1971年7月1日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27 1992年5月7日 禁止随意改动议员薪酬
[编辑]
宪法的修改和适用
美国宪法草案签署时的情景,Howard Chandler Christy绘部分学说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拥有仅仅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
除了直接对宪法条文进行的修正之外,美国司法机构也可以通过判例对宪法进行实质上的修正。美国在法律传统上属于普通法国家,因此法庭在判决案件时有义务遵循之前的判例。当最高法院在判断美国宪法的部分条文与现存法律的关系时,事实上就是对宪法行使了解释权。在美国宪法生效后不久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中,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即法院有权判断国会的立法是否与宪法的精神相违背,从而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合宪或者无效。这一判例也确立了法院在对具体案件进行审判时,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并运用到实际判决中。这样的判例往往会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因此这也使得美国宪法可以在不进行修改条文的情况下,具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柔软性。多年以来,从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政策到刑事案件中被告的权利,一系列的著名案例对美国政治和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编辑]
国际影响
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之一。此后许多国家以美国宪法为模范而制定本国宪法,例如1791年制定的波兰五月宪法。此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也受到了美国宪法的极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对日本的占领和对制定宪法的指导,对日本宪法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编辑]
合法性论争
从美国宪法制定以来,部分学者就开始对其合法性表示怀疑。例如历史学家约瑟夫•埃里斯就指出:
美国制宪会议的成员们只拥有修改邦联条例的权限,而不能制定一部取代它的新法律,因此代表们的行为是超越权限的。
在宪法表决过程中,制宪会议并没有执行邦联条例所规定的“全体一致通过”原则来通过宪法。
然而也有学者反对这种疑问。例如宪法律师迈克尔•法里斯指出:
制宪会议代表在制订修正案时并没有任何权限上的限制。而且,美国宪法在实质上就是邦联条例的一个修正案。
国会和全部十三个州都按照条例的要求举行了表决程序。首先,十一个州在1788年7月26日之前通过议会举行的表决会议批准了宪法草案。其次,另外两个州(北卡罗来那州和罗德岛州)尽管在起初反对宪法草案,但是最终也都举行了特别会议表决批准了宪法。因此,在表决程序上的修改已经得到了全体州的同意。
⑦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猎杀女巫事件是怎么回事
其实是西方为了维护教皇权威,铲除异端而进行的行为。
女巫审判(又称魔女狩猎)是中世纪基督教对其所谓的异教徒进行迫害的方式之一,受害者多是女性。主要目的是维护教皇权威,铲除异端。
女巫审判是以前基督教对异教徒的一种异端审问。这场从1480年延续到1780年的迫害“女巫”恶潮,席卷欧洲300年。良家妇女一旦被诬为“女巫”,立刻被斩首示众,然后焚烧尸体,刀下冤鬼多得难以统计。这是欧洲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
(7)萨邦司法案扩展阅读:
17世纪初,西欧各国反对迫害魔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614年,西班牙异端裁判所根据一位北部地区裁判官详尽的事实报告做出结论:关于巫师存在的说法完全是些凭空臆造、没有根由的想象,绝大多数的定罪缺乏真实性,从此教会司法部门需加强整顿管理,不许再接受有关魔女的指控。
1650年,在西班牙审判魔女的事情基本上得到了禁止。
之后再有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的兴起,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认知过程中个人见解的理智性、合法性越来越得到承认;
另一方面,自然与国家的地位也从上帝的神权中单独划出,科学家、哲学家对自然世界不断完善的认识与释解,使对魔法、巫术的迷信不攻自破。西欧各国也纷纷在启蒙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对审判魔女下达禁令(1649年在德国北部,1672年在法国)。